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28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1篇)

篇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0xx年5月14日上午,厚街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到了爱丁宝贝幼儿园,为全园幼儿进行健康体检。

看!医生们耐心、细致地对孩子们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心肺和血常规及视力屈光度、口腔等检查;

瞧!孩子们都非常配合并勇敢的伸出小手配合医生们扎手指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对孩子们的表现都伸出了大拇指。

在体检过程中,老师和医生们用鼓励、表扬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心理疏导,积极营造轻松的体检氛围,孩子们都表现得特别勇敢,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进行检查,使各项检查工作顺利完成!

通过这次体检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教师及时了解孩子身体健康状况,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篇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近期,华亭市砚峡社区幼儿园在全园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紧紧抓住3—6岁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各年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小班组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班组以和幼儿谈心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心事,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教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题的发生。大班组通过主题教育,使幼儿学会了正确面对心理问题以及掌握基础心理自我调节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幼儿自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

通过此次主题教育,教师为幼儿营造了平等、宽松的心境,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自信心、独立性和坚持性,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园将继续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各个学科随机相互渗透,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篇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费尼等人指出: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他们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基础。爱心、耐心、恒心是教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灵丹妙药,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

1. 爱心——“博”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世纪老人冰心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如果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需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评价一名教师是不是优秀教师的最重要标尺就是看她眼里有没有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漂亮孩子、可爱孩子、乖巧孩子很容易,但爱班上的每一名孩子并不容易。但作为教师,就必须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这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并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2. 耐心——“细”

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大家庭中。教师需要照顾和观察几十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游戏,情绪变化,工作的内容相当繁杂、丰富。然而,我们的工作特性决定了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凭靠绝对的耐心,关注着班上的每一名孩子,呵护每一个孩子。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教师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幼儿发脾气、易争吵、爱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间接出现咬指甲、眨眼睛、皱眉头、咬衣服等行为;所以我们教师要真正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多些鼓励、多些耐心,用亲切的态度、甜甜的微笑与孩子进行交流。万不可对孩子态度不善或处理不当而给孩子幼小的心里留下阴影、心灵受到伤害。面对烦杂的工作,不懂事的孩子,孩子犯下的过错等,我们都要有耐心去面对、化解、处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让孩子们真心感觉到老师的呵护、关爱!

3. 恒心——“久”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一轮,我们教师的青春韶光就在这轮回中,在与祖国花朵的相知相伴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精彩!幼儿教师多为女性,除了教师角色,在人生舞台上,我们还为人母、为人妇,担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责,承受着家庭工作两不误的重压,难免会出现工作倦怠、职业疲倦,教师自身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对于老师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学会自我调适。要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干一行爱一行,在幼教岗位上长久地坚持、坚守并热爱幼儿教育工作。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享受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用心教育,相信作为教师能够体验到事业成功的愉悦和幸福!

二、共建健康教育通道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教育特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途径有很多,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活动、主题教学和日常生活三个主要通道,能够有效地对幼儿实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道一: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于游戏中,能够很好发挥增效作用。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自我意识、合群情感的培育,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大有禆益的。如角色游戏开始时,孩子们常会为分配角色而争论不休,在娃娃剧场里“谁当演员?谁当观众?表演什么节目?”。无休的争吵,使游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幼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如体育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合作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我们教师需要灵活采用一些带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通道二:主题教学

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社会适应性占了较大比重,所以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社会领域部分就涉及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组织专门的主题活动来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举办“我和快乐交朋友”主题活动。其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养成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幼儿园结合科研课题经常策划组织一些大型的全园性或年级性的主题活动:“游戏大串连”让同一年龄段的几个班级幼儿在一起游戏活动;“儿童自助餐”让全园的幼儿去各个美食铺自取美味食品,自己选择搭配营养美食。幼儿在跨班跨年龄的开放环境中,交往机会增多了,独立性增强了,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在主题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通道三:日常生活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假若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意识,那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就是感觉快乐,本着“让幼儿快乐每一天”的保教目标,我们尝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增设了用“表情卡片”来进行“心情播报”。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三张代表不同心情的卡通脸,制成“表情卡片”。孩子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就根据自己当时的快乐指数挂上相应的表情卡片来进行“心情播报”。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疏导,起到了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另外,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到每个孩子的积极信息,多赞美和多肯定孩子,发现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必须树立赏识观念,积极评价幼儿的能力与行为,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不吝啬你对孩子的赞美。

三、搭建家园互动平台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保障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要努力为幼儿、家长搭建家园共育的互动平台,发挥家庭、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卓有成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事业。

