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2024-06-04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精选8篇)

篇1: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期末考察作业

题目:从博弈论看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

姓名:范家丽

专业:生态学

学号:1007040158

指导老师:刘涛

一、博弈论的观点和基本要素

博弈论,也常常被称作“对策论”、“赛局理论”等,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2005年,因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给博弈论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在任何一个博中都需要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一组局中人、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局中人可以得到的盈利,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目前,博弈论已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同时,在生物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简单地说,博弈论研究具有利益冲突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问题。它的引入对产业组织的贡献在于它为解释和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行为分析工具。汽车市场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在需求高涨的时期会更加趋向于具有竞争性,他们之间的价格变动会更加频繁。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为了对汽车的降价行为做比较深入的分析,本文以江铃集团和另外一家势均力敌的竞争厂商的价格竞争为代表,从静态博弈来考察其在各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选择。我们假设江铃集团与其竞争厂商从一开始在价格上就存在着非合作博弈竞争。过去两个汽车厂商原来均以同 一种较高的价格(这里称为“高价”)销售汽车,在降价前双方共享市场各自获得的收益分别为U1和U2,当江铃集团为了抢占市场,开始降价而其竞争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由于都销售同档次的汽车, 故可以将意愿购买竞争厂商汽车的顾客吸引过来,从而它带来的受益远大于因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故可使其受益净增Ua,这样会减少竞争厂商的销售量,使得其收益损失为 Ub ;如果两厂商同时降价, 但因双方共同降价, 不能单独享有市场, 故各自的净损失均为Uc(Uc

通过对得益矩阵的分析可知:在给定竞争厂商价格策略的情况下,江铃集团选择降价都比选择高价的受益大, 即U1+Ua> U1 或U1—Uc> U1—Ub,从而说明降低价格是最优策略,(降价,降价)是一个纳什均衡。这样,先行降价的厂商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随着其他同类商家的竞相降价,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且渐渐转变成劣势,其降价策略变成了无效策略。商家的竞相低价竞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波及整个行业的利益。由于本博弈是一个一次性非合作博弈定价问题,且两汽车厂商肯定对方会按照个体的行为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尽管双方都采用降价的策略不是理想的结果,但因为两厂商都无法信任对方,都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而谋取利益,所以双方会坚持采用降价,即使两厂商都完全清楚上述的利益得失和经济效益,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上述博弈过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盲目的降价占领市场绝对不可取,只能让厂商带来极大的损失。如果某一汽车企业一意孤行,妄图通过降价夺取国内市场,不仅使企业本身陷入困境,必将会使各企业遭受沉重的打击。过度的价格竞争从而导致的价格战会导致企业效率下降,急功近利的短期化行为,甚至可能造成“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减产-失业上升-购买力下降-需求减少-价 格再下降”的恶性循环。这说明,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只有尽早从价格竞争的追逐中解脱出来,使用非价格竞争策略,才能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三、企业竞争中产品差异化策略的制定

所谓产品差异化, 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性能、式样、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 或者说是特定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区别的特点。同一类产业内不同卖者之间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大小经常取决于买方偏好程度。通常把得到特定消费者强烈偏好的产品称为差异化产品, 而把不具有这种消费者偏好的产品称为非差异化产品。

企业制造差异化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 对企业来讲, 产品差异化既是一种市场营销艺术, 又是一种强有力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产品差异化对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品差异化的策略

在现实市场营销活动中, 生产者可以通过树立良好形象、改变产品成分、增加产品功能、借助特殊口味等方法使自己的产品独具特色, 与同类产品相区别, 对部分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其偏好使用自己的产品。具体来讲, 企业可制定以下策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我们运用伯川德价格模型,分析差异产品的竞争博弈。假定每个企业把对方的价格看作得既定的,利润函数为:

总之, 差异化策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鹤立鸡群、羊群里跑骆驼是同质化环境下企业追逐的目标, 差异化策略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得到顾客的认可。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一个企业要在一切领域中胜过其他对手是不可能的, 但在产品的某些方面形成自己令顾客钟爱的特色则是完全值得称道的。而竞争对手产品的每一个缺陷正是隐藏着我们的机会, 营销领域中的主要缺陷在于顾客的愿望得不到充分满足, 认识、抓住、运用这个机会, 这就是差异化战略。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策略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是这种差异化能得到顾客的认可。一旦顾客认可了, 你就是同行业的赢家。参考文献:

1、向婷婷,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

2、刘扩, 周海霞.一品多牌靠个性锁定最大消费者.现代营销.2002

3、郭国庆.市场营销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篇2: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2009年修订)

英 文 名: Game and Information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修读专业:数量经济08、产业经济08 学 分:2学分 课 时:34课时 主讲教师:叶林祥

选定教材:Robert Gibbons,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课程概述: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众多经济学科、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博弈论成了普遍运用的工具。新古典范式的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而1980年代以后的现代经济学主要侧重研究人的理性行为。在现代经济学看来,人的行为至少有两个特点: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人的行为相互影响。而能够很好的分析人的这两个特点的工具就是博弈论。从信息是否完全以及博弈方行动的次序,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而信息经济学只不过是不完全信息博弈进一步应用而已。本课程是为数学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和建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能够熟练掌握博弈论的体系,2、熟练掌握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博弈论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技巧,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内容均采用多媒体授课。着眼于运用,着重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和模型,以及建模方法和技巧。不过多拘泥于定理的数学证明。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导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博弈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博弈的结构、博弈的分类、博弈论历史及博弈论的应用领域。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博弈论

一、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讨论的基本问题。

二、从囚徒困境谈起:什么是博弈

三、囚徒困境的启示

四、从游戏到博弈 五、一个非技术性的定义

第二节 博弈结构和博弈的分类

一、博弈中的博弈方

二、博弈中的策略

三、博弈中的得益

四、博弈的过程

五、博弈的信息结构

六、博弈方的能力和理性

七、博弈的分类和博弈理论的结构

第三节 博弈论历史和发展的简要述评

一、博弈论的早期研究

二、博弈论的形成

三、博弈论的成长和发展

四、博弈论与主流经济学的融合

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博弈论专家 思考题:

1.博弈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2.构造一个博弈模型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3.不完全信息与不完美信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为什么政府要负责修建公共设施,请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5.动态博弈与重复博弈有什么不同? 6.博弈可以根据哪些标准进行分类?

