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2024-04-27

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精选8篇)

篇1: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学习“三个意识”心得体会

按照公司要求,呈黄路(北段)第Ⅷ标段项目经理部组织了全体员工认真的学习“三个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会间项目经理陆海勇针对大家的岗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通过对“三个意识”的反复学习,针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我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1、强化危机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下,这句话再适合不过。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树立好危机意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对现场的施工进度及质量得过且过,总是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放松警惕,没有考虑到可能自己的一个疏忽就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多大的影响,对我们北方公司的企业形象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树立主人翁精神,把北方公司,把项目部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用心的经营。每个人都是我们团体之中的一块砖,无论在那个位置都要全力发挥自己的热度,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集体之中,与北方公司同荣辱、共进退。不甘人后、敢打必胜,齐心协力、勇争第一,要深深地相信,公司的明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2、培养责任意识:责任永远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信念,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肯定是一个有用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思想,完成领导安排的事情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作为一个真正有责任的员工,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领导安排的事只是为自己指引方向,是在为自己领路,而不是自己工作的全部。我们应该做的是怎么能沿着领导所给指引的方向吧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责任心顺利的完成,千万不能做打一鞭子走一步的懒惰者,并且还自以为做的很好。完成任务与好、好与更好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怎么去缩短或者跨越这段距离就要靠很强的责任心来实现,做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跨越的人,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3、树立担当意识:不甘人后、敢打必胜,齐心协力、勇争第一,任何一个有担当的人都应该践行北方公司的风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担当”,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相互推诿,而是要拿出敢打必胜的精神,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前方即使没有路,我们也要用双脚踏出一条路!

北方公司的员工从来不会因为前方有困难而止步不前,相信凭着我们每个人肩上的担当,齐心协力,一定能同北方公司一起开创更加美好与辉煌的明天。

篇2: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分享

创新

最新学习增强“三个意识”心得体会

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三种意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传统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中央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十六大结束不久,胡锦涛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奔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提出居安思危问题;在XX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提出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在XX年1月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又提出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其中包含着服务于人民、艰苦奋斗等多方面内容。从重温“两个务必”到提出“三种意识”,可以看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五年任期中的一贯思路。

增强“三种意识”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XX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亦有相应进展。但是,中国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虽然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进一步增强“三种意识”,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实为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所必需。

增强“三种意识”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客观形势要求各级领导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引导社会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维系社会公正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在转型时期,由于各项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还存在一些政令不畅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影

免费

分享

创新

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增强“三种意识”,加快改革的步伐,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增强“三种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时代,为了维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执政党需要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取向,由此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为民。但目前在某些地方、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影响社会公正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增强“三种意识”,特别是公仆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篇3: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关键词:主观意识,自我感觉,主观听觉,客观效果

所谓“主观意识”, 从哲学上来说是指:“只凭着过往的经验, 凭空想象客观的物质存在。”主观意识有时也能做到物质存在的真实反映。从声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来说, 主观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感觉, 其中又以主观听觉为主。“客观效果”就是声音从演唱者口中传出, 通过空气的传播使接受者所感受到的声音形象。“主观意识” (自我感觉) 与“客观效果”的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一、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呢?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往往这样一种现象, 在课堂上, 每当我们感觉很满意的时候, 老师往往会说不好, 说他所听到的声音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声乐学习的初期, 经常与老师的意见产生分歧, 甚至有时会怀疑老师。但老师的解释是:“你被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还会让你问旁边听课的同学, 他们的说法和老师是一致的。当我们感觉很不舒服的时候, 老师和同学总是说声音听上去很好, 老师还告诉你:“他本人在学习声乐初期也有过相同的疑惑。”这个问题看似平常, 却会相伴我们整个学习生涯, 谁能够意识到并解决这个问题, 谁就会走上正轨。为了解除疑惑, 可以查阅了些相关资料, 说法与我们的老师是一致的。例如:著名歌唱家米·康潘钠利提到:“许多人对于自己声音效果的判断常常被自己的耳朵欺骗。”伊·威廉康斯也说过:“当我的喉咙处于最良好的状态时, 可唱片却反映了使人羞愧的声音, 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

