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的优质教学设计

2024-07-01

海燕的优质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1:海燕的优质教学设计

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海燕》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6年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王守松/执教、整理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海燕,它有大海赋予的坚硬的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允许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我心中的海燕。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一看看全文共有多少个段,二给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师配乐朗读。)

师: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众):15个自然段。

师:哪些字词容易读错? 生(杂):“胆怯”、“掠起”、“号叫”。

(师板书,并给“怯”、“掠”、“号”注音。)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呢?

生(众):充满激情。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大声地、自由地读出你心中的海燕。

(生自由朗读。)

三、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非常认真。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从,我感悟到这是 的海燕”的句式把你心中的海燕形象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我讲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板书:海燕图形。)

(生圈点评注交流,师参与讨论。)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交流发言,精彩答案将被写在海燕矫健的翅膀里。

生1:从“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我感悟到这是高傲的勇敢的海燕。

师:具体说说。

生1: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海燕毫不畏惧,勇敢高傲地飞翔。

师:从“像黑色的闪电”中,你能读出什么?从“高傲地飞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1:飞翔速度快。

生2:运用比喻和拟人。

师:说得真好,我选择一个词语写在黑板上。(板书:高傲。)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文章是在赞美海燕,但是“高傲”这个词语从情感色彩上讲是个什么词语?

生3:贬义词。

师:要表达赞美的情感却用了一个贬义词,这是否矛盾呢?如果不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讨论。)

生4:不矛盾,这是贬义词褒用。

生5:“高傲”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海燕不把暴风雨放在眼里,表现了海燕面对暴风雨无所畏惧的精神。

师:你的理解非常到位,请坐。哪位同学能把这一句话读一下,读出海燕的高傲。你来读一读吧。

(一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想着重表现哪几个词语?

生6:我为了读出海燕不畏惧暴风雨的形象,着重读了“像黑色的闪电”和“高傲地”。

师:重读是把握文章内涵,表现文章内容,体现文章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一般是将表现事物情态特点、动作特征的词语重读。同学们认为这句话中除了“像黑色的闪电”和“高傲地”,还有哪些词语要重读? 生7:重读“黑色的”,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海燕身体的颜色。

生8:重读“黑色的闪电”,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燕动作快、敏捷。

生9:重读“高傲”,因为这个词语表现了海燕的性格特点。

师:好,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练读一遍。这位同学,你来读。

(一生读。)

师:继续我们的问题探究,“从_______,我感悟到这是_____的海燕。”

生1:从“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我感悟到这是渴望暴风雨的海燕。

师:何以见得?

生1:在暴风雨来临时其他海鸟纷纷逃窜,只有它高傲地飞翔。

(师板书:渴望暴风雨。)

生2:从“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我感悟到这是敏感的海燕。

师:具体说说。

生2: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说明它敏感。

师:“精灵”怎样理解?在词典当中“精灵”有两个意思,一是聪明的,二是具有超能力的鬼怪。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解释?

(师板书:敏感。)

生2:具有超能力的鬼怪。

师:有不同意见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生交流,意见一致。)

师:谁能读出敏感的海燕形象?

(一生读。)

师:“遮不住的!”用了一个感叹号,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生3:海燕的坚定。

师:你能读出来吗?(师板书:坚定。)(生再读,师指导。生自读。)师:请同学们找到文中描写其他海鸟的语句,读一读,分析其他海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描绘它们的?

(生读。)

师:其他海鸟有什么特点?

生(众):胆怯、恐惧、懦弱。

师: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生1:从“呻吟”、“飞窜”、“掩藏”、“吓坏”、“躲藏”等词语可以体会出其他海鸟的胆怯、恐惧。

师: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描绘它们?

生2:作者带着嘲讽、蔑视的感情来描绘它们。

师:请任选一段读出作者的情感。

(一生读。)

师:还缺嘲笑的表情,带着这种表情请你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海燕不像其他海鸟胆怯恐惧畏缩不前,而是勇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它是真正的勇士。让我们齐读课文第6段,在强烈的对比中感悟海燕的勇敢。注意第一句嘲笑的表情,第二句赞美的情感用重音来表现。

(生齐读。)

师:通过对具体语句进行评析,一只高傲、敏感、坚定、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已飞翔在我们眼前。那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海燕,嘲讽其他海鸟呢?

