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2024-06-01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通用6篇)

篇1: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致远科学营营员守则

一、基本规范

1)学生入营后,须严格遵守科学营的活动安排、规定和相关条例,积极配合带队教师和志愿者开展的各项工作,以确保顺利安全完成科学营活动,严禁不听从带队老师和各分营安排,擅自脱离团队,单独活动。

2)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禁止任何针对个人或集体的无礼、敌对、歧视、有辱人格的言行。

3)行为得体,严禁抽烟、酗酒、打架等不文明行为。4)仪表整洁,确保在科学营的各项活动中,穿着得体的服装。

5)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折花,不践踏草坪,自觉维护校园绿化、美化、香化、净化。6)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7)知晓违纪的严重后果,禁止任何对科学营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二、会场行为规范

1)准时参加各分营安排的讲座、课程,不迟到,不无故缺席。

2)自觉遵守会场秩序,服从会场统一指挥,遵守会场纪律,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不做与讲座、课程无关的事情。

3)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疑问,不要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课,可先将疑点记录下来,待老师讲授告一段落后,再举手提问,亦可在课后或辅导课时向老师请教。4)上课时应保持仪容整洁,衣着大方。

5)对会场教具、设备、墙壁、门窗等须备加爱护,不要随便移动,不得污染或损害。

6)保持会场内外清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7)保持会场安静,主动将手机关机或者调成静音。

8)散会时,有秩序地离开会场,不要抢先、拥挤,避免造成混乱和意外事故。

三、实验室行为规范

1)在实验室引导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参观时须保持秩序,切勿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

2)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为方便各实验室人员统一讲解,所有营员须紧跟队伍,服从带队教师的安排与管理,切勿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

3)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切勿随意触碰实验室物品(比如生化试剂、仪器设备、实验文件等),不得打搅正在进行的实验操作。4)切勿将违禁物品(比如易燃易爆品)带入实验室。

5)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阅读相关的实验注意事项,熟悉仪器的基本操作。

6)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杜绝不当的实验操作。7)爱护实验设备,不得随意使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8)节约使用水、电、药品、试剂、元器件等。

9)如因违反仪器操作规程而造成仪器设备损坏等事故者,须按实验室有关规定赔偿损失。

四、用餐行为规范

1)入营学生需在学校指定的餐厅用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勿出外就餐。2)入营学生应饮用学校提供的生活饮用水,请勿直接饮用自来水,以免水土不服或腹泻。

3)要遵守食堂就餐时间,自觉排队,不得插队和拥挤。4)就餐时行为得体,不要将脚跷在凳子上和在桌凳上乱写乱划。5)要讲究卫生,保持食堂清洁。

6)要爱惜粮食,吃剩的饭菜须倒入泔水缸,不得随便处理。7)不要将饭菜端回宿舍。

8)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要配合和帮助工作人员搞好食堂工作。

五、住宿行为规范

1)入营学生应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安排下入住,并遵守住宿生活须知和管理规定,服从管理,主动配合有关人员的检查。遇到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时要保持冷静,通过工作人员及时解决问题,严禁起哄滋事,严防发生意外。

2)遵守各分营住宿安排,不得擅自调换住宿房间。如有特殊情况可向带队教师汇报,再由带队教师协调处理。3)宿舍内要加强团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邻宿舍的同学要互相尊重、友好交往。

4)积极配合学校工作,遵守活动期间的作息制度。除特殊情况外,所有营员按时返回宿舍。

5)非活动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宿舍楼。如有需要在此期间出入者,必须向带队教师请假报备。

6)保护好宿舍内的设施,如发现问题应向带队教师或者志愿者反应。在退宿时应保证物品原样归还,若损坏物品应照价赔偿。

7)注意公共卫生和宿舍卫生,注意床上整洁。不要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不得将剩饭菜、瓜果皮壳倒在水池里、室内外、走廊里,垃圾一律倒入垃圾篓。8)严禁将管制刀具、易燃品、易爆物等违禁品带回宿舍,宿舍内严禁烧酒精炉、煤油炉、点蜡烛,严禁使用电炉、电烙铁等违章电器,严禁私接电源。9)不得在住宿区喧哗、打闹。

10)妥善保管个人财物,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或存放。

11)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防火防盗。休息或外出时要关锁好门、窗,玻璃损坏需要及时报修。发现可疑人员要立即询问、报告,确保宿舍治安安全。

