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2024-05-18

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共11篇)

篇1: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为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开展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和查对制度,改进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严格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成立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陶丰

副组长:韩宪云 程学玲

成员: 宋纪花 田芳 赵玲 冯莉 韩萍 臧姚远

三、具体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嘱;

四、主要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门诊、病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篇2: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1、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对新生儿、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高龄(≥75岁)、语言及听力障碍的患者必须使用识别腕带。

2、佩戴腕带应按照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科别、床号、性别、年龄、住院日期等,填写完毕后需由双人核对(医护人员—患者、医护人员—家属、医师—医师、护士—护士、护士—医师),确认无误方可给患者佩戴。

3、按照腕带标识制度要求使用腕带,新生儿、手术病人、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或语言、听力障碍的患者使用腕带标识识别患者身份。

篇3: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在院患者, 神志清楚, 能正确回答问题, 自愿参与本调查。入选患者96例, 其中男39例, 女57例, 年龄11~79 (44.0±14.4) 岁。文化程度:小学11例, 初中29例, 高中或中专31例, 大专16例, 本科以上9例。职业类别:机关事业单位9例, 专业技术人员12例, 工人17例, 农民52例, 学生3例, 自由职业3例。住院科室:内科71例, 外科23例, 妇产科2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调查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问卷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参与患者基本情况, 主要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二部分为参与患者对本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进行身份识别时常规使用方法的选择, 共有八个选项, 要求选择其中一个选项。

1.2.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设有统一的指导用语, 由各病区护士长向患者发放问卷, 并当场收回。发放问卷96张, 收回96张, 有效问卷96张, 有效收回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见表1。

3 缺陷分析

3.1 部分护理人员使用了不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问卷中33.3%患者的选项是护理人员仅使用患者姓名对其进行身份识别, 这样容易发生因患者重名或姓名内音同字不同的错误识别。11.5%患者的选项是护理人员仅使用患者床号对其身份进行识别确认, 当患者因故调换床位时势必导致身份识别错误的发生。有规定明确指出, 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号作为查对的依据[2]。2.1%患者的选项是护理人员使用床头卡和姓名识别患者身份。床头卡是相对固定于病床上的, 患者作为移动个体, 在患者离开其病床时无法随时识别患者身份, 尤其当患者擅自调换床位时极易发生因未挪动床头卡而出现身份识别不准确的现象, 可见这种识别方式不能作为有效身份识别的方法。以上数字标明, 调查中共有46.9%患者的选项显示护理人员使用了不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存在安全隐患。

3.2 有效的患者识别方法未被广泛使用。

调查中仅4.2%患者的选项是让患者自行说出姓名。这种识别方式中, 患者会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 在获得重要的身份特征后, 护理人员再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确认, 即双向核对法[3], 可以减少识别错误的发生。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下, 就能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安全。调查中没有护理人员使用患者姓名加住院号码的双重身份识别方法。住院号作为患者唯一有效的标识号, 同步使用患者姓名可以有效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4], 值得推广使用。调查中1.0%患者的选项是核对腕带。腕带是患者标识的一种, 将标有患者重要个人信息的标识带系在患者手腕上, 能够有效保证护理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 同时, 特殊设计的患者标识带能够防止被调换或拆除, 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5]。使用患者腕带标识, 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率, 完善查对流程,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使患者得到更加安全的保障, 此识别方法也应该全面推广。调查中还有46.9%患者的选项是核对患者床号及姓名, 还延续着传统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仅有6.2%患者的选项证实护理人员使用了有效规范先进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4 对策

4.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树立“以患者安全为优先考虑”的理念[6], 风险管理培训应用于护理人员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7], 使她们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遵守各项制度规定, 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4.2建立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全员培训并落实。

(1) 患者身份确认方法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如姓名、性别、年龄、门诊病历号、住院号、床号等, 禁止仅以床号或姓名等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3]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 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 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 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氏、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在进行身份确认时由患者的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4) 对病情危重、围手术期、语言沟通障碍、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的患者、新生儿和6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护理人员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 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 在实施任何高危或有创诊疗活动前, 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 沟通, 护患双方确认无误后, 方可执行。

4.3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环节的管理, 发现未按规定进行身份识别的行为及时指出、纠正, 对每个新上岗护士更要加强督导管理, 使人人养成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好习惯。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存在的缺陷, 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身份识别。方法 笔者自行设计问卷, 对96名在院患者进行护理人员身份识别常规使用方法的调查。结果 46.9%患者的选项证实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使用了不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存在安全隐患。结论 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 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缺陷,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卉, 黄金.病人身份确认的研究进展[J].2008, 8 (1) :50-52.

