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点

2024-06-08

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点(精选6篇)

篇1: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点

南博幼儿园心理保健工作计划

概述: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觉得以下一些工作是必需要做的:

1、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而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效果.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幼儿受挫折时,教师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幼儿沮丧时,教师要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幼儿疑惑时,教师要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幼儿自卑时,教师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幼儿痛苦时,教师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当某一幼儿几经努力仍不被小伙伴们认可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将其优点公布于众……

4、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 的发展。

5、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

6、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7、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8、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其各自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9、教师不要对幼儿发火。有些老师喜欢在幼儿“不听话”时,或者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幼儿发火,这种发火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发火的状态下,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做出许多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来;同时,我们的“发火相”将会深深地留在幼儿的脑海里,使幼儿觉得“某某老师真可怕”,这对幼儿心理的安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这种消极影响也将会是十分持久的。所以我们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另外,我们也不能因少数幼儿不听话而责怪全班幼儿,因为这对所有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不过,我们老师也不是什么圣人,总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有气”时,要注意发泄的策略,比如,在我实在忍耐不住时,可先暂时停下“教育活动”,待到心平气和时再重新开始进行活动等等,尽量避免“气”伤幼儿。

10、教师在幼儿面前应时刻保持抖擞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因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尽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教师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1、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学习计划,让他们每一步都能学会,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学习,这样,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幼儿任何一种(不管是良好的还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不要指望只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

13、应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称心理教育课)。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1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教”而出来的,而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了多少心理活动的空间。

15、坚持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必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则难度就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着。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16、要有专人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关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理由有二:一是,幼儿的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及其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幼儿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二是,当前幼儿的家长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7、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跟踪观察,建立个案分析。要及时地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尽早让幼儿心理的发展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8、教师要努力追求事业上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要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感兴趣,并不断地从幼儿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因为教师在事业上能否体验到乐趣和幸福,将会影响她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幼儿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园长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们经常从工作中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让小朋友们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幸福地生活!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努力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以便我们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19、园领导要经常请一些心理方面的专家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培训,多举办一些幼儿心理讲座,让老师们有更专业的水平去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幼儿事件,开展一些家庭讲座,让家长们也用专业的水平去处理幼儿心理事件,做到家园结合,特别是对一些心理有特殊问题的幼儿能起到显著的成绩。

20、不断总结,多分享交流,不断学习进行专业水平的提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热情对待幼儿工作,细心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帮他们度过难关,走出生活中的阴影。

总之,幼儿心理保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工作,是影响我们的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我们要坚持不懈把这项工作做好。

南博幼儿园心理保健工作总结及实施情况

一直以来,我们幼儿园把心理保健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来抓,不管是配班老师、还是保育员都是这个工作重心的载体,是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人物。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通过以下工作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招生时多与幼儿家长交谈,多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兴趣爱好、喜欢的人物、动物,喜欢吃什么等等,有了这些基本资料我们与幼儿就有话题可谈,从幼儿最感兴趣的入手展开话题,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就会把自己的所想的表露出来,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对她的优点或是特长加以适当的赞扬,幼儿就会很开心,喜欢了这个老师继而喜欢这个环境,会对爸妈说喜欢这所幼儿园,成功报名……所以我们招生办的老师几乎能叫出入读的新生名字,而新入读的幼儿也是先认识这个老师后来才慢慢接受班上的老师和阿姨……

二、班上的老师也是通过多与家长沟通,从幼儿的基本情况入手,取得家长的信任、幼儿的信任来成为幼儿的好朋友,既然是朋友了那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大家以后在一起学习就成了很开心的一件事,幼儿放假还吵着要上幼儿园呐!

三、平时工作生活中注重细节,多流意幼儿不太正常的表现,多关注心理比较脆弱的幼儿,蹲下来与孩子讲话,帮孩子解决心理的不悦……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跟踪观察,建立个案分析。要及时地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尽早让幼儿心理的发展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四、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称心理教育课)。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五、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关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做到家园结合,例:亲子游、各种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为幼儿创造多一些活动,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教”而出来的,而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

六、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学习计划,让他们每一步都能学会,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学习,这样,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七、坚持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必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则难度就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着。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抓预防工作。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幼儿任何一种(不管是良好的还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要不断地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来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持有足够的耐心,最终可以收获很多!

