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

2024-06-27

《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篇1:《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

篇一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篇二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其中,上一堂活而实的课,应该是本堂课追求的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

(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

(3)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

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

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 古诗词文等)

(2)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 使我想起了,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

(3)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吗?

语言赏析这一过程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选择你认为运用的非常好的词,并作简要分析。

(2)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全班同学予以讨论。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郑莹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郑莹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篇2:《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

陈明琴 雨露教研苑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基于散文的特点,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一个词“不平凡”,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把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白杨树的形象分析以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上。在教学时间和重点安排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想在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情感基调,顺着情感基调去深入探讨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重点在读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在朗读当中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深入明白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和赞美。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首先我引用诗句导入,带领学生走进西北高原,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大概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从而揭示课题,作者为何对白杨树具有如此的崇敬和赞美,体现在哪里。接着在读中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抒情语句,抓住作者的抒情线索“不平凡”,让学生思索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姿态和内在气质着手,这样层层深入挖掘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势利导,白杨树的象征精神就出来了,这样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说白杨树“不平凡”。最后,当堂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白杨树的精神特点,选择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课前设计虽很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我认为这堂课的问题事先设计不够自然,问题过高,学生不知从哪作答,需要切合实际设置问题,并且要提前准备导学案学生预习,准备不够到位,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2.我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对课堂环节把握不够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应变能力缺乏,语言不够生动,引导不到位,知识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课后议课研课

教与研相辅相成,教是研的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光有教没有研,教学的得失不能总结,教学也无法得到提升;光有研,没有教,那研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依据。所以,集体议课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下课,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导师带领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和各教研室的教研员以及全校语文同仁就转战会议室,开始议课研课,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就这节课的得与失以及语文课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们:问题设计很好,思路清晰,课堂提问紧张,学生回答不了,细节处理不够,朗读形式单一,朗读部分适合多角度朗读。

教研室杨主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相结合是很好的途径。语文是门艺术,也是门科学。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调,要深入文本,语文老师如何研究教材,找出教材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受到震撼,文章要抓住有价值的东西,语文的价值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语文教育不是空洞的教育,是形象化的,不是概念化的东西,要把握方向性,剔除非语文因素,把语文上成语文课,听说读写多种实践活动同时进行,关注文本,感悟,认知,理解,关注学生的体验,思考,生成。语文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要“文以载道”,人文内涵,人文教育,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空洞的说教,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去中国化是非常悲哀的”——习近平。语文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制教育的结合延伸。人文教育要注意它的方法与策略,语文教育不要用老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方法,策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学习应该让学生选择,而不是告诉。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调动学生应有的语文经验。语文问题设置不能较琐碎,一个会讲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老师唾沫横飞,学生无动于衷,隔岸观火,是不对的。语文应该注重感悟,体验,对话,对话包括:生生,师生,文本,作者,编者所有的结合。语文学习不单是为了现在学习,更是为将来学习。

教研室胡主任:用三个词形容:1.芳华。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要关注深度和广度。2.惊喜。关注更多的深度,广度,对文本,环境,突发情况的处理,很有智慧,关注学生成长,但存在设置问题过高,学生答不上来,随机处理问题能力欠缺。3.思考。(1)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老师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2)如何把语文美发挥到极致?(切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没有呈现教学目标。越是难的文本,一定要小切口,抓住一个点,不要希望一堂课解决所有问题,美的东西很多,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有目标解决一个点就可以。)

黄冈师范学院名师丰建霞教授:1.学生形象,学校形象清清爽爽。学校文化与课堂文化契合,教师形象带给学生一种什么审美。2.教师的美与文本美的统一,教学语言的凝练与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熟悉的处理和教学学法设计,教与研要结合,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方正副教授:1.感谢雨露学校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2.教师有待成长,专业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量大,教师要把握教材,课堂发展,能说会写,要大量读书。3.希望教研活动加强。

本次教研,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精彩纷呈。既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呈现,又有教学方法的探讨;既有老师的各抒己见,又有专家领导高屋建瓴的指导;既有对课堂实效的研究,又有对文本细微的解构;既有对语文课堂深入挖掘的思考,又有对语文核心方向发展的把握等等,总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思想碰撞,成果丰硕。

