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2024-06-12

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精选14篇)

篇1: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

家庭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所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管教的一种大概取向。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更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早期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比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Levy等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并且纵容,孩子会变的不服从,过多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欲强;过多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近期国内有人研究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神经症、抑郁症等发病有关。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专制型(支配型):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还有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有研究报告称高达30%。如果说溺爱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放任型(自流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5、不协调型:

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6、虐待型:

常见于极少数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几点注意:

既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呢?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再次,父母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在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的和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最后,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尽管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应减

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就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又能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的教养方式。

案例2

一位初中男生因上网成瘾、逃学一年余前来咨询,该生于一年前开始上网吧玩游戏,随着时间推移上网次数逐渐增多。刚开始该学生还能克制,只是在晚上学校熄灯后出去上网。近一段时间,发展到逃学,欺骗父母是去上学,结果是跑到网吧内玩游戏,到周末则通宵在网吧上网。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就到爷爷奶奶处骗钱或者从家中拿钱出去上网。学习成绩也明显后退。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均是商人,平时忙于赚钱,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外应酬,该男生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父母也只是周末探望一次。上小学后,就寄养在老师家中,双亲很少有时间与这位男生进行交流。发现儿子上网成瘾后非常恼火,曾多次从学校将儿子接回家中,轮流上阵对儿子进行责备和批评,要求该生写保证书,禁止再去网吧上网,也不同意儿子提出在家中购买电脑进行有限时间上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作为父母却不知道子女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他们的爱心呢?让我们听听该男生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流着眼泪所说的话,我也知道父母在外赚钱很辛苦,可是,他们是很少跟我一起玩或者听听我心里的话,我感到很孤独。每次见面,就说学习要如何努努力,如发现成绩不好就责备,说我没出息,某某同学如何如何的好;经常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或练习题强迫我做,并规定我的休息时间,出去与同学玩也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必须回家,不允许我在同学家过夜。我也想改变上网的状况,不要到网吧去,家中买台电脑,规定时间上网,但是他们不同意,不信任我。他们从不放手,感觉不到自由和受到他人尊重。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属于严格型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其实在生活中,该类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建议:

1、作为父母除了忙于工作之外,有必要经常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动态,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见面,也可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2、尊重、信任他们的选择和所做出的承诺,允许他们犯一些不关大雅的小错误和经历一些挫折。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第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在大多数维度上都呈显著相关;

第四,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资源会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篇2: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二)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后天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而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四、课题解决的问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二)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儿童会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三)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四)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使父母明白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性

尤为不利于小学生责任心发展。

(五)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而且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横沟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三)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研究工作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有教育科研指导改革实践,用教改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科研。

八、具体读书安排:

(一)书目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新明著

《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巫惠如著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印小青著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陈陈著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王丽,傅金芝著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 毛卫民著

(二)主要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经常做读书不急,写心得体会。每天固定的时间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

(四)读书安排:

12月,阅读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

20xx年1月,阅读学习《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熟悉了解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方式方法。

20xx年2月,阅读学习《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

20xx年3月,阅读学习《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预期成果:

(一)读书笔记完成时间:

月,完成《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20xx年1月,完成《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的读书笔记;

20xx年2月,完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的读书笔记;

20xx年3月,完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的读书笔记;

(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具体时间:

2012年12月-20xx年1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2月-20xx年3月,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4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习惯养成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依据王新明、巫惠如对小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维度分类自行设计),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三年级三个班级的118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118份问卷,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90.68%。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3.研究工具

篇3: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进展

一、研究范式的进展

早期研究, 主要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或类型入手, 讨论其单向作用与影响。

20世纪70年代, A.Bell提出“双向模式说”, 转向关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作用, 认为子女天生具有的一些特征也影响着父母教养方式。受双向互动观影响, 研究开始关注儿童自身的个性、气质、性格等心理行为特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末, 受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模型理论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如家庭、学校、小区、民族等环境系统的影响。这就使教养方式研究开始从又父母的社会背景、地位阶层、经济状况及承受的压力和赢得社会支持等影响因素层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进展

