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2024-04-25

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精选18篇)

篇1: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学习了通识——教师专业发展,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学了北京教育学院张红老师的报告《 专业成长,做幸福教师》,感觉耳目一新。在今天这个信息和知识空前爆炸的时代里,知识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基础教育学科综合发展的态势,又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地拓宽知识渠道.。我想幸福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主观经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职业的定位,都会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敏感度。我们是谁?我们是老师,老师是什么?老师首先是一份职业,是我们养家糊口的饭碗,但如果我们对教师的理解仅仅止于这个层面,我们距离幸福就越来越远。它是饭碗,但绝不仅仅是饭碗,它还是激情与使命。2009年4月30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的玫瑰园举行了全美教师颁奖典礼,在这个典礼上,新任总统与新任教师的两段致词感动了许多人。总统先生说:“我和米歇尔都没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我们能够来到这里的唯一原因,就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有像托尼,马伦这样的老师将我们引入了正确的方向”。而托尼老师说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之后,很多记者都问他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心目中的好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托尼想了三个词汇,激情,专业和毅力。激情是夺目的光芒,无法让人视而不见,专业是技术保障,毅力是个性品质。但除了这些,托尼认为一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才有了那段著名的颁奖感言:“真正优秀的教师具有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能够读懂故事,他知道每一个来到自己跟前的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好老师不仅能够读懂故事,还能够把信心和成功写入孩子的故事,他帮助孩子编辑错误,和孩子一起创作更美的故事”。

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想,一个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对教育带来的幸福特别敏感吧!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一直也跟老师们说,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也应该深入思考三个根本问题:第一我是否称职?这是一种良心的拷问,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称职的老师在追求教会,而不称职的老师满足于教对。第二是我如何优秀?所有职业其实都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根本平台,我们也许无法做一个卓越的老师,无法成为魏书生老师那样的老师,但我们总可以优秀,作最好的自己。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该怎样发展?因为发展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任务,并不是仅仅有热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严格说来,教师专业发展是由三个系统构成的,一个是动力系统,为什么发展?一个是内容系统,发展什么?还有一个就是策略系统,究竟该怎样发展?

首先我们来说说动力系统,为什么发展?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问题牵扯到我们对教育的基本理解。教育是什么?是科学还是艺术?教师是什么,是职业还是专业?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是专业,毫无疑问,专业的地位高于职业,专业的技术含量大于职业。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向别人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这里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教科所是干什么的,台湾老师的感言等等(略)。

今天其实我们整个教师群体都感觉到了压力,为什么?因为过去的教育是权力教育,权力教育的年代里,老师们只要等着社会赋予我们权力就可以了,而现在的教育是能力教育,在能力教育的年代里,全社会都在质疑我们的能力,我们究竟会教吗?2009年八月份,我在读者杂志上看了一篇小短文——一个班主任的三次班会(略),感触颇深。所以到了今天,无论是我们内在的动力,还是外在的压力,都使得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习和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否则我们就只能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却声称是为了他们明天的发展。

我们这个行业,也不断地遭到这样的质问:究竟是不是专业,或者只是准专业,半专业?专业的基本体现在什么地方,当然是专业素质。专业就是不可替代,它包括专有的职前培训,专有的知识构成,专有的操作技能,当然还有专有的组织结构和专有的交流语言,用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属于圈内的语言。

专业素质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专业发展的内容系统。它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系统。众所周知,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首先是作为根基和底蕴的文化知识,它能够涵养老师的品味,提升老师的个人形象。增加老师的魅力。然后是老师们都很熟悉的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所教学科的知识,或者更通俗地说是保障课堂上教对的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以一个物理老师来举例说明:他要有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科学观察和实验,建立物理模型,寻求事实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学科的基本规律等等。除此之外,他应该具备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应该熟知学科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理解具体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然后,他还有物理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能够教给学生本学科最为熟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仅仅有了学科本体性知识,并不能保证教会,所以条件性知识非常重要,或者说一个研究者和一个教师之间最本质的区分就在这里,条件性知识主要涉及到怎样教的理解,指个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够更好地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是成功教学的保障。上述三种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某种程度上也都具有公共性,最后一种实践性知识却是完全个性化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应用。

所以我们说一个教师的能力如果从知识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只要是知识内容的选择能力,比如我们有一句经典的课堂语言,精讲精练,所谓精指的是什么?不就是去过粗的吗?我们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不是事实性知识,而是概念性知识。从而也决定了,我们和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别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是上位知识和下位知识。

