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模型活动总结

2024-05-18

生物模型活动总结(精选6篇)

篇1:生物模型活动总结

生物模型校本课程总结

一、细胞器模型制作活动的理念与意义

结合高一生物必修一学习的内容,我们高一生物备课组推出的活动方案是真核细胞/细胞器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该活动本着“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并能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可以收集或购买到的材料,制作出真核细胞或其细胞器模型。

1、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自主探究、操作实践促使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再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以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

2、通过小组竞赛活动:细胞模型制作、拼装、细胞类比——巩固核心概念,让学生每人参与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微细结构的特点,且体现课改中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也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通过细胞模型制作、拼装和细胞类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课后布置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创建关于生物细胞的网页,将生物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制作类实验课、汇报课、拼装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思考、上网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制作模型把他们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篇2:生物模型活动总结

我在说这节课的时候,共分析了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其中重点呈现了教学过程,从准备说课到最终站在讲台上,从不知道如何说到最后娓娓道来,我不得不感谢学校给了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我有这样的成长。由于是第一次说课,所以其中肯定有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我重点分析一下自己不足的地方,希望能作为以后说课的借鉴。

1、在说课过程中,我觉得衔接语和过渡句还应该仔细琢磨,精心的锤炼。

2、在说课过程中,我抛弃了一个点:课后反思。现在想想这个应该在说课过程中重点呈现出来。

3、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细节的地方处理的补恰当,层次还应该更清晰,并且说课过程中,没有注意说课的对象,呈现材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主次分明。现在看来如果充分的关注说课对象,可能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

4、说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回答了自己是怎么教的,而没有回答为什么要这么教,所以有点前后分离、脱节、补呼应的感觉。

5、在阐述板书设计时还应该更详细些,应该阐明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带过,同时板书的设计还应该更精妙一些,最后通过一些特殊的符号能使整个板书浑然天成。

6、所写的教案不够细致,不管是排版、字号、间距还是字体都存在这很大的问题,而且这个教案看起来更像讲稿,而不是教案,而且学情分析应该放在前面,但我却忽略了。在以后的比赛当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将教案的准备作为一个正事来完成。

7、教案的后面最后附有教材的复印内容。

8、讲课时还缺少创新,虽然清楚新课改所倡导的内容,但是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依然没能很好的贯彻这一基本思想。这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是需要我重点下功夫的地方。

9、语言、语速、语调还应该再认真锤炼,不能一平到底,也不能一直激昂,要做到抑扬顿挫。注意给说课的对象留白。

虽然有这么多的缺点,但是能通过这次说课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可以上升的空间,我是非常高兴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会根据所发现的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将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篇3:谈生物新课程中的模型及模型方法

一、模型和模型方法在新课程中的地位

在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旧教材中, 也有许多模型事例, 例如,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模型。过去在思想上对模型认识模糊, 不够重视, 认为模型可做可不做, 对模型方法更是知之甚少, 对模型和模型方法的探讨不够, 更谈不上对学生用模型和模型方法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标) 后, 越来越感觉到模型及模型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对我国的普通中学生物学教育确立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目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 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一种解释或一个模型, 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 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 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 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 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 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列出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等内容并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

在新课程改革中突出模型和模型方法, 不仅能够让学生于探索科学现象的乐趣中发现科学规律, 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领略科学知识的真谛的同时, 更深入地掌握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

二、认识模型和模型方法

1. 模型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 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 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表述是:"模型是与真实物体, 单一事件或一类事物对应的而且具有解释力的试探性体系或结构。”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三类。

(1)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 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 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 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 如教材中学生动手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就是动态的物理模型。

(2)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为了一个特定目标, 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 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生物数学模型有两类, (1) 确定性模型。它用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必然性现象, 例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曲线, 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等; (2) 随机模型, 它用概率论和统计方法描述和研究随机现象。例如,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没有确定性, 有多种可能的结果。究竟出现什么结果是偶然的、随机的, 但当种群由大量个体组成, 并能随机交配繁殖后代时,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又表现出统计规律性。

(3) 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 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模型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2. 模型方法

