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2024-06-03

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共10篇)

篇1: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800字

马云觉得如果自己名校毕业后就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如果自己毕业的学校不好的时候,就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我觉得,马云这番话意体现了欣赏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有欣赏的目光。

如果自己能够从名校毕业,证明是由自己的优点,这个时候就应该多欣赏别人,看看别人是否有你指的学习的地方,如果自己毕业的学校不好,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是有不足之处的,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而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找到自己的长处。这两处欣赏正式说明了欣赏的必要性,当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让自己更加优秀的方法就是看待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当自己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就应该欣赏自己,找到让自己优秀的方法,并且了解自己的`优点。这说明了欣赏在什么阶段都是适用的。

学会欣赏他人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给大家将一个故事:以为学者苦心专研学问,自认为天文地理无所不精,一次,这位学者乘船过河,在船上和船夫闲谈。“你学过哲学了吗?”学者问,船夫说:“没有”学者问:“那天文学呢?”学者继续问“没有。”船夫划着船,没有太大理会。“无知的人,真是可悲的人生。”学者发出一声感慨。忽然,船遇上了暗流,船夫凭着游泳技术逃出,而学者却因为并不会的缘故身亡。学者痛恨道:“无论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啊!我不过是略通文学就嘲讽他人,最终被自己小看的人却比自己更为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就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有效率的提高自己。

欣赏自己是成功的前提,一个年轻人怀着憧憬自费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部诗集,不料嘲讽却如狂风暴雨一般来临——《评论》认为他:“不懂艺术,就像处生不懂数学一样。”有的人甚至把他的诗集扔到火炉之中,正当他迷茫不解的时候,心中一道声音在呐喊:“你能行,不要畏惧流言,我的诗歌虽然不工整,但我还有很多创意和激情。”之后,他的写实生涯一发不可收拾,他就是现代美国诗歌之父——沃尔特·惠特曼。如果他没有欣赏自己的能力选择止步不前,那么他还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

所以,我们应该欣赏自己。

篇2: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大家都是知道古人都喜欢绘画竹子,绘画竹子有什么好处呢,它好在哪儿啊?用四个字形容吧,清新、俊逸,这就是郑板桥的画的好处。

其实,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看过郑板桥的很多竹子绘画,这些竹子的绘画对于他来讲,他认为竹石兰抒发自己一个清高的文人情怀足以。当然了,你也可以叫他去绘画其他的景物啊,其实他不是不会画,而是正所谓:君子有所不为、无所不能,小人无所不为、有所不能,小人叫他干什么都行,不会画的也画,画的丑不堪言,还出点怪题目,或许这个就是不同吧,但要是给比别人欣赏的话,就会感觉很丑陋而已,丝毫没有美感。

欣赏艺术需要文化,我个人觉得是随着社会水平和个人的欣赏水平而不断提升的,当你们文化水平真正提高以后,你会知道哪些笔墨是真正有诱惑力的,哪些笔墨是真正的使你感到心驰神往,也许你看了倪云林这几棵树,这些石头一种境界,你有一点小的感动,你的修养更高的时候,你的感动会更大,在这中间欣赏艺术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都要学会怎么去积淀自己的文化艺术。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的话,你还可以去欣赏一下我国著名画家倪云林的绘画,他的画到底怎么个好,好在哪里,这个不是一下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给你们讲出来,绘画艺术的欣赏不像西方的公式,可以直接说出来的,每个人看到的和欣赏的估计也是不一样,或者说感受都不一样,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出来道,可道已经有游离的关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啊。

中华民族是个农耕民族,普遍的人都爱水,所以是我们所崇拜的对象。因为水它的伟大,对农民来讲它是个润物无声的植物的饮料,对中国画家来讲水至关重要。正所谓水墨水墨,水蘸了墨,虽然没有涂颜色,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冬天的白。

中国画也是水墨画,水墨画是没有画的颜色,但是它却有画的灵动,这个水生墨,中国的纸是檀皮、稻草,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这个纸是靠这些做出来的。

