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保持与维护

2024-05-28

论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保持与维护(共8篇)

篇1:论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保持与维护

论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保持与维护

巫山县机关幼儿园袁华蓉邮编:404700

【摘要】以维护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为己任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胜

任这样的工作。为了保证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应当重视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

康,从根本上转变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帮助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心理健康

我是一名幼儿工作者,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对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理解,更看重对岗位

职责的理解。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众多的低龄儿童,其工作是十分感性的。而作为以维护

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为己任的幼儿教师来说,在接触儿童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随

时都会影响其工作的效果。所以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一

流的幼儿园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为了保证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增进和维护幼

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个层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学术研究界提出了不少标准,不同的人曾下过不同的定义。但是,一般采纳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1946)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

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心理学家莫格西里(1959)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备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我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要善于与人沟通,能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和谐地与

他人相处,这是良好情绪的重要保证。只有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才可能积极乐观地工作。同

时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利用得好,可以促进其工作和学习

(二)积极的工作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应当尽可能减低对工作倦怠情绪的反应。可以保持全天在工作中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不因为对工作的倦怠而疏忽对幼儿的教养。

拥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人生目标,建立对工作的自信。

(三)良好的情绪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不

良情绪对幼儿的影响。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随情绪而处罚幼儿。

(四)完善健全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应当有正常的社会认知

即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周围的事件和教师自身的能力,较强的意志品质,有恒心毅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客观地对待自己并进行心理状况的自我调适。

二、三个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根据我对幼儿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不

容忽视的问题。

(一)岗位荣誉感不强。有的幼儿教师认为其工作缺乏激情和成就感,单调呆板,对自

身职业有倦怠情绪,工作中情绪低,对待幼儿的态度上容易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其主要原因,一是幼儿教师的工作必然整日面对低龄儿童。由于儿童的情感依赖,必然需要幼儿教师以良好的心理情绪去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这在精神上是一大压力。二是幼儿教师免不了要照顾幼儿的生活,除了教学工作外,零星琐事也是精力消耗非常大。三是由于幼儿的吵闹,哭叫使幼儿园的环境较为嘈杂,这种状况对幼儿教师情绪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隐患。

同时,幼儿教师工作社会地位低,幼儿园低水平的管理容易致使幼儿教师缺乏职业上的成就感,从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低,甚至幼儿教师被误认为“高级保姆”,国内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日不解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是就是一大心理压力,会使幼儿教师丧失工作的热情,因为他们的工作不被承认。而幼儿园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人才资源的利用,员工工作的评定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容易挫伤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二)自我评价度不高。幼儿教师很大一部分人的人际关系处于一般状态,特别是一些朋友不多的幼儿教师,容易因为人际关系而影响工作。同时自控力较差,常常随情绪变化而流露出对幼儿缺乏耐心和工作的积极性:自己认为生活不充实,对目前的人才竞争忧虑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非常重视幼儿教师的质量,必然要求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工作的压力,如课程改革的冲突,社会人才的竞争,体制的转型给其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在幼儿园内,晋升职称、家长的特殊要求无一不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

(三)学习原动力不足。由于目前幼儿教师大都是以前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相对于目前社会普遍高学历化,幼儿教师处于相对低学历,而岗位专业要求也并不是特别高,因此,目前的一些幼儿老师,学历较低,专业基础薄弱,业余阅读量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慢,自我要求不高,部分幼儿老师表示面对激烈的课程改革有压力。幼儿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较低,这在我国目前是一种普遍的状况。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幼儿教师极少业余阅读科学书籍,而且往往在工作状态不积极的情况下并未积极地去改变自身的心理状况。

三、三个建议: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保护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努力提高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和综合素质要求。一是提高岗位责任意识。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幼儿老师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社会工作成员、一个教育工作者,因此,作为社会的一个工作成员、一名人民教师,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必须适应社会,扩大知识面,转变对工作和学习的观念,积极地充实自己,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断磨炼出一个幼儿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二是善于评价和肯定。老师也应当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肯定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地与人沟通,培养团队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单位要定期聘请具有人文素质、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员来单位讲学,或把老师送出去参加培训。三是提高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对于其专业水平要建立在一套完善的评定标准和体系,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创新幼儿园的管理。要改变目前的幼儿园低水平管理现状,要改革其管理理念和方式。引进专业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尝试外行管理内行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不随意互相干涉。这样带有可能科学的管理和评定幼儿园员工的工作。二是制定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合理的分成几个等级,根据考核成绩发放教师资格证。缺乏相关学前知识的人员,不得担任幼儿教师。制定整套的法律制度,以规范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操作,避免不合要求的现象出现。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是社会要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尽管社会目前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对学前教育的特征认识还不足,往往有家长特别要求对孩子

