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2024-05-20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共10篇)

篇1: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摘 要: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而激发想象力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创造性活动、积极创设情境、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各学科有机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欣赏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激发,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坚持不懈的追求。

一、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音乐课上,要求就是“齐、准、象”,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其实完全可以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与季节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大自然,聆听每个季节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声音:春天的鸟鸣虫叫、夏天的蛙声蝉鸣和雷声、秋天的风吹落叶声、冬天的雪花簌簌飘飞声等。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与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的训练,发挥了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通过各种创造性活动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在孩子生活范围内选取合适的乐曲,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大胆想象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能够体会到音乐表现出的生活场景,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丰富的联想。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利用的生动的故事、诗歌、绘画、音频和多媒体,、阅读或者即兴表演。

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是一首管弦乐的器乐曲,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帮助孩子们理解:有个小朋友拥有很多玩具,一天晚上趁小主人睡着了,他的玩具们就开始行动,模拟士兵列队、敬礼、游戏等…让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欣赏音乐。学生们把自己一会儿想象成了小主人,一会儿又成了玩具兵,并即兴表演出很多动作,都是他自己创编出来的,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乐曲表现的内容,并展开了丰富的音乐想象。

三、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制乐器,丰富想象力

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我们要借音乐教学给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和表现。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如用纸盒侧面的四个边画上不同的节奏符号做成的节奏转换器;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槌”;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用树叶做成的“叶笛”等等。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给孩子们带来的独特魅力,大家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四、各种学科有机结合,抒发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力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我们可以选择其他学科与音乐有机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

当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要求学生用相应文字记录下来,然后连接起来编成一个小故事;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让学生创作画面:有动物的鸣叫时,画出相应的动物;有悠扬的抒情时,想象画出自己脑海中的景物;乐曲的旋律可以同高低色彩不同的线条交错表示。学生们能用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增强对乐曲的渗透理解。

五、不同风格的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多选择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层面的音乐表现,想象迥异的风土人情,可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想象民族器乐表现出的场景或者民族英雄的气概,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还有像欣赏《土尔其进行曲》、《〈卡门〉序曲》等等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著名的音乐家是怎样谱写这么动人心弦的作品。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在各种教学模式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篇2: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内容提要: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的良好开端,引起学生兴趣;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表演,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文:音乐来自于劳动,来自于大自然。然而,音乐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来说,似乎是一门副课,有的几乎不上,有的只是简单的教几支歌而已。然而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语言的发展,音乐这门课程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动中,乐中,欣赏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以及创造,审美能力。那么小学音乐课唱歌,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浅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的良好开端,引起学生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会听到学生谈论“我喜欢某一位老师讲的课,既生动又形象”,“我不喜欢上某老师的课,枯燥无味,又罗嗦”,很明显学生喜欢听哪位老师的课,那一科的成绩自然好,反之则不理想,那么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开始上课之初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好奇心,这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由于学生已上了很长时间的音乐课,觉得很平淡了,激不起什么兴趣了,天真好动的性格也有所改变了,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开端,在音乐教学中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也能使他们在疑问中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的形成。

