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2024-06-08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共8篇)

篇1: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关于加强中医特色医疗考核办法与奖惩措施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特制定以下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

1、门诊医疗中,提倡中医药的治疗,每周检查一天各科门诊处方中的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比例,每小于一个百分点,扣1分。各科指标详见附表。

2、在住院病历质量检查中,无中医药参与的治疗扣1分,无中药饮片参与的治疗扣1分。并具有相应中医辨证施治的内容,理、法、方、药俱全,少一项扣1分,共计4分。

3、各科住院病人的中医药及中药饮片参与治疗率,每低于一个百分点扣0.5分。3。开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科门诊,一般科室2个以上,重点科室3个以上,并做好人员固定、病种登记、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每月定期检查门诊登记,无记录扣奖金5分,记录不全扣3分。

4、每科应有专科专病中药自制剂,一般科室3种以上,重点科室5种以上,少一种扣2分。

附表:各科中医药及中药饮片参与治疗率

中成药中药饮片

(自制剂)

内科消化90%80%

呼吸90%80%

肿瘤90%80%

肾病90%80%

心血管90%80%

内分泌90%80%

肝病90%85%

针灸科90%70%

妇科90%70%

儿科70%60%

眼科80%70%

五官科80%70%

皮肤科80%70%

男性科90%80% 外科

普外60%50%

脑外60%30%

胸外60%30%

泌尿外60%30%

急诊70%60%

肛肠科90%60%

推拿科80%60%

整形科60%30%

口腔科70%60%

康复科80%50%

ICU60%20%

篇2: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湖北省中医院关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征文比赛”的通知

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各党总支:

为配合做好第十五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及当前开展的“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在全院上下形成风清气正的新风尚,拟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及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主题征文活动,请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各党总支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具体方案如下:

一、征文主题:

党风廉政建设、医德医风、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

二、征文范围: 全院干部职工

三、征文内容:

围绕我院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及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

1、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医院如何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如何严格控制药占比、如何

—1—

进一步规范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活动等工作规划及举措。

3、医务人员如何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和医务人员从业“八项严禁”等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的方法与途径。

4、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处方权监管和统方管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严格医疗技术准入和监管,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办法与举措。

四、征文时间:

从通知下发之日起至2014年6月10日。

五、征文要求:

1.文体、字数不限,要求原创。2.以党支部为单位,各支部至少报送2篇。

六、征文用途:

所有征文收集整理后,组织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汇编成册,宣传学习。

七、投稿方法:

以支部为单位将文稿以word文档电子版发送至470279049@qq.com。文件名以作者姓名命名,注明所属党支部、科室和联系电话。

二0一四年五月十五日

主题词:党风廉政建设 征文比赛 通知

发文单位:纪委监察审计处 2014年5月19日印发

篇3:关于中医按摩和养生误区的探讨

中医按摩:包括两种临床疗法。

其一, 脏腑疾病的体外穴位 (经络) 按摩疗法。

其二为身体骨骼肌腱受损的按摩疗法。

就这两种临床按摩疗法来看, 也存在部分误区。然而, 这些误区, 也会使部分病人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良好的医治, 反而又会使病情随按摩时间的不断延长而继续加重。

推拿按摩与养生误区包括:

一、按摩师对病人椎骨 (颈椎、胸椎、腰椎) 实施长期的外力按摩和推拿, 则会导致病人的椎骨骨质增生加重, 以及椎间盘膨出的数量单位增加

案例:病因:腰肌劳损

医师:民间正骨按摩医师

过程:一位患有腰肌劳损和轻度椎间盘膨出的病人, 在没有实施按摩前, 其椎骨的增生程度不太严重。在找到按摩师后, 医师告知他此病情则需要接近一年期的按摩疗程方能康复。然而, 在经过这位医师长达半年的按摩疗程后, 其病情恢复的并不太理想。于此, 这位患者就到其他的医院进行检查。在通过埃克斯光透视检查后, 发现这位患者的腰椎出现了严重的椎骨骨质增生和椎间盘膨出加重问题。

当这位病人拿着医院拍照的爱克斯光片找到这位医师时, 这位医师则勃然大怒的说:“你不是到别的医院看病去了吗?既然你不相信我, 你到她那里看病好了。”于是, 这位患者再也没说啥, 愤愤不平的离开了这家诊所。

对于腰肌劳损、椎间盘膨出、腰椎肌腱拉伤的病人, 我们最好是采取短期轻柔和拉伸的手法实施理疗。切不可长期或大力度的实施按摩手法。否则, 人体骨骼由于在长期或高强度外力的作用下, 会形成反作用力的自然抗体而导致骨质细胞的快速分裂, 进而成为危害人体的骨质增生这一恶性结果。另外, 由于对椎骨施加长期以及高强度外力, 其椎间盘也会形成在反作用力下而偏向向外增长膨胀。

