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知识点回顾

2024-05-19

第二单元知识点回顾(精选11篇)

篇1:第二单元知识点回顾

回顾·拓展二

[目标预设] 1.了解思乡的诗句积累语言,读、背表达思乡的诗句。2.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

一、温习古诗词

导入新课

1.复习学过的关于思乡的古诗。2.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出过不少思乡怀亲的诗句。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诗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诗文链接

内化积累

(一)布置任务,自学诗歌

1.布置自学任务。自由朗读这几句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想一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同桌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自学。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朗读

谁来试着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指名读(2)范读(3)齐读

2.抓住关键词,寻找诗句的共同点。抓住 “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关键词,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句中蕴含的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三)体会诗句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诗。(1)指名朗读诗句。(2)理解意思

(3)结合原诗,体会情感。(2)学习第二句诗。(1)指名朗读诗句。(2)结合故事,理解意思(3)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游子”和“浮云”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第2—6句诗。

1.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前两句诗的方法学习2—6句诗。2.分组汇报学习成果。

3.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如: “寒灯独夜人”,抓住“寒”和“独”体会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孤独凄苦的心情等。

4.互说诗意,背诵诗句。5.小结:

一边背诵,一遍联想诗句的意思,入境入情,自然就背得快记得牢了。让我们也一起来试一试吧。

三、课外拓展

深化情感

1.出示现代诗《故乡》。

2.配乐朗读,思考:这首诗与前面的几首有什么异同呢?

3.比较异同,体会情感。

这是一首现代诗,表达的也是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课后练习] 1.抄写并背诵“日积月累”。

2.寻找思念家乡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到诗句中体会游子思乡怀亲的心情。[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日积月累

思念家乡

思念朋友

篇2:第二单元知识点回顾

班级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 hēiwǎnxiábíziwúyíngwúzōngyóuyù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陪()趁()示()竖(部()越()标()坚(三、多音字组词。

应yīng()模mó()背bèi()

应yìng()模 mú()背bēi()

四、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如生()()在目()(()()有味()()日上()(五、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正在认真地出黑板报。

2、她穿的裙子是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

3、时间是宝贵的,所以我们要爱惜时间。

六、我能将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天涯若比邻。

2、久旱逢甘雨。

3、千里送鹅毛。

4、,患难见真情。))系jì()系xì()面面()(翩翩()()))有礼)不绝

5、海上生明月。

七、阅读理解

(一)、阅读《卖木雕的少年》片段,回答问题。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察,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用“——”划出表现“我”喜欢象墩的句子。用“~~” 划出“我”犹豫的原因。

2、、少年在确认“我”是中国人后“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他遗憾是因为。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来到了“金沙滩”。展现在眼前的是茫茫的大海,海水汹涌,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啪啪”的声音。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顿时海面上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鸥在天空中“嘎嘎”地叫着,一会儿仰飞蓝天,一会儿俯冲大海,活象银色的小飞机。鱼船升起了彩色风帆,如同碧空中的点点星星。蓝天、碧海、白色的海鸥、一叶叶扁舟,构成了一幅丽的画卷。

海边是沙滩。沙子金黄金黄的,踩上去又松又软,就像踩在地毯上,真舒服!阳光照在沙滩上,像是铺上了一层耀眼的碎石。我想:这“金沙滩”的名字,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吧!沙滩上随处可见五彩缤纷、奇形怪状的贝壳。我不停地捡呀,捡呀,不一会 儿就捡了满满的一袋。我欣喜若狂对着大海喊谢谢你你送给了我这么好的礼物

1、在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的大海()的贝壳()的碎石()的阳光

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⑴、色彩鲜艳繁多。()

⑵、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⑶、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3、给短文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

4、写出“金沙滩”这个名字的由来。

5、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主要通过描写()、()、()和(),具体描写了大海美丽的景象。

6、在文中用“——”划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八、作文(30分)