第二章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掌握什么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寻找纯策略均衡的三种方法,纳什均衡的定义与涵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本分析思路和方法

一、结合实例谈什么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的参与方、策略、次序与得益

二、上策均衡

三、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

四、划线法

第二节 纳什均衡

一、纳什均衡的定义

二、纳什均衡的一致预测性质

三、纳什均衡的涵义

四、商业中心形成的博弈论解释

第三节无限策略分析和反应函数

一、古诺的寡头模型

二、反应函数

三、伯特兰德寡头模型

四、公共资源问题

第四节 混合策略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一、严格竞争博弈和混合策略的引进

二、多重均衡博弈和混合策略

三、混合策略和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

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寻找纳什均衡的三种方法? 3.结合实例谈谈纳什均衡的涵义?

4.将猜硬币游戏转化为一个博弈模型,并求解其混合策略均衡。

第三章 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动态博弈中的策略可信性问题,逆推归纳法,子博弈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态博弈的表示法和特点

一、阶段和扩展形表示

二、动态博弈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可信性和纳什均衡的问题

一、相机选择和策略中的可信性问题

二、纳什均衡的问题

三、逆推归纳法

第三节 子博弈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一、子博弈

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第四节 有同时选择的动态博弈模型

一、标准模型

二、间接融资和挤兑风险

三、国际竞争和最优关税

四、工资奖金制度

第五节 动态博弈分析的问题和扩展讨论

一、逆推归纳法的问题

二、颤抖手均衡和顺推归纳法

三、蜈蚣博弈问题

思考题:

1.逆推归纳法求解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逻辑是什么? 2.如何理解策略中的可信性问题? 3.结合实例求解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4.结合实例掌握什么是完全且完美信息静态博弈? 5.逆推归纳法能够分析的博弈问题有哪些前提条件? 6.颤抖手均衡有哪些要求,试举例说明?

第四章 重复博弈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重复博弈的涵义,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求法,能解释信用与商誉等实际问题。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复博弈引论

一、为什么研究重复博弈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有限次重复博弈

一、两人零和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

二、惟一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

三、多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

四、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民间定理

第三节 无限次重复博弈

一、两人零和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

二、惟一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

第四节 市场秩序的信誉基础

一、传统社会的信誉机制

二、商业社会的问题

三、用“庙”的声誉约束“和尚”的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重复博弈,为什么要研究重复博弈? 2.如何理解触发策略?

3.用逆向归纳法求解重复博弈均衡的理论依据?

4.为什么旅游胜地容易出现假货,而小区居民便利店却很少出现假货? 5.为什么仅仅用法律制度约束经济人的行为是不够的? 6.产权制度对于经济发展为什么重要?

第五章 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内涵,完美贝叶斯均衡的求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一、概念与例子

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表示

三、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

第二节 完美贝叶斯均衡

一、完美贝叶斯均衡的定义

二、均衡要求的初步解释

三、关于判断形成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节 单一价格二手车模型

一、单一价格二手车交易博弈模型

二、均衡的类型

三、模型的纯策略完美贝叶斯均衡

四、模型的混合策略完美贝叶斯均衡

第四节 双价二手车交易

一、双价二手车交易博弈模型

二、模型的均衡

三、有退款保证的双价二手车交易

思考题:

1.什么是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2.结合二手车交易博弈模型求解完美贝叶斯均衡。

3.完美贝叶斯均衡与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为什么在完美贝叶斯均衡中多了一个判断的概念?

第六章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定义以及贝叶斯纳什均衡涵义、求解均衡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静态贝叶斯博弈和贝叶斯纳什均衡

一、静态贝叶斯博弈的例子

二、静态贝叶斯博弈的一般表示

三、海萨尼转换

四、贝叶斯纳什均衡

第二节 暗标拍卖

第三节 双方报价拍卖

第四节 拍卖规则设计问题和揭示原理

一、拍卖规则设计问题

二、直接机制和揭示原理 思考题:

1.为什么暗标拍卖可以看作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进行研究?

2.以暗标拍卖为例,解释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策略,并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策略进行比较。3.证明在暗标拍卖中当投标人数越多时,投标人的报价越接近主观心理评价。4.举例说明不同拍卖规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

5.以只有两个投标人的暗标拍卖为例,说明当投标人采取什么样的线性策略时,其直接机制是说真话的直接机制?

第七章 道德风险专题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模型、最优合约的设定以及道德风险问题的中心问题。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经济学导论

一、信息经济学导论

二、信息经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模型

第二节 道德风险问题

一、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素

二、风险中立的代理人对于线性契约的反应

三、规避风险的代理人与线性契约

思考题:

1. 构造委托代理模型时有几个约束,分别有什么涵义? 2. 为什么讨论道德风险问题往往是求解最优的合约?

3. 为什么说道德风险问题的中心问题是保险与激励的权衡问题?

第八章 逆向选择问题专题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减轻或者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有哪些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为什么重要

一、以Akerlof(1970)为例的解释

二、有慈善之心无慈善之举

第二节 信号传递模型

一、价格作为质量的信号

二、文凭的信号模型

第二节 机制设计理论

一、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的故事

二、保险政策的筛选模型

思考题:

1. 以乞丐与慈善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例,描述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 2. 为什么许多实力雄厚的公司还要向银行借很多钱?

3. 为什么有的商品广告既无商品的价格信息又无售货地点信息,只有明星的表演? 4. 飞机、轮船等设立头等舱、经济舱的道理是什么?

开卷考试:3课时

附 录:参考书目

篇3:博弈论与经济法刍议

社会在发展, 世界趋向多样性, 现代民主国家法治进程各不相同, 社会生活千姿百态, 但社会的主体——人类, 趋利避害的本性古往今来并无二致, 所以根据所处外部环境, 总能用理性来预测大部人的行动趋向, 用规范去限制另一些人。博弈论 (game theory) 正是在深入研究人性的前提下被提出来。

越是精致的法律体系中, 个体行为选择的就越应该符合“经济-政治-法律”这个顺序。因此, 法律规则的制定者首先要弄清无法律规则下的“自然状态”, 进而确定法律规则的目标, 才能制定法律引导实践。在古典经济模型中, 交易双方经济实力对等、信息对称, 交易者可以自由选择交易方。而在现今社会中, 由于垄断的出现和信息的高度不对称, 交易关系发生了质变, 此时的“自然状态”变得难以假定, 正是这个原因使经济法理论一度坠入迷雾, 曲解了“经济法之人”。

(一) 古典市场交易的博弈模型及法制

假设一次博弈 (交易) 之中,

1) 双方A和B并不清楚对方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2) 在策略的选择上, A和B都可以选择“交易”“协商”和“不交易”;