二、骨骼与骨骼之间的长期或重手法按摩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人体其他部分骨骼, 如骨骼与骨骼横向之间、骨关节之间的骨骼按摩, 必须遵循着轻而柔的按摩手法。一旦采取长期或重手法按摩, 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而这些非常规的骨质增生则会对骨骼之间的神经系统和血管形成挤压, 其结果, 最终会导致神经传导和血液流通受阻的人体不同病理现象。我们可从多病的老年人那里得到知识, 由于几十年长期的从事某种单一的重体力劳动, 从而形成了椎体以及其他部位严重的骨质增生。

三、在体育锻炼项目中, 武术搏击术形成的人体骨质增生

平时, 我们会经常的看到武功师们那高超的武术绝技。但, 如果我们对武术大师们用爱克斯光拍照的话, 你会发现, 在这些武术大师们身体上的不同部位会出现超越常人的骨质增生点, 尤其是练硬功夫的人。当然, 这些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的武师们, 确实能够抵御强大的外力作用于人体上。但, 从严而论, 人体如果没有超越常规的骨质密度和强度, 是无法承受巨大外力的。人体骨质增生可分为好坏两种;一种是增强骨骼的外力抗体, 而另一种则会形成对人体的病态影响。严格来讲, 如果骨骼与骨骼横向之间、骨骼与骨骼纵向之间 (骨关节) , 一旦出现形成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骨质增生, 那么这就不是好事一件。

四、中老年人病理治疗和各种体育锻炼养生误区

这一误区, 包括;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拍打, 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撞击树木等。

人体的进化, 是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法则之演变, 才构成了我们人类今天的骨骼体魄。而养生, 也要遵循人类这一进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然而, 从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拍打和受力点来看, 要尽可能的掌握外力对人体的撞击重度。比如;前后胸部、腰部、肢体部位等等。

(一) 肢体的撞击与捶打

如果是武术搏击术, 那么对肢体的撞击锻炼, 一定要遵循着循环渐进的练功方式。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否则就会构成对人体的重大伤害。如果说是用来养生治病, 千万不要采取这种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短期轻度的按摩和手术或药物治疗。其实, 我们的各种体育项目, 才是最佳的养生方法。

另外看来, 对人身椎体的拍打也是存在误区的。如果你经常地用拳头或手掌加力作用于椎体的话 (捶击或拍打颈椎、胸椎、腰椎) , 在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 你就会发现你的椎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和椎间盘膨出。问题出来了, 由骨质增生和椎间盘压迫神经引起的病症出现了。此时, 医生就会让你停止这一切的非常规锻炼方式。

(二) 人体前后胸部或椎体的物体撞击养生法

在这一部分中, 我们经常的会看到在公园或者林荫小路里的中老年人们, 用自己的后背不断地去撞击树身或者建筑体。他们在干什么?这就是我所要说的背部撞击养生误区。据相关医学资料讲:“人经常地用后背撞击树木等物体会很少得病的, 因人体后背上布满了许多的脏腑穴位, 这样锻炼会增强经络的神经刺激反应, 使人们少得病。”真是谬论, 大家知道, 人的椎体和椎间盘的自然生长是遵循着自然法则的。如果你采取了超越常规的方式和长期的来实施对身体不同部位的撞击, 那么, 这必将会造成对自身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 (骨骼细胞, 会随其外力作用而反向分裂) 。尤其会造成椎骨的大面积骨质增生, 以及椎间盘不同程度的向外膨出 (外力作用) 。当然, 我们不排除存在这种撞击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的可能。然而, 不论用哪种锻炼方式, 我们都要遵循着短期、轻度的撞击和按摩过程, 千万不要长时间的用身体去撞击树木或者建筑物体。因人们掌握不好最佳的着力点和量值, 所以, 锻炼身体还是科学化点好。

(三) 人体穴位的按摩

人们在过度的、长期的实施对自身的穴位按摩也会形成人体病理的迟钝型反应和造成病理长期潜在性的隐藏过程。然而, 对于中医来说, 人体疾病的经络按摩法确实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但不是绝对的治病过程。人有病, 还是要经过医师们和医学器械的科学诊断。平常, 人们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短期以及轻度的按摩手法和用一些常规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增强体质, 但不可过度。从严而论, 我们切不可长期的用身体去撞击什么树木和建筑物体以及用身体上下和左右的去磨蹭树木 (按摩) 、建筑物体、体育器材等。否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身体中的严重骨质增生和神经根压迫等病症就会出现, 重则会给你造成不可扭转的永久性病痛。

