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思维训练教案

2024-04-20

六年级思维训练教案(共6篇)

篇1:六年级思维训练教案

第1讲鸡兔同笼问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趣题的魅力。

2、自学例1,培养用多种方法,如: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2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假设全部是鸡,则脚的只数为:10×2=20(只)

这比题目的24只脚少(24-20)只,为什么会少4只脚呢?因为笼子里有部分是兔,每只兔少算2只脚,所以兔的只数为:4÷2=2(只);则鸡的只数为:10-2=8(只)。解:兔的只数:(24-10×2)÷2=2(只)鸡的只数:10-2=8(只)答:鸡有8只,兔有2只。

方法点评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时,记住下面的关系式: 1.(总足数-总头数×鸡足数)÷2(兔与鸡的足数差)=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2.(总头数×兔足数-总足数)÷2(兔鸡足数差)=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有龟和鹤共24只,腿共68只。龟、鹤各有几只?

例2 小明的存钱罐里有2角和5角的人民币共12张,合计3元9角。2角、5角的人民币各有几张?

分析与解可以用方程解答:

设5角的人民币有x张,那么2角的人民币就是(12-x)张。根基合计的钱数为3元9角,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5角的人民币有x张,那么2角的人民币就是(12-x)张。可以列出方程。5x+2(12-x)=39 24+3x=39 3x=15 X=5 12-x=12-5=7(张)答:2角的人民币有7张,5角的人民币有5张。

方法点评用方程解这类问题,通常设较大量为x,有利于解答。随堂练习二:

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2辆,总共有28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多少辆? 拓展训练

1、实验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共100人去植树,教师平均每人栽3棵树,学生平均每人栽1棵树,一共栽150棵树。教师、学生各有多少人?

2、学校买了4个足球和3个排球,共用去169元。每个足球比每个排球贵2元。足球和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王奶奶家有鸡兔若干,已知鸡比兔多13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16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4、学校小卖部买钢笔和圆珠笔共用去90元,钢笔每支5元,圆珠笔每支2元。如果购买的钢笔和圆珠笔的支数互换,那么就用120元。小卖部买回的钢笔和圆珠笔各有多少支?

5、有蜘蛛、蜻蜓和蝉三种动物共18只,它们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三种动物各有的多少只?(其中,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

6、比赛规则,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6分。

(1)2号选手共抢答8题,最后得64分。她答对了几题?(2)1号选手共抢答10题,最后得分36分。她答错了几题?(3)3号选手共抢答16题,最后得分16分。他答对了几题?

第2讲倒推法解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例1:李大爷提篮去卖蛋,第一次卖鸡蛋全部的一半又半个,第二次卖了余下的一半又半个,第三次卖了第二次余下的一半又半个,第四次卖了第三次余下的一半又半个。这时,鸡蛋都卖完了。李大爷篮中原有鸡蛋多少个? 分析与解最后篮内鸡蛋的个数为0个 第三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个数(0+)×2=1(个)

第二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个数(1+)×2=3(个)

第一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个数(3+)×2=7(个)原有鸡蛋的个数(7+)×2=15 解:{【(×2+)×2+ 】×2+ }×2=15(个)答:李大爷原有鸡蛋15个。随堂练习一:

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这捆电线原有多少米? 例2 李白买酒:“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问壶里原有多少酒? 分析与解根据倒推法想:喝光壶中酒,第三次见花前应有酒多少;第三次遇店前应有酒多少,依次类推则有: 解:【(1÷2+1)÷2+1】÷2 =【÷2+1】÷2 =(斗)

答:壶中原有酒斗。随堂练习二:

3只猴子吃栏里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第三只猴子吃了第二只剩下的,最后篮里还有6只桃子。求篮里原有桃子多少只? 拓展训练

1、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少1千米,第三天修了余下的还多1千米,这样还剩下20千米没有修完,求公路的全长?

2、货场原有煤若干吨。第一次运出存煤的一半,第二次运进450吨,第三次又运进现有煤的一半又50吨,结果还剩600吨。货场原存煤多少吨?

3、把一根绳子对剪开,再取其中一段对半剪开,这样剪了四次,剩下的正好是1米。这根绳子原长多少米?

4、甲、乙各有若干元,甲拿出给乙后,乙拿出给甲,这时它们各有90元。她们原来各有多少元?

5、把180个苹果按每人一个分给甲、乙、丙、丁四个幼儿班的小朋友。如果甲班人数加2,乙班人数减2,丙班人数乘2,丁班人数除以2,四个班人数则相等。这四个班各应分多少个?

6、甲乙两个仓库各有粮食若干吨,从甲仓运出到乙仓后,又从乙仓运出到甲仓库,这时甲、乙两仓的粮食相等。原来甲仓的粮食是乙仓的几分之几?

