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2024-05-24

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精选12篇)

篇1: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初中三个年级分别如何科学学习

1.初一针对如何搞好小学与初中衔接,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分段学习法”(制定计划预习—— 课堂学习—— 复习— —作业—— 总结提高—— 课外学习与实践),并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具体运用逐步掌握,体会到成功感,培养其乐趣,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动力定型。如新生刚到校,可先抓计划和预习,抓课前的思维启动,然后逐渐深入。通过学法指导,使初一学生逐步达到“五会”,即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会做作业、会总结,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初二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除加强对学生“科学分段学习法”的指导外,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的智力因素相差不大,学习成绩之所以有差异,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问题。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方法上去找不足。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后进生”进行信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教育。运用表扬等教学艺术制定帮教方案,落实帮扶措施,逐步探索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教育方法。(文章由上海家教网整理发布。)

3.针对初三学生学习任务日趋繁重的情况,在学科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数学学科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的能力;理化学科加强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以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为写作范例,放手让学生在课内外练笔等。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能力、分析能力和纠错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会自学、会提问、会解疑、会自控,能熟练掌握、运用这些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素质。

篇2: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通过全局召开的学习“科学发展、三个促进”的主题教育会议后,我对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并联系这次学习教育活动指导思想做了认真的学习。以下是我经过学习后得到的一些感触:

首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德。这三点非常重要。(1)只有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的跟着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工作一丝不苟不分贵贱,不弄虚作假,不应付了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做到严于律己,服从指挥。只有有坚定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才能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而职业品德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我很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只有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勤奋工作,多干事,少说无用的话,对工作责任心要强,专心去做好每一件保障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并且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才能更进一步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个人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3)人格美德要高尚,我觉得很有必要。树立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做事情要讲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谦让,同事之间能更团结,这样才能使大家感受到温暖,才能促进和谐。

其次,学习科学发展,促进通信保障能力有长足发展,要加强业务管理、推行制度建设规范化。我局是通信保障部门,简单的说是技术部门,吃技术饭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术能力,要不断的充电。只有提高自己的个人技术能力,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为通信保障做更多的贡献。

再次,科学发展,促进服务质量上水平。这点我很认同。我局是通信保障部门,可以说既是技术部门,也是个后端服务的部门。既然要服务,那么服务质量就要重视,特别是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重要领导。我们只有强化服务意识,抓住服务的重点,不断扩大服务的范围,确保服务质量稳定,保障党政专网安全保密,便捷畅通,发现自身不足,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并且要加大我局的宣传力度,要不断拓展我局的业务,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我们的潜在用户,才能更好的去服务保障,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篇3: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变演示式实验为分组式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度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活动体验中能更快捷地走向成熟。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把凡是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

例如在“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采用演示实验,同时请一两位学生上台为大家演示。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只能死记硬背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为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完全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并采用探究的方式。先这样导入:请用桌上的一个滑轮来提升四个(共4N)钩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结果有些学生把这个滑轮变成了定滑轮,利用定滑轮来提升钩码;有些学生把这个滑轮变成动滑轮,利用动滑轮来提升钩码。此时引入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含义,同时引出下一个问题:同样提起四个钩码,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哪个更省力?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探究,用弹簧秤测出两种情况下提起四个钩码所用的力,同时感受所用力的大小,观察所用力的方向。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体验了使用不同滑轮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因此他们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理解得也更深刻,掌握得也更好。

其实教材中这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部分内容中的酒精和水混合实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有关引入比热概念的实验等等。当然,成功的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实现的,缺乏教师的指导,必定降低实验教学功效。教师的指导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实验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药品等内容,老师应组织好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2)在实验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比如显微镜是初中科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在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时,从认识显微镜到操作显微镜,老师都应详细介绍和示范,让学生都能熟练规范使用显微镜,为后面的实验打好基础。(3)在实验思维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做到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学会对差错的分析等。比如测小石块的密度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先称质量后测体积。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创造力

