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2024-05-07

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共8篇)

篇1: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改革中。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诞生意义重大。本文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发展阶段、主要成效及启示四个方面深入揭示了其发展历程,分析构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意义,并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 发展 阶段

一、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发布于1992年11月30日,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共有10章66条。

第二层次是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规范对象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类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类是有关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

二、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1、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这近10年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的要求,对其它企业会计改革也进入了探讨阶段。

2、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会计改革上搞了“两则两制”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因此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可以称之为“全面转轨阶段”。

3、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所以就单独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们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4、会计准则的完善阶段

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成熟,将全面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本次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比以往更强调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也是一种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力义务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样,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成效

中国会计准则自研究制定至今,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方面,无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十几年来,《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只是现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条件。作为过渡性措施,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这一体系具有层次结构清晰,内部关系紧密,宏观微观管理结合,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缩短我国会计与世界发达国家会计之间的差距,尽可能使会计信息做到“多国共享”,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相互流动。在西方国家里“需要,实用”是他们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原则。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本身就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对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这样,我国就应在实用的基础上,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实用同超前”便成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则。这就为中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走向国际会计舞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式会计理论和方法,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会计准则实施之前,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是极其困难的。会计准则的实施,才使其成为可能。

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

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这一中国会计历史的重大转折,恐怕我们还要在上百种分部门、分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中奔忙。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制度和实施会计准则真正把会计工作者从繁杂无序的旧社会制度中解脱了出来,为会计人员成为企业真正的管理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包括会计准则建设在内的会计改革具有世界意义。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经验,对于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有现实意义,也将丰富国际会计的内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是:

第一,确定明确的目标和实事来是的发展战略。会计准则建设的顺利推进,首先得益于明确的目标和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总体目标,并采取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转换会计模式,从计划经济会计模式转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确立了包括资产、负债在内的会计要素体系,提出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规划了会计报表体系,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改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中的现实问题。两则两制实践证明,两步走战略是成功的,体现了改革开放和国有企业改革循序渐进的特点。由于有了第一步改革的成功,为我们现在制定具体准则、逐步逼近会计改革目标创造了宽松环境。

第二,抓住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这对主要矛盾。协调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会计发展的总特征;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会计为我们改革会计制度、建立新的会计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客观上也有一个与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问题。协调也好,改革也好,都要求我们向国际会计惯例看齐。可是,我们是在一个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的环境中搞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我们面临着发展中国家通常都要面对的市场经济不发达、秩序环境不健全、会计职业发展不够这样一些问题。发展与协调就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双重任务,从而也就比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协调任务多了一份困难。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这对主要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表明国情的指标很多,这里所讲的国情,主要是指对会计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国情因素,比如,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及会计职业发展情况等等。为了保证会计准则建设的顺利推进,就必须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惯例这对主要矛盾。

第三,区别对待,逐步扩大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衡量会计工作水平的好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会计工作是否适应特定的经济环境;超越经济环境,抽象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最终将导致失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性,正是基于企业发展多元性这一事实,会计准则的实施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针对上市公司会计需求迫切、监管要求高的现实,绝大多数会计准则都是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即使是在上市公司,也在一定期间内区别了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机制转换有快慢、信息需求有差异的现实。

第四,会计准则建设与会计队伍建设同步。会计准则能否见效,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会计队伍的建设,会计准则再好,没有一支掌握会计准则的会计队伍,效果就要打大折扣。正是基于对会计准则与会计队伍建设因果关系的认识,在会计改革实践中,会计队伍建设一直是会计行政管理的重要一环。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认定,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和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创设,都对会计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2001.01

[2]汪建熙,对会计准则的再认识[J],会计研究,1990.03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篇2: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环境会计是基于环境恶化的压力,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前,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但环境会计理论付诸实践涉及面广,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优化.

