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2024-05-10

海燕诵读教学指导(通用9篇)

篇1: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磨坪中学

谭本英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这种体裁兼具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非常适合朗读的,加上这篇文章饱含激情,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融入到文章里面,从而让那些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在读中得以显现,所以我认为用朗读作为理解《海燕》这一课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篇富有象征意义、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散文,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生体验的人品读散文的意境会有所不同,如果简单地教学生自己读这首散文诗,学生可能会带着稚气,读出海燕的欢乐和自豪、渴盼,对于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及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示范、讲解,并对朗读基调、停顿、速度、重音等作具体指导与示范,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海燕》的朗读教学所做的尝试。

首先,同学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或了解到的高尔基的相关情况,了解高尔基的人生经历、志趣信仰、作品创作背景,在朗读教学前要“知人论世”。《海燕》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第一步

学生自由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散文所描绘的意境画面。自主感知体会隐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递增变化,明确全文的朗读情感基调,体会全文热烈奔放的情感,感知场面波澜壮阔和基调的高亢有力,然后找同学就这几方面的体会交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表达技巧。

第二步 俩人一小组同学互读互评,品读画面意境三次渐进递变。整篇散文在描写刻画海燕时,把飞翔、搏斗的海燕定格在暴风雨即将到来的特定的大海海面,以暴风雨的三次渐变逼近为线索,对海面景象由平静到较汹涌再到肆虐疯狂变化,朗读的情感投入和语气语调随之变化,从而来体现突出海燕外在翱翔、拼搏雄姿和内在的精神追求与呼唤。这三个场景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开头的第一个场景,以平静中稍带低沉语气读,语速适中,读出当时环境的沉闷、压抑,重音落在“苍茫”和“卷集”这两个词语上,读出当时暴风雨即将到来时之前的酝酿之势。第7段写的第二部分场景在前一基础上形势更严峻,海面环境变得较恶劣要读出这个渐变,语速较前面的适中速度要稍慢,语气要轻中略带低沉,重音落在“来”、“暗”、“压”、“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体现波浪与雷声开展搏斗的前奏之音。紧接着第8段,语速要快,读出的重音要高亢有力,反映波浪与狂风的激烈搏斗,读出波浪的狂傲、不可一世,还要读出波浪勇敢地迎战的斗争精神,重音应落在“轰响”、“愤怒”、“呼叫”、“争鸣”、“抱”。特别是最后一句中“恶狠狠”、摔成尘雾、碎沫、读出狂风那种强大、凶悍,体现当时斗争的激烈,形势是比较紧迫的,到最后一个场景,当暴风雨逼近时,乌云翻滚,狂风怒吼,闪电狂舞,与大海可以说是进行殊死的搏斗,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对于描写大海搏斗的动作:“抓住”、“熄灭”、要读成强调重音,读出大海的磅礴气势及力量,为后面的大海的“怒吼”蓄势。通过朗读暴风雨到来前后三个场面变化,品析海燕活动环境的变化,正象征了当时俄国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之前的剑拔弩张局势。

第三步 开展男女生比赛竞读,指导品读寄寓在语言文字中的对比、渐变层递的情感变化。作者所以塑造海燕这一勇敢者形象,是为了含蓄表达作者内心真实期望与渴盼。为突出海燕的这一形象,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海燕的与众不同,而且对三次不同环境画面的描绘,文章的语言文字包含的情感也是由浅到深、由含蓄到不由自主地爆发,怎样读出这种内在的情感变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辨别、在读中领悟。

