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2024-05-28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精选8篇)

篇1: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 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 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 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 1-2 指按紧搭扣,松紧适 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 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 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 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 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 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 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 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 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 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 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 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 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 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 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 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 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 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内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 头报告内容,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 口头医嘱。

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 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 嘱。

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 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 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 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内容。

(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 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内容 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 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在特别紧急且人手紧张的 情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

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 嘱内容。

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 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

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 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 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

检验科 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 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 告责任人。

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 职员工进行培训。

检验危急值得报告可以通过 LIS 系统自动 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 /危急值 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 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 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内 容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记录的内 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 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

各科要有 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 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 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 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 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 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 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 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

其他情况下进行的电话沟 通要按《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

3、消除手术错误(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 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手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 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 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内容,一致确认手术病 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 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 功能正常。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起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手术前核对清单” 中的内容进行逐项核对,核对内容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 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

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 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起核对,核对内容由治疗护 士记录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 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通过(填“否”)时,手术不得 进行,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 班同意。

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 主要责任,可以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 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 手术标记。

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情况下由病人讲出 病变部位。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 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 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 行手术标记。

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 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 同。

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 家属的认同。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 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

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 笔。

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知道 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 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

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 用。

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 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情况。

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 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 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 措施。

(3)住院病人 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必须包括对病人跌倒的 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

跌倒风险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年 龄、意识状况、走动能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 使用情况、环境设施情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 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情况 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能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 /、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 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 录。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 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 要得到执行。

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 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 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

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 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 要求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 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建议 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 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 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 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

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 出改进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

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 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 育。

⑧护理部、医教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 引。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 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 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 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 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 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 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 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 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 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 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 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 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 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 儿、7 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 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 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 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 本采集 , 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 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 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 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 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 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 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 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 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 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 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 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 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 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科室每月督导并有记录。患者身份识别程序:患者身份识别程序在采血、给药 对 能 有 效 沟 对 无 法 有 效 在 实 施 任 何 输 血 等 操 作 通的患者,实 沟通的患者,介 入 或 有 创 前,必须严格 行 双 向 核 对 如 手 术、昏 诊疗活动前,执 行 患 者 身 法。

即除了核 迷、神 志 不 实 施 者 亲 自 份 识 别 查 对 对 床 头 卡 以 清、无自主能 与 患 者 或 家

制度,应至少 外,还必须要 力 的 重 症 患 属沟通,作为 使 用 两 种 身 求 患 者 自 行 者,在各诊疗 最 后 确 认 的 份 识 别 方 法 说 出 本 人 姓 操作前,除了 手段,以确保(床头卡、腕 名,确认无误 核 对 床 头 卡 对 正 确 的 患 带双向核对)后方可执行。

以外,必须使 者 实 施 正 确 用、核对腕带 的操作。识别患者身 份。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产妇等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 登记制度。

特制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 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 份;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 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 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 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 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须经双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 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 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急诊、病房、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 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流程:(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 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认真与科室医护人

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 置管情况 特殊情况 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 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

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 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 皮肤完整情况 出血情况 引流情况等,并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 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进行交接,内容包括: 床号 姓名 手 术名称 生命体征 手术前准备 用药情况 等,并填写病房与 手术是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 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 药品及物品交接,填写手术室 与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 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 瞳孔 生命 体征 输液 各种引流 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 括,患者一般资料,生育史情况 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 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 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 括:分娩情况 出血情况 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 药品应用情 况 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离开。(8)产房与新生儿室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 容包括,分娩过程情况 羊水情况 饮食与二便情况 出生后 评分情况 新生儿一般生命体征 用药情况等,填写产房与新 生儿室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患者腕带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对确保医疗安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 工作,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患者腕带识别制度。

(一)对门急诊急危重患者、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无 名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 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二)新生儿科(新生儿普通病区、NICU)使用双腕带识别 患儿身份。

(三)“腕带”应按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患者还包括床号、住院号)等。

传 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

(四)确保“腕带’’佩戴准确无误。

“腕带”内容填写完 毕后,需由双人核对(护士一一患者、护士一一家属、护士 一护士、护士一一医生)无误后可给患者佩戴。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手术、诊疗(有创、无创)等活动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六)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七)责任护士定时检查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情况,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

(八)责任护士发现住院患者腕带遗失,按腕带佩戴流 程 重新佩戴。

(九)将使用识别“腕带”的工作纳入医疗护理质控检查项 目中。

腕带使用与管理制度(试行)腕带是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标识,本制 度适用于在我院就医的住院及急诊患者的身份确认。

一、腕带使用范围“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应在以下情况使用:

(一)需全部患者佩戴腕带的科室: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 等)、新生儿室、小儿内科、小儿外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与留观室。

(二)其它住院科室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无 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抢救、输血、手术、特殊诊疗(如: 胃镜、ERCP、介入手术等)、镇静期间、新生儿、12 岁以 下儿童等患者。

(三)对于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在腕带上进 行标志或使用特殊颜色腕带。

二、腕带管理要求

(一)使用腕带患者须在各项操作时查对该患者腕带信 息。

(二)使用蓝色圆珠笔,完整、清晰填写腕带上患者各 项信自息如科室(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