1. 多点激发,觅良机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他们往往比较注重幼儿的营养和身体健康,但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积极地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园互通,形成合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造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氛围。

加强宣传,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孩子爱的情感教育经验;利用在“家长学校讲座”活动,组织家长学习“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

2. 多维沟通,见效快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我们既可利用每日接送时段与家长当面交谈沟通,也可利用电话或信息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还可利用QQ聊天或电子邮箱与家长密切交流反馈。教师与家长之间高频率、高密度的沟通,能让大家彼此信任,全方位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成为育儿的合作伙伴。

案例:现在的年轻家长基本都是80后的独一代,离异的家庭也越来越多。班上有个小男孩有两天居然没人接回家,怎么也联系不上家长,教师看着孩子忧伤孤独的样子很是怜惜,带回家中给予照顾。几经转折,原来是他的爸爸妈妈正大闹离婚,谁也不管不问孩子,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后来,教师把家长约到茶座,从夸他家孩子入手,最终以珍贵的亲情法码化解了一场婚姻危机,孩子的小脸上又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3. 因材施教,心花开

“人,是万物灵长,宇宙的精华!”每一个儿童,更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天使!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重视针对个别幼儿,家园互动,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长效手段。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幼儿园爱老师、关心同伴,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

案例:佳佳小朋友,在家与在园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家要家长喂饭,不吃蔬菜,不收拾玩具。可在幼儿园自已吃饭,从不挑食,午休起床自己穿衣叠被,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伙伴扣钮扣、系鞋带等。了解到她这在家在园迥然不同的表现后,与家长交流分析原因,让家长认识到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教育,佳佳不再是“一个宝宝两个样”了。

还有,“问题儿童”的心理矫治,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儿童发展的某些阶段,孩子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对这部分幼儿的异常心理应该因人因事和家长协商后,取得统一的心理矫治方案,尽早干预,才能让问题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要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聆听孩童纯真的心声,打开孩子心灵的天窗,了解孩子们的世界,矫正他们心灵的航向,让他们感恩生活、尊敬师长、生活幸福、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根植幼儿的心灵世界,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引领他们漫步纯净的心灵天空,遨游在快乐的人生海洋!

摘要: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是衡量生命个体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关注和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36-01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阶段,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因此,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师的作用两方面来谈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最初经历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的一些潜在或外显的条件,如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通过调查显示民主、关怀和爱护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颇有助益。家长在教养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应信任、尊重幼儿,尽可能与幼儿沟通,分享经验,对幼儿要用明确而富于鼓励的表达方式,对幼儿在行为上的变化也应以诚实而明确的态度来处理,同时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如父母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应率先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要碰到小挫折就垂头丧气、乱发脾气。对孩子的失败要接纳,做事失败了要鼓励他,不要因为失败了就不敢再尝试,更不要因为孩子做错了事就斥责或处罚他,同时要找机会让孩子明白错误所在之处以及每个人都会做错事等。家长要学会赞赏孩子,这是孩子自信的来源,但赞赏要有选择性,不要事事奖赏,物物鼓励,那样会失去赞赏的价值。父母宽容的对待他人,孩子也就能够和谐地与其他人交往,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学会快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家长要先学会幽默,这样孩子才有效仿的对象,如吃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碗,父母此时说句:“碎碎平安”来化解孩子的尴尬与不安。当看到孩子心情不好时,父母可以温和而委婉的问他“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有什么事能告诉我吗?”这样不仅可以分担孩子的忧伤,还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让他们融入同龄人当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另外父母可选择一两样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让他来学习,增强他的自信心。父母不只是在孩子取的成功时赞赏他,更重要的是在他努力的过程中支持和鼓励他,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遭受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帮助他。无论孩子成功与否,只要努力和参与,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养成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有些家长对孩子是过分的保护,事事包办代替,这样孩子会越来越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孩子自卑心也越强。

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要素,而父母爱孩子,并不代表他们都能成为称职的父母,爱应该是一种有益于孩子,同时父母也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关怀中执行纪律才是爱的最佳诠释。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除家庭以外,幼儿园与幼儿的成长的关系最为紧密。儿童在幼儿园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伴及教师。因此,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地说幼儿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睡事事都要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都要教,心理压力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有些教师对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小问题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其实,幼儿对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注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1、平等地、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如我们班里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颖颖,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常逗她玩。有一天琛琛忽然哭闹着怎么也不肯来幼儿园了,听他爸爸说是因为老师喜欢颖颖不喜欢他才这样的。为此,我内疚了很久!后来我努力的做到把自己的爱分享给每一个孩子。因此,教师不能把注意力专注于某几个孩子身上,这样其他孩子的心理势必会受到打击与创伤。