灌输文化知识,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一个冲突。所以改变这种现状只能不断地呼吁和宣传,逐渐地去改变人们的观念,使幼儿教师的力量得到正确的使用和对待。二是政府要办好示范幼儿园,按国家标准办好幼儿园,以标准的幼儿教育,规范社会各种幼儿教育,使规范的幼儿教育促进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建立。三是幼儿园要以自己的品牌理念为广大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开辟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使幼儿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总之,我认为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还是来自职业。所以针对职业情况,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帮助解决上述的心理问题。

篇2:论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保持与维护

吕品梅(江苏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江苏邳州 221311)

【摘 要】近年来,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界必须重视起来,以防止其成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整个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隐患。

【关键词】心理健康;考核制度; 人际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将太多的溢美之词用在教师的身上,关注的仅仅是教师身上的光环,却很少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事实上,很多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会影响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地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学校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是公平、民主。学校每年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过程中总会引起较大的争议,出现较多的问题。追究根源问题出在考核政策不公平,缺少透明度。很多平时兢兢业业的教师却落到了两手空空的境地,而那些教育素质低下的教师却满载而归,这会极大地引起教师心理的平衡。考核政策的不公平一方面粗暴的践踏了我们的奖励机制,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最初的宗旨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破坏了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不利于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应以人为本,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尊重、平等、宽松的人际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作为一把手的校长应始终贯彻民主,对事不对人,本着客观的精神来处理人和事。校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起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便可轻松理顺。处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教师能够身心愉悦,快乐的展开各种工作。当然各种活动的开展也可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如经常开展联欢会、旅游、交流会等活动来增进教师之间的交往。

(3)加大教师健康投入 教师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得教师身心疲惫。对此学校应经常进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篮球赛、象棋比赛、声乐比赛来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另外学校完全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家定时为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诊治为教师的情感宣泄开拓了渠道,教师心中的不健康因素得到了及时排解,就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重视教师的需要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面临巨大的冲击。教师不在充当神的角色,而重新回归到人的位置。既然是人,就会有物质和精神层次上的各种需求。学校领导要敞开心胸,耐心倾听教师呼声,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教师在福利、住房、工作量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要放下严肃的面孔,多换位思考教师的苦衷;少一些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这样做教师才会把学校当做幸福的港湾,切切实实地把心交给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5)确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没有目标,没有了目标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共同具体的目标能激发教师的潜力,而更重要的是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大家能够万众一心,增强凝聚力。目标的达成能使教师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使人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价值。

二、教师应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教师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想办法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疾病。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教师应该科学客观的评价自己,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客观评价自己,才能合理要求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才能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有效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做到从容应对;才能给自己设定适当的目标,一旦目标达成,便可获得较快的绩效感,从而给前行储备更足的动力。所以,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才会得到基本的保障。

(2)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教师自身角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教师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中,最终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良性发展。在各种是是非非面前,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善待,少思量自身的得失,多为对方着想。特别是在各种利益的面前,我们要学会放弃,多一份豁达。这样才会有效地消除隔阂,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3)参加体育锻炼 教师的工作是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工作使人精神憔悴,身心疲惫,甚至出现英年早逝的现象。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它能使人焦躁、烦闷的心绪得到较好的释放,从而缓解工作的压力。另外,体育锻炼也能起到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抵御身体上的疾病。

篇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教师为什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给教师的心理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因素。1996年9月《教师杂志》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从9000多份回答问卷中发现,84%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负担过重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因。美国教育协会(NEA)在1938年的研究中指出,5150位教师中,37.5%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紧张的情形,至少有6%~8%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

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限制,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去年据温州市教育局对我区八所学校106名教师的调查,发现人日均工作时间达10.37小时,中年教师负担更重。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除有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之外,较为普遍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作业多、测验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 甚至双休日不休息。教师常常夜间备课,加上家务劳动,侵占了晚上休息与睡眠时间,一天工作后甚感疲劳。再加上教师平时还要参加各类考试及学历培训等,这样严重地加重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心灵负担、经济负担(普通话等级考试费300元、计算机等级考试费300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费380元、职称评审费450元,各类学历培训费就无法统计了)。

