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学论文

2024-05-26

农业社会学论文(通用6篇)

篇1:农业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复习题

第一章

一、选择

1、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D)﹡

A描述功能B解释功能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二、填空

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一词。﹡

2、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将来怎么样。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一、选择 1、1、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 D《中等市镇》

2、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B)。﹡

A马克思 B韦伯 C涂尔干 D戴维斯与摩尔

3、把人类社会的精神成就称作文化,而把物质成就称为文明的是(B)。﹡

A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B19世纪德国学者 C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D2 0世纪美国学者

4、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王后”的社会学家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5、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C)。﹡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6、(B)是中国较早讲授和研究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1923年曾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A陈翰笙 B瞿秋白 C许德珩 D孙本文 7、1979年(B)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学等需要赶快补课。﹡

A胡耀邦同志 B邓小平同志 C胡乔木同志 D费孝通先生

8、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C)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二、填空

1、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是(圣西门)。﹡

3、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4、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三种理想的类型,即(传统型权威)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5、当代现代化理论中的“信息社会论”的代表有:《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和《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 社会

一、选择

1、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C)。﹡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利益关系 D人际关系

2、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B)。﹡

A氏族关系 B家庭中关系 C村庄中关系 D朋友关系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A)。﹡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志缘关系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C)。﹡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

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5、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B)。﹡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

6、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B)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C)。﹡

A马尔萨斯 B阿尔弗雷•李维 C马寅初 D丹尼斯•梅多斯

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即(A)。﹡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 B提供食物、提供空气、生态平衡

C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提供热量 D生物交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D)。﹡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

10、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A)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11、社会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其主要特征是(ABCD)。﹡﹡

A.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D.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E.社会有丰富的文化

1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社会规范

13、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A社会物理学 B社会学 C社会动力学 D社会静力学

二、填空

1、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2)简单和初步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但复杂的关系是由简单的关系组成和发展起来的。

(3)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通过语言和行为直接发生的关系。(4)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5)初级社会关系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

3、(1)时空上的普遍性(2)变异性(3)相对稳定性(4)强制性(5)阶级性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一、选择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D)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 B家庭 C阶级 D同辈群体

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社会规范

3、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A社会物理学 B社会学 C社会动力学 D社会静力学

4、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CDE)。﹡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5、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研究的角度有(A)(B)(D)()()。﹡﹡

A文化的角度 B个性发展的角度 C历史的角度 D社会结构的角度 E整体的角度

6、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A)(B)(D)(E)()。﹡﹡

A获得人格和自我 B培养社会角色 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 E完成世代交替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B)。﹡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改善。

2、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预期社会化:是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三、简答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特点。(1)强制性。

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受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2)能动性。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都有一定的选择性。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

四、论述

1、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外界社会环境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

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一生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1.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从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同辈群体:①在同辈群体中,大多数活动并非由某种权威所安排,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2.②个人在同辈群体中可以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1.工作单位:①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很大。

第五章 社会互动

一、选择

1、根据社会约束力的强弱,以下排序中正确的是(C)。﹡

A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 B法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

C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D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2、“入乡随俗”是一种(D)行为。﹡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顺从

3、社会行为是一种(D)。﹡

A无意识的行为 B偶然性行为 C反射性行为 D有意识、有意义的行为

4、从众行为是一种(C)。﹡

A消极行为 B积极行为 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 D价值中立的

二、填空

1、社会互动”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

2、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四、简答

1、(1)不能胜任角色,即某人不具备一定承担角色的能力,但却阴差阳错地被安排到某一位置上。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即“大材小用”、“此材彼用”。

(3)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2、(1)竞争是指以超过对方取胜为动机,互相争胜的行为方式。

(2)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公开的对抗性社会行为。

(3冲突的特征在于双方必须直接接触,冲突各方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根本对。

(4)而竞争并不要求直接接触,也没有情绪上的对立,更不必彼此打击。

3、(1)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它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人或一些人夺取了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失去了得到的机会。(3)竞争的目标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与反对其他竞争者。

五、论述

1、(1)所谓冲突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冲突的产生是由于个人或团体间的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存在根本对立。(2)冲突的负功能:冲突的破坏性

(3)冲突的正功能:由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潜在力量,有可能使社会更好地调节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利益,经常地沟通意见,实行对话,避免矛盾的根本对立。(4)对冲突的调适的重要性。