篇3:九(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顿挫匿名诘责纳粹杀戮娴熟华裔精髓溺爱深谙浮躁

踉跄辗转窒息侏儒消弭驾驭颠簸挚友携手驯服疲惫

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侃侃而谈兴致盎然锲而不舍一瘸一拐

转瞬即逝半身不遂百无聊赖惟妙惟肖与世隔绝不解之缘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油光可鉴:在《藤野先生》中是指头发上擦油, 梳得很光亮, 可当镜子照。鉴, 照镜子。

2.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恶, 厌恶;痛, 深切地;疾, 痛恨。

3.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4.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5.兴致盎然:形容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十分浓厚。

6.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7.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 找差错。疵, 缺点、毛病。

8.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或雕刻得非常逼真。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鲁迅, 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铁凝, 当代女作家, 成名作是《哦, 香雪》。著有中篇小说《麦秸垛》《棉花垛》, 长篇小说《玫瑰门》等。

篇4:九(上)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祭祀秕谷髀间伶仃愕然恣睢鄙夷寒噤

深黛潺潺隔膜拮据拟定别墅褴褛撬开

栈桥煞白吆喝打盹汲水腻烦胆怯作梗

埠头占卜糙米拽住粜米迸裂斛子捻着

茶壶窠不屑一簇零沽一沓褡裢呷酒断髭

二、 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聚族而居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吆喝张罗 一古脑儿 理直气壮 不惜工本

三、 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就盛。

四、 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 《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名。

3. 《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篇5: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帆(fān)船

梧(wú)桐

松柏(bǎi)

绿装(zhuāng)

桦(huà)树

水杉(shān)

百灵(líng)

麦(mài)苗

采桑(sāng)

上场(cháng)

虽(suī)然

农事了(liǎo)

二、易写错的字

桥:“乔”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化:右边的撇要露出头。

六:最后一笔是点。

季:第一笔是撇。

三、会写的词语

花园

石桥

一群

队旗

铜号

红领巾

欢笑

杨树

树叶

壮观

梧桐

枫树

松柏

木棉

水杉

化石

金桂

唱歌

写字

丛林

深处

竹林

六个

熊猫

九个

朋友

四季

吹风

正肥

农事

农忙

归来

辛苦

戴月光

棉衣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壮—强

披—穿

喜—乐

肥—胖

欢笑—欢乐

新奇—新鲜

伙伴—同伴

嬉戏—玩耍

保护—爱护

耕作—耕耘

归来—回来

辛苦—辛劳

七、反义词

欢笑—痛哭

高—低

暖—寒

耐寒—耐热

守—攻

香—臭

新奇—平常

伙伴—对手

保护—破坏

归来—离去

辛苦—轻松

告别—重逢

喜洋洋—气冲冲

八、词语搭配

一(只)海鸥

一(艘)军舰

一(方)鱼塘

一(行)垂柳

一(处)港湾

一(条)帆船

一(块)稻田

一(片)花园

一(道)小溪

一(丛)翠竹

一(面)队旗

一(座)石桥

一(群)飞鸟

一(把)铜号

九、词语积累

【ABB

式的词语】

喜洋洋

笑盈盈

兴冲冲

乐呵呵

白花花

金灿灿

亮晶晶

绿油油

十、佳句积累

1.拟人句:

(1)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2)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3)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

(4)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2.比喻句:

(1)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2)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

3.对偶句: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

2.《场景歌》熟悉文中讲了哪些场景。

3.《树之歌》了解文中讲了哪几种树,特点分别是什么。

4.《拍手歌》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篇6: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

(二)第二单元

第5课《藤野先生》 1.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体:回忆性散文。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净胜。

本文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情 3.重点字词

畸形(jī)不逊(xùn)绯红(fēi)发髻(jì)芦荟(lú huì)驿站(yì)

教诲(huì)芋梗汤(yù gěng)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yì yáng)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1.文学常识

