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

2024-06-01

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共11篇)

篇1: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喜欢小提琴,他梦想自己能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爱因斯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琴,尽管他很勤奋,也很用心,但却没什么进步。爱因斯坦的父母认为他没有音乐天赋,但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直没有阻止他学琴。

有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小提琴老师,老师对他说:“你先演奏一曲让我听听。”爱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却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后,老师问爱因斯坦:“孩子,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呢?”

爱因斯坦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师又问:“那你快乐吗?”

“我非常快乐。”

老师继续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难道非要成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吗?我认为,快乐就是成功。”

爱因斯坦听了老师的话后深有感触,他明白了快乐比当帕格尼尼更重要。后来,爱因斯坦仍然喜欢拉小提琴,虽然他拉得并不算很好,但他却在其中收获了很多快乐。

快乐是世间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篇2: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

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天才,他在物理、化学、哲学、生物、文学、雕刻、绘画等方面都有不朽的成就。而他的绘画老师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画家。

那一年,达·芬奇十四岁,去老师家学画。老师第一堂课就是让达·芬奇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

达·芬奇有些想不通了,有一次,他就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

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篇3: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 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 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 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一粒米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 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 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地问道:“蒋妈妈, 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 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 (chōnɡ) 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 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 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 这十多道关, 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 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 更激励着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 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 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 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 年幼的恩来已筋疲力尽、呵欠连天, 上下眼皮直打架, 但他仍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 心疼不过, 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 妈妈, 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 连忙把头埋进一盆凉水里, 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 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 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 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 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 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 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 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 直到满意为止。

篇4:那些误传的名人励志故事

牛顿没被苹果砸到头

英国科学家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而受到启发导出了万有引力灵感的故事广为流传,它完美地象征着通过观察普遍事物就能突然涌现灵感的概念革命。《牛顿一生回忆录》由牛顿的好友、与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撰写。回忆录于1752年出版,手稿珍藏在英国皇家学会档案馆,过去只用于学术研究。回忆录证实:“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而是看到苹果落下,这个偶然事件令牛顿投身于一项本来可能被搁置的研究。”而科学史家也早就注意到,苹果的故事直至牛顿辞世前一年(1726年)才由他本人说出口,这与他做出伟大发现的那个“奇迹年”(1666年)相距长达60年。

牛顿还有一句名言“站在巨人肩膀上”,被作为谦虚品格的写照。但其实,他的小心眼、爱吵架和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一样出名,他的那句名言据说原是为了贬损身材矮胖的另一位英国科学家胡克。

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

英国发明家瓦特因看到水壶壶盖被蒸汽掀动而受到启迪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也纯粹是编造。实际上,瓦特打算制造自己的蒸汽机的想法,是在他修理他的同胞托马斯·纽科门(1663—1729)发明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瓦特的发动机,实际上是几百年以来前人的经验和设计的结晶。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有,他只不过改良了而已。

华盛顿没有砍倒樱桃树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棵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事实上,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被证实为纯属虚构。有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马克思没有磨出脚印

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2006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还在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其实是编造的!早在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游历大英图书馆的中国人发现了这个故事的“真相”:大英图书馆的管理员证实,根本就不存在马克思固定座位的问题,更没有神乎其神的“脚印”。在《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这篇文章中,图书馆管理员认真地告诉作者:“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的事情了。”

肉眼在太空看不见长城

曾几何时,我们被告知,宇航员在太空轨道上观察地球时,用肉眼只能辨认出这颗星球上两项非天然的特大工程,一项是我国的万里长城,另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不过,“太空肉眼见长城”这一奇闻,长期以来却既令人兴奋又饱受争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进一步确认:肉眼不可能从太空中看到长城,只有分辨率达到一定程度的卫星遥感才能获得长城影像。根据计算,假使长城宽度达到10米,则人眼可辨别长城的最远距离为36千米,远低于公认的太空高度,何况长城宽度基本上只有2米左右,除大的关隘城楼外,一般城台(如烽火)的宽度也只有5-6米。由此可以断定宇航员是不可能从太空仅凭肉眼就能看到长城的。

伽利略没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

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那个一举推翻亚里士多德落体定理的著名实验,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许多学者都怀疑这个神话般的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除了伽利略的弟子兼传记作者维维安等极少数人外,伽利略和其他同时代人都从未明确提到过如此有名的“判决性实验”。当代著名科学家霍金认为,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并非真事”,并写道:“他(伽利略)已经在倾斜的平面上做过实验,为什么还要在没有准确计时方式的情况下爬到高塔上去验证呢?真是活见鬼!”