篇2: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点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特提出以下一些工作操作要点供大家工作时参考:

1、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而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幼儿受挫折时,教师不妨说几句话解围;

当幼儿沮丧时,教师要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

当幼儿疑惑时,教师要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

当幼儿自卑时,教师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

当幼儿痛苦时,教师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当某一幼儿几经努力仍不被小伙伴们认可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将其优点公布于众……

4、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

6、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7、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8、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其各自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9、教师不要对幼儿发火。有些老师喜欢在幼儿“不听话”时,或者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幼儿发火,这种发火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发火的状态下,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做出许多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来;同时,我们的“发火相”将会深深地留在幼儿的脑海里,使幼儿觉得“某某老师真可怕”,这对幼儿心理的安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这种消极影响也将会是十分持久的。所以我们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另外,我们也不能因少数幼儿不听话而责怪全班幼儿,因为这对所有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不过,我们老师也不是什么圣人,总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有气”时,要注意发泄的策略,比如,在我实在忍耐不住时,可先暂时停下“教育活动”,待到心平气和时再重新开始进行活动等等,尽量避免“气”伤幼儿。

10、教师在幼儿面前应时刻保持抖擞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因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尽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 幼儿教师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1、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学习计划,让他们每一步都能学会,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学习,这样,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幼儿任何一种(不管是良好的还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不要指望只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

13、应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称心理教育课)。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1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教”而出来的,而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了多少心理活动的空间。

15、坚持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必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则难度就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16、要有专人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关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理由有二:一是,幼儿的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及其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幼儿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二是,当前幼儿的家长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7、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跟踪观察,建立个案分析。要及时地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尽早让幼儿心理的发展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8、教师要努力追求事业上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要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感兴趣,并不断地从幼儿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因为教师在事业上能否体验到乐趣和幸福,将会影响她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幼儿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园长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们经常从工作中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让小朋友们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幸福地生活!

篇3: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但是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幼儿一直被我们看作是不懂事、无思维能力的,他们是“未成熟者”,不会也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需要家长和教师无微不至的照顾,需要家长和老师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出规范指导,但是我们不要过于强调了成人的干涉作用,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和体验。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过多为孩子着想,从而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思维空间发展,这种有意无意的“不尊重”严重挫伤了幼儿的心理,是现代幼儿教育坚决扬弃的。

1、正确的教育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到自信

幼儿虽然小,但是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尊重幼儿是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尊重幼儿就是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有严有爱,信任幼儿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信幼儿有自己的见解。信任幼儿就是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独特个体。

2、正确的教育要对幼儿的鼓励

幼儿在学习、生活上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作为孩子遇到这类问题常会不知道如何解决,而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应该信任幼儿、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让他们在逐渐的交往中学会适应、学会交往。在幼儿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去做,让他们在学习中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因而成人应该看到,幼儿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

3、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本身就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儿往往敢于想像,敢于创新,在他们世界中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但是人们往往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培养幼儿能够达到什么标准,而不是关注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有个性、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潜能。为了照顾到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我们一定要打破人们习惯上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起点和表现,积极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去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独特的、唯一的,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自己特有的成长轨迹,我们不能漠视人类丰富的心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幼儿生命活动的过程。

3.1、尊重幼儿对幼儿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幼儿呢?我认为尊重幼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1、遵循幼儿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进程,不论孩子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幼儿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实这是一种探索意识的表现,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幼儿的生活世界也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我们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看待事物,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可不可爱、自己喜不喜欢。他们往往凭借这种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赋予变化的。在幼儿期教育中,表现较普遍的就是父母和老师缺乏等待幼儿自然成长的耐心,迫不及待的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中,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幼儿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另外,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判、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确心态和行为,父母和老师在急于求成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他自己自然成长发展的时间表,成人应让他们按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这是尊重幼儿的基础和保障。对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多提问,才能使他们更多地关注世界,学到更多的知识。

