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科学学习方法

2024-05-27

初中生科学学习方法(共8篇)

篇1:初中生科学学习方法

初中生怎么学习、如何规划时间、副科学习方法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课前预习新课的习惯,可以在教师教授新课之前大致了解课程内容,有助于把握重点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作业认真书写的习惯,不仅可以保证作业的美观整洁,提高作业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反之,不良的习惯也会成为学习进步的绊脚石,不少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脑子都不笨,但往往上课心不在焉、作业马马虎虎、做事丢三拉四。如何才能搞好学习呢?

1、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学会听课

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也许有的家长和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力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不去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是双边活动,是互相促进的。学生上初中后,尤其是上了初二,变得不举手、不发言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在意周围同学与老师对他的评价了,不愿意发言是怕说错了丢面子,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家长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再有,要认真做好笔记。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都是说边学习边动笔的好处。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很多家长感到对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无从了解和把握,其实,每天查看一下他们的课本和笔记,就是一种好方法。

2、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时间是个常量,每天都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又是艰苦的劳动,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活动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

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偏科”。其实,初中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首先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习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是“副课”的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也不能等闲视之,实际上都是将来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养兴趣必须以打好基础为前提。

(2)遵循记忆规律来安排学习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学习刚结束,遗忘就相伴开始了。第二天忘得最多最快,第二天需要复习的时间较长,如果第二天复习了,第三天就遗忘少了,需要复习的时间也较短;如果第三天复习了,第四天遗忘得就更少了„„总之,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孩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①及时复习。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随学随丢,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到考试时,再临时抱佛脚,从头开始复习,甚至打疲劳战、熬夜。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关键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这好比在堤坝塌方之前,及时加固,要比垮了之后再修,付出小的多的努力。教育家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强调的就是及时复习的好处。

②分散学习。“及时复习”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劳永逸”。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以学习外语单词为例,如果当天学习了20个单词,一位同学在当天晚上集中复习一小时,加以巩固;另一位同学当晚复习半小时,第二天再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周后再复习5分钟。结果后者记忆的效率明显高于前者。

③过度学习。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83岁高龄时,仍能熟练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别人问他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他回答说;“说起来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在学习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记忆某些内容,到刚能勉强背诵时就停止了学习,结果过了不久就不会准确回忆。如果能“一鼓作气”,再多学几遍,效果就大大提高;而且这样熟练的记忆,保持时间也特别长久,这就是“过度学习”。举例子说,背诵一首唐诗,如果用十遍刚好能基本背出,那么最好能再读3-6遍,这样就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了。当然,任何一种学习仅靠一种方法,效果都会受到影响的,要把过度学习与及时学习和分散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3、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各科学习方法

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学好各门功课。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科逐渐细化,各门学科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规律。理科类数、理、化学习重抽象思维,要善于融会贯通;文科类语、英等重知识积累,要善于联系实际。只有把握各学科的特点,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学好各门功课。

(1)语文学习。

语文是负载民族文化、进行生活交际的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经深入浅出地说,“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地基一样。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年,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这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吧。语文水平低,讲义看不懂,怎么能学好数学?你解数学题,连题目要求什么都不清楚,解题非错不可。语文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助于学习数学,还有助于学好其它科学知识。”就语文学习本身而言,初中阶段也是关键。语言实践和语言积累逐渐丰富;各种文体的阅读全面展开;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要求都在初中开始得到训练。因此,无论从横向的学科联系,还是纵向的能力可持续性发展,初中语文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学好初中语文最关键的是: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认真书写的习惯。眼下老师们都大声疾呼,学生书写越来越差,龙飞凤舞,难以认读,错别字比比皆是。有不少同学心里还有一种错误思想: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字写得差一点没关系。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写字要求也不以为然。其实不然,认真书写汉字,不光能帮助我们认真掌握汉字的规律和丰富的内容,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德。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字(词)典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助手和老师。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习,语言和词汇的积累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不同于小学的是,在小学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词语教学作为重点之一,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再花很多时间在词语的正音正形、辨词析义上,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增强勤查工具书的意识,加强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的能力。

读书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上动笔记笔记,把课堂学习中的思考、教师的讲解、讨论的结果随时批注在文章的相应地方;二是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多圈划,多评点,多批注,多做点卡片摘抄,多写一点心得体会。