模型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 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从原型出发, 根据某一特定目的, 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 对原型进行抽象, 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 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 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信息, 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 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 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是一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再从理论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或者换句话说, 模型方法是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来, 从而使问题简明扼要, 以便窥见其本质的方法。从思维方法上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 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理想问题。

例如, 揭示DNA分子的结构, 模型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原因。1951年11月, 沃森和克里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工作, 但由于对实验数据的理解有错误, 第一次建立的DNA分子模型定为三股链的结构。后来, 他对DNA分子中碱基间的吸引力重新进行计算, 并受到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工作的启发, 解决了“碱基配对”的问题。终于在1953年初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在揭示DNA分子结构的过程中, 模型方法实际上起到了研究纲领的作用, 并形象地表现出分子结构, 以方便对各种假说进行验证。显然, 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 既有对已知事实的归纳、抽象、简化、舍去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也有对头脑中所构想的模型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所以,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统一

三、课堂教学中对模型方法的运用

实例一: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在昆明市教科院组织的“新课程中模型建构”的研讨中, 观看了“建立血糖平衡的模型”一节的教学录像, 老师在带领学生分组模拟了吃饭和运动后血糖的变化, 在模拟后的讨论中抓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个“激素”卡片作为信息起作用的关键, 体现出血糖平衡调节的本质, 经过讨论绘制出血糖平衡的图解式模型和血糖含量变化与激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模型。通过模拟形象化地展示了微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过程, 在形象化的基础上高度抽象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的本质。后两个模型的建立, 使课的高度骤然上升, 教师为学生搭建了科学研究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各显神通, 在“做”血糖平衡的调节的模型时, 形成了概念并对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以至于做出了多种多样的概念模型, 使微观的难以观察和理解的过程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是获得知识, 科学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更重要的学生体会到了“做”科学的成功喜悦。老师反复强调过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能记住, 老师讲清楚了学生也不一定听得懂, 学生听懂不一定会做, 现在是学生自己把自己教懂了, 还会做了, 每位学生都有收获, 这正是新课程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最好体现。

实例二:物种的形成

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探讨:观摩“物种的形成”一节, 这一节概念较多, 如果按传统教法, 教师讲授概念, 罗列大量的科学研究结论, 则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研究结果, 不能切身感受和探索物种形成的研究过程, 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这一节课, 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无不体现新课程中模型方法, 用模型将漫长的进化过程的关键步骤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完成, 比如在解释“为什么岛上地雀与南美大陆的不同”和“为什么岛上地雀种类如此多样”这两个问题时, 老师用两个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种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自主构建模型, 推测多种地雀的成因后, 顺理成章地概括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并由学生自主构建出物种形成的概念模型。

篇4:中学生物模型建构活动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模型构建;能力培养

一、理论基础

建立模型的思维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并不陌生。早期,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包括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来说,他们的认知学习概念是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人交流作为公认的已知结构。1946年,视听教育家戴尔写了一本书叫《视听教学方法》,其中提到一个关于“塔”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理论和经验是怎么来的并做了描述,这些经验可以是直接或间接得来,根据抽象程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抽象的经验、观察经验、做的经验)、十级层次,其中抽象的经验类别中包括语言符号、视觉信号两个层次,观察经验包括广播幻灯、电影电视、参考展览、学习旅行和观摩示范五个层次,做的经验包括参与活动、设计的经验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三个层次。

标本和模型是由人工设计并仿造的,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在复杂程度和大小上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在教学上的运用却比实际的事物更容易体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学生对一些概念和法则上的理解都只是抽象而非具体。所以,要充分了解概念、定律等,从做的经验开始。模型构建即为做的经验,通过模型的构建再去对概念和定理理解就容易些。

二、生物课堂模型建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

1.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根据当前的知识和经验,加工和处理并有机迁移和整合,创造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的能力。生物学上有很多问题,部分可找到答案,部分无定论。但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加深对于这些知识理解,将来去探寻研究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批判思维很关键,在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时要敢于提问并通过研究让知识丰富,在模型建构的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方面的思维。

三、中学生物课堂中模型建构的合理、科学的应用

为了可以将模型建构和生物课程教育结合,要将模型建构与生物学的常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其可以成为生物教学的有机组成。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使用内容