文题中的“回忆”是“回顾”的意思,“我的母亲”即指作者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本文是朱德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实的回忆录。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线索:1.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为线索;2.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特征为线索;3.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每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副线都要围绕主线展开。)

回忆录 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传记文体。其主要特点有:内容真实可靠,不能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叙述为主,可以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华丽。

2.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务必崇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3.重点字词

佃农(diàn)仪陇(lǒng)溺死(nì)私塾(shú)和蔼(ǎi)妯娌(zhóu lǐ)庚子(gēng)哭泣(qì)豪绅(shēn)衙门(yá)蛮横(hèng)慰勉(wèi miǎn)聊叙(liáo)不辍劳作(chuò)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1.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3.重点字词

胡髭(zī)长髯(rán)蒙昧(mèi)粗糙(cāo)正襟危坐(jīn)鬈发(quán)侏儒(zhū rú)黯然失色(àn)滞留(zhì)藏污纳垢(gòu)犀利(xī)粲然(càn)锃亮(zèng)广袤无垠(mào)乡绅(shēn)第8课《美丽的颜色》 1.文学常识

艾芙·居里,法国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主要作品《居里夫人传》。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的艰难过程,深情地歌颂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坚守和乐观的态度。3.重点字词

篇7: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2]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_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品鉴赏

手法鉴赏

构思

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画面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不含标点符号) ,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 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 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 让人觉得诚恳自然,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 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等等, 都平白如话, 自然流畅, 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是凝练美。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 不做惊人之语, 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 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 月色朦胧, 若有若无, 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 一个“浮”字, 用的绝妙之极。

三是音乐美。 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 共运用了“日日( 走过) ”、“渐渐”等叠词 25 个26 次(“淡淡”重复了一次) , 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俗套, 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 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 宁静的气氛, 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篇8:九(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二、理解下列词语

绯红:鲜红。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代的人,也泛指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好意难却:好的心意让人难以抗拒。

正值:适逢,正赶上。

责成:指定专人或机构负责完成某项任务或办理某件事。

切近:贴近,靠近。

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箴言:规劝告诫的话。

颠簸:上下震动。

行吟:边走边吟咏。

三、识记文学常识

1.《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生命与和平相爱》的作者是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等,部分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国文字。

3.《热爱生命》的作者是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主要作品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等。

4.《享受生活》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残障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四、散文常识

1.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散文。

篇9:第二册杂文单元知识概说

但是,杂文正是凭借着其形象化说理,为多姿多彩的文学苑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只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它的体裁特征,理清作者的思路,联系时代背景,揣摩语言,就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杂文,要学会品味其形象性的妙处,品味其形象化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杂文单元的第一轮复习中需 要着重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读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杂文“古已有之”,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议论而兼叙述”的“杂说”文字。如《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的《劝学》、韩非的《说难》等都是杂文的先驱。此后历代作家的专集和笔记中,这类文章也很多。但是无论古今杂文,它们都有如下共同特征:

1.战斗性与愉悦性和谐统一

杂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化说理。鲁迅先生曾说:杂文是匕首,是投枪,但杂文也可以给人以愉快和休息。正因如此,杂文才被喻为“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体。在不同作家笔下,杂文的形象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形象生动;《剃光头发微》运用丰富的联想,作者在道古论今中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

2.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 辨正误、揭真理。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砭锢弊常取类型”。

例如《庄周买水》,就是针对在八十年代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官员、文人下海的社会现象,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借古喻今。

3.幽默、讽刺与文采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例如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以及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的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杂文。

杂文笔法,饱含幽默与讽刺,杂文语言也是精练、别致、有文采,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爿花瓣说人情”,体现了杂文于平凡的事物中蕴蓄着无穷哲理的特征。如《剃光头发微》,就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引发了大道理。

二、把握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1.《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1)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杂文《拿来主义》。

(2)整体感知课文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是,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论证,“立”中有“破”,“破”在“立”中。