开口诵读的习惯。“诵读”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的很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无论是对积累、理解和表达都是很重要的。“诵读”本身也是语言实践,每天用15分钟、半个小时读几首诗,读几段精彩的文章片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在诵读基础上,熟记背诵一些经典的语言材料,更是受益终身。

其次,要提倡孩子学习多读书。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对语文学习来说,只是一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孩子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力,自己去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才能从中受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应该说,各种语言信息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这样长期坚持,不仅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而且扩展了社会生活的知识面,还会促进写作。值得提醒家长的是,有不少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是“闲书”,以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功课,担心影响学习,一律加以禁止,这是不足取的。你想,单读课本能引起学生多大兴趣?孩子没兴趣,“牛不饮水强按头”,能学好吗?初中生学生思维发展迅速,兴趣广泛,渴望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丰富的生活,正是大量阅读的好时机。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握好阅读的内容,有选择的去读就行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种报刊杂志、时文小说,只要是健康的,都应该让孩子读一点。当然,阅读时必须注重主次,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应该坚决制止学生阅读。还要帮学生掌握好阅读的时间,茶前饭后、完成作业之后、睡前、周末均可。如果是带到课堂上或没完成家庭作业而只顾看课外书,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三,要指导孩子多练笔。学生“怕作文”几乎是通病。而“作文”又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平时练笔是帮助孩子克服作文“恐惧症”,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平时练笔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重在观察生活,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可以在比较自由、宽松的状态下写作。有一位学生尤其喜欢小动物,家里养了一对娇凤鸟,她每天上学前、放学后总要关心和照料这对娇凤鸟,观察多了,慢慢熟悉了娇凤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对小鸟产生了感情。她把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就有了四、五篇观察日记,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这些平时的练笔精心裁剪,写成大作文,自然就非常生动精彩。这位学生从初中到高一,总

共发表了三篇关于养娇凤鸟的好作文。她的作文兴趣提高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你不妨让自己的孩子试一试。

(2)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最主要的并不是给孩子讲方法,讲语法规律,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

如何使得孩子能加强语言实践,提高英语能力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丰富词汇的积累。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单位,积累词汇是学习语言的最基础的工作。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记忆英语单词一定离不开反复诵读,应该养成每天花上半小时读英语的习惯。可以在早晨,或晚上,根据各人自己的记忆习惯而定。同时,还可以用抄写法、默写法、看中文词回忆英文拼写、看英文词回忆中文意义、运用单词造句、结合句子记忆单词、同学之间互相考问、利用英语词汇的词根、词缀规律帮助记忆等各种有效的方法。脑子里词汇多了,学习语言就扫清了基本障碍。

其次,要创设环境,增加语言实践。学语言关键在于实践,就像学游泳必须下水一样。所谓语言实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学语文也强调听说读写,但学英语同学语文的方法在侧重上有所不同,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语文本身是在丰富的听、说实践之后进行的,而孩子在接触英语这门学科之前,并没有任何的听说基础,所以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必须首先侧重“听说”训练。就是说,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否则,学了几年英语既不能开口,也不能听懂,怎么能在生活中将其作为重要交流工具运用呢?

在学校教育中,创设语言实践环境,强化英语交际功能已经成为共识。家长一方面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大胆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英语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定的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家庭氛围。比如,可以经常让孩子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电视新闻;如果家长的英文较好,更可以经常与孩子进行一些日常的英语对话;还可以为孩子订一份英语报刊。这样,学校、家庭联成一体,孩子生活在一个经常接触这一语言的空间时,英语对他来说,就不那么可怕和陌生了。当然,学英语也少不了读、写的练习,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律。但切忌死记硬背,最终必须落实到应用中去。

(3)数学学科的学习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是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前人研究积淀下来的成果。涉及到很多定理、公理、公式、原理等。在学习中切忌机械生硬的死背硬套,不能只记结果,更重要的要推究过程。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数学学科,它是二、三年级即将开设的物理、化学的基础。平时要多练题,在练题过程中消化理解公式、定理,训练逻辑思维。手头要准备一个纠错本,把初中三年出现的错误,收集在一个本上,分析出错原因,经常让它原版再现,便于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思考从而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

