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制度在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中的优势

2024-04-12

仲裁制度在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中的优势(精选3篇)

篇1:仲裁制度在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中的优势

仲裁制度在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中的优势

仲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法律制度。在国家倡导多元化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背景下,仲裁是诉讼外有效解决民商事纠纷的重要法律手段。

仲裁法律制度在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有如下优势:

一、自愿选择纠纷解决方式。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完全尊重当事人意愿;

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优势;

三、仲裁实行专家断案,有利于对专业性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同时,仲裁尊重商业惯例,处理案件有较大灵活性;

四、仲裁秘密进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商业信誉;

五、仲裁案件受理后可以保全,而且仲裁委实施跟踪服务,确保保全到位;

六、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仲裁和法院有良好的合作。

长沙仲裁委与民间金融商会合作设立了民间金融行业仲裁分会,专门解决民间借贷纠纷,加强了风险的防患。民间金融行业仲裁分会的设立,为民间借贷主体解决各类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法律途径。民间借贷纠纷仲裁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关于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是指各方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表示愿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财产权益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意思表示。仲裁协议有两种方式:①金融业务合同中的仲裁条款;②与业务发生方或债务方达成的仲裁协议。

二、关于立案与仲裁费用

1、仲裁立案应具备的条件:

《长沙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①有仲裁协议或另一方当事人愿意接受仲裁的书面意思表示;

②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③属于本会的受理范围。

2、申请仲裁应当提交的材料: ①仲裁申请书;

②合同正本或副本(提交副本的应有正本核验证明); ③仲裁协议(或合同中已签订的仲裁条款); ④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申请人为法人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注册登记资料以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申请人是其他组织的,应提交有关机关关于该组织成立的批准文件或能够证明其主体资格的材料; 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是律师的,应提交律师事务所函;代理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⑥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

3、仲裁费用如何收取: 根据《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的规定,仲裁按下列标准收取费用:

争议金额(人民币)1,000元以下部分 1,001-50,000元 50,001-100,000元 100,001-200,000元 200,001-500,000元 500,001-1,000,000元

1,000,001元以上

案件受理费 50元 4%+10元 3%+510元 2%+1510元 1.5%+2510元 1%+5010元 0.5%+10010元

除按上述标准缴纳受理费外,还应缴纳案件处理费。

三、仲裁员的选定及开庭

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有二种:独任制与合议制。独任制由一名仲裁员组成,由双方共同选定或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

合议制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双方各自选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即首席仲裁员由双方共同选定或由主任指定。

仲裁庭审理案件有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方式。书面审理一般要双方共同约定。开庭程序可由双方协商简化。普通程序与法院民事诉讼程序基本一致。

仲裁调解的,可以发《调解书》,也可以由双方约定发《裁决书》。《裁决书》可以约定不写明争议事实与理由,只写明裁决结果。

四、关于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

依据《仲裁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依据《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五、关于仲裁裁决的执行

依据《仲裁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仲裁裁决书执行由中级人民法院负责。被执行人财产在国外或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由申请执行人依照《仲裁法》和1958年联合国《纽约公约》的规定,申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院承认和执行,《纽约公约》的缔约国或地区应当依法承认和执行。

谢谢。

篇2:仲裁制度在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中的优势

I.【法律条文】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民间借货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当事人就前款债权债务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应向有关部门请求处理;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6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第一条〔受理〕:“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下列纠纷,应当作为民间借贷案件受理:

(一)货币借贷纠纷;

(二)国库券等无记名的有价证券借贷纠纷。”

II.律师实战指导:

民间借贷纠纷在社会生活中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法律纠纷,在实战中应注意把握下列要点。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包括国库券等无记名的有价证券转移给另一方,另一方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也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随着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民间借贷关系将会更趋规范,市场也更趋开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规定:“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第一条〔受理〕:“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下列纠纷,应当作为民间借贷案件受理:

(一)货币借贷纠纷;

(二)国库券等无记名的有价证券借贷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6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关系属于借款合同之一种,但为遵从民间习惯和司法实践,将自然人之间及其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称为民间借贷纠纷。

由此可见,民间借贷应具有下列的法律特征:

一)借贷主体的自然人属性,即借贷主体中总有一方是自然人。

二)民间借贷的资金大多数属于民间个人自有的闲散资金,这一资金的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具有自由性、广泛性的特征。

三)借贷关系的合法性,指符合民间借贷的主体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进行的借贷关系,方能适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否则就超出了民事保护的范畴,权利人应在行政法或刑事法律关系范畴内寻求司法救济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当事人就前款债权债务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应向有关部门请求处理;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可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试行))第163条、164条的规定予以制裁。”(《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意见》(试行))第163条:在诉讼中发现与本案有关的违法行为需要给予制裁的,可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采用收缴、罚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须经院长批准,另行制作民事制裁决定书。被制裁人对决定不服的,在收到决定书的次日起十日内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决定暂不执行。

第164条: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对公民处以罚款的数额为五百元以下,拘留为十五日以下。依法对法定代表人处以拘留制裁措施,为十五日以下。以上两款,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此可见,自然人向非法金融机构或者在非法金融业务中发生的借贷关系,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赌场中的放码行为等不法借贷行为,民间非法设立的地下钱庄的贷款行为等,一般超出了民间借贷关系的范畴,也不是人民法院民事受案的范围,不能适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来处理,相反,人民法院还可以对双方依法制裁。因此,合法性是民间借贷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

二、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原因

在实务中,民间借贷纠纷普遍且相当严重,纠纷产生的原因大体有如下几种:

1.诚信缺失:诚信缺失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诚信缺失在借贷中的主要体现是:一是借款之前就已经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但虚报自己的经济能力,达到借款目的;二是借款人不按照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而是转借他人或用以高风险投资如炒股、博彩、或赌博;三是为了骗取出借人的借款,订立自己无法按期履行归还义务的还款期限;四是到期不还故意拖欠。

2.还款能力丧失:这是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又一主要原因。特别是在金融风暴或经济危机时期,相当普遍的借款人向民间大量融资投向比较大的项目,如采矿、地产、船舶运输等,一旦大经济形势变化,资金链断裂,风险大幅度上升,还款能力逐步丧失。

3.出借人追逐高额利润,出借人只考虑以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的方式来收取高额的利润,没有考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导致本金及利息都得不到受偿。

4.没有相应的担保或抵押,使借款人还款没有保证。

5.借款文书不规范或干脆没有,导致文义含糊、不确切,利息约定不明确,借贷双方名字书写不规范,借条不是借款人本人亲自书写,还有碍于双方友好关系,干脆没有任何文书,借款事实存在与否都很难证明。

三、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认定

民间借贷在法律关系上分类属于借款合同关系,因此借贷双方的行为效力是审查借贷关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民间借贷关系的自由性和合法性特征决定了现行法律法规对民间借贷关系的限制并不严格。而是让当事人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利。《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这一条文确定了只要出借人与借款人在实施订立、变更和终止借贷行为时,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国家就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予以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再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允许民间借贷的有偿性,借贷利率可以高于国家银行利率,突破了以往民间有息借贷的禁区。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1月颁布的《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问题的批复》,更是明确“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此,在认定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时,一般只要从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借款行为合法,即可以认定有效。

其次,借款合同生效问题,《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由此,民间借贷合同是实践性合同,即借贷合同的生效是以出借人给付钱款为前提条件的。实务中,按照民间借贷的习惯,也一般是先由出借人给付钱款,再由借款人开具借条。

再次,在民间借款合同实践中,民间借款合同的效力瑕疵通常有以下情形:

1、民间借款合同违反《合同法》关于利率的有关规定,约定利息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利率上限的4倍,这样的利息是“高利贷”,高出的部分无效。

2、民间借款合同中规定有复利条款。根据前述有关民间借贷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民间借款合同中贷款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的,属于复利条款,该条款是无效的。复利的计算结果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息4倍的,高出部分无效,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3、当事人违反《合同法》第200条规定,约定借款的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该约定无效

4、非银行、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贷款人的民间借款行为无效。

5、民间借款合同的主体是自然人的,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存在瑕疵的,则该民间借款合同的效力也存在瑕疵。如自然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如果得到其监护人的追认,则该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否则该合同无效。