第3讲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例1:某工厂有职工980人,其中女职工的人数比男职工的多28人。这个工厂的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分析与解这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男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980人,女职工人数=男职工人数× +28人。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设单位“1”的量为x,这里可以设男职工人数为x,那么女职工人数就可以根据第二个数量关系表示为(x+28),再分别把男职工人数和女职工人数带入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解:设这个工厂有男职工x人,则女职工有(x+28)人。X+ x+28=980 1 X+28=980 X=680 980-680=300(人)

答:这个工厂有男职工680人,女职工300人。

方法点评:在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般设单位“1”的量为X;(2)找准等量关系列方程。随堂练习一:

师徒两人合作一批零件,完工时,徒弟做的零件个数比师父的少10个。已知师傅比徒弟多做了50个零件,师徒两人个做了多少个零件?

例2:商场运来空调与彩电共152台,卖出彩电的和5台空调空调后,剩下的空调与彩电台数正好相等。商场运来空调与彩电各多少台?

分析与解由于题目中彩电台数是单位“1”那么可以设彩电台数为x,则空调台数为(152-x)台。根据“剩下的空调与彩电台数正好相等”,我们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解:设商场运来彩电x台,则空调台数为(152-x)台。X- x=152-x-5 =147-x =147 X=77 152-77=55(台)答:商场运来彩电77台,空调75台。随堂练习二:

甲乙两桶油共重44千克,甲桶用去它的,乙桶又倒入10千克后,先在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拓展训练

1、两筐橘子,甲筐比乙筐多21千克,若从甲筐取出18千克橘子给乙筐,则甲筐重量是乙筐的。乙筐原有橘子多少筐?

2、甲乙两人共储蓄1000元,甲取出240元乙又存入80元,这时乙储蓄的钱数正好是甲的。原来乙储蓄了多少元钱?

3、学校田径队中,女队员人数的等于男队员人数的。已知男队员比女队员多6人,田径队中男、女队员各有多少人?

4、六(1)班有学生50人,当男生的和5个女生离开后,剩下的男、女生人数相等,那么这个班原有多少个男生?

5、某校上学期男、女生共有500人,本学期有的男生转学,而女生又增加了。这学期共有学生490人。求这学期男、女生的人数。

第4讲分数除法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掌握用算术、方程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渗透对应思想。

二、教学过程

例1:一池水,第一天放出60吨,第二天放出65吨,剩下的水比原来这池水的少5吨。原来水池有多少吨?

分析与解:这道题把原来这池水的吨数看作单位“1”,但具体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关系却不容易看出,关键是剩下的水不是正好占单位“1”的。我们可以假设第二天少放出5吨水,那么剩下的水就正好占单位“1”的,两天共用去(60+65-5)吨的水,的对应分率就是(1-)。(60+65-5)÷(1-)=120÷

=160(吨)

答:原来水池有水160吨。随堂练习一:

一批稻谷放在两个粮库中,甲库所存稻谷的数量是乙库的,后来向甲库运进45吨,向乙库运进36吨,这时两库稻谷重量相等。甲库原有稻谷多少吨?

例2:五年级的图书窗内有文艺书、科技书、故事书共96本。已知科技书是故事书的,是文艺术的,三种图书各有多少本?

分析与解这道题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单位“1”,因而,我们需要将他转化成同一个单位“1”。把故事书看作单位“1”,科技书的对应分率就是,文艺书的对应分率是÷ = 故事书的本数:96÷(1+ + ÷)=96÷

=36(本)

科技书的本数:36× =12(本)文艺书的本数:12÷ =48(本)答:故事书有36本,科技书有12本,文艺书有48本 方法二:这道题也可以把科技书的本数看作单位“1”,故事书的对应分率就是1÷ =3文艺书的对应分率就是1÷ =4 96÷(1+1÷ +1÷)=96÷8 =12(本)„„科技书的本数

12÷ =36(本)„„故事书的本数

12÷ =48(本)„„文艺书的本数 答:(略)方法点评:在分数应用题中,如果遇到单位“1”不同时,就要注意将各分率进行转化,将这些分率转化成同一个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然后再去寻找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随堂练习二:

某校四、五、六年级共有学生580人,四年级的学生人数是五年级的,五年级的人数是六年级的。三个年级各有多少人? 拓展训练

1、小明和小虎都是小集邮迷,他们两人共有邮票285张,现在小明拿出自已邮票的,现在小虎拿出15张,送到少年宫参加邮票展,两人剩下的邮票张数正好相等。两人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2、某厂男职工比全厂职工总数的还多60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这个厂公有制共多少人?

3、东方小学六年级有23人、五年级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结果五、六年级的获奖人数相等,五年级未获奖人数比六年级少。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获奖?

4、甲乙丙三人合作一批机器零件,甲做零件的歌数是乙丙的,乙做零件的个数是甲丙的,丙做了450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5、国庆节前,两位工人给某个城市装彩灯,他们工作了5天后,还剩下需装彩灯数量的,这时若再增加200只彩灯的装饰任务,才正好够两人一天的工作量。原来准备装彩灯多少只?