(4)其他学科的学习

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通常被称为“副科”或“小学科”,家长和孩子都常因此而忽视这些学科的学习。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首先,这些学科的知识应该是一个现代人完整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比如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不了解一点自己祖国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次,从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角度看,这些学科恰恰包涵了文化、身体、审美各方面的素养,对将来的工作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说,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这些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比如有人预言下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大大被拓展了,如果中学阶段学好生物学科,无疑是大有可为的。学好上述这些学科,一要培养广泛兴趣,开拓知识面;二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多走多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史、地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各种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篇2:初中生科学学习方法

初中科学学的内容,有一些跟小学《自然》里的部分内容很相近,但它不同于《自然》,它是比较系统和深入地介绍和研究有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质科学等科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怎样才能学好这门科学呢?在教学中归结出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科学,力求做到“七能”: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科学概念、规律、能力和科学素养,而这些概念、规律、能力和科学素养,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是探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素养,因此要真正理解、掌握和培养能力,应力求做到“七能”:

能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能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能变形:能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归纳:能将知识板块式地归纳整理和记忆。

能设计:能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和科学调查。

二、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科学离不开图形,比如物质科学中的机械设计,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地质科学中的地形图、气象图,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系统图、各种植物或动物的结构图等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或记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科学课里,同学们会学到许多有用的图表。《科学》要求的画图和识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根据理解和记忆将不完整的生物图、地质地理图等填涂完整。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重视观察和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科学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科学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科学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科学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还可以设计探究有关生物、地理和化学等相关实验和调查。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 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四、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科学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科学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 “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中间有时还需要较多的记忆,这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篇3:浅谈初中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例如在上初中科学 (八年级上) 气温之前我布置给学生任务去气象台观察如何测量气温。要求学生 (1)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 (2) 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 (3) 开始为了降低难度告知学生观察百叶箱的颜色、高度、朝向等, 并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

二、实验法

实验方法和观察法相比较所不同的是, 实验方法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 利用科学仪器设备, 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的特定条件下, 排除各种干扰, 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科学这门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 有条件的一定要做, 没条件的也一定要创造条件做, 我们要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实验素材, 尽自己所能多做实验, 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例如在《汽化和液化》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探究:

(1) 分别在烧杯中滴2滴大小差不多的水, 然后给其中一滴加热 (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 观察哪滴先蒸发完?

(2) 分别在毛桌面上滴2滴大小差不多的酒精, 然后把其中一滴摊开, 观察哪滴先蒸发完?

(3) 分别在毛桌面上滴2滴大小差不多酒精, 然后对其中一滴扇动 (用书当扇子) , 观察哪滴先蒸发完?

通过这三个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在上密度实验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和吸管自制密度计, 在上水的利用和保护实验时, 让学生自制过滤水的装置, 在上大气压强实验时, 让学生自己用挂钩和弹簧秤去测量大气压的值等等。很多时候很多实验是我们教师懒得做, 特别是在当今普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是我们科学教学之大忌。

三、控制变量法

科学中对于多因素 (多变量) 的问题, 常常采用控制因素 (变量) 的方法,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 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都用到这种方法。

四、理想化模型方法

理想化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中运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根据科学抽象的理想化作用, 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 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在思维中完全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 对实际的研究对象加以合理推论和外廷, 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 以代替实际客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科学中像地球太大我们难以认识, 所以我们建立了地球仪模型, 地球自转学生难以想象, 我们建立了地轴模型, 磁场难以认识, 我们建立了磁感线模型,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我们建立了光线这个模型, 在研究分子间有空隙实验中, 我们采用了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模型, 把分子当作一个球体来研究, 我们在这还必须向学生说明, 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建立小立方体当作分子模型, 因为分子太小, 研究单个分子形状没有意义。

篇4: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创新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并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策,我们称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能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譬如观察、归纳、演绎、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化为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利。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以“辩证指导、主题学习”为要点,以“有机渗透、巧妙点拨”为手段;而学生应该以“亲身体验、切实领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学生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过程中运用来实现的。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构建起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加之教师的引导,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创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所学知识,依托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和亲历探索活动,把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有效地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科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问题驱动原则;(3)合作学习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依托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应以创新为基础,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改进。

1.改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创新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认同了学习目标,才能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科学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其次,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每节课中各个学习内容的类型。一般地,科学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同属于知识技能型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学习结果;而情感价值目标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根据学习结果而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更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差距制定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改进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设计体现在五个方面:(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谋求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2)科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知识环节都必须真实可信,学习内容要融入科学要素。(3)教学设计需注意与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等各个环节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激发其研究的兴趣。(4)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探究性。(5)注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来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再从中选取最优途径,使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2)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善于发掘学习点,运用科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来探究科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知识”转化为主动的“会学知识”,彻底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运用