3) 每一组策略组合都会产生一组固定的“收益”来量化双方的交易所得, 表达形式为 (A的收益, B的收益) 。

在假设双方地位对等, 即无论交易与否, 双方得利或失利 (收益) 都是相同的, 对等的。

博弈的进行可以绘制出以下表格:

分析:

1、在古典经济交易模型下, 交易双方的实力是对等, 体现为博弈者的收益成对称关系。

2、在古典经济交易模型下, 以A为对象考虑。 (1) 如果B选择“交易”, A的最佳选择为“协商”。 (可以理解为当B只是消极地交易时, A的最佳决策是采取组成团体, 发表舆论等方法来增加交易筹码。) (2) 如果B选择“协商”, A的最佳选择还是“协商”。 (3) 如果B选择“不交易”, “协商”则成为A的最差选择。 (可以理解为A事无大小的协商倾向导致了B的不交易, A的协商行为反而浪费了自身的时间的精力) 。 (4) 一方交易另一方不交易的情况在古典模型中不存在, 所以不讨论。由以上四点分析可见, 对象A并无严格的优势决策, 但却有严格意义上的劣势决策:“合作”, 即无论什么情况下, 都不应该选择“乖乖地合作”;“不交易”有些太明哲保身;一味“协商”又有一定风险——这正是传统理性人。而实际对双方最有利的是大家都不搞小动作诚实地进行“交易”。但是自然状态下没有人会冒这个风险。

3、在这次博弈中有两个特殊的组合, 即“协商-协商”和“不交易-不交易”, 博弈论中称为“纳什平衡”。在“纳什均衡”中, 双方有都保持该策略状态的理由, 也存在一种“共识”相信对方在下次博弈愿意保持策略, 任何一方都不愿离开纳什平衡。

然而, 纳什均衡并不一定是符合市场主体与市场本身的利益的。在“不交易-不交易”的平衡下, 虽然双方都谨小慎微而没有损失, 但长此以往市场将趋于瘫痪;在“协商-协商”的平衡下, 虽然交易最终达成, 却仍有部分资源浪费在协商过程中。最有利于当事人和市场的“交易-交易”组合并没有达成, 就算偶然达成, 也难保不会有人在接下来选择“协商”, 因为那更能获利。

在经济环境不十分复杂的情况下, 法律以如此的标准和手段来调整交易就足够了。

(二) 现代市场交易的横弈模型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不平等交易产生, 个人在庞大的经济集团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后工业时代垄断泛滥, 自然状态下的市场博弈发生了质的变化, 体现在博弈的收益上:

(A为交易的弱势方, B为强势方)

分析:

1、在这次新的博弈当中, 传统民法调整的基础——基于主体平等的“纳什均衡”, 已经荡然无存, 苦心孤诣制订的权利义务体系竟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 民法统一的标准已经“知易行难”, 勉强施行也会产生不公。

2、另一方面, 交易的强势方B从此拥有了严格优势策略——“协商”, 即无论A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B选择“协商”都是最有利的, 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协商的资本, 不怕对方不认账。

3、在新一轮的博弈中, 本无意义的“合作-不合作”的策略组合有了重要的意义。试想B是在市场占有支配地位的主体, 在“A交易, B不交易”的情形下, 体现为A没有选择的余地, 需求被扼杀;在“A不交易, B交易”的情形下, 体现为A虽然可以找到其它的替代, 但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最后, “A, B都不交易”的情形下, B的损失要远远少于A。

这正是现代经济环境的最本质一面。无数政治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希望规范这种“形式平等, 实质不对等”的交易关系, 却都落于传统法学的窠臼——为经济主体设定权利和义务, 以致这些规则由统一渐趋为纷繁、臃肿, 且没有停止的迹象——民法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三) 调整之后的博弈

调整之后的博弈应该是这样的:

调整之后双方的收益发生变化, 出现新一轮的“纳什均衡”。民法又有了调整的对象和规范的方向——导向“协商-协商”的策略组合, 即一个所有社会群体都都充分表达利益诉求, 以群体监督和群体运动的方式实现交易双方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利益。

二、“经济法之人”概念的推敲

以博弈论为视角, 重新审视经济法之人的理论:“经济法之人是集体之人, 是强弱分化之人, 是经济生活中属于不同利益群体之人”, 起码有三点值得探讨:

(1) 难以划分与民商法调整范围的界限。众所周知, 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及财产关系, 是“自由的财产流转之法”和商品经济秩序的保障, 经济法在交易双方主体之前加上了不同的定语, 使主体间变得不对等, 并试图调整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以实现实质的公平和社会整体的利益。但在一个社会中, 所必须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数量是一定的, 将这种“嵌入式”或“解法典式”的规范定义为经济法,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都是对传统民法调整范围的侵蚀。可以预见,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 各种行业或经济实体的出现和发展, 将使法律规范更为精细化, 以致传统意义上的平等主体在交易中几乎不存在。将调整这些“经济法之人”的规范命名为“经济法”, 其实际上已经取代了民法, 应称为“民法”更合适。社会经验和立法实践告诉我们, 这绝不可能。因此, 规范这种“群体的, 强弱分化的, 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的规范不一定就是经济法, 也不一定就能成为经济法。笔者认为, 判断何种人属于何利益群体, 以及各种群体利益之间如何进行博弈的规范才是经济法。

比如, 学界曾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属于经济法还是属于民法产生过争议, 其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 其内容无效。”对此问题, 笔者有不一样的想法:首先, 结合当代法律体制和实施状况, 该条文, 或者说整部《消费者法》, 并没有达到保护消费者的理想效果, 消费者权益普遍处在被漠视, 被践踏的地位, 普遍现象和典型案例不胜枚举, 无论从理想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 现今的法制都是不够的。进而, 笔者认为在经营者“使用格式合同侵犯消费者权益”之时法律还需要对经营者行为作出划分:如果经营者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或疏忽订立格式合同, 则属于民法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调整的范围;仅当经营者是利用自身的显著的经济优势或者垄断地位“迫使”消费者订立格式合同, 行为才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畴, 因为此时无论是民法中的“条款无效”或者“赔偿损失”都难以对经营者造成实质影响, 更无法改变经营者的行为, 消费者仍处于绝对劣势。最后, 笔者认为可以对《消费者法》24条进行分解, 其中关于合同条款的效力判断和处理方式的内容当属民法, 而涉及对经营者与消费者经济实力的比较, 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处罚, 对消费者维权的鼓励和保护, 当属经济法, 而现行的法律制度显然是不充足的。

