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设计

2024-05-17

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望海潮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

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优秀教学设计选

【教材版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标题是《柳永词两首》 【教材分析】:柳永是北宋年间专力写词的文人,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望海潮》就是他的一篇典型代表作,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颇有东坡的豪放之味,艺术上的精妙值得我们研究。【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新课标的行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法教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板书课题)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导学案)。

二、诵读诗词,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诗词(第一遍),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总结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景致和都市的繁华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天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实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整齐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宝物,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境况。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自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其实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照应“重湖”写水里。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说:“毕竟西湖六月中,景致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刻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其实望海潮。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刻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上去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开心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国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其实教学。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场地官员的,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申明投献的有心。)

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2)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3)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板书)(4)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5)探讨最后一句(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夸耀和奉承。)

抒发的感情: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2、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同学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第二遍),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3、全词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三、探究艺术特色。

1、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点染、铺排、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手法。

点染: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具体描述了钱塘一派怎样的景象?(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点染: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点染”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从全篇看,上片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片可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例子;《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从全篇看,上片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片可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抒情的种类: ① 乐景抒乐情

② 哀景抒哀情——《天净沙.秋思》 ③ 乐景抒哀情——《春夜洛城闻笛》《绝句》(江碧乌逾白)④ 哀景抒乐情——《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作业:从下列诗中任选一首,从点染结合、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蜀道难》《琵琶行》《登高》(4)用词特别准确。

2、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4位同学一组,小组之间交流,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词,然后结合原词发挥想像,写一段文字来描绘杭州的胜景,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第3遍)全词后,开始埋头写作)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自己的描绘。

生:时间肆意涂抹,在那段冗长的历史下,花香更加漫长。似乎一直是烟雾萦绕的天外,飘扬的柳,雕花的桥,衬托了户户云云,又像是遮掩无奈珍珠的荧光。西湖碧波映翠,摇摇曳曳,桂花香满钱塘。荷花开露芙蓉脸,水边漾起粉红的水晕,笛声和起晚霞的韵律,吟出那段歌,吟出月光,吟出绵长的思绪。师:下面请同学来评点一下。(两位同学点评)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写得好,两位同学评点得也很好。不过大家要注意,我们最好选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加以描绘。再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夏日的江南,湖面上蔓延着生命的绿色,肥大的荷叶层层叠叠,只留下些许缝隙,经阳光照射,便在绿肥红瘦间缀上点点金黄。远处传来清脆的采莲歌,惊起荷中的飞鹭。不知是莲花的香还是脂粉的香,不知是芙蓉的面还是少女的面。几个少女撑篙而来,拨开亭亭的荷杆,咕咚一声,是调皮的孩子跳入水中,忽地又钻出水面,挤出一个逗人的鬼脸,惹得姑娘们又是笑声一片。师: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根据哪些词语加以描绘的。生:我主要选取了“十里荷花”和“莲娃”,又加上了采莲姑娘的活动,再用孩子的一个调皮的鬼脸作为特写。

师:不错,尤其是对“莲娃”的想像,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下面,大家在头脑中回忆一下刚才这几位同学朗读的文字,想像着杭州的美景,将这首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学生再次朗读全词)

2、“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分析:“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善于用典是本句的重要特色。

3、师: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现在有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标语,比如北京的城市标语是—生(七嘴八舌):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北京欢迎您„„

上海:精彩世博

文明先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汇聚上海,博览世界 西安:争创文明城市 建设和谐西安;绿色西安 绿色生活;让自然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自然

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看来大家了解得还比较多,下面的时间请大家再将这首词读几遍,从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帮杭州写写城市标语。2001年,杭州在公安部评比的“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中名列第一;2002年,杭州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2004年,杭州加冕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06年,杭州被“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授予当年“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2010年,杭州获得了首批“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2009年、2010年,杭州再次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为杭州写一则城市标语,这一次大家可以合作完成。(学生朗读,讨论并写城市标语)