1.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机渗透、点拨,揭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得有长久的持续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细节之中去,其规律特别体现在与理论、概念等有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巧妙地点拨与适时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电功的概念和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是一个教学难点,该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与电功相关的因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即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电压强度、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这个假设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用合理的步骤来验证。实验验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手段来实现的,在验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实验方法,在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电功与电压强度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时有必要对通电时间与电压进行控制,让通电时间与电压保持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并且在干路只联接一个开关。在验证电压与电功的关系时,学生已认识到必须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的相同,因此,又需要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电功做功多少可以从小灯泡的明亮度来了解,因为电流越大,做功越多,由电能所转化的光能和热能也越多,因此灯泡就越亮。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操作,结合教师适时地指导,最后总结出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验证了提出的假设。教师围绕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观察与理解渗透科学方法,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2.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科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方法触及到以下四种情形时,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验操作情境、良好的社会情境、良好的情绪情境以及智力思考情境。其中实验操作情境指的是加强学生动手活动与亲身体验的学习计划。从信息论观点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对学生而言只包含了一个信息源,而让学生直接与客体接触,对学生来说就出现了多个信息源。多方面地接触信息源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应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活动与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方法内在的意义。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若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迪。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演示中,学生观察实验的方式往往是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很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蒸气产生情况、是否有气泡冒出、温度计指示数变化、是否有声音发出等方面去观察,注意对比水沸腾之前和沸腾之后所产生变化的情况。由两种情况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譬如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却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会发声而沸腾时没有声音等。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有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才能有效地减少观察的不细致、不完整或缺乏目的性。在科学观察中,学生能透过实验现象真正领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课程资源是来介绍科学观察教育的,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等。教师要做的便是善于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训练的有效资源。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训练,使学生从中了解进行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与好处。

3.与习题教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训练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习题教学,尤其是在等效替代、极端假设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觉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习题教学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的情况。例题:取KCl与KBr的混合物3.78克,将其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再取足量的AgNO3溶液加入混合物溶液中,使其产生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6.63克沉淀物,求此混合物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看到此题后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很繁杂,其中未知数也多,但是在解题训练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便好解决。相同点是混合物与沉淀是都没有水,不同点是质量上的不同,KCl和KBr混合物溶液中含有K、Cl、Br三种元素,而AgNO3溶液中含有Ag、Cl、Br三种元素。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同是因为K元素全部替换为Ag元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质量关系为39份K元素替换为108份Ag元素,增加质量是108-39=69份,题目中已知增加的实际质量为6.63-3.78=2.85克,因此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应该为2.85×39/69=1.61克。此题解题中运用了替代法,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使解题过程更容易理解,看得更清楚。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是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才能促使其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科学学习的理解。因此,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使其不断地积累经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其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初中科学》2004.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004)

4.詹伟琴《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华南师范大学 2009.8)

5.赵新祥《初中科学教学“高效轻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2010.NO.29)

篇5:初中科学学习方法指导

试卷答题的主要环节:

正式答题前(拿到试卷)---答题过程中---答题基本结束(检查阶段)

答题最终的目的:明白出题人的意图,有哪些什么考点,这些考点会设置什么陷阱,我们要做到心理有数,这样我们就站在了出题人的角度,想出错都很难了!

试卷答题优化方法的要点:

[圈地法]:顾名思义这不是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而是像圈地一样将分数一点点地圈到自己手中,这要求我们答题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掌握程度,分层次地将分数一步步拿到手中。这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考试难免紧张,其实有点紧张反而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如果一点紧张都没有反而不正常了。这里的分层次得分,要有一个舍弃的心理。舍弃并不是放弃,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得分,比如我们做题大家通常的思路由选择题入手,我们在选择题中必然会设置一道中难档的题目,如果一味在这里耗费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

