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

2024-05-16

家庭教养方式(精选十篇)

家庭教养方式 篇1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青少年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1]。据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整个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2]。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对他们的抚养教育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行为的典范、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教化者[3]。在家庭环境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最主要的家庭因素[4]。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5]。家庭关怀度指数是用来检测家庭功能的问卷,反映了个别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对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关怀度的调查,探索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关怀度的特点,指导青少年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正确地表达关怀,从家庭因素层面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四川省成都市某少教所2010年5月在押少教学员80名作为观察组进行调查,同时在成都市2所普通中学和1所大学中选取8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受测者皆为男性,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地区等方面相匹配。观察组高中11人,初中30人,小学29人,文盲10人。对照组大学33人,高中27人,初中20人。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份。年龄为12~24周岁,其中观察组的平均年龄是(17.6±3.0)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是(17.0±4.0)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少教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被试进行调查,考虑到少教所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本次调查采用的是一对一调查以确保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对照组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2 调查工具

(1)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人口学因素及家庭基本情况因素。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居住地、兄弟姐妹人数等;家庭基本情况包括父母的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是否健在等。(2)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6],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合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际情况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包括父亲分量表6个因子和母亲分量表5个因子,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母亲偏爱被试(MF5)。经检验,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在实证效度的考查中发现效度良好。(3)家庭关怀度指数(Family APGAR index)[7],该问卷是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Srailkstein医生设计的,由5个项目组成: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

密度,采用3级计分方式。判断家庭功能的标准为:0~3分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4~6分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7~10分家庭功能良好。该量表经汉化后再测信度相关系为0.80~0.83,且具有良好的效度。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是t检验、χ2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基本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母亲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观察组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父亲比对照组父亲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多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和拒绝、否认。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母亲比对照组母亲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家庭关怀度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在适应度、合作度、成才度、情感度和亲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个项目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 观察组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因素及家庭关怀度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兄弟姐妹人数、父亲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以及家庭关怀度显著相关;惩罚严厉与兄弟姐妹人数、父亲文化程度、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过分干涉与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偏爱被试与兄弟姐妹人数、父亲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以及居住地存在显著相关;拒绝、否认与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是否健在、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过度保护与兄弟姐妹人数存在显著相关。见表4。

注:*P<0.05,**P<0.01。

观察组母亲教养方式因子情感温暖、理解与兄弟姐妹人数、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过度干涉、保护与母亲的职业、父亲是否健在以及父母是否离异存在显著相关;拒绝、否认与父亲是否健在、居住地存在显著相关;惩罚、严厉与居住地、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偏爱被试与兄弟姐妹的人数、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

3 讨论

3.1 犯罪青少年所接受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相比,父母教养方式有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缺少情感温暖、理解,这与赵山明[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温暖对儿童社会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它会促进儿童道德感、成就感、良好社会适应和利他行为的发展[9]。缺乏情感温暖、理解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使孩子难以进行社会交流,更具攻击性和挑剔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出极端化表现,表现为不是惩罚、严厉就是偏爱被试;不是过分干涉就是一味地拒绝、否认。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使子女易走极端,个性偏激,缺乏友善的人际关系[10]。而偏爱被试则可能导致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和自控能力低,更容易走上犯罪这条道路。国内已有同类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理解和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否认、惩罚强制会使子女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11]。

3.2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关怀度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12]。本次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其家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家庭功能障碍,有45.5%的犯罪青少年家庭存在着严重的家庭功能障碍,大部分犯罪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关怀,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有关临床研究证明,在亲密度和适应度方面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亲密度极度匮乏、家庭角色混乱、规则不一致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离家出走或患身心疾病、子女行为出轨等适应不良现象[13]。

3.3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兄弟姐妹人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亲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存在显著相关。有研究证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具有影响,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就越少[14]。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得他们不懂如何关爱和培养孩子,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是一味地溺爱就是简单粗暴的惩罚。同时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从事的职业也是密切相关的。文化程度低往往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工作的辛劳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将子女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且受职业、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接受再教育,也无法学习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感觉对孩子很亏欠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溺爱,势必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家庭教养的方式决定教育效果 篇2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

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性格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6-01

一、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些家长对孩子性格教育的忽视或不得法,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常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溺爱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就容易形成儿童任性、娇气、执拗、骄傲、自私等不良性格。

(二)严厉型或虐待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训斥、打骂、苛求,表现在对孩子要求过严过多,往往以家长的权威,高压的手段迫使孩子绝对服从。子女的努力似乎总够不上家长的要求。孩子无法完成任务,稍有不好或说错了几句话,做错了某件事,家长便采取惩罚的手段。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儿童胆小、怯懦、自卑、不诚实、粗暴或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等不良性格

(三)忽视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提供食物和衣物,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话和成长条件。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四)封闭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把孩子关在孤独的家庭小天地里,把他们限得死死的,不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课外有利健康的话动。不许孩子与其他人交往,只让孩子死读书,剥夺孩子游玩娱乐的权利。他们不顾孩子身心的发展特点,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单调地认字、机械地算题。在这种错误的教育影响下,孩子身体消瘦了、头脑僵滞了、学习的兴趣淡漠了,一个人真话泼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拘谨、孤独、呆板、压抑、不开朗等。

二、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

父母应怎样有日的有意识地朔造儿童良好的性格呢?