2、教师通过游戏、音乐、美术等活动来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陶冶他们的情操,把幼儿不合理的需要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如我班的韩秉智是个特别爱玩小汽车的男孩子,每到玩小汽车时,他都要抢最好的那辆小汽车,这样一来惹的其他小朋友既要告他的状又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后来我通过《我有玩具大家玩》、《孤单的小猫》 等情景游戏渐渐使他懂得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还能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和去除伪劣、邪恶和丑陋的事物,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3、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学会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以保持健康的情绪。

4、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如在《玩绳》的游戏中,孩子们先独自用绳子摆出不同的图形,然后请他们两人或三人或多人合作摆出更好更有趣的图形,从中让幼儿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篇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必须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行教学,这一点,对农村幼儿园来说,尤其值得重视,目前,许多农村幼儿园因为教学理念、师资水平,更由于各幼儿园之间的生源争夺等原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极为严重,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二、注意消除隔代教育的不利影响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那么,如何消除“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呢?近几年,我园针对隔代教育现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

1.举办祖辈家长学校,解决祖辈共同的困惑问题 俗话说:做到老,学到老,还有三行未学到。要想让祖辈们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必须改变祖辈们陈旧的教育方法。我们根据祖辈的特点,安排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介绍科学育儿知识为主,再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家长来讲课。在讲课时,多举一些生动、有说服力的、使祖辈们能去尝试的例子。

2.充分利用接送时间,做好交流沟通工作

孩子在家里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在幼儿园里往往很快就表现出来。利用每天接送的时间由老师向老人们及时反馈,以便及时纠正,是很有必要的。祖辈家长大多话较多,教师要耐心倾听,用最诚恳的态度,如注视对方,点头、微笑等表示认同。这样祖辈家长就会对你产生信任感,也就愿意进一步与教师交换意见了。同时,在聆听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困难,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3.做好家访工作 无论什么时候,家访都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要使隔代教育正向发展,教师应该做好家访工作,看看孩子在家里如何活动,爷爷外公们的教育是否有问题,都可以从家访看出来;同孩子、老人们在家里交流,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祖辈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我们经常组织幼儿园教师深入幼儿家庭,上门对祖辈面对面指导。

篇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Tag:分娩

来源:中国早教网2009-07-29

作者:刘维良编著

【作 者】:刘维良编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20cm / 242

【出版项】:华文出版社 / 2004-01-01

【ISBN号】:9787507515534 /

【主题词】:学前儿童-儿童心理学

【图书简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从社会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从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的完整理解

(一)健康是人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健康是生理、心理与行为适应的统一体

(三)现代人健康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连续谱和三态分布规律

(二)心理健康的区分尺度

(三)心理健康标准

(四)界定心理健康状态及其标准的几点说明

第三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遗传

(二)分娩与发育迟缓的影响

(三)生理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一)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二)应激和生活事件

(三)社会因素

三、个人因素

(一)人格特征

(二)躯体的机能状态

第四节 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遗传与重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保持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原则

(三)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四)身心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方面途径

(一)生理面途径

(二)心理面途径

(三)社会面途径三、三种心理状态的心理卫生工作

(一)心理健康个体及其群体

(二)心理缺陷者及其群体

(三)心理疾病患者

第五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章 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三章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咨询及案例分析

第四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

篇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佛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

一、幼儿园方面

1、设立心理角:针对不同年龄心理教育的目标,创设、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有利于心理品质优化的环境与材料,如:某幼儿园的“快乐心情小屋”,教师将小朋友带来的有趣的玩具与图书,放进去,让孩子在游戏时间进去分享,交流快乐的事情。

2、幼儿园设立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3、建立幼儿心情日记:为每位幼儿准备一本心情日记,在每天适当的时间请小朋友记下自己今天的心情,并与老师、同伴分享、交流,学会面对不同的心情,丰富幼儿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三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4、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孩子(1)生活活动