舍弃原则就是:先把它搁置,作后面的题目,将试卷中你会的题目都做完之后,返回来再去考虑这些搁置的题目,这便是一层或两层的“圈地运动”了。

篇6:初中科学思维方法

1 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科学思维的意义

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诸多能力的核心便是科学思维能力。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正确思想观点的指导对学生自主学习,正确建构自然科学知识有重要意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关系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吸收[1]。比如:有的学生在影响事物的诸多因素中困惑不解,不会抓主要矛盾;有的学生不懂“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道理,习惯于用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解释微观粒子的状态;有的学生不懂辩证法,在学习中看待问题孤立、片面、静止等等。教学中如果仅限于就事论事,而不从科学思维方法上去引导,将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只能是事倍功半。

同时化学教育中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一方面使他们更快地获得科学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过程;另一方面把科学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化学成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化学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培养

2.1结合实例说明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

事物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统一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例如在讲“酸与金属反应时”,可以给学生做四个实验:把锌粒分别放在盛有稀硫酸、浓硫酸、稀盐酸和浓硝酸的试管里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发现盛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里有氢气放出,盛有浓硫酸和浓硝酸的试管里没有氢气放出。这会让学生觉得这一事实违背了教材中介绍的金属跟酸反应的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这时教师可及时向学生解释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这一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教学,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规律时,既要注意同类物质的共性,又不可忽视某些物质的个性,原理或规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

2.2以具体事例说明物质间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

任何事物的内部各部分之间和各事物的相互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万制约的。化学教学中,化学现象之间,概念之间,规律之间,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都存在普遍联系。即使不同学科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比如解决化学学科中的问题可以采用相互渗透法:即与其他学科中的观点、成果和理论相互借鉴、相互运用,使之渗透和结合的一种方法。就像运用物理学中的库仑定律来说明金属晶体和晶体熔沸点的高低;运用数学中等比例数列求和的方法计算NO2溶于水生成HNO3的量等。

当然不同的事物间在考察普遍联系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辩证地认识有关化学知识。比如,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认识的规律性,深入思考,抓住本质,认真总结,实现运用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思维综合分析化学问题。

2.3抓住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类比联想思维

在化学领域里,不管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还是反应的类型都贯穿着对立统一规律。对那些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物质性质实验、计算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异中求中、同中求异的类比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主要类比方法有[2]:(1)正反类比,如氧化性与还原性、中和与水解、溶解与结晶等;(2)新旧类比,如:学习实验室制取甲烷新内容时,与实验室制氧气和氨气等有关实验进行“纵向比较”;(3)系统类比,如通过对学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分析比较,可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率进行时,此体系就达到了平衡状态,但不同的平衡状态是有区别的。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类比思维训练,有不少概念,只要记住一方,另一方也就掌握了,就能“成双成对”地掌握知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4量变到质变,量质结合的科学思维

量变质变规律在化学运动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任何物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是物质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物质的质变是通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性质的不同,如氧气和臭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中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上的量变也能引起性质不同,如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产物不同。 在分析化学问题时,既要对给定的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也要有量上的把握,做到量质整体把握。质的分析,是指根据反应物性质发散开。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如铁和硝酸的反应,氧化产物有Fe2+ 、Fe3+还原产物有NO、NO2,至少可以组成四个方程式,只有与物质的量的结合,才能具体。

将关于量质的思维渗透于化学教学中,可以纠正学生认为化学变化常常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过程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化学可以是关于物质在量的构成改变的影响下引起质变的科学,教导学生在处理化学计量问题时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实是的科学态度。

2.5重视实践过程对科学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中任何一个结论、一个原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在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经过检验并且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历了的科学实验研究,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大胆预言了3种未知元素,这3种元素相继被科学家发现,证实了周期律的正确性,但这种以原子排列的周期表仍不完善。直到19发现原子序数,揭示出原子序数的实质,才使元素周期律得以完善。

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往往忽略科学产生发展过程的介绍,仅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结论、定理,这极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化学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强调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亲自参与科学探究运动,充分发挥实践的能动性,亲身感受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劳动和科学发现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篇7:初中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思维特点

二 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从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运用一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化。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学习,不善于学习抽象的内容。因此,初中的自然科学教学要采用大量学生已具有的感性知识,以帮助学生思维由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三 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从单纯“用脑”逐步转化为“手脑并用”。 学生在学自然科学之前,对观察实验的学习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容易把小学的“用脑”背习惯迁移到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来。一开始不知道怎样去理解规律和概念的意义,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只知道“用脑”背。 而初中自然科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实验边分析,要求手脑并用。如长度测量的教学,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长度测量的方法、一些溶液的配制等都要求学生又动手又动脑。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要求学生的思维有相应的转化。