(一)信任与赏识孩子,鼓励孩子自理自立。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信心,赏识孩子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是他的后盾。这是成功父母的最重要的秘诀。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孩子身上自然会萌生出“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想法和要求,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这种要求,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要帮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久而久之,一双伶俐的双手就会在日常的实践中锻炼出来、孩子从小培养锻炼独立的生话能力,能从中认识许多事物的相互关系,让孩子通过手脑并用,亲身实践去认识和感知社会,并在生话中学会克服困难,体验劳动的艰辛、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可以说,家庭中父母的关怀、理解、鼓励和信任是子女主动发展的有力动力。

(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父母是孩子仿效的“话样板”,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里,在孩子面前,我们做什么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如果父母做出率直的榜样,他的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孩子,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孩子就能学会顽强。

孩子是非观念差,往往毫不选择地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必须时时注意以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去感染孩子,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如果父母言行不一,给孩子讲的道理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孩子必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后父母讲的道理再也沒说服力了。因为孩子自然可以得出结论,父母可以不做,我也可以不做;父母敢做的,我也敢做;父母可以欺骗,我也可以撒谎。这时父母讲得再好的道理也都成了一堆废话,这样的父母不会有真正的威信,对子女的教育就会失去力量。

(三)给孩子适当的磨难与挫折承受力的训练。挫折承受力是一种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生话中一个人碰到挫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和子女站在同一阵线上,与孩子一道商量解决的办法,给孩子提供参考,而不是横加指责或者包办代替。在孩子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时,家长要进行心理的疏导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以客观的态度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当孩子在失败的过程中想要放弃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以树立孩子的自信。

(四)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儿童生话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中人事往来和活动随时随地会影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要均衡、互补、目标一致,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性。作为父母要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坚持民主、平等的讨论问题,不要武断,也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孩子。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做父母的应注重教养方式,把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知识的宝库、锻炼的熔炉。“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儿童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的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译者,高新勇,中国青年出版社.

家庭教养方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2 0例被试儿童均来自2 00 8年3-1 2月在嘉祥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 经儿童行为量表测查, 符合儿童行为障碍诊断标准。120例中男76例, 女44例;年龄4~14岁, 其中7~14岁80例 (66.7%) ;病程1个月至2年, 其中<6个月4 6例 (38.3%) , 0.5~1年40例 (3 3.3%) , >1年3 4例 (2 8.3%) 。全部患儿智力正常, 学习成绩优良30例 (25.0%) , 成绩中等42例 (35.0%) , 成绩差48例 (40.0%) 。起病前个性:敏感好胜27例 (22.5%) , 胆小内向46例 (38.3%) , 脆弱孤僻内向47例 (39.2%) 。家庭环境: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均为干部84例 (70.0%) , 群众36例 (30.0%) ;父母离异36例 (30.0%) ;所有患儿的父母均无心理障碍。

1.2 对照组的选取

选取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在校正常儿童120例。两组儿童在人口学资料比较上差别不明显。

1.3 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按知情同意原则, 所有被试者均完成各量表的测查, 收回问卷, 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1.3.1家庭环境量表 (FES-CV) 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1]

(1) FES-CV包含90个是非题, 分10个分量表, 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 按选择的答案评分, 回答“是”评1分, 回答“否”评2分。 (2) EMBU为用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共81个项目, 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 让受试者对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定, 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评分, 分别计1、2、3、4分。所有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 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不能理解的条目和句子, 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做具体指导, 但不能做任何启示性的暗示。

1.3.2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配对检验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F E S-C V评分结果比较 (表1)

(分, ±s)

由表1可见, 观察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3项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矛盾性及控制性2项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5项两组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E M B U评分结果比较 (表2)

(分, ±s)

由表2可见, 观察组患者父亲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余各项因子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r)

(r)

2.3 家庭环境与行为障碍的相关性 (表3)

由表3可见, 亲密度、情感表达与行为障碍呈负相关, 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与行为障碍呈正相关。

2.4 父母养育方式与行为障碍的相关性 (表4)

由表4可见, 情感温暖理解与行为障碍呈负相关, 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行为障碍呈正相关。