3.1.2、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因为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幼儿虽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维很具体形象自我意识是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最早的自我意识是来自父母、老师对他的评价,当他肯定被父母、老师爱着时,他就有一种满足、快乐感和安全感。幼儿在两三岁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这是幼儿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成人往往怕他们做不好或者添乱,从而常常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学习、锻炼的机会,而当幼儿长到一定年龄却什么也不会或做不好时,却又遭到父母的指责和埋怨,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权利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孩子同大人说话时大人不仅仅要认真听,而且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与大人的平等和来自大人的尊重。否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成人越不宣言幼儿的过错,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就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就越淡薄”。作为教育者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给幼儿给予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在教育中,教育者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容器,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教育者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幼儿的合理要求、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幼儿的选择和判断。

3.1.3、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

由于受家长的过多干涉,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社会对幼儿过高的期望,成人希望将大量的知识尽快装进幼儿“一穷二白”的脑袋里,于是,幼儿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乐器、舞蹈、绘画、识字、书法、英语等等,许多要到小学才学的内容也被提前到学前阶段。同时,孩子由于过早地承受超强的学习压力,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这将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并影响其心理发育和心理健康。尊重幼儿,就应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内容,成人应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3.1.4、尊重幼儿,就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这些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人应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并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切忌做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应多做幼儿成长、发展的纵向比较,让幼儿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个性健康成长。我们应当牢记,对幼儿的信任和尊重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而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则是保证每一个幼儿受到尊重的前提。

我们要正确认识幼儿的成长规律,尊重幼儿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而是应当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幼儿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爱和尊重,并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

摘要: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必须尊重幼儿,鼓励他们,让他们有自信,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是幼儿教育的灵魂,只有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教育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朝气。同时要遵循幼儿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过程中给以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篇4: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

让孩子自己动手,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一生下来后,就对外界环境充满了新奇。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弱者,怕孩子吃苦,事事包办,一方面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养成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心理。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洗、穿、系、戴、吃饭、大小便等,家长要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让他们在动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在病危的时候,把儿子叫到床前,要他亲手做馒头。儿子不会做,便命他请教厨师。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等到端来,郑板桥已经去世。儿子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他的教子之道,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二、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艰苦教育有助于磨炼孩子的意志品格,提高他们适应不良生存环境的能力。在日本近800家幼儿园,为增强孩子的体质,培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孩子进行“挨冻磨炼”,在“寒校”的小朋友,要在寒冷的天气赤裸上身跑步和进行健身训练,即使气温低于零度也照样坚持一日本还开设幼稚园,定期让孩子光着脚,尽情地在泥地活动,如泥地夺球,泥地赛跑等,还有的让幼儿光着脚在活动室里和在铺着沙子的操场上活动。这种教育方法,从表面上看有些不近人情,太残酷了点儿,但生女不娇,养儿不惯,是明达事理有远见的做法。

三、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

望子成龙是做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很多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大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强迫孩子学书法、学绘画、学钢琴、学唱歌……,由于被迫学习,家长良好的主观愿望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压抑了孩子自己的爱好,易产生抵制心理,另一方面由于日程和时间安排太紧,剥夺了孩子娱乐的机会,压抑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为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爱好及兴趣,有侧重地培养孩子的特长。

四、允许孩子失败,不要过分挑剔

篇5: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前言:

健康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然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片面性了心理健康的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当前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关键词: 幼儿 健康 身心并重 行为习惯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 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与情绪问题等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书程 的极少;高校幼儿师范都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幼儿园工作规程》了应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内容之间内在的系统和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育之中或引起教育者的这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

(三)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攻击性本属于品行障碍类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正面教育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矫正为其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体罚的方法这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 起的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一范文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形成,而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巩固才能形成。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比如:在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三)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