另据我区教研室去年对511名中学教师、613名小学教师的调查,86.1%的中学教师,90.2%的小学教师工作一天之后,感到非常疲劳或疲劳;感到有点疲劳或不疲劳的只占13.9%与0.74%。这还是平均统计,许多学校的情况更为突出。目前,不少教师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缺乏职业满意感。其原因是,教师工资少、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不好教等。缺乏职业满意感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工作倦怠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的行为有关,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比例,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许多学校为了刺激教师的干劲,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物质刺激。比如中高考奖、月工作量工资等。但是,在发放办法上存在极大的缺陷,比如拉大奖励的差距,使部分教师工作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笔者认为用拉大教师之间物质奖励的差距,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不但“重奖之下没有出现勇夫”,反而导致奖励的效应是“不奖没有意见,少奖意见少,多奖意见多”。

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身心健康。

在学校,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首先,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甚至冲突,教师的情感必然是怨恨、痛苦的,进而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影响教师的言行表现。不良的关系容易引起教师的不友好、拒绝和惩罚等行为。再次,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心理健康的大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经常处于痛苦压抑、恼怒焦虑的状态。

在人际关系中,学校领导是学校重要社会资源的掌握者, 对教师的评优、晋级、升迁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影响力, 故与领导的关系通常为教师所看重。同领导关系的恶化, 通常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会因此担心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 担心“穿小鞋”, 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有时, 由于某种原因, 教师对领导心怀不满, 产生敌意, 但这种敌意又不能公开流露, 从而导致压抑, 产生焦虑。导致教师对领导产生这种隐而不露的敌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领导对教师缺乏尊重, 不是平等待人, 而是颐指气使;或在举手投足之间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 伤害教师自尊心;或是领导办事不公正, 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这使有能力而不肯钻营取巧的教师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 并对领导产生敌意。有时, 上下级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出在教师身上, 如有的教师不尊重领导, 不服从工作安排, 领导未能满足他的要求便心怀不满。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同事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每位教师的劳动都有明确的分工,比如有的教物理,有的教化学;有的在高年级任教,有的在低年级任教;有的任专职教师,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及其它职务等。这些分工是由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决定的。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专门的任务,在部分教师中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某个教师个人的努力。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教师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进而导致与同事间的矛盾和对立。长期以来学校各类评先评优、提级、加薪等不公平以及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和工资奖励的制度,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引起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互排斥、对立的心理状态。

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理,据调查,我校65名教师,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而教育工作容易使教师养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与人交往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教师是育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容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 导致人格障碍。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教师在学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考核分数。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竟然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民主评议”等,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在学科教学的差别上,张三的一节语文课和李四的一节地理课,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别?我看,不仅现在没有方法计量,就是将来也不会有哪个科学家发明出什么好的“教师工作计量方法”。如我校的几位班主任天天起早贪黑,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好评,在期末“教师民主评议”中,却排在全校教师的倒数行列。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和“民主评议”来量化教师工作量,评价教师的好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必然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总之,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应有综合措施且刻不容缓。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位优秀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维护并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途径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这其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重视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因素和前提条件,而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和科学的自我维护则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动因和根本途经。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光靠一所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已势在必行。这包括: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视为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视为园丁、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然而,教师毕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这就要求社会、行政部门、上级领导要真正关心和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对教师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通过宣传,营造出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上,其关键在于从上级领导做起,使社会群众正确认识教育的长期性,避免短期行为,正确看待教师的过失,避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缓解压力,维护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大诱因是由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带来的。特别是长期以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就和工资奖励的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教师和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和学生之间关系对立和领导之间矛盾激化,使很多教师长期处于一种不和谐的气氛之中,甚至导致一些教师采取体罚,加大作业量,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事件屡屡发生。这种教育体制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本身带来极大的危害,必须尽快改变。

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社会公共心理卫生体系当中。要通过充分利用社会领域中的专业化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疗资源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预防、诊断和矫治工作。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将本市下城区作为开展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协助下城区教育局对全区各学校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和检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同时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这一做法试行以来,成效明显,值得借鉴和推广。

2.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领导的关心和激励。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学校管理工作效能的核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有调查表明,我国教师的需要主要包括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尊重需要、政治需要和成就需要五个方面,尤其特别看重尊重、自我成就等精神需求。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从教师的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学历等差异性出发,尽量创造条件以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如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和一个民主、开放的政治氛围;关心教师的发展前途,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机会等等。这些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做法都有助于教师心情舒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避免因不满、烦躁、沮丧、自卑、空虚等负性情绪对教学工作和自身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据上海市教育厅2005年报道,上海市虹口区曲阳四小的章本荣校长就是通过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改革管、卡、压等硬性规章制度,实施教师自律的民主管理等措施使全校大部分教师感到心情舒畅,热爱自己的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前进,成为上海市的一所名校。

