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2024-05-10

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精选10篇)

篇1: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湖北省南漳县薛坪中学高宗奎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笔说话,表达写作主体独特的、真切的、高尚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对即发现象的感受与认识,阐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新形势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老师必须对作文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尝试。

关键词:优质高效、作文教学、尝试、积累训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驾驭汉语文字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作文训练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虽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下列这几种方法:

一、加强素材积累,打好学生语言基础

著名诗人郭沫若的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语言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大脑中一片空白写出作文,就像无油无盐的饭菜那样枯燥无味。根据教学经验,近几年,每接一届新生就注重作文语言的积累,尤其是七年级新生,我更注重这方面,要求学生过语言文字关。我的做法是:

(一)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读训练相结合作文与口语交际有着密切关系,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的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个人看法。可以给学生思考时间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认真听,然后再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尝试佳作引路与再创作相结合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方式,选取适合学生写作特点的范文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诱发写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这就告诉我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在作文训练课上,我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三)注重课内美文积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有大量的佳作美文,教材编排的意图就是要求学生欣赏积累课文中优美句段,为提高作为能力打基础的。例如“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还要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课外读物,如《初中生优秀作文》、《历届中考优秀作文》、《作文通讯》等,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作文, 并做读书旁批,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注重合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合作学习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启发,有助于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技能。合理分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实施作文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以4—5 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我每接受一个新班级,以摸底考试的成绩为依据,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试卷,统计作文分数,从学生性别、作文水平的高低、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分配,保证小组之间的竞争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小组中每一个成员担任不同角色(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和计时员),这些角色肩负着不同的任务。

(二)、合作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班上设立“优秀作品栏”手抄报,摘抄学生每一期的佳作。对优秀作品,教师多肯定、鼓励学生,推荐佳作到校刊或其他杂志发表, 让学生体会写作的成功感。一学期结束后,把学生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供学生参阅。同时实行量化管理。小组成员定自己的作文目标等级(甲、乙、丙、丁),每次作文训练和测试能达到所定目标就记5 分,如果组内每个成员的作文等级都有所提升,组内成员再加5 分。小组内被推选佳作的学生加2 分。每月总结一次,评选3个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的班级奖励。

(三)、合作构思,打开写作思路。学生渴望拥有读者,渴望自己的构思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赏识,而一个人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合作构思,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我的做法是每个小组先撰写好个人的写作提纲,推荐命题时由命题者讲述自己的构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建议。这样,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时,能产生良好的磁场效应,很多同学能从他人的写作思路中获得启发或灵感,学生的思维由此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四)、合作批改,树立修改意识。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优秀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一是师生同批同改。学生独立写作,写上自评,上交后,我会先浏览学生的习作,把反映出来的的问题加以归类,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批改目标,课堂上我把习作印发给学生,一起评价作文的优缺点,讨论应该如何修改。二是小组互评互改。首先是全班挑选几个写作水平较强的学生作为师傅,带领小组其他同学共同修改,然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换作文,认真阅读后,写上评语,包括优点、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注明评改人的姓名。然后老师把作文收起来,检查各小组互批情况,归纳总结后反馈给学生。合作批改,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技巧。

三、创造更多机会,培养学生作文欲望

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是学生共有的心愿。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作文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特点,给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首先是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然后是班内以组为单位办手抄报,每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其次是每学期办一期班级优秀作文选小册子,将同学们的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每人发一本带回家,小册子上有自己作品的同学一定会在家人亲戚朋友表现,父母更是啧啧称赞。最后是将最优秀的作文,利用周日时间帮助学生反复修改,推荐到优秀作文杂志上,当学生拿到有自己作品的作文选时,自己心里乐滋滋的不用形容,同学们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篇2: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荻田中学

朱晓明

摘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探导优质高效的写作指导势在必行。实践告诉我们,要搞好作文教学就必须调动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求新求深、求真求美,从而使学生写出具有创造性、个性和人格魅力的美文。