(2) 经济法习惯将人划分成不同群体, 但轻视了人在不同团体间的自主选择性, 人不仅可以同时属于许多不同群体, 还可以在不同群体中进行选择。比如,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消费者, 劳动者, 投资者, 个体工商户和社会福利的领受人, 还可能属于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方。个人或集体根据从事的活动不同承担不同的权利义务, 但大体上双方都是对等的。只有在双方权利义务看似平等, 却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对等之时, 经济法才介入到交易当中。对某些行业和领域的主体作出特殊要求是国家进行市场规制和宏观调的必然要求。这种不对等的情况因不同的行业千差万别, 即使在同一行业中, 也会因国别, 地域, 经济环境和个案双方情况有所不同, 最曲型的莫过于法定假日和最低生活保障了。如果按照经济法“实质平等, 保护弱势群体”的理论, 那么完整的经济法应包括对有需要的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的权利义务的制定, 而这并不可能。当今社会的立法资源远远无法达到这个水平, 即使达到了, 如此庞杂的规范对个体的指引又体现在何处, 司法的自由裁量又体现在何处?所以经济法不必然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 而是这些权利义务的制定方式和效力来源。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中, 经济法才直接规定权利和义务。

(3) 经济法习惯将人放在被保护或者被限制的地位, 而忽略了在社会中每个人实现目的方式和途径都是多样的, 而法律往往是最后的选择。在谈到诸如社会不公, 权利受侵害的问题之时, 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权利, 但很多情况下, 诉诸法律往往是最后的选择, 即使是在资源丰富, 公民权利意识高涨的美国, 也越多越多的人意识到诉讼爆炸对司法资源的浪费, “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律师, 我们却不敢说有全世界最多的正义”。就个体而言, 首先想到的是经济途径, 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经济活动和交易方来配置资源, 争取对自己有利的交易机会;其次是政治途径, 通过发表言论来换取关注, 进行协商从而相互妥协, 通过民主权利的行使来解决问题是有效的方式, 广义民主方式还包括结社、连盟等统一利益团体的方式 (这大部份是宪法调整的范围) ;而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保障, 换句话说也是效率的最后选择。

三、博弈论视角下的经济法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的分支, 经济法与民法共享同一个人性的预设, 即理性的, 趋利避害, 为达目的手段多样的人。经济法与民法的不同之处不在人性, 而在社会环境;不在个体与集体, 而在对等与不对等;不在于调整目的, 而在于调整方式。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不是权利义务的竟合, 而是要相互重叠才能实现社会大治。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符合这样的理论, 也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知易行难。在这个信仰普遍缺失, 信用普遍危机, 社会规则可以概括为“物竟天择, 适者生存”的国度, 每个人每天都在学习着与强势集团打交道。譬如买房, 面对购房合同中充斥着诸如“交付期限免责、面积差异处理、违约责任不对称”等等霸王条款, 人的第一选择是另寻卖家, 但可以预见的是, 天下乌鸦一般黑, 正如房价会涨的真理一样, 迫使所有人屈服;然后人们开始抱怨, 交涉, 披露, 希望政府关注, 却发现政府忙着跟开发商谈大生意;最后个别折腾得起的人拿起了法律的武器捍卫自权益, 原来《合同法》和《消费者法》中都有着限制这些“霸王条款”的内容。理论对人性的研究一般到此为止, 因为问题终于出现了, 这些规范交易行为的法规到底是经济法, 还是民法?如果是民法, 干涉自由交易岂不违背了原则?如果是经济法, 似乎又不能涵盖主体从交易到磋商到履行到维权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于是至今仍无统一的答案。

实践中最有效的方式是政府介入到交易当中, 或勒令废止条款, 或制定统一的标准, 或限制双方行为。但这又是行政法还是经济法?传统的行政法是控权法, 又或平衡论, 但是规制市场主体方面, 显然“行政”比“法”有用, 那么还要“法”的名义何用?

笔者认为, 这个答案很重要, 但又并不重要, 因为对人的行为模式研究到“拿起法律的武器”并不足够。因为诉诸法律通常有三种后果:一、败诉。二、悬而不决。三、一定数量的悬而未决后政府决定介入, 或统一标准, 或勒令废止条款。而往往风波平息之后是新一斩的上涨和新的“霸王条款”, 无诊是经济法, 民法, 行政法, 都无法改变这个循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交易的弱势方始终没有增加博弈的筹码, 始终像皮球一样在被政府和强势方来回被踢, 始终是“被保护, 被关注”的对象, 试问政府的怜悯又怎么会无微不至?一个霸王条款的废止将有其它霸王条款的出现, 而社会的不公将继续。

经济法的出现正在于打破这种不公, 让经济主体发现并解决社会的问题, 这一切的起点在于调整博弈的筹码。

摘要:对人性探讨和假设是每一部法律最初面对的问题。在当代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经济法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以致于传统民法中平等交易的“理性人”逐步向“感性人”——“经济法之人”过渡。“经济法之人”并非新品种, 而是与“理性人”一样, 是在不同的博弈模型中选择的行为方式。那么, 经济法与民法的界限不在调整对象又在何处, 分歧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去?借助博弈论的方法, 我们将重新梳理对人性与社会、行为与规范、手段与目的关系, 尝试寻找中国经济法的定位和界限。

关键词:经济法,博弈论,规范,界限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 (美) 朱.弗登博格 (Drew fudenberg) , (法) 让.梯若尔 (jeantirole) .博弈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篇4:浅谈经济权力与企业相一致博弈论

企业本质问题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项 (nie)的开端。科斯开此先河,探究了权威和指挥在经济上优于市场关系的原因。这两类研究都没有充分分析经济权力。但两类研究的内洽性具有不同含意:在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方法中,没有分析经济权力是因为它认为经济权力与现实研究无关;威廉姆森考虑到经济权力的相关性,但没有发展经济权力的含意,从而使其命题容易受到理论内洽性上的攻击。

1经济权利的问题

1.1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方法中的经济权力根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方法,资本主义系统中不存在经济权力,强制关系只是表面性的,细察之后便可发现它们其实是平等双方之间的关系。完全竞争背景中的退出原则使权力非对称成为一种错觉。在双方间的每一关系中,每一方总是可以实施他的退出权。一方退出权约束了对方行为,而不依赖于双方在制度或组织内的交易形式。关系中的双方都面临竞争,这使每一方都不能在交易中享受不公平的回报。