第5讲对应法解题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2、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二:教学过程

例1:货车速度是客车速度的。两车同时分别由甲、乙两站相对行驶,在离中点6千米处相遇,求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已知货车速度是客车的,可知货车行的路程也是客车所行路程的。两车相遇,客车比火车多行12千米即(6×2)千米,也就是相当于客车行驶路程的(1-)。

这样找到了对应关系,就可以先求出客车行驶的路程,再求出货车行驶的路程,最后求出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解:6×2÷(1-)×(1+)=12× ×

=84(千米)

答:两站相距84千米。随堂练习一:

小红看一本科技书,看了三天,剩下66页。如果用这样的速度看4天,就剩下全书的。这本书有多少页? 例2:小青看一本书,第一天看的页数比总数的多16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比总数的少2页,还余下8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分析与解、都是对“总页数”来讲的,所求的数量“总页数”被看做“1”,而(1-)=102÷ =144(页)。

答:这本书共有144页。随堂练习二:

有两桶油共44千克,若从第一桶里倒出,第二桶里倒进2.8千克,则两桶内的油相等。原来每只桶各装油多少千克? 拓展训练

1、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后,班长清点手榴弹,发现如果每人分5颗还剩18颗,如果其中两人各分4颗,其余的人各分6颗,就恰好分完。这个班有多少个战士?共有多少颗手榴弹?

2、学校分配学生宿舍,若每个房间住6人,则有34人没有床位;若每个房间住8人则空4个房间。求学生宿舍有多少间?

3、为了发奖品,甲班用8.5元买2支钢笔、7支圆珠笔,乙班用8.9元买了同样的3支钢笔、5支圆珠笔。求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钢笔的价钱?

4、制帽厂第一车间有150人,第二车间的人数是第一车间的,两车间的人数正好是全厂人数的,求全厂有多少人?

5、一本书,已经看了130页,剩下的准备8天看完。如果每天看的页数相等,3天看的页数恰好是全书的。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6、校图书馆的书,科技书占,如果用文艺书换走科技类的20本,那么科技类的占全部的。原来科技书多少本?

7、甲乙二人从相距12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如果每小时的速度各增加2千米,那么相遇地点距前一次相遇地点2千米,已知乙比甲快,求甲.乙二人原来每小时各走几千米? 第6讲按比例分配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例1:有一块长方形的土地,测得周长为60米,.长与宽的比是3︰2.求这块地的面积。分析与解答: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与宽,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60米,那么,长与宽的和就是:60÷2=30(m);它的长就是:30× =18(米);它的宽就是:30× =12(米。)至此,长方形的面积很容易求出。60÷2=30(m)30× =18(米)30× =18(米)

18×12=216(平方米)

答:这块长方形土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

方法点评: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先求出长与宽的和,然后在按比例分配球出长与宽,进而求出它的面积。随堂练习一: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220厘米,已知长、宽、高的比为5︰4︰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2:西园村挖一条水渠,全长420米,第一、二两队所挖米数比是3︰4,第二、三两队所挖米数比是6︰7。三个队各挖了多少米? 第一队︰第二队︰第三队

3︰4=(3×3)︰(4×3)=9︰12 6︰7=(6×2)︰(7×2)=12︰14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二、三队所挖的米数比为9︰12︰14,下面只需将420米按比例分配就行了。9+12+14=35 420× =108(米)420× =144(米)420× =168(米)

答:第一队挖了108米,第二队挖了144米,第三队挖了168米。

方法点评: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三个队的米数之间的联系有两个独立的比转化成一个连比。随堂练习二:

人民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分三批去幼儿园参观海狮表演,第一批与第二批的人数比为5︰4,第二批与第三批的人数比为3︰2.已知六年级共有学生210人,第二批有多少人?

例3:工厂把10000元奖金分给三个车间,第一车间与第二车间所得奖金的比是3︰2,第三车间比第二车间多200元。三个车间各得多少元? 3+2+2=7 10000-200=9800(元)9800× =4200(元)9800× =2800(元)2800+200=3000(元)

答:第一车间分得4200元,第二车间分得2800元,第三车间分得3000元。随堂练习三:

甲、乙、丙三堆煤共450吨,甲堆煤与乙堆煤的重量比为5︰4,丙堆煤的重量是乙堆煤的1.5倍。三堆煤各重多少吨? 例4:A、B两桶油共重90千克,若把A桶中油的倒入B桶,则两桶油的重量比是1︰2.A、B两桶油原来各多少千克? 90× =30(千克)30÷ =40(千克)90-40=50(千克)

答:A桶原有油40千克,B桶原有油50千克。

方法点评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两桶油的总重量不变,先求出A桶油现在的重量,再倒推出原有油的重量。

第8讲利润和利息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

2、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例1:某超市购进一批练习本,按30%的利润定价。当出售这批练习本的80%后,为了尽早销完,超市把这批练习本按售价的一半出售。那么销完后超市实际获得的利润是多少? 分析与解把这批练习本的总成本看作单位“1”,丁家就是1×(1+30%)=1.3,其中80%的卖家是1.3×80%,20%的卖价是1.3××20%。由此可求得利润率。解:售后获得的总价钱是成本的百分之几?(1+30%)×80%+(1+30%)××20%=117% 实际获得的利润率的百分数为:117%-1=17% 答:售完后超市实际获得利润是17%。

随堂训练一某种电视机按20%的利润定价,然后按8.8折卖出,共获得利润126元。那么该电视机的成本为多少元?

例2:某商店以每双65元购进一批凉鞋,售价为74元,卖到剩下5双时,除成本外还获利440元,那么购进的这批凉鞋共有多少双?