(四) 食盐摄入量标准与不同人群误区

在相关的养生课堂以及在养生书籍和在某些医学资料中, 我们了解了关于人体食盐摄入量的问题。在对于那些不参加重体力活动的社会成员以及不做缺氧运动的中老年人和儿童, 仍然可按着其食盐摄入量标准来搭配进餐。而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从事重体力工作、高温工作或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员以及运动量较大的养生人群来说, 其食盐摄入量有可能要高于普通标准。因为, 这些群体成员往往运动量较大, 汗流浃背, 从而可导致体内的盐分大量流失, 所以, 也就不能够保证人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和导致人体的低氯性碱中毒。这一人群包括;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工人、农民、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以及经常容易出汗的人等等。

(五) 不要刻意去追随长寿人群的养生方法

人类长寿, 关键是家族群落的遗传基因问题。千万不可刻意的去效仿这一人群的长寿养生方法, 包括食疗和按摩健身方法。因为这一人群的家庭遗传基因是长寿的, 在同样的生活条件和同样的生存环境下, 她们身体的内分泌系统都表现出了对恶劣环境的极度承受力, 这也是我们非长寿遗传基因人群不能相比的。

(六) 脏腑神经性功能障碍与器质性疾病

人体脏腑在无器质性病变之外, 大部分可定性为脏腑神经官能症。包括老年人在更年期和由老年人脑神经细胞衰老退化引发的各种神经性脏腑病态, 也包含中医定论的的老年虚证。另外, 心律不齐, 不能完全定性为冠心病 (心、脑之间的交感和迷走神经系统传导出现问题或神经元不规则放电) , 即便是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堵塞在85%以下时, 其大部分心率也是非常稳定的。还有, 我们人体间断性高血压也不能完全定性为高血压病, 它与心律和脑神经系统病变存在着很大关系。如果加大体育锻炼强度, 是快速恢复神经系统病变的最好方法。

五、结论

中医按摩和养生, 要遵循着科学方法。体育锻炼, 也要掌握人体结构和某些医学知识。而对某些民间医师和部分中医师以及养生堂所讲述的按摩养生理论来看切不可轻信。不然的话, 人们就会铸成自身不可弥补的重大伤害。再者, 由于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下, 部分民间医师和医务人员完全不负责任的背离了“救死扶伤的”道德标准。对病人本应该几次就能治好的骨伤筋骨痛等病, 而他们却非要把它说成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按摩疗程才能治好。在我看来, 这些不良的非常规的按摩疗法、撞击养生和非人性化的医疗手段, 往往会给本来病情就不太严重的人造成终身的伤害。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中医按摩和养生过程中出现的误导成分。而且, 这些误导操作既然会被民间和医院的部分医师们广泛的采纳, 这其中也包括中医养生堂所讲述的错误观点也正在不断地走向民间大众。

关键词:中医,理论,按摩,错误,民众

参考文献

[1]金福全.江苏中医药杂志.按摩法治疗疾病, 1976.

篇4:关于咳嗽的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05-02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1 风寒袭肺证

1.1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寒之邪袭肺,肺失宣肃。邪在卫表,当疏散之,风寒之邪,当治之以辛温散寒,宣理肺气;风寒袭肺之病机为本,咳嗽之症状为标,故合止咳之品标本兼顾;肺为贮痰之器,肺脏受病,每多兼痰作祟,当此时尚应配伍化痰之品。 常用药物为麻黄、杏仁、紫菀、百部等。

1.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择三拗汤或止嗽散治疗。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风寒闭肺;后方重在疏风润肺,用于外感咳嗽迁延,表邪未净者。

1.3 根据兼症加减:如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则加燥湿化痰的法半夏、苍术、川朴、茯苓等。

2 风热犯肺证

2.1 治法: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以祛邪为原则;风热之邪,当辛凉解表,并清肃肺气,合化痰止咳法。

2.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辛凉轻剂桑菊饮治疗。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常用药物为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2.3 根据兼症加减:咳重加清宣肺气,化痰止咳的前胡、天竺黄、牛蒡子、大贝母、枇杷叶等;热盛加清肺泄热的山栀、黄芩、知母等;咽痛,声嘎,加清热利咽的射干、挂金灯、赤芍、土牛膝等;夹暑加清解暑邪的六一散、荷叶等。

