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2024-04-29

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精选9篇)

篇1: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中医发[2013]02号

关于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思想基础。我院作为中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坚持以人为本,弘-1-

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平衡和谐、因地制宜的原则。

2、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3、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4、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做到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四、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

1、规范中医病历的书写。在中医病历中体现中医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充分理解中医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在临床诊治中强化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的理念融入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

3、夯实中医基础理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中医“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和中医养生、保健、康复中体现中医学术体系 “扶正祛邪” 的观念。成立设置病床30张的针灸康复理疗特色专科,在病房大力推广蜡疗、针灸、中药熏洗、拔罐、推拿、刮痧及穴位注射、按摩等中医药传统项目技术。

4、制定和完善院训、宗旨。院训和宗旨是医院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医院办院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医院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来浓缩、概括医院的近30年发展历程,反映医院团结奉献、严谨创新、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诠释医院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理念,拟向全院公开征集,集众人智慧来修订院训、宗旨,使之具有激励之功、凝聚之效、约束之力。

(二)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

1、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永恒的主题。中医院文化建设要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举措上来,在提高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制定和完善各种单病种诊疗和护理规范与常规,开展各种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提高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住院病人的中医治疗率、门诊病人中医治疗率和中医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

2、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是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的实践者。要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实施中医“三名”工程特别是要做好中青年名中医培养,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为中医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创造条件,介入健康体检来开展中医体质诊察服务,做到未病先防,拓宽服务范围,打造有中医药特色品位的预防保健服务。

(三)中医药文化环境建设

医院环境反映的是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中医医院的文化品位要在突出具有传统特色的外在形象和内部环境上做好文章,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绿化美化,在内部环境设计上除创造一种干净整洁舒适的就医条件外,要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

1、充分利用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悬挂古代医家的画像,悬挂古医训、古医德的字画、镜匾等;

2、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栏、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3、在醒目位置竖立孙思邈等古代名医雕像,通过中医药环境文化的建设,广泛宣传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所优美、和谐、舒适的现代化中医院。

(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发展

1、制定中医药科研奖励措施,鼓励中医药工作者以基本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作用和疗效,开发科研成果,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赋予中医药新的生机和活力。

2、加强中医药研究,抓好民间中医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提高和推广应用研究,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五、组织保障

1、提高思想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促进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医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次实际行动,必须教育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保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以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抓好组织协调,细化落实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3、完善保障机制。(1)、要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协同、科室落实的运行机制。(2)、要建立考评机制,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考核工作中进行考核。(3)、要建立

中医药文化建设激励机制,把文化建设与人事管理、争先创优和医院行风建设结合起来,对在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积极、完不成任务和考评不达标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4)、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资金、设备等资源。通过教育培训及监督导向,培植和树立中医医院精神,努力提升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品位。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我们要继承与创新并重,专业与科普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认真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务理念,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公众形象,努力提高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效,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全面提升医院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医疗市场的竞争。

二〇一三年一月四日

主题词: 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中医院办公室2013年1月4日印发

篇2: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见

各科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管理局、市卫生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本院实际,现提出我院“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见”。

一、努力提高加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我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院都要注重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1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我院要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院歌、院徽、院训、办院宗旨、医院精神、医院奋斗目标、院报、院志等。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和提炼,我院的院歌定为《心灵的歌唱》,拟定院训为“关爱、诚信、励志、创业”,定办院宗旨为“继承创新、中西医结合”,拟定医院精神为“厚德载物、大医精诚”,拟定医院奋斗目标为“管理数字化、技术创新化、服务流程化、环境绿色化”。院徽正在征集中,院报为《菏泽市中医院通讯》,每月印发一期,《院志》的修订要列入议事日程,成立了《院志》编纂委员会,着手搜集整理编印成书。

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中医药文化。

(一)、在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文敏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根本,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在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2、医院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并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加以发扬光大,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发展战略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价值取向上决定“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在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如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3、要通过在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思想教育、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通过培训、教育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使全院上下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中医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我院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行为规范的主导作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3、要通过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在服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不断加深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底蕴,不断提高各级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促进医院的整体行为和职工的个体行为始终坚持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医院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我院加强中

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2、我院的中医药环境形象建设要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要通过主题活动,图文实物等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要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扩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3、要通过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全方位、规范化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优化我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促进我院在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切实做好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制定建设规划。我院要以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制定和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

