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4-05-21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通用10篇)

篇1: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黄 景

(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摘 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的研究,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依此提出如何培养积极正面的父母教养方式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篇2: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AThe Influence of Parents’Teaching M ethods to Children’s CognitiveLI Jiaya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Abstract As the enlightenment stag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the family and parents play 8,13.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Di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parents make a diference in the afection of children。S cognitive,it has become a gen―erally―discussed question tllat how to choose a proper teaching method and how to adjust it according to diferent growing stagesand characteristics ofchildren.This essay classifies the types of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for parents in howto promote children’S cognitive.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children’S cognitive;afection

篇3: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流动儿童指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到父母务工城市生活和学习的7岁至15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流动是一个充斥着竞争和压力的复杂过程,语言、文化及环境的地域差异等,使流动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研究。有研究表明,随着对流动儿童不同角度研究的逐步深入,流动儿童逐渐暴露出孤独、自卑和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1],这些心理问题导致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如社交退缩、攻击性和违纪问题等[2]。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待子女时通常使用的抚养教育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抚养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3]。有研究以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为被试,调查分析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情况, 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惩罚与严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 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上的得分低于非流动儿童[4],表明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5]。自尊对个体的情感、社会适应性、认知及品德发展等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6],因此,自尊对个体维持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2.结果与分析

2.1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流动儿童总体自尊得分为27.85±3.79,最低得分14,最高得分39。男生与女生的自尊水平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但差异不显著。

2.2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

母亲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理解,父亲倾向于扮演严父的角色,在管教孩子时,更多地采取严厉惩罚的手段。在拒绝与否认因子上,母亲更多地拒绝孩子,较少给予孩子肯定。而在偏爱被试上,父亲与母亲的得分一致,表明孩子认为父母同样疼爱自己。

父母对待子女, 在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上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男生受到父母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会更多。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父母偏爱被试、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与否认和母亲过干涉与过保护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其他因子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相比,年级小的受到父母的干涉和保护更多,且差异显著;同样,父母对于较年幼的子女更偏爱。

2.3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自尊的相关性

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而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自尊不存在显著相关。

3.讨论

3.1流动儿童自尊发展状况

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良好, 可能是流动儿童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在适应陌生的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会面临如学业、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问题,在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时,会提高自身社会能力,增强自信心;或者为了展示他们有能力适应现在生活,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水平。拥有较高自尊水平的孩子会相信自己具备的能力和肯定自我价值, 从而在生活或学习中积极主动,相较那些低自尊孩子会感受到更多快乐和满足。

3.2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首要因素。大部分城乡流动人口在流动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往往较差,且缺乏当地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等[7],这些人群忙于改善生活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或者他们本身就缺乏在亲子教育问题上的正确理念。长期频繁地使用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两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否定自己,降低自信心,同时缺乏安全感,最终导致低自尊一个能常常感受到家庭温暖和被理解的孩子, 其自尊水平比感受不到家庭温暖或者不受重视、不被理解的孩子高一些。

3.3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自尊有关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发展。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当孩子出现需要时采取拒绝手段,让孩子在充满期待时受到打击而挫败,使自尊心受到伤害;否认行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让孩子在面对问题解决或抵抗挫折时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和克服,这些无价值感和无能力感,使孩子渐渐失去自信心或采取防御形式过度追求自尊,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或疾病, 还要更多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8]。让孩子体验成功或者降低抱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 父母应该让孩子尝试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用鼓励的态度让孩子独立完成可以做到的事情。父母应重视并养成积极的养育理念,了解孩子所在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平等的姿态感受孩子的想法。当孩子感受到父母传递给自己的温暖情感,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时,这样的孩子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一个高自尊的人。

摘要: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篇4: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大班幼儿

幼儿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由态度和管教方式两部分组成,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幼儿的同伴关系是一种水平关系,幼儿在与和自己有相同地位和能力的同伴相处时,其表现出的行为会影响同伴对自己的喜爱程度和接纳程度。同伴关系分为五类: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受争议、一般。研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具体介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班幼儿同伴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由控制和爱组成。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父母会明确地表达对于幼儿的要求,当孩子的所作所为符合父母要求时,父母会表现出肯定和鼓励;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父母要求的标准时,父母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总体来讲,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对于孩子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不管孩子做得好与不好,父母总是对孩子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即使在他们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也对其充满信心。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由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更容易形成直爽和独立的性格,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具有更强的安全感,表现出积极合作的特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幼儿的同伴关系表现得更加和谐,这种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幼儿,在团队中往往很受欢迎。