关键词:写作指导 优质高效 创新思维

作文是抒发性灵,吐露心迹的过程,又是发挥个性,彰显独特的过程。任何一篇成功的文章,都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即创造性的,没有个性的作文实际只是无病呻吟的文学垃圾。而如今经过作文流水线培育、教学后的学生,往往可以发现他们丧失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最宝贵的思维品格,久之,岂不令人为其思维发展的健康和谐而担忧!其次是导致学生人格分裂,即作文与做人的分离。往往是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其经历相去甚远,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的价值取向不尽一致,许多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文学其实是在掩饰心灵的本相——这与作文教学的宗旨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再次是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迟缓。汉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年轻一代娴熟掌握祖国丰富的,善于组合出绚丽多彩的“语言魔方”,而当下的作文教学恰恰是逼迫学生走向充满“八股味”的语言死胡同,丧失了语言思维的活力和弹性。

那么如何使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走上优质高效之路呢?那就是除了顺应时代新形势,树立新价值取向外,还要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的两个个方面下功夫.一、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求新求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根本宗旨。创新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即是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思考或是从新的角度,新的途经进行再思考,提出新颖、独特见解的心理过程,创新特点就是新颖、独特、并保证它的正确,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这多种思维形式最主要的是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独立思维、分析思维以及联想、想象等等。

(一)用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写作求新

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

但是,当今中学生作文却出现了全方位的定势现象,且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呢?一是思想定势,就是指在作文中,学生把平时储备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和内核,万变不离其宗。看到美妙的自然景观,立即想到赞美、热爱祖国的主题;写到拾金不昧或被人救助的事情,马上得出了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体验。不管是什么样的作文题目,内容尽管套,反正不出格。二是思维定势,其表现主要是思维循规蹈矩。总是让自己的思维装在笼子里,且不去突破;总是让思维在单线上挪动,而不去四面出击。思维定势表现在作文上,也就是想象的匮乏。比如,老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许多学生回答是水和泥,只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但结果却被老师否定了。三是思路定势。像用两分法来写议论文,正反对比,一分为二,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用什么词似乎都有规定,近似八股,就连有些教师训练学生写作,也往往是思路架子已定,把内容当作不同的服装往上套而已。因此,作文要创新就必须解决定势问题,这就要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

1、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立体的、全方位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可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从以下三条途径来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

首先是同中求异。同中求异就是要求学生对同题目、同题材或社会上某一事物习惯的定论、看法,不人云亦云,而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持怀疑的态度,从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异出发,从同中寻求到不同,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这种同中求异的本领。如指导学生以<<雪>>为题写作文时,班上多数同学都立意赞雪的洁白无瑕和“大公无私”、“一尘不染”,进而联系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可是有一位同学却立意贬雪:鞭挞了雪的虚伪懦弱——以其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痛斥了雪的残酷无情——雪压青松,万木萧条;揭露了雪的张牙舞爪——借助风势,耀武扬威;最后写自己不怕风雪严寒,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样,这位同学立意贬雪,独出机枢,出新制胜,写出了好文章。写这类文章时,也不能为刻意求新而脱离文意,要符合创新所需的客观求实精神,不能不顾及文题或材料的正确性和情感的倾向。

其次是平中见奇,即是要求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到不平凡的特点来。平中见奇需要学生独具慧眼,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因思维主体的素质、能力、经历和心境不同,他们各自的认识感受也会不同。如苏轼的“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诗句,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这句诗从另一角度加以分析、质疑,就会发现问题:在庐山之中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只有庐山之外的人才了解庐山。换句话说,这也正像我们对学校不了解,就因为我们生活在学校,那么只有外同学才了解你的学校,这岂不是荒谬也?所以,培养学生敢于责疑,善于提问,以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提出与从不同的观点,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来。

再次是小中见大,即是以细小事情中,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从小事中开掘深刻的重大主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可见太阳”。如一位同学曾试写过一篇叫《桥》的作文,他通过写家乡门前一座由木桥到石,再到钢筋水泥桥的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巨变的大好形势。这就从“小”的感悟中触摸到大时代的脉搏,写出新颖,有深意的美文。