篇8:初中生科学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是科学教育的关键重要时期,Singh Granville和Dika(2002)认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已经作出了是否选择与科学有关专业的内隐决策,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成功经验,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已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1]。初中阶段对科学的兴趣、态度、信念,尤其是科学学习的动机决定着此后一系列关于科学方面的选择,包括进入高等学校后的课程或专业选择,甚至是将来是否从事科学方面工作的职业抉择等。

科学学习动机是指对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动机。科学学习动机是科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情感成分。Lee和Brophy(1996)认为科学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为了达到较好理解科学的目的,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任务,这会影响概念转变过程、批判思维和系统加工过程等[2]。Cavas(2011)认为科学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者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建构[3]。

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既是影响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呢?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Cavas(2011)研究发现科学学习动机与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学,以及科学学习内容是抽象的还是与日常生活有联系有关,并且科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除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外,还包括任务价值、考试焦虑、目标定向、自我能力感知等因素[3]。Güvercin,Tekkaya和Sungur(2010)研究发现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女孩的科学学习动机高于男孩[4]。而Karaarslan和Sungur(2011)的研究则发现初中生科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年级、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关系[5]。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的Tuan,Chin和Shieh(2005)研究发现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与过去和本学期的科学课成绩有很大相关[6]。

当前各国都认识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早在1985年就起草并审定了《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英国、泰国、日本等众多国家都对本国的科学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虽然我国2006年制订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但我国的科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2010年1月13日,《自然》主编菲利普和外研社社长于春迟在中央电视台就科学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他们认为中国科学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7]

本研究试图了解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的初中生科学学习动机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教师、教材因素与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六所中学的初中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600份,获得有效被试1386人,有效率为86.63%。其中城市610人(占44.01%),农村776人(占55.99%);男生695人(占50.14%),女生691人(占49.86%);初一470人(占33.91%),初二526人(占37.95%),初三390人(占28.14%)。

2. 研究工具

(1)科学学习动机量表

采用由Tuan,Chin和Shieh(2005)编制的适用于台湾国中生的科学学习动机量表(students’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SMTSL),量表包括35个项目6个维度。6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效能感(1~7题)、积极的学习策略(8~15题)、科学学习的价值(16~20题)、成绩目标(21~24题)、成就目标(25~29题)和学习环境刺激(29~35题)。对于每个项目的回答为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量表总分为各个分量表得分之和。Tuan等人的研究中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是0.89,各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范围是0.70~0.89。[6]

(2)影响科学动机的教师因素量表、教材因素量表

采用Hasan,O.E.(1985)编制的“motivation of science teachers”、“motivation of science textbooks”两个量表。科学学习动机的教师因素量表用来测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科学课老师对自己是理解和鼓励的,并关心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成绩,共14个项目。科学学习动机的教材因素量表共9个项目,用来测量学生如何评价教材,比如教材的可读性、表述明确性、逻辑组织性和具有的启发意义。对于每个项目的回答为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8]

3. 程序和数据处理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回收后对问卷的质量进行筛查,剔除无效问卷。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和LISERAL8.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 科学学习动机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首先对科学学习动机量表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使用LISERAL8.70软件对本研究的1386名被试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确定六因子结构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模型拟合指数见表1。由表1可知χ2/df为6.74,一般统计标准为:χ2/df值小于5表示模型拟合可以接受,但是这一结果受样本量的影响,样本量越大,两者比值越大。鉴于本研究是1386人的大样本,因而认为χ2/df值可以接受。除χ2/df值外,GFI、AGFI、NFI、NNFI、IFI、CFI、RMSEA是众多拟合指数中最常报告的,GFI、AGFI、NFI、NNFI、IFI、CFI值应大于或接近0.90,RMSEA值越小越好,在0-0.08之间表明拟合较好。由表1可知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统计要求,说明该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

2. 科学学习动机量表的的信度分析

对科学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信度分析,6个维度及总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见表2。