3 讨论

综合分析以上结果, 笔者认为影响儿童行为障碍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家庭结构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占多数, 部分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联合家庭, 以及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据王玉凤等[2]报道, 联合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 核心家庭次之, 单亲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单亲家庭不论是父母病逝还是离婚, 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由于无法得到完整的家庭的爱, 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恐惧或忧郁心理, 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3.2 父母个体因素

父母健康状况差、患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尤其是母亲抑郁) 、父亲酗酒、性格内向、家庭成员违法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其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最关键的因素。父母职业为个体劳动者、工人等, 其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明显多于父母从事科技文教工作的儿童。

3.3 家庭教育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对儿童教育态度不一致, 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父母教育态度的分歧使儿童处于矛盾的环境中而无所适从, 久之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的异常。

3.4 家庭养育类型

儿童行为问题与婴幼儿期养育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孩子出生后采取母乳喂养的儿童, 通过母亲的抚摸和语言交流进行皮肤接触, 对儿童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丧失母性哺乳将给婴幼儿的心身发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如形成病态人格、冷漠、孤僻等。婴幼儿期寄养的儿童常会表现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和情绪紊乱, 如焦虑、恐惧、害怕、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不良的学习习惯等。

3.5 家庭气氛

家庭稳定, 家庭气氛轻松愉快, 亲子关系密切, 对儿童的个性塑造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不良家庭气氛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亲子关系差, 父母对子女缺乏理解, 子女对父母满意感差, 会使子女的行为异常程度提高。父母与儿童缺乏感情上的交流, 会使儿童情感日久趋于冷淡, 双方容易产生隔阂, 情感破裂, 甚至对抗, 是儿童不良行为的诱因。

3.6 家长的期望水平

父母对儿童适宜的期望是儿童成功的动力, 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妥当的。如果父母不考虑儿童的实际能力, 要求过高, 会使儿童经常处于过大的学习压力之下, 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反之, 如果父母对儿童关心不够, 期望过低, 久而久之, 会使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 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汪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134-141.

[2]王玉凤, 任桂英, 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1) :51-53.

家庭教养方式 篇5

“协爱出行,彩绘人生”赴河源上坪中学“自强之花”服务队

焦尚春

调研目的:获得关于当地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的关系

调研对象: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在校中学生

调研时间:2009年8月20日——2009年8月23日

调研问卷:见附件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指导老师:陈启山

摘要:目的 为了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对160名初中生进行了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结果①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信程度差异不显著;②男生与女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③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信任鼓励和情感温暖与自信成显著的正相关,忽视维度则与自信成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 家庭教养方式 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们常常谈到的话题。但什么是自信呢?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自信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它表现为自我有能力、能胜任的感觉。自信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自信使人肯定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者反之;第二、自信包含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三、自信与良好的意识品质紧密相连。自信有这多的优点,同时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其自信心也备受关注。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我们这次调研就针对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做了一次探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抽取上坪中学160名学生,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8份,其中剔除废卷6,有效卷152份。其中女生87人,男生65人,平均年龄15.4岁。

1.2 方法采用罗森伯格自信量表和西南师范大学龚艺华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罗森伯格自信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1】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Rosenberg)制订,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个测题,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该量表具有简单易懂、操作作方便、可信度高等特点。受测者在4点评尺上对测题作答:1=非常同意(stronglyagree),2=同意(agree),3=不同意(disagree),4=非常不同意(stronglydisagree)。因此,其最低得分为10分,最高得分为40分。在10个条目中,第3、5、8、9、10五个条目的算分是反向的(即1分算做4分,4分算做1分;2分算做3分,3分算做2分)。

家庭教养方式量【2】表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是信任鼓励、情感温暖、溺爱、专制、忽视。问卷除忽视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47之外,其余各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5以上,且集中在0.65-0.78之间。此外各个因素的分半信度也达到了显著水平。总体来说,这份量表用来测量家庭教养方式是稳定可靠的。

2 结果

2.1不同性别初中生自信比较 女生的自信平均得分要比男生高,但是两者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见表一.表一不同性别初中生自信得分平均值(x(_)±s)

因素

男生(n=65)

女生(n=87)

T

p

自信

27.29±3.70

127.94±3.229

1.1

540.250

2.2不同性别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男生与女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见表二.表二不同性别初中生教养方式各个维度比较(x(_)±s)

维度

男生(n=65)

女生(n=87)

T

p

信任鼓励

15.48±3.147

16.03±2.560

1.19

30.235

情感温暖

11.72±2.348

12.17±2.249

1.20

20.231

溺爱

5.81±2.109

5,78±2.015

-0.088

0.930

忽视

4.785±4.785

14.58±4.620

-1.536

0.127

专制

9.06±2.829

8.40±2.701

-1.448

0.150

2·3初中生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信任鼓励和情感温暖两个维度与学生自信成正相关,并且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忽视则与自信成负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水平。同时溺爱和专制与自信也成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见表三.表三初中生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系数(r值)