六、校外行为规范

1)营员应听从学校安排,准时参加各项外出活动,不得无故迟到、缺席。2)外出活动期间,营员应严格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得脱离队伍擅自行动。3)外出活动期间应集体行动,与带队老师和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告知带队教师本人情况。

4)外出活动期间,营员应遵照工作人员安排,到指定用餐地点用餐,切勿私自食用不卫生的食品。

5)外出活动期间,营员应注意乘车安全,勿将身体探出窗外。6)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7)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要遵守秩序,未经同意不可触摸设备和展品。8)爱护公共设施和文明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9)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七、保密行为规范 所有营员对活动期间了解到的未经公开的知识产权、科研动向等信息必须履行保密义务,未经允许不得告知他人,不得用于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利。

宾馆报到路线建议

上海海舟大酒店: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虹梅南路5688号 1.火车来沪

(1)上海火车南站

A.乘地铁 1 号线至莘庄站,换地铁 5 号线至剑川路站,搭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2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40 分钟,路费约 19 元)。

B.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23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20 分钟,路费约 75 元)(2)上海火车站:

A.乘地铁 1 号线至莘庄站,换地铁 5 号线至剑川路站,搭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4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60分钟,路费约 22 元)。

B.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4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35 分钟,路费约 140 元)。

(3)上海虹桥火车站(高铁站):

A.乘虹桥枢纽 4 路公交车至东川路虹梅南路站,再搭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32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80 分钟,车费约 22元)。

B.乘出租车经 S20(外环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3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28 分钟,路费约 95 元)。

2.飞机来沪(1)上海浦东机场:

A.乘机场七线公交大巴至上海火车南站,接下来同 1(1)。(路程约 7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90 分钟,路费约 40 元)。

B.乘出租车经 S32(申嘉湖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5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50 分钟,路费约 185 元)。

C.从浦东机场乘磁悬浮列车至龙阳路站,转乘地铁 2 号线从龙阳路站到人民广场站,然后乘地铁 1 号线到莘庄站下,接下来同 1(1)。(花费时间约为 60分钟,路费约 65 元)。或者在龙阳路站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花费时间约为 50 分钟,路费约 180 元)。

(2)上海虹桥机场:

A. 乘虹桥枢纽 4 路公交车至东川路虹梅南路站,再搭乘出租车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32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80 分钟,车费约 22元)。

B.乘出租车经 S20(外环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上海海舟大酒店。(路程约 3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28 分钟,路费约 95 元)。

(上海出租车价格[日间]: 起步费为 14 元/3 公里,超过起步费后每公里 价格 2.4 元,超过 10 公里,每公里价格 3.6 元)

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上海市闵行区江川东路100号 1.火车来沪

(1)上海火车南站

A.乘地铁 1 号线至莘庄站,换地铁 5 号线至东川路站,搭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2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40 分钟,路费约 19 元)。

B.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23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20 分钟,路费约 75 元)(2)上海火车站:

A.乘地铁 1 号线至莘庄站,换地铁 5 号线至东川路站,搭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4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60分钟,路费约 22 元)。

B.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4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35 分钟,路费约 140 元)。

(3)上海虹桥火车站(高铁站):

A.乘虹桥枢纽 4 路公交车至东川路莲花路站,再搭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32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80 分钟,车费约 22元)。

B.乘出租车经 S20(外环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3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28 分钟,路费约 95 元)。

2.飞机来沪(1)上海浦东机场:

A.乘机场七线公交大巴至上海火车南站,接下来同 1(1)。(路程约 7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90 分钟,路费约 40 元)。

B.乘出租车经 S32(申嘉湖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5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50 分钟,路费约 185 元)。

C.从浦东机场乘磁悬浮列车至龙阳路站,转乘地铁 2 号线从龙阳路站到人民广场站,然后乘地铁 1 号线到莘庄站下,接下来同 1(1)。(花费时间约为 60分钟,路费约 65 元)。或者在龙阳路站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花费时间约为 50 分钟,路费约 180 元)。

(2)上海虹桥机场:

A. 乘虹桥枢纽 4 路公交车至至东川路莲花路站,再搭乘出租车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32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80 分钟,车费约 22元)。

B.乘出租车经 S20(外环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学苑中心。(路程约 30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28 分钟,路费约 95 元)。