6、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受损害方的变更权或撤销权应当依法行使。

7、在民间借款合同关系中,贷款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款合同无效,不受合同法的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款行为,人民法院在审理中,还可依法予以制裁。

8、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手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无效:(1)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 工非法集资;(2)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非法集资;(3)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9、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行为。因非法同居、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行为产生“青春损失费”、“分手费”等有损社会公序良俗的情感债务转化的借贷。具有抚养、赡养义务关系的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之间发生的有违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

五、民间借贷诉讼中时效问题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分无借贷期限合同和有期限借贷合同两种情形。

1、有还款期限的借款时效:民间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制度一般适用两年的一般时效制度,有偿还期限的,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没有返还借款,贷款人明知债权已到期而债务人未能偿还欠款,权利遭受侵害而不追索的,即明知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借款到期日)两年内不主张,即认定超过诉讼时效。

2、无还款期限的借款时效:实践中,无还款期限的借贷合同大量存在,这些纠纷的诉讼时效可以适用特殊的诉讼时效期间。如果符合《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的要求的,可适用二十年的特殊诉讼时效,而非两年的时效,否则将对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有违公平原则。如果无期限借贷合同超过了二十年的诉讼时效提起诉讼的,则丧失胜诉权。但通常以贷款人知道债权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两年的诉讼时效。超过诉讼时效,原债务成为自然债务,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3、司法实践对时效的处理:

第一、民间借贷当事人未约定还款日期,诉讼时效应当从债权人主张权利之日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3条规定:借款合同未约定还款期限,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遭到拒绝或表示无力履行的,则债权人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自债务人表示拒绝或无力履行时开始计算;如债务人未表示拒绝或表示无力履行的,或者承诺履行债务的,应当给债务人合理的准备期。准备期届满后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自准备期届满之日开始计算。当事人对合理的准备期达成一致的,从其约定;不能达成约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利少于二个月。

第二、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认定诉讼时效未超过:第一,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90条规定的精神,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信用社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该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 根据此条规定,债务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可以视为借款人自愿放弃时效利益,对偿还原债务的一种认可,使债务从自然债务转化为可强制执行的债务。第二,分期履行借贷合同的时效认定。分期偿还债务是借款合同履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合同债务的情况下,诉讼时效应当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界满之次日开始计算。

六、民间借贷的利息处理

(一)处理原则:《合同法》第211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一般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无息推定原则。即对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对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应当推定确认借款人不必向贷款人支付借款利息。

2、合理利率原则。合同法第211条规定的自然人之间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是对原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公民之间借款问题司法解释在立法上的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对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3、不保护复利原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复利。

(二)司法实践中对民间借贷利息计算的几种特别处理情形

根据《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利息的计算常常有下列情形:

1、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需要注意的是,借贷双方如果约定了利率,但对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适用民间借贷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规定。

2、借贷双方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但是约定还款期限的,在约定还款期限内,借款人不负有支付利息义务。但是,借款人不按还款期限还款的,贷款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的,应按《若干意见》的规定按照支付逾期利息,逾期利息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3、借贷双方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且未约定还款期限的,贷款人催告还款前,或者虽已催告但未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的,借款人可以不支付利息。如果经催告后,贷款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4、由债务人行为引起的无效借贷关系,如债务人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债权人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所形成的无效借贷关系,债务人除返还本金以外,还应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给付资金占用费。

5、民间借贷约定的利息过高的,一般只保护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四倍以下的利息。这里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不完全等同于《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的“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符合我国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实际。但是,如债务人自愿给付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上利息,也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不予干预。

6、借贷双方仅约定借款利息而未约定逾期利息计算标准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8号)和《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批复》(法释〔2000〕34号)计算。如约定的借款利息高于逾期利息计算标准的,则按照约定的借款利息标准计算逾期利息。

七、人民法院对借贷事实的审查

以下内容直接引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因为该部分内容至少可以反映我国法官在审理民间借贷实践中的具体作法。

1、借据形式真实性的审查

借据是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和借贷关系实际发生的直接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法院应当审慎审查借据的真实性。除非有确凿的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借据所记载的内容,一般不轻易否定借据的证明力。

