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2024-06-17

初中科学教学措施(精选8篇)

篇1: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六年级科学教学措施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

(1)确定恰当的知识目标,抓住每课的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把死的文字和图画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素养教育。

(2)把握课堂教学重难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重难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渗透科学概念这一教学重点,在总结时突破难点。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抓好直观教学、演示实验教学。

(1)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知识,获得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结论,老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体把握,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多让学生动手,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动手观察实验,参观啊,上网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把孩子们引入探索的世界里,让他们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千万别让学生死记硬背.4、抓好作业设计:注意难度系数。

篇2: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四年级科学的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结合我班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1、把功夫下在课前。本学期我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必须严格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

2、把力量放在课内。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尽力做到:(1)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坚持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对教师的喜欢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技能,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4、注重课堂管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强,主导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教与学配合就会默契,教学效果就好。为了活跃活跃课堂气氛,本学期我要多开展各种形式的小型比赛,进行评比和表扬,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等。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我认为练习题的设计要非常讲究,特别是科学学科,更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既可以照顾优生,又照顾了差生,使他们都能感觉到课课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6优先学困生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课堂上优先提问学困生。这样做,给予了差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给学困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促使他们专心听课。

(2)、优先批改作业。不管怎么忙,时间怎么紧,我都要按质按量批改好差生的作业,并及时纠正错误,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篇3: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 现就学生在初中科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作一些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在日常生活经验中 (前概念) 造成 的思维障碍

初中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及其运动规律, 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会自然地获得一些自然界的感性认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但是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正确, 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的观念是错误的, 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将起到消极作用, 造成学习障碍。错误观念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 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 阻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例如:在学习质量这一节时, 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能够理解并记住, 当问他们:在测量我们的体重时量的是我们的质量吗?他们会回答出:是。但是当做题时遇到测量体重, 如果问这里的“体重”是人体的 ______, 往往很多同学会填“重量”而非“质量”, 这就不够准确。错误观念和经验形成具有一定惯性, 不是轻易就能改正, 这就是错误的前概念危害所在。总之, 先入为主 (前概念) 的生活观念、错误经验往往驱使学生作出想当然的错误判断, 阻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的发散。

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 可采取如下措施:

1.引入性的学习科学概念。

学习科学概念时应有铺垫, 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 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概念中, 这样可以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质量这一概念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问学生铁钉和铁锤是由什么组成的?很自然地引出“铁”这一物质, 然后再问同学们, 铁钉和铁锤除了形状不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就会想到含有铁的多少不一样, 这样质量的概念自然的就形成了。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身边的一切都很感兴趣, 尤其是课堂中的实验。当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每个同学都会伸长脖子、睁大眼睛看老师做实验。就这一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完成的实验就让学生演示做, 一方面做的学生可以切身从实验中看到现象、得到结论, 其他学生也会更加地注意观察实验及同学的操作;能够在实验室里开出的分组实验就到实验室里完成教学,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也让学生思维跟着活跃起来了, 学生们自然就会从实验中得到结论, 这对于正确的实验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途径将获取的新发现纳入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系统中, 加深了他们对有关自然现象的理解, 提高了他们对有关自然科学概念或规律的本质认识, 有利于消除他们脑子里的“前概念”。如:学习使用放大镜时, 我提前问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是离物体近一些观察到的大, 还是离物体远一些观察到的大呢?一部分同学会说:应该离物体近一些吧。然后请同学们用实验现象告诉我, 当他们完成实验时会面带笑容地回答:离物体远一些。

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习题。

每一节新课都要接触新的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 联系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的实际, 剖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前概念”, 有针对性地设计或选择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达到扭转认识的目的。如:在学习“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时, 要让学生掌握质量不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一个4千克的铅球随人坐宇宙飞船到月球, 这时它的质量 ____4千克 (填大于、小于、等于) , 做此题时学生往往根据“前概念”填小于, 在这里就要将质量的概念剖析清楚扭转错误。在学习压力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如图所示, 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 ()