(生沉思。)

师:要想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1901年的俄国,正是人民群众的革命风暴风起云涌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者发动了对沙皇反动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就在这紧要关头,出现了一批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静观其变,趁机渔利。高尔基——这位勇敢的革命斗士,为了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批判假革命者、不革命者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吹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师:作者赞美海燕是在赞美谁?嘲讽其他海鸟是在嘲讽谁? 生1:作者赞美海燕是在赞美革命者,嘲讽其他海鸟是在嘲讽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师板书:革命者。)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革命者,而是借赞美海燕赞美革命者呢?

(生讨论交流。)

生2:沙皇疯狂地镇压革命,直接赞美革命者容易受到迫害。

师:这种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手法叫象征。

(师板书:象征。)

(课件展示革命者战斗画面。)

师:同学们,正是在海燕精神的鼓舞下,俄国革命者先后掀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风暴,一举推翻了沙皇统治,使盘踞俄国政坛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最终覆灭。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感受海燕精神的伟大,感受高尔基为俄国革命者吹响的战斗的号角。

(生齐读后三段。)

四、拓展延伸

师:时光流转,百年历史已成过去,革命的风暴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以“我们是勇敢的海燕”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

(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生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朋友,不要畏惧困难,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胜利的信心,相信你一定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

生2:我是一只英勇善战的海燕,那些胆怯的海鸥啊、海鸭啊、企鹅啊,你们躲藏吧,躲藏吧。我等待着光明的来临!

师:同学们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我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我们是勇敢的海燕》。

(课件展示。师生齐读。)

不是每一只鸟儿都可以翱翔蓝天,不是每一条小溪都可以流过巉岩,不是每一株幼苗都可以长成大树,不是每个人的旅途都可以舒适平坦。

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让我们大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因为我们是勇敢的海燕!

五、课堂总结

师:愿同学们都做生活中勇敢的海燕。下课。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王守松

一、教师试读,示范引领

2008年我在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执教《安塞腰鼓》一课,讲完课后回来第二天,一位老师告诉我说,东营市教研网上有对你的评价,我打开一看,是这样写的:“来自济南长清一中的王守松老师激情洋溢地朗读了《安塞腰鼓》,那豪放奔腾的气势,那铿锵有力的语言,把在座的所有人都带入了那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黄土高原,耳边仿佛尽是那隆隆的鼓声,眼前仿佛尽是那飘飞的舞绸,作为教师的笔者都忍不住热血沸腾。学生皆神情专注地在老师的声音里进入精彩的文本,感受精妙的文字。当王老师的朗诵与背景音乐一同戛然而止的时候,全场有一秒钟似乎不舍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了极其热烈的掌声,台上台下,全都沉浸陶醉在这样美好激动的氛围里。”

看完了这段评价,我在当天的反思中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是对学生最好的指导,因为它是教师在充分备课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师在充分感知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情感表达,它的效果远胜于放录音。因为,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熟悉自己老师的声音,易于在声音感染下进入文本,教师现场的朗读有丰富的肢体语言,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以,语文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试读,让学生感受教师和文本的风采。

二、理解文本,教给方法

理解文章的内涵是读好的首要,其次还要有方法作辅助,比如重音要加在什么地方,语气要作怎样的对比等等。如教《海燕》一课,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教他们如何运用重音来表现作者和自己的情感。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得兴味盎然。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氛围,感染学生,以情激趣,以情激情,以情动人。

如教读《石壕吏》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句时,我就动情地说道:“同学们,古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其中,尤以‘老年丧子’为最痛。想想老妇,三个儿子,两个战死,还有一个性命朝不保夕,她说这番话时是何等的悲痛啊!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声音读出老妇的悲痛欲绝、悲愤交加。”于是学生声情并茂地放声朗读。

