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稳定调研报告1

2024-04-29

队伍稳定调研报告1(精选6篇)

篇1:队伍稳定调研报告1

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近几年,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使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却未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究其原因,城区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中教育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不断调入城区中小学任教,使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削弱。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采取下列措施留住农村中小学中的优秀教师:

1、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给予农村教师专项补贴,使城乡教师的待遇和收入的差距缩小,使他们甘心扎根农村;

2、要调入城区任教的教师必须首先在农村任教过,而且要满一定的年数,并且成绩比较突出,得到当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3、愿意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在与城区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等。

只要消除了城乡教师待遇上的巨大差别,就能够留住农村优秀教师,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多年来,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师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看,我市教师队伍总体素质还亟待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以人才强教为主题,以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统筹规划,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一流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科学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学水平,师德和业务素养实现整体提升,较好地适应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由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到2020年,全市有20名教师入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40名,培养江苏省特级教师120名,培养“无锡市名校长”80名,确保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数量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科、年龄等结构更趋合理,整体学历层次明显提高;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专业等结构进一步优化,高、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到2020年,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0%和100%,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分别达到40%和30%,高、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90%、80%以上。

———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教师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依托专业性本专科院校、区域和校本教研体系以及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开放性教育资源,基本建成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国际国内教师培训基地。

———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积极改革和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健全资格准入、培训提高、科学考核、有效激励、有序退出等制度机制,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三)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教师应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主题,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不断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四)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要身体力行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要潜心钻研学生

成长规律,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在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取酬。

(五)健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依据相关政策予以转岗或解聘。完善师德考评制度,量化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表现作出科学评价。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模范实践师德规范的先进教师典型,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凡担任教师,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任职资格标准,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严把教师入口关。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211工程”大学毕业生应聘教

师,可适当延缓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时限。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对不胜任岗位的教师按政策规定实行转岗、分流或解聘。

(七)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能力为本,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教师实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坚持专业引领,根据教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要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科研带动,完善区域教科研组织网络,建立跨校教科研协作体系,发挥学校教研平台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互动提升。坚持名师示范,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导向作用,设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网站,开放名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高学历层次,设立政府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八)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全面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责任,把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纳入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与教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形成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全面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市、县(市、区)、学校三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培训层次和培训效率。到2020年,中小学骨干教师每年安排脱产培训参加率达到35%以上。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加大海外培训、引智培训力度,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出国培训或引智培训的比例2015年超过70%,2020年达到100%。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九)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积极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潜心教育实践,探求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理论,努力成为教育名家大师。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立“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无锡市名校长”荣誉称号,培养一批社会认可、成绩卓著的名教师、名校长。广泛设立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总结、宣传、推广其实践成果和办学经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精心组织实施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拓展培养成效。加大省特级教师培养力度,到2020年,市(县)区、市学校管理中心中小学主要学科至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全力支持高校申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省优秀中青年教师留学计划、学术大师和特聘教授引进计划等项目,着力培养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四、着力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十)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原则与校长专业化要求相统一,建立完善统一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培养交流、考核奖惩机制,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选拔、培训、考核、交流的归口管理作用。规范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全面把握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学历、年龄条件等要求。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担任中小学校长职务必须具有相关管理经历和专业素养。拓展中小学校长选聘视野和选聘方式,鼓励面向全国引进名校长,鼓励

运用竞争机制公开选拔优秀校长。

(十一)提升校长专业化管理水平。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淡化校长职务行政化倾向,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改革校长考核机制,重点考核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科学管理、组织提高队伍、打造办学特色、增进群众满意的实效。加强校长专业培训,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在职校长必须定期参加国家规定的能力提高培训,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加强校长专业发展研修指导,定期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组织开展与国内外教育名家的交流,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建立优秀校长激励机制,对高职级层次校长、名校长、办学成就卓著的校长给予政府奖励。