因素

信任鼓励

情感温暖

溺爱

专制

忽视

自信

0.221**

0.209**

-0.136

-0.142

-0.193*

注:* p<0.05 , **p<0.01

2讨论

在许多前人的研究中,男生与女生在自信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3,4】。但在此次研究中,并未发现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女自信差异不显著这个结论可能犯取伪错误。针对这种原因,国外学者认为,男性喜欢吹嘘,高估自己(Bailey,1974)[5];国内则认为受传统文化影响,抑制了女孩的自信心[6]。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养方式在此次调查中,并为表现出预期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当地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方式在总体上逐渐趋于公平。但也可能是量表的不同导致测量的差异,大部分前人的研究是利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7,8,9]。EMBU是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开测量,此次调研采用量表将父母教养方式合并为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因而未能测出这些差异。但其实很多前人的研究都是分开测量,也并未真正测量家庭这个整体。对于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的测量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信任鼓励与情感温暖会促进初中生的自信心,同时忽视对初中生的自信产生消极影响。这部分结论跟前人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同时虽然溺爱与专制虽未与自信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我们也可以得出溺爱与专制并不利于自信心的形成。

3结论

人的自信心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与被试距离最近的因素,因而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从这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家庭教养方式依然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家长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对孩子给予更好的信任与鼓励,更多的情感与温暖,以及更少的批评责骂或不闻不问。

5 参考文献

1.罗森伯格. 罗森伯格自信量表.http:///diary/3820/ , 2009-09-09

2.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硕士论文.重庆:西南示范大学,2005.3.张秀阁.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4,1:82-83

4.宋耀武,李宝芬.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5,2:69-72.5.David·F·R.A comparison of Boy’s and Girl’s Feeling ofself-confidence in Arithetic Comptation.Canadian Journal ofEducation.1977,2(2):15-22.6.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7.张秀阁.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3:168-169,172

8.彭丽华,李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和成绩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1005-1007

9.王志梅.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6:87-93.附件:

中学学生自我描述与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本问卷由基本信息和问卷主题构成。其中问卷主题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基本信息部分,我们采用不记名形式,所以请放心作答,不必担心其相关信息泄露。主体部分都有相应的指导语,同学们只需按照指导语的要求作答即可。

基本信息

1、性别0)女1)男

2、年龄年级

3、家庭月经济收入

1)500元以下2)500—3000元3)3000元以上

4、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

1)小学或小学以下2)初中

3)高中、职高、技校或其他相等学历4)大学及大学以上

5、父亲的职业母亲的职业

1)农民2)工人

3)知识分子4)干部

5)商业6)个体户

7)其他

6、留守儿童1)是2)否

7、单亲家庭1)是2)否

8、你现在和谁一起居住

1)父母2)父亲或母亲

3)只有祖辈(爷爷、奶奶、外公等)4)其他亲戚或熟人

9、躯体障碍是否存在

1)有2)没有

10、在班级平时成绩

1)好2)中上3)中4)中下5)差

第一部分

指示:以下是一组有关自我感觉的句子,请按你的情况作答。你可以选择1、2、3、4这几个选项,并在你选定选项做上标记“√”,每题只选一个答案。其中1=很不同意 2=不同意 3=同意 4=很同意

题号

题目

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很同意

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基本上是与别人相等的。

我觉得我有很多优点。

总括来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

我做事的能力和大部份人一样好。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

我对于自己是抱着肯定的态度。

总而言之,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我希望我能够更多的尊重自己。®

有时候我确实觉得自己很无用。®

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

第二部分

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让您确切回忆父母对您说教的每一个细节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留下的这些印象。如何某一程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请在相应栏内做上标记“√”

题号

题目

非常

不符合比较

不符合不清楚

比较

符合非常

符合1

我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感到他们对我的爱

父母从来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完全处于父母的控制之中

当我取得成功时,父母由衷地为我感到自豪

父母经常把我错误的责任归咎于别人

父母从不参加我的活动

没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会大声责骂我1

父母经常鼓励我要不断有所进步

父母从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帮我做决定

我觉得父母是值得信赖的1

父母很少允许我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父母从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父母经常窥探我的隐私

在制定家中的规则时,父母会征求我的意见

父母允许我独立去完成某些事情

我觉得容易与我的父母沟通

在家里我经常感到孤单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做到的每一件事

当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时,父母会安慰我1

任何事情父母都不允许我和他们争辩

家庭教养方式 篇6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子女英语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22

多年以来,部分学生家长常将自己孩子英语成绩不好归结为学校、教师的责任。对此,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自省反思,学校和教师是有责任,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免质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比学校和教师,他们的教养方式究竟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大关联度?