在专业课上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 老师让我们按照他的要求发声, 我们按照要求做却感觉很不舒服, 索性唱到一半就停下来, 老师会告诉我们说就是这样, 希望我们能承认这种感觉, 这声音是健康的、干净通透的。在接下来的发声过程中我们始终不相信老师的说法, 因为我们自我感觉很不好, 屡次三番地唱到一半就自动停下来, 最终老师发火了, 老师会说我们主观意识太强, 习惯性的东西太多而且又不对, 自己还不愿意抛弃, 这样是无法学习声乐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从老师的建议, 买了录音机, 当我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录音时, 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自我感觉良好时, 录出来的声音却很难听;按照老师的要求唱, 虽然自我感觉不舒服, 录音却干净明亮。这就充分说明“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实主观感受有时并不是那么准确, 有时与真实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在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场地的不同, 也存在着“主观感觉”与“客观效果”的差异:我们都有第一次考试或者登台演出的机会, 这也许是我们第一次正式的舞台歌唱, 一定会比较紧张。因为环境改变的原因, 一定会有些不适应, 上台以后更加紧张, 甚至浑身发抖。有的歌者会在台上调整了很长时间才转过身来演唱, 刚一张嘴自己就蒙了, 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感觉只张嘴不出声, 直接慌了手脚, 使劲张嘴声音效果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变强。此时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呼吸, 好使自己的心跳能慢一点, 按照声乐的最基本的规律演唱, 不追求音量, 自然的歌唱, 尽量把老师在课堂上的要求表现出来, 尽管声音自我感觉粗糙干涩一些都没有问题, 因为客观的效果并不是你所想象的。

就演唱场地而言, 在不同的音乐厅演唱, 也存在着不同的“自我感觉”和效果:在不同的剧场或音乐厅演唱, 感觉大相径庭, 因为不同的音乐厅所表现的客观效果会因为其物理构造的不同而表现极为不同的客观听觉, 于是此时唱的时候要求我们要遵从于平时琴房的感觉, 不要太在意客观的效果, 不要因为音乐厅的吸音而去卖力唱, 也不要因为音乐厅的扩音而虚着唱, 否则会出现为了追求大的音量, 盲目的使劲, 并没有科学的运用方法, 虽然很努力, 却费力不讨好。”

同样是歌唱, 在音乐厅唱和使用麦克演唱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应该主义的, 如果比赛场地是一个大酒店的会议室, 演唱时用光盘音响伴奏, 使用麦克演唱, 再加上伴奏的音响很强, 往往在演唱中只听见伴奏在响, 一点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最后由于不自信连节奏也会乱, 成绩会很糟糕。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用麦克演唱, 声音都被麦克吸进去了, 往往会听不见声音, 而且麦克只能吸进基音, 越单纯集中的声音越容易吸入传出。这也是不同场地声音的客观表现有差异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种种实例与现象, 充分说明在声乐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主观意识”尤其是“主观听觉”与“客观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 那么“主观听觉”和“客观效果”为什么存在差异, 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差异, 更好的歌唱呢?

二、“主观听觉”和“客观效果”为什么存在差异?

“主观听觉”是指人的内部听觉, 也就是歌唱者在歌唱时自身感受到的声音形象。“客观效果”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使接收者感受到的声音形象。

(一) 歌唱者的乐器是自身, 歌唱者在歌唱时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口腔内多种器官混合的声音, 直接由口腔传给内耳。这与听众直接听到的音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二) 从生理上来说, 人的口腔与耳朵是相通的, 歌唱者自我感觉闷在口腔里的声音会很响, 然而听众却感觉很暗淡, 相反当声音释放出来时, 歌者自身感觉很空, 没有音响。当歌唱的发声位置越高, 自己越听不到, 位置越低就会感到声音很大。

(三) 歌唱的发声原理和机能很复杂, 声带又看不见摸不着, 很多东西不易言传, 即便有经验的老师能解释的很清楚, 学生也不易理解, 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体会。

虽然“主观听觉”与“客观效果”往往存在差异, 但是我们也不可完全放弃“主观听觉”, 歌唱者要学会尽快适应主客观之间的差异, 学会主动调节和控制, 要虚心接受听众的意见, 不断修正“自我感觉”, 使二者逐渐统一, 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

三、如何将正确的“主观意识”转化为潜意识为歌唱所用?