凯库勒没梦到蛇咬尾

无独有偶,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是在他做出重大发现35年后才谈及,当年他在公共马车上打盹时梦见了一条扭动着并自咬尾巴的蛇,脑子里突然灵光闪现,终于想明白了苯环结构。但凯库勒的梦境逸闻一传开,就遭到了许多同行的抨击。据《阿基米德的浴缸——评科学中的若干神话故事》一书披露,此事过后一个世纪,美国化学协会在1985年召开的年会上还曾专门讨论苯事件,有两位美国化学家在会上声称:凯库勒不可能梦到那个著名的分子式。

达·芬奇不可能画不好鸡蛋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14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老师说,画鸡蛋是基本功。于是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了一年、二年、三年……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其实,达芬·奇成为弗罗基俄的弟子时,已经十三四岁,而且有一定绘画功底了,不可能连鸡蛋也画不好。

爱因斯坦幼年不聪明是误传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手工课做小板凳的故事,成为小学生们学习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经典版本。但这个故事更不靠谱:爱因斯坦虽然成绩不是十分出众,还有点偏科,但也不至于到连个手工作业也做不好的程度。

爱迪生反光救母不可信

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而且医学上来说,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摘自《新传奇》

篇5: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惜财之德(李嘉诚)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珍惜财富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记得小时候父辈们曾教育我们说:惜衣有衣穿,惜钱有钱用。所以节约是美德,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篇6:名人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

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

篇7:名人的故事李连杰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 李连杰小时候的故事

李连杰小时候不是因为过于淘气所以才被送去学习武术,其实那时他是一个很乖的孩子,调皮是从后来开始的。

李连杰的家庭成员有母亲、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他是最小的一个。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从不让他下河游泳或骑自行车。任何冒险活动,哪怕只带有一点点危险都是被禁止参与的。8岁时李连杰才开始上学,不知为什么老师总是很喜欢他,也许是因为他太听话了吧,老师选他当体育班长,职责是带领一到六年级的同学做课间操。因为李连杰天生五音不全,唱歌老跑调。每次到了音乐课期末考试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单独唱一首歌。当老师最后叫到他的名字时,他站了起来。“李连杰,你今天嗓子痛,是吗?那么你可以不参加考试了。坐下,100分。”老师就是这样善解人意地照顾他。

练武源于巧合

李连杰从1971年夏天开始习武,那时暑假放一个月的假,家长不希望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在街上乱逛,于是把他们送进现在的北京体育学院暑假学习班,糊里糊涂地,李连杰就被分在武术班。当9月份学校开学后,包括李连杰在内的20多个人却被通知每天下午放学后继续回到这里接着训练,其中李连杰是唯一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鲜感过去了训练变得越来越苦,3个月的训练后,又有一部分人退出了训练,20个人中只剩下4个人。一年过去了,9岁的李连杰准备参加平生第一次比赛,实际上,这是“”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这次比赛既不是政府举办的也没有奖金,唯一的奖品就是:最棒的表演者会被公认为“优胜者”。然而,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精英。比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这是李连杰第一次离开家,平生第一次离开北京。离家的那天早晨,李连杰的母亲开始哭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去了济南,最后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在面前表演

篇8:《一个小时的故事》赏析

小说中的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小时内。一个小时只是人生中的一瞬间, 但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身心在这一小时里却经历了那么多的变化:对丈夫死讯的反应———从悲伤到高兴, 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庆幸与负疚, 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对爱情婚姻价值的思考, 获得自由的喜悦, 对丈夫的突然出现而产生的绝望———诱发心脏病而死去。可以说, 马拉德夫人在这一小时里经历了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这一小时是马拉德夫人一生的浓缩。如此丰满鲜活的一个主人公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呢?