二、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专制型教养方式由控制和不爱组成。专制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孩子表达明确的要求,当孩子的所作所为符合父母要求时,父母会给予表扬和奖励;当孩子表现不佳时,父母会用暴力对待孩子。也就是说,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孩子的表现。孩子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会更加努力,一旦失败,就难以建立信心。这种教养方式会让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灵脆弱,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同伴相处,在相处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对同伴的不信任,与其他幼儿无法友好地相处。这种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幼儿,在团队中要么被拒绝,要么被忽视。

三、娇宠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娇宠型教养方式由不控制和不完全爱组成。随着现代社会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和子女数量的减少,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已超越了“爱”的界限,变成了“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容置疑,但不正确的“爱”等于“害”了孩子。娇宠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但面对孩子的不良表现,父母采用袒护的方式,这种看似爱的方式从长远来讲是不爱的表现。融入感是评判同伴关系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性格和优秀的合作能力,才能让一个人融入团队。娇宠型教养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与人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为了自己的目的为所欲为。这种幼儿在团队中往往不被同伴所接受,会成为受排挤的对象。

四、冷漠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冷漠型教养方式由不控制和不爱组成。冷漠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父母对孩子没有要求和期盼,对于孩子的行为不加控制和评价。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注,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关爱的,在这个时期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幼儿容易产生扭曲心理,形成冲动和自闭的性格。这种教养方式培养出孩子不善与人沟通,往往不听从他人建议,目中无人,自闭心理严重。这种幼儿在团队中无法与同伴友好相处,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容易受到拒绝和忽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相对正确的教养方式,其他教养方式都存在各种弊端,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成为受拒绝、受排挤、受忽视的对象。同伴关系是幼儿人际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是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只有意识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才会对幼儿教养方式给予重视。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独特性,对于不同的幼儿,父母要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为幼儿的终身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37-146.

[2]程学超,谷传华.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23-27.

[3]曹中平.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合作能力发展的初步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2):43-46.

[4]陈欣银,等.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229.

篇5: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说明了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 个性 本文的儿童不同于常识所指的“儿童”(如幼儿、小学生),而是指从出生到12岁,即弗洛伊德提出的从口唇期到潜伏期。这段时期儿童的个性特点是:

一、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爱问为什么。

儿童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他们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都会提出问题。

二、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儿童由于缺乏明确的活动目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从兴趣出发,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

三、喜爱与学习有关的游戏。儿童时期是长身体时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是他们总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学前期爱玩好动的特点。

四、意识的倾向性还不明显。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纪小,知识经验、智力发展的局限,心理活动一般还没有明显地倾向于某一方面,即使一时对某种事物有兴趣,也还很容易动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较单纯,独立性较差,对师长的话(特别是老师的话)百依百顺,较易于模仿成人的行为,许多行为只是习惯所影响,并没有成熟的动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还包括自我意识。

儿童的个性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家庭是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场所,因为在个性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互相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功因素、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

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另外,儿童的性别、家庭规模大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一,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19世纪50年代,Parsons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适合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适合制定规则。

(一)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国学者刘金花认为评定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

1、权威型——控制+爱(接受)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

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

2、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往往会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变得怯懦又不诚实,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

3、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爱 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娇宠,任其呼风唤雨,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买菜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能省一分是一分,舍不得买质量好的菜。但是,和孩子去买东西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一次就是几百块钱。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4、冷漠型——不控制+不爱 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

我国教育家程华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区幼儿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通过对201名4岁幼儿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类,得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与刘金花老师从“控制”和“爱”的维度上分的四种类型相似,溺爱型与娇宠型相似;忽视型与冷漠型相似;严厉型与专制型相似;关爱型同理智型结合与权威型相似。

根据以上教育家的结论分析,我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最理想的。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尊重爱护幼儿。宽严并济、放管结合,把幼儿看作一个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个体对待,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失去控制,而是适度对孩子提要求,提供必要的照顾与帮助,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例如,孩子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爸妈先随孩子的喜好,允许先玩半小时左右,再去画画,听故事,而不是硬逼着先画画、听故事,再玩;至少孩子在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只要不是有危险的东西,父母可以不干涉,让其自由自在的玩。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应该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逼,孩子不是逼出来的,应该和孩子和睦相处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看动画片。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养出来的孩子,能友好的与人相处,能体谅别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自信、自强,独立性强,宽容大方,懂事。所以,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给孩子以好的影响,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