篇6: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点

摘 要:幼儿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儿期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培养将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 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园所环境, 创造交往机会条件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培养;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当前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诸多:首先是家庭因素,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无法建立伙伴关系, 容易产生自私、骄横、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等问题, 而家长在教育上都有意无意的倾向孩子智力的发展, 忽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生活上也过多的保护和照顾;其次是幼儿园因素,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会有许多不适, 而且每个幼儿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又存在个体差异, 如果教师一味要求每位幼儿必须达到某一要求而过多否定幼儿的行为, 随意给幼儿定论,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会受阻;最后是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人际交往关系的复杂性和不良社会风气, 将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

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平台、广播站、园报、家园联系栏和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 强调良好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 要求家长在家做到“平等”“理智”“开放”“期望”四方面的要求。“平等”要求家长在家与幼儿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 不要把幼儿看成是“缩小的人”, 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与个性, 保持一颗童心与幼儿进行感情上的沟通, 和幼儿建立起伙伴关系, 与幼儿一起游戏;在生活中不要处处包办代替, 应让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学会的事情坚持做。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良好的言行将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理智”要求家长在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开放”要求家长在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幼儿参与家庭重大事情的决定。“期望”要求家长不要给幼儿制定过高的目标、给予过高的期望, 一味强调学习, 而把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扔在一边;要看幼儿的纵向发展, 找出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让幼儿每走一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园所环境

要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除保证身体健康外, 还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和谐有序、丰富多彩、充满爱的宽松环境。首先, 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 就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微笑接待每一位幼儿, 真诚幼儿的心灵和神奇缤纷的童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坚持“蹲下来和幼儿说话, 抱起来和幼儿交流”, 让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追踪, 与他们一起游戏, 了解其性格和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纠正, 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爱、信任和尊重。其次, 给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 班级物品玩具摆放要井然有序, 布置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墙饰, 让幼儿参与墙饰布置, 将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及时展示, 让幼儿体验快乐和成功。再次, 教师对幼儿的态度要民主,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不以命令式的语气与幼儿交谈, 用心倾听幼儿的声音, 善于从不同的回答中去思考、辨析、引导、提炼, 通过有效的“回应策略”, 真正读懂每一个幼儿, 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展现自我。如, 让全班幼儿轮流做值日生、照料自然角,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幼儿的缺点要正面教育, 积极使用肯定鼓励等方法, 如, “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等赞扬的话语, 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幼儿什么都想说, 什么都想做, 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片面的, 有时甚至答非所问, 面对这样的回答,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师不要直接否定, 先避开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 鼓励和赞扬幼儿大胆回答教师的提问, 使幼儿敢在集体中大胆讲述;二是避开回答错误的个别幼儿, 继续提问其他幼儿, 再面向全体幼儿做出正确的解释, 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保护;三是启发诱导, 逐渐把回答引向正确, 使幼儿产生一种像自己重新回答正确一样的自豪感, 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三、创造交往机会条件, 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中, 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交往有助于幼儿逐渐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幼儿因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交往范围狭小, 不能很好地掌握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要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态度、规则、技能, 鼓励善于交往的幼儿与胆怯退缩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 学会大胆介绍自己。当发现个别幼儿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时, 要及时寻找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干预, 如:在一次桌面积塑活动中, 豆豆眼泪汪汪地跑来说:“老师, 他们都不和我玩。”通过了解后得知, 在平时活动中, 有的小朋友无意中碰了她一下, 她就告状说小朋友打她, 她经常玩小朋友的玩具, 但小朋友向她借玩具时她就不肯借, 久而久之, 小朋友开始疏远她。由此可看出, 豆豆是没有很好的掌握交往的技能, 于是, 我及时引导她, 如“我跟你交换玩具好吗?”与此同时, 还提醒她在交往中的态度要友善, 让她逐步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其次, 多给幼儿创造游戏条件, 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在一日活动中, 要多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投放充足的材料, 鼓励他们进行角色游戏, 让他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在游戏中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营业员与顾客、医生与病人等。

参考文献:

[1] 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 .

上一篇: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教师党员讲奉献有作为讨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