第二个是怎样教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方法呢?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思维发展的特点导致的学习方式的不同。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说,人类的学习分为三种方式,一是浪漫型学习,二是精确性学习,三是综合性学习,而高中学生基本处于精确性学习的阶段,所以很多孩子一到高一,会出现学习方式的不适应,需要老师及时引导。还有个性化的表现:比如:根据认知类型,有的学生是听觉型,有的学生是视觉型,而有的学生是运动型,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辅导和指导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因材施教。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种特殊的知识,平日我们习惯成其为观念或理念,在这里我们按照知识科学的分类,将其称为价值性知识。价值是什么?价值是我们行为背后的指南。一个老师的价值性知识或称为教育观念系统究竟包括哪些呢?首先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这个问题影响到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师生关系的相处。简单地说,老师如果认为学生是缺乏独立思考和领悟能力的,他将选择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和教育方式,老师如果认为学生是缺乏自律能力的,他将严加看管,比较专制。反之则完全不一样,而且它还直接决定了师生关系,比如是否平等,民主,融洽等等。这一点非常像做父母的感觉,你认为儿女是独立的还是依附的,为什么青春期亲子冲突特别剧烈,其实就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篇2: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特别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坚持全新理念,坚持量变与质变。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它关乎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教师必须以正确的理论教育人、塑造人,才能推动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积极进步。

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 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实现成功教育的关键。如何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精通电脑是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功;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观条件;不断学习充电是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源泉;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爱岗敬业是教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硬道理;教师保持健康,是提升教育技术水平的根本。

三、教师的以身作则方面的表率 “以身作则”这个教育原则最早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以后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也提出“行高于知”的观点,意思是说,言教不如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生那双双纯洁无瑕的眼睛,既包含有对老师知识的渴求,也包含有模仿老师一言一行的愿望。教师对于自己的言行更应注意严格要求。

身教还包括对教学的负责精神。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课程,要做到讲课认真,板书工整,批改仔细,辅导耐心。教师教学态度上所表现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在听课和完成作业时,做到严肃认真。

以身作则还要做到不要忽略生活细节。学校内外、课堂内外、不管有无学生在场,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时时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习惯约束在道德范围之内。教师切忌“不拘小节”,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篇3: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名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使自己远离职业倦怠,拥有幸福的职业人生,也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教育。然而,目前有部分教师还未能认真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所长、所短;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规划,缺失自身发展的目标。这样的情况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是一种对自己职业人生的不负责任,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更是一种损失和缺憾。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了解如何才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本刊将连续两期对“教师职业规划”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本期,我们将探讨其意义及基本原则;下期将就教师职业规划的具体实践方法进行讨论。

篇4: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一、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借力器”

同伴互助是教师个体间在平等互助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通过伙伴间的协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善教学。2009年,我校确立了以“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法。学校以“五环节”课堂教学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等一系列校本研修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彼此交流、集体协作,不断改善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个体与集体的共同进步。

二、个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反思是教师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考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成果,对其重新审视、剖析和思考,肯定和强化成功之处,形成经验,否定和矫正不当之处,产生更合理的行为策略模式。为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要撰写教学反思,并把此内容作为落实教学常规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进行考核。老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教学困惑,并且定时不定时地与同伴交流,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

为了使反思成为教师不懈坚持的一种自觉行为,学校要求教师每月撰写不少于两篇的教学反思,期末从中选出优秀作品结集出版,以供大家学习和实践。与此同时,以实践经验和切身感悟为内容的教学反思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素材,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骨干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骨干引领虽不及专家引领的学术含量高,但亦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同伴互助”,是近距离的专业引领,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日常化的互助活动,不仅有利于学校骨干群体的形成,还能达到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互促共进的效果。因此,骨干引领是一项最易产生互动效果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蓝青工程”是实现骨干引领的重要途径。按照学校要求,凡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都要拜一个教学师傅。实施方案是:起始阶段,引领者通过谈话的方式与青年教师交流教育教学体会,引导青年教师热爱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确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互助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然后拜师结对,师徒之间签订帮带协议。帮带协议涉及的内容有被帮带教师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落实阶段,备课方面,师傅每周至少指导徒弟完成3个教学设计。听课方面,师傅每周至少听徒弟3节课,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5节课。每学期徒弟要给师傅上汇报课,师傅要给徒弟上示范课。这样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蓝青工程”的过程化管理,实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同时,年轻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两年个人成长规划”,为自己确定奋斗目标,并在师傅的帮带下,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

除此之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到学校进行主题讲座,诸如高效学习小组的建设、课题研究的策略等,都让教师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成长的过程。实践证明,校本研修的开展激发了教师内在的活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5:《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修日志

