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教学反思

2024-05-25

浙江潮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浙江潮教学反思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文章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阅读本文时,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也注意到了引导学生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篇2:浙江潮教学反思

《浙江潮》有两篇课文——《浙江之潮》和《观潮》。前一篇是文言文,后一篇是现代散文。在教学《浙江之潮》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然后找出中心句。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难,学生一下子就找出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我进一步追问中心句里的中心词是哪个?学生抓住“伟观”。那从哪些句子你体会到它的伟观。再次引导学生自读,并做好批注。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先是从第四句中抓住“大声如雷霆”来说。我引导此句除了从声音来说浙江之潮的伟观,还写了什么。这样一提醒,学生又抓住“吞天沃日,势如雄豪”来说。

师:“是啊,第四句从声、势方面来写浙江之潮的伟观,那第三句在写什么呢?”这样再一次引导学生自读第三句话。学生又抓住“一条白线”来说。师: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

学生才明白原来指的是海浪,这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不言而喻了。最后是个难点,在第三句中还从色(银、玉、雪)业描写浙江之潮的雄伟,通过自读学生一直没有领悟出来。师:在第三句话中有一些词是表示颜色,你们能找出来吧。学生刷刷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师:文章学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懂? 有的学生提出“既望”。

师:我们一起把第二句话读一读。师:“既望“指的是阴历十六日。

学生马上领悟这句话是交代每年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潮最盛大,最值得去观看。

最后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通过观看让学生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加深了理解,朗诵起来效果更不错。

学完本文,再来学习《观潮》,就更容易了。如果说在学习《浙江之潮》所采用的方法是“扶”,那本文我就采用“放”。先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2.课文是怎样来写它的奇观?3.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4.练习写提纲。

篇3:国人上演国外购物潮值得反思

点评:近年来, 国人对境外消费的热衷程度可谓愈演愈烈。改革开放30多年, 中国内地居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有很强的潜在购买力。因此, 国人春节热衷去其他国家血拼一下也无可厚非。然而, 有一个问题却有必要反思:如果国内的消费环境能够满足需求, 中国消费者还会舍近求远把眼光转向境外吗?

除了价格低廉, 商品质量有保障也是国人春节热衷境外消费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 虽然国内大多数品牌已开始注重品牌建设, 质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 但部分商家的虚假广告、山寨产品横行、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时有发生, 部分行业产品已出现信任危机, 这都影响到国内消费环境的提升。在国内, 消费者权益受损, 维权的成本较高。而随着购买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都是促成国人春节热衷境外消费的原因。

篇4:浙江潮教学反思

由于他当过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成为专职作家前后又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作品,取得了童话研究的丰硕成果……所有这一切都让他与语文教学、与学校、与儿童产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读着他颇具特色的名字“洪”“汛”“涛”,笔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名闻天下的“浙江潮”(也称“钱江潮”)。他的奋斗一生,就是涌动了语文教学的“浙江潮”。

他的人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他上中学时就在辍学间歇期当了小学的代课教师;受家庭的熏陶,他4岁就会走象棋、下围棋;7岁就学拉胡琴、吹笛子,而且喜欢写字画画。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办了个京沪杭报刊分销处,他很小就接触各种期刊,十多岁就担任了几家报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为报刊写稿赚点稿费;他青少年时代,曾和一些绘画朋友举办过他们县颇有影响的画展;他在18岁时就出版了第一本诗文集《天灯在看你》(青年作家月刊社),第二年,第二本集子《尸骸的路》又付印了……

他最早写的是散文、杂文、小说、诗和剧本。从事童话创作是解放后的事。他的第一个童话作品是1952年在《新观察》上发表的《神笔马良》,由此一炮打响,《神笔马良》成了不只是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也是举世瞩目的佳作。以后,自然是一发不可收拾,优秀的童话作品不断问世,童话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迭出。他成了一位童话巨人,一位推动着童话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巨人。也许是童话与儿童,进而与小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血脉联系,又加上他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的丰富经历,他也在推动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进步履,成为“浙派语文”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缕耀眼的光辉。论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他对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是点亮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盏明灯

洪汛涛的早期作品较多的还是通讯、杂文、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涉足童话,由此而成为新中国创作甚丰的著名童话作家。