(上海出租车价格[日间]: 起步费为 14 元/3 公里,超过起步费后每公里 价格 2.4 元,超过 10 公里,每公里价格 3.6 元)

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280号 1.火车来沪

(1)上海火车南站

A.乘地铁 1 号线至莘庄站,换地铁 5 号线至东川路站,步行15分钟或搭乘出租车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21公里,花费时间约为40 分钟,路费约 19 元)。B.乘出租车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21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35 分钟,路费约 69 元)(2)上海火车站:

A.乘地铁 1 号线至莘庄站,换地铁 5 号线至东川路站,步行15分钟或搭乘出租车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3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60 分钟,路费约 21 元)。

B.乘出租车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35公里,花费时间约为60 分钟,路费约 121元)。

(3)上海虹桥火车站(高铁站):

A.乘虹桥枢纽 4 路公交车至江川东路沪闵路站,步行5分钟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28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75 分钟,车费约 7元)。

B.乘出租车经 S20(外环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28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40 分钟,路费约 95 元)。

2.飞机来沪(1)上海浦东机场:

A.乘机场七线公交大巴至上海火车南站,接下来同 1(1)。(路程约 5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120分钟,路费约 40 元)。

B.乘出租车经 S32(申嘉湖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55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60 分钟,路费约 185 元)。

C.从浦东机场乘磁悬浮列车至龙阳路站,转乘地铁 2 号线从龙阳路站到人民广场站,然后乘地铁 1 号线到莘庄站下,接下来同 1(1)。(花费时间约为 120分钟,路费约 65 元)。或者在龙阳路站乘出租车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花费时间约为 60 分钟,路费约 180 元)。

(2)上海虹桥机场:

A. 乘虹桥枢纽 4 路公交车至至江川东路沪闵路站,步行5分钟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28 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75 分钟,车费约 7元)。

B.乘出租车经 S20(外环高速)转 S4(莘奉金高速)剑川路出口至维也纳国际酒店(沪闵路店)(路程约 28公里,花费时间约为 40 分钟,路费约 95 元)。

(上海出租车价格[日间]: 起步费为 14 元/3 公里,超过起步费后每公里 价格 2.4 元,超过 10 公里,每公里价格 3.6 元)

篇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 学校成立于1942年,日本语别科开设于1978年4月。学校和中国的哈尔滨工程技术大学、大连大学结成姐妹校。

※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分大学院工学部和人间环境学部,并开设二十多个课程。

※ 日本易课程内容有:日本语文 型、发音、表证、作文、汉音的练习。自然科学基础用语、会话、以及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世界史、体育等课程。

※ 日语学科的修了者,能推荐入本校的工学部(船舶工学科、机械工学科、电气电子情报工学科、建筑学科、经营系统学科、环境话学科。 。

※ 通过在校的一年学习,可以自由阅读日本语的报纸和杂志等一般日本语读物。

申请资格:

在本国必须受完教育,即必须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于高中学历以上。

入学时间: 每年4、10月招生

学习费用:

1)入学金:20,000日元

2)报名费:80,000日元

3)学费: 225,000日元(6个月)

篇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关键词:学院科学时代,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政策选择

大学科学研究从学院科学时代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效用为中心的科研政策理念正在主导后学院科学时代的大学科研政策走向。一些学者认为, 现代大学科学研究应全面服务于政府和市场需要, 从象牙塔式的传统科研转向多主体协同创新科研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科研的主要方向。然而, 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对大学科研的效用化热潮和“市场化”行为表示担忧, 认为这种市场导向的科学研究可能会危及大学科研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因而, 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政策正经受着与“洪堡理想”分裂的拷问而变得无所适从。因此, 我国大学科学研究政策在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确立后学院时代大学科学研究政策的基本思路, 适应并引导大学科学研究发展, 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从学院科学时代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转型

后学院科学是相对于始于17世纪的学院科学而言的, 意味着一种新的科学建制的形成和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 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变革[1]。这场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政策走向。