分析与解用假设法解。假设还剩下的5双也都卖出了,那么共应该获得760元,再用获得利润的总数除以每双应得的利润,就可以求出已经卖出的双数,再加上5双,就是进这批凉鞋共有的双数。解法一

(440+65×5)÷(74-65)+5 =765÷9+5 =85+5 =90(双)

解法二(用方程解)

设已经卖出x双,根据题意:(74-65)x=440+65×5 9x=765 X=85

85+5=90(双)答:这批凉鞋共有90双。随堂练习二:

某种商品以每个5元利润卖出6个的钱数,与按每个20元利润卖出5个的钱数一样多。那么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例3:

某出版社出版甲种书,今年每册书的成本比去年增加10%,但是仍保持原售价,因此每本书盈利下降40%,但今年的发行册数比去年增加80%。那么,今年发行甲种书所获得的总盈利比去年增加的百分数为多少? 分析与解用假设法解:为了便于计算,设去年成本为100元,则今年的成本110元,而110-100=10(元)就是盈利下降的40%,那么原来盈利为10÷40%=25(元),又因今年的发行册数比去年增加80%,同理,设去年以100册计其盈利为25×100=2500(元),今年售出为100×(1+80%)=180(册),盈利为(25-10)×180=2700(元)。解:今年盈利比去年增加的百分数为:(2700-2500)2500×100%=2002500×100%=0.08×100%=8% 答:今年发行甲种书获得的总盈利比去年增加的百分数为8%。随堂练习三:

有一种商品,若按定价出售,每个可获得45元的利润。现在按价打八五折出售8个所获得的利润,与按定价每个减价35元出售12个所获得的利润一样多。那么这种商品每个定价为多少元? 拓展训练

1、某商品按定价的80%出售,仍可获利20%,定价时的期望利润的百分数是多少?

2、有一批商品,按期望获得50%的利润定价,结果只售出70%的商品。为了早售完剩下的商品,超市决定按定价打折销售。这样所获得的全部利润是原来所期望利润的82%,那么该商品的折扣为几折?

3、某超市以每条50元的价格新进一批衬衫,按30%的利润定价,每件衬衫的售价为多少元?当衬衫售出一半以后,超市急于将这批衬衫销售出去,每件售价为42.25元。那么剩下的衬衫是打几折出售的?

4、乐福超市茶叶部有一级茶、三级茶各一箱(每箱各重20千克)。一级茶成本为3600元/箱,三级茶成本为3200元/箱。现用一级茶3千克,三级茶5千克混合配成二级茶,这二级茶的售价为220元/千克。那么,这个茶叶销售二级茶每千克获利多少元?

5、石老师把省下来的35000元钱存入工商银行, 存期为三年。那么三年到期后,她一共从银行取出多少钱?

6、水果店的蜜瓜每隔一天减价前一天的20%,第一天妈妈按定价减价了20%买了3个蜜瓜,第二天妈妈又买了5个蜜瓜,两天共花了42元。如果这8个蜜瓜都在第三天买,要花多少元钱?

第8讲百分数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例1:六(1)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男生比女生多25%,就是男生比女生多女生的25%。把女生看做单位“1”男生就是女生的1+25%=125%。求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占男生恩数的百分之几,应该用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除以男生人数。25%÷(1+25%)=20% 方法点评: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关键是要区分清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随堂练习一:

果园里的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多,桃树比苹果树的棵数少百分之几?

例2: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售价都是6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赚钱,还是亏本?

分析与解要知道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赚钱还是亏本,必须要求这两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钱。一件商品赚了20%,是60元,是把这件商品的原价看作单位“1”,60元的对应分率是(1+20%)可以求出原价。

另一件商品亏本20%以后,是60元,是把这件商品的原价看作单位“1”,60元的对应分率是(1-20%)可以求出原价。所以: 60÷(1+20%)=50(元)60÷(1-20%)=75(元)75+50﹥60+60 答: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亏本了。随堂练习二:

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售价都是100元,但其中一件赚25%,另一件亏本25%。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亏本了,还是赚钱了? 拓展训练

1、商店卖出甲乙两种电脑的价格不同,如果甲种电脑的价格提高20%,乙种电脑的价格降低10%,那么两种电脑的价格相同。原来甲种电脑的价格是乙种电脑的百分之几?

2、国家规定,个人存款应缴20%的利息税。张叔叔今天从银行取出一年前的存款,缴纳了18元的利息税,已知银行一年定期存储的年历率为2.25%。那么,张叔叔一年前存入银行多少钱?

3、商场购进一件商品,加上15%的利润作为定价。可是一直无人购买,只好降低定价的20%出售。结果亏了200元,商场购进这件件商品花了多少钱?

4、某商店进了一批茶叶,分一级品和二级品,二级品的进价比一极品便宜20%。按优质优价的原则,一级品按20%的利润定价,二级品按15%的利润定价,一级品茶叶比二极品茶叶每500克贵70元。一级品茶叶的进价是每500克多少元?