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挫折,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无法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如工作的艰辛与过失、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学校领导的不公平,人际关系的僵化以及身心疾病,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等都可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伴随产生愤怒、焦虑、沮丧或攻击、冷漠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再加上社会的舆论,家长的期望,领导的要求,升学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透不过气来,教师负担过重,无力加以调适,感到精疲力竭,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焦虑,就无法进行创造性劳动,更谈不上教育改革。如果教师的这种心理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心理辅导,日积月累,必然会严重危害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祸及学生,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了解和关心教师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并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及工作负担,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教师工作的乐趣感。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自我维护。

加强自身的自我维护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经。具体来说,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要重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教师自己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适时适度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时常看一看自己有无情绪反应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考虑适当休息一下,听听轻音乐或者唱一唱欢快的歌曲。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地找心理医生。据了解,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教师心理热线”已经开通。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有意识地接受这种挫折情境的考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耐挫力,多找朋友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解开疙瘩,消除误会。控制由挫折引起的情绪波动,不急躁,不消沉,设法改变不良心境,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等方法。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增强自己的耐挫力,加强人格锻炼,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维护心理健康。

民主团结,增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感。一个教师若在学校中能与同事、学生、领导友好交往,在家庭中敬老爱幼,在社会上与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心情舒畅,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并能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而学校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则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恶化的重要因素。调适教师的人际关系,需注意:

(1)发扬民主,改善干群关系。

学校干群关系如何,通过教师在烦恼时是否愿意找领导谈心可以表现出来。我区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烦恼时不愿意找领导谈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相当数量的领导者与教师之间关系冷淡,不融洽。有的学校干群关系更差。我校65人,71%的教师在烦恼时不愿找领导,没有一人填写在挫折时能得到领导的关心,88.9%的教师填写遇挫折时只是受领导的批评指责。可见,改进领导作风,创造一种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学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2)重视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提高弹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人际互助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朝着高酬赏和低代价的方向发展。这种互助有功利的、经济和现实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心理和超现实的因素。所以在人际互助过程中,每个人难免都附带有酬赏和代价的比较标准。一般而言,功利的互助较为现实,不能持久;而心理的互助较能满足人的基本要求,较能持久。因此,教师若想增强人际关系,除了多用心思去了解别人的需求外,不妨坦诚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吝啬对别人表示欣赏,同时能把感激的心情及时传达给对方。学校领导者应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创设条件促进各种人际交往,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让教师懂得每一件事都可能有多方面的看法与不同的做法,遇事应设法以弹性处理问题的角度来发现较好的处理方式,使事件得到更圆满的解决。

(3)保持乐观,提高情绪的调控力。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许多人在不愉快时,情绪上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而将它发泄在不适宜的人、事、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迁怒”,迁怒最容易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最近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抑制愤怒对人有益,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古人说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实际上你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你偏偏不愿正视现实,于是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呀、模范呀、优秀呀、评职呀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你的心意。即使你真正付出了也不一定会全满足你,为什么你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你不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

换个角度思考,做到宽容待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西的人说:“破财消灾。”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

宽容待人,忍让当先。忍让有“三分”,健康得“七分”。吃点亏显风格,不生气就是福。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用斤斤计较,用尊重与宽容去赢得快乐、赢得健康。

篇4:论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地悦纳自我;有良好的认知水平;热爱职业热爱学生;有稳定积极的心境;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有上述七种行为表现的就是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教师。教师心理问题的不良表现在:亚健康;抑郁;偏执;人际敏感;敌意;强迫症状;焦虑;恐惧;精神疾病;如果有上述种种表现,说明该教师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必须加以矫正和治疗。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把自己的人格魅力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以自己健康的人格、正义的行动、无私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如果一个教师性格过分内向、孤僻,或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挫折而深感自卑,工作因此而缺乏热情,那么他的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就难免受到限制,社交欲望也会受到压抑。

3.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形成:教师的精神是振作还是沮丧;生活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为人是热诚还是虚伪;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脾气是急躁还是稳健;意志是坚定果断还是怯懦犹豫;生活习惯是勤勉还是懒散,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条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2.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会不断增强其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发挥教学的功效。

三、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情况不容乐观。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从随机抽取了300份教师调查问卷发现,93.1%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 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初中、高中。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凸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维护,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即要端正认知;要调适情感;要改变行为等几个方面入手。