四、准确评价,形象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要求:“注意加强对文章诵读的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中,教师要通过准确评价和形象指导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继续发扬,不足在哪里,以期改正,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课文《黄河颂》中有这样一段话: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一生读完后,我对她说:“课文不但要读对,更要读好。你读得对,但这‘一泻万丈’的黄河,你只读出了‘十里溪流’,读得还不够大。”刚说完,她笑了,全班同学都笑了,每个人都在细细揣摩语句,想要读出黄河“一泻万丈”的气势来。

准确形象的朗读评价就是通过巧妙的铺垫、点拨、引导,指出学生朗读情感的缺失,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使学生的朗读有更明确的目标,所以朗读评价的语言不是一个“好”字就能涵盖。

总之,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注重朗读,强化指导,使学生陶醉于文学作品构建的艺术王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自己的情感:有时是会心的微笑,有时是伤心的哭泣,有时是痛心的激愤,真正达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山东济南市长清一中初中部;250300)

篇2:海燕的优质教学设计

《海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文章被《初中生名篇佳作必读大全》录入。《海燕》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一篇优美咏物寄情散文。作者所处的年代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身为党外进步人士的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当年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浓浓乡愁,写成本篇文章。文章通过对海燕这一可爱形象的具体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与热爱之情。

教学本文后,在教学反思中切实体会到教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与整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

课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勾画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对故乡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的活动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写出了小燕子的形体之美,“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接着又写了小燕子飞翔的动态之美,“在微风细雨或在阳光满地时,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隽逸地在粼粼如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除了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还写了几痕细线上的小黑点以及燕子归来寻旧垒,燕子与故乡人家的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以上这些细腻生动的描写,是学生最容易理解,也最易感悟的画面。不论是“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的春景图画,还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熟悉呀!且不说朱自清先生的《春》已给他们理性的美的体验。山区农村的学生此时正处在明媚的春天里,对身边的春景已是相当熟悉。讲课时碰巧小燕子就在教室外“唧——唧———”地鸣叫,正憩息于电线上。此时的环境已成为最好的课程资源。而学生们的目光也早已游离于课本,专注地盯着窗外,教室仿佛已不存在,他们已经与此情此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此后,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即海天图的描写,“蔚蓝色的皎洁无比的大海”以及“平贴了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宛如“女郎穿了绝美蓝色夏衣,颈间围了绝轻绝细的白纱巾,皎洁无比的海上天空”。此时学生只能平添些遐想与空渺,而海燕的情态更让他们茫然,唯有借助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间接体会才能更为深刻地感受情景。在环境资源与媒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能更为深刻的体验情感。因此,环境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学中,学生面对“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它们真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等问题时,有人认为因为燕子是候鸟,也许它们迁徙到了那儿,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认为海燕应该是海鸥,这种认为偏离于文本,此种情况之下,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应该因势利导,深入文章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的问题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往往答非所问或得出错误结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惯用的处理方法是避开,提请另一位同学解答。殊不知教师的这些做法,就失去了鲜活的课程资源。

面对学生错误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体现:首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外露,是教学效果和目标的一种较好的信息反馈。就《海燕》教学过程来说,学生没有感悟到作者睹物生情,虽此物非彼物,但主要的不是物而是情,作者是见到海燕,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不过是明知故问,此时的小燕子已非故乡的小燕子,而是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成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念的代表,它是乡愁的载体。作为教师怎能回避呢?其次,学生的错误,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提示和行为借鉴。其他同学的回答必然会转变思考方向,改换思维模式。所谓“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再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自身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重大的参与和尝试。一经订正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记,学生只有意识到错误才能真正领悟到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学生错误的尝试能让他们印象深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能在错误中进步。

因此,学生的错误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而不能挫伤学生的心灵和积极性,让这一课程资源经过开发与整合,有效利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三、善于回应不同的“声音”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尊重学生个性,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民主、开放、高效,激发课堂活力。

