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2024-05-26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精选6篇)

篇1: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整体处理)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所以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素质之一是教材处理的艺术。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科学。教材处理研究从总体看有:①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的处理;②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处理;③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④不同文体教材的处理;⑤长文与短文、难文与易文的处理等。从单篇看有:①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②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③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④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等。从多篇看有:①比较式处理;②取舍式处理;③联读式处理;④交融式处理等。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整体处理

这里所说的“整体处理”,指的是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方面,这是人们谈得非常多的问题。

然而到底什么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却极少有人给予界定。人们经常用否定的眼光来批评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批评对课文零打碎敲式的教学,人们却很少从正面、从肯定的角度、从“立论”的角度,来研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所以,所谓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在我们的视野里至今都还只是模糊的影子。其实,教材处理的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也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体现得更加细腻,不断地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处理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如初中第一册的《说明》对六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这样表述的:宇斟句酌,细心研读;整体领悟,深入局部;揣摩语言,仔细探究;发挥想象、潜心感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又如第二册的《说明》对六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这样表述的:感知全文,提炼主旨;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理解内容,概括要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读读背背,了解大意。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整体”占了多大的分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呢?到底什么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呢?

简言之,不对课文进行肢解式的教学就是整体阅读教学。复言之,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再言之,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举例言之,教学《哨子》,不用零碎分析的方法而用整体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可对课文进行这样的处理——突出“哨子”一词,教学过程以“哨子”为线索,一步步一层层地向前推进,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达到对如下内容的理解:1“哨子”一线串珠。课文以“哨子”为线,贯穿全篇,作者列举丰富多彩而又饱含哲理的“哨子”现象,使论点的阐发散而有序,丝丝入扣、2.“哨子”妙喻生辉。第四段至第九段依次用“哨声”比喻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富贵,第十段又用“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归结全篇并提出中心论点。这样既使抽象的说理变得形象通俗,饶有趣味,又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令人警醒。3“哨子”虚实相映。作者开篇叙述有关“哨子”的一段亲身经历,然后由实而虚,以物喻理,虚实相映,行文摇曳而富有韵致。4“哨子”的写法同中有异。课文主体部分连续用六个自然段举出事例,充分说明“哨子”现象之普遍,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论点的启示和警戒意义。六个段的写法大致相同而又同中有异,使课文的语言体现出生动活泼的表达特点。像《哨子》这样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适于广大语文教师运用的一种科学的教材处理方式。从教学过程看,它以其完整性而大大优于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处理看,它的角度小巧灵活,不像“单元教学”那样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2、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既激发同学们探求的兴趣,又让同学们在解决悬念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3、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之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4、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撮要”,进行“知识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用读一文写一文、读一文写几文的手段,牵动学生的思绪,让他们的眼光在课文中逡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表达”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6、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7、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

8、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下面几个教学例证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对课文的整体处理,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教学设计之中完全没有条分缕析、碎问碎答的痕迹,它们将整体阅读教学的面目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例一:《死海不死》——就课文内容设置一个教学悬念。

1、同学们自读课文。

2、教师设置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

3、同学们进行课中活动,再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讨论。

4、同学们懂得:课文开头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入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5、教师点拨,同学们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来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便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了。

例二:《狼》——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

教学板块:赛读 赛问 赛讲 l、读文比赛。(1分钟左右)

①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

②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2.质疑比赛。(1分钟左右)①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②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

③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3.讲故事比赛。(20分钟左右)

①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②同学们自读自讲。③分小小组讲故事。④选手竞讲。⑤优胜者演讲。4.教师评说。

在这样的教学中,串讲不复存在,繁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联。

例三:《满井游记》——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1.听读课文。2.朗读课文。3.译读课文。

4.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

5.同学们读课文,写“话”,进行“美点赏析”式说话。6.综合同学们的“说话”内容,小结如下: 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了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课文的写人之美: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课文的写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一静一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美好。

至此,同学们完成了对课文的多角度的整体理解。从上述教学设计可见,整体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极大改变——学生占有的时间大大增加,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必然显得生动活跃