所谓潜意识, 就是像说话、走路、吃饭我们不用特意去想就会做的行为。怎样才能把唱歌做到像说话、走路一样不用多想就能随意去做的行为呢?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这就需要找到“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 并逐渐使二者统一, 这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需要极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练中使得正确歌唱的主观信号得以增强, 变为张嘴就有, 这需要一个过程, 逐渐形成歌者的内部感觉, 成为自己的下意识动作。

四、怎样找到“主观意识” (主观听觉) 与“客观效果”的差距, 并逐渐缩小差异, 以达到统一?

首先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课上要思想单纯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唱, 不要加入过多的主观意识和思想, 要坚信自己老师的方法, 积极配合, 勇敢面对错误, 大胆的发声, 因为身边有专业老师所以不要害怕唱错, 要克服虚荣心, 不因为怕自己的声音不好听就畏首畏尾, 当老师说对的时候, 要强迫自己记住这种感觉。这叫内部感觉, 这种内部感觉将会被带到任何形式的音乐厅, 任何歌唱场地, 以不变应万变才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其次课下要勤学、苦练、多思, 在练唱的时候尽量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 然后听效果与课上是否一致, 或是让自己信赖的同学作自己的“耳朵”, 帮助自己辨别声音的对错。在声音对的时候要坚持练唱, 在发现声音与课上有差别时, 不要多练, 以免走弯路。练唱要持之以恒, 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和状态好的时候“暴饮暴食”, 以免乐极生悲, 练错了自己还不知道。

再次要多参加实践, 多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把评价好的时候的感觉死记在心中。

五、结语

歌唱这种艺术形式在声音的感受上确实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差异, 歌唱学习的关键在于在老师的指导和个人的努力下找到“主观意识”和“客观效果”的差异, 并逐渐缩小, 最终消除, 记住自己的内部感官的效果, 通过强化训练将正确的主观意识变为潜意识, 使主客观感觉达到统一, 将歌唱变为像说话、走路一样生活化的行为活动。虽然这个过程很艰辛, 但是用“持之以恒”最为学习的精神, 一点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11.

[2]赵梅柏.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论英语学习者交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学习者;交际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021-3

1、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掌握语音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008年7月3日,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更是明确提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十年、二十年后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精英活跃于国际舞台并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阶段主要解决听说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大纲改革的核心除了增强各高校的自主性,就是把重点从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转移到以听说能力为主和采用信息技术、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张尧学,2008:3—5)。尽管听说领先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但忽视听说能力培养和语言交际在语言学习中作用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缺乏用英语交流的意识,多数学生重阅读和写作,轻语言交流。其实,交际能力与语法词汇知识的学习不是对立的。Campbell、Wales(1970)和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和在特定交际场合恰当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转引自Rose&Kasper,2001:64)。

文化的差异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会导致英语课堂上所学东西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不畅,致使学生也失去用英语交流的信心。有效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意识,积极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条件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2、二语习得理论对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交流差异的诠释

2.1不同目的导致的不同交流

生活中自然的交流形成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指的是通过亲身体验而学习一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而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Ellis,1994:14)。在语言习得的过程里,交流是唯一目的,对语言形式本身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关注,其过程不如学校的学习那么清晰,语言交流策略的运用也是在具体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二语习得也不例外,在对外开放较好的城市,街头巷尾的商贩虽然未经专门的外语学习,但在经商中学会了一些第二语言的表达。尽管他们对自己交流中运用的语言本身并不清晰,更谈不上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但他们能实现交流,而且不断地在交流中学会更多的交流用语。他们从不理会其中的语法现象,只留意说什么,外国人就有什么反应,从而得到什么,即交流的结果。而语言学习则不同,它的焦点不仅仅是交流。正如Ellis所说,成功的语言学习包括:

(1)关注语言形式;

(2)关注交流;

(3)积极的任务型;

(4)对学习过程的清晰;