五、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十二)落实“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教师“县管校用”机制,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学校管理中心分别负责所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统一行使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交流考核等管理职能。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应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围绕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核定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做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逐步统一,人员按照编制配备到位,并实行动态管理。

(十三)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强化学校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在定编定岗的前提下,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科学考核。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优化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十四)完善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适应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15%的比例,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落实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城镇中小学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应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工作业绩突出的校长、教师,在待遇、职务、职称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加大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2015年前,以有效实施新课程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普遍开展一次轮训。

(十五)引导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工资待遇、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平等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校长、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管理要求,依法选聘校长、教师,维护民办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统一规划。

六、努力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认真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及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统筹抓好教师、校长的培养培训和管理使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督促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学校管理中心负责所属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实施,各中小学校负责本校教师队伍的校本提高,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按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市、市(县)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政府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按照教育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保障,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保障有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十七)加大经费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的各项要求,各地新增教育

投入要重点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各地实际,鼓励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和名教师、名校长培养提高。要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到位,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管理监督,提高培训实效。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捐资设立各类奖教基金(资金),凝聚多渠道促进教师队伍提升的合力。

(十八)提高教师待遇。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严格执行教师工资政策,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进一步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十九)营造舆论氛围。要从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建设“人才特区”和人力资源强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的共识,大力宣传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充分尊重和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的劳动创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使教师真正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的光荣职业。建立完善优秀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在基层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市政府设立“无锡市功勋人民教师”荣誉称号,表彰奖励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师。

篇2:队伍稳定调研报告1

员工队伍稳定的情况汇报

开展办公室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好维权维稳工作,了解和掌握本部门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现状与特点,我们对本部门职工队伍稳定的基本情况,职工队伍思想动态及其变化以及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和引发职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突出问题等进行了抽样调查,调研报告如下:

通过抽样调研初步掌握了解本部门当前职工想什么、要求什么、做什么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生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当前我区职工队伍稳定情况分析

本部门总人数为27人,其中局领导6人,司机班10人,其他岗位人员11人,通过对其中部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从调查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人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对工作、生活、单位的真实想法,大多数职工的思想呈现着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工作敬业、生活知足。

二、在当前形势下职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问题

1、目前行业竞争激烈,员工压力较大,由于职工自身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差异,部分职工思想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

2、职工晋升机制不完善给职工带来不平衡。作为企业员工,努力工作是硬道理,但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是需要得到认可的。任

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价值体现,特别是学有所成、要求进步、表现突出的年轻职工。如何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奉献给社会,他们热切希望通过企业这个工作平台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向社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企业没有按照“德、能、勤、绩”的用人标准全面考核任用职工,没有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竞争机制,就会给职工正常的成长晋升带来阻碍,就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队伍稳定。

3、薪酬分配制度的缺陷给职工带来不平衡。作为电力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相对稳定是其优势,但旱涝保收又是它的不足。如何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影响职工稳定的一大因素。

三、维护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方面的具体建议或意见

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就无从谈起。

1、让职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长远规划,近期规划,以及规划完成后所带来的效益,这样职工能更加有激情的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发展中来。面对城市内部和城市区间的快速发展,怎样才能让企业的经营立于不败之地,把危机转换成契机,经营发展不受影响。职工的了解加深了,就能给职工一个定心丸。

2、多对员工的工作表示关心。部门领导要对员工的工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大多数员工对岗位适当的变化有一定的欲望,在一个固定岗位上会产生厌烦情绪,他们想调整一下工作岗位,以增加新的动力。领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员工的要求。一时不能调整,也要做好解释,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对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无论大小多少,都要适当适时的给以鼓励和肯定,多为员工喝彩;对于员工因工作失误被处罚后,要及时给以谈话,让他们正确对待,消除抵触情绪,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出现失误。

3、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领导要对自己的员工足够的信任,大胆的把相关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即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也尽量多鼓励,少指责、多纠正。

