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2024-05-25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通用6篇)

篇1: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unjs网为您带来会计方面的内容。

1、万福生科

典型例子,当数万福生科(5.940,0.18,3.13%)(300268.SZ)。10月25日晚间,万福生科公告称,20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事项。

但其造假显然不仅存在于年上半年。3月2日,万福生科又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至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此前,公司披露其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收1.88亿元。这意味着,这家于209月27日挂牌上市的公司,目前披露的累计虚增收入,已高达9.28亿元。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特点,更因为其账务被农业公司的行业特点遮盖。“农业公司交易方式有的很原始,即使真的业绩造假,单看调整后的业绩报表也不容易识破。”一位接近深交所人士告诉记者。

有保荐人士认为,万福生科存在难以被发现的虚假采购模式:公司将已实际入库的粮食运出,以农户的名义再次卖给粮食经纪人,后者再卖给公司,即一批粮食多次入库,每次都有实际的入库记录。

2、紫光古汉

更让市场震撼的,无疑是与万福生科同属于湖南地区的上市公司紫光古汉(000590.SZ)。3月12日,公司披露其财务造假等多项违法事实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年至20间,紫光古汉连续四年累计虚增利润5163.83万元,占其对外披露利润累计额达87.04%。公司遭证监会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前董事长郭元林等7名时任高管被证监会警告并处累计39万元罚款。

紫光古汉的财务造假手法更多是通过关联企业实现。其关联公司湖南紫光药业、衡阳中药公司在紫光古汉虚增营业收入的不归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3、绿大地

绿大地于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募集资金达3.46亿元。

20至间,绿大地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情况下,登记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将款项支付给其控制的公司组成人员,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

其中,在上市前的年至206月间,绿大地使用虚假的合同、财务资料,虚增马龙县旧县村委会960亩荒山使用权、马龙县马鸣乡3500亩荒山使用权以及马鸣基地围墙、灌溉系统、土壤改良工程等项目的资产共计7011.4万元。绿大地还采用虚假苗木交易销售,编造虚假会计资料,或通过绿大地控制的公司将销售款转回等手段,虚增营业收入总计2.96亿元。绿大地的招股说明书包含了上述虚假内容。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篇2: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手段较多,早期使用较多的是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费用与资本互相转化、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而近几年使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等手段较频繁,做法从明显到隐蔽,但都是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

(一)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

此种手段是通过会计造假杜撰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绩,是较明显的造假行为。一般是在上市公司半年报或年报即将公布之前,为掩盖重大亏损或制造虚假业绩,千方百计虚构利润。例如,利用跨年度时间差异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通过虚构交易、虚开销售发票,从而虚增销售收入,第二年以销售“退货”的方式转回;隐瞒费用,蓄意推迟营业费用的确认,虚增当年利润。会计报表上反映出销售收入与营业费用比例严重失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呈背离趋势,甚至出现很少或负值的现金净流量匹配巨额净利润的不合理现象。

(二)费用性支出资本化与资本性支出费用化

上市公司故意混淆费用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例如,将 研究 开发费用、日常性开支以及其他应该作为费用核算的成本项目资本化,从而不在当年或当季的营业收入中扣除这些费用,而是逐年分摊以便从未来的收入中扣除,从而抬高公司当年或当季的账面利润。相反,为达到降低当期利润的目的,对资本性支出予以费用化,人为调控利润。

(三)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据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有90%以上的公司发生了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易价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场性,关联方之间可以通过不合理的转移定价调节利润,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关联交易。很容易调整、控制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例如,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资产出售,高估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虚增资本和资产;通过欠公允价格的商品交易,虚增虚减利润;通过所谓的资产重组、租赁、托管经营,名为“优化资产”,实为转移利润或亏损;通过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彼此之间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隐瞒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四)滥用会计准则

1.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会计准则赋予会计活动一定的灵活性。如一些运用灵活性较强的准则,充满了主观判断。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根据公司盈余管理的需要,对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方法 进行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进而调节当期及以后年度的利润。例如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巨大变更,对上期故意造成的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