A.10N B.40N C.50N D.60N

从预习作业批改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是正确的, 从这一小题中就充分的将学生易混淆的重力和压力加以区分了, 从而可以及时避免错误, 使知识被学生们牢固掌握。

二、缺乏动手、观察生活实际的能力 造成思维障碍

科学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 虽然学生生活在自然界中, 但对于周围的一切不够关心, 了解的不多。在学习动物时我展示了大量的图片, 让我欣慰的是有部分男同学可以说出自己在哪里见到了那些小动物, 它们都有什么特征。但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有一些同学居然连鸡、鸭、鹅是鸟类都不能自己归纳, 更别说蚯蚓、蚱蜢等一些小动物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 又怎能使思维活跃呢?在学习观察蜗牛这一课时, 勇敢的同学们捉来了很多蜗牛, 课堂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课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可以自由组合按此方法回去观察蚯蚓等其他小动物, 但是到我这里报告的居然没有几组, 我私下了解了同学们不去做课后作业的原因, 得到的答案和我想的不谋而合:部分同学嫌脏, 更多的同学是因为害怕。我从回家做蚯蚓实验的小组中选出一组让他们做了修整和准备, 几乎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介绍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及从中得到的体会,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时聚精会神, 有时哄堂大笑, 而更多的是感动。因为有了这样一堂课, 在后面学习植物时就有更多的同学愿意走入田间去了解植物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多观察, 多实验, 不但可以实践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科学概念混淆造成思 维障碍

初中科学有许多相近的概念,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理解不透, 区分不清, 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情境, 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 要么变大, 要么变小, 不能加以正确的区分。例如:对于压力和重力这两个概念, 部分学生认为压力就是重力, 这样就会导致以下的错误:物体越重, 压力就越大。功率和机械效率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可有的学生却误认为机械效率越大, 功率就越大等。

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所采取的措施:

1.在学习相关概念时要使学生获得必 要的感性认识。

在学习重力时要明确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所产生的力, 由于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地球上, 因此对重力的产生原因似乎不是很明确,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地球上和在太空中的影像让学生感知重力的产生。而在学习压力时, 可以让学生擦黑板、按图钉、捏矿泉水瓶等, 学生就可以清晰的去感知压力的存在, 明确什么是压力。

2.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学习每个概念时要抓住概念所表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及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比如在学习功率时要明确功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实际上就是做功和时间的关系, 只能表示做功的快慢;而机械效率就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强调的是效率, 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科学公式数学化造成思维障碍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科学成绩似乎是绑在一起的, 数学好科学就好似乎是必然, 这完全由学生的思维所决定, 同时也说明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 我经常发现, 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 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 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如R=U/I公式, 一些同学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由于将先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僵化地用到我们现在所学的物理公式的分析中。 解决的办法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 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 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 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 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 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 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提高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

五、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思维障碍

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生害怕犯错误、害怕别人嘲笑, 因此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超出常规的模式;不深入理解概念及规律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在解决问题时, 很难展开联系, 影响了思维的流畅性;只重结果, 忽视思考过程, 只要得出正确的结果, 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以偏盖全, 只抓住问题的一点, 不能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点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尤为突出。针对此类学生, 我认为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法。

1.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发 展的情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维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闪光点, 有的也许教师也无法比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 也许教师对他的欣赏正是他勤奋学习和创新的目标和动力。给每个学生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的作用, 给学生多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发散点,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的训练, 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解题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 在学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连接, 然后将学生的作品实物投影给全体同学, 老师和同学一起判断对与错后, 再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分别将不同连接的实物图展示出来和全体同学一起判断, 最后由小组讨论总结连接实物图的关键步骤: 串联电路由电源正极出发接线柱顺次连接到电源的负极即可, 连接并联电路关键是确定分支点在哪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应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 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 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机。