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16~19]。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说明教养方式与子 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2.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20~24]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明显高于学业优秀学生,而情感温暖和理解较低。辛自强[25]等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发现,一般儿童家庭的行为方式多属灵活型,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随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行为规则,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也很灵活。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行为控制方式常是不健康的。温暖和理解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进步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成就[26]。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27]。

中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关于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格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语言表达有显著的相关[28]。谷传华、陈会昌等[29]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上述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

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行为方式的各种成分,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即家长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中国曾开展了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30]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1995年北师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避免了以往心理学所使用的根据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了划分上的绝对性。从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维度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定型,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五种教育方式: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他的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它类型则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其它四种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31]。

除了具体评估教养方式的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国内研究者还涉及到它与社会化的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32~36]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为则会阻碍儿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37,38]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自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39]。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40]。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2.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1~44]。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

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2.4、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学生学业成绩出现差异的因素有许多。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思维、记忆、观察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如: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隋光远:《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隹木斯师专学报》。刘志竹、张锋:《小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综合来说,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均能预测学业成绩,但以后者的预测力为大;而非智力因素中、学业性部分 较非学业性部分更能准确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是学习独立性在预测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被排列在 第一位,其次是智力因素,接着是学习自律性、学习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有恒性。

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如:俞玲珍 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 学习成绩 相关性》[45]目的:了解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中学 65 4名学生进行测查 ,并统计他们的学习成绩 ,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养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王东宇《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关系》[46]探讨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为学绩不良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 以 2 3 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绩优良生 1 1 8人 ,学绩不良生 1 1 6人。男生 1 1 8人 ,女生 88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家庭环境量表(FES— CV)进行测查。结果:学绩不良组与学绩优良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学绩不良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组织性四项家庭环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绩优良组 ,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学绩不良组的 SCL— 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七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不同的家庭环境因子与 SCL— 90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学绩不良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环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内外因相结合研究的:如凌辉《学生智力、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47]探讨智力及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 40名学习成绩低下儿童(低分组)和 40名学习成绩优良儿童(高分组)进行测评。结果:高分组儿童家庭情感表达、成功性二维度得分高于低分组儿童 ,矛盾性和独立性二维度得分低于低分组儿童;高分组儿童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除填图、拼物之外的所有分测验量表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儿童。结论:智力及某些家庭环境特征与儿童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关系。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吸取传统和现代意识中的科学合理的教养精华,有意识地接触新时代的教育理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家庭氛围,担负起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个性的

重任,在儿童个性发展尚不稳定的时期,施加适度的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

篇6: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是青少年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对青少年的行为、社会适应和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父母权威认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640名初一、初三和高二年级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青少年对父母的权威较为认同,认为父母“可以”或“基本可以”对其行为作出规定,但不同年级与性别的青少年又表现出相对不同的特点.(2)与父亲权威相比,母亲权威更为青少年所认同,而且这种特点不随青少年年龄与性别的`变化而变化.(3)不同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显著不同.

作 者:王美萍 Wang Meiping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651(2)分类号:B84关键词:青少年 父母权威 父母权威认知 父母教养方式

篇7: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亲子关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又是亲子关系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的影响和亲子关系对儿童不同侧面的影响以及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对有关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作 者:白丽英 叶一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350007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1)分类号:B844.1关键词:亲子关系 儿童发展 影响

篇8: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 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身心健康、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 家庭作为一个人出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 对心理资本的影响是根源性的, 心理资本每一个组成因子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家庭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对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加上家庭系统本身的复杂性, 因此家庭究竟是怎样对心理资本产生影响的, 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研究将其揭示出来。

而在家庭系统中, 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作为家庭影响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个体的自信/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3,4,5]同时, 相关研究发现:个体家庭系统中形成的另一种重要的“内部工作模型”———成人依恋对自信/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均存在影响。[6,7,8]由于自信/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是构成心理资本的四大元素, 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成人依恋又都对其存在影响, 由此可以推知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会对心理资本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企业员工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以及心理资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心理资本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我们在四川、重庆、江苏、北京、山东、安徽等省市的企业中, 随机发放网络问卷400份, 问卷均采用统一指导语。回收有效问卷325份, 问卷回收率为81.25%, 其中男性135人, 女性190人。