初中科学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某一科学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操作的地位,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缺乏挑战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够的。我们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适当进行改造,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预研究对象,观察产生的结果,从中总结出规律的实验活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的实验:课本上以镍铬合金丝作为实验导体,我将其换为HB型的铅笔芯。这样做可以解决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随堂实验时器材不足、不易准备的问题,取材方便且应用灵活,而且是学生很熟悉的常见材料,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常规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依据书上的详细步骤,利用现成的表格填写数据,而目的、原理、结论等照书抄一遍,实验就算完成。这样的实验,学生收获其实很少。鉴于此,在将这个实验改成探究性随堂实验后,我是从如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的:一是寻找研究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并提示学生与车流、人流通过道路的现象相比较。学生经过猜想,归纳出三个主要因素后,继续提问:要弄清每一个因素与电阻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学生经过逐步引导,学会了“控制变量法”这一常用的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这样,由学生自己去领悟研究问题的方法,比教师和盘托出印象会深刻得多。二是确定具体步骤。在实验器材上,我又设置问题:只提供两支长短、粗细均相同的HB型铅笔芯,如何研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了诸如小刀削笔芯、移动鳄鱼夹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笔芯的长短等方法,最终学生自己肯定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将两支铅笔芯分别串、并联就可以明显地改变导体的长短和粗细了。经过如此处理,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实验也就自然而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又如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用适当温度的热水加热瓶壳后,立即盖紧瓶盖。随后用冷水淋瓶壳,只听“咯”的一声,瓶壳瘪了。再做一次,当加热瓶壳后瓶子不加盖,用冷水淋后,瓶壳未变形。要求学生思考,从这两个实验中能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一个瓶壳变形而另一个瓶壳不变形?是因为物体的热胀冷缩?还是因为……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议论纷纷,各述其理。最后得到是由于“瓶内外大气压强不相等而造成”的科学道理。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观察得到的现象中去探索科学知识、寻求真理。

三、变科学化实验为生活化实验,激发学生兴奋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如书、纸、牙刷、橡皮筋、饮料瓶、吸管、乒乓球等)和厨房化学用品(如醋、食盐、纯碱等)进行实验,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随时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空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理念。

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以这样做:给各合作小组发放相同的器材,这些器材都来自于生活: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然后要求各合作小组学生利用这些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最后派代表上台实验展示,比一比哪组发现的最多。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潜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这样让学生利用生活的器材,通过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增强了随堂实验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或参与者,却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兴奋、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科学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篇4: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着力点一:让“脚手架”从一次性使用到多次变化使用

自布鲁纳借用建筑行业的术语“脚手架”比喻教育中的各种辅助性手段,人们喜欢把教学中的某些策略和方法称为“脚手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觉得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不够用,很多时候为了赶教学进度,学生刚刚展开的思维就草草收场,以牺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代价去落实硬性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才能从执行规定的教学任务中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与反思,我们发现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常常是一个知识点用一个“脚手架”,甚至多个“脚手架”,“脚手架”之间很少变化利用。一节课下来,在课堂教学“工地”上遗弃了很多只用了一次的“脚手架”,而每一个新“脚手架”的进入都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了解它、认识它、使用它,这实在太浪费时间。如能将一个“脚手架”经过适当变化后多次利用,尽可能多地挖掘每一个“脚手架”的功效,就会使“脚手架”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

例如,我们把重力概念的复习作为新知压力概念建立的“脚手架”。在这个复习重力的环节中,首先,从启发学生认识重力三要素入手,分别把“大小”“方向”“作用点”纵向板书在左边,这个板书既为重力复习提纲挈领,也为学生展示压力预习成果提供思路,同时也为新课的板书埋下伏笔。其次,要求学生分别作出静止在水平面上、斜面上物体受的重力示意图,这个示意图作为“脚手架”第一次是为弄清重力的作用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作比较,第二次则为直观分析重力作用下物体没有往下掉的原因是受到支持力,支持力的反作用力就是地面受到的压力,从而为顺利地引入压力概念做了“脚手架”,顺势复习二力平衡知识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知识,这又为后来的“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其地面受到的压力数值等于物体的重力”提供了“脚手架”。

教学中,对“脚手架”的变化利用、多次利用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课堂容量,将学生了解多余信息的时间节约下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脚手架”的不断变化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长期训练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着力点二:让教师从课件的“奴隶”变为课件的主人

近年来,制作课件已经成了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没有课件的课堂似乎已经成为另类。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1]作为教学辅助性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可以应用的许多教学手段之一,它既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各种思考,也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角色而成为课堂的控制者。教师是课件的创设者,应当自由灵活地运用课件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进程服务。可是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地依赖自己预设的课件,习惯于让课件引导整个课堂的进程,顺次逐张呈现的幻灯片不仅固定了学生的认知流程,而且一旦在课堂中有新的生成往往就会让教师阵脚大乱。同时,课件在被不断充实修改之后,幻灯片数量往往越来越多,教师们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常常被这些幻灯片牵着鼻子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成了课件的“奴隶”,显得非常被动。