师:好,我们现在请大家将自己写的城市标语读给同学们听。生:钱塘潮起波连五湖四海 西湖调唱客来四面八方 师:给大家讲一讲,你选取了杭州的哪些特点。

生:我的上联是根据“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而拟的;下联是根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而来的。主要体现杭州自然景观的雄壮与秀美的特点。师:说得很好,再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

生:如烟碧水如画人家,如丝锦绣如梦杭州。师: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我想,生活在杭州肯定会很幸福。生:我觉得这幅对联运用比喻运用得比较好,将杭州如梦似幻的感觉表达出来了。师:不错,还有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江南水好一杭州,物华天宝尽此处。师:我觉得,写得很精炼,很有概括力。“水好”,水到底怎么好?可以引发读者无穷的想像;“物华天宝”这一个词就将杭州城的富庶写出来了。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老师,我没用对联的形式。

师:我们刚才不是说也可以用其他形式了吗?读来听听。生:自然之胜景,天下之盛世,心中之圣地。生:活力、自信、绿色、和谐。生:青山绿水绕天堂。

生:西湖岸上东风破 莲叶荷花七里香(学生哄堂大笑)师: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他把周杰伦的歌名都用上了。师:看来听流行歌曲还是很有用的。(学生笑)师:刚才大家写的城市标语既紧扣文本,又融入现代的流行歌曲,展现了大家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想像力和良好的概括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这些好的方面保持下去。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吧!(学生朗读)

五、课堂小结:(第四遍朗读)

虽说是奉承之词,因其投赠的目的而伤害了艺术的完美性。但是,谁又能把投赠之作写的如此精妙呢?其音律之协调,情致之婉转,铺叙之晓畅,写景之传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千古流芳的佳作。所以,即使白璧微瑕,我们仍旧要用心来吟唱。现在,让我们再一次高声诵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来。

七、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作业:从下列诗中任选一首,从点染结合、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蜀道难》《琵琶行》《登高》。

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

景-----美 人-----乐 官------愉 抒发的感情: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在诗歌鉴赏时,教师还要多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诗歌多用隐喻,“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我们知道,隐喻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能够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并且注意及解决好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那么,我想成功地上好一堂诗歌鉴赏课是不会很难的。

篇2:望海潮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夏文梅 赵改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探究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音律,感悟意境,赏析手法,把握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流程图:

诵读诗词、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手法——拓展升华 巩固提高——盘点收获、课堂小结——课堂巩固、布置作业。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引导点拨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词 整体感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杭州的美景,引发学生想象,增强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语:同学们是否想过,如果把这些美景汇聚到一起该是怎样的一幅景 1 象呢?有一个人做到了,并且写成了一首词,他,就是柳永。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为我们描绘的钱塘美景。)

(二)朗读诗词 理解词意

【课件投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了解词的内容。

1、注意结合以下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把红色字的读音标在书上。

天堑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叠巘yǎn 千骑jì 图将jiānɡ

东南|形胜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自由展示朗读才华

2、参考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意,不清楚的,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词的大意。(过渡语:理解了词的内容之后,下面我们来体会词的情感。)(三)朗读诗词 把握情感

【课件投影】这首词是柳永欲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布衣之交孙何而写的一首投赠之作,描绘了一派美丽、富庶、繁荣、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请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独立思考,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了解创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情感。(过渡语: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参考答案。)【课件投影】参考答案:

地理位置、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地方治理 惊喜、艳羡、奉承 设计意图:明确答案。

(过渡语:体会了情感之后,下面我们来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二、合作探究 赏析手法

【课件投影】柳永属“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他的词风多凄婉缠绵、豪放不羁,而这首词一反他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的繁荣与美丽。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体现在哪几方面?