(一) 生态化

随着亲子双向互动观的出现, 生态化研究的兴起, 研究开始强调在真实场景中考察父母的具体教养行为,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质。如鲍德温在研究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作用的时候, 就率先采用了观察家庭互动基本情况和家庭拜访的研究方法。

(二) 综合化

受现代科学系统方法的影响, 研究中对资料分析的手段日益先进。更多地借助SPSS和LISREL等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如陶沙、董奇等运用统计与测量中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与差异比较等方法, 探讨了抚养难度对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的进展

(一) 类型化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或类型进行界定和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 支配—服从两个基本维度。鲍姆林德以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这四个方面为划分标准, 得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马克比和马丁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划分类型。这种划分类型也是较为公认的划分类型。

国内学者如陶沙等从划分不一致的七个维度——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养来研究幼儿母亲的教育方式[1]。杨丽珠等从多个侧面角度——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 并揭示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2]。

(二)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研究

20世纪70年代之后, 国外学者既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 又父母的社会背景、地位阶层、经济状况及承受的压力和赢得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的层面进行了探讨。如在巴斯顿学者的研究中, 他比较了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的情况。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 母亲鼓励并引导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 母亲没有明显的反应[3]。

我国学者的不少研究也表明父母亲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因素显著影响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如张文新从城乡差异的角度进行研究, 发现城市儿童的父亲有更多的情感关爱, 而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的情感关爱大致相同, 但城市母亲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 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城乡不同所带来的区别差异[4]。

四、研究重心的进展

(一) 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钱铭怡、肖广兰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障碍、自我效能感、儿童自尊的大量相关研究, 发现不良的教养方式明显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发展。

(二) 异常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现已有众多学者进入到比如患有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抑郁症甚至罪犯等异常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领域中, 研究显示这些异常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多为不良的教养方式, 如父母均缺少情感关爱, 采用拒绝、否认、干涉、惩罚的消极的方式。

五、研究发展趋势

(一) 研究的趋势

1. 系统化理论探究

长期以来研究多关注双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或单就母亲进行研究, 对父亲等的研究较少。研究应拓展教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 建构更系统化的相关理论。

2. 亲子互动的量化与心理机制研究

研究愈加注重亲子互动的考察, 但多集中于亲子交往的行为特点与父母、儿童某一方面的特点, 应更注重亲子间互动过程中人际效应的研究和亲子互动的心理机制作用研究。

3. 生态化研究的深入

目前研究已受到生态系统观的影响, 但却过于简单形式化。生态化研究要求在研究中必须遵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客观详细的描述, 再编码量化记录的信息, 最终对现象作出解释。它强调观察和记录描述的必要性, 强调面对面交流与实地采访考察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和运用生态化的研究理念, 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陶沙, 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3) :40-47.

[2]杨丽珠, 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 1998, (1) :43-46.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父母优化教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管理

一、个人层面

1.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尊重理解

父母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学习,不仅可以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养,还可以培养人格魅力,在孩子心中树立高大形象,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要树立努力奋斗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各个方面都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大人教育小孩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首先用这些要求来约束自己,那么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自然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就会让小孩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时间一长小孩就不会在意父母的说教。

3.父母要改善和积累教育方式

家长要坚持读书,多看一些教育子女方面的书籍。教育方式一定要现代科学,且应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者参加一些相关培训课程;互联网和电视上经常会有一些亲子课程或节目,也要经常关注,添加亲子教育QQ群;借鉴优秀家长的育儿经验,提高育儿水平;研究出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二、家庭层面

1.父母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家庭也是小孩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初期的教育都是从这里获得的。家庭氛围主要指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精神文明程度所造成的一种文化、心理环境。而且,小朋友在成长当中特别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关心和鼓励,尤其是作为小孩的家长,更应该为小孩建立美好的生活空间,让小孩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2.父母要做好正确家庭角色定位