[2]李树花.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288-289.

[3]刘国红.多重参与双向核对法在临床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15) :47-48.

[4]魏艳芳.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7) :40-41.

[5]江敏.病人标识腕带的应用体会,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6, 15 (4) ;65.

[6]王晖.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成效[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9) :66-67.

篇4: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

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式;麻醉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篇5: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篇6: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

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

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

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

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

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

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

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腕带标识上应标明:病人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腕带标识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篇7:患者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关键词:巡更棒,身份识别,流程管理

患者身体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 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患者的过程[1]。手术是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围手术期患者需要在病区、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等多个科室内转换, 而在转换过程中存在有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流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院于2012年8月对手术患者在使用腕带基础上开始启用巡更棒对手术患者进行信息管理, 从而更加完善手术患者身份确认流程, 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基层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手术间共有15间, 每年手术量在16 000左右, 工作日均手术60例。选择2012年3-7月实施巡更棒前工作日择期手术总数6 61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8-12月实施巡更棒后工作日择期手术总数7 710例作为巡更棒组。每例手术使用巡更棒电脑录入手术患者相关信息。

1.2 方法

未启用巡更棒前, 对照组择期手术患者按常规方法核查确认患者的身份;实施巡更棒后巡更棒组手术患者从离开病房到术后回到病房交接流程, 均增加巡更棒管理确认患者身份, 自动记录患者到达各个区域时间和动态、手术组人员的工作情况。具体应用方法:

1.2.1 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术前准备时病房护士用读棒器将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导入到巡更棒中, 把相对应的患者条形码粘贴在巡更棒上, 患者离开病区时点击“离开”芯片采集信息, 巡更棒随手术患者一起转运。到达手术室门口由护送人员在“到达门口”芯片点击采集患者到达信息, 与手术室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手术方式、手术名称。到达手术间, 由手术室护士点击“患者到达”芯片采集信息。

1.2.2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身份识别流程:

(1) 麻醉实施前,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三方共同核查确认患者身份 (姓名、年龄、性别) 、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风险预警等, 确认无误后在“第一次三方核查”芯片点击采集信息, 实施麻醉。 (2) 切开皮肤前:三方再次共同核查确认患者身份 (姓名、年龄、性别) 、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 特别双侧器官手术等, 确认无误后在“第二次三方核查”芯片点击采集信息, 手术开始。 (3)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确认患者身份 (姓名、年龄、性别) 、确认患者去向, 确认无误后在“患者离开”芯片点击采集信息。

1.2.3 手术室与病房麻醉恢复室交接程序:

术后未清醒患者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护送到麻醉恢复室, 与恢复室医务人员进行交接, 核对患者的信息确认患者的身份, 点击“患者到达恢复室”芯片采集信息。术后清醒患者直接送回病房, 与病房护士交接, 与患者及家属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无误后点击“患者返回”芯片点击采集信息, 由护士进入工作站把巡更棒上的数据保存在医院OA信息系统中, 同时把巡更棒上的数据清空, 该巡更棒可以重复使用。

1.3 观察指标

统计巡更棒信息系统记录手术患者身份, 确认数据和护理缺陷或投诉例数进行调查分析使用的效果。使用我院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 随机抽样使用巡更棒前、后各100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手术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U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室护理缺陷、护理投诉及巡更棒使用前、后医护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1、2。

3 讨论

3.1 运用巡更棒管理的有效性

巡更棒在手术患者信息管理中为管理者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查询工具[2],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 防止因患者术前紧张或应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话或是婴幼儿、危重患者和无法确认身份的患者等情况;避免接错患者或被送至非指定的手术间以及弄错手术部位等差错事故;也可防止因工作时间长、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过大及长期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所导致的护士过度疲劳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3]。因此, 运用巡更棒自动记录相应患者信息的功能和身份腕带识别方法, 不仅能保证患者与手术间的正确匹配, 还能有效防止因错误识别患者而引发的医疗护理缺陷或投诉, 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4], 保障手术护理质量。