4、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选拔任免制度。它是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对员工实施奖惩、晋升、培训、分配计酬的依据,还可以给员工提供工作反馈,帮助员工扬长避短,改进工作。因此,使优秀员工能够尽快脱颖而出,步入基层管理人员的行列。

篇3:论稳定企业职工队伍

企业员工的稳定对于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创新、对于生产的科学管理、市场的占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 一些稳定拥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稳定拥有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技术人才、稳定拥有一批高技术的技术熟练员工的企业必然占据行业的制高点。

究其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原因,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从社会层面看, 市场经济的形成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企业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必然结果。

从具体企业看, 在诸多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的的原因, 大体可分两个方面, 其中一个方面是员工个人的因素。有些员工的离职于工作条件较为优越的企业,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而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上升通道, 或者有些员工由于在所处的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出现了的情况而不考虑待遇更换环境。这样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但是也代表了一部分有特殊状况的职工离职的原因。而具有根本性普遍性的因素是企业方面造成的, 主要有: (1) 职工薪酬及福利待遇。这是职工队伍稳定的重量级的基石。从现实状况而言, 职工工作是生存生活的需要,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员工对薪酬的要求是显见的。职工的薪酬是否满意是经过比较形成的。企业员工工薪待遇比较主要参照两个标准:本地区工资水平和同行业工资水平。生活所在的地区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有同感身受的切肤之痛.如果企业的员工待遇不及本地区的中等水平或者低于同行业水平, 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会日益消退, 在企业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减弱, 另谋职业寻找退路的职工悄然增多。职工流失的因素会随时间的推移扩大。职工离职跳槽会首选同行业, 企业与员工互相适应性强上手较快, 只要待遇有吸引力, 同行业员工跳槽较为普遍。 (2) 工作繁忙频于加班且缺乏劳动时间之外的精神生活。近年发生的富士康事件, 经有关部门调研后得到的教训之一是严重压缩的休息时间和单调的休闲生活, 使之感到生活枯燥身心疲惫, 在此环境之下的员工感到如同被点燃的蜡烛, 日复一日地消耗自己的生命。一旦有适当的机会离职是必然的。 (3) 员工在企业中缺乏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有的企业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考虑。在管理中对员工生硬、粗蛮, 有的侵犯职工的人权。员工在愤懑和无奈中选择离职。

职工不稳定的因素和现象, 也要区分为偶然的孤立的还是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以免形成气候, 给企业造成损失。

稳定职工队伍的措施和办法有多种多样, 但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利益、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三个层面。

首先, 在物质利益方面, 在企业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物质待遇, 使职工能够在周围的环境的比较中, 切实感到优越感和自豪感。在不能给职工提供生活基本保障的困难企业中的职工, 要求他们敬业、爱岗这显然是难以办到的。在优越的物质利益的驱动下, 企业的职工必然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为较为优越的物质待遇, 满足了人们需求诸层次中最基本的生理和生存的需求。使人能够衣食无忧、稳定生活, 从安居到乐业。追求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是所有职工以求稳定的最基本的需求。企业为职工提供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稳定职工队伍首要的、基本的措施。

有些企业变换方式, 将职工的劳动所得提前给付, 以形成职工劳动还债的负债报恩心理, 以此增进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些企业, 在招收员工之后, 提供住房、汽车等物质, 职工则用今后的长期服务偿还。有些企业给职工住房贷款或提供贷款担保, 都是异途同归, 目的都是用物质利益拴住职工, 以稳定职工队伍。

然而, 职工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不是唯一的需求, 除此之外, 职工还有精神文化方面以及受到尊重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的层面的大小, 需求的深度, 同这职工的文化知识结构相关, 随着文化层次高或知识面宽, 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较迫切, 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图书、杂志、报纸、网络来补充知识, 了解消息。需要通过旅游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放松自己。他们也要求一定的场合和机会来表现和发挥他们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和爱好, 以陶冶情操, 施展某方面的才华。他们要求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投入, 种的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开辟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阵地, 这不仅是满足了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需求, 同时也是对企业文化的健康、完整地形成和正确发展提供了硬件的支持, 更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企业职工之间互相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也是关系企业职工队伍稳定的一个因素。企业在制定政策时, 应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形成管理者与操作者, 干部和群众之间一种以工作关系为纽带的亲和的环境。人们可以在这样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繁忙的工作, 更具有工作的协调性和合作性, 更能体现企业的团队精神。