2.加强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对于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作用。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给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机会,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品质, 提高其思维的敏锐性。在我的教学中, 能够在实验室完成的科学学习我都会尽量在实验室上课, 学生们也乐于并且兴致很高地完成科学的学习。哪怕是简单的课, 如长度的测量, 学生都有塑料刻度尺, 这节课完全可以在教室内完成学习, 但我仍然将学生带进实验室, 让学生准备自己的刻度尺, 还每组一把米尺, 进行桌子长宽的测量, 和自己物品的测量。在测量桌子的长宽时, 有的同学用自己的刻度尺, 更多的使用实验室的米尺, 当我把这两种情况再次呈现给全体同学时, 同学们就会很容易的判断利弊, 也给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进行实验时, 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所用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 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例如在学习《电路探究》一章时, 每次课都在实验室完成, 做实验快的同学在课堂上就能够完成更多的实验探究。比如, 在上连接电路这一课时, 课堂主要完成的实验是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实验快的同学不但可以完成指定内容, 还可以探究短路、断路的查找问题。在实验课中还能够寻找处理实验的多种方法。实验中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观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六、由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 造成的思维障碍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于学生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发展。本学期一位女同学上课时很积极, 作业完成得很好, 可是几天后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她前后同学的作业和她的一模一样, 于是我叫来了所有同学, 问明了原因, 他们都承认了错误, 确实是抄那位女生的。我很气愤, 一气之下罚他们每人抄两遍作业, 从此之后的几天我发现这位女同学上课都是靠在那里, 我又叫来这位同学和她交流了一翻, 才扭转了她的想法。可见我当时的决定是不恰当的, 也因此影响了这位同学的情绪, 如果不及时补救恐怕要影响这位同学一生的科学学习。“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 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批评和讥笑的态度, 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不注重思想过程的讲解, 使学生难于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学生实验方式过于程式化, 缺乏灵活多样性, 特别是研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较少。为此科学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 经常关注、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社会生活, 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 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 并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 作为教学中最鲜活的素材。

新一轮的教学正在进行, 从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得出以上的总结。由于学生受前概念的影响, 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甚至只是死记硬背, 不能领悟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以致思维僵化、呆板, 不能变通,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要侧重让学生了解概念、规律产生的条件, 发生发展的过程, 不能一味追求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在实验教学中, 不能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和不会思维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能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 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 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 为他们创造和谐的氛围, 创设生动的情境, 我想他们的思维都会得到发展、发挥、发散, 他们都会快乐地学习着, 得到理想的成绩, 不会有明显的分化。

摘要:对于初中科学学习学生会产生分化的原因是学习中出现了思维障碍, 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六种情况, 即:生活经验的“前概念”造成的;缺乏动手、观察生活实际的能力;科学概念混淆;科学公式数学化;学生自身消极因素;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只有正视这些影响思维发展的原因, 才能减小学生分化, 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思维障碍,前概念,实验教学,科学概念,对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2]科学.初中课本七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4: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整改措施

【关键词】小学 ; 科学教学 ; 现状 ; 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07-01

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与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探究及实验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问题,阻碍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笔者分析了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师中已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仍不能接受素质教育新的教学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1)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把自身置于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不能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2)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灌输式,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结果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其低下。(3)部分教师全程包办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学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性及创新能力。

2.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究与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烈,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怀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而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对于科学教学缺乏探究欲望,不知道如何进行提问,更不知道如何进行解答,所有的问题都只与考试有关。曾有一位权威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在一个班集体中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请他们进行作答,一是铁为什么会生锈;二是青蛙为什么要冬眠,结果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反应一片哗然,纷纷表示老师没有讲过这类问题,课本里也没有答案,不会作答,可见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严重缺乏对科学的兴趣和提问能力。

3.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探究。

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仍是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只是循着教学大纲进行干瘪的理论知识教学,明显地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殊不知只有把科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犹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如果过的是随地乱扔垃圾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可见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实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整改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探究情境。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从思想上真正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切忌采用灌输式、填鸭式,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进而表达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想法和观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获得的起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与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本身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科学的探究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可向学生多提问、多布置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作业和任务,比如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北极星,并描述出它们与其它星星的不同,还可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小生物,比如在草丛中蹦跳的蟋蟀、蝗虫等,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在泥土中的蚯蚓、青蛙、蜗牛等,并要求他们写出观察心得,汇总出这些小生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相信这些作业一定会引起正处于天真烂漫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可行的,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探究,不断学习。