当然,如果教师认识到这点,只是满足于机械地减少课件幻灯片的数量,其实还没有真正地从课件的“奴隶”转变为课件的主人。只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灵活地利用课件,把课件作为教学的帮手而不是“向导”,教师才能够成为自由运用课件的主人。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超前学习所得,有位学生把教师预设在最后面的知识点提前交流分享了,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对那个知识点认识的错误,必须及时调用预设在后面的幻灯片,于是只好退出播放,找到所需要的那张幻灯片,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破坏了一节课流畅的美感。后来,我们尝试在课件的首页上设计一张美妙的图案,例如一棵苹果树上有8个金苹果,每一个苹果都是一个按钮链接一张幻灯片,每一张幻灯片上都有一个返回首页的超链接按钮。课堂上,一旦有新的教学生成,教师就可以直接从某个苹果按钮上打开所需要的幻灯片,这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课件预设性与课堂生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中就有可能比较自由地驾驭课件为其实际的教学过程服务。

但这样的技术处理毕竟最终还是受制于课件的预设。我校将每个教室的多媒体更换为电子白板,电子白板为我们利用媒体又不被媒体制约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着力点三:让学生从“听”的主体变为“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都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往往用足自己的课堂话语权,无论是陈述教学内容,还是向学生提问释疑,教师滔滔不绝的课堂语言充斥着学生的耳朵,而很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主动发言和提问的机会。实际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变成的只是“听”的主体而非“学”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境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

我校近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学程导进》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程是教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程,才能使之更好地内化和发展;认识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有大量的讨论交流、表达思想、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引子,努力唤起学生表达思想的强烈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能,近年来学校提出了学生超前学习的要求,并在学生超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所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疑问。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超前自学往往会停留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他们超前学习过了,我们还是不能满足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肤浅认识。因此,在学生超前学习背景下,如何区分并应对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真知”和“假会”,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的听众真正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是一个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问题。

表现性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表现性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这样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让学生从被动“听”的主体变为主动“学”的主体,就需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主动地把通过预习初步了解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通过表现”,“可以激活”自学所获得的“经验储备”,以“加深对新学习任务的理解”。我们在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一个不断地拿着问题诱导学生往回走的“导游”,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去发现那些被他们在预习中所掌握的真理,同时发现被自己所忽视了的真知之美。

例如在设计《压力和压强》这节课时,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整理自学的有关压力的知识信息,然后让其交流分享,学生们在相互的交流中使认识得到补充。当全班同学觉得他们基本理解了压力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不断地用问题去诱导他们,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盲点,当他们一头扎进那个盲点的时候,我们顺势将他们拉出来。例如,当同学们觉得压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以及产生原因都弄清了,就要求他们画出斜面上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图示,引导他们知道垂直与竖直的不同。就这样,我们逐步引导学生完整地认识了“压力”这头“大象”。

对这节课的反思,则使我们基本形成了基于学生超前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交流分享、达成通识—激疑释疑、真知真会—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在这个模式的教学流程中,第一环节“交流分享、达成通识”当然是学生主讲;第二环节“激疑释疑、真知真会”,可以先由学生提问,再由教师提问,但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还是学生,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在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中,是让学生先做习题,然后再让他们讲。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努力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地“听”教师讲的角色转变为自己主动“学”的主体,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和理解有关的课程内容,从而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让问题成为课题,让教学成为研究。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和认识到:探索和发现原来是如此美丽。

参考文献:

篇5: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课程群 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方法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使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科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专业要求、学生特点,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多方面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有识之士的重要目标和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

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是以城市这一共同研究对象为纽带的一组课程,包括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等课程,在笔者所在的苏州科技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系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自2007年起,我系组织骨干教师组成了教学团队,首先通过专家听课、学生问卷调查、成功教改案例的集体学习等手段,对该课程群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了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教学手段优化不足、师生沟通渠道不畅。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群的特点、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在广泛咨询教学专家、大量学习有关教育学理论和最新文献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创新为支撑”的改革原则,并在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团队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相关活动的配合下。重点进行了近三年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实践中一些成效显著的做法。希望对同类专业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拉近理论与现实距离,增进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已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在集体讨论,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近几十年来,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在哈佛,所有的课程全部都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讲授,一个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大约要用800个案例