(二) 测评工具

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S-EMBU-C) 。该问卷是由蒋奖、鲁峥嵘等在Arrindell等人 (1999) 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的基础上修订的中文版。本问卷共有42个题目, 采用4点评定法计分, 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两部分, 每部分21题, 题目一致且都有三个维度: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

2.成人依恋量表 (AAS) 。该问卷由吴薇莉、张伟等人修订。该量表有三个分量表, 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 共18个条目, 采用五级评分法计分。

3.心理资本问卷 (PCQ-24) 。该问卷由Luthans等编制, 李超平翻译。问卷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4个维度, 共24个题目, 采用6点评定法记分。在本研究中心理资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 自信/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794、0.792、0.793、0.787。

(三)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 父母教养方式在心理资本不同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根据员工在心理资本问卷上的得分, 前27%被划分为高分组, 后27%被划分为低分组。将心理资本划分为高低两种水平后, 我们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心理资本得分上的差异, 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1。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和父亲过度保护这三个维度上, 心理资本水平的低分组得分要高于心理资本水平的高分组, 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分别在父亲拒绝的0.01水平上, 母亲拒绝和父亲过度保护的0.05水平上, 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这两个维度上, 心理资本水平的低分组得分要低于心理资本水平高分组, 且差异均在0.001水平上, 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母亲过度保护这一维度上, 心理资本水平低分组和心理资本水平高分组得分之间的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在心理资本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我们先根据员工在成人依恋量表上亲近依赖维度和焦虑维度的不同得分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 然后对这四种依恋类型的员工在心理资本得分上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在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且对依恋类型进行Scheffe事后检验发现:安全型依恋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要显著高于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 而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三种依恋类型员工之间的心理资本水平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 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心理资本的具体影响, 我们对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以及心理资本的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

注:*在0.05 (双侧) 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在0.01 (双侧) 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各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及成人依恋关系的各因子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心理资本的自信/自我效能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以及亲近因子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与父亲拒绝和焦虑因子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心理资本的希望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以及亲近和依赖因子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与父亲过度保护和焦虑因子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心理资本的韧性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以及亲近和依赖因子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与焦虑因子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心理资本的乐观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以及亲近和依赖因子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与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以及焦虑因子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而心理资本则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以及亲近和依赖因子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与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以及焦虑因子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二) 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以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关系中的各因子作为自变量, 以心理资本的各因子及心理资本总体为因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4。

由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焦虑、母亲情感温暖和亲近对企业员工自信/自我效能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 解释率为13.1%~19.8%。焦虑与母亲情感温暖对企业员工的希望、韧性和乐观因子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解释率依次为11.7%~14.3%、11.1%~13.9%和10.3%~17.6%。而对于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 焦虑、母亲情感温暖和亲近因子对其有显著预测作用, 解释率为17.2%~24.5%。

三、讨论

(一)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关系

从表3呈现的结果来看, 对自信/自我效能来说, 父亲的拒绝会对其产生负向影响, 而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则会对它产生正向影响, 这与答会明[9]的研究结论一致。

希望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 这一结论证实了李小梅[10]等人对宫颈癌患者希望水平研究中提到的在支持型的家庭环境中, 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资源可以增强患者的希望水平的论述。同时Snyder[11]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认为, 希望包含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 其中路径思维既包括个体构想出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能力, 也包括个体对自身这种能力的信念和认知。而在本研究中发现, 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希望呈显著负相关, 据此可以推测:父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会剥夺子女构建自身发掘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的机会, 从而对其希望水平造成负向影响。

Bull[12]等人对英国精英板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韧性发展的两个核心因素之一。而在本研究中, 对企业员工父母教养方式与韧性的相关分析也表明, 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韧性有显著正相关。这也再次证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确实会对韧性产生影响。

而对于乐观因子来说, D.R.Baldwin[13]曾做的相关研究表明, 权威型教养方式同青年期高水平的乐观呈显著的正相关,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则不存在这种正相关。而通常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属于情感上易于接受的温暖教养方式, 而专制型的父母则倾向于冷漠和拒绝。而本研究的相关分析亦表明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 这与D.R.Baldwin的研究相吻合, 同时本研究还证明, 父母亲的拒绝对乐观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 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关系