2、运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把事物的位置倒过来进行思考,从反面思考解决方法与途径,去寻找出路的思维方式。如一名学生用“龟兔赛跑”这一古老的题材进行写作。以往,人们都是对乌龟的精神进行赞扬,而对兔子进行批评。但是这学生却认为,中国以往为什么不能飞速发展,就在于赞美了这种乌龟精神的旧观念未能转变过来。兔子睡觉有错误,但也情有可原,为什么令它和相差极大的乌龟赛跑呢?这实质是压抑了兔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贬低了兔子的人格。这位同学就是运用了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从中发现了写作立意的新亮点。

3、培养和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联想是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的特征是由此及彼,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开扩思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在举例讲授后,当堂或课后出一些小题,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练习、挖掘主题、进行比赛。但进行大胆想象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不能一味地追求离奇巧妙,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快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发他们写作兴趣,如学生写题为《水》的作文,有的学生由水的溶解性强,想到东西方文化的,人类文化的相互兼容;有的由水的可容纳一切,想到人的胸怀要博大,能容下一切可容之人,可容之事,有的由“流水不腐”想到人的思想也要不断变化、更新,要不断的知识,才有生命力,等等。让学生善于运用想象能力,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开拓他们的思维。

(二)指导学生写作走向深度,有力度。

作文取材于生活,但绝不仅仅是生活的简单复印。应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有力度,有深度呢?

1、要开拓学生思维。开拓思维是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本人的创作思维进行求深,求广的思维过程。大致上说“思维的开拓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题材的开拓,二是主题的开拓,三是表现形式的开拓。思维的开拓是为了意义上:从纵向开拓,使原来较为狭隘的变为宽广。在作品的时空上讲,是赋予作品跨越历史的时间感和跨越社会各方面的空间感,给作品一种丰富的,深刻的,耳目一新的面貌。

2、运用辩证法,哲理求深。许多同学的作文都能写得文从字顺,观点正确,但总给人一览无余的“浅薄”感、“平淡”感,不能令人回味,启人深思。其症结就在于立意不深,缺乏哲理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所立之意具有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哲理魅力呢?首先,层层剥笋,透过现象见本质。要使学生和文章写得准确深刻,就要训练他们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存在的事理关系的慧眼,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如父母吵架,本是生活中烦恼的事,可有位同学却透过现象发现了其中的本质意义:父母都是因为热心于工作而疏于家务,于是常因“柴米油盐”而“吵架”,这“吵架”的深层却蕴含了父母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据此立意,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现实意义的优秀作文。其次,分清主次,不断超越,一些学生立意不深的另一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而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只写“自我”无缘的,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再次,化用名言,寓事于理。名言是具有哲理性的“理”。化用名言,是对名言加以发行,使之变以自己的话,从思维和表达上借鉴运用名言佳句,可使文章逢荜生辉,意味深长。如名句“失败是一笔财富”可化用为“磨难是一所大学”。

二、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渗透情感、求真求美。

作文教学的历史悠久。但到底作文教学应该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人出发我们就应该研究写作的主体。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作文就是抒写人生。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审美能力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这就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渗透情感,求真求美。

第一,引导学生真实、真诚地感悟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当中的情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命的张力。我们教师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积累情愫,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所谓“真实”,就是敢于直面正视现实,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生活的“背阳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真谛和本质。这样写,作者的情感体验才有纯度,减少粉饰的偏颇。而“真诚”就是写学生自得之见,抒其自然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因此,在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评估中,要允许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升并确立价值评判标准。