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 《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师 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贯彻落 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我认为值得改进的是:以后要加强学习,贯彻“终身学习”的 理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秉持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一)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篇6: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2012国培中西部重庆初中化学02班谢余(gp1223154296)

10月,我学习了顾明远老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的专题讲座。讲座分为六节,分别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的变革、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变革、教师专业标准的概述、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教师变革要求教师教育的变革、文本阅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来进行。顾老师从教育的历史背景谈起,到教育的新标准,为我们深刻的解读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在学习中,使得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以身立教、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具体收获有:

一、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要有较高的专门的知识体系

(2)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

(3)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思维方式:创造性,批评性,问题解决,决策,学习能力 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生活技能:公民、生活、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1)专业理念与师德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对此,我的思考是:

1.为什么要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⑴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专业标准是专门职业必备的构件,对自己可以达到专业认同,对社会可以达到专业问责。

⑵我国教师规模巨大(2010年达1065.8万人)、分布广泛,教师专业标准是行业聚集的基础,是行业的支柱,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2.我需要加强哪些知识、调整哪些行为?

我需要着重加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我的问题:

1.如何更快地加强有关教育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2.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怎样克服职业的惰性,如何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到底怎样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呢?

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贯彻落实

到日常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我认为值得改进的是:以后要加强学习,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秉持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篇7: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今天我听了专家讲解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使我受益匪浅。培训中提到教师要自

我发展,终生学习,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学习钻研,不断改进,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认为这点说得特别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终生学习,才能跟得上课改的步伐。

众所周知,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故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初中英语学科而言,十几年来,教师队伍基本没变,而教材内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课本简单易教,且经久不变,教师可以轻松的应付自如;现在呢,每隔三年五载,教材就会大变革一次,而每一次的变革就更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由于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教学内容也就层出不穷、越变越复杂!如果你教师不时刻的学习,仍抱着旧有的那点知识,来应付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外国码子”,就算你的教法再怎么新颖,教育理念再怎么超前,想搞好英语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现在不是已经有很多教师在抱怨:生词量太多,单词又太难记!前面教,后面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这些教师不愿学习,不愿积累,喜欢坐吃山空。试想,一个连自己对教材都驾驭不了的教师,如何将它融会贯通的教给学生!

面对课改大潮,面对反应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的教育信息,教师的终生学习,尤其是英语教师的终生学习,就显得更是重中之重!你自己都不想学习、不会学习,如何能指导他人正确的学习!自己没见过、没搞明白的东西,如何能将它透彻的渗透到课堂中?因此,不断学习是每位教师在课改的大环境中,首要做的第一件事。只有不断地学习,能力和水平才会与日

俱增,才有资本谈改革、谈服务,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快速适应形式,成为带头兵和领头雁。

谢谢远程研修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收获!

篇8: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提高认识, 健全体系

1. 更新观念

新课程培训与研修,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保证新课程实施与推进的新策略, 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柱。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倡导下, 全校教师打破了以往“一朝学习, 终身受益”的旧观念, 认识到了培训与研修的重要性。确立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是迎接时代挑战的有力武器的新观念。

2. 建全机制

学校实行了培训与研修的三级管理负责制。一级是以校长为组长的培训与研修领导小组, 负责全面规划、安排布置、宏观管理;二级是以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为组长的培训与研修指导小组, 负责计划、方案、考核细则的拟订与实施;三级以教研组为责任单位, 负责培训与研修的实际操作。

3. 建立档案

学校为每位教师设立了继续教育培训与个人成长档案, 档案中详细地记录了教师的学年自培计划, 参加各级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容与学时情况, 还将教师的各种材料如笔记、反思、案例、论文、说课、评课等存档, 一人一档, 学年末进行考核评比。

二、集中培训, 实践探究

1. 以教务为主线,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 集中培训, 分散自学。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材料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学习。集中学习时, 学校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分学科组开展讨论解决;分散自学时, 发给教师学习教材,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或个人自学, 写出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各类教育教学书刊, 组成一个学习资源库, 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精读一本教育专著, 每学期写好一篇读书笔记, 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种教师培训活动, 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 使之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 让学习成为教师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2) 集体备课, 推门听课。有效的集体备课是融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学期初统一安排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内容, 在自身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学科教研组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使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采取集体备课课堂验证, 然后再对备课进行集体修改, 最后将认同的备课材料置于学科办公群中分享。同时坚持推门听课制度, 要求每位教学管理人员每周对本组教师至少随堂听课2节, 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每次听课结束, 听课教师都要对听的课进行及时的分析反馈, 填写“听课反馈表”, 交教务处后将反馈表统一交给任课教师进行反思, 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