课后研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实践和两节课的研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感触深刻,学无止境,自己有待努力打磨历练成长发展,今后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扎实基本功,专业能力要不断发展,大量读书,文艺化人,关注教学前言,深挖教学内涵,教与研要深入。

2.把握课堂核心价值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思路,领略文章的文本思路,做到生成性教学。

4.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语言的生动凝练,注意课堂的结构安排和时间规划。

5.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为人师表,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

篇3:《白杨礼赞》教学感悟

一、完善的构思夺走了学生自主的领悟

在这节课里,教师设置的问题可谓由浅入深,遵循了事物认识规律,却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感觉,这位教师是在引导学生完成三道练习题,题型为填空。表面上讲,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让学生围绕精心设置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实际上,这种自主变成了“资助”与“馈赠”,学生的合作与探究都是在教师画定的圈子里开展,他们都在教师的“善意”相助下,明晰了白杨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之间的内在关联,接受了作者意欲赞扬的白杨及其内蕴的精神。于是,学生接受了教师善意给予的“这一个”,至于“另一个”,自然难有自发、自主的深度阅读。

二、完美的活动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展示

新课改虽然推行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固守着一种习惯性思维,要扶着学生前行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要引导学生按照既设的方向前进,不愿他们走或多走一步弯路。这样的教师可谓用心良苦,但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让学生一开始就走完美的路。其实,教学需要学生真实地展现内心的思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思维的过程,善于接受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设定的层次感强烈的问题,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展示。最终,学生呈现出的答案惊人一致。是这节课非常成功吗?是学生阅读能力出众吗?两者都不可信。

三、善意的评价缩小了教师发展的空间

点评这节课,正如前文所述,评课教师纷纷给予好评。评价时,也引用了不少时髦的点评语,例如,“教学设计基于文本和学生的基础”,“课堂组织严密,构思精巧”,“学生活动充分”……实际上,在语文界,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师的危机所在。一致赞扬的不可信,一致批评的要反思。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他必须清楚众口一词的美誉背后定有不少教学瑕疵,必须遵循效益优先的准则,从教和学的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例如,可在课中或课后与学生个别访谈,请他们讲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听取来自课堂参与主体——学生的真实见解。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反思自我,进而促进专业成长。即使对于评课教师而言,过多的溢美之词也会促使其懈怠于教学研究,固着于既有教学程式的延续。

文学创作有个经验——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和融入,在文中巧于留白。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留足缺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逐渐达成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1在教师的主动隐退中,走向完美

笔者观摩过不少名优教师的课,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主动隐身其后,更多地组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环节的串联。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用问题串联课堂,但不应是像前文所述的暗示文章内涵式的提问。例如,开头设以“由课文标题同学们能获悉什么信息”的提问;接着提醒学生研读文本,寻找白杨的品质和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再问学生“文章中除了写白杨,还写到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联”;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用意。这样的设问就起到了串联、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

2在学生的失败体验中,走向完美

学生的成长(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存有挫折和起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怕学生出错,甚至要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如果没有错误,要么是学生十分优秀,要么是课堂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而低效。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看法:“我觉得我的母亲也有白杨这样的品质”。对此,教者没有给予肯定,只是简单地用文中的“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予以解释。应该讲,这位学生的回答相对于教师预设的答案而言是有差距的,但可惜的是,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讲述理由,更没有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本下面的内容。因为文章中认可白杨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更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实际上,在让学生有了失败的体验之后,让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并获取成功,这样的学习将更加深刻和趋于完美。

3在教师的评课归位中,走向完美

教师的评课必须有所改进,走出奉承化、套路化的怪圈。为此,笔者呼吁广大教师真正回归评课的本义之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并敏于挖掘不足。更有甚者,还要创新评课方式,敢于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效益的直接叙述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优劣的评判人,让学生感知评课教师评价能力的高低。当这些成为现实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评课者)必然具有全新的动力,也必将逐步成为现实。

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在大家都在刻意追求完美的时候,让教师主动缺失于教学过程中,接受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失败体验,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效益评判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也将趋于完美。