在成人依恋量表中, 亲近和依赖因子代表的是Bowlby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中的他人模型, 而焦虑因子代表的是内部工作模型中的自我模型。根据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的不同, 成人依恋被划分为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在本研究中自信/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均与成人依恋关系中的焦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这意味着心理资本四大因子水平高的个体都拥有相对积极的自我模型, 而其中希望、韧性、乐观均与亲近和依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但自信/自我效能仅与亲近维度呈正相关, 与依赖维度的相关则不显著。这说明希望、韧性、乐观水平高的个体都有相对积极的他人模型, 但自信却并不一定, 这刚好印证了李同归[14]等人在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中提到的, 拒绝型 (积极的个人模型, 消极的他人模型) 的个体, 虽然不能很好地建立他人模型, 寻求他人支持的动机也较低, 但仍然表现出独立、自信等特征。

(三) 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心理资本由自信/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大因子构成, 对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的回归分析表明,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所有维度中, 母亲的情感温暖对这四大因子的预测作用最明显, 这说明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温暖情感对其心理资本的成长是有重要作用的。而在成人依恋关系的三大维度中焦虑对这四大因子皆具有相当大的预测作用, 说明在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背后一个积极的自我模型是极其重要的, 而且焦虑因子的解释率远远高于母亲的情感温暖, 这提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模型实现心理资本水平的有效提升, 从而减轻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资本的消极影响。

四、结论

1.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心理资本水平更高的员工, 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多倾向于情感温暖, 而更少倾向于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 心理资本水平偏低的员工则相反。其中母亲的过度保护对员工心理资本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2.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与成人依恋有关。成人依恋类型属于安全型的员工, 其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员工, 而成人依恋类型属于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员工之间的心理资本水平则没有明显差异。

3.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成人依恋关系的所有因子中, 母亲的情感温暖、亲近和焦虑因子对心理资本有显著预测作用, 累加解释率为24.5%。由此可知, 企业员工的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其心理资本有重要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S-EMBU-C) 、成人依恋量表 (AAS) 、心理资本问卷 (PCQ-24) 在四川、重庆、江苏、北京、山东、安徽等省市的企业中随机抽取了400名员工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以及成人依恋关系中的亲近和依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以及成人依恋关系中的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情感温暖和成人依恋关系中的亲近和焦虑因子对员工心理资本有显著预测作用, 焦虑因子的单独解释率达到17.2%。因此, 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

篇9: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P.M Symods),他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支配—服从,并指出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表现出社会所接纳的行为,如兴趣广泛、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等;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则表现出冷漠、倔强等;被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服从父母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进攻性。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是从成熟的要求、控制和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的,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2]我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划分,最常见的就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父母教养方式细分为溺爱、专制、放任和民主四种类型。

(二)“虎妈”、“猫爸”的教养方式分析

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以女儿“罗茜茜”的成长为主线,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抛出一连串当前社会儿童教育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面而巧妙地展示了“虎妈”、“猫爸”之间育儿理念的冲突与融合,让家长观众对自身教育进行反思。

1.“虎妈”式教育:中式的圈养教育,主张专制型教养方式。剧中罗茜茜的妈妈毕胜男(即剧中的“虎妈”)、茜茜的姥爷毕大千以及茜茜同学的父亲杜峰(即剧中的“狼爸”),在教育孩子时均采取中式的教育理念,强势高压,对孩子要求苛刻。

2.“猫爸”式教育:西式的散养教育理念,主张民主型教养方式。茜茜的父亲罗素(即“猫爸”)和茜茜的干妈唐琳是剧中西式教育的提倡者,主张尊重孩子,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空间,他遵循的是因材施教,主张民主、宽容的个性化教育,倡导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你的未来我做主——家长强加自己意愿