(5)按照任务要求灵活地运用策略的能力(Ellis,1994:546)。

2.2日常交流与二语学习中交流的不同本质

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交流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交流以教室为主,教室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教室交谈的本质依赖于参与者所选用的角色、学习任务的本质、所学知识的种类。学生和老师扮演指导性作用时,出现指导性的交谈,任务是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教师是控制者,重心是知识和准确。而自然交谈的特征是在交流中角色的不断变化,鼓励平等的参与,重点是交流过程的本身和流利(Kramsch,1985:169—183)。自然交谈中,参与者的重心在交流的方式、策略和效果,而不是语言中的字、词、句本身,甚至那些不影响交流的语言错误也很少有人会刻意去关注;交流中的各参与者是平等的,代表参与者自己,不受某一目的控制,也不会因这种控制而转换成其他角色。在语言学习的交流中,学习者很容易成为被动的角色。教师往往掌握了话语权,且对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有决定权。根据所学知识的不同,学习者的任务和学习者在交流中的角色往往被加以控制,很难实现自我意图的表达。另外习得者在交流中遇到的语言表达困难会在以后的交往中随他人的表达而逐渐习得,很少会像在语言学习过程的交流中遇到问题时那样去立即寻求解决,甚至加以记忆。

2.3英语学习中交流与日常交流依赖的不同环境

语言习得的环境往往是习得者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没有人为限制。不同环境,语言习得的结果不同,而且受当地方言的影响较大。而语言学习的环境大多加以控制,其中教室是主要的语言学习场所。语言教室是指把目的语言的教学作为目的的环境而不是指通常情况教室外的被用作交流的媒介(Ellis,1994:227),其环境受到教师和学习任务的严格控制,受方言影响较小,但往往与学习者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有一定的差距。语言学习者能否把语言教室里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往往取决于语言学习环境与产生语言习得过程的环境之间的跨度。当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自然交流一致时,语言教室就有利于语言习得,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否则,学习者就必须在生活中的语言习得与教室里的语言学习之间来回调整,产生冲突。二语习得与二语学习环境相差较大。语言学习者必须在语言教室环境与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不断地转换,语言学习中记住的词汇、语法等很难在生活交流中轻松地加以运用并形成语言习得,这大概可以解释二语交流难的原因。

3、汉语环境下英语交际意识的培养

3.1引导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促进英语交流意识的形成

语言学习的动机直接决定学习者的态度(Ellis,1994:200)。考试目的势必使学生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上,而不屑以交流为目的的听说活动。随着新的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听力在考试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口语考试在四级考题中有可能出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英语学习中对语言交际的看法。语言的交流既是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检验和运用,更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语言交际能力并不仅仅就是听说,Canale(1983)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知识的掌握、社会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和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转引自Rose&Kasper,2001:64),仅仅满足于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的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2加强环境建设,促进意识形成交流的欲望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用语言进行

交流的结果,其环境不如语言学习那样正式,但却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虽然母语的学习与习得环境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小,故多数中国学生认为学汉语没有学英语那样费力。如果能尽力使英语学习的环境与自然交流的环境接近,英语学习者就能较轻松地像母语习得那样交流自如,促进英语的学习。

3.2.1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逼真的环境

传统语言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人为化的环境既枯燥乏味,又完全脱离生活环境,语言学习的内容很难在生活的交流中得到运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把大量现实生活中有关语言的题材引入课堂,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题材就像母语习得过程的环境一样,有利于使学生产生用英语交流的强烈欲望。Ellis认为,在口头输入时,它有可能发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比如学习者尝试与说母语的人、老师或另外的学习者交谈),或者是没有应答的环境里(诸如听收音机或看电影)(1994:26)。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视屏、音频等技术让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英语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融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为一体。

3.2.2通过丰富的活动,营造语言交流的环境

搞好“英语口语角”建设,充分利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交流为日的平台。学生与他们的交流不会像在教室里那样有固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那里也不是扮演谈话控制者的身份,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谈的对象和交谈的内容。与外国人进行自由的交谈,一是促进交流,二是明确或含蓄地表明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三是含蓄地教会目的语言(Ellis,1994:264)。学习者也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他们说话的对象(Beebe,1980:433-447)。教师还可积极借助新闻广播等宣传工具营造英语生活氛围,使英语学习的环境与生活的环境逐渐走向同一,有利于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