一、学习不良学生与学习优良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别

子女英语成绩好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不同有关。成绩好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用情感温暖孩子和沟通理解孩子:当子女遇到挫折时,父母多能设身处地地为子女考虑,为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励;彷徨无助时,给他们坚定的支持。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是严厉的惩罚和无原则的抱怨,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些孩子不仅英语成绩差,因此造成的心理问题也不少。

二、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英语成绩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关系。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选择民主教育方式的就多;反之,选择专制教育方式、放任自流、溺爱惯性方式的就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受教育越多,他们学到的知识越多,思维方式就更科学,看事情、处理问题更客观、更理性,对子女的愿望与想法更尊重,更愿意了解和理解。因此,在教育子女的情景中,更能将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尊重,能掌握孩子在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用较为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家长受教育越少,知识越有限,视野也越狭窄,所接触的人更是如此,常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所以在教育子女时,老用过时的教条,抱住旧经验不放,把孩子当私有物品,想怎样就怎样,对孩子不尊重,以自己为中心,以不科学的态度,过于感性的方法教育子女。良好的愿望带来的却是较差的教育效果,甚至有些孩子直接放弃学英语。

家庭教养方式的显著差异与家庭环境氛围有较大关系。家庭环境氛围是指家庭里的心理气氛,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交流沟通的方式与品德修养的程度造成的。此氛围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着家庭成员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人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的感染、做事的方向与行为导向三个方面,调查表明,家庭环境氛围对子女英语成绩的影响较深远。家长给子女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无形中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优良类和不良类学生的家庭里、家庭环境氛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三、家长对子女的英语成绩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不仅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有影响,父母的期望也对子女英语学习有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证实,父母或教师的适当期望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成绩。

从调查问卷看,成绩优秀者和成绩较差者获得父母的期望是不一致的。父母对英语成绩的期望是有差异的。父母相信子女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好英语,经常鼓励他们多读多写,定英语杂志让子女看。这些殷切的期望和热情鼓励能促使子女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反之,另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能学好英语,时时让孩子补课,并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得孩子开始厌恶英语学习,甚至放弃了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家长要让期望效应发挥它强大的力量。首先,家长必须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英语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努力去挖掘他们英语学习的潜力。在充分信任和精心引导下,这些优势和潜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孩子的英语成绩快速提升。

四、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英语成绩还与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有重要关系。

影响英语成绩好坏的直接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智商因素;一个是情商因素。前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商高低。人聪明,其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就高,这样掌握英语就容易,但是具备这样的因素并不见得就能取得好成绩。恰恰影响英语成绩高低的是情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上进心,自信心、耐挫力等。如果具有不服输的性格,不怕出力,积极上进,对英语学习有正确认识,这才是提高英语成绩的关键所在。但家长对子女情商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是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孩子,学习态度、习惯都比较好,成绩却总不见大的提高,难以突破,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不知道英语学科的特点,可以主动找教师帮助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子女英语成绩的关系,从而引导部分家长正确审视自己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英语成绩产生的副作用,为制定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娜娜,陈阿雅.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7.

[2] 王志梅,王婧.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影响的研究[J].

家庭教养方式 篇7

1. 什么是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以及儿童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的不同表现。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 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根据西蒙兹、施艾弗等学者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 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 (1) 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 他们的行为前后基本一致, 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行为规则。这种环境下的儿童拥有较高的认知和社会能力, 较高的自尊心, 较强的道德, 非常好的社会技能, 较高的学业成就。 (2) 权威型即专断型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常常对孩子冷漠、专断, 往往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 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在这种家庭里, 父母根本不从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早已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 全然不顾孩子们的感受, 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 他们往往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 甚至大发雷霆、体罚。这类儿童拥有的是一般的认知社会能力、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 比纵容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为顺从。 (3) 溺爱型即纵容型教养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家长的行为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往往对孩子的行为控制极少。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的帮助和保护, 一味地迁就孩子, 具有过度保护性。这些儿童有着较低的认知和社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 比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4) 冷漠型。冷漠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较少的关爱和限制, 大家彼此互不关心, 放任自流, 任其发展。

二、不当的父母行为导致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1. 儿童虐待。

儿童虐待包括三种:第一, 身体虐待。这种父母与孩子形成的是对立拒绝关系, 父母们有时因为心情不好, 或者孩子的做法让自己不满意, 对孩子进行殴打等一系列的身体虐待,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 只能默默承受, 直到心理底线某天被击穿, 那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后果。第二, 心理虐待, 公开的拒绝、嘲笑、羞辱和恐吓孩子, 进行心理虐待, 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蹂躏, 会使孩子形成自卑感, 做事唯唯诺诺, 不敢做决定。第三, 性虐待。与孩子一起从事性活动, 进行性虐待, 部分跟踪调查都表明了, 在家里受虐待的儿童, 到青少年期出现违法和成人期犯罪的危险更大。