在《虎妈猫爸》中,茜茜的教育“智囊团”从“虎妈”、“猫爸”到“狮子姥爷”、“狐狸奶奶”都想在茜茜身上试用自己的教育理论,而茜茜作为长辈们所有的希望,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茜茜得了抑郁症,不再开口讲话。这些“智囊团”成员们就是不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不考虑孩子的天赋爱好,只依照自己的要求为孩子设定好人生规划,或者把自己觉得遗憾未完成的事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走长辈规划好的成长路线。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选择权,不敢发表意见、做出反抗,只是一味地接受。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只知道顺从他人的想法,毫无主见;还有一种就是孩子会有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对其生理、心理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棍棒底下出成果——教育孩子靠打骂

剧中另一位家长杜峰(“狼爸”)是中式教育的忠实继承者。他以孩子领路人的身份自居,排斥任何西式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成为人才。他采用的主要是“棍棒式”教育,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培养孩子形成各种各样的良好习惯,做不到就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在这样的管教之下,其子杜一诺虽然每一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但他的生活却是值得同情的。[3]“棍棒式教育”往往迎合了中国父母们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但是棍棒式教育不是家庭教育的合理方式,打骂会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摧残,也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棍棒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孤僻的性格,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现行为上的反抗。如果一直简单粗暴对待孩子,那么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后成绩优异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红脸白脸齐登场——教育观点没有统一口径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慈母严父”,“慈父严母”,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自古就有。父母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这对于塑造孩子品行极为不利,孩子对于是采用母亲肯定的言行还是父亲肯定的言行常常不知所措,就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剧中“虎妈”总是刚给茜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猫爸”就因为心疼茜茜,而不让她遵守,并指使茜茜不要告诉妈妈。这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易发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父母教育理念应该达成一致,如果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认为方式不妥,当时也应该表示沉默,私底下父母再进行沟通,达成一致。否则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的习惯,在父亲面前说父亲愿意听的话,在母亲面前说母亲喜欢听的话,又或者是让孩子养成把某一方当作救兵的想法,这些都会让家庭教育受到很大影响。[4]

三、树立正确的父母教养观念

(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个体独立性

如今,许多父母以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子女的意愿,如剧中“虎妈”毕胜男不顾孩子的感受,坚持给孩子报三个兴趣班,她一味地希望孩子不能输起跑线上,坚信“多条本领多条路”,却往往忽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中国有很多父母,总是自以为了解孩子适合哪些方面的学习,安排各种活动,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需要自己学会做出选择,否则总是生活在父母保护的“羽翼”之下,其独立性将会慢慢丧失。要建立科学的教养方式,就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父母需要做的是教会他如何拿笔、选择什么笔来画、怎么配色,而不是握着他们的手一笔一划地完成他一生的画作。

(二)父母要讲究策略,惩罚手段应“用之有道”

实际上,惩罚也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种表现。父母严厉的惩罚式教养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剧中“狼爸”杜峰的做派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朝气,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

马卡连柯曾说过:“惩罚应当是教育”。因此,合理的惩罚应该是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合理的惩罚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第一,惩罚的对象是孩子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第二,必须以教育目的为前提;第三,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不得实施体罚、变相体罚等行为。[5]

(三)父母双方协调一致,教育孩子要统一口径

这部剧其实是现实中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自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没有对错之分。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大家都可以说是摸着石子过河,因为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教育理念。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一小二大四老”模式,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孩子的教育者,要形成一个教育集体,就要有统一的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家庭成员必须对孩子教育的态度一致,教育内容和方法要统一,才能做到劲往一处使,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当一个家庭教育理念产生分歧的时候,适当参考孩子的意见,意见达成一致后再进行相应的教育。不管是严厉还是放养,家庭教育都需要统一口径,成功和快乐可以相融。

(四)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要因材施教

教育的方法向来没有哪一种是绝对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借鉴,但绝不能复制,有的孩子需要严厉式教育,有的孩子则需要放养式教育。因为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需的教育方式也要有所不同。“虎妈”教育的亮点在于有效防止孩子因缺乏自制力而错过学习机会;“猫爸”教育则重在为子女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无论是“虎妈”抑或是“猫爸”,相同的是,他们或许都取得了成功的教育效果;而不同的是,他们的教育个体特点的差异将他们之间的“相同结果”和“不同对象”联系起来,因材施教才是育人的王道。因此,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这部电视剧虽然已经剧终,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之路并没有走向终点,不管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都应是教育的同盟军。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勅,程利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3]杨松山.从《虎妈猫爸》看现实儿童教育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当代电视,2015(8).