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完善,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仔细聆听,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但不要重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赏析词的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过渡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参考答案。)【课件投影】参考答案: 意象选择:宏大壮美

(怒涛、天堑、十里荷花)艺术手法:极力铺陈、点染结合 感情色彩:惊喜、艳羡、赞美

(如果学生回答动词选用、意境开阔等也对。)设计意图:明确问题答案。

(过渡语:领略了词人大开大阖的笔法之后,下面我们来练一练笔。)

三、拓展升华 巩固提高

【课件投影】词人运用各种手法极力描写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安乐,让我们领略了词的“语言美”(包括炼字)、“意境美” 和“艺术美”。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这首词,从词中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独立完成,写在纸上。完成后,自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检测学习效果。

(过渡语:同学们理解准确、表达到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大家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四、盘点收获、课堂小结

【课件投影】每节课都有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请用一句话,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收获。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大家开口说出自己的学习所得。

(过渡语: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最后,看一下今天的作业。)

五、课堂巩固、布置作业

【课件投影】

1、自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简要分析其点染手法。

2、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此词改写成一首优美的现代诗,进一步体味词的意境。设计意图:巩固课堂知识。(结束语: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教学反思:

目标阐述。本节课注重了朗读,反复诵读了词。学生都能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补充的作者介绍和背景知识,准确概括词描述的景象,把握词人情感。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准确分析词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营造的意境,所以,本节课目标基本达成。

新课程理念的呈现。虽然新课改实行还不算太久,但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课堂上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这节课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再有就是,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虽然有些地方孩子们说得不太到位,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最后都明白了。整节课学生们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展现自己。

授课亮点。践行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实现“满堂学”。整节课,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辅助。

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发言,我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每个学生发言后,点评的语言稍显重复;最后一个环节,再多两个学生展示就更好了。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我想效果会更好。

改进措施。这节课,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现与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注重预设和生成两方面问题。(2)注重组织课堂,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3)准备一千顶高帽子,随时准备给任何一个学生戴上。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才有回报,涓涓细流总能汇聚成泱泱大海。勤奋、肯学;多琢磨、勤思考;仔细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上课最大的收获!开发的课程资源:

第一,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本节课用的是高一重点班学生,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对古典诗词也比较熟悉。就兴趣而言,学生们也很喜欢古典诗词,这样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也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第二,教师适时诱导。从本人具有的素质出发,比如,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开发课程资源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就本人而言,古典诗词是我的专长,而且本人也很热衷于古典诗词,所以才选择了这一首词。

篇3:望海潮教学设计

一、正确地理解流行音乐, 理解学生

当今的流行音乐已经和古典音乐、传统民间音乐一起共同形成了音乐领域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冲击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时刻关注的音乐教育现象, 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音乐教育领地。假如我们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 则有如掩耳盗铃。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我们首先要保证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需要对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并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有了这个思想作为前提保证, 接下来就要进行对教材的严格控制。流行歌曲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 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好的流行歌曲作品由教师介绍给学生是大有益处的。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听, 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针对广大学生滥听流行歌曲的行为, 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

二、利用流行音乐、流行人物引入音乐教学

1. 利用流行歌手, 介绍作曲家

学生很喜欢当代的流行歌手。据调查了解, 学生有些喜欢周杰伦而有些则不喜欢。周杰伦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流行歌手。为此我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周杰伦。让学生们对周杰伦的生平经历、性格、教育情况、主要作品风格特征、作品价值等方面展开一个大讨论。再转入介绍贝多芬或者其他作曲家的生平经历、性格、教育情况、主要作品风格特征、作品价值等。让学生讨论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让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2. 利用流行歌曲, 引入民族歌曲

现在的音乐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歌欣赏, 而当代通俗歌曲里面融入了许多民歌音乐元素, 如王力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梁静茹的《茉莉花》, 周笔畅的《浏阳河》等, 另外还有爵士风格、拉丁风格等的歌曲,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歌曲与原味的民歌作比较, 区分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再由浅入深向学生传授一些民歌的基本知识。这样引入民族歌曲, 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利用流行歌曲, 引入节奏的练习

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及音乐作品的掌握。节奏教学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 我将周杰伦的《双截棍》引进课堂, 它带有“说唱”的特点, 与现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一样带有那种鲜明的节奏感、独特而新鲜的风格韵味, 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 更让学生联想到他们平时学的“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法。

篇4:柳永《望海潮》教学述要

这一单元的第一首词是柳永的《望海潮》,向来被认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文学和文化的感染力都很强,课堂教学中可抓住以下五个要点。