孩子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流露,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培养,这种培养要既有群体性又有个别性。如在生活角里开展系鞋带、扣纽扣、叠手帕;午睡起床后两人互叠被子等,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感受到了相互合作的快乐感。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从而教育幼儿尊敬老人。开展亲子活动,体会父母爱自己的情感,从而教育幼儿爱自己的父母。鼓励孩子周日串门,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又培养幼儿热情、开朗、以及合群性。(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幼儿的生成性活动和预设性活动的有机结合,它为幼儿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在活动中,老师要有目的地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的内容,并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如:小班计算教学活动中的图形分类。活动中,老师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孩子分在一起,他们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将同类图形归在一起,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5、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同伴引导法

教师尽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使他们从小养成大方、合群、热情开朗、团结友爱的心理。在游戏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老师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和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体育活动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抬桌子、整理玩具、收拾积木、互叠被子等必须共同商量,才能顺利进行。

2、角色互换法

在一定的情景中,或在感受一定的情绪体验后,进行角色互换来体验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如:小班孩子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很喜欢扮演大人的角色玩娃娃家的游戏来照顾娃娃,于是,组织孩子们一起做“喂娃娃吃饭的游戏”,通过角色互换,将吃饭这一生活行为,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而牢记在心。通过儿歌“小宝宝,来来来,张开嘴,吃一口,一调羹,一勺饭,嚼一嚼,往下咽”不断地引导和鼓励,教会小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用小调羹自己吃饭了。

3、情境表演法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在情境中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情绪体验。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玩具被抢的问题,于是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玩具被抢的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通过观看,孩子们知道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并让幼儿明白长时间哭闹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解决不了问题。通过观看和讨论,孩子们掌握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4、游戏法

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驱除“自我中心”,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家长方面

与家长多沟通,利用幼儿园的家园之窗、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教信息,从而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游戏案例简介

一、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活动:我来帮助你 活动目标:帮助幼儿学会分享。活动准备:录像机、木偶表演。活动过程: 1 演一演

(1)小熊正在草地上放风筝,一不小心风筝挂在树上了,怎么也拉不下来,急得小熊都快哭了。正在这时,小羊走过来了,它对小熊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只见它从草地上捡起了一根很长的树枝,对着风筝用力往上一顶。哈哈!风筝飞起来了,小熊真高兴,对小羊说:“谢谢你,你真棒!”小羊说:“不用谢,上次我的风筝也挂在树上了,是爸爸教我这样做的? ”哈哈!原来是这样!“他们高兴地笑了。讨论:小羊用什么方法帮助了小熊?它为什么会成功呢?(2)元元正在认真地看图书,可能是画中的故事太精彩了,他高兴的又蹦又跳,一不小心把图书撕破了。他很着急。旁边的小刚看见了,对元元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只见小刚从小筐中取出了方便胶和小剪刀,又找来了一张白纸。他用剪刀剪了一小块纸,抹上了方便胶,小心翼翼地把图书粘贴好。元元对小刚说:”你真能干,谢谢你!“小刚说:”不用谢!你下次也可以这样做。" 讨论:小刚用什么方法帮助元元的?元元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2、说一说

(1)小红不爱吃青菜,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她吗?(2)洋洋不会拍皮球,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3)涛涛爱打架,别人都不愿理他,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4)有个小朋友不爱睡午觉。你会怎么帮他?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活动:让自己高兴 活动目标: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 活动过程:

(一)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说一说

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

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5、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篇8: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如新入园的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 与之分开时, 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 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 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可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 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 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 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 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 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 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 以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人与人互为环境, 对幼儿来说, 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 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 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将给幼儿的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 他有香港脚, 如果教师说:“走开、走开, 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 而且也使其他的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 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 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 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口实惩罚幼儿, 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 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 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其次, 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情绪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正比发展的, 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 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 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 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9: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 习惯养成 心理健康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在社会急剧变革、文明加速发展的现代,幼儿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全的幼儿,谁便拥有未来。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幼儿关注的力度,建立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从儿童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人际互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策划,以便使幼儿从小形成合理的心理结构,获得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心理背景和素质条件。这对于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幼儿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关注幼儿健康势在必行,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芝娟.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年03期

[2]成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J]. 新一代,2014年12期

篇10: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记录

日期:9.10

班级:大(2)班

教师:

活动内容:

快乐宝贝

活动目标:

1.在轻松的环境中敞开自己的心灵,快乐地交朋友,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想法。

2.在优美、浅显的语言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

活动准备:

轻音乐、小椅子(或其它活动室方便可取的东西)布置的小树林。区别不同班级幼儿的标志。

从不同的班级选取若干名幼儿,他们相互间不是很熟悉。

活动过程:

一、 轻松活动――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二、 游戏《找朋友》――主动与别人交流。

