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冀教

2024-05-25

白杨教学设计冀教(共11篇)

篇1:白杨教学设计冀教

白杨 教案

教学目标:

1、咀嚼语言文字,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并希望儿女立志边疆的心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重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感悟父亲与白杨的内在关系。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唱小白杨)

2。孩子们,你听明白歌中唱的是什么了吗?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看戈壁滩上那挺拔的白杨。(板书:2.白杨)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白杨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4.说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白杨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赶紧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对于比较长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2.大家读得真好!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我来考考大家。

3.棒极了,看来课前大家预习的非常不错,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茫茫大戈壁,你看到的戈壁滩什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一小节。

2.课件展示: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大戈壁,这里长年干旱,并经常伴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些绿色的生命,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它给旅客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小节,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语:高大挺秀,你真会读书!

3.贴一幅白杨图,看,这就是那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有什么想说的吗?(像伞,了不起……)

4.是呀,在这大戈壁上,这么挺拔的白杨是多么令人意外和惊喜啊!难怪兄妹俩会展开激烈的争辩呢!我请四位来同学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四。重点品读白杨特点:

1.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找一找,画出来。并想一想爸爸说的每句话分别说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重点字词看出来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2.集体汇报:都讨论好了吗?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的是(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对,这个“从来”很重要,我们不能去掉,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句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高大挺直(板书:高大挺直)好让我们一起读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直!请你们小组来说,你们找到的是这一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地方呢?是呀,我们想到了茫茫的大戈壁。让我们把第一小节

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里?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校园,城市,祖国的边疆,沙漠的边缘}总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的生根发芽。这说明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对,生命力强(板书:生命力强)你们小组找到的是哪一句呢?(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一句,你们读懂了什么?赞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你们小组理解的非常好!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3.总结: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崇敬,赞美)

4.对,让我们带着崇敬与赞美的语气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几句话。男生来读,女生来读,大家一起来读!

5.大家想一想,爸爸仅仅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么爸爸究竟在表白自己一颗怎样的心呢?他又有什么样的心愿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下课!

课后反思:

篇2:白杨教学设计冀教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理解“茫茫、清晰、沉思、分辨、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白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情导入。

1、出示彩图,认识白杨树,揭示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而当代著名作家袁鹰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解决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3、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4、默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画出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试着自己理解。

5、播放录像:(在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的交界处,就要穿过被称为“八百 1 里戈壁”的戈壁滩。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砂滚滚,遮天蔽日。整个地区人迹罕至,一派荒凉景象。)

师提问,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课前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师提问,②(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指读第一句,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3)指读第三句,想:两个“不管”之后列举的是什么?(看录像体会白杨不怕自然灾害的特点。)这又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 “哪儿——哪儿---” “粗壮” “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1、复习有关词语:

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出示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提问:他要表白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1)“表白”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3)同桌或小组讨论。

2、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1)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2)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4)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让学生小组交流)(5)爸爸的“心”是什么?

3、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1)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2)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师:(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难,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三、再次品读,体会写法。

(再一次出示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

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明确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新疆建设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新疆建设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五、板书设计

白 杨

篇3:白杨教学设计冀教

一、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思路

《白杨》写的是作者在去新疆的列车上的所见所闻。课文通过赞美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而赞美了边疆建设者们热爱祖国、献身边疆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文章先写在列车上看到沿途的白杨树,着重介绍了它生长的恶劣环境和高大挺秀的身影以及顽强的生命力。接着借父亲和孩子的谈话表达了对白杨的深情赞美,通过议论“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抒发了作者对“爸爸”及无数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结尾讴歌新一代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

二、鼓励质疑,了解学生思路

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思路。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他们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而有疑问说明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之间有距离。教师了解这一距离后,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缩短这一距离,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并遵循作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课文后,大多质疑:“为什么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重难点。了解了学生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三、寻找差距,设计教学思路

在把握作者思路和了解学生思路的情况下,教师应结合课文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

(一)设计好课堂提问

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设计课堂提问要以教材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依据。在问题跨度较大,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要及时提一些小问题加以铺垫、点拨。