(二)家庭维护

對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维护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是可以最无拘无束,放松自己的地方。因此,应该努力营造温馨家庭环境,和谐的亲情关系,与家人多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放松自己。当感到压力不断时,可以由亲人陪着散步、游泳、做操、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来缓解压力。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可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

(三)学校维护

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关心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教师有成就感:教师参与、投身新课改的动力就会油然而生;为教师提供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建立综合性的评价系统: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尊重教师的人格:为教师提供今后发展和成长的方向性参考,鼓励教师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在教师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心理障碍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社会维护

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师的地位,全社会必须重视,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关心他们的培养对象,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才。据考证,美国有许多黄色的卡车,那是中小学的校车,漆成黄色是全国统一的标志,这种车在公路上的地位仅次于消防车,其他车辆不得随意赶超,而需主动让道。由此可见,美国社会是如何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是要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社会对其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认可,仅此而已。因此,我们还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篇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 2006-11-17 10:29:00 | By: 刘翠平]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济源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翠萍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通力合作。在社会体制上,需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对教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友好、合作地对待教师,了解教师各自的能力与工作情况,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应及时、适当地给教师的工作以鼓励的肯定,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应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帮助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的组织管理要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然而,社会和学校仅仅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就心理问题而言,“除了你自己,没人能救你!”。

一、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教师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化,这是教师维护与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

二、职业态度的自我调节

在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中,职业心理问题是最多、最严重的。而职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其不良的职业心态。2004年笔者在教师培训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4%的教师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多数是良心型、情绪型、无奈型和动摇型的,只有少数教师是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事业来做的。在这种心态之下,很多教师就会出现职业适应不良、职业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症。作为教师,要预防或调适这一心理问题,就是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态度。

首先,要增加职业自豪感:经常用一些赞美教师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如“我们是站在人才的摇篮边。”、“打击学生就是打击未来,打击我们的民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来增加自己的职业自豪感。

其次,要培养、改善自己对职业的态度:经常用的方法有(1)回顾与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体验教学中、与学生相处中、工作中的成功与快乐,让自己逐渐地喜欢教师这一职业。(2)找一个你最羡慕的职业,具体写出教师与这个职业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对比中使自己更加热爱这一职业;(3)改变想法:既来之,则安之,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如果连教师都做不好,其它的事也不一定能做好,应先做好教师职业:

三、不合理信念的自我修正

人们苦恼的根源来源于三种不合理的思维观念。心理学实验表明:决定人的情绪和行为的,不是诱发事件或外部刺激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评价、态度和信念。不合理的态度和信念就会使人有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了解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掌握修正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基本方法:

1、绝对化要求: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和判断,思考问题常同时与“必须、应该、一定”等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这种思考方式不合理,在于它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客观事物发展的自身条件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把“希望”变成“要求”和“命令”。合理的思维是“宽容”的,即虽然我希望“这样”,但允许有各种“那样”的可能出现:“我希望成功”,但也接受可能有的失败;“我希望他这样做”,也尊重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当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如一次不成功就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没能力。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以一件事的成败、某个行为的好坏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合理的思维方式是评价某件事或某个行为,而不是轻率地对整个人、人的价值做结论。如“他上次打架的行为是很愚蠢的”、“我这次考试失败了”,这样的思考方式才是理性的。

3、糟糕至极:要么全对,要么全错;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把生活看成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把某件事情看得糟糕至极,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一件事情不好,就觉得全完了,感到耻辱、悲观、无能,“我是最痛苦的,没有人能理解我!”而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糟糕至极的事,我们应该学会“软性”思考,即看到白和黑中间有许许多多的中间色,事物可能是较好的或较坏的,但绝不是最好的或最坏的,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事物,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认识到事物是发展的,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科学、合理的。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行为。修正不合理信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荣辱观和生活观。教师的高尚在于宽容学生的错误!

四、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期待

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不能太高,这样容易受挫折;也不能太低,这样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要追求完美,不完美也是一种能力。

避免冲突,减轻压力:教师要正确定位,不与学生对立,要加强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具有正确的认知方式,正常的情绪反应,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守信、宽容、尊重、热情等交往原则,还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策略。

1、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的策略:以主动去激发和开启人际交往的互动链。(1)增加交往的频率(参加集体活动);(2)学会聆听的技巧:耐心聆听;虚心聆听:交谈不是演讲比赛,学会做一个很好的观众;会心聆听,作出适时、适当的反应;(3)学会宽容。

2、掌握人际吸引的技巧与策略

人际吸引是人和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仪表的吸引:仪表要整洁、端庄、美观、典雅、大方、得体、洒脱,与个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2)人格吸引:要诚恳而坦率、敬人而不自卑、不俯仰讨好尊者,也不藐视落伍卑者。行为上,活而不轻佻,轻松而不懒散,谦虚而不遇腐,有礼而不怯懦;(3)学识的吸引。

人际吸引的定律:(1)对等律,即人际交往的相互性;(2)接近律,即交往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好;(3)黄金律:你想别人怎样,你先怎样;(4)铂金律:别人想你怎样,你就怎样;(5)钻石律:真心称赞、激励别人。、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策略

语言沟通技巧:逢人减岁,逢衣加价,让人自信!