2.《我若为王》论证说明“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作者为什么以假设为题?在文中,作者首先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就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正如“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这里,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因此,文章先假设条件,构成了对“王权”不可辩驳的批判力量。这样使文章逻辑性更强,思想性更显得尖锐、深刻。

本文运用“欲擒故纵”的论证方法,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作者在文中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3.《庄周买水》通过虚构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下海经商的大潮冲击下倒买倒卖的“官倒”弊端 。

文章写拥有售水权的东海管理人员将水倒卖给河伯,河伯又倒手将“水”权“下放”到濠梁。两次倒水将水价倒成原来的十倍、五十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倒买倒卖的背后,不就是一个“利”字吗?作品也正是着眼于这种“弄权有道”与“谋私有方”的现实,用“故事新编”的方式,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有何作用呢?其一,革命的风暴到来,腐败分子将受到惩罚。其二,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笔法,表现出庄周在经历一段腐败、黑暗现实的磨难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欢呼。其三, 渴望人与人之间少欺骗,多诚信的社会到来。针砭时弊,露出亮点。

4.《剃光头发微》的作者由 “剃光头”这件小事而“发微”“弄权”,这就是本文的文眼。抓住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小事,挖掘了国人“有权就要为所欲为”“恃强欺弱”的劣根性。

篇10:必修一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的强电解质有:

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 (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③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

④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看几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④看“=”“ ”“↑”“↓”是否应用恰当。

4、离子共存问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Cu(OH)2等。

生成气体:CO32-、HC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H2O:①H+和OH-生成H2O。②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如:HCO3-+H+=H2O+CO2↑, HCO3-+OH-=H2O+CO32-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Cu2+、Fe3+、Fe2+、MnO4-(常见这四种有色离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碱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③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化学定义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

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

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2+;

阴离子:P3-、S2-、HS-、Cl-;

篇11: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易写错的字:

慈祥、境遇、欺凌、衰老、低头折节、风欺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秉(bǐng)性

婀(ē)娜(nuÓ)波光粼(lín)粼 干涸(hã)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â)唱和(hâ)潺(chán)潺流水 分(fân)外

抹(mā)净 低(dī)头折节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游子指的是李白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已斑。(刘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当你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时你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你会吟诵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思乡之情。

4.春天来了,当我们身居异地时,可以引用王安石写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但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是情景交融。

2.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人了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的,那么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夜深千帐灯”既是词的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

5.“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征途的遥远艰难,“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征途的环境恶劣。6.《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秋思》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张籍,他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长相思》是是一首词,作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泊:停靠 间:间隔 水指的是长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吹绿 还:回家

1.“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可以换成哪些字?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

“绿”可以换成“到”、“过”、“入”、“满”等字。诗中用“绿”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2.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3.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2.思想感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选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3.《秋思》一诗写的是秋季,作者此时正在洛阳,见到了秋风,于是欲作家书。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住宿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1.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哪一个成语?

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

2.读《长相思》,你发现词人身在哪里?心在何处?你能感受到词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身在军旅途中,心在家乡,我能感受到词人的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3.“故园”是指故乡。“声”指的是风雪之声,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感情。6 梅花魂

1.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课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作者:陈慧瑛。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3.题目中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墨梅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4.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常会有冰凉的泪珠 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起来 ;送别时,外祖父泪眼蒙眬,外祖父三次落泪,表明了他 眷恋祖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大段围绕梅花分为三层:1.赞美不畏严寒的梅花精神。2.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3.外祖父对我的希望与教诲,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

这段话的四个“俞”字写出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特点。

“秉性”是性格的意思。文中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即“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段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也没有变。文中“旁的花”具体指的花有:桃花、迎春花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中华民族中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像梅花这样的人我知道的还有:刘胡兰、文天祥。

在最后一句写到:“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我”为什么会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因为从外祖父的外貌中感受到了一位爱国华侨不能回国的痛心和对祖国深深的痴恋。④“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我”害怕,是因为:外祖父发怒的样子吓到了我。