3.2 运用巡更棒管理完善了患者在各病区交接的关键流程, 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手术患者在多个病区转换过程中, 通过巡更棒系统避免了因患者离开病区后无法确定去向情况、无法查询方位时间等情况。以前无信息跟踪器, 只凭腕带确定患者身份, 无法跟踪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内究竟到了那个病区及各时间段的情况, 一方面:一旦出现手术不按时现象, 手术人员和接送人员相互推诿, 无法确定责任。另一方面:接台手术医生, 无法合理安排时间。使用巡更棒信息系统后, 每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有据可查, 只要上OA系统就能查看患者在那个环节, 合理安排工作, 科学客观监管了手术接送人员、手术人员的行为, 确保了患者安全, 避免了责任推萎,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 又促使其按规定进行核查确认患者身份, 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了手术室工作效率[5]。

随着手术的不断增加, 手术方式不断拓展, 在手术间有限的情况下, 使用巡更棒不仅能确保手术患者身份识别, 而且有效监督第一台手术准时率, 缩短手术人员和患者的等候时间, 提高医护患满意度。巡更棒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管理者一目了然地掌握整个过程, 有效地评估接送、手术人员的工作状态, 确保了手术安全, 更利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有效沟通, 相互监督, 增强了团队意识, 有效提高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光英.手术患者身份识别交接表的设计及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 7 (4) :145.

[2]麻春英, 裴莉英, 生本有, 等.移动护理信息技术在改进静脉输血管理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8 (27) :2515-2516.

[3]邹晓华, 杨琳.腕带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4) :1332-1333.

[4]方芳, 周剑英, 夏平英, 等.身份腕带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12) :3367-3368.

篇8: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2 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3 定义

3.1 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3.2 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3.3 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3.4 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4 内容

4.1 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4.2 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4.2.1 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4.2.2 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

4.3 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4.3.1 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4.3.2 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4.3.3 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4.3.4 患者转科交接时。

4.3.5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4.3.6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4.3.7 NICU接受患儿母亲母乳前。4.4 身份识别方法:

4.4.1 有移动系统支持: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同时应用PDA扫描患者腕带和相应操作物,核对姓名、或姓名、出生日期,进行患者识别。4.4.2 无移动系统支持或当移动系统出现故障时:

4.4.2.1 门急诊患者: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日期,采用刷卡的方式核对诊疗卡上的患者信息;不能刷卡时,核对门诊病历或治疗单上打印的患者姓名及出生日期。

4.4.2.2 住院患者:

4.4.2.2.1 当患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清晰时: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

4.4.2.2.2 患者意识不清或语言表达障碍时,存在两种情况:

4.4.2.2.2.1 有家属陪伴时,由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及。4.4.2.2.2.2 无家属陪伴时,由操作的医护人员自行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4.4.2.2.3 新生儿:母婴同室新生儿(普通病房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同普通住院患者。母婴分离情况下(包括NICU、PICU、CICU)新生儿出入院应严格核对新生儿父母信息,避免抱错。参照《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4.4.3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方法:确保特殊情形下正确识别患者。

4.4.3.1 身份不明的患者: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使用“接诊年月日+无名氏+当日逐人顺序编号(如20170910无名氏01、20170910无名氏02;20171108无名氏01、20171108无名氏02))”和ID号(住院患者住院号;门诊患者门诊号)。

4.4.3.2 急诊入手术室或急诊入ICU患者,因急需抢救不能当时办理住院手续时,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由接诊护士用备用腕带书写临时腕带(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与患者或家属核对后固定于患者手腕,用于走绿色通道时的身份识别。事后,督促家属及时补办住院手续,打印正式腕带以更换临时腕带。

4.4.3.3 人工辅助生殖患者身份识别

4.4.3.3.1 使用指纹识别系统:开启指纹识别系统,验证患者夫妻双方指纹,验证成功后,验证患者夫妻双方结婚证原件,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4.4.3.3.2 指纹识别系统故障时,医护独立双核对患者夫妻双方身份证原件,双方结婚证原件,核实身份无误后,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4.4.3.4 新生儿:

4.4.3.4.1 姓名:有出生证明且已取名的新生儿,用自己姓名。尚未办理出生证明的新生儿用其“母亲姓名之子或女”命名。例如,母亲姓名为“李思”,新生儿则命名为“李思之子或女”。多胎者用数字排序区别,编码规则举例如下:“李思之长子或女”、“李思之次子或女”、“李思之三子或女”,以此类推。