教学中,分析作者对小燕子的描写时,有的学生提出:“乌黑的一身羽毛”有问题,燕子腹部却为白色;有的提出:“几痕细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后加上“仿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就更形象了。这是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精彩的想象啊!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得到了语言、思维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同声音作为课堂资源的价值远远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课堂上学生发出不同声音是他们个性的理解文章的真实表现,是学生站在不同思维角度的一种多元化思维的外现。对不同声音的回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经验资源的关注。作为一名好教师,就是要善于捕捉不同声音中蕴涵的学生经验、个性感悟,以及学生质疑创新的思维火花,从不同声音中真正去了解学生、认知学生,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四、“直面”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意外发生的事件。“突发”是相对而言,在课堂开放性主张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上有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确实难以预料 (这里说的突发事件不涉及安全事件)。

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两个突发事件,一件是一位男同学居然抓到了一只雏燕带进课堂,之前没人知道此事,当分析到文中小燕子的外形描写时,这位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只活生生的雏燕,一下子打乱了课堂秩序。我非常恼火,可转念一想,学生出于什么心理和动机这样做呢?于是,静下心来,让这位同学向大家展示。顺势让大家一起观察雏燕,然后与课文中描写的海燕作比较,并要求学生给小燕子的特征做概括描述。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思想教育。意外的是这堂课不仅没有秩序混乱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者是分析《海燕》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正上着课碰巧此时春雷阵阵,刮起了春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柳条在风中摇摆不定。这一自然景象与课文对春天的描写正好相反,干扰了学生对描写情景的理解,甚至有的学生还说起“反话”。面对如此情景,我将计把思考题放下,换为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作比较阅读,主要朗读其中关于暴风雨、企鹅、海鸥、海燕等情景描写的片断,让学生感悟到描写情景,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一事件并没有影响课堂,相反让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突发事件具有课程资源的性质,教师要能够直面应对,因势利导的处理,可以有利于教学。这样不但减少干扰对课堂教学的损失,而且使干扰成为有利的课程资源。“直面”突发事件,教师要处理得当,有效利用资源,与课堂紧密结合,正确引导。

篇3:《海燕》教学设计

1901年11月7日那天,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来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的,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地没有审讯就急匆匆地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欢呼:“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了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热爱高尔基!”一位大学生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一切,都是因为高尔基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这篇作品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轰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抒情的文笔,去领略这首散文诗中海燕那搏击风雨的风采!(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我们本次学习之旅的任务主要有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赏析海燕形象

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与作家面对面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去拜访一下这位伟大的作家。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谁说的?——高尔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屏显资料),哪位同学读一下资料?(指名)

四、听海燕——美文美读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心学习这首散文诗。(屏显大标题)

1.听读——他山之石(屏显)

首先我们来听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作者感情,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听完录音后,解说:课文听完了,我们感觉到热血沸腾,满腔豪情。读这样的课文就应该这样满怀激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融入到课文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好,现在该你试试身手了。

2.美读——小试身手(屏显)

同学们先放声地满怀激情地自由诵读一遍课文。设计多种形式读,可以先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生读时,注意指导,要有激情……可选其中一段指导:你认为哪些句子是全文感情的爆发点,最应该重读?——重点指导13、15段,齐读12——15段)

五、识海燕,感知形象(屏显)

初读完课文了,现在,海燕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安排学生画画,解说:咱们班哪些同学喜欢画画,哪些同学愿意上来一展才华,用你的巧手画一画海燕?)(学生画完后点评)我们来思考一道题:的海燕(屏显)思考后自由回答,在横线上填形容词:(例:勇敢、高傲、自信、顽强、充满斗志、大无畏等)多好的词语啊,老师挑两个写在海燕的翅膀上吧,可以说,海燕正是因为具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暴风雨中自由翱翔!