篇3:浅议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呢?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其次,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怎样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视听结合,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如欣赏二年级《动物狂欢节》一课时,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作好开场白,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场景。“同学们,现在开往森林王国的汽车马上就要出发了。”让同学们随着音乐律动进入教室,这时我采用多媒体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许多动物在迎接他们,还有漂亮的“蝴蝶姐姐”翩翩起舞的飞出,高唱着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心,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听辨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虽然没有看见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这样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的需要,刺激了同学们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感染力。

在欣赏歌曲时,学生还能借助歌词基本理解,但欣赏乐曲就比较吃力了,有时乐曲已经结束,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只能用"好听"或"不好听"来评价乐曲,这是因为音乐比较抽象,不象美术那样具体直观。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借用直观的事物如:录象、幻灯片、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其欣赏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例如:在欣赏《小青蛙》时,我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在绿色的田野里歌唱、欢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创设情境,确保课堂有鲜活力。

低年级的欣赏课,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前,我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中描绘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在林子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有小鸟、小猴、杜鹃和小鹿,还有骄傲的兔子和勤恳、谦虚的乌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们马上就被图画的内容所吸引。接着,我马上把话题一转,说:“这些情景啊,同学们是通过看了这幅画才知道的。其实除了用图画能画出树林里发生的故事外,我们还能用音乐来讲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这样一来,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音乐怎么讲故事?怎么能听懂它呢?此时学生有了要听的欲望,教师便可“趁热打铁”,有效地进行欣赏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4: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鉴赏;审美

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知音和听众,这说明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培养出更多会听音乐,听懂音乐,进而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那么音乐欣赏的学习与教学有何重要意义呢?

一、音乐欣赏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只有當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们有的庄严雄伟,气势磅礴;有的沁人肺腑,毫不矫揉造作;有的活泼明快,轻快跳跃,这是德育的好材料,应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欣赏,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觉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人民的伟大、劳动的光荣、生命的可贵,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祖先尚已知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难道跨入21世纪的我们还不能吗?但音乐也曾被社会误解过,在中唐时期,人们就把音乐看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式的毒品,今天的学生误解了音乐,他们有的觉得无病呻吟或近乎狂喊乱叫的才是美,沙哑着嗓子唱劲歌才叫帅,所以,在音乐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欣赏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使之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二、音乐欣赏是满足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

音乐欣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唱歌的、演奏乐器等音乐表演的人多。因为耳朵比眼睛更易于动情。如,在教学《念故乡》这一课时,我尝到了学生主动欣赏的好处。课的开始就直奔主题,背诵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讲讲诗的意思,了解诗人远离故乡的思乡之情,再顺势欣赏《大海啊故乡》《故乡的云》《思乡曲》等一系列思乡的经典音乐,创设思乡的情境,让学生沉静于充满乡愁的乐曲中,仿佛自己便是在外的游子,深深地思念故乡的海、故乡的山、故乡的云和故乡的人,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与音乐的共鸣,置身其中,随着音乐的节拍,去感受乐曲作者的思想历程,让美好的音乐去净化他们的心灵,唤起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

三、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鉴赏水平

古人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去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否则,即使有再多的接触音乐的机会,也只能发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的感叹。

“音乐的耳朵”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音乐欣赏教学为此独辟蹊径,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的印象;不仅感受音乐的音响,而且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伟人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在研究时,经常欣赏贝多芬的乐曲,让想象展开翅膀,让思想驰骋。

如,教学一年级的《玩具兵进行曲》时,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中,我让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展开想象:“玩具兵在干什么?”并即兴动作,这时,学生随心所欲地摇晃脑袋,摆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玩具兵,吹着欢快的口哨,手舞足蹈。这样,学生在听听、想想、动动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发挥了艺术想象,不仅受到歌的艺术形象教育,而且促进学生的音乐联想力、表现力和创

造力。

音乐欣赏既是音乐学习的起始,又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懂得音乐的欣赏是一个人文化的象征、文明的标志。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才,使他们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献身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音乐欣赏,离不开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小学教育集团崇文校区)

篇5: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刚开学,有一位刚进学校的老师问我:“一年级孩子好小,他们的音乐欣赏课要上吗?好怕乱呀!”我当然理解她的窘境,我哑然失笑,答:“当然要上,乱世会乱的,注意慢慢引导就行。孩子们上了欣赏课一定会有不