在满足了职工物质待遇与精神生活需求之后还有部分职工并不满足于此, 虽然在职工的群体中人数不一定多, 但是他们文化层次、知识结构超出一般员工, 他们是企业中技术、业务的骨干, 或者是潜在的骨干。他们认为所在的工作没有发挥潜能, 他们有为企业做出较大贡献的要求, 不安于现状, 容易受到企业之外的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的吸引, 对于这部分人, 企业应另为他们创造、提供实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量才使用, 将他们自我发展的需求同企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防止这部分人才的流失, 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篇4:队伍稳定调研报告1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稳定;发展;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17-03

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共表彰了142名优秀会员,有85%来自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由此可见,在数量可观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中,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国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开展工作的最大板块,他们为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辉煌的荣誉之后,却有不少科技辅导员出现了转型、隐退等消极念头,其中不乏中青年教师,据有的省市负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的人士反映,每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近5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如何让这支队伍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这支队伍在我国课外科技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基于当前现实和未来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力争解决的问题。作为《标准》课题组成员和成员单位,我们采取了调研分析方法,以期以事实为根据,揭示导致该问题主要原因,提出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问题的调查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并根据会议期间代表们研讨和交流中的生成性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5个相关内容设计如下:

问题1. 您的工作单位属于 ①学校 ②科协 ③科技馆 ④社区工作站

问题2. 您主要从事的工作 ①科技教育 ②科技普及 ③科技竞赛 ④科技管理

问题3. 您认为当前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①没有职称体系②待遇低③工作繁重④得不到理解。

问题4. 关于科技辅导员问题,您认为当前首要解决的是①从业标准 ②生活待遇 ③专业职称 ④社会理解

问题5. 您认为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推行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为①评价体系 ②教育部门认可 ③单位认可 ④社会认可

问卷调查是在河北省11个地市的科技辅导员群体中进行。调研工作跨越小学、中学、大学几个学段,覆盖学校、科协、科技馆、社区工作站等领域,调研对象涉及学校教师、科技场馆人员、科协管理人员和社区科普工作人员。

二、调研数据统计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调研数据统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10份,经数据统计,问卷中各选项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反映了河北省区域内科技辅导员队伍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现状、理念特征和愿望取向,为我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实施建议提供了实证性的认识基础。

(二)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问题1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是目前青少年科技活动最主要的领域,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是科技辅导员中的主力军,显示出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2 调查结果显示,科技辅导员中的多数人是从事科技教育工作,少部分人从事科普、科技竞赛和学校科技管理工作,体现出学校科技工作多方向和多层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体现了学校科技工作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特征,科技工作逐渐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必伴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3 调查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是目前管理层极为关注的焦点。从调查结果看出,四个选项虽有差别,但区分度不如其他问题明显,说明这四种因素对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均不能忽视。“待遇低”居首位,它影响到科技辅导员们精力投入与生活质量,因为许多科技辅导员反映这项工作不计工作量,无劳务费;“没有职称体系”影响到他们在该工作领域的专业发展空间,为实现职级愿望,只有转入其他系列,无法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工作繁重”主要体现在科技辅导员工作具有课外、应急和创新的特点以及竞赛普遍带有的功利性等,使他们在非常规化的时间还要进行非常规化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得不到理解”使他们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认同,科技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好的社会发展意义,但大多数学校却未能将其纳入主体工作的结构,而是作为“增光添彩”的辅助性或修饰性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科技辅导员在高投入、低收入、无职称希望之后,也很少能得到必要的舆论肯定和同事理解,使他们进一步感到自己在工作环境中价值的无谓性,最终黯然离去。