一、简洁的叙事技巧

这篇小说叙事清晰, 语言简练。作者对马拉德夫人的外表只作了简单的描述:“She was young, with a fair, calm face, whose lines be traye d re pre s s ion and e ve n a ce rtain s tre ngth.” (“她很年轻, 面容白皙而安详。但她脸上的线条却显示着一种压抑, 甚至是一种力量。”) “……as power less as her two white slender hands w ould have be e n.” (“如她的那双白皙纤长的手一样无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柔弱外表下有着一个坚强意志的女主人公。整个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只说了三句话:”Free, free, free!” (Kate Chopin, 1894) (“自由了, 自由了, 自由了!”) ”Free!Body and soulfree! (Kate Chopin, 1894) ”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 “Go aw ay, I am not m aking m ys e l f ill.” (Kate Chopin, 1894) (“走开, 我不会把自己搞病的。”)

主人公的外表和语言虽然写得很简单, 但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却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从细致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发现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死讯后痛哭了一阵, 接着上楼将自己锁在房里, 眺望着窗外的世界, 她朦胧地意识到了有某种东西在她内心蠢蠢欲动, 但那是什么, 她无法说清, 慢慢地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她努力想用意志去克制它, 但她的意志是如此的无力, 正如她那双无力的双手一样。最终她明白了, 她丈夫的死给她带来了获得自由和过崭新生活的机会。“Free, free, free!” (Kate Chopin, 1894) (“自由了, 自由了, 自由了!”) 这种向往自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他因此而心跳加速, 热血沸腾, 以至于不断地低语:“Free!Body and s oulfre e!” (Kate Chopin, 1894)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 。于此同时她又有一种负罪感, 毕竟对丈夫的死而感到高兴是一种不被别人接受的情感。但是与独立自由的新生活相比, 她觉得丈夫的死已无足轻重。自由是她目前生活下去的一种强烈的动力。就是在昨天她还在嫌她未来的岁月太漫长, 而今天她却期待着她未来的日子能够长久一些。如此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在用简洁的笔墨描写人物的外表、言行和心理的同时还运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方法来形象生动地展现主人公向往自由的性格。

二、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在马拉德夫人把自己独自一人关在屋子里的一段景物描写就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广场上的树枝充满着新春的活力,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雨的气息, 楼下街上有小贩的叫卖声, 耳旁有从远处传来的歌声, 无数的小鸟在欢唱, 还有那蓝天白云。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活力和自由的象征。自然界中新生命的复苏暗示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对自由的渴望和憧憬。屋内外的强烈对比:屋外的世界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屋内的生活压抑沉闷, 通过对比衬托出马拉德夫人渴望自由, 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其次是文章中门的象征意义。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 马拉德夫人房间的门是关着的。丈夫忽然的死亡往往会使一个女人渴望别人的帮助与安慰, 但她上楼后却关上了门。事实上这门是一道屏障, 是两种不同生活的分水岭。门外由于社会舆论与道德的原因她必须悲伤, 但是门内她却可以摒弃一切, 在悲伤之余开始幻想她未来的自由生活。只有在门内她的身体、情感和思想才是自由的。

另外, 主人公的姓名也具有象征意义。Mallard的意思是野鸭, 象征着主人公的性格, 暗示我们主人公应该是像野鸭一样能在水里自由地畅游, 而不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没有自由的家禽。

除此之外, 当马拉德夫人听到丈夫的死讯时, 她的反应和其他妇女的反应也形成了对比。其他妇女当听到丈夫的死讯后会瘫软而不愿接受现实, 马拉德夫人则不同, 她立刻接受了现实。这种对比体现了马拉德夫人性格的独特性。在马拉德夫人柔弱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向往自由的不平常之心。这种对比衬托出了她的哪种不甘于受支配的叛逆性格。

三、讽刺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 令人回味。

马拉德夫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时, 人们都以为她是伤心过度。可事实上她却是在庆幸自己能从她丈夫的专横意志之下得以解脱而获得新生。与自由相比, 他丈夫的死以及爱的失去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由此可见她是何等强烈地渴望自由。

小说结尾处, 马拉德夫人死于心脏病发作, 医生说她是死于过度高兴。 (When the doctors came they said 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 e as e———of joy that kills.) 因为所有人都认为马拉德夫人因丈夫的死而悲痛欲绝, 当她见到丈夫活着回来时欣喜若狂而引发了心脏病。但实际上, 她是因丈夫的死而觉得获得了自由, 身心的自由, 而丈夫的突然回归却彻底击碎了她刚刚构建好的自由梦, 从而绝望至极而引发了心脏病。在这里“joy” (“高兴”) 一词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作者绝妙地讽刺了社会现实的无情。故事的结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讽刺。可以想见,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重现是感到多么失望, 多么痛苦。在无法面对这一突变的情况下, 她宁愿选择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死亡是她唯一的选择。据此我们可以断定马拉德夫人是死于绝望而非死于高兴。作者通过讽刺的手法告诉我们自由胜于爱情, 甚至高于生命。