篇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3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3三、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线索式思路1990年第3期的《中学文科参考资料》杂志有一篇李士侠老师写的《没有春天的祥林嫂》说:为了突出祥林嫂在封建强权压榨之下,从来没有获得过春天的特色,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从而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笔者后来根据这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编写了如下教学简例:《祝福》教学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像这样用一个教学主问题牵动课堂阅读教学、牵动学生研讨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线索式思路。所谓线索式思路,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或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穿着,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的一种教学思路。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艺术,实质上是一种精练的教学艺术,一种严整的教学艺术。它要求对课文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十分有效地突现了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线索式思路中的线索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词语线索以词语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词经纬式思路。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或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一般来讲,这种词可以下面三种姿态出现。第一种,是课文作者安排在文中、据以突出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词、中心词、关键词、点题词等。它们或点示在文题之内,或有节奏地出现在课文内容之中,形态鲜明,直面读者,比较容易捕捉,也比较容易形成教学方案。如《向沙漠进军》的教学,若紧紧扣住文题中进军一词,用进军来贯穿教学内容,则可形成较为顺畅明晰的教学流程。第二种,是反复出现在课文之中,具有一定表达作用的词。它们不时地见于课文之中,把它们从课文中拎出来,它们竟是同一个词的集合。如《孔乙己》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若以笑为话题组织研讨,则能较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到笑在这篇小说中显示出的独特的艺术力量。第三种,是伏于课文之内,需要提炼或补充出来,同时又是能直接点示课文、直接表现课文内容的词。如《愚公移山》有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句,句中平险一词,便是此篇课文之关键字眼,教学中抓住平险一词,则顺利地牵动了愚公移山故事的方方面面。下面请看笔者《口技》教学创意:教材精析:《口技》一文,运用了用关键词统领全篇的写法,它重在一个善字。教学设想:四个字--诵读,品析。教学创意:紧扣一个善字,指导学生品析课文,要求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同学们说出的句子越多,表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品析过程: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按如下三个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口技》一文,从口技者的表演看--善在声音有大小。如,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善在声音有远近。如,遥闻深巷中犬吠。善在声音有内外。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善在声音有动静。如,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善在声音有疏密。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善在声音有张弛。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善在声音有分合。如,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善在声音有点面。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口技》一文,从作者的描叙看--善在文字简洁--全文365个字。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如变色离席、惊觉欠伸、呓语等。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态度的严厉。善在表现出人们的情态--如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的与胆小的不同的神情意态。善在文中的口技不像一般的口技表演逐个摹拟各种声响,而是有一定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口技人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快慢有别。善在用排比、夸张、反复的手法以及众多的短句,渲染出一片火海。……《口技》一文,从作者的构思看--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善在有侧面的尽力烘托,善在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有比较复杂的情节,善在有作者的评议赞叹;善在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2.问题线索以提问或问题为线索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称之为一线串珠式思路。其特征是;用一个重要问题、关键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品析。这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可以是研讨的话题,也可以是有分量的提问。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品析玩味,也就是要求教师尽力在课文中找到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条,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认识,或感知,或理解,或分析,或赏读,或品味语言特色,或揣摩选材立意,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教学。如下面的一些提问或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线索。《孔乙己》:小说怎样通过手的描绘来表现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说周瑜用怎样的方法堵住了蒋干的嘴。《狼》:例说故事生动曲折的特点。《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旅夜抒怀》:试一试,将课文改写为一篇散文。……请看下面《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想:课文精析:这是一篇美文,它一想之怪,二想之深,三想之广:由想而寄意。教学创意: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这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奇妙写作创意、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运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妙要列举,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教学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妙要列举。教学视点:体味、品赏文章的妙思、精段、语句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在这篇课文中,仅就课文的妙思就可以引出许多的品评赏鉴:〖HTK〗妙在总体思路明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妙在一个激发想象的动情点:三峡。妙在一个延展想象的高度浓缩的空间:从夔门到三峡的出口。妙在漫想的思绪紧扣一个想象的点:第一个。妙在从过万重山旁逸斜出,实写漫想的巧妙角度。妙在想中有想--自己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想些什么呢?妙在想中之想内容奇妙,句式精美,层次明朗。妙在向前想了还向后想,巧妙地联系了现实。妙在三峡含义的由实到虚。妙在文中的放与收--进行交通工具与三峡形成的穿插。妙在文章的由叙到议,表达出一个鲜明的思想。妙在首尾圆合,遥相照应。还有文中的写景美段呢,文中的议论美段呢,文中的动词运用、句式组合、修辞格的运用等等,学生恐怕能够说出百余个美点!这就是一线串珠。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线索式思路在教学上的作用:(1)它表现出一种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2)在教学设计上,它追求一种执一而驭万的教学效果。目标似乎很单一,而牵涉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3)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见解的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4)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反复地、多角度地阅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另外,线索式思路还十分有利于处理不同类型的课文。对于教读课文,可设计两至三条线索,进行多角度的整体阅读教学;对于自读课文,可只指点一条学习线索。广而看之,在课文的研究性学习中,每一个话题都是一条富有牵引力的线索。