2.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上市公司恶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管理费用增加,利润隐藏,损益表反映为巨额亏损,实为以后年度转回利润埋下伏笔。或者蓄意计提其他秘密准备,“以丰补歉”,造成公司收益平稳增长的假象。反之,对该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提或不足额计提。例如,对已经贬值的资产长期搁置不处理,对关联公司的应收账款长期不计提或少提坏账准备,隐瞒损失,虚增利润,直到因关联公司无力还款,问题彻底暴露,才不得不对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造成当年巨额亏损。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成因复杂,巨大的利益驱动、低廉的造假成本、相关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不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一)巨大的利益驱动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氛围浓厚,不少公司为了从资本市场上合法“圈”到更多的资金,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编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股东信任与支持。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管理层、中介机构等整个相关利益者同时参与并获得不菲的收益。

1.向资本市场“圈钱”。一方面是上市“圈钱”。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些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大多数公司的上市动机首先是为了解决资金流量等内部问题。这些公司为了成功上市,往往调整甚至重做会计报表,虚构利润,进行财务包装。另一方面是增发“圈钱”。不少公司上市成功后,公司质量并未明显提高,业绩增长缓慢。“圈回”资金除了补给现金流外,富余资金的投资方向并非招股说明书所述那样明确,改变投资计划、盲目进行扩张和多元化投资的情况较常见,又会形成新的亏损,出现新的资金短缺。那些经营业绩较差甚至亏损的公司,为了保增发或配股,提高配股的价格,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经常采用虚增利润的方法,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为了保留上市主体资格。很多上市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达不到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业绩水平,不少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第四年就“ST”了。据统计, 目前 有近1/10的公司因连续多年亏损已经被戴上“ST”、“PT”的帽子,甚至被退市。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避免被“戴帽”处理,或为了早日“摘帽”,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保留所谓“壳资源”。

3.协助控股股东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少控股股东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取得配股、增发后,挪用上市公司资产、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侵害公司利益、虚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据统计,1992~底,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丑闻,比例接近20%。

4.配合二级市场操纵股价。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本公司的股票价格或为使股价达到某个高度,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庄家、股评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借助虚假会计信息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引起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5.实现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报酬、升迁等)与公司的经营状况、股市表现密切相关。当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出现财务危机时,一些公司管理者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使自己收益增加。

6.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一是当地政府的利益需求。上市公司大多成为所在地经济 发展 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利益需求,地方政府对某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需求。截至2月底,我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有73家,而年参与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88家,证券相关审计市场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集中。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业内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保持与大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保护自身利益,违背独立审计原则,参与了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播。

(二)低廉的造假成本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成本低廉。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截至203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1349家,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被发现的概率很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

(三)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 会计 准则制度不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 方法 ,使得公司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随意性较大,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于缺乏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兼之此类会计 问题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对其公允性的判断所需信息较多,不仅使一般的投资者难以判断,有时会计专业人士仅从外界也难以准确评判。

(四)监督不力

1.内部监督控制不力。虽然上市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框架,初步实现了“形似”,但距离“神似”还有很大差距。公司独立董事、监事会是与董事会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 经济 生活中,由于董事会受控股股东支配,很多公司董事会职能越位,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对公司财务以及董事、管理层进行监督的作用。

2.相关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还很不够,亟待改进和加强。

5. 社会 监督不够。由于害怕惹事上身,很少有媒体和专业 研究 者能够及时点名道姓揭露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问题,公司员工、客户等知情人也常常知情不报。

三、对策和建议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格执法等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一)完善制度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逐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中国 证监会4月29日颁布《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迈出了产权变革的实质性一步。要在保证证券市场稳定且给予社会公众股东合理补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现股权分散化,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制衡,以约束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要强化社会公众股东各项权利的实现机制,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的条件。(2)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要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确保公司治理结构依法有效运转。在公司治理中,处于内部控制核心地位的董事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上市公司财务丑闻案件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都有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管人员参与,其中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官承担主要责任的占一半以上比例。股东大会要致力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对董事会的构成及其议事规则、独立董事的定义作出更具体的规定,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机制。监事不同于独立董事,可以是利益相关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上市公司要强化监事会功能,真正发挥监事会对于董事、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有效监督公司重大财务活动和会计信息质量。