二、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才会主动和积极参与,融音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习惯。在教学上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现状,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听、唱、玩”等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再者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儿童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也爱上了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例如,我上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音的强弱。为了让学生有趣味的学习,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捉迷藏”游戏。老师和学生共同创编歌曲《找朋友》,由王同学藏物件,李同学找物件,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唱歌曲《找朋友》,当李同学走近物件时,我们要唱强,当李同学远离物件时我们要唱弱,当学生越来越靠近物件时,有几个学生激动得站起来唱,同时拍打着节拍,把一节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课上活起来,到了最后,全班同学还邀请我来找物品。音乐的强弱就这样被学生轻松地有趣地掌握了。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知识,又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愉快的上完了一节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课。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新发展,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导入新课,就能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地敲好一堂课的“第一锤”。如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flash动画,可爱有趣的动画插图,一下子就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所创设的意境中。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能直观地表现音乐,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生动而直观的教学情境,优化了音乐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我在教《小青蛙找家》一课导入新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中的内容,伴随着《小青蛙找家》音乐响起,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荷糖画面,小青蛙坐在荷叶上蹦蹦跳跳,呱呱的叫着,这是一幅美丽的景色。我用充满深情语调讲述“小青蛙找家”,使学生听着轻快、活泼、跳跃的乐曲,让同学们模仿出动物的叫声,走路的动作,并用适合的乐器渲染其跑和叫的动作、声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就在这样一个自主、开放、和谐的情感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四、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故事教学可把歌曲戏曲的主题、内容、情节展示给学生,还可借助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但学生第一次接触越剧时,感到非常陌生,而且难以听懂。我以音乐为背景讲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三年同窗、生死相爱、英台抗婚、双双化碟。教师生动的语言,慢而低沉的语调感染了学生,把学生带到故事中去体验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同时学生对作品中的唱腔、曲调、内容、环境、情感、得到更深入的了解。又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我给学生们编了一个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动人故事,故事讲了乌鸦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小乌鸦养育大,终于有一天,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辛辛苦苦为妈妈寻找食物喂养妈妈。课中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语气感动学生,让学生从中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孝敬妈妈,疼爱妈妈,学生听了故事后,很感动,纷纷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将怎样疼爱自己的妈妈,并在学习歌曲和演唱歌曲时都很认真、专注,用心投入地演唱了这首歌曲。

五、引导学生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歌表演融思想性和趣味性、音乐性和舞蹈性于一体,是最简易的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把无形的声音同无声的形态动作结合在一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歌表演以唱歌为主、表演为次,那么在教学中应做到动静交替。动作不宜过大,应以不影响歌唱为限度,将重点放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其次,音乐与表演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所以,每学一首歌曲都要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来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如教第十一册《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又如教唱唱歌课《大树妈妈》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加入简单的表演动作。根据歌词意境,同学们都开始随着音乐舞动,就连平时许多很内向的学生也都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然后,让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学生们很容易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边歌边舞,感受到了音乐的无限魅力。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习兴趣

篇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实践,培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扩大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和巩固, 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健全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学生们往往喜欢音乐, 而不喜欢上音乐课, 那是因为课本上的一些音乐与学生现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相距甚远。因此, 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才能让学生喜欢民族音乐, 爱听经典音乐, 懂得鉴赏音乐, 让音乐与他们相伴,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课程改革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 改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 使音乐活动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所以, 如何让学生会欣赏, 在欣赏过程中会分析乐曲, 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 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是值得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一、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创设轻松音乐课堂

传统的音乐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过分注重一些独立的知识点与枯燥的技能训练, 没有给其充分的自由空间,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以人为本的目标不相一致。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欣赏者须经过: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所以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应过程, 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学生心理反应过程, 也有利于欣赏教学。另外, 教师在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情况下, 组织一些比较适宜的小游戏, 如成语接龙、歌曲联唱、配乐朗诵等, 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在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 除引导学生分析乐曲不同乐段具有不同风格的同时, 还可以请学生们以形容花的成语或其中有花字的成语, 搞个成语接龙, 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课题上来。在欣赏《春天来了》时, 请学生们来个以春天为主题的歌曲联唱, 歌曲中只要有“春”字出现或者表现春天气息的歌曲都可以。这样一来, 学生成为音乐的主宰,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音乐欣赏课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完成。

二、多学科注入, 丰富音乐欣赏课内涵

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 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将历史、地理、人文、美术、体育等其他学科内容渗透到音乐欣赏课中, 形成互补, 既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内涵, 又起到对音乐欣赏课的推动作用。如历史、地理, 可使学生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特点, 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如体育, 可以将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 把音乐变成肢体语言表现;如美术, 音乐就是有声的色彩, 色彩就是无声的音乐。如在欣赏《摇篮曲》时, 先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母亲哄婴儿入睡》, 同时教师抒情、温柔地哼唱《摇篮曲》, 激起学生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结合图片的音乐教学, 不仅形象地传达了作品的内涵, 也拓宽了学生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思维, 更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真正做到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