在这一背景中,经济权力被看作是垄断地位带来的市场权力,它必然意味着违背了完全竞争假定。因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经济权力,各方完全对称,即使他们在科层式结构的组织中处于不同位置。如果有可能确定每种人类行动的自由或被强制的含意(content),那么阿尔奇安一德姆塞茨的制度理论便可以合理地运用。但问题是,若不讨论这一分析中所用的标准,这种人类行动“两分”是不可能的。阿尔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可以被批评的原因是,尽管其分析发展足以内洽,但是它基于站不住脚的假定。

1.2威廉姆森方法中的经济权力威廉姆森框架本身面临一个内洽性批评:在市场与科层的分析中,威廉姆森把经济权力作为一个相关变量,却不能在其框架中发展它的含意。威廉姆森对其方法的辩护是无力的。威廉姆森提到的经济权力概念的“分析模糊(analytical vagueness )”都涉及(pours into)效率概念,因为,经济权力本身(其他情况不变时)要在个人约束的改变中得以体现,个人约束改变又构成了效率概念的基础。在威廉姆森框架中,承认某一分析范畴的相关性却不能清楚地说明它,等于承认威廉姆森理论的局限。这意味着威廉姆森的分析掩盖了他不充分的分析框架导致的极大不精确性,从而无法评价他自己认为对制度演进过程有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这种局限意味着威廉姆森的市场与科层框架有助于说明不同制度安排的相对成本和收益,但不适于支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范描述或历史解释。

2企业的问题

2.1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方法中的企业把生产问题定义为(稀缺)资源配置问题,是把生产作为一种交换形式的分析基础。根据nie,交换得以发生的自然制度是市场。如果满足完全竞争假定,那么市场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没有经济权力的制度。

阿尔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假定生产领域也满足完全竞争条件,从而对经济权力的否认也可被扩展到企业内部。①“交换”是竞争原则支配下的自愿行动。②“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不存在权威和权力关系。③“市场”是交换发生的场所。④“生产”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⑤“企业”是生产发生的场所。

通过厘清这些定义,我们便可以评价阿尔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所得结果的重要性:科斯明确引入权威和指挥原则以及竞争原则,从而解释了企业的本质;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及其追随者只提及竞争原则而不承认权威问题,并以此分析各种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因此是一种平等主义系统,其中没有真正的个人间权威。

2.2威廉姆森方法中的企业威廉姆森在其框架中对科层关系的明确分析,使他可以基于企业内的特殊合约关系来描述企业的特征。企业是一种以工作合约为基础的组织。工作合约确立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科层关系,这种科层关系代表了正交易成本背景中协调问题的有效解。企业的定义因此依赖于各方的非对称,涉及权力概念。科层工作关系的基础是限制权力实施范围的合约—权力因此始于相互同意,止于合约期满,或者说,随着支持并证明其合法的同意的终止而终止。即使基于相互同意,经济权力也仍然存在,仍然是企业定义的构成要素。这使威廉姆森可以用一种比阿尔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更优美的方式,分析社会交易关系中权威与平等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后者试图证明权威只是表面,而非实质;相反,威廉姆森并不想否认科层的存在,而是作如此解释。

3如何使经济权力与企业相一致

3.1社会阶级与动态分析为了在经济权力和自由合约关系背景中理解科层的本质,我们必须分析使个人决策集存在差异的因素以及科层关系存在的原因。如果双方自愿建立(科层)工作关系,一方是.1工人”,另一方是“老板”,那么,正是他们各自的约束使这两种位置成为双方共同的最优选择;理性行为人如果可以当老板,就不会选择当工人。除了它的阶级内涵之外,经济权力概念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它的动态性。即使在自愿主义范围内,个人约束也会在社会交易过程中改变(作为社会交易的结果),这意味着经济权力要在个人所面临约束系统的演进中得到体现。一旦详细说明了经济权力概念的社会性和动态性,我们便可以更准确地讨论企业本质问题。对于工人,一种工作关系唯一(最佳的)替代选择只不过是另一种工作关系,但仍处于服从资本家的位置。这种关系因此是非对称的一方命令,另一方服从,企业内的这种权威关系的基础不能得到改变,正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企业外存在的非对称的经济权力关系。

3.2内部与外部的批评鲍尔斯和吉恩梯斯及金博格正确地指出,必须在企业内权威关系与企业外也存在的一般权力关系之间建立联系。鲍尔斯和吉恩梯斯的分析目标是,阐明竞争性资本主义经济中自愿交换可以产生行为人之间均衡的权力关系结构。权力因此被当作一种“个人”间关系,最终源于非出清市场的存在。

雇佣关系的特殊性不在于对工人承诺的与留给他/她自己的之间的差异;相反,正是它们(指对工人承诺的与留给他/她自己的—译者)的一致性使雇佣关系独一无二。权力关系不是源于决策背景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有限理性、历史时间和复杂的合约实施当然会改变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但不能改变此外的其他东西。

篇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供方有较完全的信息,需方有不完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希望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较少信息的一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规律来达到自利的目的,这就是经济学所关注的“机会主义”和“损人利已”现象,

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而对社会游戏能作出全面而充分的理解,莫过于现代博弈理论,其中纳什均衡是该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如果说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可以用来概括的话(即经济学中常提及的“损人利已”或“机会主义”行为),博弈论的精要之处就在于“防”,也就是针对他人、对方可能采取的措施来制定自己的战略。而这些工作都是需要费时、费力的,它是市场交易费用发生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博弈的一个主要宗旨在于减少自身的交易费用。所谓的“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给定其他人所采取的战略,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战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费用最低,而这一完美的境界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为此,我们可以把“制度”简单地定义为一套在“多次博弈”之后逐步形成的,使人们在相互打交道时可以较为确定地知道别人行为方式的社会契约。因为,如果制度真的是有效的,而不只是写在纸上而没有人去执行,任何人的行为若违反了这种制度而占了什么便宜,便会受到什么惩罚。

同其他经济制度一样,会计制度应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越高,这一状态便是“纳什均衡”状态。达到“纳什均衡”状态的会计制度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场规则”,任何人若违反了该制度而暂时占了便宜,便会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制度便经历了一个“多次博弈”的“均衡”之路,即“公认”的会计准则。所谓“公认”是指既让政府权威机构认可,又让广大财会人员普遍愿意接受的一种状态,也就是“纳什均衡”状态。

我国新颁的会计制度刚刚迈出了“博弈”的第一步,从制度选择来看,也是基本上按有利于政府利益来安排的,这一选择必然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产生。