2.完善会计 法律 体系。(1)完善会计制度。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变更的灵活性,随意调整期初或当期损益的做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建议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规定进一步进行修订,明确三者的区分,以案例的形式,统一规定三者的会计处理原则,消除会计处理的灵活性带来的随意性,减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操纵性。(2)完善惩治会计造假的法律制度。要健全会计相关法规,为监督提供法律依据,尽快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管理方法、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做出明确规定,大幅度提高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经济处罚的金额,提高会计造假成本,让造假者真正有切肤之痛,重罚之下让其无法继续 发展 甚至无法生存,使其在法律的震慑下不敢轻举妄动。

(二)加强监督

1.加强注册会计行业监督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与国际接轨,在会计师事务所全行业内推行合伙制,实行无限责任,建立民事赔偿制度,提高违规风险成本。二是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隶属于证监会的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惩罚。三是实行上市公司审计强制轮换制,要求上市公司每二年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其为与上市公司长期合作而丧失独立性。

2.加强媒体监督。反思安然事件的曝光过程,正是由于媒体与买方 分析 师不断地分析、质疑安然公司,才最终揭开了公司的财务黑幕。媒体监督是明枪利剑,可以使公司迅速名扬四海,也可以令公司顷刻间信誉扫地。媒体监督成本相对较低,方式是“事中”甚至“事前”监督,其作用有时比司法和行政监管更广泛、更有效。有的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现象,常常是一些媒体首先曝光后,有关监管部门才进驻公司进行追查。通过媒体曝光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需要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大的勇气。要支持相关媒体以及证券市场研究人士敢于发表疑问,敢于站出来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要求上市公司解释存在的问题,督促上市公司向公众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3.发挥群众监督的优势。如同社会其它舞弊行为一样,员工、客户等知情人举报是发现会计造假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建立揭露会计造假者奖励机制,对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人员提供奖励和法律保护。通过更多双敏锐的眼睛,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力度,提高揭露会计造假的概率,达到查必有据,查必有问题,查必追究和处罚。

(三)严格执法

篇3:我国企业会计造假动机及其治理

1 会计作假动机

1.1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主动, 不充分, 质量较低且滞后,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一些上市公司因自身存在的暗点, 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而非一种其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获得的权利, 在面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时往往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上市公司在对公司信息披露时, 高估收益, 低估损失, 如虚构交易对象、伪造销售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或者在公司会计信息中通过似是而非、故弄玄虚的语言, 使公众产生歧义性的理解;或者在会计信息中对投资者遗漏或隐瞒某些重大的问题。

1.2 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当前一些上市公司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到位,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内部人、大股东控制”现象严重。其中由于国有股产权主体缺位, 难以强化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产权约束和控制。由于我国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 在转变中产生了“一股独大”的现象, 流通股数量较少, 股东分散, 难以强化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产权约束, 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权被公司的管理层所控制。高管人员在利益驱动下, 协助大股东进行占用资金、挪用资产;并通过会计造假等手段逃避监管, 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1.3 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

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如执法不严, 缺乏透明度。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被发现的概率极小, 追查案件时松时紧, 不够及时。部分处罚决定没有公之于众, 部分处罚决定不够具体, 我国《证券法》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 在实践中, 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 对违规信息披露者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在被处罚对象方面, 虚假信息披露的责任方一般都归于上市公司, 对具体责任人的处罚较少。上市公司从造假中获得的收益远大于造假所受到的处罚, 导致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证券市场充斥着无视各种法规的行为, 中小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得不到赔偿。

1.4 中介机构监管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对中介结构监管不足。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是从挂靠制度起步的, 绝大部分是挂靠所在地的财政部门, 这使得政府机构能够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 直接干预会计师审计意见, 从而造成了事务所的“无风险”意识, 忽视内部控制管理, 导致了审计市场的混乱。还有部分中介机构受短期利益的影响, 无视职业道德, 与上市公司勾结, 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提前确认收入、伪造发票, 协助上市公司造假。