1. 师幼认识。

2. 幼儿游戏,相互认识

3. 表达:“当你和新朋友说“你好”、和新朋友聊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4. 小结“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有了朋友,就有了快乐。”

三、 游戏《树林散步》――关爱朋友、信任朋友。

1. 老师提问

2. 请一对小朋友在“树林里”走走。

3. 全体幼儿伴着音乐在“树林”里散步。

4. 说一说感受

活动反思:

这堂课主要目的是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表演舞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在与人交往中的快乐。当我们很不开心的时候,还可以想想一些开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忘记烦恼。但是课堂上仍然有不足之处就是请幼儿想象的时候个别幼儿不是能够很好的融入情景之中,因此显得有些不配合,下次再进行活动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幼儿都进入情景之后再让幼儿进行想象。

篇1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一、“我们的新家真漂亮”。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精心创设幼儿的活动环境。门口――“小头爸爸”带着“小头儿子”来上学了。墙壁――“可爱的一家人”里有每个小朋友与爸爸妈妈的照片。主题墙――“可爱的幼儿园”里有一群小动物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耍。玩具柜――有小朋友最爱玩的玩具。小椅子――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贴画。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把环境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室内的色彩搭配,游戏区域的划分,各种物品的摆放。使小小的活动室看起来亲切又活泼,温馨又和谐。孩子来园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照片,自己喜爱的玩具,他们忘记了陌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娃娃家”“玩具室”“电话亭”以及小贴画等,都成了他们情感依托和表现的最好空间。

二、“我想上幼儿园”。

孩子来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和次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和恐惧。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新生入园前我们去每位孩子家里家访,亲近幼儿,了解孩子的个性、习惯、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园前的能力和心理准备工作。

新生来园前夕,我们组织了两次半日活动。一次以“美丽的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来,参观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自由玩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一次以“我上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班级的活动,我们按幼儿园正常的作息时间制度组织活动,在集体活动环节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帮助幼儿和家长熟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激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愿望,从心理上减轻对新环境的恐惧感。

三、“老师像妈妈”。

那些过于依恋父母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会惊慌失措,有的把班级某一老师当救命稻草,有的干脆用沉默和哭泣筑起一道屏障。尽快地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缓解幼儿这些不良行为。因此我们常常以“妈妈”的身份出现,有时是“兔妈妈”,有时是“娃娃妈妈”,有时是“羊妈妈”等。我们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用“妈妈”的胸怀包容他们,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解决他们的困难,以母亲般的情怀去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渐渐的孩子们打开了心扉把老师当“妈妈”。

四、“我爱演节目”。

小班阶段的幼儿是非观念差,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部分幼儿爱用拳头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其根源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分辨出自己行为的对错。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我们就把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木偶表演出来。如:针对幼儿抢玩具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两个角色,谦让、友爱的“佳佳”,霸道、自私的“强强”,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后思考“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孩子们都有了正确认识之后,我们组织每位幼儿反复模仿“佳佳”的行为,孩子们经过讨论和表演,合理行为得以强化,消极行为得以消退。

五、“我认真学本领”。

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小班幼儿大多不能专注于某一活动、专心听别人说话。我们在教学方面用新、奇、特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放慢学习的速度和节奏,注意调控班级的学习气氛,以我们的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把四处乱串的幼儿吸引到老师身边,安静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对于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我们一方面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纠正和治疗;一方面逐渐加强要求让其跟上集体的步子。

六、“我喜欢做游戏”。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合群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体育游戏中适量的运动,帮助幼儿宣泄内心紧张和不安。表演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锻炼了勇气。自选游戏中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注意给有不良行为的幼儿一些特殊的帮助。如给不爱交往的`孩子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机会;交给好动的孩子一些具体的任务;让爱哭的孩子去哄“布娃娃”睡觉;对于过分哭闹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他们足够的心理缓冲时间。游戏中孩子们稳定了情绪,转移了注意,放松了心情,行为问题逐步缓解。

七、“老师喜欢我”。

对于尿裤子的幼儿,能定时提醒排尿;注意控制幼儿的活动量;不讥笑和指责幼儿,缓解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行为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吮吸手指”“乱咬东西”的幼儿。我们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其次减少幼儿独处的机会;第三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调整幼儿的行为。

还有一些“口吃”的孩子。我们忽视“口吃”的毛病,为他卸下心理包袱,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放慢交流的速度,不强调“不着急,慢慢说,再说一边”;鼓励他大胆说话并和家长取得共识,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

上一篇:2024学年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励志国旗下演讲稿: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