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等,反映人的认知状态和内心体验的一种沟通方式。美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式=7%语调+38%声音+55%表情(上网聊天)

六、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合理作息,科学用脑: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合理用脑,避免过分单调;选择最佳时间,提高大脑功效。

加强锻炼,劳逸结合: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加强营养,保证供需;丰富活动,改善心境。

控制焦虑程度:合理期待,努力去做。

七、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挫折是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愤懑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主观感受。挫折忍受力是免于行为失常的适应能力,行为不失常、保持常态、忍受力强,较冷静。

影响因素:身体条件;过去的经验(自卑,过分保护等);对挫折的知觉判断(认为很严重)。

挫折后的反应有两种表现:直接反应表现为负面情绪如痛苦、失望、焦虑、紧张、内疚、羞耻、不安、自卑等和生理反应如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甚至休克等。间接反应主要表现是防御机制,即转移挫折如否定失败,退化如大哭大闹、扔东西等,幻想如做白日梦等,合理化即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人在遇到挫折后,要发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调节。主要方法有:(1)以积极的态度来消除、笑迎挫折:用理智或意志控制挫折后的消极情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不失败,是失败不失志!

(2)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提高自我,学会分析困难:是目标不对?方法不对?

(3)自我调节的方法:渲泄情绪,以恢复理智(找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交谈);精神转移(做运动、唱歌、逛街、做家务等);原谅自己,恢复自尊,走出阴影;把挫折变成成功的动力;学会幽默与自我解嘲。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挫折,因为挫折带给人知识经验,挫折让人更有才干,挫折带给人风度与气魄;挫折使人聪明,挫折使人成熟;遇到挫折不要逃避,怨天尤人,勇敢面对挫折吧!

八、增强自信心:人格的核心是自信,一个人有了自信,就有了人格的魅力,有了自信,就成功了一半;自信的人常常是值得信赖并能给人以希望的。

生活中增强自信的方法主要有:多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想成功了会怎样,怎样成功;集会、上大课时坐前排;

练习正眼看人;加快走路速度;养成主动与人说话的习惯;穿着得体;多看歇后语、幽默、笑话等,笑口常开;自我精神训话:深呼吸——对镜子做鬼脸——大笑——朗诵自己的优点5条以上,并自我鼓励——朗诵自我训话词;坚持心理训练。

对学生能否成功来说,教师的态度是最伟大的预言者。虽然课程、教法和教师的才干也很重要,但教师的心理状态起着关键作用。“自胜者强”,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心理成长的钥匙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学会心理完善,在现代文明中去拯救和抚慰受伤的心灵;学会善待生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王丽荣

《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亚兵

篇6: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新集小学王峰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篇7: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一、保持健康的情绪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凡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情绪总是愉快的、乐观的,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人们的情绪越是乐观,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一般认为健康的情绪应当是轻松、愉快、精神振奋、适度,一切发生很自然,从原因、强度、时间的变化上都是常态的。如果喜怒无常,强弱颠倒,时间上延续的长短也有变异等,都属于不正常的情绪。影响人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控制爆发情绪。

爆发情绪就是激情,它是一种十分猛烈的、暴风雨般的、为时短促的情绪体验。我们常用“大发雷霆”、“火冒三丈”等形容之。爆发情绪在生活中既有积极因素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方面,可以在艰难险阻时,爆发出像黄继光用胸口堵敌人枪眼,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去炸敌人碉堡那种革命的激情。消极的爆发情绪则是工作的阻力,事业的障碍。“激石成火,激人成祸”,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思考,一旦遇到强烈的刺激就头脑发涨,不计后果,做出简单粗暴、盲目无忌的蠢事来。有些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以致失手打伤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就是明证。转化、控制爆发情绪,必须充分利用认识问题的诱导规律,将一时产生的消极激情,转化到积极方面去。心理学认为,激情爆发程度取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控制激情的能力,最根本的是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