3 风燥伤肺证

3.1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风燥伤肺,肺失宣肃,风邪在表,燥属阳邪,当以辛凉之品疏表清肺;燥胜则干,痰稠难咯,宜合清熱生津之品润燥化痰。

3.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清宣凉润的桑杏汤治疗。本方主治外感风热燥邪伤津,干咳痰少而黏,口渴,身热,头痛。常用药物为桑叶、杏仁、象贝母、南沙参等。

3.3 根据兼症加减:津伤较盛,配养阴生津的麦冬、玉竹等;热重加清肺泄热的石膏、知母等;痰中夹血,配凉血止血的白茅根等。

4 痰湿蕴肺证

4.1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本证为痰浊内生,影响脾之健运,证属实,或兼本虚(脾虚),宜祛邪为主,辅以健运脾气之法。以燥湿化痰“泻其有余”而祛其实,或兼健脾益气法扶其正。

4.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二陈平胃汤、降气化痰的三子养亲汤加减。前者用于咳而痰多,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后者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常用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等。

4.3 根据兼症加减:若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降气化痰的白前;寒痰重,痰黏自如沫,怕冷,加温肺化痰的干姜、细辛;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益气补脾的党参、白术。

5热郁肺证

5.1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素体热盛,痰浊化热,内郁于肺。以清化痰热为法,并清肃止咳,标本兼顾。

5.2 选方用药:本证可选清热化痰的清金化痰汤治疗。本方主治咳嗽气急,痰黄稠厚,胸满,或有身热者。常用药物为清泄肺热的桑白皮、黄芩、栀子,止咳化痰的贝母、瓜蒌仁、桔梗、甘草、橘红、茯苓,养阴化痰的麦冬、知母。

5.3 根据兼症加减:若痰黄如脓或腥臭,加清肺化痰的鱼腥草、金荞麦根(即开金锁)、薏苡仁、冬瓜仁等;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泻肺逐痰的葶苈子、风化硝。

6 肝火犯肺证

6.1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肝火犯肺,肺失清肃。当以调理脏腑间功能为治则。

6.2 选方用药:本证可用顺气降火、泻肺化痰的泻白散合黛蛤散治疗,主治咳逆气促,烦热,口干苦,胸膈不利等症。常用药物为清热泻火的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化痰顺气的桔梗、青陈皮,和中健脾的甘草、粳米,清肝化痰的黛蛤散。诸药合用,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

6.3 根据兼症加减:若肝火偏旺,加清肝泻火的山栀、丹皮;兼胸闷气逆,加理气降气的枳壳、旋覆花;兼有胸痛,可配理气和络的郁金、丝瓜络;若痰黏难咯,可配清肺化痰的海浮石、知母、贝母。

7 肺阴亏耗证

7.1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风燥、风热咳嗽,久而耗伤肺津,因实致虚,病性属本虚为主,宜以滋养肺阴之品“补其不足”而治其本虚,兼化痰止咳而祛其标实。

7.2 选方用药:本证可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本方甘寒养阴,润燥生津,多用治肺燥阴伤的干咳少痰、口渴、咽干内热等症。常用药物为滋养肺阴、生津润燥的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和养胃气的扁豆、甘草,清泄肺热的桑叶。

7.3 根据兼症加减:若咳剧,加润肺化痰止咳的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咳而气促,配收敛肺气的五味子、诃子;见有潮热时,可酌加清虚热的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有盗汗,加敛汗的瘪桃干、乌梅、浮小麦;咯吐黄黏痰,加化痰清热的蛤粉、知母、黄芩;痰中带血,配凉血止血的丹皮、栀子、藕节等。

8 肺气虚寒证

8.1 治法: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久咳肺气耗伤,肺中虚冷,证属本虚标实,当补气温肺以“补其不足”而扶正治本,化痰止咳以“泻其有余”而祛邪治标。

8.2 选方用药:本证可用温养肺气的温肺汤治疗。本方常用治肺脏虚寒,久咳息喘,胸中冷痛,痰多白沫。常用药物为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甘草等。

篇5: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秋天防燥小窍门一:常笑

笑是一种健身运动,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秋天防燥小窍门:喝粥

适用于肺燥咳喘、肾虚咳喘、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症。核桃粥:取核桃肉2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洗净,加白糖适量,加水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有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的作用。

秋天防燥小窍门:润肤

外在的美通过皮肤毛发来展示,表皮毛窍不仅是肺的屏障,还与肺气相表里。秋燥首先损伤皮毛,使之晦涩难看。若保持皮毛滋润清洁,外观既美丽了,又令毛窍通利,促进血液循环,使肺的气血通畅,从而起到益肺的作用。