解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词从感情色彩上来说都是褒义词,可见,作者对海燕的感情是赞扬的,作者赞扬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海鸥、海鸭、企鹅呢?(屏显问题,指名回答后敲出答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对比)另外: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了狂风、鸟云、电闪雷鸣,这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用险恶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这是环境烘托。

让我们继续努力!作者赞扬海燕,仅仅只是为了单纯的赞扬这种海鸟吗?——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想赞扬像海燕一样的人,对,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扬这些人呢?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屏显背景,学生读)接着介绍象征(屏显——学生读)读完后解说:运用象征手法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那么,课文中的海燕以及其它一些物象分别象征什么呢?(提供答案,让学生连线)解说:《海燕》一发表,就在社会上掀起了强烈的轰动,它极大的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斗志,也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极大恐慌,现在,大家明白高尔基为什么被放逐了吧。

六、悟海燕——探究赏析

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继续深入探究海燕的形象。(屏显悟海燕——探究赏析)解说:刚才我们初读了海燕,现在让我们再读海燕,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大家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找好了就举手。(指名读,然后屏显)老师把写海燕最精彩的语句集中在一起,我们一起读,(齐读)读完课文让我们的思维再一次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屏显题目):如果让你给文章加 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加?(要求:1.切合文章的内容2.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3.语言简洁,字数不要过多)

先举两例,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例: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解说:多好的海燕啊!(敲出海燕)大海给了它坚强的翅膀,它就勇敢的搏击风浪!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向勇敢的海燕献上一束满怀敬意的鲜花!(敲出鲜花)

解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生活的海洋也不会永远是风平浪静的,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学海燕——搏击风雨(屏显)。海燕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勇敢地搏击风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既可能有和煦的阳光,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挫折和磨难,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暴风雨呢?(学生自由谈,视时间而定, 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随机点评)

七、总结全文

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理解了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感知赏析了海燕的形象,并感悟到海燕精神那穿越时空的壮美,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的最后几段,在琅琅的书声中再一次感悟海燕的精神。(齐读后几段)读完后解说:同学们,让我们(敲出结束语:做一只勇敢的海燕,在生活的海洋中搏击风雨,展翅翱翔!——齐读)

篇4:海燕的优质教学设计

师:听录音后大家觉得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1:是高亢奋进的。

生2:是催人向上的。

生3:是慷慨激昂的。

师:那么,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调来读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生1:因为文中的海燕不怕暴风雨。

生2:因为海燕的矫健勇敢。

生3:因为海燕不向厄运低头, 它象征了坚强无畏的革命者。

……

师:文章通过三组画面来表现海燕的英勇矫健, 这三组画面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应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

(投影)

(1) 文中直接描写海燕的三幅画面, 感情上应是:A、并列关系, B、递进关系, C、转折关系;

(2) 朗读这三组语段的语调应是:A、越来越高亢, B、越来越舒缓。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应选B和A, 因为文中随着暴风雨的逼近, 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也越来越勇敢。

生2:因为海燕的斗志越来越勇……

(小组竞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大家再想想文章为什么又写海鸭、企鹅这些海鸟呢?该怎样读呢?

学生分小组朗读后起来回答。

生1:写它们是为了与海燕作对比, 以它们的胆怯懦弱突出海燕的坚强勇敢。

生2:应用嘲讽鄙夷的语气去读, 因为它们太胆小, 害怕革命害怕暴风雨。

……

(学生激情朗读、体会。)

师:情感朗读是很重要的, 如果情感把握不好就会伤害文章的主旨, 只要把握好其中的感情, 多角度去体会, 这样才能获得审美乐趣, 提高语文素养啊。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朗读的多角度及其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明确主旨:《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像《海燕》这样的名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如果在学习时只重分析它的时代背景、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等, 无异于肢解一尊优美的雕像, 也会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 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入手。

本着这个原则, 我让同学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 浑厚的男中音, 激情的朗读, 配以暴风雨的乐音, 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在朗读艺术的氛围中, 获得了充沛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朗读理解形象: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会对课文的重点内容不厌其烦地讲析, 生怕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 不够扎实, 实际上, 这块内容最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感悟, 去讨论, 去探究, 去实践。基于此, 我对本课的重点, 采用了竞读实践法, 让学生来感受“海燕”这一艺术形象。先让学生跳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海燕的三组语段, 并画下来, 接着老师投放画面, 让大家观察, 并思考这些画面是体现了海燕的哪些特征。通过找、画、观察、思考, 由浅入深,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 画面中海燕矫健的身姿, 课文中“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文字再一次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 这样坚强无畏的海燕形象也就根植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朗读领悟写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体现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的特点, 对于本文写法的领会, 我还是采用朗读来实现。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 再让学生朗读体会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通过“找、读、悟”三步后, 很多同学都能悟出“应用嘲笑的语气读”、“用讽刺的语调读”“用憎恶的语调读”,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领悟, 再读这些语段, 文中的情感就能把握更到位了。通过以上几步朗读训练, 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主旨、情感、写法等都能了然于胸, 而且都是他们自己在朗读实践中领悟出来的东西, 比老师的直接讲解要深刻得多, 扎实得多。