开头描写刻画海燕飞翔外在的雄姿,把海燕的比作“闪电”,朗读时要采用欢快的语调把“黑色的闪电”、“高傲”读为重音,而海燕内在的渴望,是通过它在空中飞翔时的叫喊声对其它旁听者及乌云听出来的,语气、语调、依次逐渐加重读“欢乐”、“愤怒”、“热情”、“胜利”。这几个词语。后面描写的其它三种海鸟的丑态,要读出鄙视,不屑一顾的情感,语调稍低,读出它们的恐惧、害怕、畏缩、懦弱,与海燕的勇敢、自信、强大、翱翔英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第六段中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与前4、5段内容相比,第一次要读得慷慨激昂,语调稍有提高,语气加重,特别强调重音“ 高傲地”、“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以突出海燕与其他海鸟的与众不同,体现此刻海燕高大、勇猛的形象。文章的第9段,直接描写海燕的叫喊声这时的情感要较前更突出,更强烈,出反复写它的外形“黑色的闪电”之外,还用夸张比喻句形容它像利箭一般穿过乌云,可以说是锐不可当,不可战胜的,要用极坚定肯定的语气来读,特别要咬准重复句“像黑色的闪电”。第10段“看吧”,视角距离拉近,牵引读者视线,就像在海边亲自领略海燕飞舞搏击的雄姿,语速要快,情感也要读得较集中,读得高亢有力,声音要深厚沉稳,读出“大笑”、“号叫”、“因欢乐而号叫”中所蕴含的这个胜利者的自豪、兴奋。第11段,重点读出海燕对未来革命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写海燕理想信念的坚定,重读“深信”,破折号后语气进一步坚定,“是的”语气更肯定,“遮不住的”要读高、读强,吐字凝重有力。第14、16段,暴风雨的到来,海燕的内心是极度狂喜,在空中展翅翱翔,像一个胜利的革命预言家在奔走呼告,高唱未来革命胜利的凯歌,此刻,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顶点,压抑、蓄积的情感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连用两个感叹号,气势一次比一次紧张,尤其是后面的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来”字是重读的字。

“怒吼的”对比性重音,突出海燕的形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本身是一个祈使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强调突出重音“来”,并适当延长,读出调值的有意夸张,读出一种号召力、自信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前低后高,最后定格到高音,在高亢激昂中结束全文的朗读,从而完成整篇文章层递渐进的梯形朗读模式教学,在读中较好地把握了作品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 师生共同高声诵读《海燕》,总结交流本次朗读学习心得。分小组自主交流对散文的这种朗读教学的感受和体会,总结经验,归纳朗读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总之,通过本次对《海燕》的诵读教学,我体会到对散文的教学,朗读法是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读懂物语、读透情思、读出渐进层递变化,朗读不仅仅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它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读者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来确切表达文中优美语言的内涵的最佳方式,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或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悟文意,培养语感,最终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篇2: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文章是一组散文诗,作者撷取自然界中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壮阔而美丽的自然风物,塑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借以表达作者深沉而又热烈思想感情。

海燕形象是当时俄国社会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曾经激励过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今天,海燕形象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即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强者,激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所以,教学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新意,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因此,我将目标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海燕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

我认为我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听读、个性化朗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在“揣摩海燕形象”时,我注重了个性化解读,既尊重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拓展延伸”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即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篇3: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参考物,将既有的经验与知识、概念相联系,进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生动、趣味化的情境模拟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有效过渡,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 矛盾冲突 的解决中 全面提高 综合能力。本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海燕》一课为例,试探讨情境教学多途径的可能性。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将文章内容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主要有小品、相声、哑剧表演等几种方式。其一方 面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揭示主题;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字句进行剖析,以尽可能地贴近人物的心境。角色扮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且是他们主动参与的情境,是对教材进行主观加工润色的过程,通过体验、表演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思想 内容、主题等 有更为深 入的认识 和理解。

在《海燕》一文中,作者高尔基赋予了海燕以人的灵魂,学生对海燕的形象、寓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教师不妨将海燕拟人化,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将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不同的情境进行表演:“如果海燕和人一样具有四肢、表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精神,通过表演来塑造海燕这一搏风击浪的形象呢?”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 色的闪电,在高傲地 飞翔”一句,学生需通过具体的言语、行动、神态来表现出风暴面前海燕高傲的个性、英勇无惧的神情;“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一句,则需要学生仔细揣摩企鹅畏缩、胆怯的行为,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二、音乐情境

正如罗扎诺夫理论所强调的那样,“一场精心 安排的音乐课 可以仅仅 用5% 的时间完 成60% 的教学工作”。一方面,音乐作为艺术性的语言,可以为文字提供美的补充,延长学生美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能够以节奏和旋律渲染气氛,影响学生的情绪,学习与放松两不误,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 运用音乐这一课堂教学资源,通过音乐情境来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拉近文字与学生心境的距离。