四、结论

作者凯特·肖邦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运用了简洁的叙事技巧, 象征、对比及讽刺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女人从毫无自由的婚姻生活到经受不期而至的欣喜, 最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的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妇女的卑微地位, 她们附属于丈夫, 听命于丈夫, 没有自由可言。虽然马拉德夫人极度向往自由, 渴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却最终还是无力抗拒命运的安排, 只能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换取她所期望的自由生活。生死在马拉德夫人身上实现了统一, 她的死亡证实和提升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凡琼:从压迫到抗争—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的经验功能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7.

篇9:谁小时候还没编过名人名言

名著缩编精华本和名人语录集,像杂食铺里卖的现成包装瓜子仁。免你花时间去读,直接剥好装的,省了嗑瓜子吐壳的功夫。当然,惯于嗑瓜子晒太阳过一下午的阿妈们不免鄙视,觉得暴殄天物。但这时代嘛,人民有极大的名人名言需求。大师们的语录,如果长一点的,也得砍头去尾,剩百来字,以便符合微博和签名栏。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仿佛巍如山岳的大块五花肉,还是架不住语录党,能从里面挑出许多细筋碎骨,来供给人民日常需求当牛肉感嚼。

比如黑格尔说过那么多话浩浩洋洋,现在只有“存在即合理”?语录体的好处,在于言简意赅。字短了不容易说全面,常是去了前因后果的断语,类似断语最易哄人,且有警醒意味。而且语录体有大师声威撑腰,自然气势凌人。比如“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人人会说;但有位伟人这么说了,字字做金石声,装裱起来,书之竹帛,当广告词了。

我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导,写作文常得引名人语录。名人语录像陈年火腿,味浓纯厚,身份尊贵;借味做菜,起头收尾,无不应验。然而小时候教学,价值观甚窄,只允许引用圣贤语录;孔孟可以,韩愈苏轼等也行,王阳明就得斟酌了,至于希特勒、李鸿章、蒋介石、曾国藩这类”反动人物”,其语录是断断引不得的。

语录不敷使用,怎么办?编。比如大家随便来个:

“高尔基曾经说过,粮食是穷人的命根子。”

“列宁曾经说过,学习时投入多少,长大后会收获多少。”

“马克思曾经说过,勤奋是幸福之源。”

类似于此。老师偶尔也狐疑,但没法证伪,大体上总溜得过去。有位同学最聪明,他发现了外国姓氏的组合法,于是经常来个:“一位外国教育家威廉·爱德华说,孩子不能溺爱”;“一位外国画家杰克·约翰说,艺术是生活的滋养品”。

那时代没网络,老师见了,半信半疑,只好胡混过去。直到有一天他编无可编,鬼使神差写了“一个外国科学家汤姆·杰瑞说,欺骗是偷窃的开始……”。

老师至此,方知中计,他妈的我自己不看《汤姆和杰瑞》以为我家孩子也不看啊?追悔前尘,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班里公开批评——从此我们才知道此技。所以,现在满世界编情感寓言,然后挂个名人出处这种事,我们小学里就干得驾轻就熟了。

当然啦,风雅人编语录就不叫瞎编,而称“杜撰”。贾宝玉小小年纪就懂得哄姑娘,初见林妹妹,就引《古今人物通考》,说什么“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讨好林妹妹的眉毛。被探春揭破“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后,也不羞臊,只答说,“除了《四书》,杜撰的太多了”。

其实比他夸张的更多。苏轼当年进京考试写作文,要举例时,就编了个帝尧和皋陶的行为。考官梅圣俞批卷子时有些犯愣,但又不敢擅断,不然显得自己没读过书。直到考试后,梅圣俞才问苏轼:这典故出于何书?苏轼承认是编的,然后补了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这种耍无赖法,类似我高考时填政治卷编了个:“马克思同志曾经说,斯里兰卡红茶配西非砂糖最好喝”,然后被问出处时,就撒泼说“我觉得以马克思的品德,说这话也是意料中事耳!”