朗读增强趣味: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说:“在语文教学任务中,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而提高学生的读书趣味, 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几篇课文, 所以延伸阅读也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必需, 正像吕叔湘先生说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应向课本以外延伸”。基于此, 我选择郑振铎先生的同题《海燕》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郑振铎先生的《海燕》是一篇描写海燕寄托思乡之情的散文, 读这类文章宜用舒缓深情的语调。我便指定一位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起来朗读。同样是写海燕, 刚才还是高亢激昂的语调, 现在一下子变成了舒缓深情, 大家再一次领悟到了高尔基笔下海燕的象征意义。

篇5:《海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胆怯”“翡翠”“蜿蜒”等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2.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和分析海燕的形象意义;3.理解象征、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得到启发。

重难点:结合作品背景,在朗读中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一、 新课导入

1.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简介作家高尔基及其作品。

3.出示《海燕》一文的写作背景。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1.读准生字词。如呻吟、胆怯、翡翠、掠起、蜿蜒、苍茫等。

2. 正确理解和运用。从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或文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的词语组成一段话,或叙述一件事,或描绘一幅画面,或抒写某种情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初步感知。 要求: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之后谈谈自己听读的感受。

2.自由朗读思考。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图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3.交流明确: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_______

四、品读探究,赏析形象

1. 自主品味,个性解读。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句式:我从文中_______看出了这是一只_______的海燕。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2. 品读指导,感受形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朗读,感受海燕高大、勇敢无畏的形象美和文章语言的豪壮之美。(教师点评指导,深入感受海燕形象,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联系背景,合作探究

1. 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2. 本文借海燕形象赞美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

3.文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否也具有象征意义?

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乌云、狂风象征反动势力;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

4.本诗主要塑造了海燕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

明确:对比、侧面烘托海燕勇敢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此处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的方式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水到渠成地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六、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1.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虽已面目全非,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请同学们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人生启示的。

2.人生并非只有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完成下面的仿写训练:海燕的人生因_______而_______ ;我们的人生因_______而_______。

七、课堂小结

篇6:海燕的优质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参考物,将既有的经验与知识、概念相联系,进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生动、趣味化的情境模拟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有效过渡,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 矛盾冲突 的解决中 全面提高 综合能力。本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海燕》一课为例,试探讨情境教学多途径的可能性。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将文章内容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主要有小品、相声、哑剧表演等几种方式。其一方 面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揭示主题;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字句进行剖析,以尽可能地贴近人物的心境。角色扮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且是他们主动参与的情境,是对教材进行主观加工润色的过程,通过体验、表演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思想 内容、主题等 有更为深 入的认识 和理解。

在《海燕》一文中,作者高尔基赋予了海燕以人的灵魂,学生对海燕的形象、寓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教师不妨将海燕拟人化,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将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不同的情境进行表演:“如果海燕和人一样具有四肢、表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精神,通过表演来塑造海燕这一搏风击浪的形象呢?”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 色的闪电,在高傲地 飞翔”一句,学生需通过具体的言语、行动、神态来表现出风暴面前海燕高傲的个性、英勇无惧的神情;“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一句,则需要学生仔细揣摩企鹅畏缩、胆怯的行为,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二、音乐情境

正如罗扎诺夫理论所强调的那样,“一场精心 安排的音乐课 可以仅仅 用5% 的时间完 成60% 的教学工作”。一方面,音乐作为艺术性的语言,可以为文字提供美的补充,延长学生美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能够以节奏和旋律渲染气氛,影响学生的情绪,学习与放松两不误,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 运用音乐这一课堂教学资源,通过音乐情境来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拉近文字与学生心境的距离。

