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

2024-06-21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精选6篇)

篇1: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

文/薛福鑫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也就是说,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使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促使学生的素质水平、科学素养、能力水平等方面获得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总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学生每节课都是一副“昏昏入睡”的状态进入物理学习中,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电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小的,电阻一定大吗?②现有四段导线,甲、乙、丙都是铜线,丁是镍铬合金线,甲与乙等长而甲较粗,乙与丙等粗而丙比较长,丙与丁等长且等粗,请问四段导线中哪个的电阻最大,哪个电阻最小?③电阻阻值的大小和哪几种因素有关,与电流和电压有关系吗?……上述问题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物理课堂模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为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物理实验,调动探究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定律,且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要借助实验的辅导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要通过完整的科学探究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欧姆定律的推导及应用做好铺垫工作。所以,我采用了自主实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线路图链接实物图,并记录下,随着滑动电阻器的阻值变化,已知电阻两端的电流示数和电压示数的示数。并总结分析电阻、电流、电压三者之间的关系,顺势将欧姆定律引入课堂中。这样的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学到了基本的物理知识,这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想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立足教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打造出具有活力的、高效率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周菊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09)。

(作者单位 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红庙初级中学)

篇2: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引导好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究,细心探究,深入探究,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使学生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成功感和趣味性,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初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中,积累了几点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把学生分好组,每组的工作都做了具体的分工,由于这一实验,不受学校实验器材、不受学校实验设备的影响,也就是需要的试验器材不复杂,有些器材学生都可以准备,并且我们学校本处于山区,鼠妇也非常容易找到,学生一点都不陌生,于是学生做起来很有积极性,每人利用自己准备的棕色的玻璃瓶,捕捉鼠妇,很快,不到十分钟每个小组都有很大的收获!二.积极培养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就是在同学抓鼠妇的时候,在班上让同学们把各自抓鼠妇的亲身经历在课堂上大胆讲出来,经过各自抓鼠妇的经历一对比,同学自己得出:鼠妇怕光的结论。

三.努力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探究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

在上面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当中,让学生先熟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先提出:鼠妇怕光吗?作出假设:鼠妇怕光。于是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白色、一个棕色,鼠妇20只。潮湿的土适量,强光手电一只。.实施实验:把20只鼠妇分成两组,然后,分别在两个瓶子里,各装入适量潮湿的土壤,又在两个瓶子里各装入10只鼠妇,观察:棕色瓶子里恴鼠妇,活动自如。而白色玻璃瓶里的鼠妇一动不动。然后,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10个小时观察10次,每一次都对两个瓶子里鼠妇活动的数目作记载,最后取其平均值,结果,同学们终于得出:

鼠妇怕光的结论。最终,实验结束后,同门都对各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交流着,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神情。通过实验,同学们更加掌握了生物实验的七个步骤,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我既遵循教册的理论知识,力求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些可行的创新,事实证明,这一套探究教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篇3: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

一、探究教学的类型

探究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通过实践研究, 笔者把它归纳成四大类, 即:实验教学探究、观察质疑探究、社会实践探究、利用网络探究。

1. 实验教学探究。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形成正确概念、理解知识内容、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基本实验可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因此,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基本形式。

(1) 把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如将“牛顿第一定律”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从实验中看到, 在同样条件下, 平面越光滑, 小车受到阻力越小, 它就前进得越远。通过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运动着的物体, 在没有受到任何阻力作用的时候, 它的速度不会减小, 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又如, 将“比较物质的导电性”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理解更深刻, 更加容易掌握。这些实验简单易做又安全, 学生自己做比教师做效果更佳。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变被动的“观众”为主动的“演员”, 他们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技能, 亲自体验了科学实验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在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中, 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的实验作了很大的改进, 但很多还是验证性实验。实践证明, 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 教师要努力挖掘可供探究的实验素材,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 对现行的实验内容“动动手术”, 做些调整, 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实验, 也可以适当改变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某些环节, 使之呈现为一种“变式”, 以便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路, 以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3) 设计综合性、开放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初中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的合科教材,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综合学科知识, 设计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 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发散思维及探究、创新能力。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联系, 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综合能力也不断提高。

2. 观察质疑探究。

“学始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 为创造能力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学生通过在观察质疑中进行探究,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 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了科学素养。

3. 社会实践探究。

中学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而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探究意识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有利于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 等等。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类课外活动,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使探究教学更加完善。

4. 利用网络探究。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 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 参与讨论交流, 提供反馈信息, 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 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 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提高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从而促进探究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探究教学的实施方法