(二)、落实建设责任。陈允望院长是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确定院办公室具体负责医院文化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纳入考核目标,做到每年有推进计划,每年进行检查评估,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三)、加强人员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篇3: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1 目前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现状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 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 尤其是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三个学科,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 将原《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二级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说明这三个学科本来就是中医早期的基本的临床学科 (可见这三门课程是中医基础学科过渡到中医临床学科的桥梁) , 它们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和实用性, 而且为整个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但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经典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尚不一致, 致使《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在中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在医学院校中, 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 尤其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 不仅需要学习中医课程, 还要系统地学习西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等大量的公共课, 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

专业思想不牢固。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 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 尤其是到大三以后, 随着西医临床课程的开设学习, 逐渐轻视中医专业课程的学习, 更轻视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 往往在大五临床实习的过程中, 受到医疗市场的冲击, 甚至完全丢掉了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

注重实验教学。这是目前中医学专业培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重实验而轻经典的模式也造成了开展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难度, 尤其是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大多数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均依靠课题, 依靠实验, 依靠“客观指标”, 因而中医学的研究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注意实验, 大量的时间也是花在实验中[2]。在以上三方面的大环境、大背景中, 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就很难开展。

2 关于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根基所在

中医经典医著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 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中医理论之根基所在。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在《内经》的基础上, 对中医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建立了外感和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从而完善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构架。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 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精髓[1]。

2.2 中医经典是通往中医临床的必由之路

中医经典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它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的必修课程,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三门课程在疾病治疗方面, 集治疗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之大成, 建立了各自具有明显特色的辨证理论体系, 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辨证论治体系, 而辨证方法的学习是中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1]。要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中医辨证的方法, 不但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中医经典。不深入学习经典医著, 要真正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是很难实现的, 也很难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学习中医经典还可以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就以《伤寒论》为例, 其中理、法、方、药和临床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在原文不仅记述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还分析了病因病机, 提出了治法和方剂, 融合了辨证施治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和研究原文, 不仅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基础和临床课程的知识, 而且可以领悟和模仿前贤辨治的思路, 对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 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帮助学生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能力, 拓宽用药的思路, 提高运用经方的灵活性, 所以说学习中医经典是通往中医临床的必由之路[1]。

2.3 中医经典是传承中医的源动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本意是为了拓宽专业口径, 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扩展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从近代名老中医之路看, 所有的名老中医无不精通中医经典, 接受过中医经典的洗礼, 在20世纪60年代,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共收集了97位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 这些名老中医的共同特点是, 他们的先辈和先师均十分重视他们学习经典, 他们也先后指导后学者要学习经典, 在他们的医案中, 运用经典理法治疗疑难重症的成功案例随处可见。由此可见, 学好中医临床经典是干好中医的必由之路[2]。李如辉对《名老中医之路》所录97家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态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人, 约占89.7%[4]。

以我校的郭谦亨、张笃庆、杜雨茂、张学文等多位著名教授为例, 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掌握也非常熟练, 对于原文著作背诵朗朗上口, 信手拈来, 临床灵活运用, 奇效如神。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是传承中医的源动力。

在中医学专业教育中, 尤其是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中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 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医学高层次人才中医临床技能发展的后劲, 使这些中医高层次人才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2]。

2.4 中医经典是培养专业思想的需要

中医经典著作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东方无可争议的医学中心, 诸多记载甚至超越了同一时期以盖仑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时至今日, 中医学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神话般地延续着自身的发展, 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及诊疗技术日益引起全球关注[3]。从这一角度看,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对于激发当前的习医者, 尤其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3 关于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强化修订中医经典教学大纲

课程结构应符合中医的学科特点, 强化经典医著的教学。由于中医学不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 其学术理论可以说是朴素的辨证法和医疗实践的完美结合, 反映出与西方医学十分不同的医学理念和思路。历史经验和医学实践都证明, 中医的经典著作, 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中医理论的阐述, 最具代表性地表述了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思维。因此, 对于中医专业人员的培养,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更要加强经典著作的教学。但是, 这些医著的教学又不能局限于医著本身, 而应通过对后世医家之注解、应用和发挥, 洞悉其理论实质, 揭示其思想内涵。目前4门中医经典课程的授课总学时本科专业不满300学时, 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及中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修订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使这几门课程在内容互相沟通、次序前后联系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其核心内容, 特别是用药思路、辨证方法、治则治法等。做到有的放矢, 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学时内, 达到强化中医经典教学的预期目的。