秋天防燥小窍门:吃羹

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症以及脾胃阴虚所致的大便干结。

篇6:学习中医感悟汇总范文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伟大的推拿

推拿是中医的一门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重要的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特点。它的实用性强,适应症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是一门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推拿学是在中医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学科。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推拿的作用原理有三个方面: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推拿和中药一样,有着自己的功效。根据推拿作用的功效,将推拿分为八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推拿治疗的病种广泛,以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小儿腹泻是推拿治疗首选的四大病症。

手法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手法的特点:经济简便,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宜掌握推广。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对于运动关节类手法,其要求可概括为“稳、准、巧、快”四字,即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定位要准;手法施术时要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取胜,不可使用蛮力;手法操作时要疾发疾收,用所谓的“短劲”、“寸劲”,发力不可过长,发力时间不可过久。根据手法的作用、运动形式、运动特点及小儿手法操作的特殊性将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复合式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四大类。手法是推拿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以手法治疗疾病,其疗效的判定,在诊断、取穴及施治部位无误的情况下,关键取决于手法操作的准确性、应用熟练程度和功力的深浅。只有规范地掌握手法要领,操作娴熟并经过长期的功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极尽手法的运用之妙,所谓“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功法,是中国传统强身、防病、治病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形体动作与呼吸调节、意念活动相结合。功法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功法在推拿学的应用,既是推拿医生作为增强体质、提高推拿持续操作力量负荷能力及有助于掌握手法技巧的自我锻炼手段,也是借以指导和帮助病员进行功能训练,防治疾病的手段。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增强疗效。

推拿是一门实用学科,功法和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练好功法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练好手法,可以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练好二者,才能学好推拿,才能达到“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学好推拿,才能发展中医优势,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疾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温病之机要——热伤阴

温病从广义之伤寒中脱离出来,与侠义之伤寒为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与伤寒之寒邪伤阳之病机不同,温病的关键病机是温热之邪耗伤阴血。

温病之病机热伤阴。邪热外感,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在温病体系中,将这种表里层次分为卫、气、营、血四个层次。其中可概括为气、血两个层面:卫、气为气分层面;营、血为血分层面。不同的层次治法不同。该体系形成于叶天士之《温热论》,其经典卫气营血分类及治法原文如下:“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动血耗血,只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温热之邪渐次入里,辨清层次,然后治疗。不同的层次治疗不同,随着邪热深入,药物也需要深入营血去凉血中之邪,散血中之热。

在祛邪的同时,必须注意,温病之邪热,大都耗伤阴津,故需要辨清阴伤的轻重,及时给与养阴药物。养阴药物如芦根、玄参、麦冬、茅根等。清热与养阴并重。阴津若被耗伤,邪热则更可肆虐人体而出现燥热、神昏、谵语、窍道出血等热证。

温病虽为外感热病,然必须与伤寒鉴别。若温病误用伤寒治法而用温燥补阳之药,则加重阴津之耗伤,患者危矣。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由最初的中西汇通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学习中西医学已经六年,有不少心得和体会,现整理如下: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西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其哲学基础是“原子论”,即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而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即人体的各项功能是气的推动、运行、变化产生的。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橫看成岭侧成峰,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民族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中医的两大特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死的东西要学活。什么是死的东西呢?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当然也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八纲、八法、治则、辨证论治等,中医著作浩如烟海,中医宝藏尽在其中,初学中医的同学确实感到眼花缭乱,无从着手。我认为首先要对中医树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下决心把它学好。我年轻时抱负很大,想当书法家、文学家„„,后来因家乡穷乡僻壤,没有好的大夫,看病难,看病贵,为以后能看病方便,造福乡里,才立志下决习学医,并且中医博大精深,需要博闻强识,值得一生去探索,于是对中医涉猎成趣,迷上了中医。我认为学习阴阳学说是相当重要的,当年我的老师作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外国人吃东西需要什么刀呀、叉呀,我们中国人只要掌握好两根筷子(左为阳、右为阴)保持平衡,什么山珍海味,全部吃得干净利落。”诚然,常听老师讲:“在临床上每遇病症,总要辨别疾病的性质,是阳症抑或阴症,确实得心应手。比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一次我诊治一个病人:高烧不退已两月。各种抗生素(毒霉素、链霉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热早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认为是“阴虚内热”,以青蒿必甲汤加白薇,仅服三剂热就退了。又治一阳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苁蓉、仙茅、鹿茸、熟地之类药,效果不明显,古代名医张景岳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后用六味地黄汤(补肾阴),加入淫羊霍、仙茅、锁阳、汤超石(补肾阳)数剂而阳举矣。记得当时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请我吃烧饼,边吃边以稀饭送下,烙饼(属阳),稀饭(属阴)不仅吃起来齿频留香,而且吃了以后不觉口干,十分适口,这叫做“水火相济”吧”。