如针对上述学生的质疑,教师可安排以下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释疑:什么是“表白”?爸爸的心是怎样的心?他为什么要去边疆?为什么要把孩子接到新疆去?经这么一点拨,学生再读课文,进行讨论,就明白了:爸爸不仅是赞美白杨树,也是表白他决心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同时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样一步步导引,使学生的思路逐步展开,也就缩短了学生思路与作者思路之间的距离。

(二)选点训练

1.突出读的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地读,特别是对重点段落和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2.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密切联系的,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只知道爸爸带他们去新疆念书,而不知道爸爸是让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新一代边疆建设者;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新疆还很荒凉,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其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3.进行说、写训练

篇4:《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陷入、粗壮、枝干、分辨、大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理解“浑黄一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学习用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白杨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请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词语:枝干、抚摸 、清晰、介绍、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戈壁

指读、齐读。

(2)师:我们来看这个词,(点击课件,词语 “大戈壁”变红)谁来介绍一下大戈壁?学生交流。

(3)生根据课前收集有关大戈壁的资料进行交流。

(4)师: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大戈壁,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大戈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5)生抓住这一自然段中“茫茫”和三个“没有”体会大戈壁的广阔和荒芜。

师:出示戈壁图片。这里就是大戈壁,大风刮起时,黄沙漫天,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天地间一片黄蒙蒙,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浑黄一体”。

师:谁来读,读出你的感受来。齐读一遍。

三、感悟、学习、练习

(一)白杨树的特点

师:荒芜的大戈壁上寸草难生,却生长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白杨树。

1.师: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请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

2.师: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学习12自然段

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朗读理解。

预设一: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

(1)第一句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看出,白杨树一直就这么直。

预设二:如果学生找到第二句

(2)第二句

师:谈谈你的感受。能从文字的背后读出白杨的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来想像一下,白杨树可能会生长在哪儿?把哪儿换成具体的地方,谁来试一试?

出示补充句式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师:的确,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

预设三:当学生说到第三句时

(3)第三句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教师进行引读)

师:是啊,遮天蔽日的风沙袭来,白杨树总是——

当持续数月的干旱还在继续,白杨树仍然是——

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白杨树总是——

师: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自由练习,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情融进我们的朗读中。

女同学,这就是茫茫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读!

男同学,这就是像卫士一样守卫祖国边疆的白杨树,读!

小结:把心放进去入情入境地读,想像画面读,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师:学到这里,相信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已经印在了你的脑海中,现在,大家试着把这一段背下来!好,开始!

师:谁来试试?还有谁想来背?大家都想背,我们一起来吧!

(二)爸爸的心

师:同学们,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在表白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1.师:现在同学们拿出你收集的资料,和同位交流交流。

2.师补充资料图片,进行文字介绍。

3.师: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读书,他们知道爸爸为什么让他们去新疆读书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到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他们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4.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白杨一样长大以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师:出示今日美丽新疆图片。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边疆的卫士。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他们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世世代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6.作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是的他是在通过白杨树赞美像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出示爸爸的话再读,加深朗读。

师:同学们再来读爸爸的话,读出赞美之情!(齐读)

8.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谁来说一说?

师:现在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写几句话,来赞美这些建设者?

交流汇报。

篇5:冀教版五年级白杨教案

gē bì hún huáng yì tǐ fēn biàn

( ) ( ) ( )

jiè shào fǔ mó qīng xī tǐng xiù

( ) ( ) ( ) ( )

二、敌我矛盾。(写反义词)

坚强—— 清晰—— 严肃—— 干旱——

三、找好朋友(写近义词)

沉思—— 挺秀—— 清晰—— 分辩——

四、查漏补缺。

《白杨》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_______。文章借_______赞美________。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_____,哪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_______遇到风沙还是雨雪,______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_____那么______,那么_____,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

篇6:《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

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高大挺秀())消失(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四)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五)布置作业

1.造句:

(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7:白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语。

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教学重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心愿的句子;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欣赏《小白杨》MTV。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老师梳理归纳: ①白杨生长在哪儿? ②白杨有什么特点呢? ③课文为什么以白杨为题目呢?

二、整体感知,自学解疑。

1、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初步解疑答难。

2、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研读,领悟白杨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一)深入学习质疑的第一个问题:白杨生长在哪儿?