(5)强调发挥冲突的正功能,加强社会调适机制。

第六章 社会群体

一、选择

1、人类的第一种家庭形式是(A)。﹡

A专偶婚制家庭 B偶婚制家庭 C伙婚制家庭 D血婚制家庭

2、群体动力论最早由(D)提出。﹡

A霍曼斯 B克里斯蒂 C米勒 D勒温

3、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4、婚姻总是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包括(ABCDE)。﹡﹡

A血缘关系 B民族 C宗教信仰 D阶级 E身体

5、人类群体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有(ABCDE)。﹡﹡ A它是生产活动的需要 B它是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C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它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

E它是个人物质生活的要求

6、群体动力论的局限性表现在(ACDE)。﹡﹡

A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忽视了其他关系

B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C没有看到群体行为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动因

D研究对象还未达到普遍意义

E心理学方法多于社会学方法

7、(B)曾把群体分为家庭群体、工作群体、社区群体和利益群体。﹡ A达伦多夫 B巴克 C列宁 D马克思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下述判断中,(D)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的特点。﹡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二、填空

1、家庭的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四种。﹡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家庭的历是形态历史形态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名词解释

1、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2、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域范围,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四、简答

1、一般来讲,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1)从微观心理学角度看,初级社会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论述

1、(1)性生活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抚养、赡养功能

(6)稳定社会功能 *请举例分别说明之。

第七章 社会组织

一、选择

1、组织平衡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D)之间的平衡关系。﹡

A组织目标与成员需要 B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 C组织与环境 D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2、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3、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ABCE)。﹡

A经济组织 B政治组织 C整合组织 D文化组织 E文化维系组织

4、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有(AC)。﹡

A矩阵制 B直线职能参谋制 C事业部制 D职能制 E直线制

二、填空

1、在组织理论意义上,(马克思·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简答

1、(1)特定的目标体系。(2)成员的角色化。(3)正式而明确的规定。(4)权威体系和科层化的管理。(5)组织是一种历史现象。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B)。﹡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在(abcd)。﹡﹡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闲暇时间的增加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E生产关系的变化

3、下列各项判断中正确的是(ABC)。﹡﹡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属于结构性社会流动

B社会结构开放程度的提高既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C从重视个人发展的先赋条件到重视个人后天获得的条件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D在现代社会中,先赋条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存在了

E从流动的方向看,空间流动属于水平流动

4、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BCDE)。﹡﹡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 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

5、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包括哪些基本阶级(ABDE)。﹡

A小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 D工人阶级 E农民阶级

6、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B)。﹡

A马克思 B韦伯 C涂尔干 D戴维斯与摩尔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它是指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三、简答

1、(1)农村改革与城乡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城乡流动。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3)所有制改革与阶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职业流动。(4)教育结构的变动促进了阶层流动与代际流动。

2、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3、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社会。这是因为:(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2)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3)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

(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5)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层体系分化、组合的原因与社会继替的原则。

第九章 社区

一、选择

1、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最早的国家是(B)。﹡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在联合国人口司划分的九类地区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C)。﹡

A西欧 B美国 C前苏联 D发展中国家 3、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 D《中等市镇》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在7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转,主要表现在(ABD)。﹡﹡

A人口从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流动

B人口向城市郊区扩散蔓延

C城市结构由多核心式、一城多镇式向方格网状、同心圆式发展

D出现了由交通线连成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E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城市经济中作用下降,而代之以服务业与知识产业

5、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ACDE)。﹡

A人口 B权力 C环境 D组织 E技术

6、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创始人是(ABDE)。﹡﹡

A F·膝尼斯 B R·派克 C O·邓肯 D R·沃伦

7、我国城市系统金字塔的底部是(BC)。﹡ A 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8、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9、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BD)。﹡﹡ A新建城市的兴起 B农业发展水平

C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D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E人口的机械增长

10、梅多斯等人认为,为了实现长期保持生态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全球均衡,就必须(ABE)。﹡﹡

A停止人口的增长 B停止工业投资 C加速工业化 D加速经济增长 E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均衡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即(A)。﹡﹡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 B提供食物、提供空气、生态平衡 C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提供热量 D生物交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2、新正统区位理论把社区研究从空间的分布转移到(A)。﹡ A人口适应 B生态环境 C立体结构 D社区发展