(一) 学院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

学院科学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探索世界万物的规律是非常神圣的, 同时也是非常崇高的事业。基于内心的自由和兴趣去探索真理是学者们从事的伟大志业。那种将科学神圣化的研究模式或知识生产模式为后来的科学建立了一个相当稳定的传统:学院科学传统[2]。学院科学传统呈现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公有主义、普遍主义和祛私利主义的精神内核, 并作为一种科学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的科学研究。对于何谓“学院科学”, 其实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约翰·齐曼看来, “当我们用纯科学这个术语时, 我们心中想的是, 纯科学指的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学院科学。学院科学是科学最纯粹形式的原型, 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复杂的生活方式, 是在一群具有共同传统的人中产生出来的文化, 这种文化为群体成员不断传承和强化。”[3]从约翰·齐曼对于学院科学的经典解释中可以理解, 在“学院科学”时代, 科学研究是“纯”的科学研究, 是不为社会服务或以取得某种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研究。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 而且是深入到学者骨髓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理性的文化。归纳起来, 学院时代的科学研究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 科学研究是由好奇心驱使的、探索“高深知识”的过程。“好奇心驱使”是学院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动机, 表明“学院科学”强调研究的纯粹性, 强调学者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院科学时代, 探求高深知识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呈现出“为知识而知识”的特点, 知识生产是理性的、独立的、自由的, 而非工具性行为。

第二, 科学研究依附于高度分化的学科, 在学科场域中获得尊重和承认。学院科学时代, 科学研究是以学科为基础的, 学者的科学研究依附于某一个学科。虽然学者可以在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研究所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流动, 但科学研究的学科界限是鲜明的, 学科专业化使每个学科都是一个“无形学院”, 学者只有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无形学院”中取得成就才能够获得同行的承认和尊重。学院科学时代, 学者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流动是极其困难的, 也很难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

第三, 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个体独立的行为, 自觉遵从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学院时代的科学研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 学者按照自己的旨趣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他们无偿地在同行之间交换科学信息, 不以获得经济回报为目的。学者的生计不直接依赖于他们科研活动的成果。同时, 他们自觉地共同遵从默顿归纳的学术共同体的CUDOS (1) 规范。

(二) 后学院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 科学逐渐告别了学院科学时代, 进入后学院科学时代。”[1]科学的生产模式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古代到近代的个体知识生产模式逐渐走向了现代科学的建制化的生产模式[4]。科学研究从主要受个人兴趣驱动转向以资助者的任务目标驱动, “为知识而知识”的科学研究受到了“为社会需要而知识”的强烈冲击, 科学系统的定位越来越趋向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市场任务, 知识生产与社会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知识生产的场所、资金来源和行为准则更加多样化, 科学研究更加重视功利性的目的。约翰·齐曼对于这种变化进行了高度概括, “在不足一代人的时间里, 我们见证了在科学组织、管理和实施方式中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遍及世界的变革。”[3]80这种变革反映出大学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高度重视, 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强烈需要, 具有历史必然性。很显然, 大学科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转型。

后学院时代, 科学研究活动已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 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利益驱动并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国家行为和市场活动, 科学研究的工具属性日益彰显, 科研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大发挥。归纳起来, 后学院时代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 对科学研究效用的高度强调。科学研究越来越被要求适应国家、行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被期待着产生更多具有直接商业价值的成果, 科研面临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巨大压力。同时, 科研被看成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驱动力, 是创造经济财富的发动机。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关注其工作的潜在应用价值, 并对科学共同体以外的“资助者”负责, “阅听人” (2) 广泛参与科研成果的价值判断和评论, 并影响着大学的科学研究政策。

第二, 科学研究“市场化”成为主流趋势。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特征, 研究合同正在成为大学与政府、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科学研究的资助形式和资助主体越来越多样化, 资助者不仅包括政府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机构, 尤其是工业界的科研资助越来越多, 具有明确功利取向的科研资助必然要求科学研究取得预期的市场价值。大学科研资源的匮乏也使得大学科研政策倾向于鼓励科研人员在竞争性的科研资助体系中获得研究合同, 这就必然导致科研人员“受雇”于“合同”, 围绕合同开展“定向”科研, 以实现市场化的目标。

第三, 科学研究表现出跨学科的组织特性。后学院科学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的、跨学科的研究活动, 日益复杂化的科学问题很多都是需要跨学科合作才能够得以解决, 依赖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知识都难以有效解决这些跨学科科学问题, 使得科学研究必然要以集体的行动模式展开。因此, 后学院时代大学科研组织呈现出集体化、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趋势。由于科研组织大多是围绕着研究合同而组建, 科研组织因而具有松散而灵活的跨学科特点。