由于城市科学类课程群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交叉性强、理论性强等突出特点,使得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在这类课程中正可得到发挥。因此。自2007年开始,我们开始吸收哈佛等模式的优点,有意识地筛选针对各种教学内容和目的的教学案例,利用教学网站做成案例库,将案例教学渗透到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三年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能制造各种讨论点的各类案例,并将其改编以适应各种不同教学目的,同时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案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对学生增进学习兴趣、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用生动、形象、有趣、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城乡地域的划分时,我们根据学生多来自长三角的苏、锡、常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苏州、常州在行政区划调整时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效果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在这两个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应用于另一个案例城市滁州的行政区划调整建议中,学生在学完之后发觉“专业知识居然能对城市建设实践产生如此大的指导作用、是否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城市发展进程”的感觉,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案例教学法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分析实践。由于所有案例均是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事实,很多是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所以学生能够轻易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譬如讲授城市群时,我们选用学生生活于其中的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案例,并与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讲授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时以美国东北部和我国福建沿海地区为案例,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城市都出现在山麓、河口,而且河流越大、城市就越大等现象。上课时应用这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思考深刻认识到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条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夸后从事与城市有关的规划、调查、研究等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最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案例中都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学生要透过众多的、暗含的、看似不相关的情景去观察、分析、讨论和体验。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无形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群体协调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唯一的。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重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竞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这也决定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现成知识。而且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认知过程来感知现象,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将知识通过“内化”转化为素质。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综合培养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城市科学课程群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广泛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操作模式是:将综合性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研究性项目。譬如某城市交通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某城市空间布局与地价的关系分析、某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等,分别布置给由若干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各个项目小组,由项目组成员负责研究方案设计、实地调研、报告撰写。最终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汇报。学生为了完成这样一个项目,需要调动所有学过的相关知识、主动补充未学过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实际研究课题的设计、调研、报告撰写及汇报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譬如。05级有一个组的 同学为了得到部分资料,连续多日到某个政府机关去“报到”,最后终于打动对方。给他们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学生自己也领悟到了许多调研的技巧,感到收获颇多。而项目小组一次次的汇报,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在相互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锻炼了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对比发现,从大三开始,设计课程较多、经常开展此类项目教学的资源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用人单位也时常反映“该专业的学生显得比较成熟”。

三、积极建设教学网站。畅通师生沟通渠道,形成“无限”课堂

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利用学校局域网提供的条件,搭建了课程群教学网站,网站的功能模块有教师介绍、课程简介、多媒体课件和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参考资料、试题库、习题库、教学论坛、课后答疑、典型问题、优秀作品、学生成绩管理、考试管理、作业递交与批阅等等。随着应用的深入,教学网站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巨大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活动的一些突出矛盾。

首先,城市科学类课程群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纷杂,交叉性强等突出特点。且由于我国处于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各类新现象、新事物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科学类课程的许多知识更新非常快,任何优秀的教材都难以赶上时代的变化,不断压缩的课堂教学时数又使教师很难给学生补充足够的最新知识和理论。而教学网站首先是一个资源中心,借助教学网站,可以为师生构建一个时时更新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资源库,使师生紧贴学科发展前沿,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地域限制,根据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资源共享,丰富网站的资源库。这就解决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此外,网站还能够将任课教师精心准备的讲义、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制作的优质课件、作业等积累起来,实现开放式共享和反复利用。

其次,在以前的授课活动中由于许多课程为大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狭窄、严重缺乏互动,教师不知道学生的需求,学生则选择“爱听就听、不想听不听”的态度,不会主动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反馈。调查中甚至发现一些学生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还不知道任课老师姓名的事情。借助网络平台,很好地实现了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也可以通过意见箱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建议和反馈,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或需要深入学习的内容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第三,由于我系所开设的城市科学类课程群面对的是三个培养方向不同、基础差别较大的专业,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又千差万别,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由以教为主变为,从学为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篇6: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民政局)

当前,全县机关正在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必须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关注民生紧密学。要紧密联系我县提出的“率先达小康、建设新铜山”和各个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宏观政策层面的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篇7: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1、找老师指点