1.会计博弈的要素

(1)博弈双方。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政府和其他资财委托者或所有者构成博弈甲方,企业经理人员及其会计人员构成博弈乙方,在此,由于企业经理与会计人员属内部代理层次,不触及财产权关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且确实存在“共谋”的动机和事实,故在宏观的社会博弈问题上,将其划为同一方是合乎情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监督会计及其经理人员”,而对“会计监督什么”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2)博弈或游戏规则-此同时会计制度。包括一切规范会计行为的一系列法规、准则和制度。

(3)裁判注册会计师。以公正为主要特征的注册会计师或称为博弈中的国家级裁判,他们既可以接受博弈乙方(即受托者)的委托,站在公正立场上为博弈甲方(资源委托者)作出令人满意的.评判;也可以直接接受甲方的委托,对乙方的财务状况是否遵守“规则”或“制度”作出裁定。

(4)在会计博弈的大看台上,坐满了广大热心的社会公众,政府审计和其他经济监督人员充当维序警察的身份,以维持博弈的正常秩序。会计理论界则是积极而活跃的解说员、评论员或博弈报道的记者,他们既能做到不偏不倚,也不必象“裁判”那样受到权威或“规则”的制约,因而很可能为促进博弈的公平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会计制度公平(或公认)。一切游戏能否正常运行和持续,游戏规则制定的公平性是关键。在我国会计制度建设中,由于在较大程度上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如对资产和收益不采取低估的稳健原则,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税收稳定的需要),这是造成“下有对策”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会计制度在政府与企业间的多次博弈,来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会计制度,以使各种利益得到更好的兼容,

篇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吉林大学2018数量经济学国际讲习班日程安排

1.时 间:7月5日8:30~12:00

题 目: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分析

主 讲 人:杜筱东副教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内容简介:随着金融及保险业的不断融合、演变和人们风险认知水平的进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整个金融或保险体系发生的重大运行故障,及其传导至整个实体经济体系的风险,亦即系统性风险。本次短期课程将主要介绍系统性风险的定义、重要性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包括Copula方法在内的度量系统性风险的传统和现代方法及其分析实例。

专家简介:杜筱东博士,现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农业与应用经济系副教授。获吉林大学技术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爱荷华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宗商品市场、能源经济与政策、农业保险、机器学习的经济学应用等。

2.时 间:7月5日 13:30~17:00、7月6日 8:30~12:00 题 目:拍卖理论与机制设计

主 讲 人:温泉教授 美国华盛顿大学

内容简介:拍卖是最古老的市场机制形式之一,由于其在实践中较为直观并且容易实现,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机制设计则主要介绍传统拍卖形式的哪些方面可以做出修改,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并适应不同的市场和信息结构。本次课程将对经典的拍卖理论和现代机制设计理论提供一个全面和容易理解的概述。无论是希望了解该领域理论研究基础的学生,还是需要运用拍卖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的研究人员,均能从这一短期课程中获益。

专家简介:温泉(Robert R.Richards)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现任职于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受聘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Economics Bulletin、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Economics Research International和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编委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以及博弈论。曾在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Economic Theory、Games & Economic Behavior等国际经济学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3.时 间:7月6日 13:30~17:00 题 目:实验经济学前沿专题

主 讲 人:包特助理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内容简介:随着芝加哥大学理查德˙塞勒教授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再次在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中间引起了广泛兴趣。本次课程将对近年来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和实际操作技术进行专题介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经济学在金融市场有关话题的研究,最新兴起的关于荷尔蒙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研究和非参数统计方法在实验经济学中的应用。

专家简介:包特博士现任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人文社会学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先后于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近年来,包特博士已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并获得Emerald出版集团“杰出图书章节贡献奖”、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优秀审稿人奖和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受邀担任国内著名经济学期刊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世界经济文汇和金融评论等匿名审稿人。

/ 2

4.时 间:7月9日 8:30~12:00 题 目:因子模型的最新发展以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主 讲 人:刘庆丰教授 日本小樽商科大学

内容简介:近年来,因子模型在计量经济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实证分析层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课程将首先介绍因子模型的基础知识,随后在此基础上针对高维时间序列数据Diffusion Index预测、因子模型在样板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和因子模型的模型平均等问题进行讲解。本次短期课程侧重讲解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同时介绍部分重要理论结果。

专家简介:刘庆丰教授现任日本小樽商科大学(Otaru University of Commerce)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日本新潟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Japan & the World Econom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ournal of the Japan Statistical Society等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经济学。在Econometrics Journal、Econometric Reviews、SSRN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于2017年获得国际管理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5.时 间:7月9日 13:30~17:00、7月10日 8:30~12:00 题 目:资产泡沫与宏观经济

主 讲 人:王鹏飞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内容简介:此次短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当前宏观经济学研究前沿的一些重要议题,第一部分介绍信贷市场摩擦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的一些前沿研究,讲述如何模型化金融中介等信贷市场摩擦,并重点分析其对资产泡沫的影响。第二部分将介绍宏观经济学中的信息分散问题,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对凯恩斯主义关于选美竞赛(Beauty Contest)和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的思想进行模型构建,讨论由资产价格信息分散和宏观经济波动所导致的自致危机。

专家简介:王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学报》副主编、the B.E.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期刊副主编。先后于吉林大学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管理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在近十年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等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17年荣获国际经济学国内最高奖项浦山奖,在全球最权威的经济学家排名网站Repec中位列十五年内新进经济学者前100位。

6.时 间:7月10日 13:30~17:00 题 目: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主 讲 人:杨旸助理教授

美国天普大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将探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软件估计及应用。基于一般线性回归模型,首先引入空间邻接矩阵的概念探讨空间相关的设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的空间回归模型以及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回归。最后通过旅游经济的实际案例,介绍如何通过Stata软件估计空间回归模型。

专家简介:杨旸博士现任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旸博士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经济地理学博士学位(副修: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统计学硕士学位;在留美之前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酒店与旅游业管理硕士学位。近年来,杨旸博士已在全球顶级SSCI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多次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中获得最佳(优秀)论文奖;并受邀担任顶级国际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副主编,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旅游管理(Tourism Economics)等顶级SSCI期刊的编委,以及20余种国际SSCI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篇7: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企业IPO浪潮的掀起,企业上市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上市后企业的发展优势不言而喻,不仅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为了能够上市,很多企业却不择手段,利用各种可乘之机实现上市的目的。本文采用案例法,以A公司虚假上市一案为例,从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角度对企业以及保荐机构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对案例所反映的伦理与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财务造假 职业道德 商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7-0097-02