5、甲公司有60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5%;乙公司有400人,技术人员占20%。为了支援甲公司进行技术革新,现决定从乙公司派遣若干名技术员到甲公司传授技术,同时甲公司派出同样的人数到乙公司学习技术。巧的是,这样调遣以后,现在两个公司技术人员所占百分比相同。乙公司派遣了多少名技术人员到甲公司传授技术/0020

篇2:六年级思维训练教案

想:根据计划每天修720米,这样实际提前的长度是(720×3-1200)米。根据每天多修80米可求已修的天数,进而求公路的全长。

解:已修的天数:

(720×3-1200)÷80

=960÷80

=12(天)

公路全长:

(720+80)×12+1200

=800×12+1200

=9600+1200

=10800(米)

篇3:六年级思维训练教案

一、变静止式思维为运动式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静止是相对的, 而运动却是绝对的。所以我们要树立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对事物的分析必须坚持两分法.并且对问题的判断要努力做到准确, 不失分寸。如我给学生写过一篇《这就是幸福》的文章, 我力求学生写出新的内容, 打破常规思维的模式 (一味地认为父母的爱是幸福、有钱就是幸福的老话题) , 从时间和空间上交叉思考, 变静止思考为运动思考。写到古了今中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是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幸福;刘胡兰的慷慨就义是幸福;作文进行运动思考, 材料纷至踏来, 写之无物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二、变点式思维为全方位思维

点式思考.抓住一点, 不及其余.因而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全方位思考, 就是对某一事物变幻各种角度、站在不同方位进行审视。“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因此我们就要从各个角度观察研究事物。如我让学生口头训练《谈谈上网》, 学生从上网的原因、危害以及纠正措施等方面思考。学生就把点式思考变为全方位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上网。

三、“情景再现”思维

学生写记叙文常常出现干巴巴的叙述, 仅仅交待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因而缺乏感人的力量。之所如此, 我认为学生不会将语言思考变为图景思考。他只着眼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而不去再现本来活灵活现的生活图景, 不去重新体验色彩斑斓的感知世界, 只有“五觉”俱全的展现作者意象中的图景, 文章才会产生活生生的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才能再现和升华丰富多彩的生活。现以《童年的回忆》为例说明。有位同学写他上幼儿园的时候, 发现板凳腿少了一个, 他就偷偷地和邻边的同学换了, 结果那位同学摔倒在地上, 让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现在想起来很后悔。我的批语是, 选材不错, 但只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结果。如果你能把你当时的动作描写、心理变化及再现当时的情景。 (如你的反应, 那位同学的心理、神态等描写) 文章会更充实。学生读过评语, 立即改正, 文章比以前更美了。

四、多角度思维

一个事物, 如果我们分析的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就不会相同。即使同一角度, 由于观察和分析事物也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 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不同。我们所学过《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成语故事, 它们隐含了很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我们相对独立地抓住一点, 对它作多个角度的开发, 根据主题的需要, 充实它的细节, 把它写出来, 那就不仅解决了写作材料的问题, 又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别致。

五、想象与联想思维

想象和联想是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形象思维, 是创新的思维灵魂。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因此我们要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 使之成为头脑中的感性材料, 这样才有利于编造材料, 这样想象与联想就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在考场上根据文题的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材料, 一定能让人眼睛一亮。如中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 有位考生创作了《“诚信”漂流记》, 原文写道: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青人投到水里之后, 他拼命地游着, 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 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 救他一命。下面写了“快乐”不救他, “地位”不救他, “竞争”不救他, 最后是“时间”老人救了他, 文章末尾写道:在回去的路上, 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诚信, 快乐不长久, 地位是虚假的, 竞争终会失败。”我想这位学生就靠着平日的积累, 大胆的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文章把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实, 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管他飞得多高, 它永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地。

六、逆向思维

一般作者过于强调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 或者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评价事物, 缺乏批判意识, 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用“正统”的观点去看问题, 往往墨守陈规, 写不出新意来。我认为写文章时要多动脑筋, 翻来覆去地想问题, 常常出新。对于一般形成定论的东西, 你也不妨进行一番逆向思维。这样的文章不仅有新意而且有价值, 起码不是人云亦云。逆向思维可以出新, 但运用时一定要慎重, 切戒奇谈怪论。比如写咏物题材——“竹子”别人都赞其虚心有节, 但也可贬其“嘴尖皮厚腹中空”, 同学们一但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 就往往能写出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篇4:六年级思维训练教案

练武术,哪一种功力最重要?多少年来不断有小伙子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每次我都回答说:爆发力,练爆发力最重要。

在运动训练学中,爆发力是被放在力量素质里来谈的,但爆发力又不是单纯的力量素质,单纯的力量素质可以不考虑速度因素,爆发力不行,爆发力离开速度因素就不存在了,因为爆发力是由速度与力量集合而成。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速度性力量"(或'速度力量'),爆发力就是典型的速度性力量。

尽管大家对爆发力都有着深刻的体感和视觉上的感知,但我还是想把爆发力的概念再唠叨一遍(它涉及我下面要说的话)。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这一概念提醒我们,不是在最短的时间发出的力,哪怕这个力量再大,也不叫爆发力,比如你用5秒钟举起别人都举不起来的杠铃,你这个力量叫绝对力量。如果说绝对力量来自最大能力的肌肉收缩,爆发力则主要看最短时间的肌肉收缩(但也离不开肌肉收缩能力,缺乏这个能力,任什么力也产生不了)。