债务人对借据内容的笔迹或者签章的真实性提出异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提供补充证据或者反驳证据。法院应当根据双方提供的有效证据,结合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对借据的真实性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需要通过司法鉴定确认借据是否真实的,双方均可以申请司法鉴定。双方均不申请的,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作出处理:

(一)债权人仅凭借据起诉,没有其他证据佐证或者借据的真实性存在合理怀疑的,由债权人申请鉴定,债务人提供笔迹比对样本等鉴定配合义务。

(二)债权人提供的借据以及其他证据材料具备一定的可信性,债务人对借据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未提供反驳证据的,由债务人申请鉴定。

经依法释明,债权人或债务人不申请鉴定或不履行鉴定配合义务的,法院依法裁判。对案情复杂、利害关系重大,不鉴定会影响关键事实准确认定或造成难以弥补的错误的,法院可以依职权委托鉴定。

司法鉴定的申请应向符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具有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提起。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交,最终负担按照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国务院令第481号)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确定。

《上海高级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若干意见(沪高法民一[2007]18号)》规定:债权人依据借条起诉债务人还款的纠纷,对借条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应视具体区别处理。民间借贷合同具有实践特征,合同的成立,不公要有当事人的合意,还要有交付钱款的事实。因此,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中,首先要看当事人的合意,即借据是否真实有效,在该前提下,还应审查履行情况。对于小额借款,出借人具有支付能力,如果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又没有其他证据的,按照交易习惯,出借人提供借条的,一般可视为其已完成了举证责任,可以认定交付借款事实存在的。而对大额借款,涉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金额,当事人也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其他相关证据的,则还需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己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这种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还不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2、借贷合意的审查

债权人仅提供款项交付凭证,未提供借贷合意凭证,债务人提出双方不存在借贷关系或者其他关系抗辩的,债权人应当就双方存在借贷合意承担举证责任。债务人应当就其抗辩主张的法律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有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的,按照民间借贷纠纷审理;不能证明的,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债权人因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证据不足,被驳回诉讼请求后,另行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的,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3、借贷履行事实的审查

债权人应当对借贷金额、期限、利率以及款项的交付等借贷合意、借贷事实 的发生承担证明责任。债务人提出抗辩的,应当提供反驳证据证明。

债务人主张借款本金、利息等债务已经归还或者部分归还的,应当承担证明责任,不能提供证据或者举证不足,对其主张不予支持。

4、现金交付的审查

对于现金交付的借贷,债权人仅凭借据起诉而未提供付款凭证,债务人对款项交付提出合理异议的,法院可以要求出借人本人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有关经办人员到庭,陈述款项现金交付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用途等具体事实和经过,并接受对方当事人和法庭的询问。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承担不利后果。

法院应当根据现金交付的金额大小、出借人的支付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以及借贷双方的亲疏关系等诸因素,结合当事人本人的陈述和庭审言辞辩论情况以及提供的其他间接证据,依据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运用逻辑推理、日常生活常理等,综合审查判断借贷事实是否真实发生。必要时,法院可以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

对金额较小的现金交付,出借人作出合理解释的,一般视为债权人已经完成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可以认定借贷事实存在。对于金额大小的界定,鉴于本省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出借人的个体经济能力有差异,由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况裁量。

八、民间借款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

法院为查明案件事实,可以视案情需要,依据职权进行调查或者要求借款人就部分事实进行举证。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债权人应当就借贷双方存在借贷合意、款项交付等法律要件事实等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债务人就其抗辩主张的债权受妨害或者受制约、债权已经消灭或者部分消灭的事实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1)债权人举证责任的分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在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作为债权人行使债权请求权,首先应该主张其请求权成立并已经届期,为此其应该向法院提供其权利发生并已经届期的法律要件事实成立的证据。由于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义务履行有先后顺序,债权人主张合同权利的发生,其应该为两个要件事实的成立负举证责任,一个是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一个是其已经履行了合同的义务。针对这两个要件事实的证据,原告要承担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举证责任。一般就是借款合同、借据、帐溥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据。因此,在此类合同纠纷案件中,只要债权人提供了这两份证据,其举证责任即基本完成,其余的应该是债务人的抗辩问题。在民间借贷案件中,贷款人和借款人以合同书形式存在的民间借款合同很少存在,而借据是民间借款案件最常见的诉讼证据。借据实际上是借款协议,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能够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当然,只要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即可爱些借据虽然记载内容不完整,但借款的主体和数额是明确的,基本事实能够证明即可成为诉讼证据。