如在《海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静态的文字很难感受到暴风雨的凶猛、海燕的豪情与力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使学生和着旋律来朗读课文,感受狂风肆虐之时,海燕遨游于海面与黑暗作斗争的豪情壮志。学生于紧张的节奏之中,仿佛可以感受到暴风雨将来之前海燕跃跃欲试的蓬勃力量;于激昂有力的旋律之 中仿佛能 够听到海 燕的叫喊 声、呻吟声,具有勇往直前的力量;于不可阻挡的音乐气势中,仿佛可以看到海燕战胜暴风雨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三、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是指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或心理 活动过程,如对某一事物构建新的形象特征或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相关事物。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既能够得到一定的学习乐趣,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又能够对事物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起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善于运用 想象和联想这一手段,以倡导学生发散思维,将书本读厚。

如在《海燕》一文中,作者主要侧重于对环境以及海燕飞翔等形态的描写,来完成海燕搏击长空的英勇形象塑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海燕在与暴风雨作斗争时的内心活动,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对文章进行补充。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将海燕在苍茫大海上高昂飞翔的画面进行定格,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海燕勇于斗争的精神。通过补充文章、绘画等方式来填补文章本身的空白,这样既可以利用心理描写来表达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又可以切身地感受海燕与暴风雨搏斗的姿态。

篇7:浅谈《海燕》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精妙布局, 彰显思想高度

象征寓意是这首散文诗的主题, 题目是作者运用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的开始。“海燕”在俄国被誉为“暴风雨的预言者”, 高尔基充分运用了这个象征寓意, 给“海燕”赋予了更多人格化的内涵, 使其成为俄国黑暗时期照亮人们希望的明灯, 提高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全诗共呈现出三个激荡人心的画面。以海燕抵抗暴风雨为主线, 描写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和“即临”三个场景里, 海燕在性格、形象上的变化, 营造层层递进的紧张氛围以调动读者的情绪至最高点, 自然而然地勾勒出海燕作为“暴风雨精灵”的艺术形象。

第一幅画面描写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候, 苍茫的海面映衬出海燕娇小的身姿正在迎着风高傲地飞翔, 如同黑色的闪电一般迅捷, 而海鸥、海鸭和企鹅却在丑陋地呻吟。第二幅画面描写暴风雨逼近的时候, 海燕乘风破浪, 勇敢地与暴风雨正面迎战。即使狂风怒吼也无法阻挡它的意志, 狂风的疯狂反扑没有吓倒它, 反而激励它奋起再战, 像“敏感的精灵”洞察击碎狂风的机会。第三幅画面描写暴风雨马上来临的时候, 尽管狂风肆虐、闪电交加, 仿佛要置海燕于死地, 但却无法阻止它冲破牢笼的信心, 海燕用两次疾呼表达了迎战暴风雨的决心与积极乐观的信心。

随着画面的推进, 文章的思想高度逐渐显现。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 尽管文章运用了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 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描写某一件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而是通过象征的视角去看待所描写的世界, 实现虚实结合的象征意境, 使文章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艺术真实感。

二、顾此言彼, 突出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同一事物的象征体与本体。在《海燕》中, 作为一个勇斗暴风雨的经典形象, “海燕”是极富形象性的象征体;而它的本体正是成千上万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甘愿奉献生命的革命先驱。当然, 革命队伍中偶尔也会混进诸如“海鸥”、“海鸭”和“企鹅”这样贪图安逸的伪革命者, 它们在暴风雨面前不但退缩不前, 而且呻吟逃命。

《海燕》中对三幅画面的描摹不仅是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 更重要的是每幅画面都具有各自完整的故事情节, 即象征勇士、反动势力和伪革命者的形象, 三幅画面又存在内在的联系, 一步步地加剧了环境的恶劣, 尽管读者感叹海燕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但它乐观、积极的态度仍然会鼓舞读者继续欣赏。