一样的收获。”

篇6:浅谈初中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摘要:每当我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电视打开,观看中央三套音乐台播放的民歌音乐欣赏,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伴着我在厨房忙碌的做晚餐,让我忘记了工作一天的劳累。每当我心情低落,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打开CD,慢慢的聆听那首《春江花月夜》《阳光三叠》,伴随着悠悠的琴声,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让我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就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这也是我想教学生达到的一个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民族 音乐 情操 审美 性格

中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音乐方面的感悟也很少。尤其是在满街流行音乐,日韩音乐频频播放的当代,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知之甚少,更别提理解和欣赏了,作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是从以下几点开始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音乐欣赏教育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教材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音乐教材中也较为广泛地涉及到了民族音乐的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呢?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当我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我们会想要去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我在音乐教材中选择那些非常优秀的民族音乐。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我的教学。

1、从音乐知识入手。音乐知识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 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传授好通俗易懂的音乐知识,并且力争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初一下册的音乐知识中民歌与民歌的分类,教师可从民歌的产生、发展、体裁以及具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欣赏和学唱民歌是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初中音乐教科书里的民歌有许多,有少数民族民歌也有外国民歌。如一首《绣红旗》表现了主人公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一曲《阳光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二泉映月》的如泣如诉的旋律,激起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忿懣并唤起他们的同情心。教师通过分析作品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学唱、欣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强了民族意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现在中华民族音乐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如此之大,所以我们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民族文化意识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音乐文化都是植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上的,没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比如我在上八年级《民乐奇葩》一课时,就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方法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和他们独特的乐器,在课上交流,听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感受其魅力。再如《协奏曲品茗》这一课中用西洋乐器小提琴来演绎中国古老的民乐《梁祝》,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的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等,更是世界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我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戏曲的资料,在戏曲欣赏课上进行交流,并进行“戏曲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培养音乐欣赏习惯,创造音乐学习氛围

培养民族情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音乐课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进行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例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给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四、让优秀的民族音乐伴随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如同生命里的行进步伐一般。伴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品味音乐就如同品味生活,让人感受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音乐也是从生活中而来的,一切皆源自于生活,生活也是音乐的重要出处。对待音乐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悲观皆如音乐一样。音乐是生活的调剂品,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篇7: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宜昌市第二十二中学

李劲

【内容提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语言替代型、单一听赏型的教学已步入误区。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教学。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造的音乐欣赏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单一听赏型 语言替代型 信息技术

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和音乐鉴赏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是单一听赏型,二是语言替代型。下面就这两种常见的“误区”及其对策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两个误区

1、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死气沉沉,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不符合普通中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我们将这种教学视为一种主客体无交流的教学。主体,即我们的学生,客体,即我们欣赏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视听条件再好,我们可以强化认知,主体会受到一定的感受,但是主客体无法交流情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语言替代音乐的现象往往以师生,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形式出现。音乐教育的实践证明,主客体无交流欣赏教学的教学效果甚微,其原因是客体(即作品)对主体(学生)仅仅是通过音响或媒体图象产生单向的情感影响;由于主体(学生)受到年龄、文化、社会生活的体验等等的限止,而音乐艺术是时间艺术,瞬间即过,因此音乐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模糊的;情感方面的震撼是浅层次的、短暂的。尽管如此,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主客体无交流欣赏教学仍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此外,有些教师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所谓“扬长避短”的方式。

单一欣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后,拒绝音乐课就成为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音乐教育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犹如语文课一样,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义性的。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以语言替代音乐。

二、走出两个误区的对策举隅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学生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用音乐故事开课引人入胜

学生都爱听故事,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如贝多芬的《月光》的故事,学生听完故事后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欣赏这首乐曲,一定是屏息静气的聆听。

2、用听音乐取曲名一类方法启迪创新 学生都有表现欲和被认可的心理,教学时可以采用为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欣赏音乐。如欣赏圣桑《动物狂欢节》时,边听边提示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有哪些乐器可以模仿发出这些声音呢?音乐给你的感受是快乐的?紧张的?还是悲伤的......由此逐步引导学生,达到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目的。