如果想快速的提高我们的化学学习水平,首先就还要将我们的不懂的知识点都列举出来,然后找老师或者同学询问,争取将我们遗漏的知识内容补上去,只有消除我们学习上的疑问,我们才会有所进步,千万不能让自己存在问题,问题一堆积只会越来越多。

2、课堂要多表现

课堂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也在最重要的一种途径,我们大多数知识都是从课堂上学来的,所以课堂的学习效率非常重要。我们要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要勤思考,向老师提问,积极回答老师问题,还有积极的与同学讨论问题,这些方法都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3、准备备忘录

篇8: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04-01

新课改以来,探究性学习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可是,在小学科学课上,有的老师只是把探究性学习当作一个口号,“探而不究”,流于形式。实际上,作为一种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活动开展等环节都有着重要的落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落点,必定能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激发想象——创设探究情境

小学科学课堂上开展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有很大的区别,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积极性。那么,要创造怎样的情境呢?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发现原本干燥的塑料袋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他们感到很奇怪。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大家知道这些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们纷纷进行猜想:有的说这是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有的说这是从塑料袋外面钻进来的;也有的说这应该是植物的叶子蒸发出来的……接着,我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了。

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强的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二、激发质疑——培养探究能力

篇9:初中有哪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2、吃透课本,联系实际: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

3、重视实验,培养兴趣:要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自己要亲自动手,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

4、课后及时复习与练习。化学部分可以采用合适的口诀法来对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例如物质颜色俗名和溶解性等进行记忆复习。

篇10:初中历史学科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长期形成了一种事事依赖教师的习惯,致使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课堂难以操纵,教学流程不畅,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课改中遇到的这个实际问题。那么,应让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主要方面:

1、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2、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另外,注意借鉴语文、地理等学科的一些做法,如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段并概括段意、对一整段文字划分句群,对长句子先找关键词,然后用“造句法”将这些关键词连成通顺的一句话;让学生在地图上注明发生历史大事的地点、时间、人物等。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3、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4、让学生学会联系跨学科的知识

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政治、地理等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甘肃敦煌莫高窟时,适时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联系了有关甘肃的地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思维认识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乐趣。

5、让学生尝试自我分析和评价学习效果

测试是目前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拟试题,同学之间交换答题,或由教师统一命题,让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他人评价,或自己分析、自我评价。在此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以下方面: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题目的类型,明确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认真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并查找失误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初,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我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简介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

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第二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1、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认真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觉得不太理解或有疑问的句子圈画出来,自己有些什么想法或疑问也可写下来。

2、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和做好笔记: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做好笔记,把上课的要点、线索记下来,并留出适当的位置,课后将其补充完整。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耳和动脑等多方面的刺激,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认真做好练习:做练习的最好方法是先复习、后作业。做练习时要求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还要求把做错的题目用红笔改过来,并弄清楚自己是哪个方面出错的,如看错题目,审错题意,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或者抄错答案等,根据自己做错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克服措施。

4、及时循环复习:很多同学对历史知识记的快,但忘的也快,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忘记忘记其实就是等于忘了再记”。这其实就是人类的遗忘规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及时循环复习法。具体做法就是在当天上完新课后就抽几分钟复习下当天的功课,每周可抽十多分钟复习一次本周内学习的内容,月考、段考和期考再系统进行复习等,如此反复循环地进行复习,就能降低遗忘的程度,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另外,平时要注意对闲散时间的利用,记忆的东西不一定要花专门的时间来记忆。同学们有这样的想法,就剩下几分钟了,休息一下就算了。其实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可以算一算每天有几个闲散的几分钟,每个闲散的几分钟去记一点东西的话,那么一个星期、一个月……我们可以记多少东西,大家都来算一算,并且行动起来,你们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最后,根据知识结构一点一点地看课本,把课本上讲的每件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跟前边的历史事件有联系的就联系起来,重点掌握其背景和影响,如复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就可以与第一章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联系,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

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记忆的方法。

1)图示记忆法: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直观,效果比较好。如学习到立宪派这一内容以后,我们已学了很多的派别,这样我们就把洋务派、顽固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张制成一个简表或知识树等图形,并留些空位给以后学到的新内容那就更好了。

2)数字归纳记忆法:①如数字本身的特征来记,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间隔等差数字记忆,如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③一数多项联记,即同一年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如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辛亥革命的功绩:我们可以借助“推翻”、“建立”、“打击”、“深入”、“创造”、“推动”等关键词来提示我们。

4)利用关键词和谐音法记忆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依次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其次,用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指协定关税。又如:1860

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可用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很多同学还问及材料题和问答题的做法,这些问题就希望在老师讲评时,大家认真听,这样就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了,同时我们也很希望大家与老师多交流。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篇11:初中科学学习方法指导

试卷答题的主要环节:

正式答题前(拿到试卷)---答题过程中---答题基本结束(检查阶段)

答题最终的目的:明白出题人的意图,有哪些什么考点,这些考点会设置什么陷阱,我们要做到心理有数,这样我们就站在了出题人的角度,想出错都很难了!