家庭成员应该正确定位角色,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孩子之所以不能够健康成长是因为家庭角色定位错误,准确地说,这个错误使很多孩子心灵扭曲,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摆正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主要包括父母的分工和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分工。对于80后来说,生儿育女后的角色定位是挺复杂的: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自己也成了父母,所以要尽快摆正角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同时兼顾到家庭和工作,不可厚此薄彼。8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对此要特别注意,尽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3.父母要保持教育思想的认识统一

(1)祖父母和父母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和目标要尽量保持一致。不同生活时期的人在关于小孩的教育上非常容易产生分歧,一般来说父母更加重视小孩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祖父母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则更加重视小孩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这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与是非之分,但是双方在教育上一定要首先做好沟通。千万要避免在小孩面前表现这种分歧,否则将影响家长的威信。小孩父母要尊重长辈的意见,长辈也要更加理智。

(2)父母双方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例如:妈妈不同意爸爸的处理意见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提出反对意见,等事情过后,妈妈可以和爸爸沟通,直至达成一致,然后再对孩子解释,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既不会委屈孩子,还可以让孩子信服自己,教育工作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学校层面

1.学校和家庭要统一对教育的认识

学校和家长都是为了让小孩能更健康地成长,所以二者一定要统一共同目标,并且保持步调统一,双方也要互相理解和合作。有些父母一提到和学校合作,就认为是凡事都以学校为准。这样下去,就会造成相互埋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父母要增进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

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它能配合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和家庭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信任是相互交往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在子女面前不要乱评论教师,千万别在学生面前妄评某老师“太严”啦,或者某某学校“太差劲了”等。小孩如果听到父母都在如此贬低一个老师,自然不会对老师及學校存有多少好感,也会影响其在小孩心目中的威信。假如对学校有一定的建议或看法,最好能及时并合理沟通。家长要经常进行换位考虑,站在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重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老师。

篇5: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75名初一和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对其学业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的.这两个中介变量,以不同的途径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

作 者:方平熊端琴 郭春彦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37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200326(1)分类号:B844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成就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 成绩目标 学业自我概念 学业成就

篇6: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铜川矿务局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的7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名,女47名,年龄13~19岁,平均(16.7±1.25),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有22例,高中以下的有56例,他们的心理障碍分布如下:精神分裂症的有15例,强迫症的.有5例,焦虑性神经症的有22例,抑郁症的有17例,恐惧症的有5例,社交恐怖症的有14例。所有诊断均由精神科医师做出。为了便于分析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选取了78例健康被试组成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13~19岁,平均(15.8±1.34)岁,两组均自幼与父母共同生活。

1.2 方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正常人群和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统一施测。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4];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由岳冬梅等人修订,其中有反映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58个项目),反映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57个项目)[5]。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我们分别对两组被试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1~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除“敌对”因子外,疾病组在SCL-90其他因子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上,对照组均显著高于疾病组,在父母“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上疾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出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组的父母较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少采用“情感温暖”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3,6]。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就会使子女产生愉悦的情感,会让他们更加的接纳自我,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持有拒绝、控制的态度,会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另外,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和偏爱子女,会使子女形成依赖性人格,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最后,父母给予子女过多的惩罚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而在子女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即使有效的帮助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缺乏情感温暖、惩罚、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4 参考文献

[1]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5):276.

[2]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

[3] 蒋 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7(1):72.