篇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定义

“板块式”在这里是指“板块式教学思路”。思路, 即思考问题的线索、脉络。就阅读教学来说, 常用“思路”一词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安排的过程, 也用它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走向。教学思路, 是指对课堂教学所安排、设计的教学流程。即一节课如何开始, 教学步骤清晰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直至收束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策划、安排课堂教学顺序与层次的理念和要求。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 教学步骤明朗, 教学板块清晰。“板块式思路”的研究与运用, 其意义在于课堂教学过程清晰而又简明, 教学重点突出而又内容丰富, 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深入。

研究“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 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整合学习内容, 形成教学流程, 结构课堂教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模式”, 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若干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 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设计。《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 由两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组成:课文品读之一, 文意把握;课文品读之二, 片段欣赏。这个创意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深深带入课文。

从“活动充分”的角度进行设计。《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之一, 整体感受课文, 积累课文语汇;课堂活动之二, 实践阅读方法, 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 品味课文语言, 体会表达效果。这个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的特点。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台阶》的教学思路:感受文意;认识人物;片段选读。这是十分简洁而又视点准确的教学创意。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设计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内容呈“块状”。这种“块状”设计, 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 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以“教学板块”整合学习内容, 形成教学流程, 结构课程教学。其思路如下:

1.“块”与“块”的切分。

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 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改变常规的备课思路,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 由两个教学“板块”组成:课文品读之一, 文意把握;课文品读之二, 片段欣赏。“文意把握”是“面”, “片段欣赏”是“点”。全文的教学点面结合, 既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与情节, 又集中力量欣赏了最美的片段, 在“块”与“块”的切分上, 又能达到“点”“面”的结合。

2.“块”与“块”的合成。

由于每一个板块都是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 于是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微型话题欣赏的教学创意中, 《散步》的教学合成:教学板块一, 课文朗读。教学板块二, 微型话题讨论, (1) 标题欣赏; (2) 开头之美; (3) 文中的风景画; (4) 文中的“波澜”; (5) 美句的赏析; (6) 结尾的意味。教学板块三, 教师课中讲座———美句赏析。第二板块微型话题的讨论, 每题都像“微型”课, 切分的同时, 又有机组合在一起。

3.“块”与“块”的层进。

板块之间是“一块一块地落实”, 是经过精心斟酌取舍的, 绝无杂乱无章的布局与安排。毛泽东《七律·长征》教学分两块:活动一, 铿锵地读;活动二, 诗意地说。“朗读”既合乎诗歌教学的特点, 又担负着一定的能力训练任务。“说话”, 可以说描述的话, 说品析的话, 说想象的话, 说欣赏的话等, 板块间呈现层进关系。

4.“块”与“块”的节奏。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有机安排, 使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 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教学思路的设计确保在“清晰”前提下的“重点突出”。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步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给予更多的时间;或者是大多数的教学步骤都关涉某个教学内容, 显示明确的教学目标。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一读, 从“屠户”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二读, 从“狼”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三读, 从“故事情节”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四读, 从“叙议结合”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既思路清晰, 又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 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上, “多角度反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节奏, 更对学生进行了熏陶和阅读技能的训练。

三、“板块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1. 实践依据。

科学有效地制定板块, 是板块式教学的核心问题, 其剑锋直指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 通过设计和进行板块式教学解决传统语文教学效益的少慢差费问题。

(1)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可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单一, 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虽然有其优点, 但缺乏“民主”思想, 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而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 从三个板块入手: (1) 扣词入文, 感受高原恶劣; (2) 品词析句, 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3) 言意兼得, 抒发内心感悟。教学内容清晰明了, 教学过程清新自然, 环节之间层层推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是获得了知识, 提升了情智, 更是自主的体验、合作的愉悦。