死的东西,诸如古文、四大经典,药性赋、汤头歌、百症赋之类,必熟读成诵,要反复吟哦,日后方见其妙,当然理解与熟诵是不可偏废的,必须把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苦读必精思”,背诵有助于理解经-文,扎实地学好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搞好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书背百遍,其义自见”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学医最重要的是懂得医理,医理不明,临症犹豫不决,只有把理、法、方、药的一些基本问题背诵牢记,才不致临症茫然,背诵必须择句择段,如《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仅十个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虚实(虚症实症)的重要关键和发生疾病的决定因素明确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无病诗:“得神面色润而明,目光精采语言清,神思不乱肌充实,呼吸调匀二便平”,概括了一个人健康无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态。雷公药性赋:前句:犀角解乎心热,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药性新编:前句:菊花逢枸杞,养肝明目多功。下句:桑叶得芝麻,除湿宽中可准。这一类赋体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难想出下一句来。君不见演员在台上二重唱嘛,男的声调铿锵和-谐,女的抑扬有韵,令人听了心旷神怡。至于背诵歌诀,除了要了解它的内容主治作用之外,还须抓住它的平仄韵律的特点,如当归补血汤歌诀是:“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芪归一倍,真阴濡希主之阳”这首歌诀,是用“七阳”韵,是属于平起平受的诗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歌诀就好背诵记忆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东西,在临床上有哪些指导意义呢?我在实习时刚跟师临症,却遇上一个口眼唱斜病人,老师看完人问我针什么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龙歌有云:“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于是说针攒竹、四白、地仓、颊车、合谷,老师点头称是。

活的经验:包括前人的经验和自己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及某些采风的民间经验。

(1)辨证论治的经验:所谓辨证论治,简单的说,就是认清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辨证求因、审因说治。比方说,一病人在臀部生疮,疮如鸡蛋大,局部(红、肿、热、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根据这些症状分析,属于热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处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用银花、当归、黄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疗,疗效颇好。

(2)方剂化裁的经验:如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感冒的经验。方用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薄荷(后下)8克,荆芥8克,蔓荆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一般感冒,灵活加减,确实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风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风热,加入银花、连翘;虚入感冒,加入黄芪、白术、防风;按小柴胡汤为解少阳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热,生姜和胃止呕,均为君药,半夏和胃降逆,黄芩透邪清热,都是臣药,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视书本以外的偏方验方:有些病症统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验方确能解决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医以及不少名医治疗都没见效,于是发布诏令,说谁能治好太宗的病,将得到重赏,长安城里有个民间医生叫张宝庄看到诏令,送上单方一张,用牛乳煎荜拨内服,太宗服后果然腹痛腹泻很快就止住了。“一张偏方气死名医”!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脚肿很厉害,久治不愈,老师开了防风30克,荆芥30克,艾叶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几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认为一个大夫,知识面要广,向名医学习固然重要,向群众学习更不可忽视,要虚心求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医学术流派很多,各个医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吸收别人的经验和长处,以补充自己空虚的大脑,不要骄傲自满,治好一个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学习上的拦路虎,叶天士十年间从师17人,故能成为一代名医。学习切忌带有色眼镜,不要认为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就满意,同主治医生或普通大夫就皱眉,其实我穿是主任医师的白大衣,可我的医学细胞远远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篇7:中医护理学基础范文

一、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衔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中首先立足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重点讲解一般护理、辨证施护。讲授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1)问题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精讲难点,解析疑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引出新的知识。在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病例,并对病例进行设问(针对病例提出若干个问题),围绕病例和设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如饮食护理的教学,教师先从病例导入,围绕病例和设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包括相关网站、杂志、书籍、报纸等),评估患者,制作PPT、教案,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带着PPT发言,讨论,由于导入病例及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患者,评估患者病因、病机,确定护理诊断,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们由只听、只看,变成为问题去寻、去学、去钻,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夯实了基础。

(2)讨论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化学生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在讨论中开阔了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

(3)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病例,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一般护理、危重证的辨证施护、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章节,教师均引人病例教学法,营造临床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4)角色扮演

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护士,设计好脚本,模拟医院场景,重点训练学生评估患者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在病情观察中,让一个学生扮演患者,模拟疾病的表现,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运用望、闻、问、切评估患者。