《神笔马良》的发表(1952年刊发于《新观察》),在童话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篇作品问世后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不久就被公认为是我国童话的载誉之作,并为世界所接受,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神笔马良》几乎进入了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马良以一个通体闪烁着民族精神美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儿童特别喜爱的人物。为此,洪汛涛又将马良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创作了电影剧本《神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又创作了低幼版的绘本《神笔》(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以后他又创作了《神笔马良传》,这是一个大作品,历经周折,虽然写成了,但因为当时政治运动的干扰而未能出版。接着,他又开始写《神笔马良》系列,让一个叫马良的现代生活中的孩子和马良一起,发现了现代有趣的故事。当然,这也没有准予出版,因为童话已被政治运动要求,不只是写现实生活而必须直接写工农兵了。但不管怎么说,作为语文课文的《神笔马良》的故事,永远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而常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间。

1954年至1957年,他写作、出版的童话很多,如《十兄弟》(童话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夜明珠》(童话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鱼宝贝》(中篇童话)、《望夫石》(中篇童话),等等。洪汛涛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吸收精华,并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发展着他的童话创作,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

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磨难,童话自然也难以生存。正如他所说:“童话多难,我抑郁。童话倒霉,我遭殃。童话挨批,我陪斗。十年动乱时期,童话从人们生活中排除出去了,我也被踢出文学创作队伍……”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洪汛涛才重新拿起他的“神笔”,竟一气为不同程度的孩子创作了近50篇童话,先后发表了《花圈雨》《向左左左转先生》《半半的半个童话》《棕猪比比》《小鼯鼠第一次出去学本事》《小芝麻奇历记》等文。特别是《狼毫笔的来历》是他的又一力作,荣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被人们赞誉为洪汛涛的“两支笔”(《神笔马良》与《狼毫笔的来历》)。

洪汛涛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的同时,还潜心于童话文学理论的研究,获得了不俗的成就。特别是晚年,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了三方面的贡献,完成了三种大书。第一种是《童话学》(1986年),这是洪先生一人完成的“童话学”体系的建构,成为中国童话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第二种是由他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十年》(1988年),这是总结“文革”结束以后进入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1977~1987年)所经历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探索、争鸣、前行等方面的一部重要史诗性著作。第三种书是洪先生在晚年对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的交流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的《台湾儿童文学》《新加坡儿童文学》和《世界华文儿童文学丛刊》,为大陆和海外儿童文学的交流开了先河。

文学与语文历来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更是情脉相通。打开一本语文课本,极大部分课文都是选编的各类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诸如童话、故事、寓言、神话、儿童诗等更是满目锦绣。就拿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来说,连同选学课文39课,仅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话就有19篇。所以像洪汛涛这样的童话作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被选编入语文课本,更是因为他更多的作品是儿童心爱的课外读物。另一方面,他对童话文学的理论研究,又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失的修养。

二、他的读写理论是指引小语教学的一方路标

也许是当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怀,当然也因为是出于关爱孩子的天生缘分,洪汛涛依然一往情深地注视着儿童读写能力的培养,思考并践行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所有这方面的论述虽不是以专著或长篇论辩的形式出现,但大量地显示在他写的“序”“代序”“发刊词”“随笔”“书信”一类的文稿之中,如散落的珍珠,粒粒晶莹,颗颗剔透。endprint

他在《对于明天社会的投资》(1985年)一文中,以“看一个家庭是不是富起来了”,首先要看“孩子们的饭碗”,以此比喻“在精神食粮上”,针对有些父母并不关心孩子需要什么的现象,从而语重心长地提出“儿童文学是应该重视的”。他在给一位小朋友的回信中,强调了“各种各样的书都要读。不能因为兴趣,而有所偏废”。进而点明了读书还要学会选择,不仅是选择读好书,还要会选择读书的先后程序。1988年,他在《小学生阅读报》上发表了《关于阅读种种》的文章,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在阅读指导方面的几大问题,如“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习惯是在小学时代养成的”“‘阅与‘读的不同要求”“阅读是为了取得学问,但如何阅读,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他在与教师、家长的通信中,说了“怎样为孩子选购图书”的问题,甚至去信劝勉一位即将做母亲的女同志“要学点儿童文学”,详细地分析了母亲应当如何为孩子的教育学点儿童文学,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