如在《海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静态的文字很难感受到暴风雨的凶猛、海燕的豪情与力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使学生和着旋律来朗读课文,感受狂风肆虐之时,海燕遨游于海面与黑暗作斗争的豪情壮志。学生于紧张的节奏之中,仿佛可以感受到暴风雨将来之前海燕跃跃欲试的蓬勃力量;于激昂有力的旋律之 中仿佛能 够听到海 燕的叫喊 声、呻吟声,具有勇往直前的力量;于不可阻挡的音乐气势中,仿佛可以看到海燕战胜暴风雨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三、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是指有目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或心理 活动过程,如对某一事物构建新的形象特征或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相关事物。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既能够得到一定的学习乐趣,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又能够对事物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起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善于运用 想象和联想这一手段,以倡导学生发散思维,将书本读厚。

如在《海燕》一文中,作者主要侧重于对环境以及海燕飞翔等形态的描写,来完成海燕搏击长空的英勇形象塑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海燕在与暴风雨作斗争时的内心活动,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对文章进行补充。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将海燕在苍茫大海上高昂飞翔的画面进行定格,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海燕勇于斗争的精神。通过补充文章、绘画等方式来填补文章本身的空白,这样既可以利用心理描写来表达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又可以切身地感受海燕与暴风雨搏斗的姿态。

篇4:《海燕》教学设计

1901年11月7日那天,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来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的,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地没有审讯就急匆匆地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欢呼:“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了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热爱高尔基!”一位大学生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一切,都是因为高尔基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这篇作品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轰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抒情的文笔,去领略这首散文诗中海燕那搏击风雨的风采!(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我们本次学习之旅的任务主要有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赏析海燕形象

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与作家面对面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去拜访一下这位伟大的作家。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谁说的?——高尔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屏显资料),哪位同学读一下资料?(指名)

四、听海燕——美文美读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心学习这首散文诗。(屏显大标题)

1.听读——他山之石(屏显)

首先我们来听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作者感情,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听完录音后,解说:课文听完了,我们感觉到热血沸腾,满腔豪情。读这样的课文就应该这样满怀激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融入到课文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好,现在该你试试身手了。

2.美读——小试身手(屏显)

同学们先放声地满怀激情地自由诵读一遍课文。设计多种形式读,可以先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生读时,注意指导,要有激情……可选其中一段指导:你认为哪些句子是全文感情的爆发点,最应该重读?——重点指导13、15段,齐读12——15段)

五、识海燕,感知形象(屏显)

初读完课文了,现在,海燕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安排学生画画,解说:咱们班哪些同学喜欢画画,哪些同学愿意上来一展才华,用你的巧手画一画海燕?)(学生画完后点评)我们来思考一道题:的海燕(屏显)思考后自由回答,在横线上填形容词:(例:勇敢、高傲、自信、顽强、充满斗志、大无畏等)多好的词语啊,老师挑两个写在海燕的翅膀上吧,可以说,海燕正是因为具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暴风雨中自由翱翔!

解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词从感情色彩上来说都是褒义词,可见,作者对海燕的感情是赞扬的,作者赞扬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海鸥、海鸭、企鹅呢?(屏显问题,指名回答后敲出答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对比)另外: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了狂风、鸟云、电闪雷鸣,这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用险恶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这是环境烘托。

让我们继续努力!作者赞扬海燕,仅仅只是为了单纯的赞扬这种海鸟吗?——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想赞扬像海燕一样的人,对,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扬这些人呢?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屏显背景,学生读)接着介绍象征(屏显——学生读)读完后解说:运用象征手法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那么,课文中的海燕以及其它一些物象分别象征什么呢?(提供答案,让学生连线)解说:《海燕》一发表,就在社会上掀起了强烈的轰动,它极大的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斗志,也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极大恐慌,现在,大家明白高尔基为什么被放逐了吧。

六、悟海燕——探究赏析

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继续深入探究海燕的形象。(屏显悟海燕——探究赏析)解说:刚才我们初读了海燕,现在让我们再读海燕,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大家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找好了就举手。(指名读,然后屏显)老师把写海燕最精彩的语句集中在一起,我们一起读,(齐读)读完课文让我们的思维再一次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屏显题目):如果让你给文章加 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加?(要求:1.切合文章的内容2.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3.语言简洁,字数不要过多)