2. 父母无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父母无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 如父母可能无意中鼓励了孩子的某一不恰当的行为, 之后又阻止, 对待孩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 也可能因为过于紧张, 难以掌控管束孩子的情绪, 不能及时处理孩子的错误, 对孩子的行为管束要么过严, 要么过宽。总之让孩子时常感到无奈, 对本应该最相信的人失去了信任, 信任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3. 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情感支持也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一些父母对孩子很冷漠, 对孩子的需要缺乏敏感性, 孩子往往感到不被重视、不被理解。

4. 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是不会很好地理解孩子的, 有时候给孩子的只是混乱的信息, 使孩子更加迷茫。

三、父母不当行为产生的可能原因

1. 充满麻烦的儿童期经历。

如果说一个孩子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么作为父母, 首先应该回忆一下自己的儿童期是否是充满了麻烦, 以至于将其再次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是否生长在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家庭中, 如在你家庭里时常有家庭暴力, 父母有危险物质滥用行为, 自己常被忽视, 或者是遭遇不同程度上的身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虐待。

2. 心理问题。

另外看看自己是否有一定的心理问题, 比如不能控制冲动, 难以适当的表达感情, 不能容忍挫折等。有心理问题的父母是很难使自己的孩子在情绪上得到安全感的。

3. 不适当的情感表达和认知过程。

一些父母可能很抑郁, 情感表达不当, 缺乏敏感性, 对孩子采取消极态度, 害怕孩子性早熟, 与别人关系差, 或者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尤其是异性孩子结伴时产生猜忌情绪。还有些父母往往会对不合理的管教方式充满了自信, 对孩子时常会抱有不现实的期望, 对孩子作出决定时根本就不负责任, 自欺欺人, 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4. 不充足的个人资源和个人的应激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有些父母个人资源不够充足, 不能很好地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从其他人那里得不到什么支持, 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那么无形中年幼的孩子就承受了与自己年龄完全不符的压力。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 在不利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 往往把别人看作是怀有敌意的。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看成不可预知的, 这对孩子早期心理上的影响非常大。

四、如何做合格的父母亲

1. 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尊重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 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 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 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 如:“发生这事时, 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 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 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 学会鼓励孩子, 而不只是表扬孩子。

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比如表扬的话, 这些表扬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 而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带来压力。鼓励的话如“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 只能证明一点, 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我知道, 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 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 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自信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Jerome M.Sattle, Robertd.Hoge著.儿童评价[M].陈会昌, 等, 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家庭教养方式 篇8

图形推理是依据一幅大图形中图案的变化规律,推理出空白处应该补充的图形的一种认知活动。迄今对影响推理效果的探讨主要集中在Woodworth和Sells的气氛效应、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等等。推理涉及有关个体差异的人格特征问题。而从理论上推导,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人格特征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那么,家庭教养方式与图形推理能力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本研究力图探讨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水平与图形推理效果的关系。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其影响既表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反映到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通常将认知风格分为两大类:场依存者和场独立者。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对推理材料信息的利用、解释和表象重构可能不同,其图形推理水平会有一定差异。王有智的研究表明,场独立性认知风格在图形系统变化、系列关系、抽象推理方面,较场依存性有明显优势。认知方式是影响图形推理水平的重要人格变量,随图形推理问题难度渐增,认知方式的作用效果愈加明显,场独立组、中间组对图形类比推理、系统变化和系列关系的推理水平显著高于场依存组,对复杂抽象问题的推理水平场独立组显著高于中间组和场依存组。邹颖佳在不同人格特质,认知方式对图形推理水平的影响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包括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和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袁素瑛的研究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推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对子女的推理能力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设计了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两个变量,以大学生为被试,用瑞文推理测验成绩作为图形推理效果的指标,考察认知风格的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水平对图形推理认知过程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材料

镶嵌图形测验(EFT)又名隐蔽图形测验,属于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测验。EFT信度系数为0.90。认知风格以镶嵌图形的平均分为截止点,高于平均值为场独立者,低于平均值为场依存者。

瑞文测验是对图形进行比较、分析、想象、推理和组合等来考查学习能力。根据完成作业的水平来判断智力水平和图形推理水平。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A组考察观察、比较与想象能力;B组考察类比能力:C组考察系统变化的认识;D组考察排列与系统变化的认识;E组考察套合、互换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瑞文测验信度为0.96。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含有关父亲的6个因子,依次为:Ⅰ情感温暖、理解,Ⅱ惩罚、严厉,Ⅲ过分干涉,Ⅳ偏爱被试,Ⅴ拒绝否认,Ⅵ过度保护;有关母亲的5个因子依次为:Ⅰ情感温暖、理解,Ⅱ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Ⅲ拒绝、否认,Ⅳ惩罚严厉,Ⅴ偏爱被试。各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在0.50~0.91之间。