作 者:耿成轩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兰州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F234.1 关键词:环境   资源   污染   环境会计  

篇3: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化,应计制,现金制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会计体系对会计主体内部的核算和控制有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和革新。在这个知识科技占主导地位和经济管理水平日益扮演全球化进程中重要角色的时代,面对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确会让人联想到将来会计行业的前景。而这次会计新准则在我国各个经济单位中的应用,更是这股“风”的指向标。从新会计准则,我们可以“嗅”出很多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气味。

一、公允价值会计未来会计发展的重要计量工具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是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 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 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 对资产、负债的确定性及可计量性要求降低。

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新旧会计准则不同,在资本市场中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公允价值”概念了,我国新会计主则大胆的起用这个工具,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最大变化。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引起很多会计上诸如虚增资本等问题,但主要原因是目前财务会计计量方法有这一定的缺陷,无法真正的衡量一项资产的实际价值和经济实质。对于资产,特别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法准确的计量。特别是无形资产,是一个典型的难以用除公允价值以外的工具如历史成本较为准确的估计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量。这个缺陷导致企业的市场实际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有较大的背离。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公允价值会计在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势。随着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理财学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为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

在以后的会计调整中,相信公允价值计量会占更重要的地位,我国会计体制对其的应用也会有更广阔的宏观环境。

二、会计核算国际化

新会计准则与旧准则的种种异同,越来越暗示我国会计的发展与国际会计的趋同。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全球一体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也是现代制度或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同时也是全球问题意识和全球共识的达成,然而全球一体化的出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视角正在形成。

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相协调;同时,还有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某些地区的国家集团会计规范(如欧洲联盟公司法协调指令中有关会计的指令),其他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等相协调。

在我国,会计新思维的形成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所以会计核算也越来越全球化。尽管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还有诸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与国际化的准则趋同将是必然的发展。

三、应计制和现金制成为主要确认基础

早在198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 A S B) 颁布了第9 5号财务会计准则(FASB No.95)《现金流量表》,从此,现金流量表正式进入了财务报表体系,成为公认的第三报表。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由单一应计制和现金制转变为两者相结合,完善了会计计量的确认基础。在应计制和现金制基础的会计大融合背景下, 人们对现金流量信息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应计制和现金制基础对损益确认的理念不同, 企业的会计收益 (账面收益) 和变现收益,主张融合应计制和现金制会计基础, 但如前所述, 在应计制和现金制基础的会计大融合背景下, 人们对现金流量信息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在以前,Gombala和Ketz (1983) 考察了流动性应计制调整对现金流量和盈余指标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研究,假设我们把现金流量定义为盈余加折旧, 则现金流量与盈余基础的报酬率具有相关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应计制提供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一个长期的视角来看,是否是具有效率或者说是有利益的;现金制提供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从短期的视角来看,分析确认企业的支付能力、变现能力等等。两者不是矛盾而是辨证统一的说明了企业的综合经济状况和能力。

最后,相信随着世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我们经济的日益腾飞,会计准则还会有更新的边缘化、一体化、全球化趋势。

参考文献

[1]、于玉林.《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江苏财经信息网.

篇4: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向

一、现行会计准则

经过十多年向市场体制目标转变的会计改革,中国会计已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但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年度报告汇总出的两个利润数字的调整项目多达近百项。对这些差异进行粗略归类,涉及会计准则的大体概括为:坏账准备、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确认、收入确认、税项调整、资产重估等。其它差异中有的是由于特有的一些制度造成的,如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等;有的可能是境外审计师是以他们执行的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或职业道德因素造成的差异。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虽然我国在推动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必须承认,我国会计方面仍存在许多新问题,尤其是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和国际水准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不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量,不确认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按照实现——配比原则,收益表只反映已经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的特定交易的结果,而不反映那些已经使价格发生了变化但尚未实现的事项或情况的影响;按照稳健原则,收益表也只确认预计的损失,而不答应确认预计的收益。这种收益表的主要特征是:确定性、可靠性和稳健性。但从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看,存在以下不可克服的缺陷:

一是由于收益表体现了一种狭隘的经营成果观,它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得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

二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报告,这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报告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这种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严重损害收益报告的及时性,降低收益信息的品质;

三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价值增值不予报告,还为管理当局提供操纵收益敞开方便之门。

三、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一)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与提供劳务收入的、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二)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

国际会计准则從形式上强调的是“公允反映”、“公允价值”等概念,实际上要求的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考核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提高注册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三)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还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还不高等等。鉴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四)正确理解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