此外,原告根据案件实际,提供证人证言等其他相关证据。

(2)债务人举证责任的分配债务人抗辩的种类很多,其有可能针对债权人 所提供的证据主张证据本身有问题,这时债务人应当提供针对债权人所提交的证据的反驳证据;如果债务人主张债权人的权利受到妨害,或者受到制约,或者已经消灭,其应该就权利妨害法律要件、或者权利制约法律要件、或者权利消灭的法律要件负举证责任;当然,债务人还可以提出反证,证明债权人所主张的事实并不存在。如果债务人有上述种类的主张,债权人则可以针对上述主张继续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成立。如果债务人没有上述主张,则债权人不承担举证责任。

九、夫妻债务处理的司法实践

1、《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其个人名义向他人借贷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法释[2003]19号)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原则上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借款人配偶提出异议,提供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借款人的个人债务:

(一)借贷双方明确约定为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

(二)借贷发生时出借人知道借款人夫妻双方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

(三)出借人明知或者应知借款人夫妻双方处于分居或者离婚诉讼期间,夫妻双方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或者借款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经营所需。但出借人能够证明夫妻双方有共同举债合意或者用于共同生活、经营所需的除外。

2、《上海高级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若干意见(沪高法民一[2007]18号)》:借贷纠纷案中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的认定

此类案件中,首先应当将是高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24条的规定作为一个基本处理原则,即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同时还有两个因素需考虑:一是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二是该有无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这两个因素,属于基本原则的例外情形。如果一主有证据足以证明夫妻双方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或该债务不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该债务可以认定为夫妻一主的个人债务。

债权人起诉借款的夫妻一方还款,法院判决支持其诉请,在执行程序中,法院未追加另一方为被执行人。现债权人另行起诉,要求另一方承担连带责任的处理方式。上海高院《关于贯彻审执兼顾原则的若干意见》(沪高法[2007]135号)第六条对此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一)债权人以债务人及其配偶或原配偶为被告提起诉讼的,即使债务人配偶或原配偶一方不是合同当事人,立案部门一般也应准许。

(二)审理案件时,对当事人追加债务人配偶为案件当事人的申请,一般应予准许,并对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作出认定、处理。债权人仅以债务人为被告起诉并胜诉后,又诉请债务人配偶或原配偶承担连带责任的,审判部门应对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作出认定、处理。

篇3:仲裁制度在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中的优势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出借人经法院要求本人出庭说明情况,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应当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借款人通过第三人还款,且有证据证明第三人已收回借条,出借人自行取回借条后就出借款项提起诉讼主张出借人还款,不构成新的借款关系,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基本案情

原告:张某。

被告:××机械公司。

第三人:唐某。

原告张某因与被告××机械公司民间借贷纠纷,向××市××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过程中,法院依职权追加唐某为第三人。

原告张某诉称:2012年12月17日,被告因为经营所需,向原告借款12万元,约定于2013年2月8日前归还,月息按2%计算。借款后,被告出具了借条。借款到期后,被告未归还。请求判令:1、被告立即支付借款120000元及利息(自2012年12月17日起至全部还清之日止,按照月息2%计算);2、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机械公司辩称,被告已还清原告的借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请。2012年年底,因被告经营所需,对外进行借款,通过本公司员工唐某联系后,原告愿意出借款项。借款由唐某持原告银行卡至被告处刷卡交付,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条1份。基于唐某是被告员工,且原告系唐某介绍,故被告通过唐某还款,并按约支付利息3754元。

第三人唐某未到庭参加诉讼,在本院规定的举证期内亦未提供任何书面证据。

一审审理查明:原、被告之间有业务往来。第三人唐某系被告员工,在其分公司担任经理职务。被告因经营所需向原告借款12万元,该款由第三人唐某持原告银行卡至被告处刷卡交付。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条,后第三人唐某将该借条转交原告。