(2) 语文学习的审美性。有个小幽默故事:老师上语文课, 到了“概括中心思想”环节, 下课铃响了, 他宣布下课。可没有一个学生离开, 老师不解, 学生齐声说“还有‘写作特点’呢!”故事是说, 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喂”, 已经丧失自己探索、欣赏美的天性。板块式教学强调学生自己探寻美, 打破“一讲到底”的沙锅。《清平乐·村居》, 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词46个字, 创设优美的意境, 表达真挚的情感, 几百年来脍炙人口。教学板块设定三个: (1) 巧解“媚”字, 入境; (2) 畅说“美”话, 入情; (3) 体悟“醉”情, 入心。解“媚”字———说“美”话———悟“醉”情, 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美、发现美, 更是激发学生对和谐美的向往和追求。

(3) 语文素养的习得性。传统语文教育理念滞后, 新观念依然没有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板块式教学体现这一要求。《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 围绕“勤学好问”, 列举哥白尼和沈括两大学者的例子, 循序渐进地说明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 并且要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才能求得真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 制定三个板块: (1) 速读课文———明理; (2) 品读课文———明例; (3) 内化课文———说理。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 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 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在板块式教学的引领下, 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 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实践运用, 不能千“课”一面。根据文体的不同, 语体的不同, 长短的不同, 深浅的不同, 教学地位的不同, 精心运筹, 巧妙组合, 使各课的教学思路各具特色与风采。

2. 理论依据。

人文———社会艺术研究理论, 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从阶级转向社群, 从社会转向文化, 从同一个文化内部转向不同文化比较的结果;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 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和灵魂。因此,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板块式教学, 以其独特的视角注重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凸显社会艺术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身份艺术研究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份体现的象征。板块式教学向学生传递知识, 同时也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展示自己的特色。

精神———心理艺术分析理论,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得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 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学习, 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 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这是一种学生心理揣摩的过程。板块式教学, 每一板块都是依据学生能否最有效地接受来设计的。

四、“板块式”阅读教学的类型

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 (笔者认为用创建为宜) , 也是我的主流教学模式。”《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说:“我设计每一节课都要求做到贴近一线的教学。‘学生活动充分, 课堂积累丰富’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是我的教学常规。”根据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 其“板块式”阅读教学构成下列基本式:

1. 活动板:

学生主体。“学生主体”自钱梦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 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并写入语文新课程标准, 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地, 能否落实, 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 关乎学生语文素质能否快速提升, 关乎学生能否健康发展。

对此, 余老师在一篇篇课例的设计、一课课的示范教学中, 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回答。他的设计, 无论两个板块, 还是三个板块 (基本上三个板块) , 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无论是听、读, 还是说、写, 都给学生留有充分活动与思考的时间, 都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都有一套相应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学生的活动都与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准紧密结合, 没有任何玄虚花哨的噱头, 也没有预设的圈套, 而是一步一步地前行, 一层一层地推进,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向目标, 并一一落实。《鹤群翔空》的示范课上, 余老师把这一课确定为“学习一种自读的方法———三句话自读法”:第一句, 速读课文, 扩写一个句子;第二句, 寻读课文, 续写一个句子;第三句, 细读课文, 创造一个句子。三句话, 就是自读的三个板块。对其步骤和任务的内在联系, 余老师在讲完课后做了明确的揭示:速读课文, 整体概括;寻读课文, 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 多角度品味。

语文课要告别传统的授受模式, 把学生从“灌”与“填”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 自然要从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有序地把学生引入主动钻研探索文本的境界, 让学生做清醒的学习探索者、吸纳转化者、创造实践者。他的《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创意:课堂活动之一, 整体感受课文, 积累课文语汇;课堂活动之二, 实践阅读方法, 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 品味课文语言, 体会表达效果。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充分占有课堂学习的时间, 并进行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 实实在在地表现出它的“美”和“实”。

2. 积累板:

“语文味”。如果说上述学生主体式“板块”教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 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话, 那么“语文味”式教学则是坐在老师的“板块”上, 走进不一样的语文, 品读真正的语文, 积累知识, 丰富情感。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 是语文教育过程中, 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 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只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余映潮老师所设计的语文课和所上的示范课例, 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目标明确, 步骤简洁实用。步步不离目标, 每一个目标都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努力来完成的, 其共性特征十分突出。“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味”。余老师的课, 每一节都会十分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经过哪些步骤学?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口技》一课, 余老师将其设计为三个板块, 即“朗读、欣赏、积累”。开课伊始, 就告诉学生:“朗读, 读起来;欣赏, 眼光进入课文深处;积累, 做好智能练习, 理解分类。”