由静止到爆发所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越大),爆发力越大。

由静止到爆发所用的时间相同(加速度相等),则肌肉的收缩能力越强(力量越强),爆发力越大。

爆发力有多么重要大家从常识就能一目了然,比如街上有两个人打起来,不管双方是有功夫的还是没功夫的,只要某一方受了伤,你看吧,准是爆发力干的--挨了拳打脚踢或者被猛力摔倒。

要说明的是,打人的力和摔人的力都是爆发力,我们武林习惯把打人的力叫爆发力,而把摔人的力排除在爆发力之外,这样的认识失之粗放。其实打人的力和摔人的力都产生了加速度--是否产生加速度,是区分爆发力与非爆发力的标志,所以运动训练学把打人的力和摔人的力都叫爆发力。

打人的爆发力和摔人的爆发力

尽管打人的人和摔人的力都叫爆发力,但这两种爆发力仍然有区别。

区别在表现形式上。先说打人的爆发力,这种力的表现形式为"撞击",即拳脚如同砖头一样直接撞击到人体上,撞击给人体带来的伤害是直接的,拳到人伤。而摔人的爆发力对人是"非撞击"式的,即力量不以撞击的形式直接释放到人体,尽管摔人也能给人体造成伤害,但这种伤害必须借助于其它物体,譬如水泥地面、桌角,墙壁等等,你必须把人摔到硬物上,通过硬物对人的反作用力,才会造成伤害,所以摔人造成的伤害是间接的。

间接伤害也必须由撞击导致,只不过这时不是用拳脚撞击,是把人摔倒让他去撞击硬物。间接撞击要想伤人有一个前提,必须把人摔到很硬的东西上,如果是把人摔到软垫子上,则被摔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这是非撞击式爆发力与撞击式爆发力的又一区别。撞击式爆发力释放到人体后,哪怕人向后跌在棉花堆上,他也照样受伤。因为人遭到撞击式爆发力的一瞬即已受伤,在跌倒前已然受伤,和跌倒在硬地还是软垫上没有关系。

上面的分析表明,撞击是伤害的前提,人只有遭受撞击才会受伤,不管你是用拳脚直接撞击人体,还是把人往硬物上摔借助硬物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去实现撞击,反正离开撞击你就没有办法把人搞伤。

不过尽管都是爆发力、都能产生撞击,但打人的爆发力因为是直接撞击、直接伤害,它来得快,同时不受双方体重差异的影响,即使小个子打大高个,只要撞击力足够,也照样能一击得手。而摔人的爆发力由于是间接撞击、间接伤害,它来得就慢多了,尤其受双方体重的影响较大,让体重120斤的人去摔180斤的大个子,成功率很低。这也是武林为什么格外青睐打人的爆发力的原因所在。

对于爆发力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爆发力与力量素质或速度素质的比较中分析,单纯的力量素质不涉及速度快慢,单纯的速度如果离开一定的质量也不会做功。当然就现实中的人来说,没有哪一个人是只有力量而没有一点速度的,也没有谁是只有速度而力量为零的,这样的人不存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是力量大但速度慢或者速度快但力量弱的人。力量大速度慢的人动作迟缓,速度快力量弱的人他的拳头即便打到人身上也解决不了问题。

从爆发力的角度解释,是这两种人的爆发力都不行。力量大速度慢的人肌肉收缩能力强但收缩需要的时间长。速度快力量弱的人,肌肉收缩得够快但失之收缩的能力太弱(或参与收缩的肌肉少)。

从爆发力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前一种人重点提高的是肌肉的收缩速度,后一种人要加强肌肉的收缩能力,同时借助发力技术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收缩。

如果有人问:这两种人通过各自的方案训练后,他们谁的爆发力会更大。是个难以确定的事。爆发力的大小既受制于各人的肌肉类型,神经系统功能、天赋能力、发力技术、体重、体型、年龄等等因素,同时也取决于谁的训练方法更科学、更系统。

从非擂台的格斗看,人只要练就了出色的爆发力,便具有了应对厮杀的最大本钱(就身体素质范围内而言),哪怕你是个只有100斤体重的人,出色的爆发力也会使你的拳脚产生骇人的杀伤力。赵道新先生甚至将"古今名拳手的神奇功力"归结为"高质量的爆发力"(见《道新拳论·论爆发》)。爆发力所以能成为拳家标志性的功力,令古往今来的拳家痴迷追求以致不顾伤及自身,即是因为爆发力是"在最短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此乃爆发力的独特魅力。

不过,对于参加擂台赛的拳手,则不应该过分突出爆发力的价值,因为同水平拳手的比赛,爆发力并非决定胜负的枢纽。同水平的拳手在爆发力上极少见明显的优劣差异。

有关爆发力的话题在很多运动学科中都有涉及,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对爆发力有兴趣,运动生物力学捎带脚也要谈到它,即便是以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影响为主的运动解剖学,虽然对爆发力谈得不多,也不到绝不理睬的程度,多多少少总要扯上几句。

因为该系列文章是由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入手,所以下面的话我主要结合着运动训练学来谈。

爆发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对于爆发力的训练问题,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谈一下。

(一)怎么练爆发力?