二、填空

1、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区)时提出了文化失调理论。﹡

三、名词解释

1、膝尼斯的“社区”概念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这种社区的特征是:其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四、简答

1、(1)城市社区相对地由大量、密集、异质的人口聚居而成。(2)居民基本上都是从事众多行业、职业的非农业人口。

(3)次级关系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比较肤浅,相互交往注重功利,社会控制主要靠正式的组织和正式的规范。(4)科层组织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5)居民以其职业为中心来进行纷繁多样的活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现代城市的有关机构和设施,或从事专业进修,或从事文体娱乐以及各种社交活动。(6)人口的异质性促进文化交流,因而居民思想开阔,乐于变革。

五、论述

1、社区概念是相对于社会而提出来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主要表现在:(1)社区是指具有某种共同联系的社会集合体,其内部关系同质性较高,也就是说,社区强调共同性的一面;社会则是由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盘根错节。

(2)社区包含着一种区域或空间的存在,既然有空间和区域范围,那么就意味着社区实际上有一种边界,尽管这种边界有时不太明确,相对含糊,但它总是存在的。而社会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泛指各种社会关系。(3)一种类型的社区结构通常是单一的,其内部的各种要素主要有某种共同之处而连接起来;而社会结构非常复杂,社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按各种各样的方式结合起来,而且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合力,维持着整个社会体系的均衡。

社区与社会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1)社区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

(2)社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之一,理解和认识社区的结构、形式和发展历程,有助于人们认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2、(1)经济生活的功能。经济生活的功能亦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 区的首要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 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担负这一功能的经济组织通过社区的纵向格局和横 向格局进行经营活动,前俱在社区内部,也在更大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 用。

(2)社会化的功能。任何一个人的社会化都是在这个或那个社区里进行的。也正是通 过这一渠道接触更大社会的文化。对社区成员起社会化作用的包括家庭、邻里、学校等正规与非正规组织,还包括社区之外的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中学校最能体现社区的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的功能。在各种控制力量中,当地政府拥有更多地是通过各种组织和规章制度来进行外在控制。在各种控制力量中;当地政府拥有最大的强制性权力。

(4)社会参与的功能。社会越是人们就地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活动之所,人们往往通过与社区事务来参与更大的事务,社区参与功能的组织。

(5)社会福利的功能。社区社会福利功能的特点是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农业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执行功能的组织。

第十章 社会制度

一、选择

1、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社会规范

2、下列关于道德的论述,正确的是(ACDE)。﹡

A道德由习俗发展而来 B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弱

C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强 D道德相对于法律,约束力更广泛

E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3、下列行为中哪些不属于社会行为(BC)。﹡﹡

A“追星族”对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 B口渴想喝水

C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 D受到伤害时对对手进行报复

E小学生受到老师表扬后更加努力学习

4、制度必须由以下要素组成(ABC)。﹡﹡

A组织体系 B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体系 D意识形态 E强制权力

5、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B)。﹡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利益关系 D人际关系

6、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A)。﹡

A氏族关系 B家庭中关系 C村庄中关系 D朋友关系

7、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C)。﹡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志缘关系

8、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A)。﹡﹡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 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2、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三、简答

1、(1)任何社会需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社会控制,无法维持个人生存和群体活动。

(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个社会也要求其成员处于某种协调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失控”现象进行制止或制裁。

(4)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自行调节机制。

2、(1)时空上的普遍性(2)变异性(3)相对稳定性(4)强制性(5)阶级性

四、论述

1、社会制度的正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社会化功能(4)文化传播功能(5)整合功能 社会制度的负功能:(1)制度本身的惰性

(2)制度内部结构可能出现的混乱(3)人为因素 *联系实际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

一、选择

1、“入乡随俗”是一种(D)行为。﹡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顺从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ABCE)。﹡

A社会进化 B社会革命 C社会改革 D社会发展 E社会倒退

3、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DE)。﹡ A和平遗愿 B静坐抗议 C骚乱 D集会游行 E暴力革命

4、美国社会学家挨·弗里阿基安提出了几个说明革命即将来临的经验指标,它们是(ACE)。﹡

A都市化程度的增长 B社会普遍的不安 C性的混乱的广泛扩展 D知识分子对政府忠心的转移 E非制度化的宗教现象极大地增长

5、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C)。﹡

A直线式的前进 B循环式的前进 C波浪式的前进 D曲折的倒退

二、填空

1、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它可以分为(社会进步)、(社会停滞)、(社会倒退)。﹡