应该看到,国际会计准则不是一种静态指标,而是一套动态规则,准则都是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此,当我们说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时,应当是使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国际合拍,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同步。单纯引进或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而不顾国际会计准则变动的方向,则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永远存在,有的还会变大。

综上所述,我国的会计准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不断的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起到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会计准则也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经长,杜胜利,陈轲.国际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Lawrence [N].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葛家澎,程春晖.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动态及财务业绩报告的发展趋向[J].会计之友,2000,09

[4]郑红霞.透视国际会计协调[J].会计之友,2000,03

[5]杜万新.面对入世会计预备好了吗[J]会计之友,2000,11

[6]新准则新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和国际惯例的协调[J].财会世界.

[7]王军.学先创优 继承发展 谱写我国会计工作新篇章[J].会计研究,2009

[8]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上)[J].会计研究,2008

篇5: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以此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经济交易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似乎成了金科玉律,虽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他们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进一步融合。

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会计也仍然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但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则是针对企业内部经营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和预测信息,其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第二,工作主体的层次不同。财务会计是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外部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既可以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也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核算主体。

第三,作用时效不同。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在于反映过去,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在于反映过去,它还可以能动地利用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

第四,遵循的原则、标准不同。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报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而管理会计不受《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和约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五,工作程序不同。财务会计必须执行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无论从制作凭证到登记账簿,直到编制财务报表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因此同类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是大同小异的。而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计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同类企业间的差异较大。

二、政策出台前后的对比

,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在国内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工作。《意见》对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等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就管理会计研究而言,《意见》强调应“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明确了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1.20之前的管理会计实践。改革开放之初首都钢铁公司内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二十世纪武汉钢铁公司实行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制、责任成本管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这些都是管理会计运用的典型案例。而且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好的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的新方法在我国我不乏有企业在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尚未普遍,众多调查显示,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运用情况不容乐观。暨南大学管理会计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当时中国的管理会计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管理会计推广与运用成效并不太理想。林文雄和吴安妮对中国500家企业总裁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主要在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的制订、资本预算、_准成本核算、管理控制等五个领域运用管理会计,而且存在区域、企业规模和所有权结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冯巧根对200家国内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标准成本法的普及地位没有达到50%,责任会计(15%)、业务预算(17%)存货支出预算(13%)、资本预算(11%)和绩效评价(14%)等普及率较高,但新兴管理会计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质量成本法,没有达到广泛运用的地步。

2.年之前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出台《意见》之后,管理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有个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含有管理会计的论文,可以看到共有8216篇,其中2014年一年就有995篇,达到了历年的最高值,在实践中2014年10月31曰,主体为“财务集中管控的行与思”研讨会在开深集团举办,这是“管理会计之中国实践”走进企业具体体现。在会计学会发布的28项全国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中关于管理会计的就有5项科研课题,分别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中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研究、中国成本管理会计及其发展研究、中国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研究正在兴起正,其研究成果为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以预见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管理会计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

为促使我国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未来的管理会计研究应该更加贴近企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管理会计的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以基于数据库的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主,虽然近年来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与国外主流的管理会计研究相比,案例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应用的较少。案例研究可以总结个别企业管理会计实施的成败及原因,提炼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这将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提供最基本的研究素材和成果。调查研究为管理会计研究提供大样本数据的支持,可以从宏观上了解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并对重要的管理会计理论主题进行验证。而对于那些很难找到样本进行研究但又重要的管理会计研究主题,实验研究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篇6: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电算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算化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会计电算化由单用户操作发展到网络环境。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风险

1.财务软件配置中存在的风险

财务软件配置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建立的重要环节。在实际配置中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1)购买方式。目前许多单位在购买软件时,往往喜欢买最先进的产品,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情况和需要。

(2)开发方式。实际研制中常出现一些致命问题: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不能充分了解系统状况和用户需求,可行性分析报告不符合实际,导致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下降,安全系数降低。

2.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

有些单位却把系统的密码在财务科完全公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操作员之间相互公开自己的密码,另外还有因操作制度不完善,权限管理不严密,安全措施不全面,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玩忽职守的现象时有发生。