3. 中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特点

中学生在科学学习动机量表上的得分情况见表3。进一步考察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在性别、城乡、年级上的差异,以性别、城乡、年级为自变量,科学学习动机量表的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2×2×3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F(1,1374)=5.28,p<0.05,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城乡和年级差异均不显著,F(1,1374)=3.82,F(2,1374)=0.45,ps>0.05。此外城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2,1374)=6.10,p<0.01,其他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乡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初二初三年级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1,1358)=5.43,F(1,1358)=7.43,ps<0.05,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ps<0.05;初一年级城乡差异不显著,F(1,1358)=3.73,p>0.05。年级在城乡上的差异表现为:年级在城市和农村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2,1385)=3.03,F(2,1385)=3.89,ps<0.05;具体表现为:城市学校初一得分显著大于初二,农村学校初一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和初三,ps<0.05,其他年级差异均不显著,ps>0.05。

积极学习策略维度上,城乡差异极其显著,F(1,1374)=14.64,p<0.01,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性别差异不显著,F(1,1374)=0.01,p>0.05;年级差异显著,F(2,1374)=4.11,p<0.05;年级、性别和城乡两两之间以及三者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对年级差异的事后比较(选择Bonferroni校正)发现初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一,p<0.05,初一和初二、初二和初三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

科学学习价值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F(1,1374)=1.90,p>0.05;城乡差异极其显著,F(1,1374)=10.13,p<0.01,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年级差异极其显著,F(2,1374)=4.82,p<0.01。城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74)=4.82,p<0.01,其他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乡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初一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1,1358)=23.78,p<0.05,具体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5;初二、初三城乡差异不显著,F(1,1385)=0.67,F(1,1385)=0.03,ps>0.05。年级在城乡上的差异表现为:农村学生存在极其显著年级差异,F(2,1358)=12.29,p<0.001,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三,ps<0.01;城市学生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2,1358)=0.08,p>0.05。

在成绩目标维度上,性别、城乡、年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1,1374)=22.16,F(1,1374)=9.84,F(2,1374)=4.92,ps<0.05。两因素及三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对年级差异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初二学生极其显著高于初三,p<0.01,初一和初二、初一和初三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

成就目标维度上,性别、城乡差异均不显著,F(1,1374)=0.00,F(1,1374)=2.58,ps>0.05;年级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F(2,1374)=5.66,p<0.01。城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74)=4.06,p<0.05,其他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乡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初一和初二年级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1,1385)=6.95,F(1,1385)=4.76,ps<0.05,均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ps<0.05;初三年级不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1,1385)=1.59,p>0.05。年级在城乡上的差异表现为:年级在城市和农村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2,1385)=6.71,F(2,1385)=4.02,ps<0.05,具体表现为:城市学生初一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二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初三,而农村学生则是初一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和初三,ps<0.05,其年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s>0.05。

学习环境刺激维度上,性别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1,1374)=5.29,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城乡、年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1,1374)=21.95,F(2,1374)=3.17,ps<0.05。城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74)=3.19,p<0.05,其他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乡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初一初二年级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1,1385)=20.47,F(1,1385)=14.08,ps<0.05,均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初三年级不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1,1385)=0.26,p>0.05。年级在城乡上的差异表现为:农村学生存在极其显著年级差异,F(2,1358)=6.29,p<0.01,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和初三这两个年级,ps<0.05。城市学生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2,1358)=2.35,p>0.05。

总体上,城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城乡在年级上的差异表现为,在农村学校,初一年级得分低于初二和初三年级,而城市学校相邻年级间的得分差异却不一定显著;年级在城乡上的差异表现为,在科学学习价值、成就目标和学习环境维度上,初一年级城市学生得分均高于农村,初二年级只在成就目标维度和学习环境刺激维度上表现为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初三年级则不存在城乡差异不显著。

4. 初中生科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科学学习动机各维度与教师因素、教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由表4可知,教师因素与科学学习动机的积极学习策略、科学学习价值、成就目标、学习环境刺激这四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s<0.01,而与自我效能感和成绩目标维度存在负相关且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s>0.05。教材因素与科学学习动机的积极学习策略、科学学习的价值、成就目标、学习环境刺激这四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s<0.05,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成绩目标为负相关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注:**表示P<0.01

为了进一步分析科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别以科学学习动机的六个维度为因变量,教师、教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在积极学习策略、科学学习价值、成就目标和学习环境刺激这四个因变量各自的逐步回归分析中,教材和教师这两个预测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其联合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317、0.252、0.102、0.230,表示两个预测变量能联合预测31.7%、25.2%、10.2%和23.0%的变异量,此外预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顺序均为教材—教师,教材是最强预测因子,分别占总变异的28.3%、23.1%、8.2%、19.0%。在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教材因素进入回归方程,但仅能解释总变异的0.4%。