2、(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三、简答

1、(1)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日趋加快,这在当今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显著。(2)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大。(3)现代社会变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4)现代社会变迁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5)现代社会变迁的相关性日趋增强。

2、(1)社会变迁是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基本制度、基本结构和基本面貌三方 面的内容。

(2)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3)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4)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5)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

3、(1)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又不依赖于社会而独立存在、既影响到社会又受到社会 影响的自然环境因素,即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将它视为社会变迁的决定力

量,或是最终的决定力量。(3)与政治组织有关的权威因素。

(4)文化因素,即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中形成的一

套观念、社会价值、知识、技术等。

四、论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结构性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新中国的的建立是对中国向何出去的回答,也是对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作出的正确选择,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的开始,社会结构发生重组。

(2)因为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很难,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结构重组的道路必然是坎坷不平的。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性发展的第四个转折点。

(4)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次改革对于结构转型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5)整个社会结构由于这一变革而静悄悄的转型,但结构性冲突也变的愈加明显和激烈。

&(答题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十二章 社会现代化

一、选择

1、A·G·弗兰克提出了(D)。﹡

A增长极限论 B后工业论 C依附论 D世界体系论

2、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3、“世界体系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弗兰克 B梅多斯 C沃勒斯坦 D贝尔

4、“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信息社会同工业社会相比,有许多崭新的特征(ACD)。﹡﹡ A信息成为战略资源

B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

C先进的通讯与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 D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⑤技术成为战略资源

5、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ADE)。﹡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欧化” C杜绝剥削现象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E对外开放,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道路

6、英国的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D)。﹡

A社会进化论 B社会革命论 C社会改良论 D社会循环论

7、社会运行的评价最主要是(A)。﹡

A协调程度评价与发展程度评价 B运行程度评价与协调程度评价

C社会运行的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 D社会运行的满意度评价

8、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D)。﹡ A人口多 B交通发达 C生活水平高 D集中度高

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

A工业化 B农业发展 C人口众多 D科层化

10、我国对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是(D)。﹡

A积极发展小城市 B控制小城市的数量 C稳妥发展小城市 D合理发展小城市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现代化:它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三、论述

1、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2.3.4.    社会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现代化是一向复杂的系统进程; 社会结果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个人角色分化 社会组织分化

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分化 理性化

理性化;

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持续而迅速发展;

经济不断而迅速的增大 经济结果的改变

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相互促进 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 1.2. 

1.    1.2.城市化; 人的现代化。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一、选择

1、《世界观察》研究所的L.R.布朗认为,人口增长的负作用有(ABCDE)。﹡

A通货膨胀加剧 B个人收入下降 C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D野生动物灭绝 E矿物资源枯竭

2、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ABCDE)。﹡

A民族构成 B家庭构成 C宗教信仰构成 D文化教育程度构成 E职业和行业构成

二、论述

1、在转型社会期间,角色失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它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

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角色不清:它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怎样去做。

1.角色中断:它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

的现象。

1.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现象,是由于

多种原因是角色扮演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 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

到更多的矛盾。

&(答题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

一、选择

1、舆论控制属于(BC)。﹡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E微观控制

2、罗斯认为,社会控制包括(BDE)。﹡

A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B对意志的社会控制 C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D对情感的社会控制 E对判断的社会控制

3、“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B)提出的。﹡﹡

A库利 B罗斯 C米德 D萨姆纳

4、离轨行为包括(ABC)。﹡﹡

A违法行为 B违章行为 C违规行为 D适应性行为 E从众行为

5、社会控制的工具性手段包括(ABCDE)。﹡﹡

A身体惩罚 B精神惩罚 C经济处罚 D组织处分 E说服劝告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2、是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控制。

三、简答

1、(1)任何社会需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社会控制,无法维持个人生存和群体活动。

(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个社会也要求其成员处于某种协调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失控”现象进行制止或制裁。

(4)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自行调节机制。

第十五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选择

1、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ABCD)。﹡﹡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历史法 E实证法

2、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BCD)。﹡﹡

A问卷调查技术 B社会测量技术 C资料收集技术 D资料分析技术 E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BCDE)。﹡﹡