(5)学生小讲课

让学生参与授课,在学生授课前,任课教师需与学生多次沟通,就上课内容、授课技巧、幻灯制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保证授课效果。学生通过备课、授课提高了对课程的理解、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等。此种方式与问题教学法紧密结合。

(6)双语教学法

课程组正在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在危重症的辨证施护中拿出两个学时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护理的日益国际化。

2、实训教学

利用实训中心,在中医护理实训室进行中医护理技能训练,结合具体病案,锻炼学生中医护理技能应用的能力,如感冒患者的刮痧法、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拔罐法、痛经患者的灸法、失眠患者的耳针法、哮证患者的穴位敷贴法等。严格按照实训设计进行环境准备、用物准备,参照流程图进行指导。选派讲师以上职称的实训指导老师作为主带教,助教协助主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带教前主讲老师组织集体备课。课堂上教师认真示教,学生互相操作,练后老师抽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学生在学完相应的护理课程后,可以进入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固定时间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实训教学建立了多维评价方式,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可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抽评,课程结束后综合考评。这样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提高护理技能,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护理技能的学习兴趣。

3、见习教学

在医院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到临床,接触真实患者,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框架,从采集病史、护理体检等方面进行护理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理论与实际,课堂与临床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更增加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手段

1、中医护理学基础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程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全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与适量板书结合,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于接受,也解决了难以在黑板上表达清楚的一些问题,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2、直观教具教学。购置和研制了教学设备,如模拟人、舌苔图谱、脉象仪等。通过舌苔图谱、脉象仪反复练习学生病情观察能力。实训中心已全部运用现代针灸人模型、护理人模型、录像、VCD、挂图、幻灯片(教师自制)等电化教学,操作示范运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护理模型设备以及教师自制的多种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3、信息课堂

(1)网络课程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通中医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将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内容呈现于网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和学生宿舍中的计算机终端,延伸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通网络答疑系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建立教学互动机制。

(2)文献资料

篇8: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作为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 又称“灰色状态”, 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 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 但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映的程度, 尚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

2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

亚健康在西医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其临床表现在生理机能方面可表现为疲劳乏力, 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关节酸痛, 头昏胀痛, 心悸或头晕, 或伴头隐痛或头空痛、胸闷、汗出气短、失眠多梦或困倦嗜睡, 纳呆, 脘腹不适, 便秘或便溏, 性功能减退, 手足发凉或麻木, 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怕冷怕热等;心理方面可表现为精神不振, 情绪低落, 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 心烦意乱, 焦躁不安, 或恐惧胆怯, 反应迟钝, 精力不足,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性欲减退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 工作学习困难, 人际关系紧张, 家庭关系不和谐, 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据其临床表现可参照中医“郁证、眩晕、头痛、不寐、腰痛、胃脘痛、心悸、胸痹、虚劳、阳痿、泄泻、便秘、自汗、盗汗、聚证”等病症进行辨治[2,3]。笔者对亚健康头痛表述细化分为头昏重胀痛及头晕隐痛空痛, 以相应区分湿火实痛与血精虚痛;另外把性欲减退归入心理方面, 把性功能减退归入生理机能方面, 分而表述。

3 亚健康的分类及中医辨证

根据亚健康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中医病症特点, 笔者将亚健康的中医征型分为以下类进行辨治。

3.1 肝郁气滞型

症见胸胁苦满, 走窜作痛, 善太息, 精神抑郁, 心烦意乱, 脘闷纳呆, 暖气则舒, 或咽部异物感, 妇女经前乳房胀痛, 月经失调, 痛经, 舌红或暗红。治宜疏肝理气解郁, 方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 越鞠丸等。

3.2 肝郁脾虚型

症见胸肋苦满, 走窜作痛, 时发时止, 忧郁苦闷, 情绪低落, 善太息时有悲伤欲哭, 咽部异物感, 周身倦怠, 神疲乏力, 嗳气食少, 每因恼怒或情志刺激, 则攻撑作痛, 伴腹痛欲泻, 泻后痛减, 舌淡红或黯, 苔白或腻, 脉弦细或弦缓。治宜抑肝扶脾, 方选痛泻药方加味或逍遥散合六君子汤及甘麦大枣汤之类加减。

3.3 肺卫不固型

症见汗出恶风, 稍劳尤甚, 易于上呼吸道感染, 体倦乏力, 少气懒言, 面色少华, 苔薄白, 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 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气虚乏力加黄芪、黄精, 咽干阴虚加麦冬、五味子。

3.4 经络瘀阻型

症见胸闷、胸痛, 伴颈肩腰背酸痛、头痛, 四肢麻木, 周身不适, 晨起有不快感,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舒筋通络之品。