一、知人论世,掌握柳词的三个关键词

柳永是中国词史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其词作在词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把握柳词风貌的主要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概言之,柳词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俗。耆卿长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这一点,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个定论:“骫骳从俗。”这种俗,主要指俚俗,不高雅。虽然耆卿也有《西江月》(调笑师师最惯)这类格调低俗之戏笔,但考察《乐章集》,这种俚俗正是主流。宋初重文抑武,歌舞升平,朝野多欢,柳词中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与雅正中和的诗教传统差之不止毫厘,却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推崇,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语言方面,柳词常用富有表现力、亲和力的口语入词,易于理解,虽然李清照讥之为“词语尘下”,却正好从反面说明了柳词的用语通俗。

第二,慢。柳永之前,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离首即尾;而耆卿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其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由于词的体制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及表现能力也水涨船高,这也就给了读者更多的阐释和赏鉴空间。

第三,忧。柳词中常飘荡着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女子的痛苦心声,其实这也是耆卿自己忧愁情绪的一种外露。柳永少有才名,据地方志记载,他青少年时代就与其兄三复、三接一起被誉为“柳氏三绝”。然而,其政治生命坎坷,科举屡屡落第,得不到上层文官集团的认同,如袁行霈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浪子”。这种“盛名满京华”与“九关齐闭”的巨大反差沉重打击了词人,逼迫他无奈地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高自期许的心性受到社会现实无情地绞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得实现的忧苦烦闷伴随着耆卿一生,也贯穿了其词的始终。

二、市井题材,民众和乐折射盛世太平

北宋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崇奢竞侈的消费文化,是柳永创作的独特背景。耆卿屡举不第,不得不在各大城市漫游干谒,即便是考取进士之后,也只是辗转各地做地方官。他一生中较长时间地居住过开封(汴京,当时首都)、长安、会稽、杭州、扬州、苏州、金陵等地,对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民俗民风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词常滞笔于市井题材,反映民众和乐的太平盛世。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论及柳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时就评价说:“他的一部分作品虽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歌情舞态,却颇有新鲜气息,感情表达坦率真挚,富于市井气。他的另一些词,还描绘出当时都市的繁荣华丽,这类题材可以说是前人从未触及的。”

课文《望海潮》上阕写杭州繁华,下阕写西湖胜景,穿插着政通人和的画面,巧妙地抓住杭州典型的城市布局和景物特征加以描摹,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杭州太平盛世时的都市风貌与风土人情。清人编《词林纪事》时依然认同罗大经的附会之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起投鞭渡江之志”,侧面说明了此“词人盛世之黼藻”,今天读来也依然让人发出欣赏清明上河图般的感叹,不禁令人神往。

三、铺叙点染,平缓节奏攒聚密集意象

柳词长于铺叙,充分借鉴了前代赋体文学的艺术经验,教学中当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这一手法。铺叙就是铺陈叙说,把事、情、景等被言说的内容铺展开来,进行充分周到的叙说。作为一首慢词长调,《望海潮》形象地展现了“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的一面。开头三句总说钱塘的“形胜”“繁华”,开门见山,入手擒题,后文便围绕“形胜”和“繁华”层层铺叙,分别从风景、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角度赞美钱塘。下阕,通过描绘美丽的西湖,进一步丰富了民众游乐的背景。整首词层层铺展出杭州城繁花似锦、民殷财阜的气象,节奏平缓,脉络清晰,恰似一篇微型游记,美不胜收。

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其《北宋词史》中提及:“词中点染与铺叙手法相结合,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化。”《望海潮》不仅铺叙手法比较突出,其点染之表现也是教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两种手法的融汇攒聚起密集的意象,共同表现出绝佳的艺术境界。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自刘熙载借来评价耆卿《雨霖铃》后在文学批评界得到推广。点,即点示所要抒写的人物情事;染,即用景物环境来渲染烘托。词中有点,等于诗中有了诗眼。在《望海潮》中,“形胜”“繁华”二词点明了词的主旨,之后便着力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烟柳画桥”,状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绘居民住宅之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述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视角从城中移至郊外,江堤上树木葱郁,犹如雨雾;“怒涛”二句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富庶。整首词点染结合,先总后分,情感蕴藉幽微,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贺铸的名作《青玉案》进行进一步阐释说明: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望海潮》相同,此词也点少染多。上阕点句为“锦瑟华年谁与度”,之后三句渲染华美的深闺和独处的境况。下阕点句为“试问闲愁都几许”,之后的三个比喻句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绪的繁多纷乱,“无计可消除”。