听音乐取曲名仅仅是启迪创新教学中的一种。课程标准中的“创造”章节里有丰富的表述,这里就不多谈。我们把“听音乐取曲名一类教学” 也视为“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它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创造是审美教育的中心”的理论来看,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因此,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参与了音乐的二度创作,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产生的赏心悦耳的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显然,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

3、以讨论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放开讨论,畅所欲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其要求,即改变过去由老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思想“亮相”。通过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有自己主观色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称赞。例如:有一次欣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刚听一会儿有学生就说是催眠曲,老师此时就不能批评他,而是应该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催眠曲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当乐曲进行时力度突然加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还是催眠的感觉吗?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4、运用类比与对比法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港台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吸引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呢?在讲中国民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几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然后我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来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了解音乐的目的。

常言道,旁类触通。要运用好类比与对比法,教师就得注意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由于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熟悉、积累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还要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体裁、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因此音乐欣赏的曲目选择必须统筹考虑,精心选择。在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1)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原则的统一。

(2)欣赏作品应该尽量选择经典音乐作品。即古今中外最具典型性、最有代表性、经过长期检验脍炙人口的作品。

(3)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应占一定的比例。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音乐宝库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过程中不可忽视。

(4)要注意欣赏曲目的数量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运用欣赏课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5、应用电脑软件开展立体式教学

电脑音乐软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更富创造性。它能使抽象的变得直观,呆板的变得更生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活跃。有效挖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程整合,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可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例如:我在介绍歌曲《we are the world》时利用新浪网搜索引擎搜索功能查找“Michael Jackson”,结果找到多个相关主题,有的介绍其生平,有的介绍其代表作品,有的介绍《we are the world》创作的时代背景,所有这些资料都为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把握这首作品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既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了音乐作品内涵,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又开拓了思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笔者认为利用电脑音乐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为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提供方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众所周知,感受美、鉴赏美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教学,电脑音乐系统有其用武之地。例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前奏速度较慢,表现的是一种轻柔优美的音乐情绪。我们把它输入电脑后,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播放(这在电脑上十分方便),我们会发现速度变快后,音乐情绪就会变得明快、热烈。通过对比,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电脑提供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乐器音色,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辨,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影响。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满堂灌,而是一种富于启迪,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活动。音乐课堂从此生机盎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

篇8: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关键词:民主平等,课堂环境,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的实现,需要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和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支撑。这种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教学具有民主的性质,成为民主的活动,能够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在尊重音乐本质的基础上必须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要求。

1.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实现音乐教育的互动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音乐教育必须以情动人,而情感的交流需要互动,因此音乐课堂比其他学科更呼唤师生的互动。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互动模式在传统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 我们经常看到, 教师是权威, 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怎么说, 学生就得怎么做。在很多课堂上, 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转而成为教师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完成教学活动的合作伙伴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合作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音乐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实现教学活动的互动,从而达到情感的互动,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师生双方互动关系的只能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模式。

2.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尊重学生个性,激发想象

音乐需要个性、灵感、想象和创造的参与。音乐这门学科也是在审美教育和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力图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有大的想象空间,更难谈创造力的培养。而在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为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或将几种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和求新求异的思维才能得到尊重,才能使学生不盲目定论,不囿于传统,不墨守陈规,真正达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灵感才会迸发,想象力才能丰富,创造力也才有可能激发。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鲜明的个性才会张扬,这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3.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可以营造愉悦的欣赏氛围

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愉悦的心理效应,所以音乐欣赏需要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只有周围环境处于和谐状态,自身的所有审美器官才会发挥其最大功能,达到审美目的。传统的“高压”教学环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显然束缚了学生审美器官的开启,违背了审美的规律,达不到良好效果。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追求的是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能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使师生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交流情感,实现器官审美功能的最大化。这样的课堂教学排除了一切负面干扰,发挥出最优的状态,保证了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而适当宽松的课堂环境,也能给学生留有消化知识、回味欣赏的的时间。这样容易达到音乐课的教学目的。

二、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实质就是民主、平等、对话。它是一种符合人性化的关系,也符合民主平等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要求。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现代教育观认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信心,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我国古代也有“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观点。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教师才能站在学生角度去准确实施、评估、检查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处在教师的立场参与课堂活动时,才能学会尊重老师,宽容同学的错误。