[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

篇7: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

周丽婷(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交往的实质。以安达市曙光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调查和研究为例,对大班家长进行非结构型访谈,采用查阅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与家长当面访谈的方法。对当今家庭中常见的错误教养方式进行追踪和调查,从中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并由此得出,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才能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挥其重要作用。

篇8: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被试选自滨州医学院 (烟台校区) 大一、大二的学生, 共200名, 男女比例1:1。

1.2研究方法

调查工具: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 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保护、偏爱被试5个维度。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 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 (Cronbach’s仅) 分别为0.81和0.72。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 采用4级评分, 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描述统计量

表1的结果显示:被试的焦虑水平总体在43.16±9.105, 说明大学生的整体焦虑水平与全国普通成人的焦虑水平 (33.80±5.90)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2.2 SAS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各因子的相关性

由表2可以看出: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与学生SAS得分相关系数为-0.355;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与学生SAS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72;母亲偏爱被试与学生SAS相关系数为-0.316, 这些因子都与学生SAS得分有显著相关 (|R|>0.181即P<0.01) 。而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与学生的焦虑也有相关, 他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9、-0.179、-0.179 (|R|>0.138即P<0.05) 。其他因子与SAS无相关。

由表3可以看出:父母亲文化、工作与学生的焦虑水平无相关 (|R|<0.138即P>0.05) 。

3. 分析讨论

3.1

在结果中显示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总体在43.16±9.106, 而常模在41.88±10.57, 可见大学生的整体焦虑水平较全国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大学生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轻松, 在独立的生活和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各种问题, 以及在面对就业的压力面前, 大学生还是紧张和焦虑的。

3.2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中, 母亲在情感温暖、过渡干涉、拒绝否认方面的分数较高, 而在惩罚严厉方面是父亲的分数较高, 其他方面相差不大, 其中在过渡干涉的这一项中母亲的分数要远远高于父亲。母亲的过渡干涉分数远高于父亲, 这就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在叛逆期反对母亲会比较严重, 青少年在叛逆期尤其注意自己的隐私, 所以母亲关心孩子是可以理解, 但是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也比较重要。

3.3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父母的工作文化水平和大学生的焦虑水平相关性不大, 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能很好地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 同时父母的拒绝和否认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的, 也就是说父母没必要认为孩子教育的失败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 而应该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不要拒绝和否定孩子。

摘要:本文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烟台市四所大学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 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行描述统计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被试的焦虑水平总体在43.16±9.105, 与全国普通成人的焦虑水平 (33.80±5.90)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②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与学生焦虑有显著相关 (|R|R|>|>0.181即P<0.01) , 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与学生的焦虑也有相关 (|R|R|>|>0.138即P<0.05) ;③父母亲文化、工作与学生的焦虑水平无相关 (|R|R|<|<0.138即P>0.05) , 从而得出结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 而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将很容易导致学生焦虑。

篇9: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子女;性格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97-01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时间长内容广范围大。本文不仅探讨不同父母教养的类型更着重探讨对青少年的性格影响,借此以希望父母可以重视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性格的影响,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健康的青少年性格。

1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利特(D. B aum rind )通过观察研究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社会化的限制得出结论,主要有三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2]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应该在青少年的心中有威严,有权威,当然这种权威并不是说给他们自由的限制,权利的威严,在他们认为这种威严主要是父母和子女的相互宽容、尊重、理解,这种类型的父母经常和子女沟通,注重言语、心灵上的交流,必要时给予他们帮助。

专制型的父母强制子女服从自己的意愿,限制子女自由,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压迫,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甚至要求子女去完成自己没有实现得梦想,不允许有反对意见,是一种强烈的不对等状态。香宽容型的父母对子女较为容忍,对孩子没有较多的要求,在子女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般都能及时伸出援手,这类型的父母甚至对子女有点偏爱。

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初只是单纯的从概念界定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西方心理学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有效性,90年代后,我国研究者则试图从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构造上出发,结合西方的实证研究,强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掌握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综合体。