3.3加强英语交流过程的引导,促使学生交流欲望形成交际行为

3.3.1减少对交流的控制,有效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参与度

许多早期对自然状态下学习者的研究表明,如果老师不干涉学习过程而让学生像小孩学母语一样学习,教室的语言学习进展是最顺利的(Newmark,1966:77-87)。由于考试制度仍然存在,教师在交流中的指导地位、师生明确的教学任务阻碍了自然的语言交流的进行。学生谈话的内容及其进程大多受到教师的控制,学生谈什么、在哪里谈、与谁谈等,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产生不了交流的欲望,致使学生的听说活动完全是为了听说而听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许多学者提出:在课堂成功地培养学生二语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以交流信息为目的的参与交谈的机会(Krashen,转引自Swain,1985)。学习者的交谈练习受到控制的程度决定了学习者在教室的参与程度(Ellis,1994:594)。

3.3.2切实改变英语听说活动的目的,正确看待学生交流中的错误

当前的英语学习极大地背离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在英语听说中,教师对学生所犯的语言方面的错误非常敏感,而对他们在语音、语调或者是跨文化交流方面所出现的偏差却视而不见,因为这往往与考试关联不大,也导致了学生对语言交际的不重视。教师如果过分关注学生交流中所出现的错误,学生就会慢慢地丧失自信心,羞于开口了。只要学生愿意大胆地用英语交流,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说的话与英语本族语者的话语进行对比。若发现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会在交流中自行加以调整。只有当语言学习者不得不努力去确保他的输出是可理解的时候,语言习得才得以培养。

4、结束语

篇5: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强化公仆意识,这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勃兴的根本保证。

经过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有些干部公仆意识依然淡薄。有的不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不去体察群众疾苦,不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盼,有的私欲膨胀,滥用职权,当官做老爷。这些行为背离了党的宗旨,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我们党的形象。

增强公仆意识,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也不应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人民公仆。

增强公仆意识,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就会导致权力扩张、权力懈怠乃至腐败滋生;做到了这一点,权力才能规范运作,“当人民公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公仆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坚持深入实际,主动问计于民,不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了公仆意识,就能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欢迎群众监督,不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心生厌烦,置若罔闻;有了公仆意识,就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不会置群众冷暖、民生疾苦于不顾;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会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热衷“作秀”;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做人清正,执政廉洁,不会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一句话,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篇6: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在全国烟草行业开展 ‚践行‘两个至上’、做到 ‘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文件,对国家局提出的‚坚持‘两个至上’、做到 ‘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主要体会如下:

一、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烟草行业的具体体现,是行业文化建设之魂。近年来,县局(分公司)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大局,持续推进以‚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增强郏县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扎扎实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

二、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郏县烟草‚上水平、促跨越‛战略目标任务实现的迫切需求。当前,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等方面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发展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从我局来看,还存在卷烟结构调整压力较大,打假破网、内部监管和严格规范仍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和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郏县烟草持续、协调、共同发展,对外需要进一步树立责任烟草的良好形象,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将‚两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郏县烟草发展后劲与活力,促进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

篇7: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识”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国家局“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文件,收获颇深,对“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如下:

一、对“两个至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行业共同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烟草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烟草多年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为今后烟草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一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是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根本要求;三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经济基础,是我们努力提高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率的内在动力;四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利益基础,是我们承担烟草企业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五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凝聚人心不断超越的精神支柱。

其次,行业共同价值观体现了烟草行业作为特殊行业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取向。当前,深刻理解这一共同的内在要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守的社会道德要求;二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国有企业应尽的第一职责;三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基于行业特殊性提出的特殊要求;四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行业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保证与统一。烟草行业职工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是对《烟草专卖法》立法宗旨的深化,是行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最后,行业共同价值观是指导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在专卖体制下,能否真正做到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否真正做到维护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能否真正做到提高效率,注重自律,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关系到烟草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关系到烟草专卖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烟草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站在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全局高度,站在严格行业自律,维护专卖体制的战略高度,以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指导,以“两个维护”为已任,以国家赋予的权力扎实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保持全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二、对“三个始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始终把维护烟农利益放在心上,要使关心烟农、维护烟农利益成为行业的文化,植根于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心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二要始终把为零售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流通企业根本任务,更加满足客户需求、更加重视品牌培育、更加注重服务提升,保证零售客户盈利水平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三要始终把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通过企业文化的宣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热情。