2 会计作假治理对策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2.1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

由于经济业务创新层出不穷, 会计作假手段五花八门, 会计法规应及时修改和补充, 以满足实务需要。但是目前我国有关现行法规制度中仍存有种种漏洞和不足,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市场, 以及证券法制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的先天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 (1) 是作为基本法的 《公司法》 和 《证券法》对强制审计没有给予合理的关注, 其中《公司法》仅对年度报告之审计做出规定, 而《证券法》则未做出任何有关强制审计的规定。 (2) 未对民事归责原则做出明确规定, 使得针对信息披露的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 不能对违法者构成实质性的制约。相关会计法律问题研究应该在理论与实务上开展, 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如美国证监会 (SEC) 通过了《证券市场信息公平披露规则》, 明令上市公司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美国司法监管执行力度大。在证券交易中, 单个中小投资者损失很小, 而投资者诉讼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很高, 一般不愿起诉, 从而导致违法者对冒险乐此不疲。因此, 美国集团诉讼的影响非常大, 一些律师事务所专门从事证券集体诉讼 (原告律师) , 随时跟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新闻发布, 搜集虚假陈述的证据。这种集团诉讼制度对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 加大处罚力度

证券行业光靠行业自律和道德约束是不够的, 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包括民事和刑事责任。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使得股价大幅飙升, 但财务造假案败露后, 股价大幅缩水, 法院对造假者的判决也只是几年徒刑, 罚金数万, 无法抵制造假倾向。对上市公司故意隐瞒歪曲重要信息的行为, 要严加惩罚。对参与造假的公司负责人, 中介机构追究法律责任。防止以处罚上市公司来代替处罚违规者个人的倾向, 对于违规信息披露的责任人, 应当明确个人责任。同时不断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让投资者在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得到赔偿。对于协助上市公司造假, 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要承担经济赔偿的连带责任, 并且要承担刑事责任。提高造假者的造假成本, 降低造假收益。

2.3 减少行政干预, 赋予证监会更大权利

由于过多的行政干预, 中国证监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需要给证监会放权, 加大其执法力度。相比较美国证监会 (SEC) 的监管权力证券立法赋予了监管机构SEC广泛的权利, 包括:对违规行为的调查权、签发禁令与采取附带补救措施权、民事罚款权、决定和命令、停止违法行为令、禁止加入公司令、对经纪人或交易商、投资公司或投资顾问的行政权、谴责权、制定规则权、接受注册和行政诉讼权等权利, 其权力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SEC的权利与其地位相适应, 执法中与美国其他政府机构及自律机构相互配合, 而且受到严密的司法审查监督, 因此, SEC能够发挥良好的监管作用。

2.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依法经营的理念。完善中小股东的投票权, 减少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来看, 当公司拥有多个控股股东时, 就会形成一种权利制约机制, 从而有利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制衡力度, 有效防止权利集中和决策专断, 这就可以保护投资者 (尤其是那些不参与企业管理的中小股东) 的利益不受侵害。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由上市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组成, 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 审计部门制约经营部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活动来完成。

2.5 规范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的监督对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因此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 提高执业质量和风险意识, 使注册会计师能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证, 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同时要加快会计师事务所改革步伐, 加快与行政脱钩, 培育真正独立的审计中介和评级机构, 提高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的作用。

摘要:证券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晚, 由于会计、审计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存在许多缺陷,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作假日益泛滥。

关键词:会计造假,监管,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淑蓉.上市公司会计作假的原因、手法及对策[J].经济师, 2003, (8) .