问题4 针对众多问题,要把握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工作切入点,整体工作应以怎样的程序进行。从调查数据中看出,该问题中“专业职称”呼声最高, “从业标准”、“生活待遇”紧随其后且要求程度相当,“社会理解”次之。

对该问题认识的关键是分清工作重心与工作程序的不同。这里,“专业职称”是重心,是当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和综合待遇的一个标志,是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关键、核心与目标,是热点,也是重点。专业技术职称的落实,能使科技辅导员的专业思想和工作热情得到稳定,生活待遇得到提高,社会理解和承认能够得以实现。但是,作为工作程序,需要持理性态度,热度最高、渴望度最大并不一定是整体工作的起点或切入点。科技辅导员的职称制度不是凭空建立的,它需要前期的建设基础和必要的建设程序,需要经过行业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专业职称几个步骤方能实现。所以,“从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从业资格的认定才是眼前我们整体工作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5 调查是推行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从结果可以看出,四个选项①评价体系,②教育主管部门认可,③单位认可,④社会认可,选择比例依次为29.9%,52.7%,6.0%,11.4%。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虽然许多专业技术工作的评价方法或由政府或由行业协会制定,但最终领导、掌控和执行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体系的职称制度也不例外。所以“教育部门”对科技辅导员职称制度建立和推行起主要作用既是现实也是共识。另外,职称是专业技术工作发展台阶的社会标志,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也是促使这项工作能够正常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成为大家认为的第二权重因素。至于“单位认可”和“社会认可”是由前两者决定的。

三、研究结论与实施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四点结论及实施策略建议。

1.学校教师是我国科技辅导员队伍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科技辅导员工作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多地考虑这部分人员的利益和需求,特别是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是由科技教育工作而延伸出来的,具有新生的特征。搞好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其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要为科技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使其付出、贡献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认可,使他们能专心地、长久地、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

2.科技辅导员工作也是服务于国家未来的一项事业,也是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与进步是每个人工作与生活的普遍要求。然而,长期的艰苦付出和承受不应有的社会漠视,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待遇低”和“没有职称制度”是主要原因。而在当前事业单位职称决定待遇的现实下,职称问题实际上是最主要的问题。

3.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中,“专业职称”的解决是重心,它将带动“生活待遇”和“社会理解”等问题的解决。“从业标准”是国家进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看似平行出现的四个问题实际上是程序逻辑和效应逻辑的问题。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守现代职业资格制度的一般要求和程序。现代职业资格制度是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评估形式,是职业技能实现社会化评估的一种方式,也是人才规格统一化的必然反映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标准》的制定、从业资格的认定、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确立是固有的必要程序,我们应引导科技辅导员理性地遵从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违背规律。

4. 科技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从大概念上划分也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该体系的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方针: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使之在青辅协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使之不仅建立,而且能得到实质上的推行。在职称制度建立后,还必须制定符合本领域特点又能够与现有职称制度接轨的科技辅导员职称评价体系,保证统一性和公正性。

从根本上说,职称制度是强化队伍专业性、建立有序有效的人员结构、促进专业人员建功立业、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也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一项目标。职称问题的解决可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但科技辅导员行业起步伊始,职称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协会与人事部门、劳资部门、立法部门、教育主管等部门的共同合作,比单纯由协会制定《标准》具有了更大的社会复杂性。所以,我们应做的工作既要力所能及地推进程序的进展,又要让科技辅导员理解这项工程的艰巨性。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违背。要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标志性工作。但在发展时期,我们要继续强化宣传科技辅导员工作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大程度上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推进政府部门、工作单位最对这一新生领域的认同、支持和接受,把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纳入到常规的结构性工作中,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统一奖惩考核;同时,也要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加快从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和职称制度等管理规范化的进程,让科技辅导员认识到这一新生行业存在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解决,以此实现队伍稳定,保证可持续的建设发展。

