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

2024-04-24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精选12篇)

篇1: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及其它护理操作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深静脉置管术、血细胞分离术等)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意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上,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事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使用腕带情况进行督查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一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很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专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8.

篇2: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

一、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各种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三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房床号、姓名、性别等,不得仅以房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查对时请患者亲自告知其姓名和∕或查对“腕带”上姓名等信息。

二、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新生儿科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和血制品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三、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佩戴“腕带”,由医护人员为其命名如:无名氏+性别+序号。

四、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确认“腕带”信息。

五、使用“腕带”时,内容应填写齐全,实行“双核对”(“ 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佩

戴。

六、在急诊、病房、手术部、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等之间交接患者各关键流程中,建立、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并记录。

七、在手术当日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

八、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应交待注意事项,不可自行去掉,发现皮肤过敏现象及时处理。

各种操作前身份确认流程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一)对手术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新生儿室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

(二)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三)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

(四)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

(五)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六)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七)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八)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一)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新生儿科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和血制品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

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三)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四)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伤治疗活动、标本采样、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在急诊、病房、手术部、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七)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病情稳定三日后由病房责任护士评估核对后取下。腕带使用指引: 手术患者→蓝色

产妇及新生儿→粉色

危重症、昏迷等特殊患者→红色 篇二: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一.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二.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运转病人前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病人信息,(住院病人:姓名和住院号:门诊病人:姓名+磁卡号),确认病人身份。

三.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或其家属说出病人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在核对病人信息时,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

四.门诊和急诊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病人身份确认

1.预检时需核对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 2.挂号室在输入病人信息时,再次核对上述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 3.医生在为病人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对病人基本信息; 4.药房在发药时都必须核对病人的基本信息,以保证确认病人身份。

五.入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根据病人的身份证或医保卡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六.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必须核对病人信息是否与身份证或医保卡符合,然后填写诊断小牌,床头卡及腕带,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医师接待病人时,需再次核对病人信息是否与身份证或医保卡符合。

七.腕带使用规范

1.病人住院期间佩戴腕带。护士应向病人或家属交待医用腕带的用途,取得他们的配合。

腕带佩戴在左手腕部(特殊情况除外),松紧适宜。

4.若在住院过程中发生腕带脱落、损坏,由病房护士及时根据病人信息补填,佩戴。2012年2月修订

篇三: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

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篇3: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

患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

生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修订日期:2016年05月1日

适用范围:本医疗机构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上饶县第三人民医院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篇4: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

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式;麻醉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篇5: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篇6: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

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

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

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

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

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

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

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腕带标识上应标明:病人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腕带标识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篇7: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进行确认。

三、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床号四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四、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六、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篇8: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4)所有住院和急诊留观患者均佩戴腕带。“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信息。(5)“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左手,患者使用腕带应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6)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7)对手术、病危、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急诊抢救患者、输血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传染病患者、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8)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9)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篇9: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共)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目的:

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手腕带。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特别是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职能部门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

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时,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3、选择识别患者身份方式:在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对不同患者人群选择相应的患者识别身份方式。

(1)普通住院患者:患者在办理入院进入病区后,护士根据入院介绍书、患者本人及家属提供的确切信息填写手腕带。信息内容包含: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和疾病诊断等,并由两名护士双人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后予佩戴手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2)急诊、门诊患者:意识清醒的患者予建立腕带,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和(或)家属核对患者信息;意识不清的患者且无家属或陪护到场时,予建立临时腕带(标注门诊号、性别、初步诊断等),待患者病情平稳意识清醒后,及时补充患者信息、更换腕带。(3)特殊患者人群:

1)意识不清、昏迷、无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入院后由患者家属填写患者详细信息,护士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无误后予患者佩戴腕带。护士填写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过敏史等。

2)新生儿:胎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将新生儿抱给母亲确认性别,并口头复述一遍,助产士盖新生儿左脚印和产妇右拇指印于病历留存。助产士核对产妇的姓名、年龄、住院号,确认无误后填写新生儿床头卡和两个腕带,分别系在新生儿的手腕和脚踝部,松紧以可伸入婴儿一指为宜,床头卡佩戴在新生儿包被外。

篇10: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

1、各病区对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护士在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要求字迹清晰规范,信息正确,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若损坏或不清晰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编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4、腕带佩戴部位首选左腕部,如有特殊原因选择其他部位。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佩戴腕带时,松紧适宜,保证病人舒适。

5、病危患者用深红色腕带,手术患者用蓝色腕带,小儿患者用粉红色。

6、病人转科,由接收科室责任护士及时更换腕带的相关信息,并双人核对确认。

7、当主管医生下达转院、出院医嘱后,患者离开病房前,及时为患者解除腕带。

原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5年元月20第二次修订

原阳县人民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给病人操作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我院至少用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两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实施者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应请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床号,以识别患者身份。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活动前或转科交接时的身份识别标识,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有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严格执行腕带管理制度,腕带内容应填写正确、字迹清晰。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诊断等。新生儿:另加母亲姓名,出生日期、体重。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认真核 对患者的各项信息。

对身份无法确认的无名患者,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记录在腕带上,命名方式为“无名氏+编号(按英文字母顺序书写)”,如“无名氏A”作为其姓名,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无名氏—编号)、性别、诊断。待患者姓名身份明确后,由护士按相关制度更正患者信息。

新生儿病房的患儿,由新生儿病房接诊护士同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后,在头部标记姓名并佩戴手或脚腕带。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血型、诊断,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信息无误后,接病人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篇11: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

一、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首先确立无名氏。

2、由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性别、诊断)。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申请单均填无名氏、性别、诊断等,并报告医院行政值班/医务科/保卫科。

4、保卫科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相关物品,证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身份,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护士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并通知医生更改患者信息,由医务科盖章确认。

3、如患者已住院其身份已得到确认,经主管医生确认在住院证更改并签字,患者凭身份证去医务科、住院处更改相关信息。

篇12: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2、我院目前识别患者方法为:(1)执行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院号等);(2)腕带识别;(3)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4)身份证识别。

3、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塑料“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 “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I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5、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患者识别措施

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等关键流程患者识别具体措施如下:

1、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2、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ICU、急诊室实施,医务人员核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上一篇:商务礼仪的重要性有哪些下一篇:对微课的认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