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

2024-04-17

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精选7篇)

篇1: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学习心得

刘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有幸参加了“全国新语文阅读和写作模式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我更是有幸聆听到了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专题报告,齐静老师的“比较阅读”专题报告,以及邢淑红老师的“主题阅读”专题报告。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深远悠长……

其中使我内心受到触动最大的是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讲座,韩老师干脆利索而又不失亲和,我不但佩服韩老师的谦虚和真诚,而且佩服她的大胆改革。

她说:“我不是学者,不是专家,就是一位区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带领孩子认认字,读读书,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她说:“今天我向朋友们推广的做法,你们可能做不到,因为你们的大教育背景不允许你们做。你们忙着应付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哪来的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呢?”足见韩老师的谦虚与真诚。

是呀,“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5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是要真正地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时间必须有所保障。为此,韩老师向校长提出要求,取消考试,为海量阅读的试验提供时间的保证。虽然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或老师的质疑,然而实践证明,海量阅读与考试并不冲突。孩子们没有了考试的枷锁,会更有充足的时间来徜徉在书海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在广泛阅读中,孩子们的识字量突飞猛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远远高于平行班,至于生字的书写这道难题在韩老师的集中训练中也迎刃而解。孩子们不再视复习期为灾难日,那快乐的情绪,强烈的读书欲望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期待的。学校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学生”,具备从学习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的能力的学生。韩老师的这种大胆改革的魄力令人佩服。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是阅读。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就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所以说,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条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的通衢大道。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会尽力将所思所感践行在教学实际中,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语文教育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阳光、幸福,让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梦想成真!

篇2: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

相公中心小学

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了《金牌教案》,只有靠我们自力更生,还要准备精炼的习题,有时还要自编教材,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学去做,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是难以做好的。

篇3: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破译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有各式各样的读本。除了教材之外, 这些读本有的是在书店里买的, 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就是教材, 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 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 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 这么多读本进入课堂, 怎么教?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里那种恒定的起承转合的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 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 没有了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 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 问一两个问题, 接着读下一篇。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学生读得滚瓜烂熟之后, 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接力背, 小组背, 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 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 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

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鲜活的现实并能目视千里、耳听八方?那种只靠一篇课文一本教材“喂养”着学生的做法能行吗?学生不能获得海量的文字信息, 狭窄的视野, 有限的常识, 显然连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是奢谈, 更不用说通过语文教学实现育人的远大目标了。

破译韩兴娥的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学的难题至今还困扰着万千师生。有人把这个难题的存在归因为汉字本身的复杂外形。其实, 明清之前似乎没有多少中国人望汉字而生畏, 至少在一般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抱怨汉字难教。古代私塾中的学子, 只要两三年工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汉字, 自主读书的时间比当下的学生提前了三四年。

韩老师也说:“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看看韩兴娥是怎么大胆改革的——

简化拼音教法, 缩短教学课时, 让拼音当工具而不是变成另一套文字。她一节课教一串 (6-8个) 字母, 三周就把拼音学完了。拼音说到底是帮助识字的工具, 而不是另一套文字, 拼读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韩兴娥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自学”, 不露痕迹地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开学第一天, 韩老师说:“孩子们, 我们唱首歌吧!”

她发给学生那本自己编写的小册子,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 结合入学教育读儿歌认生字, 一年级的蒙养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 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 谁有能力、有兴趣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就会得到新颖别致的小奖品。

创设情境给学生识字, 是韩兴娥老师的独门招术。她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 一面是汉字, 一面是音节, 在课堂上练习拼读。学生不亦乐乎!韩兴娥在教女儿学拼音的过程中知道小孩子拼读的不易, 另一方面, 尽量降低写字的难度, 这是韩兴娥识字教学的另一独门妙术。

大江南北司空见惯的低年级写话训练, 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在作业本上只写“字”不写“词”, 让一年级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正确写“字”上。到二年级时做“根据拼音写词”。

海量阅读有妙法——破译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目标

海量阅读, 自然是以多取胜, 但她却能做到繁而不杂, 多而不乱。她有着相当清晰的阶段目标。

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 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而韩老师的看法是, 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 许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 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然而, 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 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当然不能。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 各类儿童文学读本;高年级:《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从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 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 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值得赞赏的是,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还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特好的范例, 就是要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 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 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 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选文, 六年里, 没有让孩子读一本有挑战性的大部头, 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培养学生读有深度书籍的时机。