A关于社会问题方面的社会学 B生活形式方面的社会学

C关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社会学 D关于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E边缘学科性质的社会学

4、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有(ABCD)。﹡﹡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E帕森斯

二、论述

.1、(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联系实际举例论述

篇2:农业社会学论文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把经营性服务机构推向市场。加强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以区农业局为主建立南海农业信息网,初步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具有较强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我区以科技为动力,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加强农科网络、举办各种培训班、发放绿色证书、市、镇成立各种协会、农业服务咨询站等,不断提高我区种养业的科技含量,使农民科技素质水平有所突破,促进了我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多渠道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

我区已成立佛山市南海区农产品商会,立足南海区,依托大佛山良好的种植、养殖、流通环境,在区政府、区民政局、区工商联、区农业局、罗村镇政府的关怀指导下,不断发展扩充会员,至今,会员单位总数已超过100家/人。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农业综合协会,农产品商会在会员数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发挥农业专业引导作用,服务会员,服务农业。为会员与政府的沟通起桥梁作用,在“爱国、敬业、守法”的基础上,积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关注。

建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如桂江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占地面积500亩,批发市场内设置三鸟、蔬菜、塘鱼、冰鲜海鲜、粮油日杂干货、花卉苗木等多个交易区,同时配套先进的三鸟屠 宰场、检疫监测中心,为农民商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南海区农业信息网络开通,加快农业信息传播和利用一年来发表有关农业新闻100多条,转登农业政策法律法规80多条,以及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图片、供求信息等600多条。最近,动员种养大户上网,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农民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我区农业发展。

桂城现代花卉盆景种植区

以桂城盆景园和桂城花卉苗木交易市场为立足点,维持现有种植规模(盆景园160亩、花卉苗木交易市场30亩),适当扩大种植区域,配备大棚、滴灌设施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完善停车场、道路绿化等基础建设。

南浦农业生态园

规划建设面积3000亩,通过农业园整合农业资源打造当地农业品牌,以发展葱蒜、蔬菜为主。改善区内生产条件,对排灌渠、涵洞、泵水站进行修整,整治重点干河涌,增设必要的机耕路、桥。同时进行区域内生产基地的水、肥、气综合治理,减少环境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生态园分为引种育种基地和生产基地。引种育种基地包括引种试验田、播种车间和智能型育苗温室,为南海区域内和周边地区提供各种优质水稻、蔬菜名优品种。生产基地包括建设连栋温室、钢管大棚的设施生产区和采用喷灌、滴灌设施的露天生产区,该基地既可种植叶菜类、茄果类蔬菜,还可种植反季节蔬菜。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将对周边地区起到现代化示范、推广作用,并带动当地及周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强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

西樵产业化水产养殖区

该区位于西樵镇西樵山以南地区,开展优质水产产业化养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进行鱼塘标准化整治,打造“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该区及周边农户进行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养殖。

烟南水产综合贸易区

篇3:现代农业呼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公益性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

目前农科教各类公益性主体间、其和经营性主体间的衔接机制不完善, 各行其是, 服务资源分散, 有时仅靠执行政府项目维系一种临时、松散的产学研联合, 缺乏统一协调和常态化的联合机制, 制约了为农服务的整体效能。随着现代农业发展, 对农业各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多年不进人, 运行机制僵化, 公益性职能定位不清, 推广队伍学历低、技能低、职称低而年龄高的三低一高现象突出, 远不能适应农民现实需求。

2. 经营性服务组织实力弱, 服务供给不足。

安徽省3.6万名服务组织成员面对5000万农民, 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而且这些组织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人才匮乏, 机制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市场开拓和抗风险能力弱。不少组织的服务对象, 只针对规模化经营主体, 而对千家万户的农民无法顾及, 大大限制了这些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是多数组织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3. 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仍有差距。

一是由于多元化经营主体间的生产规模、水平、农事活动内容皆不相同, 且不断的变革发展, 现有服务难以满足这些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服务内容侧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服务, 而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缺乏。

4. 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不优。

目前农户对市场化服务的心理承受价位较低, 服务组织起步发展较为艰辛, 但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多, 专项资金项目较少。设施用地、仓储、晒场、烘干设备难解决, 一直是各类组织普遍反映的问题。其中以农机组织反映的行路难、看病难、存放难 (意为机耕路差、维修网点少、机械无处存放) 三难最为集中典型。农村金融保险发育滞后, 农业货款门槛高、手续繁琐, 审批期长、隐性费用高。农业保险理赔环节多, 核灾不及时, 投入成本高, 覆盖范围窄。