1、依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戈壁的样子。

2、播放大戈壁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大戈壁。

(二)研读、感悟质疑的第二个问题: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围绕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特点展开教学:

1、研读兄妹俩的对话,感受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

2、研读爸爸的三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悟结合,理解白杨树的“内秀”。

3、积累语言,背诵爸爸的话。

(三)深入学习质疑的第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以白杨为题目呢?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适时给课文补白,引导学生了解孩子“不知道”的内容。

2、图片展示:对比建设者当年建设新疆的场景及新疆现在的风貌,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领悟爸爸的心愿。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通过爸爸神态的变化,进一步感受爸爸的心愿,适时渗透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出示:徐本禹感动中国颁奖词,了解徐本禹

2、让学生选择一名生活中自己敬佩的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写一写颁奖词。

五、作业

1、课下搜集有关西部开发和支援西部建设的资料。

2、拓展阅读:艾青《帐蓬》、茅盾《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

二、复习生字词,指导书写,特别是“陷”字笔顺。

三、拓展阅读课后链接:艾青《帐蓬》

四、选择一种自己欣赏的植物,用借喻人的写法,仿照本文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白 杨

高大挺秀

建设者

篇8:白杨教学设计冀教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 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西部的了解。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说白杨———议白杨——做白杨———赞白杨”的顺序, 引领学生“质疑——解疑———精读——练笔”, 展开探究性阅读, 在读中领悟, 在读中升华, 在习作中提高能力。

一、走进大西北, 感受戈壁滩———说白杨

1.了解戈壁滩, 认识白杨。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收集祖国大西北的资料, 特别是图片、影视片等, 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戈壁为什么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人烟;为什么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风, 天是黄的, 地是黄的, 到处是风沙, 让人睁不开眼睛。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班上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以及各小组的介绍, 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进一步说明不管环境多么恶劣, 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仍然十分顽强, 仍然高大挺秀, 坚韧不拔地屹立在戈壁滩上。

2.认识新疆建设者。

教师课前除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戈壁滩环境、自然、气候外, 还要让学生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情况, 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情况, 了解他们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 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为深刻领会课文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同乘火车, 感悟对话———议白杨

1.三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 把生字新词标出, 不理解的词用“?”画出, 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三读:默读课文, 思考找出的三个问句, 想一想, 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 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2.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教师应结合课文组织学生采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父子, 把教室当作火车, 每一排桌椅当作座位, 窗户视为车窗, 校园里的树为白杨, 其余的学生扮演旁白, 再现课文情景。在学生充分表演之后, 让学生说一说: (1)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 (2) 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爸爸说了几句话?为什么白杨长得这么直, 长得这么大? (3)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爸爸的哪些话是赞扬白杨的, 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3.品读课文, 升华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教师就要从重点段切入,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课文第12自然段是教学的切入点和重点, 第13~15自然段是升华情感的关键。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反复地读一读, 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都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然后通过全班交流, 让学生深入了解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 并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在学生理解了爸爸的心愿, 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 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 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 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 进一步理解课文, 提高认识。

三、紧扣沉思, 领悟寓意———做白杨

在学生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再一次自由阅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从课文中找一找课文中的“沉思”, 并用“Δ”号标出,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沉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各代表什么意思?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⑴默读第1~4小节, 想一想爸爸是看到什么后第一次陷入沉思的。⑵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指导学生学习领会每一句话中寓意。 (1) 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说一说从“从来”一词可以读出白杨的什么特点? (2) 品读“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说一说从这一句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3) 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说一说从这一句话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 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高大挺秀, 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 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 坚强执着。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 听从祖国安排, 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 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通过分组交流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结合“爸爸搂着孩子, 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又陷入沉思。突然,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一段话进行质疑与讨论。 (1)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爸爸会想些什么? (2)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 爸爸的心指的是什么?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 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 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 那就是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四、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赞白杨

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后,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与学生的实际布置小练笔。

1.展开联想, 表达真情。 (多媒体出示) 新疆是一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 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 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 开发新疆, 建设新疆。爸爸这个“大白杨”希望“小白杨”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 在边疆生根、成长……四十年过去了。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 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 他们正乘坐飞机, 在飞往新疆的途中。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大白杨, 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的身旁坐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 他们刚从上海探亲归来, 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 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 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 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又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篇9:《白杨礼赞》教学感悟