心理学讲, 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音乐的实践有很多, 如把二胡、笛子、古筝等乐器引进课堂, 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随着时代发展, 现在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很多教师都说:“十个孩子中至少有九个会一样乐器。”有了“手艺”, 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找契机创造条件, 如在欣赏完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乐曲后, 请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曲子再表演一遍, 既培养了能力, 激发了兴趣, 又使聆听的同学加深了印象。把学到的技能展示给大家, 不仅能增加表演者的成就感, 还能提高兴趣, 陶冶情操, 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更增强他们的自信。

教师还可从课外的报纸杂志上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乐曲、音乐故事等内容充实到课堂中, 来丰富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扩展学生的视野, 为培养和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开辟广阔天地。

四、多媒体运用教学, 角色互换, 多角度体验音乐之美

在音乐欣赏中, 如何让学生听得明白, 听出感受?关键在于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听觉感知这个先决条件。音乐教学由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发展到音、光、色、影像有机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 这种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载体, 将学生带入了缤纷绚烂的音乐天地, 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音响效果, 播放歌曲, 引导学生静心聆听, 揣摩歌曲意境及表现手法, 然后播放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的画面和游击队员端洋枪、挥大刀、青纱帐里、万山丛中, 为保卫家园、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的民族风格音乐魅力。

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是多姿多彩的, 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文化素质和生活环境,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 每一次欣赏乐曲后, 我都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 或者搞个“答记者问”形式的互动, 让学生提问我回答, 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同学们都很富于想象力, 敢于创新, 提出的问题不拘一格, 师生愉快的教与学,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篇4: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关键词:音乐;低年级;激发;欣赏课;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敏锐的听觉体验能力是音乐最基本的能力之一。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是欣赏者对音乐进行听赏与评析,感悟和理解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音乐作品的精神真谛,理解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只有产生共鸣的情感,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

感受与欣赏领域,它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对所听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与欣赏,特别是对低学段的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图形谱参与式、打击乐器参与式、体态律动参与式、表现参与式、表演参与式、绘画参与式、模拟乐器参与式等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以《狮王进行曲》为例:

1.课件出示大森林的图片

故事导入:

在一座很大很大的大森林里,大树小树长得很密很密,把天都挡住了,因此大森林里总是很黑很黑,让小动物们感到害怕。突然,猴子大声喊道:“狮王来了……”

2.初听全曲

问题:你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你能学学吗?

出示狮王图片,播放乐曲B部分(即表现“狮吼”的乐句),让学生模仿。

3.找一找

再次播放乐曲,让学生找一找狮王的吼叫声出现几次。

4.唱一唱

用“邦邦”的声音,模唱主题音乐(即乐曲A部分乐句)。

5.走一走

(1)“用手走”。听着音乐,用手握拳在自己的左右腿上随着音乐的拍子模仿脚步行走的感觉。主题要模仿出狮王步伐威风凛凛的感觉,并用口发出“邦邦”的声音,跟着旋律唱。

(2)用填词的方法模唱主旋律,并结合“用手走”的活动进行律动。

6.画一画

利用图谱解说整首曲子,让学生认识到整首乐曲的结构。

7.奏一奏

利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如,引子部分可以用木鱼、双响筒,主旋律可以用沙锤,狮王的叫声可以用釵和双响筒配合。

8.演一演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动物队、仪仗队、卫兵队、狮王一家、乐器队、演唱队等让学生自创表演情节,并上台演一演。

根据上述教学过程,我在“唱一唱”环节中运用了“表现参与式”教学,在“走一走”环节中运用了“体态律动参与式”教学,在“画一画”环节中运用了“图形谱参与式”教学,在“奏一奏”环节中运用了“打击乐器参与式”教学,在“演一演”环节中运用了“表演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听、唱、动、悟、奏、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参与音乐欣赏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总之,教学方法,亦无定法。尤其是音乐教学,绝不能用一味灌输的方法,而要采用渗透性的教学法,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在不知不觉的“玩”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充分注意到艺术教育的“感受性”特点,“多加领会,少靠言传”。音乐教学要靠教师的灵活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环境,根据气氛,根据学生的能力,对教案有所调整,以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篇5: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探讨的却是文章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等等,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传授基础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这种教学行为其实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误导。