4.4.3.4.2 :产科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建立,此与母亲相关联,产科以外的新生儿按普通住院患者管理。

4.4.3.5 外国人:其名字按照护照上的英文姓名作为患者姓名。4.5 腕带管理:

4.5.1 腕带信息:普通住院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二维码等。产科新生儿腕带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急诊留观、急诊抢救、门诊手术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等。4.5.2 腕带佩戴对象及时机:

4.5.2.1 急诊抢救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4.5.2.2 急诊留观患者:由留观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4.5.2.3 门诊手术患者:由门诊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委托人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4.5.2.4 住院患者: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4.5.2.5 产科新生儿: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与新生儿母亲共同确认新生儿的性别后,打印新

生儿腕带,经双人核对后,立即为新生儿佩戴在右侧脚踝上。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填写并打印腕带,经助产士和巡回护士双人共同核对无误后即刻为新生儿佩戴。

4.5.3 腕带管理要求:

4.5.3.1 打印: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时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打印腕带并交予患者,告知防止丢失。急救、急诊留观、门诊手术患者和网络瘫痪时:由护士用黑色记号笔(细端)填写患者腕带信息,如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院号,字迹端正,严禁涂改。

4.5.3.2 佩戴:由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佩戴在手腕或脚踝上,松紧适宜(以容一指为宜),水肿患者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特殊情况患者(如严重烧伤、过敏患者):把腕带系在与患者体腔相连的管道上,无管道者固定于患

者上臂衣袖上。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执行单腕带,无陪护新生儿执行双腕带管理。

4.5.3.3 腕带遗失或污损时:由发现护士立即手工填写临时腕带与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佩戴,后凭入院押金单到住院处重新打印腕带。

4.5.3.4 腕带信息错误时:如果护理人员在佩戴之前发现腕带信息错误,需要联系住院处说明错误信息,同时让家属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返回住院处修订信息,重新打印腕带。

4.5.3.5 出院、转院、死亡: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摘去腕带并毁型处理,确保患者信息不泄露。4.5.4 患者及家属教育:

4.5.4.1 告知患者及家属腕带佩戴的必要性,不得随意移除。

4.5.4.2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询问姓名时,务必清楚应答患者全名。4.6 监管及改进:

4.6.1 科室监管:各科室负责人要把员工对患者进行有效身份识别作为长期监管的质量项目,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每月进行常规检查和个别抽查,并纳入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

4.6.2 职能部门监管:医务部、护理部、质控部等相关部门对各科室有效身份识别制度的落实,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进行常规监管,每季度对落实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做好数据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工作人员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效果,保障患者安全。4.6.3 培训及改进:护理部根据监管结果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和案例教育,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必要时给予强化培训或处罚。相关文件

5.1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第六版)》 5.2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年版)》 6 表单及附件:

篇9: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一、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五、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本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本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室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室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①手术患者统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②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篇10: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护理人员在进行给药、输血或标本采集等各项护理操作等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核对床头卡和手腕带。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血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相关记录。

4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并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双人核对。手术完毕后,由巡回护士将病人送入ICU或病房,再次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患者手腕带上的信息。

5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识别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需收治住院,由急诊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双人核对患者手腕带信息及住院证。

口头医嘱制度与执行流程

1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2重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重复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开出口头医嘱的医师必须是患者的管床医师或现场急救职称最高,年资最长的医师。

3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执行完毕后告知医生。

4抢救结束应请医生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用药。

5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6擅自执行口头医嘱行为视为违规,一经发现将给予处理。

流程

1患者发生极危重症需立即抢救

2医师开口头医嘱

3护士复述医师确认无误

5执行医嘱

6抢救结束,补记执行医嘱

危急值(口头)报告制度

1.护士接到检验科或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电话后核对患者相关信息,无误后登记在危急值记录本上。

2.护士要及时向医生准确,无误反馈检查结果。

3.临床医生接到电话后首先考虑亮点:一是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二是如果临床症状不符,样本的留取是否有问题需查找原因。如需要,马上重留标本,进行复查。4.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篇11: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 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上一篇: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演讲稿经典篇下一篇:报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