(二)培养持久情绪。

持久情绪,在心理学中称为“心境”。心境是指在长时间内影响人的整个行为的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有的心理学家形象地称心境是被拉长了的情绪。积极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醒,求知欲旺盛,能提高工作效率;而消极的心境则使人消沉,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抑郁不欢状态,因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职业和环境对教师的心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的人。

一位教师在谈到一次作文批改中的感受时说:它给予我的是事业心的鼓舞,是责任感的鞭策,是心灵美的享受,当我一次又一次陶醉在这种崇高的心境中时,我是那样的兴奋欣喜,如同在道德的高山攀援,峰峦座座,山外有山,……我感到自己是这样年轻而心又火热,忘却了在二十多个春秋的灯下伏案中,白发已爬上了双鬓。这种轻松愉快的心境和忘却了白发爬上了双鬓,甘当“红烛”的精神,是教师内心的真实体验。当一个人心境愉快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用肯定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相反,一个人心境不愉快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切都会觉得不顺眼。所以,教师应设法消除恶劣的心境,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持久情绪。

(三)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是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使人们对生活总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厌恶的事物,用幽默的办法对付,往往使不快的情绪荡涤无余,立即变得轻松起来。当人们长期以来对某事抑郁不欢时,旁人如用幽默、风趣的言辞叙述或形容,以生动逼真的情态摹仿或扮演,总会惹人哈哈大笑,头脑中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亲近、平静而又幽默的情绪。单纯的平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如果一个教师谈话机智、风趣、幽默,这有助于发挥他的课堂讲授技巧和艺术效果。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听起来不觉得累,反而感到轻松愉快。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常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无法理解的墙,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起缺少这些特点的教师来,更善于缓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紧张局面,因而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置矛盾,从而使自己内心保持轻松、平静。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间的交际关系。

每一个人都有合群的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求得心理的满足。培根曾说过:“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克服居高临下、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的错误思想;教师要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对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又要热爱和严格要求,热切地期待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良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全体学生所爱戴,增强师生之间的聚合力,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1967年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交往的四种形式。其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其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其三,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效果较好。其四,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的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研究师生间的交往形式对密切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集体活动。

教师对于学生的集体活动应当支持并积极参加,并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的目的,并在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融洽的教师之间的关系

1.相互尊重。

教师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强烈的自尊心。教师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做到感情融洽,合作共事。如果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容易引起极端行为。

2.利益协调。

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竞争与合作两大基本类型。竞争是互动的各方为了获得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他方需要的满足,就往往出现竞争,竞争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如果利益一致,相互作用有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就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排斥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例如,给教师提升职务,因为有一定的名额限制,提升了你就提升不了我,提升了我就提升不了你,他们两人的利益是互相排斥的。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两人合力设计了一台新机器,我的成功有赖于你的成功,你的成功有赖于我的成功,两个人的利益是相容的。篮球运动员为了本队的胜利,必须协调配合,为同伴创造进球的机会,队员之间的利益既排斥,又相容。社会心理学把这三种利益关系,分别称为分岐利益,一致利益和交叉利益,如果把实现利益视为追求的目标,那么可以把竞争与合作视作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从分岐利益中发现一致利益,缩小手段竞争的范围,扩大手段合作的范围。随着人们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和谐关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决不能贬低家长,不负责任的随便指责家长。教师要虚心向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其次,端正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动机。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其目的是为了和家长互通情况,统一步调,调动家长积极性,共同教育孩子。而不是告状、解恨、推卸责任。再次,教师应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合作,征求家长意见,这样有利于和学生家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与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处理心理冲突

教师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是全面的和高要求的,而教师的实际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八十年代中前期有关教师的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待遇引起的心理冲突不是很主要的。近年来这种冲突上升到明显的地位。自八十年代后期教师的实际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横向比较教师的收入却显得更少了,于是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很不平衡。

三是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效的矛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而很多学生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也较差。教师的理想要求与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现实成绩要求反差大,教师成就需要实现的程度低,教师焦虑,产生心理冲突。

四是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矛盾。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同时教育界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对教师个体的作用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有的教师的努力和贡献长期被忽视,或主客观评价差距过大,也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出现心理冲突。教师要正确对待心理冲突,善于调适自己。即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的反应状态,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朝气勃勃地前进。