1.依据文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这种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学生通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文本内容不断地生成,从而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想象。学生也可通过插图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有两幅插图,分别是两个骗子正在织布和皇帝穿上新装正在游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织布机旁的金袋子说明了什么?在游行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当你听到小男孩的话时你怎么想?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看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看图的同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大脑、眼睛等感觉器官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感悟。应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2.依据文本内容,做比较性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品味《早春》中的“润物细无声”时,我们不禁想到《在声音的世界里》中的“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这句话时,有学生质疑:作者听小雨声怎么会产生这么多感受呢?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根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又和平的夜”这几句话,大家便品出了前三者;又要求学生投入地背诵了戴望舒的《雨巷》,通过想象“丁香一样结着哀愁的姑娘”的“哀愁”“忧伤”“彷徨”,并联系雨季中的一些现象,便品出了后三者。教师可以由此鼓励学生多积累,储存能量;多观察,储备表象。

读书时有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的活水。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表现“我”的后悔、难过之情。在“我”毁坏小兄弟的风筝这一段,朗读时要读出愤怒、生气的语气,想象出“我”的凶悍、小兄弟的可怜的表情,为后来“我”深深的内疚与自责作铺垫。通过表情朗读,就会想象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善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知错必改的人。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分想、联想、串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

3.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想象创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作入情入理的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境况下,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入手,鼓励他们融入文本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寻找想象的“触发点”。如张之路《领养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和“我”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时非常委屈。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我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写一篇小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也不错。

4.激励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融入情境,唤起想象。

布鲁纳肯定想象推测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性:“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试验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领导学校儿童掌握这种天赋。”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对事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困?有的说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同时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有的让闰土干个体户,从小本生意做起,发展成一家公司,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只有唤起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

篇6: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篇7: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作者:谢宏卫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第一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开放式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理论,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

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的《中国音乐美学通论》,1999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剑飞的《音乐心育艺术》,2005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作者:陈彤彤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教育论坛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

动人的史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篇8: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化抽象为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抽象的文字看到形象的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诗的内容很简单, 但意味很隽永。作者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观察自然, “鱼戏”四句, 好像一个孩子伸着小手在指东道西一样。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学生通过激活想象, 眼里是成片的荷叶, 鱼戏莲间。动静结合, 形成了绝美的江南风情图。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江南的独特韵味。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妹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谓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子中中的的生生活活, , 引引得得小小妹妹们们的的问问语语::““且且何何为为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情深,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坐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为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勃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勃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村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篇9: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学习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并积极地投入学习。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崇高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结合中学生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以音乐教师高超的才艺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吹拉弹唱样样都会,随时要表现出自己是音乐老师,把高超的技艺随时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乐意向你请教。作为音乐教师,在器乐和声乐上必须是出类拔萃的顶尖高手,对于教学中用不到的器乐不求样样精通,但也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丰富和多样,教学语言充满感情又活泼新颖,教学方法能够灵活多变。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巧妙结合,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经常编一些节奏比较强的打击乐,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不仅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音乐课程应该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表现的能歌善舞,就会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音乐,经常让学生中有特长的进行表演,效果会更佳。所以教师的音乐素质好,能够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崇拜。

二、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成功的教育必须以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基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要使音乐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保证。师生关系和谐,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是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关键。所以,要激发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创设一个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且心理相容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对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学生真心实意地和你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没有思想负担,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能够无拘无束、大胆地开展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愉悦有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学生才会甘心情愿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和谐。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是一种纯真至爱的、真挚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学好音乐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让音乐课堂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气氛。如在教《音乐与舞蹈》这一单元时,我就先让学生了解蒙古族能歌善舞的草原生活,再让学生欣赏“蒙古族音乐与舞蹈”的有关课件,这样使音乐课堂教学愉悦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

四、音乐教学要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自主进取晋升和开拓精神,具有丰富个性、健全身心的、高度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应该尽可能是各种类型、多样化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其能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多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声唱法等。教师要边播放边讲解,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显著的帮助作用。