[2]陈淑芳.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篇4:我国会计造假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关键词:会计造假;成因;对策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都视为会计工作的生命,严谨的会计工作秩序无疑是财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确保准确决策的保证。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和會计报表的数字与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不少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主管便无视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之便,采用各种虚假的不实手段在会计账务中弄虚作假。变更、伪造会计事项,拟造虚假会计数字的屡禁不止,给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严厉打击经济违法乱纪活动,切实加强会计监管以杜绝会计造假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1.巨额利益驱动

当前我国会计造假行为频发,原因在于其所能带来的巨额利益。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来区分,可以将我国会计造假收益分为两类:一是政治收益,二是经济收益。从政治收益看,会计造假行为对国有企业领导来说存在相当大的政治利益。各级组织部门对国有企业领导的业务业绩考核往往偏重于其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领导冒险粉饰会计报表,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期获得提升。从经济收益来看,与低廉的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可谓极其巨大,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为了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进行新股增发,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假设某上市公司2010年末总股本为6000万股,其中4000万股为流通股,2010年度虚假净收益为1000万元,所在行业平均市盈率为60倍,则在其他条件保持相同的情况下,会计造假收益为4亿元。在本例中,虚假净收益虽然只有1000万元,但通过市盈率这一“财富放大器”的作用,却对流通股股价造成巨大的影响。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偏小,市盈率居高不下的市场环境下,会计造假的财富效应是超乎寻常的。

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实质就是大股东会,各项重大决策大股东起决定性作用,大股东说了算其实就是董事长说了算,从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况且会计人员都依附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工资、奖金和福利等都掌握在公司负责人手中,只能惟命是从,否则会遭到排挤与被解雇。其次是信息不对称:中小股东对公司信息的掌握局限在公司公布的信息资料,无从得知公司是否存在会计造假之行为,从而使得股东大会权力作用的发挥过度依赖公司管理层, 削弱了股东大会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作用。

3.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监督信息的公开、 公正和有效传递,这滋生了失信和欺诈行为,再则会计内部监督弱化、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督不力和社会监督疲软、滞后性、在经营者控制之下,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依照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纪录,使内部失控; 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完全肩负起“客观、独立、公正”的使命,审计质量低,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动,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出具虚假报告;从整体看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 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大量存在。

4.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当,合谋造假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职责是做明账,担负着为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工作,理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但众多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经曝光后,广大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诚信意识产生怀疑。虽然实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多少会计从业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工作,只靠背诵理论而无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失当。近来,各地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形成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同上市公司合谋造假,以招揽业务和稳定现有的客户资源,求得生存、发展。

二、会计造假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一位会计人员来说,诚信更是尤为重要,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力提高,一方面应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与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依靠社会舆论教育进行强化。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人们对待任何人和事都应该诚实可信,将诚信和职业声誉摆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促使其做到客观公正、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自觉自发地在会计活动中选择不违规不造假。

2.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创造良好的信息真实环境

首先,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制订出具体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避免执法上的混乱,使有关法规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堵住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法律漏洞。其次,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应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造假者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最后,提高会计的综合素质,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认识,同时让会计多接触些因会计引发的诉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会计的认知工作提高到社会层面。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氛围。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会计资料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和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系统,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对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及时修正与改进,做到有章可循。细化员工岗位轮换与职务不兼容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实行轮岗制度,当新工作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的岗位时,原工作人员以往日常工作中的错误和不端行为容易暴露,因此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职务不兼容制度可以避免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将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促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4.强化监管,加大惩治力度,提高会计造假的违规成本

完善证监委、中介机构等监督体系,建立与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惩处工作上的 “互动” 联合机制,学习欧美及香港等地法律中先进的细则,细化《刑法》中有关行贿罪、受贿罪、挪用资金罪、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金融诈骗罪等的处罚条款,明确死刑、无期徒刑及有期徒刑的具体量刑标准,进而避免量刑方面的不公正性;同时,执法部门必须依法依纪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法外开恩。面对严明的法纪,相关“有贼心”的人员也“无贼胆”,从而有效遏制会计造假和其他经济犯罪活动。总之,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要坚持预防与严惩并举,使其明白“不虑小过,必有大祸”的道理,使犯罪分子自食其果,使受益人员获得的非法财产得到无限期的追讨。只有这样大大地提高违规成本,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三、结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是衡量会计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有责任杜绝财务会计造假现象。治理会计造假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纯就会计论会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有关部门只有齐抓共管,相互协调,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付荣霞 董振喜 周晓娜:会计造假的危害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9).