看看韩老师是怎样带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 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韩老师课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 但真正直面原文时, 她还是陷入了为人师者最难堪的尴尬之境:她所选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 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韩老师对学生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 文言引文只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 读的速度较快, 半年时间, 他们粗略地学完了三本书。再回头去复读时, 师生发现, 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 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 能解释大体意思。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 又学习了第二遍。

破译韩兴娥的母语文化心结

据韩兴娥说, 她是无意间跟经典读本结了善缘。六年级时, 她带着学生读《论语》《道德经》, 全国各地的同行听完了课后, 好奇地问她是不是对经典作品有深厚的感情和造诣, 她却不怕大家笑话自曝内幕:根本不懂经典。她说:中专毕业本来就缺乏功底, 再加上除了小说外, 诗歌、散文没背几篇, 对经典的了解水平那绝对是“小儿科”, 除了中小学课本上的那点诗词之外一无所知。

为何要选经典读本呢?她说, 缘于两个机缘:一是四年级时, 学生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速度学完了老师能搜索到的所有读物, 她手头已经无书可读了。而当时在书店里到处都可以买到《论语》和《道德经》;其二, 是受陶继新老师的影响, 她发现陶老师酷爱经典作品。饱读诗书的陶老师从中年开始有规律地背诵中国的经典作品, 这种做法用于小学生难道不适合吗?于是, 抱着试试的心理, 她把经典引入课堂。

篇4: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

关键词:不良现象;存在问题;探寻方案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开始注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挖掘,以及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但这时常成了一个空口号,流于形式,教师往往忽略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忽略了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学生涉及到阅读相关的题型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望而生畏、无从下手、谈其色变。现在透过语文课堂来具体了解小学课内阅读中存在的不良现状,探索解决的方法。

一、学生在课内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

1.有口无心地读——白读

以中年段阅读教学为例。中年段的阅读课文都需要学生回家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中,多次地朗读课文是不可缺少的。在检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要么只是匆匆忙忙地读了几遍,要么只读一遍,像这样的读,只能是白读,更有甚者根本没读过课文。

2.囫囵吞枣地听——盲听

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似乎刚引领着学生一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马上回头抛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很多学生只能干瞪眼,像无头苍蝇似的,无从解答。这是因为学生忽略了倾听,倾听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会认真地倾听才能与文本近距离接触,否则就是盲听。

3.只言片语地说——瞎说

以中年段口语交际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但我们在课堂上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通顺、清晰地表达出来,有的甚至不愿意主动表达,金口难开,更不用说努力用言语打动他人了。

4.漫无目的地写——乱写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作上记号,我们的学生则反应不一,有的只是静静地默读,有的在发呆,相对好一些的学生会圈画出文中的字词,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文中,更不用说读文之后写小练笔了。写是必须建立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的,它是听、说、读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正是因为缺少认认真真地听,流流利利地说,扎扎实实地读,才使我们的写举步维艰。

当然,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应该学会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语文味的教学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偏重于文本的分析讲解,忽视了学生在表情达意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更有甚者只重学习的形式,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让教学留于表面,缺乏语文学习的氛围,把语文课活生生地上成一堂科学课、美术课,偏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2.缺乏系统性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那是因为语文教师缺少“大语文”的意识,目标只局限在“一课”或“一单元”,看不到“一册”“一学段”“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

3.缺乏创造性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而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把“例子”当成了法宝,一篇短短的文章能衍生出许许多多,有些甚至连教师都无法争论出所以然的问题,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滥用多媒体,用多媒体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标准化的图像取代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殊不知这一教学过程已侵犯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三、解决的方案

1.授以读法,提高效率

是我们的学生不爱预习课文、不爱读书吗?并不全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那为什么又存在不读书的现象呢?根据调查,不读书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不理解为什么一篇文章要读这么多遍?不知道一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去读?所以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一味地责备我们的学生,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读一篇文章,第一遍要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第二、三遍要基本读通、读准字词,读顺课文,理解字词含义;第四遍要学会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第五遍再根据不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读完课文五遍之后,还存在着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用铅笔做上记号,带着疑问走进课堂,预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解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落实“三到”,即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2.施以鼓励,培养倾听