3.5 心脾两虚型

症见心悸健忘, 头晕目眩或头隐痛, 纳呆食少, 肢倦神疲, 多梦易醒, 面色不华, 腹胀便溏, 舌红苔薄, 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 方用归脾汤加减, 或天王补心丹、酸枣汤、四君子汤加减。

3.6 痰浊中阻

症见头晕重如蒙, 胸脘痞闷, 恶心时而吐痰涎, 食少多寐, 舌体胖或边有齿痕, 苔白腻, 脉弦滑或濡缓。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

3.7 痰热内扰

胸闷、心烦、失眠、恶食暖气, 吞酸恶心, 头重目眩, 口苦,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治宜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用温胆汤加黄连、山栀主之。

3.8 肝郁化火

症见性情急躁易怒, 胸闷肋胀, 嘈杂吞酸, 失眠, 不思饮食, 口干口苦, 或头痛目赤、耳鸣、便秘、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九治疗, 若目赤口苦便秘者则选龙胆泻肝汤。

3.9 肝肾阴虚

眩晕耳鸣伴头晕痛而空, 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 疲乏无力, 发脱齿摇, 女子多月经不调, 烘热汗出, 潮热盗汗或伴心烦易怒, 男子可见遗精早泄, 舌红少苔, 或有裂纹, 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用左归丸合滋水清肝饮加减。

3.10 脾肾阳虚

症见头昏欲睡, 形寒肢冷, 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 大便时溏时泻, 迁延反复, 饮食减少;或黎明前脐腹作痛, 肠鸣即泻, 泻下清稀如水, 遗精阳痿, 多尿不禁, 舌淡胖有齿痕, 苔白, 脉沉迟或脉细弱。治宜汤补脾肾、固肠上泻,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或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3.11 气血亏虚

症见周身乏力, 头晕健忘, 记忆力减退, 嗜睡, 心悸气短, 不耐劳作, 自汗, 纳呆便溏, 食后腕腹胀满, 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 舌质淡, 脉细弱无力。治宜调补气血, 方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

4 讨 论

因肝体阴用阳, 性刚喜柔, 主疏泄, 主升发, 喜条达恶抑郁。《知医心辩》曰:“五脏之病, 肝气居多。”郁生百病, 肝当其冲, 内伤杂病, 七情居首, 一般认为情志为病, 多缘于肝, 且情志为害, 又无不伤肝, 思伤脾, 但谋虑亦伤肝, 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 气机不畅, 升发不足, 肝气呈抑郁状态。而临床呈现肝气郁结表现, 而肝郁日久化火, 则出现肝郁化火症状, 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木克伐脾土, 复因思虑伤脾、饮食不节伤脾, 而至出现肝郁脾虚症状。笔者临床观察肺脾气虚型多由久病咳喘, 肺虚及脾, 或脾虚不能输精于肺所致, 出现肺脾气虚症状者多伴有慢支肺气肿器质性改变而已非亚健康状态, 而临床亚健康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易于上呼吸道感染, 汗出恶风, 稍劳尤甚, 并不伴有脾虚腹胀便溏证象, 也未出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改变, 笔者以为归为肺卫不固似为更妥切些。在临床常遇到部分偏执型患者, 常诉颈项肩背腰膝酸痛、胸闷、胸痛、头痛或四肢麻木等周身不适, 而临床做心脑电图、X线摄片检查, 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此类归于经络瘀阻型辨治疗效明显。另有一类亚健康患者, 素体偏胖, 且嗜食肥甘油腻, 临床出现头晕重困蒙、胸脘痞闷等症, 多由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清阳失展所致, 若痰浊郁阻日久化热化火, 则进一步出现痰热内扰症候。肝肾阴虚证多由房事不节、情志内伤日久所致, 因肝肾阴液相互资生, 故有“肝肾 (乙癸) 同源”之说;肝阴虚可下及肾阴, 肾阴虚则不能上滋肝木, 故两脏阴液表现出盛则同盛, 损则同损的特点。心脾两虚证, 多由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日久所致。脾气虚弱, 生血不足, 或统摄无权, 血溢脉外, 可致心血亏虚;心血不足, 无以化气, 则脾气亦虚。两者可相互影响成为心脾两虚证。亚健康患者中有些呈现出阳虚怕冷症候, 且其中大部分辩证不同程度属脾肾阳虚, 多由脾、肾气虚日久伤阳, 或水邪久踞, 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气血亏虚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症候, 多由脏腑亏虚日久, 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参考文献

[1]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M].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5-6.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上一篇:天燃气使用管理制度下一篇:食品药品监督局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一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