[2]丁元兰:实现收益与风险对称,防范会计造假[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篇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财务造假是虚构或者篡改真实的财务数据因此造假不会也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相反造假带来的虚假信息反面会干扰、破坏正常的经营决策恶化企业的盈利情况。疏忽行为同属造假行为勤勉尽责是代理人法律上应该承担的信托责任因此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的管理当局的疏忽行为同样应视为造假在法律上属于虚假陈述的范畴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连续的行为财务造假通常具有在几个内连续的造假行为既然造假行为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的行为就很难只在一个内出现必然会涉及到几个会计期间。比如上个会计期间对坏帐大量计提在下个会计期间转回来提高利润。

二、财务造假的恶劣影响财务造假最终要表现为财务报告的造假即向投资者出具不真实的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造假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允的信息为前提的而造假的会计报表必然会误导市场导致资源的逆向配置。误导投资者投资者是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遭投资损失。例如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财务事件被揭露后市值分别损失亿美元和亿美元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是建立在投资者的信心基础之上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必然会危害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机构受害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常常要面临重大罚款甚至破产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同上市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机构必然深受以其害。这些机构包括为上市公司提供借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供货商同造假公司签订合同的客户根据造假上市公司虚报的资产而签订了合约的收购方。

篇6:造假案例

万福生科全称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68),成立于2003年,200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1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在对万福生科的例行检查中偶然发现两套账本,万福生科财务造假问题便由此浮现。截止到2013年5月,证监会对该造假案件的行政调查已终结。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和违法信息披露。万福生科上市前2008 ~ 2010年分别累计虚增销售收入约46 0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约11 298万元;上市后披露的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累计虚增销售收入44 5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10 070万元,同时隐瞒重大停产事项。另一方面,相关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机构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在相关业务过程中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性和独立性,出具的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根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证监会责令万福生科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因其相关行为涉嫌犯罪,证监会已将万福生科及董事长龚永福和财务总监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三家中介机构处以“没一罚二”的行政处罚,暂停平安证券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撤销平安证券和中磊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不接受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12个月内出具的证券发行专项文件;同时对相关责任人采取警告、罚款和终身市场禁入措施。鉴于该财务造假行为给万福生科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确定等原因,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2年财务报告出具了带强调段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二、“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手法及其表现

(一)高估收入,虚增利润

万福生科2008 ~ 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2 824万元、32 765万元、43 359万元、55 324万元和29 61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3.55%(2009)、32.33%(2010)、27.60%(2011)和-46.47%(2012)。而同属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其2009 ~ 2012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7%、1.99%、13.86%和3.23%。二者同在湖南省常德市,且主营业务同为稻米精深加工,但是相差悬殊,让人难以置信。

金健米业在2011年年报中披露,行业由于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就粮油食品产业而言,一方面国家对粮食的托市收购和通胀引起原料价格上涨和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产品销价却受到国家对粮油价格调控的影响,产品成本上升和产品销价受压的两头受挤状况使粮油食品产业在产销量增长的情况下,经营毛利却明显下降”。但是万福生科同期的销售毛利率却达到金健米业的两倍,盈利指标畸高。后经证监会调查,其在2008 ~ 2012年半年报中,累计虚增销售收入90 5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21 368万元。

(二)虚增资产,平衡报表

1.虚增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根据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更正公告,其应收账款从1 288万元更正为412万元,减少876万元;预付账款从14 570万元,更正为10 101万元,减少4 469万元。半年报显示,万福生科应收账款前五位分别为常德市湘原贸易有限公司、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乐哈哈食品厂、佛山南海娥兴粮油经营部、衡阳市炎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更正后,这五大客户从应收账款前五名客户名单中消失。由此可以基本判断,其应收账款金额前五名单位完全是虚假记载,其应收账款存在严重的伪造销售合同、虚拟销售业务等造假行为。