篇4: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四中学刘明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我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

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

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篇5:《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篇6: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篇7:略谈《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

本文颂扬了中国北方抗日民主根据地崭新的生活,是一曲热情洋溢的赞美乐章。文章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助白杨树的不平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热情讴歌了他们正直、朴质、严肃、坚强温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赞颂的感情。同时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也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该文不仅的组织内涵博大精神,而且结构(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化體现)严谨、缜密、完美,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下面敝人就以这篇散文的线索、照应、过渡、段落、层次五个方面对《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略陈管见:

一、线索明晰。线索,顾名思义就是文章行文的脉络,是作者构思谋篇的途径,也是一篇文章结构的核心一篇目文章如果抓不住线索就理不清结构。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三个字正是作者抒发礼赞之情的基石,所以说“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借助这一线索,文章才能够追求一种“自然之节奏”。其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本文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类为作者对所赞美的对象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为该篇文章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运用了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该文以此为线索,紧紧地把全文贯穿起来。无论是哪一个段落,都围绕着“白杨树不平凡”这一中心展开叙述、抒情和议论。如首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起笔有力,礼赞之情破空而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接下来,作者又具体地分析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从而又具体地分析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从而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为此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即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不平凡,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无比光滑且有晕圈的皮)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伟岸、质朴、严肃、坚强不屈)不平凡,这样看来,文章众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写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突出了白杨树确实“不平凡”。行文中,虽然不见作者以“美”字直接赞许然而白杨树却美不胜收,尽得风流,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二、照应巧妙。开头一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既点明了本文的文题,又和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遥相呼应;还引出了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不平凡的白杨树。”再如第五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为第七、八段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其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三、过渡自然,过渡是上下文间的衔接、转换,是使文气贯通,脉络分明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对高原景象的感觉到对白杨树的特征描写,没有丝毫的生硬之感,仅仅运用了一个过渡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就使上下文尤其连贯,浑然一体。在对白杨树的特征描写之后,又运用过渡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与后文赞美白杨树的段落衔接起来,显得相当紧凑、严谨。这两个过渡,既承接的上文,又引起了下文。另外,又使用了一个过渡句:第八段的开头一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还用了一个过渡词:如第三段开头的“然而”一词。综上所述,由于本文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所以才给人留下浑然天成,别具匠心,信手拈来的深刻印象。

四、段落分明。该文各段内容单一完整,形式完美,和谐灵活,舒展自如。各段都能工巧匠有集中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第五段围绕首括句(中心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由总到分刻意塑造白杨树非凡的外在形象。同时,九个自然段都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五、层次清楚。本文层次井然有序。开头扣题点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纹)。接着描写西北高原雄壮的景色(衬托白杨树),然后由远及近写白杨树的风貌风格,再以树喻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风格,最后运用对比手法,赞美白杨树,突出中心。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该项段“卒章显态。”作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水道渠成地得出结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且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使文章首尾圆合。因此,这最后一笔同样能体察出作者经营结构的甘苦,写顽固派的态度,实际上是换个角度继续赞美白杨树;写楠木的“贵族化”,实际上是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篇8:白杨礼赞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9: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从部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这一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学段目标提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作者茅盾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也绝非易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朗读品析重要语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树,它在春季里吐芽冒枝,夏日里繁茂成荫,秋风里落叶飘零,冬雪中笔直挺立,它,就是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有一位作家,却在散文《白杨礼赞》中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二、初读知情。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礼赞的含义是心怀敬意的去赞美。茅盾先生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语句,请你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品树

在我们看来,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更平凡,茅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热情昂扬的去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精美语段,去寻找去体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2段至第5段,可以这样交流思考成果:“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可以选择段落、句子或者词语)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因为……”

要求:1.默读思考,圈点勾画关键段落、词句,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后展示风采。

四、深读悟“法”

茅盾先生不遗余力的去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话题,自选下面的话题对文章第7段至第9段进行文句分析,挖掘白杨树身上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修辞手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写作方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句式运用”,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要求:

1.默读自主思考,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充分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风采。