3.2 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中医高等院校有统一的中医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 有些院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但是针对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生这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没有统编教材, 所以加强中医经典的教材建设十分必要, 要积极寻求这四门课程的内在合理结构, 进行新的布局, 同时增补建国后50年来的研究新进展和科研新成果, 夯实中医学专业的临床基础, 拓展其未来的临床能力。我校在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 编写了《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复习范围》, 划定背诵条文, 初级考试以原文的背诵为主, 高级考试在原文背诵的基础上以综合运用为主, 考试形式为笔试加面试, 另外我校已开设有《中医病案选读》选修课程, 能否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 将典型的病案进行筛选, 进一步完善成为系统的中医经典课程的辅助教材,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更多地接触临床实例, 使理论知识掌握更加巩固、灵活, 这些我们还在积极的努力尝试。

3.3 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全国中医本科教育的现状是既要完成中医专业课程, 又在不断地增加西医课程的科目、课时;同时为了就业,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每个学生要将1/3左右的时间、精力投放到英语、计算机的学习上。而且中医教育前期侧重于课堂教学, 后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疲于听课、看书、背诵、应付考试,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客观上时间、精力的牵扯, 也使他们无暇思考新的问题, 摄取新的知识, 回溯中医经典。我校经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批准设立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结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者的优势组建实验班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现已招生2届, 教学效果明显,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除了教师讲解以外, 更多是采取互动的教学形式, 提倡鼓励教师使用PBL教学法, 使学生不再认为中医经典是一门枯燥无味, 难学难用的课程, 而是实用性强、疗效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课程。

在总结中医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对中医经典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摸索和探讨, 以期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促进中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为未来中医临床技能的发展储备后劲, 使这些中医高层次人才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 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 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学科合称为中医临床基础专业, 是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 亦是中医早期的基本临床学科, 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经典,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程革.关于中医经典医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导报, 2005, 11 (6) :83-84.

[2]柴可夫, 钱俊文.在中医学专业博士生中加强中医临床经典教学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 (5) :362-363.

[3]王岌, 乔模.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自议[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 (3) :58-61.

篇4: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省级统筹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各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落实“国标、省考、县管、校用”制度,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实行招聘计划省级统筹。建立普通高校毕业生乡村任教到岗学费奖补制度,对到乡村及偏远地区任教的高校毕业生,按服务年限实行以奖代偿。

三、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整合地方教研训资源,推动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共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新入职非师范专业教师岗位专业技能集中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与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加强本土化培养,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

四、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到2020年前,完成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360学时的培训。加大“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统筹力度,整合“乡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名师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优秀教师出国(境)培训”等项目,着力支持乡村教师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名师。

五、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纳入乡镇工作补贴范围,并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省农村地区,乡镇工作补贴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财力状况,在每人每月平均200元至500元的范围内确定,乡镇工作补贴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按照“就高”原则发放,不重复享受。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加快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

六、拓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渠道。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设置要向乡村学校倾斜,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要保持总体平衡;在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等评审和遴选工作中,将乡村教师进行单列。乡村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坚持“重师德、重师能、重奉献”的原则,制定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评价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也不要求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能力测试。

七、建立乡村教师奖扶机制。加大“楚天园丁奖”表彰和跟踪管理力度,对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予以表彰,重点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其中乡村教师比例不低于30%。省、县两级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任教达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建立“湖北省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对大病、特困教师提供援助;建立“湖北省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给予奖励。

八、加强城乡教师编制管理。对县域内教师队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县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当地学校教职工编制。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根据实际需要,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教学量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配备齐全,确保开足开齐课程需要。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九、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需求统筹实施派遣任教,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建立共同体,推动优质师资团队化交流。

十、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各级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新增财政预算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

篇5: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5-06-09 作者: 医药报期号:

加强班组建设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班组是企业内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是企业的细胞。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班组工作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为加强集团班组建设,提出以下意见望结合本单位实际实施。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选配好班组长

企业各级领导应重视班组建设工作,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局面。把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敢于管理、善于团结人的同志选聘为班组长。并有计划、有目标地做好班组长的培训工作。

二、班组管理工作的重点

1、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班组经济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权限到岗,考核严明,奖惩公平。

2、要把提高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作为班组的生命,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班组的中心环节来抓,把GMP、GSP的规范始终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对员工不断强化质量第一的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

3、要扎扎实实抓好班组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定额的管理和原始记录、凭证、台账、统计的建立和健全。