《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规定: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 其基本过程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从探究式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 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 具体情况不同, 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根据《标准》的要求,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现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 对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加以说明。

1. 创设情景、确定主题。

教师指导策略:充当学生学习兴趣的“点燃者”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 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 如从生产、生活科技等现象, 演示实验、故事、新闻等入手, 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醒学生对相关经验、表象的原有意义, 从而形成加工信息的倾向。在此基础上逐渐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弱、成人感强而心理不稳定、兴趣易激发而不易保持等特点来确定探究主题: (1) 起点要低, 难度要小, 要容易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2) 在不同阶段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及目标可以不尽相同, 循序渐进。 (3) 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兴趣性, 既紧扣教材又能联系社会实际, 同时能够从网络上查阅到大量有关的信息。

根据以上原则,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确定探究主题: (1) 适当选取教材中的内容。 (2) 源于教学中的问题。 (3) 来源于生活与社会。例如, 可以让学生以北京的沙尘暴为题材, 进行多方面探索。 (4) 从近几年来各地科学中考和竞赛内容中查找一些学生进行适当探讨, 寻找知识的脉络并加以拓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先画出串联、并联电路图 (如图1) , 并连好对应实物图。组织学生提出问题 (即提出需要研究的内容) 。在图1中, 我们曾经研究了串联电路中A、B、C三点的电流关系, 实验证明IA=IB=IC。那么:根据电压表的使用特点: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你对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会提出什么样的设想?请提出你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你对该问题预测的结果。同时渗透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 (1) 在串联电路中, 通过2个不同规格灯泡的研究, 得到结果。 (2) 接着用2个相同规格灯泡, 或者用3个不同规格灯泡……来进行研究, 是否还有以上结果。 (3) 并联电路也是如此组织。 (4) 思考并应用:在右边的电路中 (见图2) , 这些结论又是否成立?电源电压为6 V, E1, E 2&E 3都是同一规格的小灯泡。根据你所学知识, 你能预见它们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若E 1, E 2&E3不是同一规格的小灯泡, 那么它们两端的电压又分别是多少呢?

2. 主体参与, 积极探究。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明确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和倾向, 便会形成个体的学习动机, 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必须用实验来验证、举例;相同的道理设计其他两个假设的实验设计。实施探究过程:按照计划, 进行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探究活动, 如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根据合理假设设计实验, 同时讨论实验要求, 控制变量, 再分组实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反映, 随机创设情景, 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的一般能力, 通过对各种素材本质属性的抽提, 帮助学生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 这是一个信息的个体加工过程。

教师指导策略:充当学生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探究方案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 删去不合理的假设。同时, 提供相应的材料、器材、数据、信息等。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3. 分析总结、能力形成。

学生活动:记录处理信息, 即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上网等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得到数据如下表:

分析总结探究成果: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 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 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师指导策略:充当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完全是自主的探索学习, 难免会出现很多疑难之处, 这就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 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归纳、分析、判断、推理。

4. 交流评价、知识建构。

学生活动:交流与评价,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 (如口头表达、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 , 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 把自己或小组的探究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交流应该少而精,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去, 最终让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探究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 在探究式教学中, 要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事实上,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科学探究, 达到能与同伴和教师进行实质性交流和探讨的层次, 并进一步完成课堂探究、尝试实践等环节, 这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 对于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课题, 教师在课时上应作适当调整, 最好是连续两个课时进行, 甚至有些短期内不能完成的课题, 还需要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在课外进行, 并且做好指导工作。

2. 在探究式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很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及时给予不同学生参与的机会,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去, 进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应把握科学课程的新理念, 在探究教学的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把探究教学真正落实在教学全过程中。在尝试摸索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在不断地收获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快乐, 体验着“思考着是美丽”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篇4: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

一、怎样实施科学探究教学

1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程序也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包含以下要素: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表格)—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讲课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7个要素进行组合、改变顺序、合理增减等等,切不可机械套用。

2探究的步骤

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虽然在程度上不同,但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所包含的要素是相同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沽——交流与合作。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环节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有些教学内容,学生缺少同类知识基础和相关经验,不容易提出与教学内容贴切的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尽可能展示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的。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因此,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但猜想与假设不是主观臆断,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它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得出的。然而,初中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常熟视无睹,很少认真观察和思考,因此在猜想与假设时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做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但有的教师却把这一环省去,让学生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照方抓药”。这样做虽然省时省事,但也省掉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计划、设计能力的好机会,实在得不偿失。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只要合理有效,就应该肯定,让学生去做,不必也不应该要求学生设计的实验和书上给出的实验相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出的数据。在分组实验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同时小组成员分工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不能少数人包办代替,多数人成为旁观者;