试卷答题优化方法的要点:

[圈地法]:顾名思义这不是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而是像圈地一样将分数一点点地圈到自己手中,这要求我们答题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掌握程度,分层次地将分数一步步拿到手中。这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考试难免紧张,其实有点紧张反而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如果一点紧张都没有反而不正常了。这里的分层次得分,要有一个舍弃的心理。舍弃并不是放弃,相反是为了更好的得分,比如我们做题大家通常的思路由选择题入手,我们在选择题中必然会设置一道中难档的题目,如果一味在这里耗费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

舍弃原则就是:先把它搁置,作后面的题目,将试卷中你会的题目都做完之后,返回来再去考虑这些搁置的题目,这便是一层或两层的“圈地运动”了。

篇12: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情景教学;反思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02

一、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是在数学课堂中把问题放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与自身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科目。在情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故事创造情境

初中生年纪尚小,容易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对枯燥乏味的题目普遍难以提起兴趣。这时,我们将故事与题目相结合,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思考的情境,以此来摆脱沉闷的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将时下流行的“求小明的心理阴影面积”与几何题目结合起来,以情境为先导,出其不意地嵌入题目,给学生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情境

初中数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跳脱于书本上的情境,以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课本题目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更加真实可感的情境。例如,我们可以将“人狗追逐”等问题,迁移到体育测试的实际情况中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创造情境要结合重点

初中数学教学要分清主次,权衡轻重,创造情境更要如此,更应避免盲目教学。创造情境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一章节的教学中。创造情境与否,都要以是否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作为判断标准。例如,对于重中之重的解方程问题,我们要多施以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方程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

此外,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为了更本质性地提升教学效率,还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探索实践,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出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二、经常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即在即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正如数学大师塔尔所讲:“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又因为数学具有逻辑性、严谨性以及学术性等特征,必须加以反复研讨学习才能有所精进,反思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身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那么,数学课堂中反思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一)教师要身体力行

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每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并且在反思中进行引导,提示学生着重考虑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你的疑惑在哪里,你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如何,你认为教师的教学中还有什么欠缺。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自己查缺补漏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吾日三省吾身”

具体来说,在做作业前,先要求学生自主复习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升华;在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作业一个评价,可以提出学习态度,完成程度等指标以便于学生的自我考量;在每天的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好学习日记,日记中可以加入学习兴趣是否高涨甚至是今天心情好坏,尽量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

(三)每周写一次小结

建议学生在小结中,总结自己的优点,通过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因材施教,让教学工作充满针对性。例如,当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出现偏差,对题目的理解和认知产生错误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指导,避免产生遗留问题,影响日后的学习进程。

总之,反思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也能够深层次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更是让学生主导课堂的有效方法。初中教师正处于学生们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成功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不仅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而且在未来的学习生活更是会具有难能可贵的优势。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工作中。信息教育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改革,起着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更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呢?

(一)将多媒体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使创造的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具体的思维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从而深层次地影响学生认知状态,并为以后的深入探究打好坚实基础,为学生灵活应对多种情况创造可能。

(二)运用多媒体打造趣味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光影声色的全面感官刺激,变换自然的多媒体形式,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轻松可感的学习中去。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学生变得乐于学习,积极自信,在游戏中开发学习潜能,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思维,逐渐爱上数学,迷恋数学。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突破重点知识

利用多媒体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的先天优势,攻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几何的教学为例,传统方法难以直观地阐述几何间的位置关系,而我们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的展示,使其具象化。学生们看在眼里,理解得自然更加深刻。

当然,多媒体教学越是优点众多,教师们越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越俎代庖,而应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每一位学生置于课堂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多媒体是教师的教学利器,更是学生亲近课堂,连接知识的桥梁。

上一篇:当前珠三角经济形势下一篇:2021年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