当然,现在名人名言出产机器已经更新换代。乔布斯、艾薇儿、盖茨、巴菲特、赫本、舒淇什么的都在担当语录制造机。虽然这时代名言造假难度甚低,但相对而言吧,我觉得这不是坏事。

我大学时,有一次辩论会。对方四辩总结陈词时,按住几条名人名言不放,引出处,据经典,然后指出我方三辩有两条名人名言引错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原创,怎么会是居里夫人说的呢?”

我站起来陈词,说了这么段:“我爸爸年轻时,大家开会,都要先念主席语录。我爸爸有一次,说到他爸爸——也就是我爷爷——的时候,说:‘他老人家,毛主席说过,五十多岁了……’结果这话被攻击了,问‘五十多岁了’哪来的,我爸爸就答:‘《纪念白求恩》里来的呀!’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其实,许多名人名言都是虚饰,只要断章取义得当,都可以用。名人也是人,是人就永远抬不过一个理字……下面我做四辩陈述……”这段当时效果不错。结束后,带队老师拍我手臂:“你说的蛮好,那两个故事蛮好,蛮生动蛮形象的。”

当然也就我自己知道,我讲的这两个名人名言故事,都是编出来的。

篇10:名人小时候的理想故事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2.科学家有他的祖国 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3.钱学森 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5.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6.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7.生物学家 童第周怒斥皮诺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8.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助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助。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9、林肯奋斗的故事

公元一八○九年,在一个荒凉的肯德基州农场里,诞生了一位叫 亚伯拉罕.林肯 的小婴儿,他就是末来第十六任的美国总统。

林肯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是林肯不向命运屈服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的地方。

林肯下田工作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饼,一手捧书。他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曾说:「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日后应各种需要,时时自修取得的知识。」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的历程,深深地打动著我,他成功的关键在於奋发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战。林肯做到了,成功了。

10、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篇11:名人小时候的理想故事

德罗莉斯和詹姆斯·乔丹共有五个孩子,迈克尔·乔丹排名第四,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乔丹是最小的男孩儿。

老乔丹夫妇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种族自尊心,并注意给孩子们良好的家庭教养,教育他们要有礼貌、诚实并且尊敬老人。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当中,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哥哥姐姐和妹妹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地生活学习,很让父母放心,唯独迈克尔·乔丹总是闹剧连篇,让父母头疼不已。

的确,儿时的迈克尔·乔丹总会做出让大人惊出冷汗的举动。

在他两岁时,有一天老乔丹正在自家后院用手电筒检查车子的发动机,没注意迈克尔好奇地在玩弄电线,小手触及了电线的接头,被摔出一米多远,差一点丧了小命。

五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禁止他玩斧头,他不听。有一次他偷偷拿斧头到外面去劈柴,结果一不留神,斧头没砍中木柴,却砍到了自己的脚趾。他痛得又喊又叫,回到家里父母也没有办法,只好请来一位没有行医执照却自称是医生的邻居,这位“医生”上来就在乔丹鲜血淋漓的脚趾上浇了一大盏煤油,痛得他大喊大叫,但血却止住了。

1970年乔丹7岁的时候,随家人搬到北卡罗莱纳州南部小镇威明顿。当乔丹一家到达威明顿时,当地的种族争端已趋缓和,社会环境相对比以前好得多。由于可供黑人孩子和白人孩子共同就读的联合学校还没有建好,迈克尔·乔丹兄妹五个的主要活动就是体育运动,他们玩篮球、橄榄球,有时比赛跑步、跳远。 在那里,老乔丹夫妇买下了一大块土地以供孩子们打球、骑自行车和举行摩托车比赛,而调皮的迈克尔却常常把自己翻进沟里。有一次,为模仿当时飞越驾驶摩托车的新闻人物,小乔丹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哥哥拉里,想冲上一个泥墩,飞越一条水沟,结果没有成功,两人都摔得皮开肉绽。乔丹想瞒过父亲,把伤疤用布遮了起来,但老实的拉里却“出卖”了弟弟。虽然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但乔丹并没有就此住手,他又偷偷练习了好几次,直到老乔丹发现后,责令他将摩托车卖掉为止。

迈克尔·乔丹的母亲说:“迈克尔是我所有孩子中最好玩闹的一个。他总是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如果有什么东西需要尝试,那他一定是第一个。他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约束。”

乔丹的父亲也说过:“迈克尔总是故意跟我们作对。如果我们告诉他炉子烫人,不要碰它,他偏偏去碰它;如果他看见写有‘油漆未干’的电线杆,他会伸手摸摸它是不是真的没干。”“所有的孩子都会干上一些家务活,迈克尔时常耍小脾气,故意把他该做的事弄得一团糟,这常常令我们十分恼火。有一次我甚至发现他把自己的零花钱付给其他孩子而让他们帮助他做家务活。”