万福生科的预付账款2008 ~ 2010年变动不大,但是2011年猛增到11 938万元,比上期期末增长了449.44%;2012年半年报预付账款达到14 5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2.13%,变动异常。该半年报显示的预付账款前五名中有三位自然人,更正后三位自然人消失,且名单上第二名为自然人童大全,预付金额1 003万元,未结算原因为预付工程设备款,工程尚在建设中。而根据其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与粮食经纪人童大全签订稻谷采购意向性合同,意向采购稻谷4 000吨。经过万福生科策划,童大全从公司的粮食经纪人变成工程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商。

2.虚增在建工程。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万福生科在在建工程没有项目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其在建工程从8 675万元增加至17 998万元,增加了8 323万元。但是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只有5 883万元,据此可以推测预付工程款或者应付工程款增加。报表中显示的预付账款增加了2 632万元,但应付账款却只增加了379万元。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不仅包含投资活动的款项,还应包含经营活动的业务往来款项,两者的增加额与在建工程的增加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其中疑点颇多。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中对于在建工程的披露也存在着重大矛盾之处,在建工程项目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工程进度反而降低了。如淀粉糖改扩工程和厂区绿化工程,在分别投入了2 601万元和74万元之后,工程进度却分别从90%、100%降低到30%和85%。

(三)隐瞒重大停产事项

公司在2012年半年报中存在重大遗漏,隐瞒了上半年公司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因技改出现长时间停产,对其业务造成重大影响的事实。万福生科在《关于重要信息披露的补充和2012年中报更正的公告》中称,公司募投项目——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上半年因技改停产,其中普米生产线累计停产123天,精米生产线累计停产81天,淀粉糖生产线累计停产68天。公司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由于常德地区降雨导致技改工期延长,项目停产时间延长,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大幅度减少。

(四)高管更迭频繁是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信号

万福生科上市仅一年半,经历了数次高管更迭:2011年副总经理张行、叶华辞职,监事杨满华、杨晓华辞职;2012年上半年在公司任职7年之久的副总经理黄平和董事会秘书肖明清辞职;2013年上半年财务总监覃学军辞职。

三、“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深层次原因

根据财务舞弊四因子理论,舞弊的诱因分为四种:贪婪,需求,机会和暴露。

(一)贪婪——利益驱动,名誉追逐

一方面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产生财务造假最根本的内部动因。企业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达到上市要求,募集大量资金。如创业板上市条件中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对于净利润等相关指标都有最低额度规定。万福生科通过财务造假上市成功,公开募得资金总额42 500万元。如此巨大收益使得企业铤而走险,不惜财务造假以达到政策要求上市。另一方面,上市成功能极大增强企业声誉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又一重大诱因。通过上市,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增加,更容易获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而企业家个人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不少企业上市成功之后,董事长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政府和银行的“座上宾”、媒体的焦点人物。

(二)需求——降低偿债压力,迎合监管要求

一方面,偿债压力是迫使其财务造假的一个动因。万福生科2008 ~ 2010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7.53%、58.29%、57.52%,总体负债水平较高,而且这些负债90%以上为短期负债,其速动比率达到0.25、0.31、0.41,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万福生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上市无疑是最优选择。上市后好看的业绩也会使得股价上升,达到配股或增发新股条件,募得更多资金的同时提高信用等级,降低银行贷款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也是诱发财务造假的一个原因。例如,证监会规定:“凡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了要公开做出解释和道歉外,将停止发行公司两年内的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不与盈利预测产生太大偏差,往往会进行财务造假,以避免处罚,万福生科存在同样的压力。

(三)机会——内部控制松弛,外部控制失效

1.内部控制松弛。一般认为,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大股东通过与代理人合谋或直接命令代理人来侵占小股东的利益,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形同虚设。在股权集中度过高、缺少一定的股权制衡的情况下,会出现大股东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万福生科董事长兼总经理龚永福和董事杨荣华(二人为夫妻关系)分别持有公司29.99%的股份,合计为59.98%,而其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超过5%。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龚永福、杨荣华夫妇。而对于2012年半年报的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万福生科也解释为内部控制管理放松,没有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制观念。