余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讲程序、讲方法、讲语文知识和言语材料的积累、讲语文能力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学生活动实在、有条不紊, 符合新课程关于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过程和方法”, 落实“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从三个维度上体现出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要求。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 既长知识, 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讲,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充满了“语文味”。余老师《散步》的教学创意中, 就有一个寻找“语文味”的教学设计:活动一, 朗读全文, 用诗的语言概括表述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情味”;活动二, 朗读美句, 体味传神词语、优美句式所表达的“韵味”;活动三, 朗读精段, 感受课文的情感倾向, 体悟评析课文透露的“意味”。仅仅是读, 充分凸显了《散步》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也照顾到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3. 追求板:

语文素养。无论是“活动板”还是“积累板”都是为了追求语文素养, “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是合乎这一素养的规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像普通数理学科那样容易确定。语文课程理论专家李海林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内容及性质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他说:“人类心理智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自然的智慧, 一类是对自己的智慧。”

长期以来, 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失, 使语文教学饱受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科学主义”的影响, 致使教学实践中将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 高效率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对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把握不准,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文化的底子”上所下的工夫往往不自觉、不扎实、不理性。

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地讲, 一是不同的文体, 学习目标也不相同, “积累”的内容自然也不能一样;二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法, 也决定了不同的学法指导;三是不同的文体培养不同的言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自然要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余老师的《我愿意是激流》的设计: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说。李海林先生给予这一课的总结性评价是:“这堂课之所以是成功的, 一是教学内容把握正确, 教了鉴赏教学应该教的内容;二是教学方法选择得当, 教学方法适应鉴赏教学的需要。要上好一堂课,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两点。因而研究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外在的教学模式 (形式) 上, 更要深入到符合语文素质形成的语文教学 (学习) 的特有规律。

摘要:“板块式思路”是余映潮老师创建的一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法。它变传统阅读教学的线性思路为块状递进式思路, 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更清晰简明, 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对余映潮的“板块式”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余映潮,板块式,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漪, 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 2007.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探幽

【关键词】余映潮 ; 教学艺术 ; 探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46-01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济南的冬天》彰显了他“理性思考,诗意策划”的教学思想和“鲜活灵动”的教学艺术。

一、教材处理机智的艺术

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因此,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且看余映潮执教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创意——熟读一篇:反复朗读课文,概说课文大意,概括课文段意;精读一段:精读课文第三段,即“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从划分层次、概括段意、语言的表现力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背读一节:背读课文第五段。

余映潮老师对此篇课文的处理遵循了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并且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并且学会精读、略读的不同方法。余老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的处理。

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提示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余映潮老师依据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教材自身的文体特色来确定品味语言的教学处理,“只取一瓢饮”,重点突出、细节到位,不失为优质的课堂阅读教学。

二、教学思路清晰的艺术

余映潮老师倡导“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步骤明朗、教学版块清晰。”他依据这一教学思路设计的原则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文意理解,美段細读。一块块、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第一板块,“文意理解”。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来理解全文大意,用的是“一线串珠法”,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了;同时通过研讨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可以说余老师很好的完成了“文意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其次,第二板块,“美段细读”。余老师精选课文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此版块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精彩,尤其是第二大环节“做作业”。实则就是习题训练,余老师却巧妙地处理成一堂层次较高的“赏析课”,新颖别致,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无形中,化解了他们因应付考试而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余老师一共出示了四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来做:第一,“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在这一诗意的命名过程中,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余老师立足文本,告诉学生“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因此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其中涉及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训练的是语言赏析能力;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此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信息量很大,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最后,余老师又扼要点明何为“文意理解”,何为“美段细读”。显而易见,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分为两大板块,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提问都围绕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领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品析字词句段。从而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部分——精段”的教学。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足见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更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余老师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处处显示其艺术性地提问技巧。开课之初,余老师就用一个看似很简单却有趣的问题“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种读书的方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可谓为整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文意理解”这一板块中,余老师设计了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是《济南的冬天》必讲的一个问题,多数老师可能只是直接问学生“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这样来设计教学的话,根据以往的阅读训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温晴”二字,后面文章便无需再细读,一个问题问下去收获的信息量太小。且如此一来,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必得不到良好地锻炼。反观余老师的问题设计,“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冬天的,要探究哪一个最适合,必然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寻找依据。这样一个提问,牵动了学生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同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作者热爱济南的情感,如此方能于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彰显了余老师一贯倡导的“主问题设计”的教学艺术,可谓匠心独运。