因为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关于模型建构的内容很多,课堂教育的时间有限,应该选择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给学生在课堂上做操作。其他的一些内容让学生选择课后操作。某一阶段的内容多还可分成不同级别操作,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演示的交流。

2.注意使用的契机

模型建构的内容是可以贯穿于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当中,同时也可以按照一定的专题来进行教学的操作,专题教学操作适用于复习使用也可用于教学内容的回顾。在教学内容中使用不要显得独立,应该要注意和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以确保教学的效果。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模型的建构是为了教学服务,服务主体是学生。因此,模型建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从而可以让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4.明确需要制作的模型特点

无论要制作何种模型,第一都要了解此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元素、连接的方式、所需要的条件等。而这些条件是一定要在课堂建构之前充分准备好的,否则无法完成模型建构。只有在对所要建构的构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保证能做好正确的模型,并且确保了模型的科学性、准确性。

总之,模型的建构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在新课讲解和复习课中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欣,郑琳.例谈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模型方法的教学策略[J].教师,2010(32).

[2]江宜博.例析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5).

[3]黄立军.运用模型方法开展生物学课堂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8(3).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县第二中学)

篇5:模型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现将本学期兴趣小组取得的一些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在福州市青少年电子制作竞赛中多位位同学获奖,其中陈鸣晖同学获得电子百拼项目第二名、卢馨蓉同学获得电子百拼项目第六名、王鼎同学获得电子小拼项目第一名、陈子强同学获得电子小拼项目第二名、同时我校取得电子百拼项目女子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

2、在福州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竞赛中,也有多位同学获奖,其中二等奖1任,三等奖3任,同时取得团体第六名和单项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

3、在学期中组织兴趣小组学生进行校内车辆模型组装竞赛和车辆模型竞速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中引发了爱科学,学科技的热潮。

4、训练扎实有效,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兴趣小组活动受制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产生偏颇,对活动的支持程度不高;

2、优秀学生被很多兴趣组截留,以往我们利用赛事再三发动的一些选手通过错时培训得以训练和提高,但下学期估计难度

会更大;

3、模型组的活动经费比较高,部分学生承受能力有限,对活动产生影响;

4、指导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一些比赛的细则、要点、难点把握不够,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人员因工作缘故,精力分散,部分人员不固定。

5、我校学生的生源客观因素对参加比赛活动造成制约和影响,部分省级比赛无法组织。

三、努力的方向:

1、通过宣传和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会兴趣小组“动手、制作、创新”的科技精神,吸引优秀学生参加比赛;

2、强化平时辅导和赛事突击的策略,一方面提高部分学生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在赛事前引导部分学生参加比赛;

3、组织宣传,吸引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参加辅导和训练;

4、采用赛事突击,错时辅导的策略,尽可能的争取优秀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比较优秀的成绩;

5、通过宣传和要求,引导学校领导重视,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人员的相对稳定,为提高综合成绩努力;

篇6:生物模型活动总结

航空航天模型小组活动总结

2015.6

为了贯彻实施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德育为中心,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全过程。以学生为本,推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四位一体的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在学生中开展“我爱祖国、我爱航天”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圆飞天梦,铸民族魂”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技能为核心,推进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1、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尝试和志于创新的观念。

2、使学生养成不主观臆断,严谨求索,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3、使学生了解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演绎和动手操作以及小发明,小创造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简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活动原则:(1)主体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密切结合学校和课堂教学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与效率;(2)自主性原则 整个培训活动不仅要较好的解决兴趣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而且应十分强调学生在专门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追求自己的学习与探究。(3)实践性原则

培训活动强调动手动脑实践,要求将活动研究的理念与竞赛紧密结合,在整个实践培训活动中,通过安排一系列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学会认识与操作。

2、活动内容: 纸飞机直线距离比赛

“雷鸟”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留空时间 “米奇一号”电动自由飞留空时间 “飞鲨”纸飞机着舰积分赛 “东风一号”带降火箭留空计时赛

3、活动方式:

上一篇:2022第三季度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下一篇:《晋人好利》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