第四, 科学研究的科学管理越来越复杂。后学院时代科学研究的类型繁多, 科研成果形式多样, 科研评价方式不同, 使得对科学研究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向后学院时代科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 出现了诸如管理、合同、规章、责任、训练、雇用等以前在科学生活中没有出现过的词汇, 科学变得更“官僚化”, 研究被越来越多的相关规章所束缚[3]。从个体独立科研到团队协同科研,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 从科研组织的组建到科研成果的评价等等都伴随着更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在科学与利益相互纠缠中, 科学研究活动的风险不断增大。因此, 科学研究的科学管理变得更为重要。

二、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政策问题

后学院时代科学研究更趋向于应用和效用的目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大学的科研活动, 通过跨学科和集体化的组织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 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科学研究行为等, 这些变化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政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大学科研政策理念过度强化科学研究的工具属性, 过分强调科研的效用, 忽视纯科学研究的高深知识属性。虽然后学院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是对学院科学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改造和超越, 但是, 后学院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是对学院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完全否定, 而是在继承学院科学时代合理内核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齐曼认为:“从历史上看, 后学院科学产生于学院科学, 与后者交叠, 保持了后者的很多特征, 执行了很多统一的功能, 并位于极其相似的社会空间。”[3]82因此, 在后学院科学时代, 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是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科学是源, 应用是流。以学科为中心的学院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是后学院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而目前大学科学研究政策理念过度强化科学研究的工具属性, 弱化了大学科学研究探索高深知识的基本精神, 忽视了纯科学研究的高深知识属性, 偏离了大学科学研究的主要航向。自洪堡大学成立以后, 科学研究被确立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旨在发展高深知识, 并一直对科学研究的效用化和市场化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但是, 后学院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效用化和市场化的后果导致了对科研合同和经费的竞争, 优先于对作为科学驱动力的科学可信性的竞争。研究者完全依赖研究资助或合同, 赢得这些资助或合同本身就成了一个目标。这样导致了科研人员必须将科研成果的潜在的商业价值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2.“金字塔”式的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既不利于跨学科协同研究, 同时也忽视独立、自由的探索研究。目前, 大学科研组织按照其获得科研资源的能力以及学科领域声望建立起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和院系一级研究机构的组织体系, 形成了国家级研究机构处于塔尖, 院系一级研究机构处于塔基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 处于不同位置的研究机构享有不同的权利。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设立需要通过竞争获得, 并接受政府的问责;院系一级的研究机构由院校设立并接受院校的评估。这种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管理的色彩, 尽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 大部分研究机构都是基于学科的, 是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利于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另一方面, 由政府或者院校设立的研究机构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目的, 独立、自由的探索研究很难得到支持和获得重视。

后学院时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冲出了“为知识而知识”的禁锢, 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一方面, 大学内部按学科分类形成的院系结构和长期存在的学科壁垒不利于后学院时代跨学科科研组织和团队的形成。科学计量学文献已经充分论证了科研合作的重要性[5], 以学科为中心的科研体制很难满足“客户”的多样化要求。科研问题的复杂化“需要一种大的集体的努力, 包括更周密的社会安排:建立多学科研究队伍、协调他们的努力、整合他们的发现”[3]。另一方面, 在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以学科为中心的、独立、自由、理性、好奇心驱使等为特征的“学院科学”基础上形成的大学—院系—课题组—个体的大学科研体制政策由于不能够适应后学院时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而正在被抛弃。大学独立、自由的探索研究处于危机之中。

3.大学科研人员过度差异化的政策使得基础研究陷入边缘化的地位。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与技术的共同发展, 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同发展。厚此薄彼的大学科技政策必然在彰显其中一方效用的同时压制另外一方的发展。事实上, 目前大学科技人员政策作为大学科技政策的重要方面已呈现出厚此薄彼、过度差异化的现象, 使得以高深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研究陷入了边缘化的境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差异性;二是大学内部科研人员高度层级化的差异性;三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人员的差异性。