乔丹怕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为什么怕水呢?这后面还有一段小故事。

在他七岁那年,有一次和一个小伙伴下海玩水,在岸边浅滩上平躺着,享受着海浪的轻轻抚过。突然间一个回头浪把他们卷向大海深处,不会游泳的两个孩子吓傻了,拼命地挣扎,小伙伴竭力拉着乔丹向水下沉去。惊恐万分的乔丹拼命向岸边划去,可小伙伴却松开了紧拽着他的小手……乔丹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溺死,从此使他对水总是敬而远之。

“凡是到可能落下水的地方,我都会特别小心。”成年后的乔丹老实地承认,“如果是在游泳池边举行的大型酒会,人又很多,有可能意外将我挤落泳池的话,那我会远离池边。首先我会弄清楚哪一边较深,然后离远一点,就算是站在比较浅的一边,我也从不贴着边缘站。”

青春期的到来使迈克尔·乔丹的生活麻烦频出。乔丹初中一年级时就被停学三次。一次是因为他离开学校去练习跳跃投篮,一次是因为他把一支冰棒扔在了叫他“黑鬼”的女孩头上;一次是因为与一个男孩打架,那个孩子把乔丹辛辛苦苦画在学校篮球场上的地线擦掉了。

读初三时,迈克尔·乔丹打了他“平生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架”。一天下午,乔丹准备和同学一起打棒球,征得老师的同意后,他和一个要好的同学提早几分钟下课,到空地上去画线。正当二人开开心心地用粉笔画出了棒球场,准备招呼同学过来玩的时候,一个白人孩子过来问他俩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去上课。乔丹拍去手上的粉笔灰,回答说他们几个同学下课后要打棒球。谁知这个白人不屑一顾地说:“谁在乎你们这些黑鬼要干什么!”

乔丹一听,顿时怒火中烧,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冲了上去,两人扭打成一团,直到闻讯赶来的其他同学将他们拉开。

乔丹曾在CBA“60分钟名人访谈”节目中告诉主持人戴安娜·索亚说:“许多人都挑我的刺,并且在女孩子面前嘲笑我。他们嘲笑我的发型,嘲笑我好吐舌头及其他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细节。女孩子们也跟着起哄,这样,我无法得到她们的好感,也无法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约会。”

这导致乔丹在上十年级时成了兰尼高中选修家政课的少数几个男孩中的一个。他干家务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CBA“60分钟名人访谈”节目中,乔丹回忆说,当年几乎每个到他家里去的人都会看见他手拿吸尘器打扫卫生或整理衣物。这些事被传扬开来,使得人们把乔丹当成一个合格的好青年———一个敏感时代的合格青年———要知道,他并没有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整日游手好闲,酗酒斗殴。

成名后的乔丹说过这样的话:我想让人知道,迈克尔?乔丹是个人,而不是黑人或是白人。我应该是个先驱者,有时我会挺身而出,反对种族主义歧视。

也许从乔丹的青春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找到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乔丹在学校读书时不愿意“多动脑筋”,更不愿意做那些烦人的家庭作业。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乔丹的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B和C+之间,但他却非常热衷各种竞赛,从喜欢向各种各样的人挑战,在体育方面他向比他大一岁的哥哥拉里挑战;在学习上他与比他小一岁的妹妹斯琳比赛;在其他方面,他向自己的父母挑战。老乔丹终于彻底明白迈克尔不可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师后,决定亲自指导儿子在自家后院的简易篮球场上学习篮球规则。很快,乔丹就成为小学篮球队中的一员虎将。

15岁时,乔丹身高长到了l米88,读高中级。父母对孩子的家教很严厉,所以乔丹尽管贪玩,学习成绩还可以,数学还能达到优秀。随着骨骼的发育,乔丹的运动天才日益显露出来,他也真正爱上了篮球,不过使他篮球技术产生飞跃的却是源于一段他至今仍铭记在心的耻辱。

美国的高中篮球队分为两个级别,一队代表学校打比赛,二队则是陪练。迈克尔以为凭自己的本事完全可以进入一队打主力,于是他和好友罗里奥一起报了名。

上一篇: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下一篇:作文:带着期盼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