第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上、审美感悟力。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感悟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心灵中沉淀的美得以反馈、展现。如写议论文可先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具有逻辑力量、充满思辨色彩的文章,如鲁迅的《灯下漫笔》等。通过介绍这些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欲念,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其次是引导学生感悟美的存在,即面对自然美景体验内心感受,挖掘自我。我们应注重学生从社会中汲取作文养料,观察社会生活,这样的感悟才能进入一种真正的审美情感状态。如要求学生写秋天的田野,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写肥沃的土地、自然美好的田园风光,而是着重指引学生用心灵感悟美的同时,发现田野在林立的建筑群中渐渐消失、一片片的土地被严重污染,思考土地与人的深层依存关系。于是,学生深有感触地写出了《救救土地》、《土味》、《地之魂》等一批包孕着强烈感悟和内在情感的好文章。再次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使写作成为其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心理需求,即宣泄与倾吐的需求。学生写作如果能凭借文字自由尽情地表达万种心迹,形成千姿百态的情感形态和类型。

篇3: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优质高效,探究与尝试

一.写出生活作文,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 它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抒写生活的“活水”。只有做到了让学生写生活作文, 而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 不是闭门造车、搜索枯肠, 才会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与作文交融一体的新鲜感, 才会使学生保持永不衰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该让学生走向生活, 拥有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 让兴趣这位老师带领他们陶醉其中。中学生天真、活泼、敏感, 喜欢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谈天说地———抓住这个契机, 让学生放心地、随心所欲地写, 自由地、大胆地去写, 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积极地、主动地去评、去改, 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必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 使他们怕说错了而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学生打开了话匣子, 说自己想说的话, 如诉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 谈论身边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 评价歌星影星名家大腕, 发表对某一新事物的看法等等, 有了这些, 作文不就有了生活的时代的气息了吗?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 只要引导学生将写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热爱生活的中学生一定会热爱写作, 并乐此不疲不吐不快的。

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一条经验叫做“先放后收”。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 启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这是“放”;教师在这其中指导学生如何把话说得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如何把话说得准、说得巧、说到点子上, 这是“收”。智慧的语文教师犹如拽着一根风筝线, 把握时机, 收放自如;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 自然会越飞越高, 越飞越精彩, 不但会自主地写作文, 而且会轻轻松松地达成预期目标, 顺顺利利地完成考场作文, 享受作文的成功感, 走上写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灵活借鉴, 反复训练, 形成写作技能

常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某同学在构思上、选材上因模仿了名家或优秀习作遭到其他同学的讥笑, 某老师对学生仿写的作文评语大打折扣, 甚至拒之门外。这的确让我深思了一番。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创造, 强调新意, 恰恰使学生作文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位大师说:“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因此作文技能的形成, 模仿和历练是必经之路。如同少儿学唱歌、如同初学骑自行车, 如同学做菜等, 只有反复模仿练习, 才能熟而生巧, 才可能有新的创造。

明白了作文是一种技能, 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借鉴并练习仿写。仿写可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进行。如仿写美句, 仿写动作描写片段, 仿写文章构思, 仿写组材方法等等。学了《我的长生果》, 可以设计一堂仿写排比句的课;学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可以设计仿写叙述和议论巧妙结合等等。只要教者大胆设计仿写课, 学生就会仿得像, 仿得好。

三.注重思维训练, 加深作文内蕴

我在讲授如何构思时, 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要求他们调动联想和想象能力, 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在构思“如何得体与人交往”时, 有交往能力的学生分条写出应看不同对象、分不同场合而论, 知道怎样才叫得体, 而不具备交往能力或不加思考的同学则笼统的写要伸出援助之手, 乐于助人, 显然思维品质有高下之别。在构思“我不再———”这个半命题作文时, 我引导学生审出“不再”这个虚词的情味, 然后确定写作的重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思考“为什么不再”和“怎样不再”的问题, 作文的主旨明显有了深度。

篇4: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改革创新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课堂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法方法。其次,要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更是不尽相同,但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环节基本为: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求新知、巩固练习和归纳小结。