(3) 科学管理, 规范教学。校本研修做到了组织到位、制度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激励到位。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 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加强教学常规检查, 狠抓落实, 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案, 并做到每天每节课都有行政人员查课, 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每月都有教学常规检查, 当月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实行绩效奖惩, 以保证教学常规的落实;每月都要对教师的“校本研修手册”进行检查, 对教师在研修方面的内容进行小结, 每学年按照月检情况评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2. 以活动为载体,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1) 举办专题讲座。学校定期邀请校外各学科专家来校为教师作报告, 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行动。

(2) 搭建研讨平台。学校建起了校园QQ群, 强化了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共享、宣传自我的意识。如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师论坛、教育科研等, 同时部分教师也建立了相应的博客, 适时发送相应信息, 收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3) 开展学习交流。学校与重庆市名校建立正常联系, 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学校拿出专项资金,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支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拓展思路。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走出去, 请进来”努力开拓广大教师的知识视野。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外出学习, 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会议和听课、培训活动。每次学习后, 都要在学科组进行交流学习, 一人学习, 全员受益。学校尤其重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 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 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4) 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开展校内的研讨课、练兵课活动。根据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骨干教师按照模式上好示范课, 其余教师上好合格课。

三、分层研修, 实现共赢

1. 年轻教师研修

年轻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在工作中有热情和信心, 但是缺乏教育实践经验。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确立了以年轻教师研修为重点的研修体系。制订青蓝工程实施计划, 每周进行一次讲座, 学校领导带头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细节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等方式从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来塑造教坛新秀, 使年轻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听互评来找差距, 促提高, 博采众长, 扬长避短, 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后备力量。

2. 骨干教师研修

骨干教师是教学研究的排头兵, 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学校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 以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每人上两节示范课, 供全体教师学习、借鉴, 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培养骨干教师对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 为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搭建平台;每学年对骨干教师进行全面考核, 实行绩效奖励, 每五年接受区教育委员会的考核, 确定新一任骨干教师人选。

3. 班主任研修

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纽带和桥梁。学校坚持隔周进行一次班主任研修交流, 由德育主任或优秀班主任作报告, 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学习教育管理理论, 进行班主任管理研修, 使之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 会设计主题班会, 会组织召开主题班会, 会做学困生转化工作, 会与学生沟通, 会培养学生干部, 会运用班主任工作理论进行班级管理, 会协调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 等等, 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4. 教研组组长研修

教研组组长在研究教法、更新教育观念、了解课程改革动态、掌握教育课题的实施方面起着把握方向的作用。学校要求每一位教研组组长做到专业引领、率先垂范。学校开展了教研组组长“五个一”活动, 即每学期每位教研组组长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观摩, 评讲一节公开课, 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承担一个小型课题研究,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在教研组内兴起学习研究热潮, 提升了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9:立足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7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教研模式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为此,必须重建新型的教研文化,立足校本研修,通过包括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的教研活动,形成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建一种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以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为核心的人的发展。立足校本研修,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独具特色的教学行为。

一、加强学习研讨,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

要使教师主动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激发教师进行学校教研工作的前提。

1、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一问题重要得多”。学校在教研活动中要鼓励教师摒弃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摒弃不适应新课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改进和创新。引导教师从教学常态的现象中寻找问题,从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与自身教育经验反思中寻求需要改革的问题,从回顾教学、读书、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教育科研领域的动态及进展,了解别人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感知能力。

2.反思意识。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应引导教师坚持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或教后感,及时记载课堂教学得与失,并分析成因。这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最便捷的切入口,这样做既便于及时修正自己的教研过程,又可以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课题。对研究过程中做法的反思,及时纠正偏差,使科研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为科研的顺利进行不断积累经验。

3、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能以新异、高效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和超越。在教研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鞭策自己,不要盲从,不要照搬照抄。教师要不断努力去学习,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敢想,敢说,敢为,勇于创新和探索。对已经出现的具有新异特点的教育现象,要善于捕捉,思考再三。努力发现疑点,形成问题。通过加强教师科研意识,引导教师将科研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做教育科研的主人。

二、建立教研共同体,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

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教研主体,多元的教研主体在特定内容和地域范围中相互间有效互动、整合,就可以形成教研共同体。学校可以组织一支由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教研共同体,将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营造“纵向引领、横向互补、多向互动”的学术氛围。

1、纵向引领:外援“借脑”,内援“借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收看专家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学,借助“外援”的教育思想,向教师传递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信息,让教师经历观念的洗礼和理论的更新。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就是学校的“内援”,利用开展“二度培训”或进行研讨工作的具体指导,形成校本研修的引领力量。内外合力,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强大助推器。