4、抓好班组现场管理,使生产现场的各个生产要素得到最好最佳的配置。各种生产工具摆放实行定置管理。

5、应用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成果,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使班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6、创建学习型班组,促进员工岗位成才。引导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结合实际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做到岗位成就事业,岗位实现价值,同时在班组建设中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育勇创一流的团队精神。

三、开展班组升级达标竞赛活动

集团将组织二年一次的全国医药系统的优秀班组和优秀班组长评选、推荐,每年组织市级文明班组的评选推荐,每年结合“两全双争”活动,年终表彰一批文明班组,每年五一节表彰一批优秀班组长,并给予奖励。

四、加强班组长协会的建设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班组长队伍。集团班组长协会和各企业班组长协会分会,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研讨班组管理工作,开展技术攻关活动,班组成员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各单位应根据集团的总体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制订出加强班组管理的实施细则,使集团班组管理工作尽快上一个台阶,促进集团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中共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委员会

南京医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篇6: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0 年我院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四届三次党代会和全国、全省、达州市卫生、中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按照达州市卫生局提出的“ 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医改主线,重抓质量提升,构建和谐卫生”总体工作要求 继续以“夯基础,强内涵,增效益,构建和谐卫生促发展”为工作思路,继续以“七抓”、“ 七化”为工作抓手并不断深化,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发展中医药,扎实推进卫生项目、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推动我市中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2010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一)按照卫生部、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市卫生局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坚持把突出公益性质、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构建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杜绝不合理收费,使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医院管理。完善落实医院各级各类岗位职责和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医院管理规章制度。汇集整理各级各类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准备编印成册让各科室每位职工学习掌握,该上墙的要上墙。加强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按照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着力落实诊疗规范、操作常规和医疗核心制度等各项医疗技术规范和制度,如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危重病人抢救、术前讨论、病历书写等,进一步完善质控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医疗安全,严防医疗事故发生。强化医疗、护理等各种文书书写规范,提高病历质量。重点加大住院病历的监管、惩处力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促进医患沟通,改进医患关系,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与目标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四)增加业务科室设置,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建立皮肤科;

2、将牙科纳入医院规范统一管理,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

3、加强手术室和麻醉科规范管理;

4、强化妇产科管理,加强业务能力建设;

加强我院妇产科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妇产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妇产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夯实妇幼保健服务平台;

以继续抓好“ 妇幼保健年”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住院分娩,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

提高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直报能力。

5、加强老干部医务室建设、规范管理;

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我院在万源市老干部局建立市委老干部医务室。加强老干部医务室建设、管理,为老干部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

6、建立电子胃镜和肛肠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五)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疗保险工作,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做到遵守诊疗规范,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严格执行报账制度,保障参合、参保人的权益。

(六)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传染病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及时高效,积极有效地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1)加强应急处置领导,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建立规范、科学、有序、高效的应急救援模式。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卫生应急教育、培训和演练。

(3)做好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注重提高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做好如食物中毒、甲型H1N1流感、紧急医疗救援等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传染病防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断完善各项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传染病诊疗行为,增强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强化内部管理,把传染病防治工作列入考核主要内容。

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院发展。

(一)深刻学习领会《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在深化医改中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明确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采取强化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的措施,使中医医院特色优势淡化的趋势得到扭转。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饮片收入占中药收入比例逐年提升。在重点、特色专科及特色病证等领域,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比例等核心指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走专科专病发展之路。医院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科室建设,继续全力打造名牌科室:建好一个诊疗室(四川省名中医诊疗室);争创痔漏专科和针灸推拿康复专科两个重点中医专科;继续强化针灸推拿康复科的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强软硬件及内涵建设,突出专科专病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并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环境等方面,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

(四)不断更新中医诊疗设备,不断丰富中医诊疗手段,广泛在临床应用非药物疗法,针推、康复等以中医传统诊疗为主的科室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五)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总结我院运用中医药防治甲流的经验,积极探索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中着力运用中医药方法,增加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知识,发挥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优势,扩大中医药医疗服务领域。

三、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支撑,加强医院全面建设,推动医院快速发展。

(一)在市委、政府的关心下、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相关单位的全力配合下,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综合大楼项目已进入土地征用拆迁阶段。我院将及时向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加强协调,争取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及其社会的支持。全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力争早日动工兴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我院的发展奠定 坚实基础。