由于海外人才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大学提升声望的需要, 大学在引进科技人才过程中往往给予海外人才更高的经济待遇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而大部分海外人才的招聘目的往往又是和大学追求功利性的科研目标是一致的;与此同时, 大学内部科研人员层级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也越来越精细化, 科技人员职业发展阶梯变得越来越狭窄和陡峭, 地位差异也越来越大。除了国家政策确立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层十三级层级设置以外, 大学在教授层级中还普遍设立了战略科学家、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讲座讲授、学科责任教授、产学研教授等名目繁多的高级职位, 并给予差异很大的薪酬待遇, 形成了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地位差异。而这些岗位的设置依据是岗位绩效, 主要通过学术产出的绩效来进行评价和设立。此外, 大学科研奖励政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差异。科技人员的过度差异化政策进一步拉大了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差距, 严重影响了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大学科研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政策使得纯科学研究缺乏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的科技体制以“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发展”为方针进行了包括改革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等在内的较大幅度的改革, 政府减少了对大学的资助, 鼓励大学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 大学科研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 大学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不得不从基础研究转向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以应用和效用为目标的科学技术研究。

市场化的科研资源配置政策有利于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和增值效益, 有利于给大学和科研人员带来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方面, 大学通过市场化竞争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声誉回报, 困扰大学科研活动的经费来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另一方面, 科研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科技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 科学与市场是一对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既成矛盾, “市场竞争机制可能使大学科研过于商业化”[6], 而且很容易使科研资源配置形成资源选择和垄断, 使得那些实力强基础好的学科或专业及能力强水平高的科研人员更易通过市场竞争而获得资源, 并不断形成累积优势, 进而出现科研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

令人担心的是, 大学科研的外部资助者对于其所提供的经费的使用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条件, 大学科研受制于科研任务的确立和科研资金的供给, 科研的目标比较单一, 科研的期限常常难以持续, 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很有限。市场化的科研资源配置政策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资源配置时更看重科研的经济价值, 导致急功近利科研行为的出现, 导致真正决定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性研究和自主创新被忽略。

5.以绩效为中心的大学科研评价政策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面对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发展, 大学的科研评价政策经历了是鼓励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顾此失彼的摇摆之中。大学对科研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鼓励, 使得科学研究更加重视“科研绩效”的评价。而科研绩效则主要通过获得政府项目的等级、项目经费数量、“NSC” (1) 和高引用率、政府授予的科技成果奖励等级等量化指标来评价。科研评价中对数量的强调, 也使得科研人员“为数量而数量”, 导致了科研成果质量的下降。科研评价中的“绩效”导向和设定的经费、项目等评价指标使得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容易获得经费资助的短期内出成效的科研项目上。因此, 一方面科研人员可能为此偏离了自己的科学兴趣, 更多地参与到投资者出资并受益的、相对私用化的研发之中;另一方面会越来越不重视那种既耗费精力又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收益的基础研究。

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 科学研究成果的长期性、滞后性和难以测量性并非能够通过短期的、量化的评价指标得到客观反映。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研评价中的量化考核政策、利益导向、经费、项目等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评价的客观性。

三、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政策选择

毋容置疑, 后学院时代大学科学研究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去。大学科学研究将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学院时代大学科学研究政策在强调科研效用的同时, 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科学研究的自身特点, 引领大学科学研究前进的正确航向。

1.确立以发展高深知识和社会需要并重的大学科学研究的政策理念。布鲁贝克认为, 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观———认识论和政治论, 即大学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高深知识还是为了作为工具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 非此即彼的线性逻辑已经无法充分解释纷繁复杂的后现代大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对于大学科研政策理念而言, 大学科研既要“认识知识”, 也要“应用知识”;既要“为知识而知识”, 也要“为社会需求而知识”。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大学不仅只是为社会服务, 而应主要是批评社会;……它不是一面镜子, 而是一座灯塔;它不能为适合眼前的实际需要而失去传播和发展高深文化的主旨。”[7]因此, 大学要确立以发展高深知识和社会需要并重的科研政策理念, 引领大学的科学研究将知识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2.形成自由、开放、协同的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政策。在后学院科学时代, 学院科学时代所形成的独立、自由、基于个体兴趣和以发展高深知识为目的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科研体制与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依然是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保持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但如果仅仅坚守学院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 后学院时代的大学科学研究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必然要求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研也需要突破单一形式的科学研究以适应多样化的科研需要。这就需要在金字塔结构的大学科研组织体系之外, 建立异型分层科研组织体系。