2、横向互补:创办“教研沙龙”。学校教研活动的“学、说、听、议”采用沙龙式,自由研讨,意在启迪。由此开展的教研有利于整合本校资源,开展同伴互助,交流心得,取长补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效果显著。

3、多向互动:校本教研所组建的教研共同体的一大创新是吸收学生的参与。当代教研重点是研究如何学,作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潜能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最有发言权。学生参与教研活动,整合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可把教研活动作为学生创造潜能的突破口,收效甚大。“研训一体”即将校本研修的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可由专家亲自授课进行专业引领;也可由教师先讲,专家即席指导。整个课堂成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真正做到让课程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

三、完善研修运行机制,激发教师参研的兴趣

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是要标志。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散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

1、管理机制。学校由行政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学科指导组”,具体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在过程管理上,一手抓教研材料、学习笔记等资料的检查、归档和整理;一手抓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跟踪管理,采取优秀教师定期献课、实验教师人人亮课,指导小组随堂听课,形成幅射效应,为教师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

2、动力机制。激发教师教研动力的根本着眼点,就是激发教师作为人、作为生命体而产生的自我需要;其次,是教师素质的发展需要;再次,是教师参与教研的态度和行为。首先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教育教师参与教研的重要性;其次是理论学习,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营造“书香校园”,把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教师;此外,学校要重视教研经费的投入和激励机制的保障,把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所作的贡献同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紧密挂钩,促進教研活动高效率地开展。

篇10: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使我受益匪浅。培训的第一天,让我渴望,又让我迷惑。渴望是因为有了远程研修这个平台,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迷惑是因为我面对电脑好像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进行学习。随着对远程研修的深入了解,我的心情与之前就截然不同了,渴望之情油然而生。主要是课标中的一切以“学生为本”感动了我。课标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那么语言就成了交流的工具,而不是狭义的背诵。语文语言的表达也给学生习得更多的语言打下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那么一张试卷只是检验成绩的一个方面而已。唯有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贯穿课堂,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并不局限于对教材的重难点开发的多少,而是一节课有多少人性化的东西包含其中。也就是说老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了学情就能知道一节课里有多少学生能参与到这堂课里。在远程研修里,我可以畅所欲言,聆听视频教程里老师们丝丝入扣的讲解,让我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悟。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教学

工作的重心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开展,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教师要自尊自律,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切以学生为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去感染人,努力做好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刻苦钻研业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感觉做一名教师不尽会教,更重要的是会用,会创新。

篇11: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解读研修日志

丁天焕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帮助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让我们感到紧迫和迅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建设和谐社会构想的实施,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实践不断地出现了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情况„„。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老是固守已有的专业知识知识,满足于现有的经验、止步于现成的模式,墨守成规是不可想象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教学不断革新的社会,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掌握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

教师职业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21世纪是知识信息发展的世纪,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强调对教师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懂得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二教师要了解有关教育法律、政策、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强调师德,把师德放在专业发展的首位,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爱表现在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能成才。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善于和学生沟通;第四突出生命教育,要求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讽刺、挖苦、打击、歧视差生,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第五教师要具有全面性,专业性,通识性的知识结构。第六强调教师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成为建设学习型的典范。

总之,活到老,学到了,学无止境,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2: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为明天工作的人,是塑造未来的人。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真务实地执行新的课程标准,锲而不舍地加强师德修养,强化教师素质,坚定不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举“国富民强,教育为本”的伟大旗帜,持之以恒地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教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传导、授业、解惑”的人。因而教师要追求真理,修身立德,崇尚科学,一切为了孩子,全面对学生负责,更要淡薄名利,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把学生和家长当朋友,把她们关注的问题或理想举过头顶,最大限度地替她们排忧解难,使其快乐成长,健康生活。

同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严格按照所学的要求,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大胆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面对现实,强化思想,激发兴趣,多渠道、多方面地拓展知识,提高素质,为祖国教育事业的提速赶超,为人民生活的美好未来,为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特别为学生启蒙教育,我愿奉献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篇13: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一、制定措施, 保障校本研修开展

校本研修不是口号, 其真正有效地开展需要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于是,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 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规划》《黄埔学校教学、德育绩效奖励制度》, 以及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工作有据可依, 同时也对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鞭策和激励作用。学校还推行两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日”, 以学科组为单位, 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 思考、研讨教学内容;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 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来校进行教学观摩, 教师、学生、家长零距离接触;开设“网上论坛”, 发帖求助、跟帖解答、发表见解、互相切磋, 在研究的状态下推进课改, 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集体交流, 共同解决疑难, 共同分享果实, 共同成长进步;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沙龙”, 倡导跨学科、多视角、综合性的研修活动, 提倡开展校际间活动, 使教师群体能及时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 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 在同伴互动互助中发展。