2.外部控制失效。企业在IPO过程中需要经过审计机构、保荐机构和证监会三重关卡审核,才能最终上市。但是在万福生科的上市之路中,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在执业过程中玩忽职守、利益至上,不仅未能履行监督职能,甚至成为财务造假的推手。而证监会也未能及时发现,最终导致财务造假丑闻的发生。

(四)暴露——发现可能性小,预期处罚过轻

1.审计独立性缺失。会计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审计的主体,但是目前的审计状况是供求关系失衡、雇佣关系扭曲。审计服务市场整体供大于求,于是事务所不惜降低价格来招揽生意。而上市公司自己出钱审计自己,更是审计独立性不能保证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能会促使审计业务以较低的金额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于成本控制考虑会减少审计程序,降低审计质量。在本案例中,对在建工程实施的有效审计程序是现场监盘,必要时需借助于专家的工作。但是出于审计成本的考虑,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不会聘用专家,而注册会计师可能由于缺乏工程管理专业知识,无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进而发表合理的审计意见。另外,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多为有限责任制,最低注册资本为30万元。在审计失败预期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共同参与舞弊。同时,由于保荐机构与上市公司在利益取向上一致,一些保荐机构为了获取巨大的承销收入和保荐收入,只荐不保,甚至为企业造假上市“保驾护航”。2.经济预期不公正。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的不完备性产生的低违规成本,会诱导上市公司形成经济不公正的预期,进而以财务造假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方面,行政处罚较轻。《证券法》第189条规定:发行人不符合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尚未发行证券的,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而此次万福生科欺诈上市仅被证监会处以30万元罚款,并未终止上市,处罚力度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民事赔偿的执行较弱。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关立法相对滞后,有关涉及证券市场民事赔偿纠纷的案件,实体法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具体详尽的规定,一旦涉及诉讼,对法院有关当事人而言,将无所适从。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投资者赔偿问题一直是取证难、认证难、耗时长、索赔少。银广夏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诉讼案件,最后仅几百人得到了补偿,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司法维权之艰难。而万福生科案件中虽然平安证券推出了建立3亿元先行赔偿基金方案,但由于其短短60天的理赔期限也饱受质疑。

四、治理财务造假的建议

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内部制衡机制。一是提高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层对其认知度的影响。只有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良好,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二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几乎所有的财务造假事件背后都与内部控制的薄弱相联系。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证公司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公司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要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导致的控制权滥用和利益侵占下的财务造假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推行审计机构轮换制度。一是完善中介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要求中介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夯实内部控制制度各项要求,将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岗、细化到人、贯穿于每一个申报项目之中。二是完善内部问责机制。中介机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管理责任,对项目遴选、项目论证、原始材料提供、项目执行等各个环节,项目各环节签字人员均要承担相应责任,切实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强化风险管控。三是推行审计机构轮换制度。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师的灵魂,缺乏独立性的审计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建议实行上市公司审计机构轮换制度,以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3.提高违规成本,探索新的民事赔偿机制,形成经济预期公正。一是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细则,推动资本市场监督惩罚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大处罚和执行力度,提高公司财务造假成本,增加中介机构违规风险,使其与预期获利相平衡。这样才能形成经济预期公正,减少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二是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重点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和虚假披露等违规失职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加快构建社会诚信档案,动态记录企业造假行为,强化社会监督,实行信息公开,加大稽查和处罚力度,增加财务造假风险。只有高额的违规成本和较大的暴露风险,一些抱着侥幸心理的公司才会思量再三,止步造假。四是积极探索新的民事赔偿机制。万福生科案件中,保荐机构平安证券推出了对适格投资者的先行补偿方案,万福生科实际控制人龚永福也将3 000万股万福生科股票质押给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履行赔偿责任的保证。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方案,如上述市场违法主体先行补偿投资者损失值得鼓励。

上一篇:师德师风演讲稿:为你站着,我愿意下一篇:健康工程环保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