(二)充分利用国家县级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的契机,完善急诊急救设备设施:添置更新呼吸机、除颤仪、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急救巡回车等急诊急救设备;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急诊急救水平:一是加强组织急诊急救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进一步提高急诊急救诊疗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二是加强急诊急救物资管理,急诊急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会诊迅速到位;三是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四、加强我院行业作风建设

(一)加强我院各类制度的规范管理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深化整改和总结工作,开展医疗质量专项检查,严格医疗技术、人员和设备准入。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加大对诊疗行为合理性的监控,规范医院和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大力开展医师、护理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切实抓好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和医疗安全事故防范。

2.加强医院规范管理。一是要加强班子团结,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民主决策;二是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做到增收节支,杜绝随意开支现象;三是要严肃行政纪律,严格执行基建、设备购置、资产处置报告审批制度;四是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指导和帮扶下,积极开展医院上等达标创建活动,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五是继续深化“ 七抓”、“ 七化”并每一抓每一化各办1— 2件有研究讨论记载、有实施方案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断改善就医诊疗软、硬环境,办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民群众满意医疗卫生单位。

3.不断完善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透明度,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消费的知情权,探索、建立医患双方的 沟通机制,积极建设和谐有序的医患关系。

(二)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和树立职业道德,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从严整顿医务人员开单提成、收受钱物的歪风。

2、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解决医务人员报酬与经济收入挂钩问题。

3、严格医疗器械采购审批,强化医药价格管理,严格执行药品网上招标采购。查处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中吃回扣和新农合、医保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4、继续加强整治医院职工(含退休人员)开设私人药房和地下诊所的力度。

五、抓好工会工作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 保增长,抓维权,促和谐”这一主线,以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为基本要求,严格按照市总工会2010目标管理工作要求,正确把握卫生党政工作中心,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参与,为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2:

万源市中医院 2010年中医药特色建设实施计划

一、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文件要求,在全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按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四川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四川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按照“二乙”中医院的标准,加强对全院各科的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二、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中风病专科、骨科及肝病科,打造中医品牌。

三、积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按医院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医院将投入资金用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四、加大资金投入,更新中医诊疗设备 我院针灸康复科因现在业务用房少,中医诊疗设备陈旧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今年,我院计划投入5万元,用于针灸康复科的设备购置和更新,计划新购置中药熏蒸仪一台、三维电动牵引床一台,电脑中频治疗仪三台、电针治疗仪四台及针灸针、艾条等设施设备。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六、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篇7: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科室:

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推动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精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为人民群众提供

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中医院发展活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和谐开江县和全面建设小康服务。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使人民群众从治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三、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一)在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并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加以发扬光大,在思想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发展战路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价值取向上决定“追求什么,放弃什么”。从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方面在全院上下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院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

和员工手册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在服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底蕴,不断提高各级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促进医院的整体行为和职工的个体行为始终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院形象是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利用医院宣传栏、墙报、视频系统等多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名医名家介绍,就医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扩大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院在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为了保证中医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决定成立开江县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党支部书王小林任组长,方健、吴雪莲、王波、蒋建军为副组长、院办、政工、医教、护理、财务、药剂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各科主任护士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方建兼任办公室主任、李辉才、唐德竹任副主任,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

(二)制定建设规化

坚持近期和长远结合,立足中医院历史传承,建设发展情况及实际,按照“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突出建设重点,细化建设要求,做到中医药文化内涵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落实建设责任

院长是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为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将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做到每年有推进计划,每年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四)经费保障

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经费预算,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须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篇8: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特别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 乡村医生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服务条件显著改善, 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 乡村医生队伍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 难以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经国务院同意,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从我国国情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长远建设出发, 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 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 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 主要目标。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 力争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 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乡村医生各方面合理待遇得到较好保障, 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 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明确乡村医生功能任务

(三) 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 (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 下同) 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四) 合理配置乡村医生。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 各地要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 合理配置乡村医生, 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

三、加强乡村医生管理

(五) 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 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要严格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要求, 由省级人民政府制订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人员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具体办法。

(六) 规范乡村医生业务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 规范开展乡村医生考核。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 由乡镇卫生院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乡村医生学习培训情况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

四、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

(八) 加强继续教育。各地要按照《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2011—2020年) 》要求, 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 (卫生) 院校 (含中医药院校) 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 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

(九) 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

五、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十) 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在同等条件下, 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进一步吸引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聘用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十一) 规范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各地要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 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 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 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 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六、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