二、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节

1.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2.优化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导入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2)导入与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3)导入有趣味性。(4)倒入语言有艺术性。(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长。如可以用数学游戏导入:任意一个自然数乘以5减去7的结果乘以2加上14,求所得结果是什么?个位数字是什么?观察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还可以设计教学情境导入:如教学《多边形内角和》一节,教师设计知识波澜:“老师手中有一根10米长的绳子,剪掉3米捆课本,还剩多少米?”学生自然作答后,再设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老师如果剪掉一个30 ,还剩多少度?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可能会说150 ,但马上又深入一层思考,全然不是这样,如果剪掉一角的30 的部分,所剩图形仍为三角形,则内角和仍是180 ,如果剪掉的30 的角是三角形的一个整角,则原图形变成四边形。教师再四边形内角和的度为上没有现成的答案,激发起探的兴趣。

3.优化学生知识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是新知识的探索者,在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教师首先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教师在启发引导时,善于在知识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数不完整的让学生件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识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可学生间互相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導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优化巩固练习教学。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1)练习有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3)练习有层次性,教师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4)练习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练习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充分利用口答、笔酸、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

5.优化归纳小结,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锻炼他们的自我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小结要引导学生做到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教学思想方法突出,语言要简明扼要。

篇5: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系统设计课堂教学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有效开发教学策略

第二章 认真引领学生学习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是学习的空间

三、参与是学习的要件

第三章 切实加强教学指导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二、教材内容的加工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

四、教学进程的展开

五、教学行为的优化

第四章 科学的时间管理

一、认识课堂教学时间的效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三、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一、发挥教学评价的正向作用

二、把握各种评价类型的特点

篇6: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再思考

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小学邓德铭

云南省禄丰县金山小学吴战仙

(ynlfdm@126.com)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只要一走进课堂,我们都能够看到一幕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热闹景象。但只要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课堂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从组内讨论、交流、倾听、质疑、记录、汇报,到全班交流、发言,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自由散漫,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十分薄弱。课堂中出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虚假繁荣”,也让教师们感到无奈。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笔者从以下五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要有合理的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得以体现的重要前提,而这恰恰又是许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大多数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好、中、差,将学生按照4—6人搭配,分为一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异质分组”。

但笔者认为,合理分组更应该是“同质分组”,至少在一个班级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分为一组。这样的分组,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该组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同质分组”,有利于保护班级里这部分“弱势群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自尊

心和自信心,避免小组学习时的“语言霸权”,避免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突出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这些基础薄弱小组的学情,对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在交流汇报的时候,把更多的机会留给这部分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赏识、激励、评价和有效指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要有明确的任务

明确的任务是小组学习的重要保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教师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都必须在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引领下进行。并且,学生对每一次学习活动的任务,必须有植根于心的深刻认识,在随后开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清醒的牢记自己这次学习活动的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心二用”的能力,既让学生要“钻进书本中”潜心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更要“跳出书本外”,牢记自己此次学习活动的任务,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只有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才有实践的真正价值,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充分体现。

三、要有充足的时空

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教师为了体现新课堂的痕迹,教学中动辄就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一出,学生就炸开了锅,“热热闹闹”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不到几分钟,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分钟,学生就小手林立,急于进行交流汇报。为了

“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教师还做了意向性的引导:“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的小组,请给老师一个明确的信号!”教师也就顺水推舟,急促地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汇报。

试想,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学生的交流汇报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交流的结果就只会是浅表性的隔靴搔痒,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些无效的活动过程中流逝。

四、要有思考的交流

在合作学习的沟通、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独立学习的知识、智慧和方法,能力在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中不断内化和提高。如果离开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通过对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进行内化、整合,理清思路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明确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有一个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刍”、整理和“二次加工”的内化过程,理清思路。只有这样,学生的交流汇报才会有深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够得到体现。

五、要有有效的指导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而且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或是只顾板书、读书、观察学生学习、做自己的事,或是游走于小组之间无所适从等等,而是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导功能应该得以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肩负着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的重任!

学生如何自主读书、如何观察验证、如何倾听思考、如何交流分享、如何内化提高,等等这一切合作学习的能力,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有效地悉心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型训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习得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能够灵活自如地迁移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实践活动。只有在教师有效指导、正确评价和赏识激励下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篇7:谈谈数学教学追求优质高效的策略

谈谈数学教学追求优质高效的策略

文 余金培

摘 要: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一生所共同的追求,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优质高效;教学实践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呢?