当学生心里有想法却苦于无法表达时,余老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每当学生发言结束后,余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给以恰当的评点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体现了余老师巧妙的语言技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折射的是余老师优秀的教师素养。

余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自然、和谐、行云流水,既教授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又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知识都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没有强行灌输、没有牵强附会。学生易学、老师易教,这也许就是名师的高明兼魅力之处吧。

参考文献

篇5: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1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11.课型设计的艺术――教读课在对教材的处理进行思考的同时,教师就得考虑阅读教学的课型设计了。实际上,教材处理与课型设计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相得益彰。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可以说,课型是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说,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我们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如我们可以说某一节课是阅读课型,但也可以说它是教读课型或自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等等,关键在于我们看课的视点不同。课型的研究、实践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教学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流课型,不同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新鲜课型,不同的教学流派有着各自的代表性课型,不同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上将外露于不同的课型载体。而且,从中学语文教学界已有定论的科学成果来看,凡是成功的阅读教学系统,凡成功的教学改革试验,凡成功的专题研究,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作为支撑。课型的研究,既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从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来讲,研究课型设计的意义主要在于规范课的形态,丰富课的种类,即,第一,课拿出来要像课,课要上得有模样;第二,课拿出来要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要表现出一种比以往的进步。从大众化的教学设计来讲,在目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境界。从发展的方向性来说,课型设计的最重要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策划的教学要求与所规划的教改方向;一个是阅读教材所设计、所要求、所建议的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课型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型创新的意识与课型创新的艺术。本章将本着学生活动充分的原则,从常规的与创新的、常见的与新颖的角度选说如下几组有代表性的课型及其设计: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技能训练课,探究性学习课。另外还专用一节探讨课型创新的问题。由于课型概念的多角度性,上述若干课型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命名,各组课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彼此并列的。1.教读课教读课,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型。教读课,原称讲读课,它大体上是人们在教学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课型,说它是约定俗成的,是因为大家都在这么说,都在这么用,主持大纲编写的领导机构和编写课程标准的权威机构并没有给它多少认定。由于它承载着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解分析的基本任务,它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主流的课型。设计、运用教读课型,其重要依据是由于历年来的各套教材中安排了讲读课文教读课文基本篇目精读课文等需要比较细腻地进行讲析的课文。设计、运用教读课型,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要求。如试用修订本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这一节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更进了一步,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比较详细地提出了精读的评价内容,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而这些较高层次的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教读的训练。教读课型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进行各类精读课文的阅读分析教学;2.训练学生朗读、背读、默读的方法和技能;3.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和浏览的方法;4.训练学生学习文体阅读的不同方法;5.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训练学生的方法与能力;6.在积累、理解、分析、揣摩、品味、赏析、联想、想象、探究、创造等方面教给学生方法和技能;7.教给学生查找、搜集、分析、提炼和整理资料的方法;8.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拨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角度与方法;9.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10.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11.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上述意义讲,教读决不是讲读,决不是满堂问加上满堂讲;现在意义上的教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读。教读,就是要教会学生自能阅读;教师在教读课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点拨、指导与示范作用,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尽最大的努力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方式与技巧。教读课型的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课文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着力于一两个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要点;二是要确保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既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也要科学地和谐地安排师生双方的活动。下面请看笔者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一、教学内容1.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2.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三步法的阅读方法训练。二、大体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教读课。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重点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说它们写得特别好。3.自选角度,综合课文内容,说说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六、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篇6: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7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77.