(三)为患者佩戴腕带时,护士须持病历根据腕带所填 信息逐一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查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佩戴。

(四)为患者佩戴腕带应松紧适宜并加强观察,确保佩 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五)腕带一旦丢失应立即补戴。

(六)患者出院时需将腕带取下。

医院腕带识别制度采用给病人佩戴腕带的方法,是针对住院病人一种安全 措施,是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而可靠的标记和识别,也是对 医院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 份进行 24 小时随身标识。

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 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病人 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二、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 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 等,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三、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 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 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四、当且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 标识腕带除去。

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标识腕带保留在 尸体上。医院腕带佩戴流程

一、对住院病人应佩戴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随身快速 识别。

二、正确填写腕带内容:病区、姓名、年龄、床号、住 院号、性别、诊断等信息。

三、医务人员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告知患者住院期间 请不要离开医院或随意取下腕带。

四、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按常规核对病人外,必须 核对病人腕带以确定身份。

五、住院期间,医务人员经常检查腕带,以确保腕带信 息清晰、完整,易于辩认。

并告知病人不能随意取下丢失。

六、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应经常检查佩戴部位皮肤是否 完整,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

七、出院时,医务人员才将佩带标识除去,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病人;病人死亡,标识腕带应保留在尸体上

篇2: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1、在实施任何介入治疗或有创诊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按照《患者身份确认核对流程》进行有效核对。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住院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禁止在护理站通过呼叫系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4、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身份识别,实行反向核对,即要求患者/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应以床号及病历号进行识别。

6、患者转科交接时要进行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

7、在为患者佩带腕带进行标识前,必须进行双人核对,信息正确方可为患者佩带。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氏、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必须使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

篇3:刍议查对制度以外的差错防范

关键词:查对制度,差错,防范,改进

1 错开医嘱

医嘱:××床,张××盐酸丁洛地尔片剂600mg口服,每日三次。

执行护士看到长期医嘱单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时间、用法、剂量均无误后,但张××因近期诉皮肤搔痒而开有皮肤止痒药膏,血压偏低出现头昏。护士对此医嘱提出异议,未盲目执行,即向上级医师反应,为错开医嘱。

2 治疗项目缺如

如左××,男,15岁。因外伤在基层医院行左侧下肢手术后一直肿胀,查出患血友病转入我院治疗。当班护士接班后发现病人左侧肢体膝关节以下肿胀,趾端苍白,核对医嘱发现无患肢抬高制动措施。根据病情,护士给予抬高床尾支架使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面10-30°,肢体局部冷敷[1]。告知卧床休息并定时翻身,并向患者讲明原因及注意事项。一天后下肢趾端苍白转红润,肿胀减轻。及时叫医师补开了医嘱。

3 药理性质不明

××床,秦××1.6—二磷酸果糖10克(50ml)静脉滴注。治疗护士执行“三查七对”无误后给予注射,药液刚进入血管内,患者诉穿刺处血管疼痛不适,且患者有冠心病史多年,根据病情治疗护士常规给予缓慢滴注。笔者巡视病房至此,应对此药的药理性质了解,当即给病人进行了解释,穿刺处沿血管给予654-2注射液加生理盐水(1:1)混合液进行湿敷[2],并给以快速滴注65滴/分,8分钟后输完。

4 健康宣教未落实

门诊病人李××5%GS 250ml+头孢他啶4.0克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甲护士核对无误穿刺完毕后就给下个病人做治疗了,乙护士巡视病人输液情况,得知其准备输完液体与同事喝酒应酬。立即告知注射头孢类药物与饮酒的危害性,嘱其在注射头孢类药物期间以及停止使用一周内不能饮酒(包括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

5 身份识别措施欠缺

门诊甲患者刘义荣乙患者牛义隆年龄均在60岁左右在同一候诊长椅候诊,护士呼叫甲患者姓名后准备治疗,穿刺前再次进行核对姓名,该病人进行了应答,当告知注射药物时,其患者提出异议,立即将治疗单与其同时核对,发现甲、乙患者姓名是同音不同字。经过仔细核对无误后分别给他们进行了治疗。

6 讨论

6.1 盐酸丁洛地尔片剂为а-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能有效地增加末梢血管和脑部缺氧组织的血流量,还有降压作用。

主要治疗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和外周血管疾病。但其不良反应可见头痛、眩晕、皮肤潮红、瘙痒,以及头昏或嗜睡等[3]。该患者目前皮肤搔痒并且血压偏低出现头昏,此药剂量对他相对偏大。错开医嘱的原因是管床医生才接管该患者,而本人未向管床医生反应病情。执行护士若不了解病人病情,盲目执行医嘱就会加重病人不适。

6.2 下肢肿胀是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需抬高制动,以防静脉栓塞的发生。

病人外院转入我科,而转科医嘱单上无此项目,是由于该医生年轻,临床工作时间短(不足6个月)缺乏工作经验所致。所有,护士应严格交接班,尤其床边交接,详细查看病人情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具备相关的护理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可墨守成规。