先举两例,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例: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解说:多好的海燕啊!(敲出海燕)大海给了它坚强的翅膀,它就勇敢的搏击风浪!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向勇敢的海燕献上一束满怀敬意的鲜花!(敲出鲜花)

解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生活的海洋也不会永远是风平浪静的,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学海燕——搏击风雨(屏显)。海燕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勇敢地搏击风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既可能有和煦的阳光,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挫折和磨难,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暴风雨呢?(学生自由谈,视时间而定, 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随机点评)

七、总结全文

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理解了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感知赏析了海燕的形象,并感悟到海燕精神那穿越时空的壮美,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的最后几段,在琅琅的书声中再一次感悟海燕的精神。(齐读后几段)读完后解说:同学们,让我们(敲出结束语:做一只勇敢的海燕,在生活的海洋中搏击风雨,展翅翱翔!——齐读)

篇5:海燕教学反思

试讲前我就准备了海燕的讲课稿,我想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做到:让它在学生的心扉留下些许难忘的东西。我告诉学生要用心去倾听海燕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最好能让海燕走进你的心扉。首先,我以学生喜欢的动植物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谈,整个氛围是活跃了,但是却无法把文中所要渲染的那种凝重的气氛表现出来,白白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入的不恰当使试讲的开头有点不足。幸好,我的手机里有《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我灵机一动,把这首曲子播放出来。顿时,那铿锵的乐声调动了学生敏感的神经,整个课堂笼罩着凝重的气氛。在解读作品时让学生们多次朗读作品,指导学生在倾听海燕的呼唤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海燕翱翔在大海上的情景。

让学生充分感受着海燕那战斗的英姿,适时点拨学生,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海燕,我们从海燕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或者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悟。我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给予了及时地评价和指导。有一个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来说,指出自己平时的不良行为,并说会努力做一只战胜自我的“海燕”。我表扬他能立足实际,对海燕的精神领悟深刻。接着,我又针对他所说的较繁琐、议论欠深刻的地方,给出了我的意见。有了这样的示范后,我让他们课下互相倾听类似的事件,发表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反复进行朗读训练,《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所以朗诵环节是很重要的。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听读p试读p品读p老师范读这几个朗读教学过程,让学生把握散文诗的节奏p重音、停顿和感情。其中,我觉得还可以再增加一个过程,就是用音频范读。我可以在网上找一个比较好的朗读音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力求准确。通过多读,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学生能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比老师单一的去讲要好的多。

在让学生人找出课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时,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找出并加以分析,对海燕坚强乐观的形象以及海燕等的象征意义也有了准确地把握,但由于我们试讲的时间有限,没有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加练习,及时巩固。因为时间有限,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根据我之前备课的顺序讲,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有点被动了,按照教学目标等一直在赶时间。当时我应该截取其中的某一个点来展开就好,现在就不会觉得处处都是重点,又都不是重点。

篇6:海燕教学反思

其次,在形象的把握上,以往主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目的是不让学生受背景的影响受教师引导的影响,能够自由的解读文章的内容。因此,学生对“海燕”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比较快,也比较一致,大都是“它是生活中的强者,逆境中的勇士,勇于迎接挑战的英雄。”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海燕”,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张海迪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事例。课后,我自己问自己,《海燕》一文的价值何在呢?难道它等同于一篇一般的托物言志赞美生活中的强者的文章了吗?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了吗?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高尔基的《海燕》却只有一篇!我想,这不是真正的多元解读,也不是新课改下的花样翻新,而是在糟蹋经典美文!