一、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教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1.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不过,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优质、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正确而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由于学生本身认识的局限性,有些内容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讲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从三个方向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大家熟知的题材作为情景,如摩托车、热水瓶、手机以及学生使用的橡皮等,拍摄了它们的主视照片、左视照片和俯视照片,让学生知道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由于选择的`题材都是大家生活中熟悉的,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三、设计活动性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内容时,作为组织者的老师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思路,让学生去大胆探索研究。如,先提问题(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有一组条件相等(比如一条边的长度都为3厘米),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根据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画图,画好后再剪下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对比,最后得出“只有一组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有两组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有三组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都能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得出结论。这样大家就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也成为本堂课的主体,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建立合作小组,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提高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有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专题,可选择的工具有:皮尺、标杆、小镜子,可以从中最多选两样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我们可以如何来测量呢?这一问题,有三种解决方法。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学生分好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到旗杆处去实际操作。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小组讨论操作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间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篇8:让作文教学高效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多方积累,改革指导,多样训练,改变评改

积累是作文的源泉, 兴趣是作文的翅膀, 指导是作文的路灯。在追求高效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多方积累写作材料

对于作文教学, 生活积累永远是第一要素。

(一)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比如班级中的偶发事件, 课间的很多趣事, 课前同学的很多表现等。指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 从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注意收集家庭成员间发生的种种事情。从社会生活中积累, 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问题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现象。

(二) 教会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同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我指定几本书籍让学生必读, 推荐一些读物让学生选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积累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从阅读中学习命题、开头、结尾、主体结构、过渡照应等写作技巧。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注重改革作文指导

传统的作文指导, 都是一读范文, 二给题目, 三作讲解, 四提要求。如此指导, 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 甚至遣词造句, 都大同小异。我的做法是少指导, 让学生先直接进行写作。具体说, 就是将作文指导分两次进行。作前, 结合阅读教学, 精要简明地介绍一点写作基础理论知识, 侧重文体知识;作中, 再根据学生写作情况具体提出修改加工意见。比如, 写议论文, 就简要地说说议论文的思路,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于应当提出什么论点, 应当选择哪些论据, 应当从哪些方面论证等等, 大可不必统一指导。

三、不断变换训练形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 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 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 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 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 让学生谈谈感受, 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 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指导。

(二) 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在作文训练课上, 我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 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 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 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 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 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 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如此训练, 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 增强写作兴趣。

(三) 以课文为依托, 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 可谓就地取材, 两全其美。如, 学过《社戏》一文后, 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 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 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 迁移思维,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 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 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四、大胆改变评改方式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不但课堂教学如此, 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 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一改过去自己全批全改的做法, 采取了以学生集体评改和互改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作文评改方式。采取这种方式, 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 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一) 教师初改

我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次只需详批一组, 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 这样, 下一步集体评改, 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 集体评改

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从初阅的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一本。同时, 确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 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 上课时发给学生, 然后由学生对照标准, 评议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及原因。对于中等水平文章就重点评议, 因为此类文章有代表性, 它有中心, 结构也清楚, 语句也通顺, 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它的等级。教师允许学生对此类文章有等级争议, 问题越辩越明, 在争论中,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周密, 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

(三) 课后互批

集体评改后, 大家情绪高涨, 我就趁热打铁, 将学生4人分为一小组, 要求学生依据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 写出评语, 评出具体等级, 并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中肯, 等级最合乎实际, 因此, 态度十分认真, 批阅格外仔细。由此, 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 教师点评

学生互改后, 教师再从每班抽出四分之一检查一下, 看同学们评定的是否合乎客观实际, 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 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 找其面谈, 指出问题所在。

篇9: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尝试

我认为形成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

学生的预习新课、教师检测新课预习效果和作业评价这三个环节不可缺失。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教学目标达成和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方法,检测预习效果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最佳途径。如果不检测,学生就不主动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教师要保持常态下达到高效课堂那是很难的。