任何课程的改革成功,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势必要符合教育的规律。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的规律,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带来正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9:欣赏的必要性议论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多媒体

一、对小学美术实施欣赏教学的缘由

1.提高见识,增加对艺术发展历程的了解度

首先,教师要对美术这门学科本身知识的丰富性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上,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展示更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像五千年前的彩绘艺术,各朝各代的杰出绘画、雕塑等艺术,还有现代的各种美术、建筑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可以享受经典艺术作品的熏陶,感受不同的年代人们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想法,同时也对历史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见识,增加对艺术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度。

2.提升境界,满足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美术作品是艺术其中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通过学生对作品年代的了解、对作品手法的掌握以及作品本身表达的思想的体会,不仅满足了学生精神层面对于艺术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例如,学生对兵马俑中武士的欣赏,对于其坚强、屹立不倒的身姿,严肃的脸部表情,学生深深地被触动,感受到古代人对于自己信念的坚守,同时也对古代人类的艺术造诣膜拜。

3.实施美育,提高对道德品质的培养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欣赏“美”以及真正理解“美”的概念,同时也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例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通过对作品中绘画技巧的高超的领悟以及作品呈现出的和谐、繁华的生活景象的感染,学生对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的自豪,从而表达出对祖国、对祖国文化更加强烈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二、如何实施小学美术的欣赏教学

1.以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为前提

从古至今,不单是美术作品,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情境作为背景而呈现出来的,就像《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描述的一样: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来了解美术。这个文化情境指的是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文件特点是什么,以及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创作的等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创作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再向学生介绍该件作品使用的技能技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美术技艺的特点和多样性,同时也了解到美术对于社会、对于人们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朽功勋,学生在不断的欣赏和了解中,对祖国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以及自身的艺术修养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对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欣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对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查找,了解当时的文化情境以及这件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现代社会的警示作用,从而使学生带有浓厚的感情来欣赏,加深学生对作者以及作品的理解。

2.实现美术欣赏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美术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在美术的欣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美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与校内外真实的活动联系起来,实现教学与实际相联系的目標。例如,在讲到《现代建筑艺术》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以及校外走走,欣赏一下学校的建筑以及校外的建筑,分析一下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设计风格,并做个简单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建筑的美之所在。这样的方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性认知。

3.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可以通过使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以《认识图形标志》这一课为例。在课前,教师安排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收集各种的图形标志,并自己寻找与这些标志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图形标注的欣赏,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一些图形标志的特征以及设计的思路,通过讨论研究学习到更多的艺术技艺。这种方式体现的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被激发。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把欣赏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欣赏美术,并自主发现“美”,了解“美”的内涵。教师通过新的教学理念,不仅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增添了砝码,同时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陆玲.浅谈如何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学周刊,2013(35).

[2]周小兵.新课程下小学美术欣赏课施教策略探析.新课程:小学,2010(3).

篇10: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法学院09级政教(2)班张静2009081214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新理念多,实质性举措较少。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压力型体制的权力制约、利益来源的上级依赖,如果中央要实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地方官员也很难形成阻力,加上表现政绩的群体追随效应,地方官员反而更会在实践中创新改革方式,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现阶段,中国改革最高决策层以巩固政权为依归,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紧迫需求来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将政治体 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寓于构建和谐。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必要性;意义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而言,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而言,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国家结构形式而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及“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是与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权限划分,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形式,组织协调各种机构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等。政治体制改革,顾名思义,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改变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及内容

1.涵义:政治体制,从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党、议会、政府、法院、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

2.内容(1)实行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2)进一步下放权力。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按照经济体制

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4)改革人事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顺共产党和行政组织、群众团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以及官僚主义问题,这些弊端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不仅必要而且相当紧迫。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可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加以确认,我们所有的改革最后能不能成功,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作风、形式主义等等。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体制则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实现形式。如果不切实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认真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基本政治制度就会发生扭曲,人民当家作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就更谈不上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参加管理的形式和制度,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影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曾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设起来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只有凭借一定的政治设施和制度才能得到贯彻和传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律。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有助于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政治体制,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可克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状况。从而使他们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再次,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我的太极心得下一篇:越来越消失的年味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