另查明,被告向第三人唐某支付123754元以归还原告借款本息。该款分别由被告于2013年1月30日、同年2月4日支付5万元、7万元;同年2月6日,被告支付利息3754元,由唐某在落款时间为2013年2月6日的载明收款个人为张某,事由为12万元借款利息的付款凭证签署“唐某代”予以确认。

又查明,2013年11月15日下午,原告从被告总经理办公室沙发上的唐某包里取走被告出具给原告的12万元的借条一张。后双方发生纠纷,派出所接警后至现场,在派出所内,原告张某向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出具证明确认取走上述借条。

诉讼中,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到庭陈述:被告还款时要求唐某收回借条,唐说没有带。后唐某离职,唐某到公司后把包放我办公室了,说借条在包里。因为早已经归还借款,我也未在意。诉讼中,法院两次通知原告本人到庭接受询问,原告未到庭亦未向法院说明理由。

一审审理认为:被告向原告借款12万元的事实,证据充分,本院依法予以确认。关于还款情况,被告确已通过向第三人唐某支付123754元,以归还原告借款本息。还款后,第三人唐某已将借条原件交还被告,原被告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因被告清偿而消灭。本院认为,被告虽未直接向原告归还借款,但本案借款出借系由第三人唐某介绍且款项由第三人唐某代为交付,第三人唐某又系被告员工,故被告通过第三人唐某向原告还款具备合理性;同时,结合被告还款金额、还款时间,被告所支付的款项应系针对原告出借款项的还款;另外,从派出所出具的情况说明亦可以证实,第三人唐某在被告还款后已将由原告持有的借条原件收回并已交还被告。关于原告辩称在派出所系出具的证明系被迫所写的意见,因未提交证据予以证明且原告本人无正当理由未到庭说明情况,本院对该辩称意见不予采信。故应当认定被告已还清原告借款本息,原告自行从被告处取回借条,不构成新的借款关系,原告无权依据该份借条再起诉被告要求还款。

一审判决如下:驳回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本案一审判决已生效。

三、案例评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借贷以其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发展、个人创业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也拓宽了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和出路,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由于我国金融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民间借贷的风险渐增,虚假诉讼也呈现多发态势。基层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占有较大比例,审判实践中,受当事人诉讼能力及证据所限,对事实的认定存在较大难度。为防止虚假诉讼,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审理过程中,除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外,还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款项来源、交付方式等。鉴于原、被告本人对借贷过程最为清楚,必要时应当要求原、被告本人到庭接受询问,以便提高庭审效率,查明案件事实。

本案中,原、被告对借款12万元的事实均无异议,案件的争议焦点为该借款是否已经还清?原告张某持有借条原件,被告系通过被告员工第三人唐某还款,唐某亦未到庭参加诉讼,增加了查明案件事实的难度。在审理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认定被告已还清借款,分别为:第一,从借款的形成过程来看,被告通过第三人唐某向原告张某借款,款项、借条的交付也都由唐某经手,原、被告并未就借款事宜发生直接往来,故还款时被告亦通过唐某来操作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第二,从还款金额(包括本金和利息)、还款时间来看,被告虽未直接向原告还款,但通过支付唐某款项的金额(包括借款本金和利息)、还款时间等来看,符合双方对于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借款时间的约定;第三,从借条的取得方式来看,原告认可借款后,该借条已由第三人唐某轉交由原告本人持有,如被告未归还借款,该借条应当自始至终由原告持有。本案中,被告提供的证据表明原告再次取得借条系从第三人唐某放置在被告处的包里自行取走,原告对此未能作出合理解释。依据上述理由,可以认定被告已通过第三人唐某还清借款,原、被告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原告自行从被告处取回借条,不构成新的借款关系,原告无权依据该份借条再起诉被告要求还款。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法院两次通知原告本人到庭接受询问,原告均未到庭亦未向法庭说明理由,应当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综上,本案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作者简介:

上一篇:新视野第一册句子结构下一篇:平顶山市郏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