作业评价:就是查漏补缺。只有把前节课遗留的问题消化了,学生才能放下包袱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课符合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原则。掌握旧知识才能链接上新课内容,为学习好新知识铺平道路。学生做巩固练习,这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途径。如果没有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就不清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了解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达标。也只有通过课堂练习和做作业,学生的新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旧知识才能得以升华,而所有的教学操作环节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二、优秀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也是课件优劣成败的关键

教学设计和课件中的问题设计要符合实用性的原则。教得好也就是引导得好。在教学设计或课件制作中应该重视问题设计,因为优秀问题具有如下特点:有明确的指向性,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内容要点,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至认知水平上;还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并且能引导出学习重点与知识;更能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

三、重视投影仪在教学中的作用

投影仪是评价学生作业和作品的得力助手,有时还可以替代历史挂图的不足。把典型的优秀作业或者问题作业挑选三四本,通过投影仪放大投放到屏幕上,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览无遗。通过教师的精心点评和全体学生的评价,不但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能得到借鉴督促改进提升效果。教师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用传统方法经常面批作业根本做不到,但是利用投影仪面批作业其效果却非常好。把每本作业用投影仪投放在屏幕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进行点评,作业上的错别字、字迹潦草等问题清晰可视。如果是一两分钟点评一本作业,一节课完全可以批阅完全班学生的作业。

四、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即绘图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科学记忆的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省时、省力,还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思维导图既能启迪思维,又能提高复习效率;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快速做笔记,还可以把笔记做得非常有创意;既可以激发联想,提高记忆力,在分支线条,背景或者插图里加入多种颜色,看起来也更具有生命力,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常言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牢,做过的学得会。”经常画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绝佳途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先看书,对所学内容大致了解后,以一个重点或一个人物为中心点,发射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知识点,引发出这几个方面的策略与措施。思维导图便呈现在眼前。

通过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绘画既挖掘了学生喜爱美术的潜力,也更好地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学生先画好后,教师挑选三四个有针对性的典型绘图用投影仪投放在屏幕上让学生评价其优缺点,并指出如何改进补充。之后通过幻灯片展示教师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的课堂小结或者教学设计。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是在传统大括号的基础上优化而来的”,既美观又实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黑板上少写字、少说话,甚至不用写字、不用说话,既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还有益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五、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法交互使用,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长期的多媒体课会让学生倦怠和审美疲劳,没有新鲜感,而上一两节课,反而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新鲜感,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图示法包括表格教学法和绘图法,绘图包括思维导图和历史示意图。表格教学法就是列表、填表。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表格教学法上一节课,利用整堂课让学生列表填表,或者整个一节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就继续上多媒体课。这就是多媒体与图示法的交互使用。画思维导图或者列表填表本身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探究、掌握的过程,需要学生去冥思苦想、去探究、去合作。学生画完表格或者思维导图后,通过投影仪把学生作业放大投放到屏幕上让全班学生欣赏评价补充。之后教师再展示自己制作的表格或思维导图。对于教师来说,有时一张表格、一幅图也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课件。对于学生来讲,完成一个表格或者一个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学生对知识也就掌握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表格教学法和绘图法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方法多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常远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5(1).

篇10: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素质教育下的“减负增效”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扩大课容量,使教学做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这是我一直追求和努力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备课要做到“二读一筛一落实”

“二读”就是备课时读透教材、读遍手边所有资料上的讲解和习题。“一筛”就是在“二读”的时候精拣细筛知识点,既要做到知识全面,又要达到重点突出。“一落实”就是将筛选的知识点一一落实到课本相关位置上,便于上课时心中有数,不遗漏。同时由于读透了教材、参阅了各种资料和习题,对考点的把握也更准确。做到这些,各个点便已形成,只要再加斟酌,找出本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用一条线将所有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本课的知识网络就行了。

二、向45分钟要效率

没有了早自习、晚自习及周六的上课,每天仅有的这45分钟就愈发宝贵,我是这样做的:

1.课题入手,顺藤摸瓜

就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设疑,这些问题依次有机串联成一个整体,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大多问题迎刃而解。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始于几年前有幸聆听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靳老师从板书有意漏掉“这样”补全之后开始,请同学们连读三遍课题,问学生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有什么样的一个小村庄?”经过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后答出:原来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后被洪水卷走了,什么也没有了;再进一步问学生产生的问题,生答: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呢?……靳老师从课题入手,巧妙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提出问题,一步步自己解决问题、总结学习方法。整堂课环环相扣,学生们积极参与,或读、或画、或说,于自然不漏痕迹之中却让听众感受到异彩纷呈,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保护大自然有了深深的感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主人。

在教学中,我多次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先自己问。如学《土地的誓言》之前,先请学生审题,思考有何问题,学生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发出了什么誓言?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不仅问题迎刃而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也渐渐领悟了短时间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

2.反复强调易错点

比如学到《背影》的“狼藉”“簌簌”,“枯藤老树昏鸭”中的“藤”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尴尬”“再接再厉”“兴高采烈”等字词,我都会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或给学生讲解意思,或教给他们容易记忆的方法。然后当堂将字写几遍,以后每次遇到时,再提醒一次,牢牢记在心里,也有效避免默写题中常出现的诗背得挺熟,一字之差不能得分的遗憾。

3.适时联系旧知,与新知形成知识体系,扎实巩固知识

比如学习《阿长于〈山海经〉》,先让学生回忆作者有关知识,初中阶段曾学过的作品、体裁、出处,每学一篇,总这样与学生反复回忆,直到学完鲁迅最后一篇课文时,初中阶段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已烂熟于心。再如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的表达作用,也是学一反三。又比如同一个文言实词或虚词几种不同用法的积累,等等。这样做,不仅加深了新知识点的记忆,还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4.严格管理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学成绩不理想的教师,放弃了那些令人头疼的“屡教不改”的学困生。这样,在课堂授课时就放弃了自己的阵地。我讲我的,任凭你交头接耳、传扔纸条、呼呼大睡,只要动静不太大就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学困生一传二、二传三,形成一股强大的负面效应。

那么,面对那些学习上的失败者该怎么办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同时作为教师也应正视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平等,对学困生降低要求,从低起点开始,不断引导、鼓励、提携、鞭策,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即使是批评也让它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温暖。你的不放弃,就是对他最大鼓励,甚至会成为他此生最大的幸福!

只有一个严而有序、严而不死的课堂才能保证课堂学习效率,所以说教师要智慧地管理学生和课堂,不要放弃自己的阵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5.充分利用资源,让每个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手

对于初中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是很重要的,因此检查督促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但是单靠老师的检查可能会顾此失彼。因此,我发挥同桌同学的作用,上课之前的听写、背诵、预习检测的完成、授课过程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等检查,在同桌同学之间进行,双方在互相监督和比赛中将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巩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爱的教育以及课堂上的力求高效教学,在当前“减负增效”形势下是有重要作用的,只是因为学识和能力有限,自己在实践中还有待探索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学习感觉疲劳,针对每一单元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轻重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内容浅显易懂、文字优美的课文多用朗读的方法,一堂课上,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自由读……我只对重点地方用点拨的方法强调突出,然后趁热强化训练,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等。经典的现代文找准突破口便不厌其详地与学生逐段品味,对重点词、重点语句反复揣摩,把内容、结构、写法、主题等要素一一理清弄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每一类体裁的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还深入地欣赏了美文,如《春》《背影》《苏州园林》等。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神秘的领域,大多情况下便采用“逐字逐句”的方法,这一方法掌握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便牢固了,学生们不仅没有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同时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也培养起来,升入高中后,学生都说学习文言文游刃有余。

此外,创设教学情景课本剧、今日我当老师、看谁错得少等形式也穿插其中,语文课便不枯燥了,对学生多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充分的备课、严而不死的课堂管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是确保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让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力争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发展为高效教学!

上一篇:信用评级行业英文翻译下一篇:设计大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