“我”奇怪,是因为:一向疼我的外祖父,竟然为了一副画而斥责我。⑤课文中的“星岛”即新加坡,又称星洲、狮城。

⑥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我”,并对“我”谈论梅花,外祖父用意深刻:①希望“我”做一个有梅花秉性的人,做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②外祖父把自己的思乡情怀寄托在墨梅图上,随“我”回到祖国。

5.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 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

大抵:大多;大都。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唐)王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北宋)秦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7* 桂花雨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作者:琦君

1.为什么一闻到桂花香就会引起乡愁?因为桂花是家乡的特产,桂花香是家乡生活中感受最粲的气息,因面桂花及其香气实际上浓缩着家乡的情思。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中“浸”字说明了什么? “浸”字说明了桂花常年滋润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生活得甜美与幸福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母亲说的,表达了母亲的思乡之情。

8* 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谢冰莹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单元知识点

1、易写错的字:

慈祥、境遇、欺凌、衰老、低头折节、风欺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秉(bǐng)性

婀(ē)娜(nuÓ)波光粼(lín)粼 干涸(hã)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â)唱和(hâ)潺(chán)潺流水 分(fân)外

抹(mā)净 低(dī)头折节 ,切切故乡情。(),游子久不至。()游子指的是

落叶他乡树,。()明月有情应识我,。(),春生江上几人还?()江南几度梅花发,。()鸟宿池边树。(),低头思故乡。,江清月近人。,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

4.当你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时你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你会吟诵诗

“。”来表达思乡之情。4.春天来了,当我们身居异地时,可以引用王安石写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和。但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秋思》是,《长相思》是。

2.如果说的乡愁是融人了满目的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引起的,那么诗人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勾起的,“”,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4.“”既是词的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

5.“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征途的,“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征途的。

6.《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诗人,他是,《秋思》的作者是朝诗人,他与齐名,并称“”《长相思》是是一首,作者是代词人被誉为“”。

《泊船瓜洲》 ,。泊: 间: 水指的是 ,。绿: 还:

1.“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可以换成哪些字?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

2.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3.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从 到,先经,再到。

《秋思》。1.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2.思想感情:“。”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选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3.《秋思》一诗写的是,作者此时正在,见到了,于是欲作。

《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1.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哪一个成语?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读《长相思》,你发现词人身在哪里?心在何处?你能感受到词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3.“故园”是指。“声”指的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梅花魂 1.那、的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课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作者:。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之情。3.题目中的魂,指的是。梅花魂,即。墨梅图是的象征 4.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常会有落在“我”的腮边、手背;不能回国时,竟 ;送别时,外祖父,外祖父三次落泪,表明了他()的思想感情。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愈是,花开得愈,愈。她是最有 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不管受到怎样的,从来都是,不肯。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里,总要有梅花的才好!

这一大段围绕梅花分为三层:1.。2.。3.。这段话的四个“俞”字写出了梅花的特点。

“秉性”是性格的意思。文中梅花的秉性是指,即“

。” 这段话是对梅花和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其实,也是老人的表白。他海外,中国人的没有变,对也没有变。

文中“旁的花”具体指的花有: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像梅花这样的人我知道的还有:。在最后一句写到:“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我”为什么会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因为。④“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奇怪,是因为:。⑤课文中的“星岛”即,又称。

⑥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我”,并对“我”谈论梅花,外祖父用意深刻:①。②。5.不甚在意:

玷污: 折节: 无所谓: 骨气:。

大抵:。愈„„愈„„:。

6.,每逢佳节倍思亲。(),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却输梅一段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梅花的诗句:。

7* 桂花雨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接着写了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作者:

1.为什么一闻到桂花香就会引起乡愁?因为。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中“浸”字说明了什么?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说的,表达了母亲的之情。

8* 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

上一篇:骨干教师培训跟岗学习个人计划下一篇:二季度三创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