一、案例简介

B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系A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以下简称IPO)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韩某、霍某系B证券A公司项目签字保荐代表人。B证券为A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出具了“关于A公司应收账款项目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陈述、A公司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的陈述、A公司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结论意见的保荐书。

A公司为了解决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过大影响上市的问题,便向他人借款、股东垫资来弥补财务上的损失。A公司在会计期末冲抵应收账款,并于下一会计期初冲回。2009年底,A公司通过向他人借款的方式转入资金1 400万元用于冲减应收账款,后于第二年年初全额退款并转回应收账款;2010年9月和12月,A公司通过股东垫资和由他人转入资金的方式分别转入资金 2 566万元和8 754万元用于冲减应收账款,后于2011年年初将他人资金全额退款并转回应收账款;2011年第二季度末,又通过他人转入资金8 890万元冲减应收账款,并于一个月后全额退款并转回应收账款。截至2009年末、2010年末和2011年中,A公司共虚构收回应收账款24 205万元。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A公司虚构合同十余份,虚增收入2 700多万元。而B证券对此却出具了“关于A公司应收账款项目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A公司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保荐书。并在A公司《招股意向书》和《招股说明书》中声明:“本公司已对招股意向书(招股说明书)进行了核查,确认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反映的问题及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

在A公司事件中,对应收账款的变动、主营业务收入2 700万元,证监会查证的结论是会计造假,A公司对此也予以承认。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工作失职造成的。会计人员在记录会计事项时,未能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保持职业谨慎,未能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到及时、准确、充分的披露。从A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缺失,主要原因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薄弱、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和会计人员自律机制不完善三方面原因。就会计人员目前的工作环境看,会计人员工作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和管理,二者在地位上存在一种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对会计人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产生严重的影响。会计人员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削弱了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扭曲了会计人员的内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

(二)商业伦理分析

A公司公然违背一般会计原则,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和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虚构,以实现IPO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A公司的伦理模式是一种不道德的商业模式。这种不道德的上市模式损害了A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经营行为也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和原则,可见A公司更注重自身利益,即自利行为。管理层选用股东垫资和向他人借款的方式,再在会计期末冲抵,下年期初转回,为了企业或自己的私利,在面对市场环境的压力时,并未选用合法策略和途径来挽救企业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不利境遇,而是公然违背会计准则进行操纵利润这种不道德的方式。此外,B证券公司在推荐A公司IPO保荐业务流程中,未按照审核程序对A公司应收账款的虚构收回和收入的虚增的事实、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进行审慎核查,便为此出具了保荐书。本可以通过常规审核程序核查出A公司在会计期末销售款项的不正常流出和A公司销售情况的不正常的财务造假问题,但韩某、霍某作为保荐人却未查出,因此为A公司出具的保荐书中关于A公司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结论意见也是虚假的。

上述做法公然违背了“社会人”和“道德人”的特性。这是由于企业和社会性质的保荐机构行为决定了企业伦理的实际情况,因此应该站在社会立场上考虑行事,换言之,我们必须放弃个人的感情,从社会或公共的角度来做出选择。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对伦理道德做出决策时,关键是要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所做出的决策将会导致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后果,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做出决策的企业本身,甚至会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伦理决策必须体现道德管理模式,它对社会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地方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企业。为了能够突出企业的内在美德,企业应该从道德行为的范围内寻求经济利益。

从案例A公司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和资本市场存在的重大问题。第一,诚信的缺失。现在很多企业和社会机构在面对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受到利益的驱使,公然违背职业道德。为了自身的短期发展,出具虚假报告、披露虚假信息、欺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二,证券公司作为保荐机构独立性缺失。B证券公司担任A公司上市事宜的审核机构,在本应通过常规程序就能检查出A公司财务造假的情况下,却出具了A公司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结论意见的保荐书,可想而知,B证券公司对A公司虚假上市有着很大的责任。从而可以说明,B证券公司对A公司的审核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第三,监督机制存在缺陷。A公司的欺诈手段并不复杂,审核人员只要根据相关业务的核查程序进行仔细核查,就不难发现A公司报告中虚假的财务线索。B证券公司在审核之前就已提出A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2010年1―9月毛利率较往年有较大增长等问题,但B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却没有根据相关业务规则进行核实,便出具了针对A公司上市的保荐书,由此可知B证券公司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并未起到监督的作用。因此,可以得知B证券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通过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及其实施机制,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以适应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加强对会计工作的规范和严谨。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完善对会计舞弊行为主体、管理者、会计人员的惩罚力度。树立会计诚信的职业道德文化氛围,提高会计队伍总体素质。长期坚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包括会计诚信在内的继续教育并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信用档案,以便监督管理,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真正贯彻和落实。将会计职业道德原则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凸显出浓郁的文化舆论气氛,对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起到督促作用。会计诚信教育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基本职业道德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加强会计职业技能培训等,使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熟悉职业道德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必依,以提高会计诚信化建设水平。

(二)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力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完善行业自律监管,不断健全和积极借助广告媒体及社会公众的社会监督力量。政府应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如积极主动地开展和加强各行业的自律监管工作、加强审计、税务、财政、监察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检查监督各行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状况,最大限度地约束行业的不利行为,对不称职或违法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地惩罚,严重者应加大惩罚力度。另外,还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推进诚信教育与宣传,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营造浓厚的环境与氛围。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对违背诚信道德规范的人或企业通过媒体等敏感介质进行公示,使失信者不敢铤而走险。

(三)加强企业行业自律的自觉性

企业在商业伦理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加强企业遵守行业自律机制的自觉性,能够使商业伦理建设立竿见影。企业领导者应在管理活动中树立伦理意识和伦理精神,自觉遵循和发展企业内部商业道德规范,进行企业伦理决策,加强企业内部经营道德规范,并对员工进行企业伦理教育。将伦理优势发展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此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内部人员工作的进展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质量检验,形成规范的工作报告制度。

(四)推进制度和企业伦理的融合

完善的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够有效预防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而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是诚信的伦理道德,因此预防和治理财务造假行为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治理方针,综合利用制度和伦理的管理手段,以此推进制度和伦理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要以制度或法律作为载体和表现形式,把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融入制度或法律,以此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强调伦理道德制度化,主张道德法制化或道德立法。另一方面要以实现制度建立的伦理观念为目标,对现行制度进行伦理评估,对不适合伦理要求的制度进行调整,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篇8: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论文

哈耶克认为市场功能的发挥是以某种事先存在的制度秩序为前提, 市场指的并不是自然的某种状态。按照哈耶克的观点, 市场并不是在一个制度的真空中运作的, 而是隐含了某种制度的框架, 这个框架界定了市场的“游戏规则”。哈耶克的后来者将他关于秩序的自发演化的思想主要应用于促进、改善或者创新市场有效运作的制度。[2]