四十分钟的一堂课,面对那些蠢蠢欲动的学生,那些“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如何保证他们“听”的积极性,听的质量,这是对教师教育机制的考验。认真的倾听,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鼓励的话语,在听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何捷老师上的《匆匆》这堂课,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上课伊始,何捷老师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这节课要选出一位最会倾听的同学。”听到这儿学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竖起耳朵来听这位教师接下来的话,这也为上好《匆匆》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请这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回答……”“真是一个会听的孩子!”“这么精彩的发言,离不开你的认真倾听。”“你不但听出了……”一堂课下来,教师运用了丰富的评价,不断地鼓励学生,提醒学生,要学会耐心地倾听,要保持认真地倾听,我们的学生也正如教师所愿,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最佳的倾听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去捕捉学生的每个进步,让他们享受到喜悦,让课堂自然而然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双管齐下,学会“说”

我们常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通过“说”和“写”体现,但我们大部分学生存在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的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即使教师一堂课备得再精彩也无计可施。如何打破阅读教学中这一尴尬,是我们各年段教师所要共同努力的。

(1)给予鼓励,提供“说”的动力

对于那些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而言,教师鼓励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有利于抚平学生的紧张感,能让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很多这一类的学生课下声如洪钟,但一遇到教师提问就紧张脸红,或沉默不语,或结结巴巴,究其根源就是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说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会不会没面子……所以我们教师此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话语都非常重要,真正撬开学生金口的恰恰就是教师的“鼓励”。

(2)提供平台,培养“说”的能力

除了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还存在不会说、不善说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或先天资质较差,或对所要说的知识不懂,或词语贫乏,或内容简短,或语病较多……针对这零零种种的现象,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培养其“说”的能力。阅读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学,它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课堂中说话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说话的训练。首先我们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活泼多样。经验证明,自我介绍、看图说话、讲故事、讲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都是学生爱说,容易说的话题。有了“说”的兴趣,教师不能放纵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条理地乱说一气,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指导,如果缺少说话的要求和典型的示范,就谈不上指导。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学生边练边指点的评价和示范中。因此,说话训练离不开对说话内容的评议,可让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改说,日积月累,就不愁我们阅读课上冷场,说得流利、说得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5:初中英语海量阅读初探

【关键词】初中英语;海量阅读;学生;教师

初中时期的英语学习对学生十分重要,而阅读部分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知识板块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阅读一直都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总结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其中海量阅读就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初中学生在运用海量阅读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完善的研究计划,希望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

一、研究计划

为了有效了解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本人制订了完善的研究计划。此次研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目的

此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准确的把握初中学生的海量阅读情况。通过研究找出影响学生海量阅读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找出解决影响学生英语海量阅读有效性的解决方案,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研究方法

鉴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在访谈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了解学生英语海量阅读的问题,获取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情况。

二、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访问。访问了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访问了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之后对初中英语老师进行了访问。在访问过程中做了详细的记录。

三、研究结论

通过大量的访问,掌握了學生英语海量阅读的实际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学生在海量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应该值得提倡的优点。同时根据对老师的访问,不仅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且也对老师对学生的海量阅读指导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制定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有效性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一)学生在英语海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海量阅读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

所谓英语海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目前初中学生存在对英语海量阅读的含义理解不清晰的情况。学生不能对英语海量阅读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2.对英语海量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根据实际的访问发现,很多学生对英语海量阅读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多学生对英语海量阅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实际上通过海量阅读是能够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有很多其它的帮助。学生阅读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所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而英语文章是英语基础知识的集合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去体会、去感悟、去寻找最优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得到不断提升。总之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初中学生对阅读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3.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在访问中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进行英语海量阅读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越多越好,只要有数量的积累就是有效的进行了海量阅读,实际上进行英语海量阅读需要把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学生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有效的阅读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是低效的,即使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活动,也难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海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英语海量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访问中发现,老师对初中学生英语海量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认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因此,进行英语海量阅读的条件不具备。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进行定量的阅读即可。

对于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应该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三)有效促进初中学生英语海量阅读有效开展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师生对海量阅读的认识。

对于初中学生进行英语海量阅读,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学习负担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同时受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限制,在进行英语海量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难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读与初中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文章,如果要求读超出能力范围的文章,那么,可能适得其反。第二层含义是“数量”,初中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超负荷的英语文章,而这里的海量我们只能理解为“大量”,学生要多进行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英语文章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做到兼顾各学科的学习。