五、对音乐教学适当评价,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的教学评价就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所有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都想得到老师的鼓励和重视,老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就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处处感到温暖。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对音乐爱之如痴,对音乐教育事业执著追求,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篇10:浅谈故事绘本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厦门市西林幼儿园 邓海燕

内容摘要: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故事绘本以其直观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故事语言和唯美的画面,引领幼儿进入音乐作品的神秘世界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开拓音乐眼界,感受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故事绘本 音乐欣赏 幼儿

“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是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曾说过的话。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让幼儿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的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决定了幼儿音乐欣赏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仅仅利用听觉欣赏音乐,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辅助资料来感知、欣赏音乐。故事绘本就是辅助幼儿音乐欣赏很好的一个载体。

故事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蕴藏着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艺术。它讲述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又清楚,描述的语言浅近、具体、形象、富有音乐感。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借助故事绘本,利用其形象的故事人物、情节、语言、画面等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幼儿带进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可以让幼儿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倾听音乐,节奏感、力度感、速度感、音高感、音色感、结构感„„等获得提升。

一、直观的故事情节易于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

音乐和故事向来就是融于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史上有许多作品取材于故事,又通过音乐向人们讲述故事。如家喻户晓《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协奏曲,曲作者就是根据人们熟知的民间传说写成的。全曲采用奏鸣曲的结构,乐曲的三个段落展示了故事中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绘本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来进行教学,既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有趣而富于变化的故事内容能引发幼儿的共鸣,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是故事绘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运用的又一手段。《啤酒桶和小老鼠》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绘本,它讲述的是一群小老鼠钻出鼠洞,发现了许多大啤酒桶。啤酒桶生长四肢,憨态可掬。小老鼠们纷纷爬上啤酒桶开心地在啤酒桶上跳舞,和啤酒桶做起了游戏,啤酒桶还兴奋地打开了盖子倒酒。结果,主人发现了,小老鼠们赶紧逃跑。因此,运用故事绘本中直观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幼儿欣赏捷克的世纪名曲《啤酒桶波尔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活动中幼儿欣赏故事绘本后倾听音乐,纷纷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A段音乐是小老鼠,从洞里跑出来东张西望;小老鼠左瞧瞧,右瞧瞧,发现了啤酒桶在旁边偷笑„„;B段音乐是小老鼠在啤酒桶上轻巧地跳舞,舞姿很美;小老鼠们在啤酒桶上捉迷藏;小老鼠在啤酒桶上跳来跳去,像是在玩蹦蹦床„„; C段音乐是主人出现,小老鼠吓得逃跑了;小老鼠在脚底装上弹簧,轻快地跳跑了„„。”可见,幼儿欣赏了《啤酒桶和小老鼠》的故事绘本之后,对于感受《啤酒桶波尔卡》这个音乐作品的结构变得更容易了。能立刻发现故事绘本中三个突出的情节与该乐曲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把乐曲从轻巧的小快板过渡到悠扬的主旋律再回到轻巧平稳的小快板的特点表达出来。因此,将故事绘本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音乐欣赏,易于帮助幼儿迅速进入音乐情境,理解音乐结构,从而获得审美效益。

二、生动的故事语言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风格 故事绘本是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幼儿最简便的途径,绘本中使用幼儿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便于幼儿理解。通过故事绘本中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展开想象,激发幼儿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巧妙地对语言进行调节支配,能让幼儿感受体验到美、兴奋、难过,带动幼儿产生喜爱、欢乐、悲伤、惆怅等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音乐作品紧张、激昂、沉闷、欢快的风格中去,更加准确的感受出音乐的不同风格。

如故事绘本《大黄蜂飞行》讲述的是小黄蜂咪梦独自离开黄蜂队伍去冒险,在冒险中遇到了三个危险(花梗林、捕蝇草、蜘蛛网),最后在黄蜂部队协助下脱离险境。利用《大黄蜂飞行》的故事绘本来帮助幼儿欣赏里姆斯基的《野蜂飞舞》(节选)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化难为易,让幼儿充分体验到该音乐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野蜂飞舞》这个音乐作品节拍短促、节奏变化快、旋律复杂,是一首让人感觉震撼的一首外国民间乐曲。单凭耳朵倾听幼儿不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名曲所带来的震撼力。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绘本《大黄蜂飞行》能加深幼儿对音乐风格的感受。故事绘本中的语言、背景、人物表情等为幼儿描绘出一种紧张的情境,加上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煽动,使幼儿身临其境。