5. 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少, 覆盖面窄。

政府购买服务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值得探索实践的全新课题, 基层反映:一是由于项目资金限制, 确定的服务主体偏少, 有的项目下达时间滞后, 往往耽误了农时。二是服务覆盖面窄, 桥区购买服务面积3万亩, 仅占耕地面积2%。三是承接的服务主体积极性不高, 政府的补助资金主要补助给农户, 而对服务主体的补助偏少, 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为农服务机制, 完善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联合机制, 提升产学研服务水平。设置农技推广岗位,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农技推广事业, 实现院校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有机结合、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全面接轨, 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

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全面推行农技员包村联户制度, 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制度。探索农技人才编制储备机制, 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2. 培育综合高效的经营性服务组织。

整合农村服务资源, 加快发展实行要素的利益联结的现代产业联合体, 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优势, 成立农业专业服务公司, 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促进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引导各类服务组织与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出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考评办法, 细化考评标准。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活动, 规范提升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 不断开拓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领域。

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生态循环农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不断开拓市场预测、信息传递、土地流转服务、农产品开发推介、人才咨询管理等新型领域。支持农村供销社发展农资、农产品流通业, 使之成为社会化服务重要力量。大力支持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种子种苗、农业信息、农产品流通等服务。

在粮食主产区, 鼓励并扶持新建一批集粮食收贮、烘干、加工于一体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企业, 有效解决种植大户等因晒场、仓储能力不足而造成粮食霉变和劳动力成本过高问题。

4. 优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从农机购置补贴中切块, 用于服务体系购买使用时间短、效益不高的机械设备, 如谷物烘干、工厂化育秧、秸秆处理等进行补贴。二是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 支持企业参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对服务组织的设施用地、晒场、仓储用地等给予倾斜。

出台金融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 开展林权抵押货款、农机具抵押货款, 农产品订单和农业补贴等权益质押货款, 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货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和互助合作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面。

5. 政府购买服务要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

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推行以钱养事, 对一些可量化、可监管的公益性服务, 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竞争或招投标。根据公益性服务的不同特点和具体要求, 积极探索多角度, 多领域、多范围的公益性服务实现形式, 以政府定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 为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服务提供有效路径。

篇4:农业社会学论文

《小马过河》在那个年代里,因为被非常广泛接受而显得赫赫有名。这个脱胎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自己尝尝”寓言的连环画,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孩子呢?

《小马过河》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匹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没有问题,我刚刚过了河,只到膝盖;可是松鼠说千万不能过,我的朋友刚刚淹死在这条河里。小马只好回去问妈妈,妈妈说只有你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过去。结果小马就勇敢地下了河,过去了。这个故事所陈述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也基本上是正确的。说它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因为我认为在试一试之前还应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和腿长,不仅仅使用理性的分析,还要有科学的测量,要有数字化的具体结论,只有理性和科学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避免试验的悲剧结果。因为说到底,过了河的喜剧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侥幸因素的。那个自己呆在棚子里的马妈妈大约是凭自己的经验知道,像它的孩子这样的身高过那条河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所以才鼓励小马去试一试的。虽然结果是过去了,但是却在科学思维上少给孩子上了一课,那种不管怎么样都要先试一试的做法是欠科学的,甚至是埋藏着相当的危险因素的。

这样苛求一则童话里的是非似乎有过分之嫌,不过这种过分恰恰是源于一种把玩,一种将故事过滤了多少遍以后的反复翻阅。之所以能够反复欣赏一本小小的连册,基础是它的美丽——美的画面传达出来的美的信息。这种美丽被当时从来没有美的教育的、完全不懂得美的孩子们本能地抓住了。