3.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已具有智能化、隐蔽化,发现问题不易查找线索等几个特征,其技术手段也高于防范措施。

4.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

有些会计档案在收集过程中,没有脱离原计算机系统进行保存。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人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政策与法规滞后。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 3.会计基础工作不符合电算化的要求。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4.目前,一些单位上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还应具有接受创新知识的能力。 5.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 6.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虽然有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离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四、对策措施

1.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而推动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要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

3.推动会计电算化软件产业发展。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会计软件企业的兼并重组。为此要加大企业兼并与重组的力度,企业并购与资本运营相结合,倡导强强联合.以培育出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在加强国内联合的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建立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关系。

(2)支持国产软件,采取“同质优先”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3)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国内软件企业一方面应该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形成一部分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针对世界先进技术进行跟踪研究,积极引进已经定型的技术成果。

(4)会计制度要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但同时也要保持中国特色。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国内的财务管理软件需要紧跟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继续保持国内软件与我国会计制度紧密结合。

(5)拓宽企业触资渠道,支持会计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此外应尽早设立创业板证券市场,放宽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的条件。银行也应加大对国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上保证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4.建好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定期杀毒制度;电子档案的管理等。 关于财务数据保密问题,应做到:第一,制定、完善计算机安全法律;第二,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第三,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加强信息管理,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5.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使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轨道。

6.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培训复合型人才

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

7.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管理者应当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达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主体诚信。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为财务人员提供了众多机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给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只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平.ERP战略下的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会计电算化..7

[2]邓库平.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1

[3]王文京.企业信息化是全球竞争的通行证[J].中国青年..2

[4]刘利军.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与防范[J].商业会计.2004.11

[5]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6]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7]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7: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探析

一、引言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针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会计发展的主流。其优越性体现在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稿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稿息的交互性溃源的共享性和传递的网络性等几个方面,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二、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及创新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基本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与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算对象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企业资金的进入循环和周转,以及在权益之间的转化运动发生变化,企业出现模糊分工,使得核算对象发生变化,“资金运动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会计的需要。

(二)传统的会计假设需要补充和完善。随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需要不断的发展。在网络空间中,企业非常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

(三)原有的会计原则受到影响。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会计原则受到网络会计发展的影响。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基础;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下,收付实现制更适用于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公司的交易产品市场价格活跃,并且企业的成立解散频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对传统财务报告需进行变革。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具有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同时扩大了各种信息容量。互联网在财务报告中的运用,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使得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重要性迅速提高,以附表树注形式披露的信息不再只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前并不重要的信息或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无法披露的信息,都可以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由此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都需要进行大的变革。

三、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会计具有的优越性给企业运作带来的效益是肯定的,但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故它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以下几点是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

会计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其他要素(系统资源溃金则产物资)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关键,是网络会计安全的核心是会计监督的安全保障。然而,由于下列一些因素的作用,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着实令人担忧。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从而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但计算机系统本身是脆弱的,病毒的感染就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很难避免非法侵扰,使内部控制难度增加。网络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与企业会计运作的某些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产生了较大的冲突。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而这种功能又集中,即使发生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商业机密有可能在无形中向外开放,落入未被授权的人员手中,若被竞争对手获取,则无疑是致命的。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的一些私人信息,有可能被未授权的`人员所截获并非法使用、改动。黑客可能恶意攻击网络会计系统,通过非法截取、恶意修改,或通过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致使系统瘫痪,从而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跨地区跨国传送的数据,安全问题更是难以保证。例如:数据保管人员通过磁盘、软件等介质,把本企业会计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即会受到严重侵害,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二)会计信息的非真实完整性问题

篇8:我国网络会计发展分析

关键词:网络,会计,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网络会计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共享;各类内部网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则使信息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 实现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 同时使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1 网络会计概述

(1) 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

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 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更好的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 网络会计便产生了。

(2) 网络会计定义。

所谓网络会计, 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 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3) 网络会计特征。