篇5:企业与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个别企业领导对和谐劳动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企业改制,企业与职工稳定情况不尽如人意。我们对委属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影响企业稳定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等。经调研,我委系统共欠缴养老保险金约 1200 万。其中,木机公司欠 640 万;医药公司欠 200 万。2、企业内部员工工资差距较大,工资上涨幅度不一。有些企业在制订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时,只注重向企业的核心员工即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倾斜,而对一线员工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考虑较少。3、个别企业领导管理方法僵化,工作中只是发号施令,不注意和员工沟通交流。4、部分基层企业不注重生产条件及工作环境的改善,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生产难以得到保障。5、我委属企业现有 120 名军转干部,特别是退休员工较多,他们对现在的待遇不太满意,稳定情况不容忽视。

二、原因分析 1、企业经济效益对稳定工作的影响。在对委属企业的调查中感到 , 突出表现有两个方面 : 首先是企业综合盈利水平低。从近几年的生产经营情况看 , 委属企业的整体效益不是很好。

篇6:区职工队伍稳定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6月上旬,xx区总工会组织专门力量就全区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采取问卷、随访、座谈、抽样等方式,调查了民营(个体)企业8家、事业单位6家、行政单位3家,乡镇2个,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区职工队伍的稳定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全区经济和职工队伍概况

党的十七大以来,xx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工业主导、项目带动、服务拉动、开放驱动、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07.38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4亿元,增长28.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1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4元,分别增长13.3%和1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47.86%。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和区属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施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改善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大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中普遍得到了实惠,全区职工队伍总体稳定。但也要看到,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有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我区职工队伍的组成情况

xx区曾经是一个工业老区,区属地域范围内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上个世纪末因体制的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与xx区脱离了关系,区属企业也响应国有企业改制纷纷转变属性,变为了私营、民营企业。因此,国有、集体企业不复存在,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也随之置换了身份,成为了下岗职工、社区居民。加上xx区职能的变化,区财政陷入了困境,长年入不敷出,最近几年通过区委、区政府和区属各部门的努力,财政收入明显好转,区委、区政府对民生的保障力度也随之加大,职工队伍不断趋于稳定。全区职工队伍构成主要是四大块:一是公务员、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二是人民教师、医务工作者;三是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和辖区内市属以外个体单位务工人员;四是进城农民工。

三、职工队伍稳定情况及其分析

从我区的情况看,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地实现,劳动关系在总体上是健康协调的,上述五大群体中,队伍稳定情况呈依次递减趋势,具体表现在:

1、公务员、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属吃财政饭,由国家大包大揽,即使是自收自支编制,只要是进入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其待遇也基本参照公务员待遇执行,因此,这一群体无论是思想情况还是工作队伍都是比较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同城不同酬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二是xx区公务员队伍进入渠道狭窄,控制得比较严格,而事业单位编制和工勤编相对放宽了,每年退伍转业人员大量安置、市直单位家属安置、职工子弟工作安置等,这部分人员没有通过竞争择优程序,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作过程中对公务员队伍有一定的冲击。三是因xx区行政架构的限制,优秀人才的晋升空间有限,加上xx区池塘较小,对特别优秀人才挽留的方式方法不多,这部分人在xx区也难以安定下来。

2、人民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这部分人员属国家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财政对这部分人的工资待遇有一定的预算,有的甚至是全额预算,也是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对这部分的进入渠道单位和主管部门自主权稍微大些,但区委还是从严进行了编制控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医务工作者通过竞争进入xx区相关单位,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工作劳动强度较大,xx区的学校生员多、基础设施不足,校舍建设赶不上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速度,班级学生严重超员,教学压力大。二是教师绩效工资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三是城乡差距大,城乡矛盾比较突出。