一、完善的构思夺走了学生自主的领悟

在这节课里,教师设置的问题可谓由浅入深,遵循了事物认识规律,却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感觉,这位教师是在引导学生完成三道练习题,题型为填空。表面上讲,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让学生围绕精心设置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实际上,这种自主变成了“资助”与“馈赠”,学生的合作与探究都是在教师画定的圈子里开展,他们都在教师的“善意”相助下,明晰了白杨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之间的内在关联,接受了作者意欲赞扬的白杨及其内蕴的精神。于是,学生接受了教师善意给予的“这一个”,至于“另一个”,自然难有自发、自主的深度阅读。

二、完美的活动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展示

新课改虽然推行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固守着一种习惯性思维,要扶着学生前行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要引导学生按照既设的方向前进,不愿他们走或多走一步弯路。这样的教师可谓用心良苦,但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让学生一开始就走完美的路。其实,教学需要学生真实地展现内心的思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思维的过程,善于接受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设定的层次感强烈的问题,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展示。最终,学生呈现出的答案惊人一致。是这节课非常成功吗?是学生阅读能力出众吗?两者都不可信。

三、善意的评价缩小了教师发展的空间

点评这节课,正如前文所述,评课教师纷纷给予好评。评价时,也引用了不少时髦的点评语,例如,“教学设计基于文本和学生的基础”,“课堂组织严密,构思精巧”,“学生活动充分”……实际上,在语文界,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师的危机所在。一致赞扬的不可信,一致批评的要反思。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他必须清楚众口一词的美誉背后定有不少教学瑕疵,必须遵循效益优先的准则,从教和学的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例如,可在课中或课后与学生个别访谈,请他们讲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听取来自课堂参与主体——学生的真实见解。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反思自我,进而促进专业成长。即使对于评课教师而言,过多的溢美之词也会促使其懈怠于教学研究,固着于既有教学程式的延续。

文学创作有个经验——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和融入,在文中巧于留白。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留足缺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逐渐达成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1在教师的主动隐退中,走向完美

笔者观摩过不少名优教师的课,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主动隐身其后,更多地组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环节的串联。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用问题串联课堂,但不应是像前文所述的暗示文章内涵式的提问。例如,开头设以“由课文标题同学们能获悉什么信息”的提问;接着提醒学生研读文本,寻找白杨的品质和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再问学生“文章中除了写白杨,还写到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联”;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用意。这样的设问就起到了串联、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

2在学生的失败体验中,走向完美

学生的成长(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存有挫折和起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怕学生出错,甚至要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如果没有错误,要么是学生十分优秀,要么是课堂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而低效。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看法:“我觉得我的母亲也有白杨这样的品质”。对此,教者没有给予肯定,只是简单地用文中的“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予以解释。应该讲,这位学生的回答相对于教师预设的答案而言是有差距的,但可惜的是,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讲述理由,更没有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本下面的内容。因为文章中认可白杨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更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实际上,在让学生有了失败的体验之后,让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并获取成功,这样的学习将更加深刻和趋于完美。

3在教师的评课归位中,走向完美

教师的评课必须有所改进,走出奉承化、套路化的怪圈。为此,笔者呼吁广大教师真正回归评课的本义之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并敏于挖掘不足。更有甚者,还要创新评课方式,敢于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效益的直接叙述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优劣的评判人,让学生感知评课教师评价能力的高低。当这些成为现实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评课者)必然具有全新的动力,也必将逐步成为现实。

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在大家都在刻意追求完美的时候,让教师主动缺失于教学过程中,接受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失败体验,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效益评判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也将趋于完美。

篇10:白杨教学设计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篇11:《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你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用“——”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读一读。说说白杨的特点。

3.指导朗读:

(1)、分角色朗读1-12段

小组内先自由练习。注意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

(2)、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五、练习。

1.抄写生字。

2.《学习辅导》的1.2.3题做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看课后习题2

2.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显得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

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学生讨论回答。

三、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2、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1)默读课文14、16段,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2)孩子们和白杨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孩子----小白杨

4、指名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四、体会中心。

1、学完课文,我们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

六、板书。

3白杨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上一篇:背影读后感1下一篇:故乡情思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