(十二) 开展契约式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 探索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或由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 (含全科医生) 和乡村医生组成团队与农村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 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并按规定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 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乡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 除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外, 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 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十三) 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 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考试大纲, 统一组织, 单独命题, 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七、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

(十四) 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各地要综合考虑乡村医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本, 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保障乡村医生合理的收入水平。

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根据核定的任务量和考核结果, 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在2014年和2015年将农村地区新增的人均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医生的基础上, 未来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继续重点向乡村医生倾斜, 用于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 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要通过设立一般诊疗费等措施, 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分担。在综合考虑乡村医生服务水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 科学测算确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 原则上不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 并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对于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 要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 给予定额补助。定额补助标准由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乡村医生人数核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 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

(十五)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待遇。对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 地方财政要适当增加补助。

八、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政策

(十六) 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各地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 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 各地要结合实际, 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

(十七) 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 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确有需要的, 村卫生室可以返聘乡村医生继续执业。

九、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

(十八) 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各地要依托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 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 进一步支持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加快信息化建设, 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 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

(十九) 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可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 不断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

十、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 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统筹考虑。各省 (区、市) 要在2015年3月底前制订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并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十一) 落实资金投入。县级人民政府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和省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予以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 确保专款专用, 不得截留、挪用、挤占。

(二十二) 开展督导检查。各地要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 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建立督查和通报机制, 确保乡村医生相关政策得到落实。

2015年3月6日

篇9: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留学生 中医药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9-02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中医药专业仅次于汉语言专业位居第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结晶,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 加强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的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药教育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快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俨然是中医药国际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主要形式,通过留学生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认可中医药。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别也出现了扩大化,最初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以中国的近邻日、韩国家的学生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留学生也把中医药学作为来华留学的首选专业。但是留学生很难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以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东南亚的留学生,虽然能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毕竟还是与本国文化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和障碍。

因此在中医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国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会说流利的汉语,会日常的交际,还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的有力支撑。正因如此,高等中医院校不但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能让文化成为专业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要使文化学习成为专业学习的良好基础。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留学生学习中医,汉语言是基础,没有过硬的汉语言水平是肯定不会在专业学习中取得成绩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课程的学习,打好汉语言基础。但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人文地理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否则只是表面肤浅的认知记忆。但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此类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造成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显得尤为吃力,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人文学科、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很难形成中医思维和逻辑。

因此,中医药国际教育不但要加大汉语言课程的教学力度,还必须加大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教学地位。开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经典著作鉴赏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新问题的提出就要求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外事管理干部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中医药知识,更应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思辨和领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把握中医灵魂和命脉的大医精诚的高级人才。

2 重视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保持中医优势特色的途径

2.1 拓宽文化教育空间,创建文化教育新模式

为增进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氛围,无论从教室的布置还是体验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应努力创造具有烘托中医文化氛围的活动,使学生积极营造有中医药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举办艺术节等以提高留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型活动。定期开展中外学生联谊会,不但能增进中外学生感情,同时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我校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中外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既有中医学知识又包含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种竞赛不但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记忆。此外,我校部分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天津”、“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北京—— 大型科普晚会”的活动,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留学生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热爱,并能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只对其中某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和造诣,若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恐怕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此问题,高等中医院就要从引进师资方面考虑如何解决。如果只引進医学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人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那么就要考虑从文科院校直接引进具有人文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能独立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还占少数。

此外,也可重点培养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一些即将毕业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使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以致用,在留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可以视留学生教学为儿童教学,只讲一些肤浅的,皮毛知识,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贯彻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3 创新文化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上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按照PPT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认为中医教学就是陈旧的,呆板的。而PBL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发展的一种教学大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在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中尤其适用。PBL即“问题导向学习”,它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问题式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国文化的深邃以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都会增加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难度。因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是留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问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减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尝试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查找信息,探究答案,总结规律,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大家的观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加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1 是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说明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自己所选院校和专业的热爱。但是由于受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会让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产生陌生感、恐惧感和思乡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在华期间的学习生活。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尽快的熟悉中国国情和民俗习惯,还可以大大提高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留学生这个群体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让留学生从初来中国的陌生感、恐惧感,到逐渐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并且接受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是我们外事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中医思维培养途径[J].四川中医,2008,26(8):41-43.

[2]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63.

[3]胡森.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必要性及思考[J].中医教育ETCM,2004,23(3):81-83.

[4]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5]张宁.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实践活动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6,30(5):209,246.

上一篇:吴小莉:感受职业女性的“幸福”下一篇:于思念的句子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