[4]周怡廷,刘永贤.从《虎妈猫爸》看我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启示[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

篇10: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运用随意抽取的方式选择了某高中高二年级的100名高中生,并且将其作为本次测试的全体对象。对于调研问卷的回收率可达100%。在本次选择的测试对象中,共有60名女生以及40名男生,测试对象平均年龄17岁。开始正式测试之前,研究人员对此制作了相关的测试量表,可以将其称为心理健康量表,借助测评量表的方式来评估高中生现有的真实心理状态。对于整个量表可以将其分成50个测评项目以及7个分量因子,其中的分量因子涉及高中生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敏锐度、心理强迫症状、情绪波动状况、心理失衡状况、敌对情绪、偏执情绪以及学习压力。从父母教养倾向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分成情感理解与关爱、严厉惩戒、否认与拒绝、过度溺爱与干涉、过分保护的5个不同层次。经过测试之后,在电脑中录入本次测试获得的.结论,然后针对其中的各项数值予以处理并且开展分析。

二、具体研究结果

从心理健康的视角来看,在本次接受心理测评的全体高中生中,40%的测评对象拥有优良的心理状况,而其余60%的高二学生都表现为程度各异的心理问题。在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60%高中生中,10%的高二学生很容易表现为偏执心理,15%的高二学生觉得自身无法妥善处理与同学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其余高中生经常呈现抑郁灰心、焦躁紧张、过分敏感或者压力感较大等心理问题。在划分测试等级的前提下可以得知,现阶段多数高中生实质上并不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准,再加上高中生本身承受着较重的应试压力,很多高二学生有出现心理疾病的倾向。从教养倾向角度看,父母在对待高二学生时表现出来的教养倾向包含了如下层面:在此次调研中,30%的高二学生父母能够在平日生活中关爱并且理解孩子,经常与其沟通并且倾听其内心困惑。在遇到敏感度较高的生活问题以及学习问题时,父母对此也能持有平和与冷静的心态,认真与孩子进行沟通。此外,50%的父母针对高中生持有过度苛责或者过度干涉的心态,不许高中生拥有自身的隐私或者其他个人空间;而20%的父母经常会严厉斥责孩子,以至于引发了高中生较强的叛逆心态。

三、归纳得出结论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现阶段的高中生整体上表现为欠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在接受调研的高二学生中,仅有40%左右的高中生符合最根本的心理健康指标。除此以外,多数高中生在平日生活以及日常学习时都承受着较重的情绪压力,因而表现为偏执、过分焦虑以及强迫症等多种多样的不良心态。高中生本身处在特殊成长期,身心并没有真正实现成熟。在此阶段中,很多高中生都呈现亚健康的不良心态,甚至由此而引发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与此同时,现阶段多数高中生很难获得自身所需的自由时间。受到沉重压力带来的影响,高中生经常觉得压抑很久的压力很难予以释放,进而产生了典型性的焦虑心态或者抑郁症状。子女是否拥有健全人格以及优良性格,直接决定于父母为其提供的教养方式。这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正确,与高中生本身的心态与情绪都具有内在联系。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如果倾向于选择拒绝式、否认式或者斥责式的对待方式,青少年将会觉得自身承受了过重的压力,进而出现抑郁或者逆反。反之,父母在对待特殊成长期的高中生时如果能经常沟通,深刻体会高中生自身的内心困惑并且给予关爱与帮扶,则高中生将会保持乐观与坚韧的良好心态,同时也不至于走向偏执。除此以外父母还应当注意:高中生内心潜在的逆反心态相对严重,因而作为父母在平日生活中不要予以过度干涉,而是应当倾向于理解与疏导。因此归纳可得如下结论:新时期的高中生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不良心理倾向,根源不仅在于日益增大的应试压力,同时也来源于父母长期以来对其持有的不良教养倾向。由此可见,父母如果能在平日生活中给予青少年更多认同与理解,那么就能从源头入手来消除高中生自身的某些偏执情绪,确保高中生都能拥有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李天然,王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横断历史研究[J].教育研究,,37(10):113-122.

[2]叶英姿,兰景艺,胡思丁等.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OL].浙江预防医学,2016,28(02):162-164.

[3]董文婷,熊俊梅,王艳红.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中国高中生实证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01):88-91.

[4]陶君.高中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34(11):1333-1335.

上一篇:交通系统廉政下一篇: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