二、转变观念,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新课标理念下,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 才能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才能富有生命力。生命课堂促进生命校园的形成, 这就是校本研修的真谛。因此, 学校始终不放松教师的专业学习, 要求教师理解、掌握指导新课程实施的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要求教师多观摩优秀课, 多听同事的课并参与评课, 还要给自己的课堂提问题, 通过学习、取经, 想方设法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着重培训在实践工作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的能力, 倡导教师要勇于改革实践, 努力提高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素质, 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素质, 使教师能灵活掌握和运作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艺术, 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与此同时, 学校创设一切便利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 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 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每学期制定《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推荐教育篇目, 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摘抄读书笔记、撰写两篇以上的教育体会, 让每一位教师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让文化浸润教师的心灵。

三、立足课堂, 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常有“源头活水”

课堂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如果校本研修能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教师能坚持“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那么, 教师就能如鱼得水, 就能拥有用武之地。教师一旦离开课堂教学去搞教研, 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为此, 我校确定了“立足课堂、全面发展、教研开花”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 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改革课堂教学, 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 勇于提问,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摆脱陈旧过时的教学模式, 引进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 教师不以构建教育理论为追求, 而是以注重过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己任。学校推进行政随堂听课制, 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校还采取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的策略, 全天开放课堂, 实现“骨干教师带动, 群体并进”。

总之, 在备课、上课、反思、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立足课堂, 对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教育现象都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然后又以这些新的认识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从而形成一种“实践—研修—实践”的良性循环, 并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保持一种户枢不蠹、常教常新的状态。同时, 每个教师是教学改革实验的直接参与者, 他们拥有大量第一手的教学实践资料, 这可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四、形式多样, 促进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主发展

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搭建不同的平台, 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尽情展现自我、谋求发展。目前, 我校正开展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是自我反思。学校重视教师对课改工作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每学期都组织“福南杯”创新课比赛、教学实践反思汇报会、校内互相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 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堂课后, 老师们围绕五个方面记教学反思:记教学成功之举, 记教学败笔之处, 记教学机智之精, 记学生发现之光, 记教学改进之想。这样, 不仅提高了自我, 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是同伴互助。学校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 在“校本教研日”, 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 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 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 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集体备课时, 中心发言人先说课, 进行中心发言。然后, 积极创设愉快宽松的研讨环境, 由其他教师交流:讲——讲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特别是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做法;评——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议——对大家的观点和做法以及有关疑义的地方展开讨论, 充分发扬民主, 最后达成共识。

三是专业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与引领。不然, 往往囿于低层次的反复,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教与研, 研与修是彼此共生的, 只有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精诚合作, 建立互助的伙伴关系, 才能营造出研修相长的文化。学校分学科推出了校本教研之“专家引领”系列, 全国知名专家以及省、市、区专家来校听课、议课、恳谈, 提供支持, 引导教师实践、反思。

五、建立成长档案,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有关成果而最终形成的系列化的累积物。它能促进教师的职能成长, 改善自己的教学, 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尊重教师的个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 提出不同的要求, 收集教师专业学习的成果和进步的材料, 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包括:

自己的教育环境——自己、学校、学生、同事等记述;

自己的教育能力——学历、继续教育情况、教育经历等;

自己的教学情况——优秀教案、课例、论文等;

自己的发展计划——工作目标、未来形象设计等;

自己的教学实绩——获奖情况, 学生、家长、同事的评价等;