四、对话教学,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单首诗词的教学,“主问题式”对话教学的好处是对话内容集中,师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聚焦于某一主问题,教师可以就主问题引导学生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在《望海潮》的教学中,因学情不同,有两种“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供选择。

其一,“诗眼”模式。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该词词眼,“形胜”“繁华”。再点拨学生从铺叙和点染的技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完成鉴赏任务。该模式秉承传统,知识点的讲析和学生鉴赏力的提升都能稳扎稳打地进行,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一般的班级。

其二,“点金”模式。取“点铁成金”之意,课文最后那一番进献孙何的阿谀之词,确是一条略显庸俗功利的尾巴,教师可在对背景略加说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全词的领悟,改写最后两句话,使全词的主旨或格调为之一变,另出己意。

该模式探究性质强,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好的班级。教师可把主问题定位为“改写尾句,因词中之景生发己之情志”,引导学生通过“卒章显志”,了解词之主旨后开始指名选读部分学生的改写,并结合词的主体部分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点评,这样,投赠词的格调被改变或升华了,学生也在更高的参与度中完成了对词的鉴赏和审美。

五、拓展阅读,文本间性丰富课文认知

茱莉亚·克里斯特娃在阐述“文本间性”理论时曾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像一幅语录彩图的拼集,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其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如果在阅读某个文本时,通过更多的文本来进行比较、分析、梳理,那么可以在总结中不断丰富对目标文本的理解,阅读将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

作为一首并不是最能体现柳词风格的投谒之作,《望海潮》的教学如果扣住了其画面美、音律美和铺叙、点染的手法,那么鹄的既明,功夫就落在射艺上了。仅有一阕《望海潮》是远远不够的,后一篇《雨霖铃》的教学也许会让学生更多地沉浸于悲情风味和虚实映衬的意境中,而无法跳出情境细味其铺叙、点染的技巧。因此,在执教《望海潮》收束之后,还是应该补充若干描绘繁华阜盛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柳词以丰富相应认知的。这样的词作有《早梅芳》(海棠红)、《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破阵乐》(露花倒影)等,现举这首以苏州为绘景对象的《瑞鹧鸪》为例: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苏州、杭州,同样是公认的人间天堂;《瑞鹧鸪》《望海潮》,同样是“图将好景”的柳词佳作。通过课堂上的比较鉴赏,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相似。

比如:都是铺叙都市繁华的优美双调。《望海潮》上阕多视角、多层次地描写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其繁华富庶,下阕将西湖风光与世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而《瑞鹧鸪》铺排的内容和结构为:上阕重点写杭州城的风光。“吴会风流人烟好”领起铺叙。“瑶台绛阙,依约蓬丘”呈现幻美自然景色。“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名句点示都市盛大风貌,“苏杭熟,天下足”,杭州城亦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具体染出世情和经济之一隅,藉此窥豹全貌。城阙、市井、画舸、朱楼,随着镜头的推移,杭州美景由远及近,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感非常明显。下阕重点放在写人,展衍百姓之和乐、社会之和谐。两首词都用自然风光与世情风俗互衬,同时也渗透着词人对都市繁华与功名利禄的些许迷恋。

又如:都是着意雅化的投赠之作。虽然两词分别被用以拜谒苏、杭地方长官,免不了歌功颂德,但是词中主要是对承平气象的热情摹写,“格调不高的尾巴”不改其雅词本色。逐一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两句,会发现柳词中阿谀的成分从来就没有那么露骨,耆卿采取了用典的方式去进行雅化。“凤池”取典南朝谢朓“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句,代称禁苑,暗含期待孙何被召回皇帝身边、更得重用之期盼。而“济川”出自《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句,以此比喻辅佐帝王、赞颂苏州太守不久能够被朝廷用追锋车疾驰征召、在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两首投赠之作被写得雍容华贵、毫无矫作之意,这倒也算是唐时庸俗的“行卷”风气在耆卿手中的一种救赎了。