课型设计的艺术――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课,有效地训练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课型。学法指导课,不论是指导学习方法,还是培养操作技能,实际上都是着眼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学法指导课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它是以阅读材料作为载体,在完成文本阅读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突现方法训练的课型。因此,它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多维地实现教学的目标。从理论上看,从现实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求看,从新教材的使用看,技能训练课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强势群体。因为教学新理念中,有太多太多的理由需要我们运用这种课型,如:l.语文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而在人的终身发展中,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2.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中除了方法训练成分外,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人的培养上,表现在语文教育在为造就一代新人而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3.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4.现代语文教学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从实际上看从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学法指导课却实实在在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教师,重在教师的讲析,重在知识的系统性,重在语文知识的考查,由于这种传统的观念与作法的巨大惯性,以及由于这巨大惯性导致的语文教师的观念、视野与技能的狭窄,大面积的语文教学基本上不运用这种课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是时不我待。设计、运用学法指导课,可综合考虑如下层面的指导训练内容:第一层面: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如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诵读的方法,精读、略读和测览的方法,品读与欣赏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等。第二层面:文章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运用工具书的方法,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摘录、制表格或制卡片的方法,写提纲、写阅读提要、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概括或者延展的方法等等。第三层面:立足发展的学习方式。如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特别是利用网络、音像制品、学习软件和图书馆搜集信息和资料的基本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方法,带有个性特点的积累资料的方法,制订阅读计划的方法,以及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选择的方法等等。第四层面:执行学习方法与操作技能时的基本思维角度与思维方法。如综合、归纳、提炼、组合、链接、发散、分类、比较、印证、辨析、置疑、联想、想象等等。第五层面: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最优秀的学习品质。如多角度处理信息资料、连续发现、跳跃性联想、多方位探究、独立创意、反向思考等等。下面是笔者设计的《敬畏生命》学法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旨,加深对生命意识的感悟。2.学会阅读写物抒情类的短文。二、课型设计1.课时:一节课。2.课型:学读课。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抒情短文《敬畏生命》。作者在文中对生命现象充满了敬重,充满了折服,充满了赞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步骤:首先是学读如何阅读这样的文章,然后是扩读,进行读法实践。(二)先来学读课文。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们轻声地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同学们活动)3.板书:一读课文,了解内容第二步:理解课文层次。(6分钟左右)1.提问:下面我们来分析、品读课文。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老师,在遇到这一类文章时,应该怎样进行阅读分析呢?2.点拨:这是一篇写物抒情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一般分两大层,一层重在描写,一层重在抒情。3.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课文这五段如何分为两个层次。同学们先自读,再商议着读,然后男生读描写这一层,女生读抒情这一层。4.板书:二读课文,理清层次第三步:体会课文情感。1.点拨:写物抒情的短文,贯串全文的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在描写这一块中,主要是将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来深情地描写景物。①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用横线标出描写、赞叹种子飘散景象的词句。(大团大团浑然不觉小型的云朵无限的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不分昼夜的飘散惊心动魄的壮举)②听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用圆圈圈出抒写我的强烈的心理感受的词句。(情况简直令人吃惊感到诧异和震撼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感到吃惊诧异震撼折服敬畏感动强烈地碰撞)③讨论交流。2.同学们带着惊叹与赞颂朗读描写的句子,要求读出重音。3.同学们再读课文,体验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感悟,渗透自己的情感。4.板书:三读课文,品评情味第四步:理解课文主旨。1.点拨:写物抒情的短文,在抒情这一块中,主要是直接抒情,将情感倾泻于字里行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深深地抒发情感。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抒情部分,要求读出深深回味的语调。3.借风力传播种于不过是一种生物现象,作者何以有这样繁复的情愫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言)4.教师激情评点(紧扣生命),学生激情朗读课文第4、5两段。5.板书:四读课文,领会主旨(三)再来实践学法。第一步:教师小结学法。我们前面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要把握阅读步骤,即一读明内容、二读理层次、三读品情味、四读悟主旨。2.是要知道写物抒情文章的大致结构,即一层重在描写,一层重在抒情议论。3.三是要注意品读方向,即品读文章情味,主要在描写这个层次内进行,感悟文章主旨,主要在抒情议论这个层次内进行。4.品味文中的情感可以这样进行: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品味作者在句子中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第二步:学生实践学法。1.老师下发阅读材料《青菜》。请同学们运用上面的方法,学读这篇材料。2.一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全班同学听读,然后齐说课文的内容是什么。3.同学们快速朗读材料。4.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读出文章的层次。5.请同学们用这一个词充满感情地写出了……的句式发言,品味描写中的情感。6.请同学用深情朗诵的方式,感受短文的主旨。7.回扣教法学法,进行教学小结。附阅读材料《青菜》: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车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革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上一篇:育儿园教师教育随笔下一篇:秋天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