其他——个性化资料。

总之,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档案袋是教师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困惑、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它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篇14:以特色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规范教师管理为入手,努力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对教师的规范管理坚持“六入手”:一是从制度管理入手,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二是从贯彻新机制入手,采取形式多样的师德系列教育活动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增强教师的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四是从深化教育行风建设入手,积极推行“三评”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行为。五是从构建和谐校园入手,建设和谐的教师团队。六是从推进民主管理入手,积极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系列化的教师教育活动,为学校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完善三种制度,探索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一是建立学科研讨制度。学校制定了“教导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一体化研讨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教师群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听课指导制度。校长和行政人员、学校教研组长每年都制定随堂听课计划,全面了解教师们的教学个性、能力等专业发展状况。三是建立教育科研制度。学校要求每个学科研究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科研能力,确立相应课题,并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如今学校的省、市、县课题均已结题,通过研究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三个平台,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在发展教师上,学校始终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一是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近年来,学校加大师培力度,保证足额的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学习培训。二是构建互助的实践平台。学校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让结对教师互学互助、取长补短。三是构建展示的课堂平台。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课堂的实效和有效,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多层面的课堂展示研究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加强教师业务工作,努力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力求规范,重在落实。在加强教师业务工作指导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通过教学常规的完善落实,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二是严格考核教师常规工作。按照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考核细则》逐月采取形式多样的检查办法对教学“六认真”工作进行考核。三是实行教学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各种教学例会,认真总结,查找不足,提出补救措施。四是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力度。学校领导深入教学课堂,了解教学实际问题。五是加强教学巡查。细化巡查项目,确保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六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通过作业批改和单元检测反馈的信息了解各班各科教学质量。七是以研促教。完善教研机构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小问题”研究,克服“教而疏研,研而不实”和校本教研“大、虚、空”的现象。八是深化课程改革。坚持抓好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并重,开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课程改革,组织“开放教学”编写综合实践校本教材。九是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建立教学质量考核奖惩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以重视教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为依据,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考评不能单指教师课堂教学,要上升到教师做人的品位和人格上,只有这样才会抓住管理的根。教师的考评不能忽略对学校管理干部的考评,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学校凝聚力也好、执行力也好,要靠班子成员和管理干部。学校有风气,教师才有士气。经常引导教师常修为师之德、常砺为师之功。

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学校还采取“定量和定形相结合”的办法,将原来的“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由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和教师自己共同打分,测评,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自我提高。

总之,学校始终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这一理念来努力提升学校内涵,着力把学校办出特色。

篇15: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研修日志

学习总结要求:培训结束前提交一篇针对本次培训的学习总结,字数不少于300字,记10分。

培训总结

今年参加了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感觉受益匪浅。同时又有了许多的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我属于心里有数嘴上说不出的人,我一直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曾经的那点文化储备如果不及时更新,是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通过本次学习曾晓东老师讲解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首先明确了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对照自己还有那些专业能力需要提升。

我以前对“师爱”的理解太片面了,在工作中和孩子们的相处快乐着,但是总是有一些小摩擦。当孩子们有的时候和我意见相左时,我认为是对他们好就不管不顾孩子们的感受硬要他们接受。更多的时候是靠大人的权威开展工作的。通过听了徐敏老师的《师爱的智慧》讲座。我感觉自己只是表面上的“爱”学生,没有好好的理解师爱的真正意义,更谈不上在工作中讲究智慧了。许多工作我自己感觉很累,付出很多,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篇16: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小结

本围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展开学习。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身为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责任,并立志业务学习提升,使自己更加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现将本的研修总结如下:

做“四有教师”。习近平主席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我们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培养祖国的花朵,用爱心去呵护、用知识去灌溉、用道德去培养、用真情去熏陶!不求每个学生都成才,务求每个学生都成人。尽我所能让每个学生在我的教育中得到进步和启发,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篇17: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例会制度

校本研修例会是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为了规范各组处的研修例会管理,特制订本制度。

一、会议类型:

校本研修例会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修处例会、年级组(教务)例会、学科教研组例会、备课组例会和教师座谈会,各级各类会议均应具有明确的议题和内容,并注重实效。

1、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每学期不少于三次,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2、研修处例会:每月月初和月末各一次,由研修处负责人主持,主要部署和检查各项研修工作,检查督促各项活动落实情况。

3、年级组(教务)例会:每月至少一次,由年级主任主持,教科室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主要部署和检查各项教学工作,及时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4、学科教研组例会:教研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例会,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前期教研工作检查通报、小结;前期听课后的评课;提出并研讨解决好近阶段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完成本次教研例会的专项活动;安排后期的教研工作。

5、备课组例会:每周五第8节为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前有一个短小的例会,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

6、教师座谈会:研修处、教务处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经常听取一线教师对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及时掌握情况,反馈信息和采取措施。

二、会议要求:

(1)各组处会议均要明确目的、内容及时间,会前一天由会议负责部门将会议内容、议题等以书面或口头形式通知与会人员。(2)会议发言人要按会议规定时间发言,不谈偏离会议议题的内容。保证会议质量,按时完成会议内容,达到会议目的。

(3)会议决定的事项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要明确落实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确定完成时间,由负责会务部门检查和督促,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学校主管领导。