他还专门著文讨论《谈童话阅读》的问题,述说了童话的基本特点,阅读童话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

除对儿童、老师、家长作读的指导以外,洪汛涛做得更多的是关于写的指导。他在《童话报》的创刊号上发表《少年儿童们,都来写童话吧》的文章,他认为“作为幻想的文学方式,童话,应该成为明天的建设者少年儿童的必修课程”。他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教育在改革,作文课也要改革。提倡少年儿童写真实的记叙文,写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人和事,这是无可非议的,是主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少年儿童富于幻想,也应该让他们在作文中去写幻想世界。”这种幻想“在少年儿童头脑中却是真实的”。由此对照30年之后国家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写想象中的事物”,我们不能不认为洪先生的见地所具有的战略眼光。1986年,他在为《小学生报》写的《提倡幻想发展创造力》一文中进一步阐明,小朋友们“熟悉的事和物”有两种,一种是显示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另一种是小朋友头脑中的幻想世界。他认为“任何一个小朋友,都是很爱幻想的”,“应该好好地加以发挥”,因为“幻想的发挥,就是创造的开始”。他在给《少年月刊》编辑部的信中,就集中强调了“要培养少年儿童写童话”(1985年)。他对一些文学报刊非常热衷于刊登孩子的作文提出异议,认为孩子作文是“练习表达能力,提高文字水平,不是都要求他们去写文学作品”;作文只是“一种练习”,练习可以发表,但不好热衷于发表。“发表那么多作文,让少年儿童去读”,读作文能提高写作水平吗?还不如多读文学作品。他还发表多篇文章指导小朋友写日记……

所有这些关于语文课读写指导的意见,让人感受到洪先生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在那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地指引着少年儿童的语文学习。

三、他深入多所小学的行踪是优化母语教育环境的一生践履

洪汛涛作为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深知学校是童话繁衍生息的世界,因此他不只是在书斋里写作,更注重在学校里行走。这一方面当然可以使他的童话创作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也与他当过多年中小学教师有关,毕竟与校园还是有割舍不下的情缘。据说洪汛涛长期对口指导的学校就有湖南箭道坪小学、浙江浦阳镇一小、杭州游泳巷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朱家角中心小学、上海市龚路镇中心小学、上海市临平路小学、苏州胥口中心小学、苏北靖海小学、合肥望江路小学、北京景山学校海口分校等。洪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文学理论研究家,也是我国儿童文学教学、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先行者,书香人生、书香校园的领路人。称誉他为涌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浙江潮”,确是实至名归。

他在1993年复一位同志的来信中,提出了办“特色学校”的问题。讨论了当时小学界正在提出的如何与国际接轨,办有个性的特色学校的热点话题。介绍自己在参加湖南湘西“童话引路”教改实验研讨会和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中心小学“童话先导”的实验活动深有感悟的同时,阐述了特色学校建设与“童话育人”“童话教育”的实践策略。他多次深入基层学校作调查考察:在湖南湘西凤凰的箭道坪小学,他多次前往调研,对苗族年轻女教师滕昭蓉的“童话引路教学法”,推崇备至。他参加研讨会,与学校的师生一起看表演,并且主持了一次由洪先生出题的小学生“当场写作”。在1987年第10期的《小溪流》上,洪汛涛还写了《“童话之乡”凤凰行》一文,对此作了热情的报道和推介。不仅如此,他还在1987年提出设立“金凤凰奖”,举办“全国少年儿童童话写作大赛”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童话大家叶圣陶、严文井、叶君健、陈伯吹、包蕾、葛翠琳还担任了评委会的顾问。他对自己的家乡浦江母校开展的童话写作活动,更是热情呵护,不仅多次到校指导,而且还先后于1995年和2000年著文予以赞誉。他为上海市虹桥区临平路小学童话社出版的小学生童话集《快乐鸟》作序,对其作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为苏州胥口中心小学的优秀作文集《雨后彩虹》著文推介;为上海市龚路镇中心小学“蓓蕾文化”《小荷初露》的正式出版,表示由衷的《祝愿》……