从象征意义来讲, 全文构思顾此言彼。虽然海燕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文章并非仅仅描写海燕, 而是通过对环境氛围的塑造, 通过对“海鸥”、“海鸭”和“企鹅”这些怯懦者的描述, 运用象征意义手法, 再现了作者所生存的混乱时代, 将无法言说的“愤怒”表达出来, 这正是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的作用。在写作训练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象征写作手法, 以物寓意, 表述内心的情感, 给读者留出遐想的空间, 深化和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

三、对比烘托, 渲染经典形象

对比烘托是象征意义写作手法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对比有助于使事物的形象更具真实感, 便于树立经典的艺术形象;而烘托则会加强渲染的气氛, 便于营造紧迫的氛围, 使读者对海燕的经典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衬托海燕积极乐观、勇斗暴风雨的特质, 作者运用外部环境来烘托其形象。如文章中所展示的三幅画面, 从暴风雨的“将来”到“逼近”, 再到“即临”, 一层一层地制造紧张气氛, 加剧了外部环境的烘托;描写海燕在壮阔的海面上与狂风缠斗, 也是在渲染外部环境;最为直接的背景烘托是最后一幅画面中出现的“风”“云”“雷”“电”四大恶劣天气, 如同当时社会中强大的反动势力, 给“海燕”一般的革命者以最猛烈的、最沉重的打击, 表现了善与恶的较量, 有力地烘托了海燕的光辉形象。

除外部环境烘托外, 文章还运用了重要的对比写法。如为对比海燕的勇敢机智, 作者特地安排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恐惧中呻吟与飞蹿逃命的形象。在危险面前抱头鼠窜的形象刚好表现了假革命者的怯懦与自私, 反衬出“海燕”的英勇与献身精神。在强烈的形象对比中, 使“海燕”的形象愈加高大。总之, 对比与烘托是本文象征意义写法中必不可少的两项“武器”, 二者相辅相成, 使“海燕”的形象光芒万丈, 堪称经典。

四、感性修辞, 酝酿情感迸发

《海燕》这一首散文诗, 兼有散文的抒情, 又有诗的“比”“兴”, 其独特之处即在于“无韵脚却富有节奏美感, 不分行仍不乏精炼笔触”, 这是其他表现手法所不具备的。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感性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反复等, 激发读者不断进行情感酝酿。

比如,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句话, 用“闪电”来比喻海燕动作的敏捷, 刻画传神;并赋予它高傲的性格, 这是拟人化的写法, 强化海燕的象征意义;用“抱”“甩”“摔”等一连串动作来描写“狂风”, 再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恶劣的天气环境, 使读者的情绪愈发紧张起来。用“敏感的精灵”来形容海燕的聪颖, 用“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来比喻海燕的勇敢机智, 等等。重复使用“遮不住”这一词, 饱含深情的语气加强了对文章紧张气氛的渲染。

文章结尾处最著名最壮烈的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终于使情绪渲染达到高潮, 使读者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将“海燕”的象征形象发挥到了极致。这篇课文选用的修辞方法非常简练, 用法恰到好处, 使修辞发挥了最大的功效。在教学中, 学生不但要借鉴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更需要勤加练习, 掌握惯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得当即可提高作文的艺术性。

《海燕》立足于象征体“海燕”与本体“革命者”的内在联系, 用海燕坚毅的品质激发读者联想到革命者不畏艰险的品质, 是从“象征体”的具象联想到“本体”的抽象的情感激荡。在这首散文诗中, 占第一位的是抒情, 而抒情的更深层次探究, 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给了读者“海阔鱼跃, 天高鸟飞”的巨大遐想空间。作者优美的文字仿佛跳跃的音符, 谱写了一曲荡人心魄、冲破黑暗的交响乐, 震撼了读者的灵魂。

摘要: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在诗歌和散文中运用较为广泛。作为苏联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的《海燕》, 更以其象征意义而著名。该文作者通过海燕、暴风雨等形象向读者传达出坚定的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读之倍受鼓舞, 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上一篇:五年级上语文百花园三下一篇:母亲生日晚会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