(一)充实提高,自勉自慰。

一般地说,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识,探索新环境,不能满足于熟悉某学科或某段教材,一般性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总有跟不上的感觉,信息传递的广泛和快速给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了解科技前沿知识不如学生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形势逼着教师必先受教育。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和先进的观念武装自己,自勉自慰,精神充实富足,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教师对自己实现目标的水平都有预先的设想,这就是目标期望。实施计划、实现目标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多会受到来自客观或主观因素的限制、干扰。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个人焦虑、压抑、烦躁。适当的挫折给人以教训,使人增加聪明才智,意志得到磨炼,忍耐力增强。超过个体承受力,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陷入危机之中。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在艰苦的工作中,教师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和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使教师的心理永远年轻、乐观豁达。学生的言行举止时时引动教师的目光,学生的进退忧乐深深牵动教师的情怀。有的教师说:“站在讲台上,看着几十双闪亮的眼睛,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正确对待挫折

(一)积极地适应挫折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使用合理的方法正确地对待挫折,通过正常途径和渠道,将消极、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将自己难言的苦衷坦白说出来,求得别人的帮助,学会用建设性的方法适应环境。人在碰到挫折的情况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状态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这叫适应。人对挫折的适应有两类,一类是个人顺从所处情境的消极适应,一类是改变环境创造新的情境的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只能取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但问题并未解决。例如,在挫折情境面前退却,避免与其接触,做白日梦,在幻想世界中得到适应,压抑自己,把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埋藏心底等。积极的适应是指人们创设条件,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使它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要求,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教师要正确地对待挫折,积极地适应挫折,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所必须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8: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一、个体健康的心理能促进生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历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般地说,生理上的不健康会影响心理的健康水平。比如身体虚弱、生理缺陷等都会让人产生自卑、烦恼、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会影响生理健康水平,比如自信、喜悦、快乐等正性情绪能使人的身体状态处于最佳的水平,帮助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促进身体健康。同样的,假如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的情绪状态,也必然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所以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二、心理健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其智力水最好,反映速度也最快。而心理健康的人也多是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那么心理健康的人在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更大,其效率也就更高。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对事物都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其知行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所以就能用恰当的方法对待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矛盾。同时心理健康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或挫折而心灰意泠,相反地,他们能正确认识错误,积极应对解决问题,这样在工作中难免不是高效率。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任课老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行为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如同好心情可以感染出去一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将其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饱满的自信心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教师就不能把快乐和阳光洒向学生,也不能客观的看问题,更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言行,久而久之师生产生矛盾影响师生关系,也可能伤害到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为了学生的成才成长,自己都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教师心理健康,说道底还得靠教师自己来维护。那么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认识我自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认识我自己”,可见认识我自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自我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的一个认识,包括生理方面的身高、体重、外表、长相等;心理方面的知识、能力、情绪、情感兴趣等的认知。并且个体把各种习惯、观念、思想和情感联结在一起,贯穿于个体行为的一切方面。所以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坦然面对,正确的认识自己,愉悦的接纳自己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就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具有正确自我认知的人知道万事万物并非是非黑即白,由于对自己的深入了解也会由己推人,从而也能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尽美之处也能处之泰然。教师这种正确认识自己泰然处置的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在长期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个体知识水平是分不开的,有研究显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也就是说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教师越容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卡水平。

其次就是要改变认知。就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半瓶子水的故事,同样多的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就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并且也给人传递了不同的情绪情感,“还有半瓶水呢!”和“只剩半瓶水了”。所以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多换个角度看问题,寻找问题的积极面,寻找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那一面,改变自己内在的想法。这个如同Gross情绪调节理论中的认知重评一样,公交车上被人在新鞋上踩了一脚,心里真是不舒服,可是立即解释为那人不是故意的,那么马上要爆发的生气也就不复存在了,还有向迎面走来的同事打招呼,对方没有理踩,解释为他没有听见或他正有心事呢,如此等等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我们轻松许多,也会让我们愉快许多。而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态自然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最后能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不顺心,甚至不公平,这样时间持续的久了,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积累,而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适当宣泄的话,就会让个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还会导致个体身体上的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哭泣,或找亲密的人倾诉,也可以把不良情绪写成日记等,这些都是一种对负性情绪的发泄。还可以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打篮球、跑步、爬山、骑自行车等,总之花样越多越好。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一种良药,运动能使人智慧、运动能使人健壮。有学者研究发现,每周只要锻炼三次,其效果和吃抗抑郁药物的效果相差无几,所以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运动。另外也可以唱唱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这样就能恢复到愉快平和的心态,从而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摘要:教师的职业关系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健康更是民族的明天。本文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心理的健康有助于促进生理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教师的心理健康并且还能帮助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从自我概念,改变认知和宣泄等方面讲述了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上一篇:高校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严格执法 净化建筑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