答:八极拳的"兔子蹦",铁牛耕地(撑地时,手或手脚要跳离地面),极速跑、猛力拧大缸,快速立卧撑、快速出拳,快速踢腿,踢打拳脚靶、踢打沙袋、两腿交替快速侧踹(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练法),跳跃滑步出拳或踢腿------等等练法,都能提高爆发力。

其中兔子蹦、极速跑是练下肢爆发力,铁牛耕地主要是练上肢爆发力,猛力拧大缸是练两侧腰部的爆发力,快速立卧撑是练上下肢爆发力(兼提高灵敏、持续高速的能力和心血管机能--心血管机能是反映人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练爆发力,在训练方式上是否有别于单纯的力量训练?

答:是的,练爆发力使用的方式,有别于单纯的力量训练。这是由双方不同的追求决定的,爆发力追求的是最快的肌肉收缩(使之产生加速度),力量(绝对力量)追求的是最大的肌肉收缩。目的不同,训练方式当然不一样。

举例说,负重深蹲是提高下肢绝对力量的好方法,但负重深蹲无计提高爆发力。要提高下肢爆发力,则八极拳兔子蹦之类的跳跃训练是不错的选择。

与负重深蹲不同的是,专为下肢爆发力服务的跳跃训练,在提高下肢爆发力的同时还能促进下肢力量。不过,在提高下肢绝对力量的效果上,跳跃不如负重深蹲。

(三)练爆发力是否也分"一般爆发力训练"和"专项爆发力训练"?

答:是的。练爆发力和其它的身体训练一样,也分"一般"和"专项"两种。像兔子蹦、极速跑属于一般下肢爆发力训练,连续快速空踢或踢靶、两腿交替快踢等,属于专项下肢爆发力训练。

一般爆发力训练是专项爆发力训练的基础。

(四)爆发力训练是否要借助科学原理?

答:是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使用科学原理能让我们找到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说(其实是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说,因为运动训练学的这一理论是从运动生理学里直接搬过来的),提高爆发力的最好方法,是做"超等长力量练习",即先让肌肉做"离心工作",然后再做"向心工作"。有些读者可能不清楚"超等长"、"离心工作"、"向心工作"这些术语是什么意思,鉴于这些术语讲起来很枯燥,在此我不解释了,我只告诉大家,像做跳跃练习,像把腰往后转一下再猛力出拳,都叫超等长力量训练。这么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

练习方式简单不意味着科学原理的用处就不大了,不是这样,最起码的,它能使我们训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进而坚定地去选择练什么和不练什么,像做跳跃练习(超等长力量练习),既然是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最佳方式,我们当然就要把跳跃作为一项训练内容确定下来--我们也没有理由放弃下肢爆发力,因为下肢一旦缺乏强大的爆发力,它直接影响的就是你腿法的使用,不管是八极拳的穿桩腿(类似正蹬)、还是侧踹、还是扫踢(类似边腿),你的爆发也就顶在你现有的水平那不动了。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多次强调"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基础",爆发力训练也遵循这一规律,一般的下肢爆发力训练,比如跳跃练习,是专项的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基础,这个基础就像盖大楼打地基,你基础越雄厚牢靠,你将来上升的空间就越广阔。连续快速踢沙袋属于专项的腿法爆发力训练(也是腿法速度训练),但要与各种跳跃结合着练(但不要安排在同一次训练里)。单靠踢腿来练腿,会极大地限制你腿法的爆发力。哪怕你踢腿的爆发力已经不错了,也不该放弃一般训练,放弃则意味着你放弃了对自己爆发潜力的挖掘,要知道,不错的爆发力还可能更加不错。

科学的另一好处是它具有普适性,如果大家仔细观摩就会发现,从传统武术技击到现代散打、再到泰国拳、跆拳道、空手道------凡含有腿法的武技,都安排有跳跃练习。我们进而扩展视线范围,则不惟武技,凡需要下肢爆发力的运动项目,如短跑、跳高、跳远、篮球、跳水------在腿部力量训练之外,都有跳跃训练。

即使为了出拳,也仍然需要下肢的爆发力。拳发力离不开脚蹬地,这是武术爱好者人人皆知的常识。脚蹬地慢了是不行的,必须快速,快速地与腰、肩的爆发合而为一。快速蹬地,换个说法就是下肢爆发式蹬地。说到底仍离不开下肢爆发力。

(五)玩命练力量或一些姿势不动的静力性力量训练,是否真的会把肌肉练僵,进而影响爆发力的提高吗?

答:是的。一味地追求力量(指用接近极限的负荷练绝对力量),和长时间进行姿势不动的静力性力量训练(如低势站桩),确实会使肌肉僵紧,降低人的爆发力。

大负荷力量训练对爆发力的影响,虽然不象人们在几十年前认为的那么严重,但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它既是事实也有科学依据。如果有谁不信,请去查阅《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这两本书。

(六)如何既能提高绝对力量又不影响爆发力?