《小马过河》是有一种纯美的气氛的。它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本极其少见的没有被剑拔弩张、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污染的纯美的连环画。最漂亮的形象是主人公小马,有着大大的眼睛的小马,背着红色的粮食袋子的雪白的小马。现实中的马是有着很大的眼睛的,但是却是罕有红色的粮食袋子的,从这里也可以窥见作者纯粹的艺术美观念。他画红色的粮食袋子只是为了放在白色的马背上的美观效果,他为一则童话设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连环画的画面总是干净的,即使是写实的,也有一种充分艺术化了以后的生活场景里的干净;而像《小马过河》这样的童话题材,就更能将这样的特征发挥出来了。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高于生活”,赏心悦目的效果中包含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美好期待。连环画的画面有一种现实在经过绘画处理以后的去粗取精一般的纯净,比现实纯净,是现实的目标或理想,有着现实中所没有的没有垃圾、没有肮脏、没有缺陷的场景,人物关系也似乎比现实中要简单而浪漫一些,更像一个人类理想中的好社会。这是连环画在不期然之间制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幻象。

这种初级也是普及的美术审美效果几乎是天然地打动了无数还喜欢过家家的孩子们,吸引着在现实里屡屡碰壁以后还不愿意就在并不纯净的实际生活中永远皱着眉头过下去的成年人,成了孩子和成年人共有的童话。让他们在现实中的缺陷面前更有信心,甚至相信这世界的某一处正在有着与连环画画面完全一样的美妙,他们或者有一天终将抵达那样的美妙、享受到那样的美妙。

小马瞪着一双迟疑的大眼睛在一条清亮亮的小河边上的踟蹰,棕色的老牛和红色的松鼠在旁边的各执己见,还有河边干净漂亮的野花野草青松芦苇,都将自然里的物象做了最充分的审美关照。小马那些犹豫、询问、试验、胜利之类人性化的画面里充满了一个孩子的稚气和天真,一个孩子的思索和智慧,一个孩子的勇气和成长。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斗争和猜疑,不只有警惕和担心,还有那广阔而美丽的自然,广阔而美丽的自然里的轻松而蓬勃的生命。它让生活在斗争气氛里的孩子甚至大人都体会到了一丝人本意义上的清凉和正常,窥见一种关于温暖、关于善良更关于美丽的人生方向,给闭塞的认知环境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另外一种想象空间甚至是道路选择的可能。这就是这么一本低幼连环画在那个年代里广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今天的出版物和丰富的文化媒介环境里,《小马过河》无疑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它所传达的淳朴的美和纯粹的美的观念并没有落伍,事实上,它们永远不会落伍的,它们是与人类相始终的。而且,在这草场荒漠化严重、河流全部干枯、天空和大地持续被污染甚至连地下水都已经被毁掉了的环境里的现代人的目光里,这本不仅有着纯美的观念还有着有纯美的画面的连册,还多了一层环保的警醒意味。

《小马过河》中的矛盾与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幸福之中的矛盾与问题,这样的矛盾与问题本身就显示着马儿们生活本身的一种惬意与悠闲,体现着一种只有在具有了相当程度上的温饱与和谐处境之后才会有的平稳安详意义之上的细节考虑。它是理想生活场景中的小矛盾,小矛盾本身的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小矛盾的气氛与环境背景里的舒畅与甜美的气息。这是创作者和阅读者共同追求着而几乎永远难以实现的理想社会中的味道,尽管在现实里我们很难长久地生活其间,但是在某一个瞬间里的感受,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始终放置在那里的想象,都还是有着一种温暖的激励作用的。它作为人类的理想,让人向往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而我们的画家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我们大家心灵中这一块净土,并用色彩鲜丽的笔墨把它们描绘出来,实在也是一件让他自己也更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幸福起来的事情了。这是连环画作为艺术品的一种极致,一种登峰造极的表现力的典型。

篇5:农业社会实践报告

系部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

年级:大一班级:三班姓名:刘雪平学号:e01114193 实践单位:合肥都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 2012 年6月24日至 2012年6月28日共5天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这个暑假,我们小组决定以以上的话题作为事件调查对象来开展我们的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以期完成我们的暑期调查任务,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象牙塔外现实社会中各个层面的状况,实现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素质的提高。

这次社会实践的课题源于我们的一时兴起,觉得生态产业这个话题很新鲜,后来又陆续了解了一些生态产业的问题,因此萌生了在合肥生态产业问题的实践。在实践项目提交前我们做了一个策划,直到即将做社会实践前两天才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提前弄好。首先,我们的队帽和横幅没有提前准备,直到前一天才去准备,已经来不及了;第二我们没有提前联系相关公司,没有得到我们预想的支持,所以第一天基本就是无功而返;最后我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要想得到