四、讨论

1. 初中生科学学习动机的结构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台湾Tuan等人(2005)编制的《科学学习动机量表》适用于内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学习策略、科学学习价值、成绩目标、成就目标和学习环境刺激这6个维度的理论构想能够反映内地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状况。自我效能感指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科学学习任务,积极的学习策略指学生积极采用各种策略建构新知识,这两个维度反映了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科学学习的价值、成绩目标和成就目标反映的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导向;而学习环境刺激指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信度检验的结果表明量表及其维度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由此可见Tuan等(2005)制的科学学习动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初中生科学学习动机的有效的、可靠的工具。至于其是否适用于内地小学生和高中生,仍需进一步研究。

2. 初中生科学学习动机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我效能感、成绩目标、学习环境刺激和量表总分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成就目标和科学学习价值维度上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只在积极学习策略维度上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Cavas(2011)以及Güvercin(2010)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女生科学学习动机高于男生[3][4],与本研究不一致。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更多地把从事科学研究当作是自己未来的职业和追求。

城乡初中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差异比较表明,在积极的学习策略、科学学习的价值、成就目标和学习环境刺激维度及量表总分上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成绩目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城乡教育的差距是众所周知的,农村学校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教学设备上均与城市学校有很大差距。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长、学校、学生个人更加关注成绩,把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而农村学生在成绩目标维度上得分高于城市学生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城乡差异随着年级增长逐渐缩小,到初三年级基本不存在城乡差异,这说明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表明,除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年级差异不显著外,科学学习动机其他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基本趋势是,初一学生的成就动机低于初二和初三,即年级越高科学学习动机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这与Güvercin等(2010)以及Hidi和Harackiewicz(2000)的研究不一致[4][9]。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年级差异在农村学校更加明显,在城市学校却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年级升高,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越大,而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压力更甚于城市学生,学生渐渐形成了外部动机;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等越来越浓厚,越来越意识到科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逐渐增强了学习的动机。

3. 影响科学学习动机的因素

对教师、教材这两个因素与科学学习动机各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教师、教材与自我效能感和成绩目标相关极低,而与其他四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教师、教材因素与科学学习动机紧密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教师、教材对积极的学习策略、科学学习的价值、成就目标、学习环境刺激这四个维度有正向预测作用,教材因素是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教师因素次之。教材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学生通过教材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如果教材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科学是有价值的;如果教材内容有趣,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另外,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教学设计,公平公正,教学方式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并关心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成绩。Singh等(2002)研究发现当老师创造一个专注于概念化和创造意义与相关性的课程时,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就会提高[1]。

本研究发现教材因素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预测是非常有限的(0.4%),教师因素则完全没有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等人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的唤起。由此可见教材和教师这两个因素与自我效能感均没有直接联系,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本研究还发现教师和教材能正向预测成就目标,但对成绩目标却没有预测作用。这可能与二者不同的特点有关。学生的学习目标可分为成就目标和成绩目标,持成就目标的个体认为进步意味着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与他人比较,认为教师是帮助学习的资源和向导,因而教师和教材因素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持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则更关心能否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自己做的是否比别人好,而教师只是给予奖惩的法官。

参考文献

[1]Singh,K.,Granville,M.,&Dika,S.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Effects of Motivation,Interest,and Academic Engagement[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2,95(6):323-332.

[2]Lee,O.,Brophy,J.Motivational patterns observed in sixth-grade science classroom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6,33(3):303318.

[3]Cavas,P.Factors affecting the motivation of Turkish primary students for science Learning[J].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11,22(1):31-42.

[4]G vercin,O.,Tekkaya,C.&Sungur,S.A Cross Age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J].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39:233-243.

[5]Karaarslan,G.,Sungur,S.Elementary students?self-efficacy beliefs in science:Role of grade level,gender,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11,22(1):72-79.

[6]Tuan,Chin,Shieh.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s’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5,27(6):634-659.

[7]转自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2612633

[8]Hasan.O.E.An Investigation into Factors Affecting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Jordan[J].Science Education,1985,69(1):3-18.

上一篇:《病毒》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下一篇:网络的利与弊学生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