五、结课

篇10:《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正直朴质

温和靠紧团结

挺拔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篇11:《白杨礼赞》四赞

一赞其一线串珠的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就是指它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笔端怎样纵横,行文如何捭阖,都要紧紧围绕着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白杨礼赞》写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写无边无垠的绿色麦浪,写眼睛的倦怠,写恹恹欲睡的情绪,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写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写北方的农民,写贵族化的楠木……看似漫放巧纵,实则一线串珠——这根线就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所有的“散珠”都是为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服务的,有了这根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就变得结构谨严、形散神聚了。

二赞其步步推进的内容。文章先写黄绿错综、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展现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接着镜头推近,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表现其外在形象的不平凡;进而揭示白杨树的“伟丈夫”精神,赞美其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最后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广大的抗日军民,表现其象征意义的不平凡。如此写来,由境而形,由形而神,由神而意,循序渐进,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便是水到渠成了。

三赞其层层深入的情感。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并用“实在”一词,突出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真诚确凿、发自内心的;文中不仅两次重复强调了这一情感,而且进一步用“决不是”异常肯定地凸显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毋庸置疑地深化了赞美崇敬之情;文末,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高声”中饱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深挚情怀,将对白杨树的礼赞推向了高潮。

四赞其传神传情的语言。茅盾用“无边无垠”来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来写高原的“色”,用“扑入视野”来写汽车的“快”,可谓精妙传神;用“傲然挺立”“力争上游”“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倔強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精神,可谓恰如其分;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来写白杨树及其象征的抗日军民的品格,可谓贴切到位,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文章还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美感,也巧妙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炽烈的礼赞之情。

篇12:《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线分明。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方法】主问题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释题:白杨礼赞:赞,赞美;礼,表示尊敬。题意:对白杨树表示尊敬和赞美。

面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白杨树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对白杨树要表示尊敬呢?

三、白杨之美

过度:同学们思维敏捷,循着大家的疑问,我们一同去解决吧!请大家速读课文,捕捉信息,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哪些地方值得赞美? 生自由作答

根据同学们的理解,白杨树既具有外形美,又具有精神美,我们一道来欣赏。

(一)(屏示)形美 学习方法:中心句解读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理解内容。

2、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末。

3、围绕中心句圈点勾画关键词。先自由朗读第五段,小组对学交流。

小组展示:

1、中心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中心词“力争上游”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又突出了她的内在气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四个方面突出外形的力争上游。

又从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从内在性格写他的力争上游。

(二)(屏示)神美

她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她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去法温和,更不用提他的坚强不屈和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这段话中大家捕捉到哪些信息?赞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又为何贬低它不是书中的好女子?这种方法叫“欲扬先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三)(屏示)景美

师:课文的第二段,似乎与白杨树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呢? 速读第二段,本段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与白杨树有何关系?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描写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给你的印象如何?作者从 黄绿错综(色彩)、无边无垠(幅员)、坦荡如砥(地势)描写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生欣赏图片。黄土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通过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衬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四、白杨之魂

师小结;作者赞美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称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又为什么对白杨树怀着崇敬之情呢? 首先推荐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字斟句酌读书法

1、抓住关键字反复咀嚼品味,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言外之意。

2、从句子的修辞、句式特色去赏析。

小组合作:反复诵读4句话,谈谈作者希望读者由白杨树联想到什么?这4个句子有什么作用?(屏示)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展示:树——人——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排比反问句,逐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师: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作者对白杨树怀有敬意的原因,请从8段找出作者赞美白杨的真正原因的句子。

白杨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今天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师小结:这就是作者对白杨表示敬意的原因,因为在这极普通的白杨树身上,作者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团结抗战的热情,更看到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五、白杨之谜

过渡:谜

1、师:老师有个疑问,作者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他们,却要通过白杨树来赞美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下注释1)大家还有疑问吗? 屏示:谜

1、谜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何篇末又要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用意? 谜

3、作者开篇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类似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何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展示:谜1:第一、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有相似之处。处在相同的地域,都生长、生活在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那里。他们有相似的品质,都极普通,不被人重视,都具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二、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谜2:以树比树,以人比人,抒发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鄙视之情。

谜3:明确:5次提到: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他们在文中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好比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文中的材料就是一粒粒珍珠,而文中的线索就是把这一粒粒珍珠连缀起来,使之成一条完整的项链。

六、白杨之韵 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通过读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正直向上的风骨,其实先生又何尝不是挺立在文学史上的一株白杨呢?