2.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在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有效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对学生如何有效进行英语阅读进行指导,对于哪些文章学生应该精读,哪些应该略读,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进行思考,积累有效的阅读经验,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与综合英语素质的目的。

篇6:“海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

运用的必要性以及意义

小学教育中,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基础教学,是推动小学教育重点的学科,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为提高小学教育水平以及促进学生未来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 自从上世纪以来,国家便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教育上的关注以及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及教材改变之后,国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已经基本上扫除了文盲。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为开放,这对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是有重大作用的。而这些都使得现代小学教育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不同于传统的小学教育,当然,其目标也必然是与此前不同的。现代社会呼吁新生代人才的出现,因此,教育也必须得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小学教育切实提高质量,促进小学生能力的增长。通过“海量阅读,大量识字”的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尽快地了解中国汉字,解决生字问题,同时又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增长,这正是当下教育所需要的。

推动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上具有更完善保证以及更快的速度,小学生在智力发育程度上已经足以接受现阶段的知识。现代小学教育中虽然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学生所接触到的范围也更加广阔,但是仍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所沿用的课程教材仍旧没有多大的变化,语文课本所蕴含的的知识量还是不足以满足小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且,由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层次不齐,其在进行课程教学上,所能传授的实际信息量也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进行了一两年的学习,而实际所掌握的的汉字量却十分少。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在课本上所能获取的知识量很有限,而在课外又缺乏相应的材料进行补充,所以才使得这种情况出现。通过应用“海量阅读,大量识字”这一教学方式,即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到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同时以这种海量阅读为手段,大量地认识生字,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这是有利于推动小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很有效的方式,对于现今的小学语文教育很有参考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促进小学生阅读材料的增加 “海量阅读,大量识字”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时,首先要做的便是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使其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各种材料知识。在早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课本的重要性,而将其他课外的阅读材料都排除到学习范围之外,很多时候学生阅读课外材料便等同于不用功学习,所以在进行阅读扩展上,基本是进步很小的。而且作为小学生,其大多数的课外时间都在玩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阅读材料,在这种阅读材料获取途径少以及阅读自觉性低的情况下,促进“海量阅读,大量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就必须不断促进小学生阅读材料的增加,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此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辅助学生解决阅读困难 “海量阅读,大量识字”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少不了教师这一角色的作用发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海量阅读,大量识字”教学方法运用的起步阶段,学生所面对的困难往往较多,对于这些困难,若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就很容易便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降低此种教学方式的实际效能。小学生在生字以及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都是不够的,这时候便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与辅导,及时给予背景知识上的补充,减少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的困难,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之中的乐趣,这在某个程度上也需要教师不断补充自身的背景知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增强同步性,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如此才能使得“海量阅读,大量识字”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中长久地运用,并发挥实际效用。

结束语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需要的是更具有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对小学生能力的充分开发。而在此过程中,又要注意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海量阅读,大量识字”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以阅读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运用得当的话能够通过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小学生学习以及小学语文教育都是有很大的益处。

篇7: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

关键词:海量阅读 阅读素养 兴趣

现阶段我们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信息的传递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先进,人们的交流也开始变得相当频繁,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基础教育甚至国家发展中起到的基础作用。全球性或者国家层面都相当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的研究。海量阅读是教育的基础,同时让小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借助丰富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滋养小学生的内心,充实小学生的人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指明道路,有助于小学生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学校方面也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素养,对开展素质教育,进而使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进而提升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相关的理论知识

阅读是人的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是读者对读物的一种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习惯指的是经过长期逐渐形成的稳定性比较高的阅读行为,主要包括小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阅读的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方式和阅读意志等多个方面。海量阅读是指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扩展自己的阅读量。良好的海量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的丰富,提高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的某位作家就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增加作业量和补课,而是大量的阅读”。阅读者通过知觉、感觉、想象和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进而理解阅读材料的深刻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阅读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主要手段,也是发挥小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的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的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并且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都是离不开阅读素养的,“阅读素养是应该从小学开始就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能力”。阅读素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国民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最终的竞争力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精神力量的获取和培养必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够浓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坚持性、认知力,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情商。在不知不觉中热爱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扩大阅读量进而促使阅读素养的提高。但根据2015年我国小学生的学习报告显示,我国45%的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到2.5小时。应试教育下,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用于阅读的时间比较少,也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大有关。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有其极大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对小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导致小学生对儿童文本阅读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家长提供给小学生的读物总是以各种作文和与学习相关的联系册为主,小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读物很难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小学语文教学中总是不经意间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大部分都是以分析为主,对阅读的考查也是以评测小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主。这不仅损害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使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导致小学生的阅读量无法提升,阅读素养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2.阅读的目的性太强