三、对“五种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立足自已的岗位,守土有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对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同时要自觉遵守法纪法规,树立良好的行业社会形象。二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当前烟草行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不乐观,行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大好的形势,更要考虑行业长期的发展,以更加紧迫的意识投入工作当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三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真正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四要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推进办事公开、民主管理、阳光操作,确保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五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面对新形势、新工作、新问题,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满腔热情、富有激情的精神状态,坚持与时俱进,用开拓的视野、创新的方法去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篇8:论三个意识——学习心得

一、关爱学生, 树立信心, 激发成功渴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他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 说这些学生被鉴定为最有潜力的, 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 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 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 不但成绩提高很快, 而且性格开朗, 求知欲强烈, 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表明, 要让后进生享受到成功, 必须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这前提是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后进生, 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明确前进的方向。

每个学生就像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 有的已经熠熠生辉, 引人瞩目;有的却蒙着尘埃, 灰头土脸;有的甚至还陷在淤泥里, 不被人注视。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所以我们教育者始终要坚信:没有雕不成的美玉。关键在于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 热心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初, 除了了解一部分优生外, 还应该摸清班中后进生的基本情况, 尤其是其各自的长处, 以便给予他们好好表现的机会。在课上, 可以适当进行提问, 并且应多用眼神关注鼓励, 从而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后进生来说, 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重要方法。对待他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扬上, 要把握时机, 让他们享受被人尊重的愉悦, 甚至设法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 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成功, 享受被人羡慕的愉悦, 这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

有了好的开头, 相信这些孩子愿意和教师成为课余的朋友。这样, 教师可以通过聊天谈心, 把握其思想动态, 及时予以引导, 树立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激发享受成功的渴望。

二、分解难度, 勇于赶超, 享受成功喜悦

《学记》曰:“亲其师, 信其道。”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 教师要及时抓住每个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因势利导, 帮助他们分解学习目标, 不断挑战自我。

考虑到后进生的基础薄弱, 若与一般学生同等要求, 他们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在具体操作中可适当降低标准或分解难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 确立可能达到的目标, 分步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曾做过试验:在教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时告知学生, 好好利用早读课, 熟背全文, 作好被检测的准备。早读课上, 大多同学书声琅琅, 兴趣盎然地朗读背诵着, 可是有一部分后进生却显得无精打采。原来他们认为背诵全文的目标遥不可及, 所以索性放弃。了解情况后, 笔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本文重点, 确立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早读课背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段或其中几句。结果, 这些学生也都积极投入到早读氛围中。经检查, 效果也比较理想。这时, 笔者及时对他们给予肯定, 并让他们尝试将剩余部分记诵。因为难度降低, 相信他们不会再望而却步。即使有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也可以用成功的经验鼓励他。这样一来, 不仅让后进生享受到达成目标的喜悦,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厌学情绪。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介于幼稚成熟之间, 好斗不服输是他们的特点, 教师要善于表扬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 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 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后进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激励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当学生小有所获时, 教师在表扬的同时, 应激励学生与其他学生竞争, 勇于赶超, 善于赶超, 逐步向优秀学生靠拢。

三、循循善诱, 加强督促, 巩固成功果实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 因此, 在帮助后进生享受成功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 举一反三, 循循善诱, 相信会有成效的。

记得在教完《游山西村》后的默写中, 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复强调后, 一些后进生还是要出错, 尤其是“暗”字。无奈之下, 只好利用课余时间给这些学生“开小灶”, 让他们联系生活, 回忆树木枝繁叶茂时给人的感觉是否比枝叶稀疏时来得“暗”, 终于他们理解了。为防止又有同学重蹈覆辙, 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检测, 过关率大大提高。教师除了表扬他们的进步, 更提醒他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同时,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 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 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 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 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当然教育工作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 每一个后进生都可能故态复萌, 出现多次反复。对此, 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 不能因为他们的反复而灰心。只有始终不放弃, 才能真正让后进生收获成功的果实。

上一篇:《往事偶记》读后感下一篇:煤矿安全规程机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