(4)每次教研例会严格考勤,并把其考勤结果交教导处,纳入教师考核中。

篇18:教师通识专业专业发展 研修日志一

关键词:校本研修,策略,专业成长

学校要发展, 关键在教师。一些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坦言“越来越不会教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学校的管理者虽然意识到校本研训与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与学校的前景和未来密切相关, 但如何指导、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校本研训活动, 助推本校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是摆在我们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分层推进研训, 制订教师专业成长个性化方案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并提供“菜单式”的研训项目。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共读教育专著”“聆听导师课堂”等合作性学习方式, 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 当年新分配的教师和刚调入的新教师, 要参加“新加盟教师”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为优秀班主任德育经验、骨干教师教研教学经验、学校主要部门管理规定等。这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我校的教育教学传统和发展历程, 尽快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还以“和雅联盟”合作办学为契机, 利用名校优秀教师资源, 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学校青年教师研修群”等多个平台, 激发新教师和新加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2.教龄在5~10 年的教师, 要接受校级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师带徒”指导。这些年轻教师, 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基本适应了有关教育教学常规, 基本掌握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领悟了教育教学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和联系。因此, 需要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 尽快地成长起来。

3. 教龄在11~15 年的中青年教师, 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校本研训, 由市级骨干教师的专业指导, 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任务, 努力提高专业修养。同时, 学校积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 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知名度高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来校为教师传经送宝, 开办学术讲座;带领相关教师赴教育教学工作相对发展较快的上海、江苏、山东和本省杭州、宁波等地学习听课等, 帮助他们开阔眼界, 提高认识。

4.16 年教龄以上的教学骨干, 要求基本确立或者确立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发挥自己在本学科组中的领头作用, 注意团结本组教师进行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 积极参与区、市级学科组教科研活动, 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

二、教学两相长,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学期规划

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 从校长到一线教师都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来指导研训工作和课堂教学。我们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课改的有关文集, 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改的理念;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 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并做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校经常针对性地开展常规性的研究活动, 不断总结教研经验, 研训活动的形式, 使研训活动真正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如要求一学期每位教师根据教研大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选择上课的内容, 这样根据需要几个老师可以相对集中某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更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后是分层开展教研活动, 体现层次性, 突出“精品”意识, 并以开展“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级的教研组”评比为载体, 确保各层次活动的质量。

附:本学期学校教师的研训计划 (部分) :

教师把参加校本研训工作作为自身进修的主要形式, 学校建立成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训制度,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开展课例反思式研训活动。抓住教学问题是校本研训的核心, 以课例研讨为具体形式, 开展研讨课、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 教师与领导参与备课组听课活动, 课后及时反馈意见, 并开展多形式的评课。这样,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析, 促进了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 使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开展集体备课式研训活动。校本研训的关键是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构建教学研究的“共同体”, 以集体智慧来解决教材、教学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研训中的主体作用, 以集体备课活动为载体, 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训。备课组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 形成了由中心发言人说课来带领全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的教研模式。

3.开展课题式研训活动。学校倡导课题引领下的教学改进。各学科组每学年至少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研训深入开展。学校每月举办教研主题论坛, 加强同伴交流和互助。每学期邀请课程专家、区教研员到我校进行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 借外力提高教研活动的理论水平, 实现专业引领。

学校还以“知性课堂模式研究”课题引领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 倡导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的教学, 开展以生为本“, 知教材、知学生、知教学”的课堂教学改进实践。

三、激发自我反省, 培养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意识

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1.在读书中警醒自我。深入推进新课程实施, 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 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 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 认识自然会提高, 实践也就有了方向, 有了信心, 有了力量。

2.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有的教师天天备课、讲课, 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 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依然故我。学校管理者, 要提醒教师, 让教师认识到, 只有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反思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人, 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倡导教师, 天天反思, 天天出新。

3. 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 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 都是很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 都是他们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 切忌抱消极心态和逆反心理, 拒先进理论和经验于千里之外。平时也不要封闭自我, 与同事相互保密, “老死不相往来”。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倡导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密切合作, 坦诚交流, 取长补短, 创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 随时随地相互学习, 相互“碰撞”, 相互鞭策, 共同成长。这种氛围的创建, 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4.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发展自我。评价有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 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 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 人们往往会“当局者迷”。因此,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各种评价, 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要引导教师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 以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 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 发展自我, 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总之, “校本研训”只有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链接, 才会让每一位教师有亲身的体验, 感受生命质量的提高;会满足每一位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让教书育人的园丁, 有一种事业的追求;让拼搏讲台的教师, 有一种大家的情怀;让呕心沥血的园丁, 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让竞争进取的教师, 有一种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蕊.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上一篇:浅谈中老年人营养与健康论文下一篇:文秘基础如何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