计算机作为对信息处理最为快捷有效的工具, 它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 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 网络的发展, 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这就使网络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以下特点:①实时化管理系统, 使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②全面反映, 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 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③数据和信息处理电子化, 认证、计算网络化, 使会计信息直接在先反馈;④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使魁岸机信息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⑤会计业务的分布式处理, 使之更方面, 更灵活, 财务管理成本更低, 使企业实现低成本运营;⑥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以及管理结构的扁平化。

2 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网络会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会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背景知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目前,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 限制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2) 网络会计理论和相关法律滞后。

网络会计是信息化社会经济的产物, 其环境和目标对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会计实践迫切要求会计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善起来, 所以网络会计理论应摒弃传统, 逐步探索, 达到与网络会计实务的互动与发展。同时, 只有网络会计理论丰富了, 才能为网络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使企业在利用国际互联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络上交易的同时, 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来自泄密和恶意攻击等。

(4) 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较, 网络会计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突破时空的限制, 具有对市场更迅捷的反应能力。

同时, 网络会计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也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并呈现出网络会计自身的信息质量特征。但是网络会计信息也存在极大失真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 会计假设的问题和网络技术带来的风险。

(5) 电子商务加大内部控制难度。

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上交易的加剧, 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目前相关的技术并不成熟、相应的法规也不完善, 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3 对策

3.1 加强网络会计人才的培养

(1) 高校网络会计人才的培养。现行高校应该开设网络会计专业, 应该注意落后与过时教材的更新, 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网络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加强与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运行。 (2) 企业在职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对于在职人员的再教育, 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提高薄弱环节。总的说来, 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常规维护能力、数据保密技能、网络安全技能和外语技能等等。

3.2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存法律, 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应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 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但同时, 我们更应该重视会计实践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过程, 过早地制定详细的政策、法规, 很可能会抑制网络会计实践的创造性, 这反而不利于网络会计的发展。所以当前的任务是制定既能指导网络会计发展, 又不束缚网络会计实践的法规、政策。

3.3 加强网络会计理论上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 财务报告受到了剧烈影响, 传统的报表体系及项目构成已不适应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人们对信息的内容和及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会计要素 (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 开始出现, 等等。因此必须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做出较大的变革或修正。

3.4 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1)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树立全新的信息安全理念, 寻求最佳的安全解决方案, 避免因网络安全防范失误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对于网络会计来讲, 就显得尤其突出。 (2) 为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保证网络系统可靠运行, 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时, 应该从技术和管理上考虑安全措施, 增强网络安全“免疫”能力。如: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 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 调整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果, 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登录备查。 (3) 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内容包括:软件安全控制, 按操作权限严格控制系统软件安装与修改, 按操作规程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数据安全控制, 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不同用户或应用项目分别定义不同的数据子集, 授予不同的权限, 以限制合法用户或非法访问者轻易获取全部会计数据资源;②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入侵防范控制, 有设置外部访问区域和建立防火墙。

3.5 保障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信息质量

(1) 网上交易安全控制。为了保证网上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应实施制度化控制, 如建立网上交易活动授权制度, 会计数据文件的接收、签发、验证制度以及交易日志的纪录、审计制度等。 (2) 加强会计电子数据档案管理和网络应用控制。 (3) 实施网上电子记账, 加强在线监督。在网络会计环境下, 如果采用WEB平台下的电子记账, 实时监控将变为可能。电子政务也将充分地发挥其效能, 让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紧密地结合起来, 政府即可利用远程监控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通过在线实施社会监督来实行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6 网络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

(1) 加强开发控制, 优化系统软件。 (2) 实行网上公证, 加强凭证管理。 (3) 监控与操作分离, 实行多重牵制。 (4) 加强应用控制, 注重内在环节。包括:输入控制、通讯控制、处理控制和数据输出控制等等。

3.7 加强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

(1) 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可对购入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并通过接口和系统集成的办法达到与原软件的共享, 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发挥专家系统在猜测、决策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会计的治理控制职能, 以顺应网络会计的要求。 (2) 计算机基本的硬件设施是保证网络会计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网络会计需要有功能强大而且安全的计算机硬件来支持其运作, 但目前计算机硬件的性能还没有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长涛.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信息质量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0) .

上一篇:远离网络游戏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目标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