3.更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小学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1)教师要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安全的心理来面对合作学习。(2)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组。(3)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4)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重要作用,那就是要科学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讨论。

4.引导学生提问,在质疑中进行讨论与学习。

敢于提出质疑是科学必备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对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加以保护,耐心认真的给予学生解答,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切实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多为学生创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讨論与探究中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美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篇5:初中科学教学措施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科的教学纳入了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内容。综合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以及教师本人的荣誉,因此作为五年级的科学老师,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我针对我所从教的班级制定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等。

二、教师端正教学态度,重视科学课的教学。由于除了科学以外我还承担着数学课的教学,因此通过自我反思发现我对科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导致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此这学期开始我要真正重视起科学教学,对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视科学学习。

三、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所以根本没有经历把科学等一些综合科的知识带到家里进行复习,因此我计划在每节课的结束前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记忆本节课的知识,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在对前一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问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加强实验的教学。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往往只是出于好奇心,但是很多时候实验过后并没有真正的记住本质上的知识,因此需要加强实验的教学,让学生从实验中不只看到的是热闹,更要看出内在的知识来才可以。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不能投鼠忌器,要让学生从实实在在的科学实验中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

篇6: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通过近20年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多次和同事、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知识系统化,并做到循序渐进。

曾今有一位老科学教师告诉我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初听不以为然,细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化学的元素知识,物质性质、变化等等,细分下来量大的惊人,这时候作为老师就应把总结归纳时时记心头,不仅自己总结,还要让学生也学会总结,简单的是遇到相似相联系的知识会联想,深入点的就是会归结出知识树,知识网。这些不管是在记牢化学知识,还是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都十分有用。

科学是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的一门学科,因此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但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记住科学知识,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在还没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时候就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或在学完一段后对某一方面集中训练,再进行知识竞赛什么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些不成熟反思与总结,学无止境,教亦如此,所以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篇二: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初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科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科学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科学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篇三: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篇7:初中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

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 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 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

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篇8:初中科学有效教学刍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 一定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推动学生自觉投入有关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更是鼓励学生勇敢、积极迎接学习的难关的重要助手。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时代进步的事件、周围的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个卡通人物模仿人类吃东西, 然后进行消化、吸收的一个动态Flash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展示趣味化的教学动画之后, 教师可这样开展教学:

师:大家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东西?

生1:米饭。

生2:土豆。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撑。

师:那么现在呢?

生1:有点饿, 想吃东西。

师:那么, 为什么人吃完东西后会突然觉得饿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 在动感而形象的卡通动画下, 学生被深深吸引了, 随即教师进行与教学相关的发问, 一步步地启发学生思考, 一步步地诱发学生去发现并且理解这样的一种现象。这样一种趣味化、生动化、逐渐渗入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很多人认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就是学习的兴趣。其实不然, 学生的兴趣只是学生对每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而学生具备学习积极性则是指学生能够自觉而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之中。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学生的兴趣一旦得到激发, 那么学习积极性也将更好地被调动起来。

此外, 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更愿意, 也更主动地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重要的基础。再者, 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可以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视,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继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例如, 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 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动手进行唾液的提取以及验证唾液中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这一实验要求, 此时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师实验, 学生观察”这一教学方式, 带领着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进行观察。

这样无疑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必然可以更好地实施《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 继而实现初中科学的有效教学。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教学提供情景再现, 也可以将更多的非课本因素引入到课本之中, 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当然,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将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探究情境等来开展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考, 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带入课堂, 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科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进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而探究情境的创设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 在《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将“糖”“盐”“醋”“油”等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带入课堂。然后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 并且进行搅拌,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很好地借助生活的经验来学习, 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会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爱娟.例谈初中科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3 (7) .

[2]戴华锋.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校园 (上旬) , 2013 (6) .

上一篇:学校安全责任清单下一篇: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