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 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 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8]。当前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已经难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协同创新成为了大学必然的选择。协同创新必然要求突破学科专业壁垒,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新型科研组织。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协同创新组织提供了技术基础。大学需要形成自由、开放、基于网络协同的科研管理体制政策以保障大学科学研究功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 大学通过整合学科力量组建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以交叉学科为背景的异型分层科研组织体系。通过科研实验区建设, 进一步强化院校科研特色、加快科研体制集成创新, 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集成发展的学术环境, 满足和引导大学科研服务于知识发展和社会需要, 催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 大学还需要在继承学院科学时代形成的个体、自由研究的科研体制基础上形成多学科、多部门、多主体之间开放式的有效联合, 在基于合同的、大规模的、高效率、契约化的后学院时代知识生产模式中, 推动大学科研体制在继承“个体”科研文化的同时, 发展“协同”科研文化。

3.形成尊重科技人员劳动特点的大学科技人员激励政策。目前, 基于绩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正在被大学广泛使用, 并形成了科研绩效管理的一套体系。事实上, 对科技人员实行绩效管理, 忽视了科技人员的劳动特点, 这与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背道而驰。绩效是具有明确的可测量性的工作结果, 和效率与效能密切相关。然而, 科技人员的劳动从本质上是难以测量的, 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 不仅难以测量工作结果, 而且还具有较大的科研产出风险。不是科研效率越高, 科研绩效也就越高, “慢工出细活”反而更能够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特点。科技人员的劳动和是否是海外人才没有必然关联, 和是否是院士、首席科学家等学术称谓关系也不大。

科学是一个由精英支配的高度分层的体系, 是由无数还未能成为科学精英的年轻科技人员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年轻科技人员的点滴贡献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科学史上无数事实已经证明, 取得重大成果的往往是年轻的科技人员, 他们的科学贡献经过多年的检验之后才被科学共同体认可, 并获得巨大声誉。由此看来, 过度差异化的大学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不仅不能够鼓励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绩效”, 反而会形成阶层隔离, 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笔者认为, 正视和反思“科研绩效”, 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特点, 缩小科技人员之间的差异性, 实现向基础研究领域科技人员的激励倾斜将是科技人员政策的重要选择。

4.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的大学科研资源配置政策。美国政策专家V·布什在《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报告中指出, 基础研究是为实现国家特定目标而进行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的基础, 大学体制是美国最适宜开展基础研究的地方, 开展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机构就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9]。这一点已经形成了世界共识。但基础研究自身的规律决定了它不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那样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因此, 虽然市场化的科研资源配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效率的提高, 但对于市场化科研资源配置的过分依赖, 将带来科研资源的非均衡性分配, 从而导致基础研究在科研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大学科研功能的外延, 一位外国学者曾指出:“我们一定要保持纯科学发现的源泉, 否则, 应用科学很快就会枯萎”[10]。针对这种科研资源配置方式, 为确保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我国有必要制订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的科研资源配置政策, 尤其是在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中, 大力鼓励独立的自由的探索研究, 激励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 实现大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均衡发展。

5.确立以成果和贡献为核心的大学科研评价政策。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长期行为, 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具有不同的活动规律和活动价值。因此,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 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强调成果的原始创新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要以创新性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成果和贡献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应用研究的评价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对于科技产业化这类的科学技术活动则要以市场评价为主。为此, 大学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科学研究的规律, 形成以成果和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考核的科研评价政策, 适当延长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周期, 注重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关注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贡献程度, 并营造一种崇尚科学、积极合作、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尚群.后学院科学时代的大学科研图景[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0) .

[2]林慧岳, 孙广华.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活动的实现方式及规范体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03) .

[3][英]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 它指什么?[M].曾国屏, 匡辉, 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

[4]王英, 黄欣荣.现代科学的复杂性审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03) .

[5]Katz J S and B Martin.What is Research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 1997 (01) .

[6]Tony Becher Paul R.Trowler 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 of Disciplines[M].Buchingham:Edmundsbury Press, 2001:9.

[7]潘懋元,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94.

[8]Ireland R D, Hitt M.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Rol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9 (13) :43-57.

[9][美]V·布什, 等.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 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2-13.