一、互惠互利原则是市场秩序的伦理建构原则

市场社会的兴起, 所依靠的是人们获得的这样一个洞见:即人们无须就他们各自独立追求的特定目的达成共识便可以做到和平共处且互惠互利。哈耶克从过去人们采取易货交换的方式来实行目的交换的经济过程, 说明了人们在不同的行为目的基础上, 也能实现利他伦理的问题。他说, 人们之所以愿意进行易货交换, 完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第一, 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尽相同的用途;第二, 如果甲从乙处得到了后者所拥有的某种物品, 以作为甲给予乙所需要的物品的回报, 那么这往往会对双方都有利。换言之, 要实现这种易货交换方式, 人们只需要就那些确定各人拥有什么财产以及这些财产通过何种方式可以经由同意而转让的规则达成共识, 而没有必要就各自进行具体交易所欲达致的特定目的达成共识。”[3]

人类社会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分工, 正是劳动分工使人类社会比其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更具力量。正是互惠互利原则在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运转。可以说, 和睦友爱的社会体制,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友善及信任, 这一切都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之上, 并逐步培养了信任等美德。非常明显, 这就意味着应该大力提倡实力相当者之间的交换。正如两个国家之间发展友谊的窍门就在于贸易往来一样, 充分享有自主权利的个体之间的交易也是促进协作的最佳手段。反之, 在一个没有互惠义务, 没有公平交易的世界中, 信任他人是难以想象的。在囚徒困境的问题上, 作为双方长期选择之结果的合作博弈, 其基础首先是互惠互利, 相互制衡。正是损害别人的利益就一定损害自己的利益的格局, 才使得身处其境的所有人都同时承受着改变行为方式的压力。对此, 我国有学者作了有益的探究:“市场经济的博弈可以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管理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利益关系决定了, 只有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才能促进各方的利益。”[4]显然, 我们可以在市场经济本身中充分挖掘互惠互利的合道德性。

二、诚信美德是市场秩序的价值基础

诚如哈耶克所坚持的“坚信个人自由的时代, 始终亦是诚信个人责任的时代”[5]。人们在处理彼此的交换关系 (即“产权”交易关系) 时必须坚持契约伦理和信用道德, 其基本要求就是讲“信誉”或恪守诺言。休谟将此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道德律之一。由此道德律或基本伦理原则也可引伸出不少具体的行为准则, 诸如“诚实守信”、“不提供虚假信息”、“不背信弃义”、“不违约毁约”等等。这些行为准则内化为内心信念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便是讲信用的道德。其重要性在于, 它既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广泛信任关系, 实现分工合作的价值前提和基础;也是节省交易费用,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要是没有契约伦理和信用道德的支持, 人与人之间连最简单的交换关系都建立不起来, 更妄论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分工合作秩序的不断扩大和相关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当今中国社会的不少企业陷入没有“市场”的境地, 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它在“市场”上建立的信任关系非常有限和十分微弱。尽管贸易和交换产生对诸如诚信、诚实、可信赖等道德行为的要求, 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和人际关系相互依赖的网络却不够紧密, 无法使交易者的个人利益同相互间合作的行为相结合。由于交换关系的瞬间性和匿名性, 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及伙伴的可替代性, 总会出现牺牲他人而无风险地获取自身私利的“黄金机遇”。因此, 只有当交换伙伴已拥有一定程度的道德和美德, 贸易和交换方可长期互信地进行。

哈耶克也指出, 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有制, 相反, 它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 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即使自由主义者也承认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 个人自由总要受到许多规则的限制。[6]美德是自由市场秩序不可或缺的粘合剂, 在一个存在匿名关系和社会网络残缺的经济市场中, 即使从纯功利角度出发, 对个人来说, 拥有道德和高尚的人品较之与总是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益处, 因此, 培育美德和个人美德终将符合理性。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 契约伦理和信用道德对现代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作秩序的扩展

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 人始终需要相互依赖。于是乎, 人们以道德的方式遵从各自获利的驱动力, 温和、正直、可靠、诚心和愿意作出妥协便成为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美德。换句话说, 经济没有最低限度的善意和合作精神, 将会运行得十分糟糕。名誉、诚实和可信性等市场道德重新被视作确保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扩大分工合作秩序要求人们在超越私人联系的交换关系中应当坚持的平等对待他人“财产权利”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这种“普适主义”的伦理道德要求尊重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财产权利”, 或者说是要求“权利平等”和“平等待人”。不论是“自己人”还是“陌生人”, 他们的“财产权利”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这种“尊重”的内涵可以表述为简单来说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类的黄金律。与此相关还可衍生出“平等互利”原则, 以及“不宰陌生人”、“不恃强凌弱”等其他具体行为准则。这些原则和准则的人格化, 就是“正直”的美德。这种伦理和道德是对“爱有差等”的“自然道德” (哈耶克语) 的否定, 是发展市场经济或扩大“人类分工合作秩序”所必须的。正是这一“普遍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以此为价值基础的超个人的现代法律规则, 构筑了人类分工合作的“秩序”或交换秩序, 从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或交换关系, 不仅是各种经济主体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而且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然而, 在时下中国, 经济生活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合作的现象, 全社会范围的广泛交换关系之所以难于建立起来, 合作规模经济效益之所以上不去, 不仅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没有跟上有很大关系, 而且与中国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道德秩序”有实质性联系。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广泛合作关系的建立, 不仅是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 而且从根本上依赖于人们对契约的信守。可以说, 经济主体对契约的信守和可信任, 是建立和拓展广泛合作关系的主要基石。于是, 这就对经济主体提出了重承诺、讲信用和兑现承诺的契约伦理要求。依照这一要求, 经济主体既不能以骗人的手段去谋利, 也不能为了眼前的小利而背弃自己的承诺。而应当确立诚信至上的价值理念, 以诚信为本去建立和拓展广泛的合作关系。自行确定并自负其责地建立合作关系的自由是培育具有“社会性格”的个人及道德完整的个人的关键基础, 我们可以期待这些人自愿遵循社会规范并积极投身社会。

参考文献

[1] (英) 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陈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

[2] (荷) 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M].李振明译.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215.

[3] (英)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三卷本) [M].邓正来、张守东及李静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92.

[4]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63.

[5] (英)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上卷) [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84.

上一篇:教师培训讲座讲稿下一篇:幼儿英语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