小学生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使小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的家长对小学生的读物有着很大的限制,目的性非常强,经常用世俗的功利心态来看待小学生的读物,动不动就是要与考试挂钩,时时辅导,天天教材。除了教材与辅导书之外,一些有品位的读物都是闲书,看不到情感性阅读对小学生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巨大的潜在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小学生就算开展了课外阅读,也只能被迫去阅读一些与提高考试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书籍,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阅读。小学生的心里发展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弱,有着比较强烈的从众心理和较强的模仿性,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他们对阅读的态度和他们的阅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吃力的被动阅读,就很难沉浸其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所以,就算海量阅读,也只是提高考试成绩,对提高阅读素养无用。

3.忽视阅读方法的教学

语文阅读的方法也是十分丰富而且多样的,按声音又可以分为默读和朗读;按阅读方式又分为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方式。每一种阅读方法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应该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提倡应用“探究自主、合作多元”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充满活力。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了虽然有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间,却不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没有发挥各种阅读方法的优势效用,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时更多的只是关注小学生对课文背诵记忆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没有从长远角度去教学阅读方法。导致阅读空有量,而无法提升阅读素养的质。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感情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亲近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小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并学会在阅读教学中查找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个字,每句话,在阅读活动中学会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也应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目标,结合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交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情感特征比较突出,他们正处在个性期向社会性转化的关键时期,非常愿意与他们交流,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合理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很多有利的条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增强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阅读量,以海量阅读的形式来提升阅读素养。

2.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自主支持体验、课外阅读和减少阅读的功利性

自主支持是指小学生或者学习者们相信重要的他人,如父母、教师和朋友等支持他们的自主性动机。为小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支持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参与做决定,并且适当的时候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避免压力性的要求。小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高度自主支持选择课外读物,更加有利于小学生提升成绩,促进学习动机的内化,促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自尊。不要把个人意识强加给小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多为小学生提供不同的合理化的建议。当然,让其有自主权也不是放任不管,对一些暴力读物要抵制,并给小学生合理的解释。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要保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书籍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籍,多背诵一些优秀的古今诗文,让他们感受到书籍的魅力,产生喜爱之情,学生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温馨幸福的。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阅读,让他们自己主动增大阅读量,求知若渴从而提升阅读素养。

3.注重阅读方法教学,做到“读思结合”

“学起于思”,学生要阅读与思考同步。从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对于符号化书本的知识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有教师必须借助比较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完成小学生转化符号性知识的目标。对此,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探究、合作、参与”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使得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够生活化,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去理解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中的“读与思”相结合的目的。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去思考,将阅读中的精读、略读、速读、选读等方法合理的运用起来,让学生阅读与思考同步。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老旧教学模式,指导小学生在阅读形成做笔记的习惯、运用字典等工具书和学会有选择去阅读的好习惯,教学生及时将生字和生词圈出来,使其通过查阅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体会文字、词意,从而做到从句到段、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样做不仅使其加深了对读物的印象,也是使其真正做到对阅读消化,领悟通透,让其海量阅读慢慢沉淀,提升其阅读素养。

四.总结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社会各界对每个人所具备的阅读素养,这种基本的社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从小抓起。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阅读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要对孩子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阅读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的感兴趣的海量阅读分不开。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又是海量阅读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知识面越来越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最终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将我国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的方式广泛地传播与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高懿.小学生阅读素养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晓洵.“知沟”视域下的来安县城乡小学生阅读素养差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职雪雯.从PIRLS项目看阅读素养的测评与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潘艳.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提升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1

[5]于丹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下载课内海量阅读方案】相关文章:

课内海量阅读教材07-07

课内海量阅读识字教材01-10

海量阅读方案范文05-27

海量阅读活动方案07-03

小学海量阅读方案07-22

海量阅读活动方案06-19

海量阅读实施方案07-03

海量阅读范文05-16

海量阅读心得06-20

海量阅读套餐范文05-27

上一篇:税率和利率教学设计 教案下一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