篇4: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59名、副教授88名。学院紧紧围绕无线网络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化制造与服务、高性能计算、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等重要创新方向,开展信息科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拥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空间科学研究基地、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60余项。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8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4个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目前开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院的计算机软件、电路与系统、微机原理与系统、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现代通信与电子系统、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微波与天线、智能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教学实验室,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大学生参加科研一直是中国科大的优良传统,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科学技术前沿,接受良好的科研和工程训练,学生在国内外各项科技活动中,经常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一贯重视信息科技领域的基础理论,强调科学与技术结合的鲜明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转变传统的“工科”培养方式,特别强调学生的数理、信息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能力的教育,着重于高技术前沿学科领域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能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具有技术创新和竞争的能力。

篇5: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主办: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华南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筹)

时间:2011年12月15-16日

(15日:9:00-12:00,14:30-17:30;16日:8:30-11:30,14:00-17:00)地点:中山大学数学楼104讲学厅

报告嘉宾及报告题目:(日程安排请见附件)

何书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站排序问题中的概率统计

孙六全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A Class of Mixed Models for Recurrent Event Data

陈敏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部分函数数据回归的建模

王汉生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统计学在搜索引擎营销中的应用

郭建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汉语文本数据挖掘的统计方法

杨振海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

随机估计和VDR检验

童行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ixed Recurrent Event and

Panel Count Data

崔恒建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Robust Estimation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WithLarge-Dimensional

Covariates

林华珍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Efficient estimation for the varying coefficients Cox model 王兆军教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Likelihood-Based EWMA Charts for Monitoring Poisson Count Datawith Time-Varying Sample Sizes

刘民千教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试验设计的某些新进展

篇6: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几多欣喜几多梦,几多失落几多愁”。来到了大学后,我才真正发现,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12年寒窗苦读的终结。而大学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欣喜,因为我来到了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我的大学梦。我失落因为我并没有体验到理想中大学的生活。大学,没有让我感受到无忧无虑,却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匆匆忙忙。所以,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却有被沉浸在思考之中。

将来会怎样:“将来会怎样,我将如何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同时,还必须睁大自己的眼睛,审视现实的大学与专业。

大学里,我们需要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需要培养和建立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需要明确和巩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最直观的就是要为毕业后自己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大学生活中,如何能切实有效地去实现以上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尽早为自己作一个系统的规划。一下就是我对自己的规划:

在大学三年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们都说:“优秀的人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些良好的习惯而已”。可见,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更能使我们的学习和事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李开复先生说过:“不要把花钱泡吧,逛街,谈恋爱当成大学的主题,除非你的家庭非常阔绰,不过尚有普通家庭的学子,如果你也把这当成你大学生活的主要方式,那你就真的玩完了。”来到大学就是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在校期间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如图书馆,图书馆里面藏的不是书,而是一书架一书架的金砖。图书馆或许会有一本书会改变你的择业方向。甚至改变你预备将来拿死工资的糊涂人生,这不是玩笑。无论怎样的大学。绝不会拿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闲书来滥竽充数,一本书一实物价值计算大概是3-100元,而里面的知识积累用起来绝对比这多得多。一般图书馆藏书至少也有几十万册,你经常泡在图书馆,几年下来,你就赚大了。

在我们刚进入大学时,由于生活时空闲发生了很大心态变化,由见识,交往,活动较为狭窄的天地进入了一个见识较为广博,交往范围较为宽阔的天地;由上课,作业,考试i均为老师统一安排的环境转化为需要自己来设计和安排的自觉空间。,此时我们有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有着对大学生活的迷茫,彷徨及迷惑。这时,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目标。为了配合专业学习和丰富生活,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锻炼。

在大学,不仅要好好学习,有必要的话最好去尝试干兼职,你所换来的不仅仅是老板扣扣索索的几十元、几百元。最重要的是你尝试到了这个社会有多么的残酷,想赚钱是多么的幸苦。但学业是最重要的,参加这些活动和社会实践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在大一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之后,大二时,大学的概念在我们的心中已经具体,我们也已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这时是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全面展开和深化的时期。这时我们不再像大一时那样盲目和不适应,自己的未来目标也开始渐渐形成,这是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分水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合理的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读啊保证学习态度,明确专业方向后积极进行职业定向,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可以多学一些其他各种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规律,讲究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科学的运筹学习时间发挥它的最佳效用。在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上,分清主次,优先掌握基础的,带规律性的,应用价值大的专业知识,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上注意具体和抽象相结合,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制定自学、复习计划,做到循序渐进,有条有理,并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初次之外,还积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替自己未来的工作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提高自己应付和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三是大学三年的最后一年,是大学时期的准不也阶段。这时我们经过了几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上有了一定提升,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观大致定型。个体基本稳定下来。这时应该及时调整自我适应社会,善于抓住信息。

上一篇:公休假管理规定下一篇: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