答:把绝对力量、爆发力、柔韧三种训练交替进行。但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交替不要安排在同一次训练里,以免因疲劳影响训练效果,同时避免运动损伤。

(七)练爆发力与练力量要遵循什么不同的原则吗?

答:是的。练爆发力和练力量(绝对力量)不但训练方式有别,而且在训练中遵循的原则也不同。

力量(绝对力量)训练的原则是,采用大负荷量,比如负重深蹲,负重要接近你的极限。每次练三、四组,不可再少但也必不再多。每礼拜练一、两次就够了。

练爆发力则要避免负重极限,像跳跃练习,你自身的体重就已经使你负着重了,没必要再给身上压东西加分量,有能力你就继续往高处、远处跳。练爆发力每次的组数要比练力量多一些,训练的次数也要比练力量多一些,每礼拜练三、四次或搁天一练。

如果是负重练爆发力,比如说拧大缸(练两侧腰部的爆发力),如果说追求绝对力量的拧大缸因为需要极限负重,该用重量大的缸或在缸里放砖头、沙子什么的,那么追求爆发力的拧大缸,缸的重量要减轻,不能像练力量那么重,要把重量控制在练力量时的一半(稍弱),拧的次数不必多,一组几下即止,多做几组。

练爆发力所以要和力量训练采用不同的原则,内中的原理涉及运动生理学,我们以后再谈。

(八)练爆发力,是否也遵循"冬天突出负荷量,夏天重视负荷强度的原则"?

答:没错。任何一种训练,不管是练身体还是练拳术技术,都要遵循夏天上负荷强度,减小负荷量,冬天降低负荷强度,增加负荷量的原则。尤其练爆发力时身体处于无氧代谢状态,就更不能违背这一原则。

练爆发力时的负荷强度,主要指练习中的密度、速度,譬如踢靶打靶、立卧撑、兔子蹦练习中的速度、密度。爆发力训练的负荷量则指你每一次训练做几组,每组重复几次--每组重复的次数如果很多,则这个负荷量又有了向负荷强度转化的倾向,尤其是在追求绝对力量的练习中,每组重复的最大次数即称为负荷强度。这表明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在不同的练习中有不同的界定。

爆发力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虽然要依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但练爆发力又有一个总原则--以突出负荷强度为主。因为负荷强度对爆发力的影响更深刻。考虑到突出负荷强度的训练更容易导致损伤,武术教师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细而又细,别把学生练残了。

(九)力量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爆发力是否也有这样的两种概念区分?

答:是。爆发力也有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两个概念。如同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的区分一样,绝对爆发力指的是不考虑体重大小的最大爆发力,相对爆发力指的是人每公斤体重具有的爆发力(绝对爆发力/体重)。

在按体重大小分级别的比赛项目,如拳击、摔跤、散打、泰拳、跆拳道等比赛中,相对爆发力好的选手占优势,因为对阵双方的体重差不多,当然谁每公斤体重具有的爆发力强,谁就占有优势了。

在不计体重的项目里,比如铅球、标枪、短跑、跳远等等,则绝对爆发力好的选手,具有更多获胜的可能。

武术的施展,譬如说正当防卫,很遗憾没法考虑你和罪犯的体重差距,而且罪犯专爱找比他身量小的人下手,就是说正当防卫是一种不计体重的搏斗。从爆发力的角度讲,这时看的是绝对爆发力。所以练武术,要突出绝对爆发力的提高。这一点对体重小的人是不利的,但没有办法,你只能下苦功去练。好在搏击歹徒不光看爆发力,还要看速度(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看灵敏,尤其还有看搏击技能--搏击技能也是影响人搏击水平的一大主因。

搏击技能越高的人,在打斗中越擅长通过技术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爆发。从"通过技术调动更多的肌肉参与爆发"这一角度讲,凡是因为体重小而绝对爆发力稍差的技击高手,必是实战技能水平非常高的人。

篇5: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甲虫试题

在一条长12米的电线上,黄甲虫在8:20从右端以每分钟15厘米的速度向左端爬去;8:30红甲虫和蓝甲虫从左端分别以每分钟13厘米和11厘米的速度向右端爬去,红甲虫在什么时刻恰好在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间?

解:“恰好在中间”,我的理解是在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点上。

假设一只甲虫A行在红甲虫的前面,并且让红甲虫一直保持在蓝甲虫和A甲虫的`中点上。那么A甲虫的速度每分钟行13×2-11=15厘米。当A甲虫和黄甲虫相遇时,就满足条件了。

所以A甲虫出发时,与黄甲虫相距12×100-15×(30-20)=1050厘米。

需要1050÷(15+15)=35分钟相遇。

篇6:六年级的数学思维训练类试题

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想:根据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可知甲仓的`存粮如果增加5吨,它的存粮吨数就是乙仓的4倍,那样总存粮数也要增加5吨。若把乙仓存粮吨数看作1倍,总存粮吨数就是(4+1)倍,由此便可求出甲、乙两仓存粮吨数。

解:乙仓存粮:

(32.5×2+5)÷(4+1)

=(65+5)÷5

=70÷5

=14(吨)

甲仓存粮:

14×4-5

=56-5

=51(吨)

上一篇:家信范文格式下一篇:P2P理财知识点入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