6.3 1.6—二磷酸果糖分子量大,对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半衰

期约10-15分钟,故要求静滴速度为用原附灭菌注射用水100ml溶解后,于14分钟内滴完,由于此药药量较少,如果使用不正确,即达不到药理作用还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要求护士应具备一定的药理知识,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目的、了解病情,避免盲目执行医嘱,以及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技巧,减少病人疼痛。

6.4 注射头孢他啶药物后,卢立生[4]报道静脉注射头孢他啶后饮酒可致双硫仑样反应,可引起头晕、心悸、憋气、气短,心肌缺血等。

曲士杰[5]等报道患者于饮酒5-10分钟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常需4-5天方可恢复,肝功能异常者,其反应程度重,时间长。因此,护士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治疗一定要进行告知制度,不能光机械性地做治疗,还要与患者沟通做好健康宣教,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疗后果,防范于未然。

6.5 病人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传统的确认方法是通过呼唤姓名、床号以及床头卡来确认身份。

在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程序中,由于吐词发音,听力,以及特殊的就诊环境,如门诊输液室人员流动大、随来随输、无固定床位等,仍然可发生确认错误[6]。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方法确认标识来识别病人,如可采取腕带标识(上需注明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24小时以上系在病人手腕上,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6-527.

[2]张华,柴传英,伊佩霞等.654-2液湿敷解除1.6—二磷酸果糖输液过程中的疼痛[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6):43.

[3]李林,王育琴.新编药物学(第1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5.

[4]卢立生.应用抗生素时饮酒致双硫醒反应29例误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11):60.

[5]曲士杰,白鹤龄,郑大斌等.应用头孢派酮饮酒后致双硫仑反应8例分析[J].临床误诊,2005,18(11):842-843.

篇4: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摘要】目的 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的作用分析和探讨。 方法 以2011年至2012年我院接收的手术患者120例最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实验组采用查对制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0.6h,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8±0.8h;实验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5.43,对照组为82.26,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可以让手术流程更加顺畅,节约了手术时间,患者手术风险降低,获得了手术患者的肯定,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查对;查对制度;术中护理

手术室是进行急救以及外科手术的地方,医院多个科室都和手术室有着紧密联系,属于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但是手术过程中会因为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手术出现问题,其后果是严重的[1]。手术室内的工作紧张,节奏快速,要求拥有很高的护理质量,手术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良好的护理工作的基础之上。查对制度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我院的查对制度有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医嘱查对、手术查对、输血查对以及饮食查对等[2]。此次研究的是手术室护理的查对制度的作用,根据我院的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进行如下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至2012年选取我院120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样本,这些患者中病情、年龄和性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活动同意的情况下進行研究分析的,对他们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对两组的治疗效果。

1.2查对制度

1.2.1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到患者的病房进行访视,按照患者的手术单来进行各项信息的核对工作,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房号、床号、手术部位等等,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手术当日,提前半小时巡回护士到手术患者的病房来接患者,再次进行核对信息和麻醉方式以及药物、血型、过敏结果等。向患者询问是否遵医嘱进行禁食和排空膀胱,待双方均确认后进行签名。

1.2.2手术前的麻醉要求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医师先进行患者的信息核对,在核对完之后,若无误则在核对表上进行共同签名。各类无菌器械使用之前,器械护士要先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问题,需要更换与否,防治患者的感染。对手术器械进行清点,一边清点一边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术中药物使用多为口头医嘱,护士要对医嘱进行重复,在获得确认后再进行给药,给药后再重复一次。术中需要进行输血的话,要求循环护士和麻醉师进行“三查八对”,输血袋保存24小时,在患者无任何反应后进行销毁。关闭体腔前后都要进行一次手术器械、药物、敷料的核对,避免遗漏体内事故出现[3]。

1.2.3手术后手术结束之后,在巡回护士、手术医师及麻醉师的陪同下将患者安全的送回病房,途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各种引流管道的通畅,向病房护士交代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与病房的护士做好交接,在手术患者的护理交接单上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签名。器械护士在清洗器械之前,再次进行清点核对,做到术后放心。患者的标本送检前,当班护士和送检员应再次核对标本的标签、病理检查单、标本送检登记本,内容一致后由专人送检。

1.3疗效评价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风险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的满意度采用医院制定的调查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专业操作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分,满分为100。

1.4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0.6h,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8±0.8h;实验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5.43,对照组为82.26,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医疗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加,要求医护人员的水平更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者要做好自身的常规工作,还需进行医疗法律知识的学习[4],既是对自身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护理服务,避免护患纠纷。查对制度需要护士根据规章制度和规范流程来操作,在护理过程中懂得风险的存在性。我院此次对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的研究发现,查对制度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为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避免了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陈艳.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探讨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252-253.

[2]韩江琴,高义云.查对制度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452-453.

[3]欧荔青.查对制度在手术室护理实践中的实施[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5):47-48.

篇5: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

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式;麻醉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篇6: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篇7: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

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

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

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

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

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

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

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腕带标识上应标明:病人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腕带标识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篇8: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进行确认。

三、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床号四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四、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六、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上一篇:初三作文成长路上的阳光800字下一篇:马鞍山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