(二)被试

被试为某大学学生共151名,其中男生48名,女生103名。

(三)研究过程

集体施测,首先做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镶嵌图形测验。经过分析和计量后,筛选出合适的被试,组织被试测量瑞文智力测验。在整个施测过程中,主试按照指导语一步一步引导被试测量。全部数据用SPSS.20 for windows进行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认知风格被试图形推理能力的比较分析

不同认知风格被试的图形推理能力测验结果进行t检验表明,场依存组在A组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在完成B、C、D、E组题时没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是,t A=1.81,p<0.05;t B=0.07,p>0.05;t C=1.31,p>0.05;t D=0.98,p>0.05;t E=0.77,p>0.05;t总=1.36,p<0.05,它们表现为场独立组高于场依存组,表明认知风格类型对瑞文智力测验有影响。具体地说,认知风格与瑞文智力测验中的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有关系,而与B、C、D、E组能力测验中认知风格是没有关系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图形推理能力的比较分析

家庭教养方式的因子中母亲拒绝否认和父亲拒绝否认影响图形推理能力,其他因子与图形推理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

母亲拒绝否认的高分组的A组平均值明显低于低分组,而在总分和B、C、D、E组中的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异。t值分别是,t A=1.55,p<0.01;t B=-0.56,P>0.05;t C=-.063,p>0.05;t D=0.03,p>0.05;t E=-0.3,p>0.05;t总=0.33,p>0.05。说明,母亲拒绝否认对孩子的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有一定的影响。

父亲拒绝否认中的低分组的A、B、C、D组的平均值高于高分组,而E组的平均值是高分组的高于低分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高、低分组在总分、A组和E组有显著的差异,其他组没有显著性差异。t值如下:t A=1.87,p<0.01;t B=0.61,p>0.05;t C=0.71,p>0.05;t D=1.15,p>0.05;t E=-2.41,p<0.05;t总=2.23,p<0.05。结果说明父亲拒绝否认对孩子的图形推理能力、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与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

(三)家庭教养方式、认知风格与图形推理能力的相关

家庭教养方式、认知风格与图形推理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认知风格与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认知风格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认知风格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认知风格与系列关系、图形组合、比拟等能力有显著的相关(r=0.22,p<0.01;r=0.18,p<0.05;r=0.17,p<0.05;r=0.19,p<0.05)。

(四)对图形推理效果的预测

认知风格、父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诸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分析,有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认知方式和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说明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可以预测图形推理能力。

四、讨论

家庭教养方式 篇9

一、家庭环境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保证。因为对学生来讲,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家庭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和睦的家庭情绪氛围是构建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的前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尊重、帮助支持、彼此真诚、讲究民主、没有家庭矛盾,家庭子女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安排有序,学生的自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明显较强。因此,建构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幸福感。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子女的幸福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子女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同时他们心理问题、个性的缺陷以及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是受父母影响形成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终身的,给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人格,这对子女终身的成长是很有益的。

二、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中的子女越来越早地接触社会不同的环境,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学会讲究民主,对子女过于干涉、过于保护、过于偏爱都是不可取的,要认识到只有理智的爱、促进孩子成长的爱才是有价值的。

首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适度。对子女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特点提出要求,多给予鼓励和关爱,激发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为孩子设计合理的发展目标,寄予他们最佳期望值。

其次,父母角色扮演要适当,尤其是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父母态度要一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许多父母常常产生矛盾,有的甚至当着子女的面进行争吵,一方严格批评,另一方却百般袒护,这样就会使孩子模糊了是非界限,进退两难而无所适从。因此,在纠正孩子的缺点错误时,父母最好事先分析情况,交换意见,统一认识,在教育过程中配合默契,互相支持,这样才能得到教育子女的预期效果。

另外,家庭教育这项巨大工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父亲在家庭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子女的幸福感指数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父亲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克服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只有父母也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才能给予孩子最温暖最恰到好处的关爱,为孩子创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获得一个丰富、自信、快乐的成长过程,为他们将来的幸福生活和让他们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强调的是,无论父母的文化程度高还是低,都要注重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而言,他们接受外界新事物的机会少,思想相对守旧。在和孩子的交流和引导过程中,自然就缺少说服力,孩子会觉得父母老土、不时尚,什么都不懂,由此产生代沟,而父母同样会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穿着装束拒绝或否认,或者过度地偏爱孩子,有求必应,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处处做孩子的榜样,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父母要善于抓住子女的性格特点,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注重沟通技巧,当子女遇到困难或与子女发生矛盾时,父母既要尊重子女的情感,产生共呜、同感,又要采取换位的方法,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理解他们,帮助子女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家庭教养方式 篇10