于是我很快又对这一设计进行了补充,在第二节课上,在学生进行了自由解读之后,我及时进行了讲解引导,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高尔基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再由学生思考“海燕”的象征意义以及本文的主题,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又进行了一些补充讲解。尽管好像剥夺了一点学生的自主权,但我觉得《海燕》这篇文章一下子厚重起来,充实起来,高贵起来,它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啊!我觉得我对得起高尔基了。

这次经历使我领悟到了几点:要以冷静的理智的头脑对待一些“时髦”;对一些经典美文,特别是时代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进行自由解读多元解读,但要慎重,不能为追求所谓的教学创新,而损害了它们的价值,不能使多元解读庸俗化;要灵活客观地对待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教师该参与的该引导的,就不能退出,就不能犹豫,就不能缄口。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入学习,冷静思考,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注入新鲜的活水,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向新课程。

篇7:海燕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的方法,体会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咏物抒怀文章的大体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揣摩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清散文诗的结构,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海燕呼唤革命风暴的热情。

2、从海燕身上汲取对革命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压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燕》这首散文诗,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最强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课件、配乐)

(1)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2)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大家标记出本文出现的一些意象,并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大海上飞翔,在迎接着暴风雨的来临。

2、师:文中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波浪、乌云、狂风、闪电等。

3、师:第7段“乌云越来越低暗,越来越低”和第12段“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可又看出大海上天气有什么变化?

生:暴风雨越来越近了。以时间为序,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4、师:刚才我们聊到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同学们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生: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师:那就给课文分层吧?

讨论明确:

一(1—6):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二(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三(12-16):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讨论明确:

环境:“苍茫”、“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海燕:“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碰着”、“直冲”。

2、“闪电”一喻,有何作用?“高傲”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把海燕比喻成“闪电”,写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壮,身形敏捷、。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碰”字与“冲”字,写出海燕怎样的情态?

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斗志昂扬的精神,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4、默读4-6段,思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其它海鸟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板书)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五、布置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当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与背诵:

1、齐读。

2、指名读,并简评。

3、背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复习旧知

师: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海鸟们都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课件)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节里,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2、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

3、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讨论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4、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齐读11节)

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学生齐读12—16节。

师:你们通过这些文字,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

师:这是一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讨论明确: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要敢于斗争。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三、艺术手法

1、师:自《海燕》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在诵读中,你体验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生:象征手法。

生:对比和烘托。

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越性,节奏感强。同时,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2、梳理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广大的革命群众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明哲保身的人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四、主题

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大海景象的描绘和海燕战斗雄姿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起来迎接革命斗争。

五、作业

1、练习二、三、四。

篇8: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海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文章被《初中生名篇佳作必读大全》录入。《海燕》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一篇优美咏物寄情散文。作者所处的年代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身为党外进步人士的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当年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浓浓乡愁,写成本篇文章。文章通过对海燕这一可爱形象的具体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与热爱之情。

教学本文后,在教学反思中切实体会到教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与整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

课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勾画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对故乡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的活动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写出了小燕子的形体之美,“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接着又写了小燕子飞翔的动态之美,“在微风细雨或在阳光满地时,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隽逸地在粼粼如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除了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还写了几痕细线上的小黑点以及燕子归来寻旧垒,燕子与故乡人家的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以上这些细腻生动的描写,是学生最容易理解,也最易感悟的画面。不论是“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的春景图画,还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熟悉呀!且不说朱自清先生的《春》已给他们理性的美的体验。山区农村的学生此时正处在明媚的春天里,对身边的春景已是相当熟悉。讲课时碰巧小燕子就在教室外“唧——唧———”地鸣叫,正憩息于电线上。此时的环境已成为最好的课程资源。而学生们的目光也早已游离于课本,专注地盯着窗外,教室仿佛已不存在,他们已经与此情此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此后,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即海天图的描写,“蔚蓝色的皎洁无比的大海”以及“平贴了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宛如“女郎穿了绝美蓝色夏衣,颈间围了绝轻绝细的白纱巾,皎洁无比的海上天空”。此时学生只能平添些遐想与空渺,而海燕的情态更让他们茫然,唯有借助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间接体会才能更为深刻地感受情景。在环境资源与媒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能更为深刻的体验情感。因此,环境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学中,学生面对“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它们真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等问题时,有人认为因为燕子是候鸟,也许它们迁徙到了那儿,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认为海燕应该是海鸥,这种认为偏离于文本,此种情况之下,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应该因势利导,深入文章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的问题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往往答非所问或得出错误结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惯用的处理方法是避开,提请另一位同学解答。殊不知教师的这些做法,就失去了鲜活的课程资源。