(5)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应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求证上,不要忙于得出结论。而且也不能所有的探究活动只有证实,没有证伪。这样会误导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不正确的科学形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走过场,怕麻烦,只提出与科学结论完全相符的猜想。

(6)评估。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这一环节是科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问题的结论已得出,这一环节常被学生忽视。另一方面,学生也常常不知怎样评估。教师应在强调评估的重要性的同时,教给学生评估的方法。

(7)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到的证据和做出的结论向全班报告,听的小组学生对报告质疑,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进行答辩,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对结论修改完善,取得共识。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上。学生得出的结论只要不违背科学即可,当学生的解释与科学结论有一定的出入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结论相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二、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结合,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程序应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此外,教师的指导应由强逐渐减弱。

篇5: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体会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萌芽。基于这一个思想,探究式教学必须构建教学中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生物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生物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境

生物来源于生活,生物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中通过讲述生活实例或者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给刚移栽的小树剪去部分枝叶,给刚移栽的树搭上支架,用黑色的纱网遮荫,来理解蒸腾作用等。

2、通过生物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生物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实验步骤,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开展生物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三)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发生变革,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又能避免生物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同学间相互交流,同时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所有的实验。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存在一定的创新性,有些问题没有必要探究则不必探究,有些问题与教材内容需要有效整合,这些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专题作业2:——科学探究试题: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2份,在甲瓶中放入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然后在2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将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

篇6: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学习。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初中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生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生物教师如果能够调动这种情感,便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生物知识。以初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这一课为例,如果教师仅仅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了解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学生就不能从情感上理解解爱护生物的重要性。有一名教师给学生看一组鸟拟人的图片,这是一种把鸟类绘制成Q版人物的图片,以中华秋沙鸭为例,该图片在左边放一张中华沙秋鸭的实物图,右边则是中华秋沙鸭的拟人图。该拟人图是一个脚蹬红色皮鞭、身着灰色网状衣、头发为黑色的健壮少年,这名少年手上拿着一把红色的刀,右手抓住一条正在哭泣的鱼,少年脸上现出兴奋的表情。学生看到这张拟人图,能立即了解到中华秋沙鸭的外型特征、习性性情、生活习惯等。学生面对着这种图,会从心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他们会认为中华秋沙鸭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物,人类怎么能够为了一己的生存而伤害这些可爱的生命呢?于是学生便能明白学习生物的意义,并且愿意自主的爱护生物。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结合初中生情感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结合初中生的具象思维引导学生迅速理解知识

部分初中教师发现为学生讲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学生似乎对这些知识不感兴趣,他们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物上,这使生物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为主,为此,生物教师要应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生物知识。以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有一名生物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该多媒体课件以声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动画展现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学生看完动画片后,该多媒体软件会播放细胞液、细胞核等截图图片和相关的选择项,要求学生用鼠标点击正确的选择项。学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生物概念,它会给出一个称赞的大拇指,播放赞赏的掌声;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生物概念,它会给出一个惋惜的表情和叹息的声音,并问学生是要学习这一概念知识,还是继续答题直至答完答后再集中学习。该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直观的声光效果,感受到了动态知识的魅力;用直观的图片效果,让学生理解到抽象概念知识的意义;应用直观的激励效果,让学生得到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适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解生物的知识、迅速的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

三、结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

部分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会用灌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学生觉得教师不尊重他们的想法,只顾完成他们自己的教学计划。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此时的初中生心理较为敏感、叛逆心强、情绪冲动。这也意味着初中生好奇心特别强。如果初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生物问题,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以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课为例,有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们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生物的基因有其传承性。假设现在有一株白月季、一株红月季。假设把两盆不同颜色的月季稼接起来,它会开出什么颜色的月季呢?假设给这两盆月季混合授粉,再栽培下一代的月季种子,那些月季种子会开出怎样的花朵呢?教师抛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很多学生积极的开展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植物的根、茎、叶等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以一名学生完成红白月季的稼接为例。这名学生发现,将红色的月季稼接到白色的月季上,白色的月季无法对红色月季的品种产生影响,稼接出来的花朵全部都是红色的月季。学生在稼接的过程中便理解到稼接这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原理与意义。

四、总结

初中生物教师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的实践生物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把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自主的形成一套生物理论知识系统,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水平。

上一篇:快乐除夕的七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学生档案缺失影响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