中韩建交以来, 朝鲜族较高的人口流动使朝鲜族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父母都出国或者父母中一方出国的青少年, 给朝鲜族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据东北某省调查显示, 父母在国外的比例为65.4%, 其中, 双亲在国外的有34.1%, 父母一方在国外的有31.3%;单亲家庭比例达到12.3%[1]。很多朝鲜族家长在出门打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 往往选择前者而放弃家庭, 致使很多子女感到焦虑、抑郁, 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团体施测方式, 有效回收率为95.6%。 (详见表1)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本研究使用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是由我国岳冬梅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并修订的。量表总共有66道题, 包括情感温暖、理解 (F1) , 惩罚、严厉 (F2) , 过分干涉 (F3) , 偏爱被试 (F4) , 拒绝、否认 (F5) , 过度保护 (F6) 等六个父亲因子和情感温暖、理解 (M1) , 过干涉、过保护 (M2) , 拒绝、否认 (M3) , 惩罚、严厉 (M4) , 偏爱被试 (M5) 等五个母亲因子。本量表的每一道题都分四个等级, 即“从不”记1分, “偶尔”记2分, “经常”记3分, “总是”记4分。某一个维度的分数越高, 说明父母在此方面的教养程度越深。

2.2.2 学业成绩

主要采用学生期末考试主科成绩的标准分。

2.3 研究程序

2.3.1 施测方式

主要采用团体施测方式, 回收率为97.3%。

2.3.2 数据输入与统计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在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成绩上的描述统计结果

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计算得出了学业成绩的偏度值-0.130, 这说明它属于正态分布, 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统计依据。 (详见表2)

表2中, 分别列出了学业成绩、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各个维度的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

3.2 不同性别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成绩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详见表3)

从表3中, 我们可以看到, 女生的学业成绩显著优于男生,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知到来自父亲和来自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以及拒绝和否认。

注:表中“F”代表父亲, “M”代表母亲, 以下同。表不同性别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成绩上的

注:*为p<0.05, **为p<0.01, ***为p<0.001, 以下同。

3.3 不同年级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与否, 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详见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到, 随着年级的升高, 父亲更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低年级和高年级在学业成绩、母亲偏爱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把握年级之间的相互差异, 做了多重比较LSD。 (详见表5)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 母亲的偏爱被试 (M5) 方面, 高一、高二学生感知到的来自母亲的偏爱显著多于高三学生。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 在学业成绩方面, 高一和高二、高二和高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高一、高三学生差异不显著。

3.4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采用了皮尔逊积差相关法。 (详见表7、表8)

从表7、表8, 我们可以发现学业成绩与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的偏爱被试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3.5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为了把握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对学业成绩是不是存在预测作用, 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统计。 (详见表9)

通过对表9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母亲的偏爱在预测学业成绩时, 都达到显著的水平,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

4.1.1 不同性别学生在不同变量及维度方面的差异

男生和女生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2]。父母对男孩采取更多的消极的教养方式, 对男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限制和干涉, 体现了朝鲜族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教养方式的民族特点。男生和女生在学业成绩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与以往的某些研究是一致的[3]。

4.1.2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

从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来看, 随着年级的升高, 父母更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 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达到显著差异, 这与陈红芳的研究结果是类似的[4]。朝鲜族学生的学业成绩呈随年级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 到了高三由于高考的压力, 学业成绩有逐渐上升趋势。

4.2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研究发现, 随着被试偏爱分数的提高, 朝鲜族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下降。很多朝鲜族父亲、母亲或父母双方都出国, 不少家长过度偏爱子女以至溺爱的不良家庭养育方式, 最终滋养了很多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

4.3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通过F检验, 可以看出朝鲜族学生的学业成绩受避免失败和母亲的偏爱影响并不是很显著, 它可能受学生先前学习基础、智力或模仿其他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的影响。所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掌握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而且家长也要调整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5 结论

第一, 朝鲜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部分显著相关。

第二, 朝鲜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的偏爱被试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第三,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女生的学业成绩显著地优于男生。不同性别的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知到来自父亲和来自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以及拒绝和否认。

第四, 不同年级的朝鲜族学生在感知到的来自母亲的偏爱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高一、高二学生感知到的来自母亲的偏爱显著多

参考文献

[1]钱丽花, 李慧.谁来填补朝鲜族留守学生的精神空白[J].中国民族报, 20078 (4) :1.

[2]杨渝川, 王卫红, 张庆林, 等.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6 (2) :67-72.

[3]芦朝霞.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05.

上一篇:产后出血的心理干预下一篇:体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