绘本中描述了咪梦偷看黄蜂部队“出征”,战士们威风神气、振翅疾飞去冒险的情境体现了A段音乐中旋律轻快而有力的风格。当咪梦遇到危险时,它大喊“我要飞出去”、“躲开他”、“救命啊,救救我呀”,看似简单的角色对白凸显了音乐中旋律震撼、鼓舞的特点。“咪梦一次一次地努力飞,拼命挣扎„„”绘本中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黄蜂如何勇敢克服困难,最后在大部队的帮助下解困的惊险画面,帮助幼儿在快速变化的旋律中,体验到乐曲震撼、鼓舞、紧张、快速的音乐风格。每一次倾听乐曲时,幼儿都不由自主地为咪梦加油。当听到乐曲B段时,他们会大喊:“快飞出去,小心向日葵,飞高一点呀;讨厌的捕蝇草会吃掉你,不要碰到它,快躲开它;蜘蛛来了,快跑,粘住了救命啊!„„”从幼儿紧张的表情和呼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身临其境,似乎自己就是那只勇敢的小咪梦,在震撼的音乐里冒险,心也随着紧张的音乐起伏。

故事绘本中塑造出的小咪梦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冲出重围的性格特点,给予音乐作品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使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情感教育得到升华。语言的美与音乐的美巧妙结合起来,触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神奇魅力。

三、唯美的故事画面利于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作品的形象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具体,它的内涵底蕴极其丰富,而幼儿的形象思维处于雏形期,情感表达方式、思维方式都较为简单、直观,他们往往会受到画面的影响。故事绘本画面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或水墨画、或油画、或油水分离画、或剪贴„„。它不仅有着生动的角色形象、绚丽的色彩、精心勾画的细节,使幼儿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还能在时空中静止和流动,便于幼儿反复观察以及和音乐同步进行;它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篇幅里,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把故事讲得既好看,又清晰。欣赏故事绘本时,把音乐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音乐这种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感官积极参与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选择线条、构图、造型、色彩、形象上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故事绘本,发挥诸感觉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让幼儿有更多的视觉参与的机会,以此来表达他们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欣赏韦瓦第的《春》这个音乐作品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春姑娘》的水彩画故事绘本。利用故事绘本里身着七彩服饰的春姑娘、清澈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美丽动人的景象,让幼儿的视觉感官受到美的冲击,把他们带入到音乐的想象空间中,发现音乐作品中生机盎然的景象,感受回旋曲华丽而洒脱,充满欢快而热烈的青春气息。在简单欣赏了故事绘本之后,幼儿一边闭着眼睛边倾听音乐,一边回忆绘本中的唯美的春天场景,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当听到音乐中欢快的段落时,有的说是种子的发芽了,冒出了嫩绿色的尖;有的说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小花竞相开放,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当听到音乐中激昂热烈的情绪时,大家都说是春姑娘打开魔力伞,魔力伞很美,上面有很多漂亮的花纹。当听到音乐中舒缓的段落时,有的说那是春姑娘用魔力伞给小草、小花送去雨水;有的说小草喝了雨水之后,由黄变绿,小花也变出了七彩的颜色。故事绘本中画面场景的变化呼应着音乐结构的变化及音乐风格的变化等。

故事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经典优秀的故事绘本为教师施展聪明才智创建了平台,也为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搭建了崭新的舞台。通过故事绘本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力及鉴赏力,让幼儿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音乐,真正得到音乐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正如达尔克洛兹所说:“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幼儿欣赏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参考文献

[1] 潘莉艳,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J],2007-6,龙源期刊网

[2] 蒋笛,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学与音乐欣赏教学 [D],200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4] 聂元龙,音乐欣赏入门 [M],1992,北岳文艺出版社 [5] 潘俞安,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艺术 [M],神舟出版社

上一篇:市建设局行政效能建设和招投标制度执行情况汇报下一篇: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