面对学生错误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体现:首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外露,是教学效果和目标的一种较好的信息反馈。就《海燕》教学过程来说,学生没有感悟到作者睹物生情,虽此物非彼物,但主要的不是物而是情,作者是见到海燕,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不过是明知故问,此时的小燕子已非故乡的小燕子,而是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成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念的代表,它是乡愁的载体。作为教师怎能回避呢?其次,学生的错误,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提示和行为借鉴。其他同学的回答必然会转变思考方向,改换思维模式。所谓“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再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自身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重大的参与和尝试。一经订正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记,学生只有意识到错误才能真正领悟到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学生错误的尝试能让他们印象深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能在错误中进步。

因此,学生的错误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而不能挫伤学生的心灵和积极性,让这一课程资源经过开发与整合,有效利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三、善于回应不同的“声音”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尊重学生个性,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民主、开放、高效,激发课堂活力。

教学中,分析作者对小燕子的描写时,有的学生提出:“乌黑的一身羽毛”有问题,燕子腹部却为白色;有的提出:“几痕细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后加上“仿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就更形象了。这是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精彩的想象啊!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得到了语言、思维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同声音作为课堂资源的价值远远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课堂上学生发出不同声音是他们个性的理解文章的真实表现,是学生站在不同思维角度的一种多元化思维的外现。对不同声音的回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经验资源的关注。作为一名好教师,就是要善于捕捉不同声音中蕴涵的学生经验、个性感悟,以及学生质疑创新的思维火花,从不同声音中真正去了解学生、认知学生,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四、“直面”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意外发生的事件。“突发”是相对而言,在课堂开放性主张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上有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确实难以预料 (这里说的突发事件不涉及安全事件)。

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两个突发事件,一件是一位男同学居然抓到了一只雏燕带进课堂,之前没人知道此事,当分析到文中小燕子的外形描写时,这位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只活生生的雏燕,一下子打乱了课堂秩序。我非常恼火,可转念一想,学生出于什么心理和动机这样做呢?于是,静下心来,让这位同学向大家展示。顺势让大家一起观察雏燕,然后与课文中描写的海燕作比较,并要求学生给小燕子的特征做概括描述。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思想教育。意外的是这堂课不仅没有秩序混乱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者是分析《海燕》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正上着课碰巧此时春雷阵阵,刮起了春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柳条在风中摇摆不定。这一自然景象与课文对春天的描写正好相反,干扰了学生对描写情景的理解,甚至有的学生还说起“反话”。面对如此情景,我将计把思考题放下,换为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作比较阅读,主要朗读其中关于暴风雨、企鹅、海鸥、海燕等情景描写的片断,让学生感悟到描写情景,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一事件并没有影响课堂,相反让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突发事件具有课程资源的性质,教师要能够直面应对,因势利导的处理,可以有利于教学。这样不但减少干扰对课堂教学的损失,而且使干扰成为有利的课程资源。“直面”突发事件,教师要处理得当,有效利用资源,与课堂紧密结合,正确引导。

篇9:《海燕》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本人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全国知名校长胡建军等语文教育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

他们认为,这节课教师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出发,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反思这节课,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能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带动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教师由课堂主导者退居为辅导者,材料由教师准备变为由学生搜集,问题由教师设计变为由学生提出,结论由教师提供变为由学生探求。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语文成绩会显著提高。

2.领导专家指出,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是目标,信息技术是手段和过程,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语文能力的提高本质上离不开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感悟、思考和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理解,特别是听读、朗读、品读、诵读环节的设计是一大亮点,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

3.“这是真正的教科研!”“能带着研究的眼光进行教学!”这是领导专家们对这节课的评判。本节课采用的是学校正在全力研究的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4Z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谓“4Z”,是指语文学习的四个环节——“自学”“展示”“质疑”和“总结”,因为这4个词语的第一个声母是“Z”,故简称“4Z”。“4Z”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以上四个环节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動程序。)

感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21世纪这样一个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新世纪,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外,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跳出教材,突破课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幼儿园户外拓展活动方案下一篇:乡村学校青少年宫建设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