3、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和辖区内市属以外个体单位务工人员。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增长速度快,职工队伍迅速膨胀。辖区内市属以外个体单位数量庞大,务工人员众多,就业方式多种多样。这部分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稳定,但也要区别看待。灵活多样就业形式下的劳动关系呈现出非规范、动态和不稳定等是这些单位职工队伍的最大特点。调查中显示,部分服务行业新工人不愿意签订长期、固定的劳动合同,有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不愿意签订,位于乐坪街的某足浴城,现有工作人员近百人,老板主动要求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没有一人响应,工人的理由是不签订合同有利于随时走人。某高新技术企业反映,高素质劳动者大多希望并尽量与企业签订短期劳动合同,以利于他们频繁“跳槽”提升价值。对于一些就业门槛比较低的如柜台销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因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人员流动性比较强,一方面企业愿意低素质低技能劳动者签订短期合同,这样可以减少雇用长期人员的加薪成本。另一方面劳动者也不愿意长期呆在一个单位,频繁换单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某日化销售连锁店反映,他们的职工一年将换掉一半,老员工已经很少,企业其实也想留住老员工,留住业务骨干,让员工有归属感,但是这些人员还是想多进行一些工作体验,加薪、升职、感情投入等都难以奏效,负责人笑着说:有时候,企业面对劳动者也是弱势群体。

4、进城农民工。其实上述第三大职工群体中已经包含了不少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弟,但在这里还是要特别列出农民工这一群体,主要是想说明这块的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本群体中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在建筑、搬运、重体力等方面的进城劳动者。农民工队伍规模庞大、流动性强,是一个身份特殊、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客观作用,他们是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者。由于传统管理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民主意识和反抗意识较弱,对社会不公平的忍耐性较差,思想上容易走上极端。一些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职工和大量进城的农民工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上和企业内部的竞争中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往往只能在技能和知识含量要求偏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劳动收入偏低的岗位就业,有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岗位,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合法权益。他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在弱者有弱者的反抗方式,在出现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及时和强有力地保护时,有部分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有些酿成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农民工自律意识较弱,沾染不良习气,赚了点钱,聚在一起打牌赌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接受黄色服务,对生活没有计划和安排。

四、对工会组织如何进一步维护好职工队伍稳定的建议

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事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维护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对xx区来说重点是维护好民营企业、“两新”组织、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经济组织职工队伍的稳定。

1、继续参与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在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开展再就业培训、完善再就业服务政策、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就业相对稳定、支持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并健全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很欣喜的看到,在2011年6月21日全市就业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公布,市就业促进会倾力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难,我市的就业促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5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3万人,安排“4050”人员再就业31000人,新办社区就业实体334个,新开发就业岗位60433个,举办现场招聘会649场,介绍成功就业18000人。

2、进一步推进“两个普遍”。一是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应建立工会组织”和“地域管辖”的原则,积极完善全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各级工会要积极推动出台党工共建文件或召开专门会议,力争把工会组建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规划和考核体系,健全推进基层单位党工组织联建制度,认真贯彻企业工会组建工作3年规划,继续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统筹做好包括“两新”组织在内的各类单位建立工会,加大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建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行政村和社区应创新工会组建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依托村(居)委会、各类经济区、居民小区、街道,建立区域性工会、楼宇工会、一条街工会、市场工会等,也可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按行业归类成立行业性工会组织。对于从业人员较多的企业,尝试工会主席委派制。二要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3年规划,根据各类企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协商方式和协商重点,积极推动《企业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参与涉及工资集体协商的立法,为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要引导企业合理调整劳资分配比例,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工资和加班加点不加工资问题。要督促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重解决企业增效职工不增资问题,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水平,让更多的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同时要注意把普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一并考虑,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3、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各级工会和企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薄弱环节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加大对小型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监督力度,依法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要督促各类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必须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加强职工安全培训,及时淘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不断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搞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

4、积极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引导职工主动参与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使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符合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大力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打造职工文化品牌。

上一篇:0中控室值班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酒店用品销售月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