正如北大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泉根先生的文章《洪汛涛:献给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二三四”》中所指出的,这里的“四”就是“四处奔走”,力倡童话教育、童话育人,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推向学校与课堂。

四、他热诚与孩子交往永远是影响小语教师的一位楷模

要说洪汛涛是一位永远的小学语文教师当不为过。还在他上中学的时候,他在辍学的空当里就去小学当过代课教师,以后,他又在浦阳小学、仙南小学、育才学园、浦江师范做过代课教师。教师专业注定了他对孩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爱儿童,愿意一辈子为他们尽情地付出,践行着要为他们写作一生的愿望。

说起来还是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走过一家茶馆,只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下联是“莫为儿孙做马牛”。他看了很不是滋味,心想,如果大家都这样,世界还会进步吗?所以,他非常想改一改,改为“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做马牛”,并且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照这样去做。后来他喜欢上了刻印,正好曾祖父去世后留下很多印章,他磨掉再刻,刻了又磨,其中有一枚印章就刻上了“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做马牛”作为闲章以激励自己去永远践行。

如此看来,他从早年的写报道、写小说、写杂文、写戏剧……到最后倾力创作童话,应该不是偶然的,而正是他“乐为儿孙做马牛”的抱负所驱使。

他爱孩子,在跑基层学校或调查研究或指导引领时,常常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他在湖南的箭道坪小学与那里的“小小童话作家协会”的小朋友一起活动,一起对话,细心地辅导他们怎样写童话;他在苏州的胥口中心小学与孩子、老师一起开创作讨论会,交流关于文学、文学写作和童话的读与写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畅所欲言……他为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一一回信。如在给许勇、聂江波、刘伟、鲍臻等小朋友的回信中,耐心地指导“怎样摆脱作文中的困扰”“怎样写好童话”等问题,这些信还公开发表在报刊上,收编在集子里。他还热情地为上海市青浦朱家镇小学二年级学生张奕、张燕苓评改作文……

正如他在为青年童话作家郑允钦的第一本童话集《吃耳朵的妖精》所作的“序”中,称赞郑允钦曾在江西省作协召开的儿童文学创作会上起誓的那句话:“一定要为青少年写一辈子的童话!”其实,这也正是洪汛涛先生的心声。

篇5:《浙江潮》教学反思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篇6:《浙江潮》教学设计

酒泉市康盛小学

殷玉芹

教学目标:

1、朗读《浙江之潮》,积累“雷霆、震撼、吞天沃日”等词语。

2、理解古文的意思,试与《观潮》对比阅读。

3、尝试背诵《浙江之潮》。教学重点: 背诵《浙江潮》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

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其实,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2.阅读指导:朗读文后金钥匙,学习大声的朗读课文,检查自己发音的准确性。3.朗读评价,全班大声的齐读《浙江之潮》。

三、浏览课文。

1.出示问题: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学生汇报,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指导学生眉头批注。3.组间赛读,感受伟观。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研读: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作批注。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汇报交流,依据汇报课件展示并且板书。理解作者从“声、色、形、势”四个方面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浙江潮,并且应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五、体会结尾,指导写作。

1.读结尾杨诚斋的诗句,想想为什么?

2.课件出示教师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写作方法。3.展示背诵《浙江之潮》。

六、对比阅读,感受“伟观”。

1.浏览《观潮》 找出文章中与《浙江之潮》 内容相对应的句子。2.汇报交流、朗读。

3.课件展示潮水图片,让学生从图画中感受伟观。

七、拓展延伸,升华激励。

1.质疑:每年所有的潮水都会受到月亮的召唤,为什么只有浙江潮成为天下伟观? 2.出示钱塘江地理位置平面图,找出几个关键位置。

3.从地形图上分析理解浙江潮的成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机会去浙江亲历感受。

八、作业设置。

抄写并熟练背诵《浙江之潮》,继续对比阅读《观潮》。

九、板书设计:

浙江潮

浙江之潮 观潮

声、形、色、势

顺序

篇7:浙江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7个生字、新词,多音字。

2、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4、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5、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准备:

浙江潮的图片录像片段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初读感知精读体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浙江潮。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浙江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声 形 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七、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白线

稍远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教学反思:

上一篇:2020年商用房屋租赁合同下一篇:人音版2册(一年级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