篇5:《望海潮》教学设计

宋词

单元教学指要→了解词的常识。→结合单元教学指要,教师补充讲解:(多媒体板书)

一、内容综述

当诗歌的盛世成为过去的时候,作为“诗余”的词走向了前台。走进词的天空,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少了大唐的气势,多了两宋的情怀;少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傲气,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含蓄。但不管怎么样,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沐浴在文学的天空中,你都可以吸收到精神的养分。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咏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咏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今天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领略其独特的风采。

二、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是我过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基本上都可以用来吟唱)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三、关于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延伸:有时候只有词牌,没有标题;有时候词牌和标题都有,这时词牌在前,标题在后。

四、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咏词两首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去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教师延伸讲解:结合注释②,补充: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板书课题:《望海潮》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多媒体板书)

学生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加以讲解: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 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俗语有句古话叫“生在花丛中,死在草笼中,指的就是柳永其人,他的坟墓是在一个荒郊野外的一个乱草丛中)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教师延伸讲解:柳永整日与这些歌妓、舞妓打交道,导致他在词人中的地位及其地下,被当时的文人所以诟病,说她没有骨气,更不具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其一身可以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

三、背景介绍(多媒体板书)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教师举例讲解:元朝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一部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中国描述得是到处都是黄金,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所以在词中他极力赞美杭州的美好,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以讨孙何的欢心。

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多媒体播放视频录音,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2.指导学生齐读,体会词的音韵美————提问: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词押的是什么韵?

明确:本词押“a”韵。

①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 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 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五、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1.提问: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2分)(多媒体板书)

明确:(1)形胜→→→见注释③: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小结: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2.提问: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6分)(学生讨论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

明确:(1)居民区繁华;(2)钱塘湖雄伟壮丽;(3)人民富有;(4)总括湖山之美

(5)民众悠闲的生活;(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7)歌颂地方官政绩。(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

3.提问: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概括)(多媒体板书)

明确: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4.思考: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提示: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深化主题)

5.提问: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多媒体板书)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六、拓展延伸——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千古佳句?(多媒体板书)→检验学生课外知识积累量

明确:(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3)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七、小结全词(多媒体板书)

1.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八、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观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词

九、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全词。

篇6:望海潮教学设计

我国诗坛有两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诗作风格却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若将这二人的诗作风格做个比喻的话:李白如同开了一辆小轿车,这小轿车上只载着潇洒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开了一辆大卡车,这车上载着国家、载着人民。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位诗坛巨星——“诗圣”杜甫。

二、走进诗文《望岳》

看到诗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 望:“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试着读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生齐读诗文:力争读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点。 生范读诗文:读出泰山的特点。

生分层感情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尾联全班齐读。

师1问:读得如此动情,相信大家定能读出此时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样的泰山。请大家在小组内商讨后做以总结。

生回答,师板书。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令人激动

看不够 (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大家通过《望岳》,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迎难而上

积极乐观

师3问: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巅吗?(适时引导:本诗创作于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此时的唐朝就如这泰山一般“高大雄伟”。)24岁年轻的杜甫他想:为国效力,在这样的盛世建立功业!

三、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心境一样吗? 生自由诵读诗文,感受此时杜甫的心境。 生齐读诗文,读出杜甫当时的心境。 生范读诗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国都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齐读诗文)

师1问:看到大家都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相信大家定是被诗中的描述所打动。请大家找到最打动你的词语分析你的感受。 生回答,师板书。破败

沦陷

感伤

凄凉 (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诗人的眼中望到了凄凉的春天,但他的心中会“望”到什么呢? 师3问:那么,从《春望》中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忧国

忧民

思家

上一篇:学宪法比赛主持词下一篇:小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