真正专业的结论基本是不可能的。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改变最初的策划方案和目标。于是小组讨论后又决定改调查生态农业,决定去队友的家乡,这样比较熟悉,也比较可行,可是问题又来了,到底去谁的家乡呢?我们都不是一个地方的,去哪都不方便,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去合肥的大圩乡,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基地。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就安排了此次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赶赴大圩乡调查关于生态农业的具体情况,希望此次行程我们能更多地了解生态农业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了解它的具体的情况。下面就是我们在大圩乡考察具体情况后结合以往的资料所做的有关于生态农业方面的报告。(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图片背景:合肥市大圩乡生态农业示范区内的田间排水系统)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6):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二)生态农业的前景和发展(材料来源于农业科技报)观赏+环保 +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环保加可持续发展型的模式路线。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好处

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前景。在国外,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业、旅游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的篇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篇三:社会实践报告 新农村建设 2014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告

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会计系

班级:12级会计18班

姓名:宋文凯

调 查 主 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抓住“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两大方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滦南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调 查 时 间:2014-7-10 调 查 地 点: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东马营乡丰元庄村

调 查 目 地:1.丰富大学生生活,开拓眼界 2.增强广大学生动手能力 3.提高广大青年思想素质 4.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认识

一、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什么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 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镇的展开,我镇的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果,现在仅以我村为例说一下:我村原为省级贫困村,村里种地的水费都没有,人们的庄稼长势不好,没有好收成。现在我村得到了重视,省里拨下款来,人们的心气也高了,积极配合干部工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原来我村的路是土路,一下大雨便泥泞不堪,走不了路。现在村里修上了水泥路,无论下多么大的雨都可以畅通无阻;村里也安上了锻炼器械,一些老年人有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村里的孩子也都接受了教育,有了学习的机会;村里还新建了医疗站,还有合作医疗保障,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人们收成好,生活好,心情自然就好了,业余时间还组建秧歌队,丰富文化生活;„„

五、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常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篇四: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材料工程系

二〇一二年九月x日

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在调查生态园中发现生态农业的一些问题,通过解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研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结合模式(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价格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食品的安全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

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图片背景:新乡县小冀镇的龙泉苑生态园)

(6)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二)讨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1.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特殊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基础,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

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结合模式探索(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与型)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 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三)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篇五:三农问题论文、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 10信管(2)班 刘腊梅

【摘要】: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天然生产要素不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破解举措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

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

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2003年《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 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 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

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

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必须 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发布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6:南京农业学社会实践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自主活动和集体活动两种形式。大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深入农

村、乡镇、农牧场、工厂、企事业等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科技知识普及、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会实践报告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篇。

4、社会实践报告一律由学生本人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不得用钢笔誊写。(强调)

5、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

6、报告在学校开学后两周内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交给相应的指导老师。

7、社会实践是必修课,计一学分;社会实践报告不及格的同学,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8、社会实践报告参照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1)选题的创新性、实用性,分析的科学性和体系的严谨性。

(2)获取资料是否丰富,处理资料是否科学。

(3)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9、《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中的注意事项:

(1)封面上的报告题目必须与所写的社会实践报告的题目完全一致,尽量避免用“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为题。

(2)封面上除了“批阅教室”“成绩”和“批阅时间”外,全部需要填写,且社会实践报告的所有内容除了要求打印的内容外,必须用碳素墨水笔或签字笔填写。

(3)《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中“锻炼带队人、指导人”是指指导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知道你们写社会实践报告的老师;

(4)累计时间不得少于7天,所以社会实践的安排上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否则不符合时间的安排,否则不符合实践要求。

(5)在实践内容的相关方面画“√”,如不属于所列的范围,则在其他的后面填写相关的内容。

(6)实践单位意见一栏,不但要有实践单位的意见,关键是实践单位要盖章,如果实践单位不盖章则不符合要求,社会实践就要重新进行。

(7)个人总结一栏也要填写,自己尽可能写好。

10、社会实践报告院里相关部门将进行检查,批阅教师将根据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分。

11、社会实践报告撰写要求

(1)文章标题:2号黑体

(2)文章正文:5号宋体

(3)行间距:固定值25磅

(4)各级标题(全部左顶格)

①一级标题:4号黑体,如:1材料与方法

②二级标题:5号黑体,如:1.1试验设计

上一篇:人情与金钱的经典语录下一篇:小学生优秀的趣味作文: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