知人论世: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先生生前的遗愿是将自己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于是我国从1989年开始设立“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组稿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另外两个是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篇1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2、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其作用和联系。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象征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题

《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崇敬赞美白杨树。(过渡)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3、学生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不平凡在哪里?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四、品读文本

1、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第7段四个“难道”)

2、反复朗读此处,思考:(1)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农民 哨兵 精神和意志)

3、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4、学习象征手法

(1)说说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2)象征手法的概念、举例

五、课堂小结

主题 :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描写高原景象,删掉这段行吗?(不行,作者描写高原风光,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欲扬先抑)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第7段“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树中的伟丈夫”)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

三、课堂练笔

1、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不少于300字。

2、小组交流后推荐好作品全班欣赏,师生评点。

四、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结构严谨完美,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6段至第8段。

篇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执 教:张

时 间:三周星期四

课 题: 白杨礼赞

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性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2.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一、导入粗读

(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

1.(放映幻灯片)说说你所看到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简介作者及背景。(放映幻灯片)

3.听录音,标记疑难字词。

二、设问细读

1.疏通字词。(幻灯片显示,引导学生识记)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学生轻读课文思考: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书上。重点分析: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幻灯显示。)

三、深入研读

朗读课文5-8段,思考讨论:

1.从对白杨树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他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比较其有哪些相似之处。老师幻灯显示)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明确: “„„树中的伟丈夫。”“„„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的精神。”

四、归纳品读

课文第2、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可先分小组议论,然后全班讨论。老师幻灯显示,归纳要点)

五、积累背读

视教学情况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说明

梅田中学:张 华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的分析,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不搞“一把抓”,而是先突破重点,更多地让学生读语文。

一、适当介绍作者,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作目的。

二、重视朗读课文。学生只有读熟课文,才能具有理解内容和语言,进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

三、在教学中要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不涉及象征手法的讲解或讨论,以免增大教学难度。着重引导学生从托物抒情的方法上去理解内容,由感性逐步到理性。

从直接写白杨树的语段入手进行阅读,对学生来讲,或许方便一些。这样可以闪避开课文前面所写内容与文章中心意思曲折联系这一难点;先抓住白杨树外形、色彩、性格的特点进行分析,一方面扣题,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弄清楚了,理解其他意思就有了“根”。

篇15:赏析《白杨礼赞》

(一)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文章的抒情线索,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开篇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此句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它既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托义之物,又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的思索。紧接着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以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即“景美”:生长环境不平凡),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然后,作者自然地引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远距离欣赏那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便让人惊叹不已,纳近距离仔细观察,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作者马上转入对白杨树“形美”(即外部形态不平凡)的描绘:“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笔下的白杨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团结奋进、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一种树。由此作者再次点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当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印象比较深刻以后,作者一环紧扣一环,转入对白杨树的“神美”(即内在气质不平凡)的高度赞扬。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由赞美树道赞美人,过度自然。接连四个“难道......”的排比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作者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再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全文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二)《白杨礼赞》是一篇托义于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之所以要高声赞美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因为“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为什么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呢?这就必须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194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到达祖国北方的第五个年头,农民的觉醒,精神意志的坚定都是中国共产党唤起的。由此,作者赞颂白杨树的深刻含义便不言而喻了。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茅盾先生说出了众人想说而又未说的心里话,并且立场坚定,褒贬分明。作者用“贵族化的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本文结构严谨,内容深广,与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不无关系。作者在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尤为突出。首先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高度评价白杨树。两个“没有......”一个“但是......”先抑后扬,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不同凡响,具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特点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紧接着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简明扼要的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展示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四)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自如。文章第二段,抛开白杨树,描绘高原景色。“黄绿交错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无边无垠,坦荡无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的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可谓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上一篇:营业厅晨会管理下一篇: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