北京师范大学的林磊于1955年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行为特点”,避免了从单一的维度来划分而是采取综合的方法研究则更为具体更为详尽,他们采取了从七个维度去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评价,这七个维度主要是: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型、不一致性、拒绝型、民主型,归纳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五种类型: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性。[3]前四种类型类型都表现出一定的缺陷特别是极端型更是多种矛盾的聚集。严厉型的父母很少和子女交流,很少沟通,绝对不允许子女有违背自己的意愿。溺爱型的父母不管是与非都对自己的子女惟命是从,包括原则性的问题。成就压力型的父母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寄托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对子女最为健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的性格发展。

更多的研究表明,中国家庭的教养方式更偏重于专制型、严厉型、权威型、溺爱型。这是由于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统治还有现代中国激烈的竞争形势决定的,所以大部分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2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性格是一个人比校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一般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内向性与外向型、顺从型与依赖型等,不同的人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子女也会有不同的性格表现:

(1)专制型:过分的要求子女和控制,没有温暖的话语交流,使孩子在性格上表现较为孤僻、消极、缺乏独立性。女孩比较依赖他人,缺乏信心和鼓励;男孩情绪较为不安表现出较强烈的攻击性。

(2)溺爱型:没有原则的一味宠幸子女,使子女在性格上表現出骄傲不满、人性自私以自我为主、人际关系较差,情绪忽上忽下极为不稳定。

(3)忽视型:父母对子女较为冷漠,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者自己的活动,对子女不管不问,很少关注孩子内心的情感,这类型的子女性格表现出:对人对事都是喜怒无常、缺乏对事情的专一度,做事情比较急躁不计后果,典型的情绪型,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逃课,时常表现出嫉妒、创造能力较差、甚至有厌世情绪。

(4)打骂型:家庭环境气氛较差,父母经常争执,这种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子女表现出的性格:虽然较为独立但是表现较为冷酷残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对出现的困难表现的较为怯懦、盲从、不诚实。

(5)权威型:能够很好的诱导子女的观点和情感,及时的沟通,这类型的子女表现出的性格:有较强的独立性,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比较有毅力和创造精神

从前四种种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打骂型,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种类型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对子女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权威性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生活的子女更加有自信,有着更加明确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情绪比较稳定而且开朗乐观,体现了社会要求发展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子女通过父母施加给他们的教育影响,继承了良好的价值观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并为将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上的准备。

3 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途径

3.1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应主动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素养: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提高更应注重在品德素质的培养,文化素养高的家长不会仅仅在生活方式上关注子女,更注重子女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心”与“心”的方式交流沟通,对子女良好的性格培养更加有利

3.2父母应注重与子女心灵上的沟通

自古,中国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存在着不平等。父母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子女只能服从,父母一直以自己的喜好、意愿、情绪对子女发号施令,从没有站在子女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心里感受及承受能力。要想培养子女健康的性格,就要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宠爱溺爱子女,但是也不严厉惩罚,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感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支持,以便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3 社会、学校、家庭应相互统一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也离不开社会、学校的影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应给与家庭教育以补充,共同塑造青少年完美的人格 。学校可以多开展些家庭教育的讲座,让家长更了解每个阶段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学会科学教导子女的方法。

3.4 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教育与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校和生活的环境,寻找学生个性差异态度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把学校要求的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增强群体规范的约束力。

げ慰嘉南:

[1]牧之、张震,心理学与你的生活[M], 新世纪出版社,331

[2] [美]玛戈B •南婷著、丁祖荫译《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早期》[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篇10: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Key words】Grade students;Test Anxiety;Parenting

考试焦虑在学生中是一种常见现象,较高的考试焦虑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初三学生正面临中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与高中生相比其心智还不够成熟,应对压力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探讨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对于了解初三学生的焦虑状况,指导父母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及如何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对536名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4月-205月对渭南市初三学生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6所学校共12个班级536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536名,收回有效答卷521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229人,女生292人;独生子女187人,非独生子女334人;城市学生189人,农村学生332人;对考试有信心的361人,没有信心的160人。

1.2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整个测查过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完成。

1.2.1研究工具

(1) 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2)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 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中文版的TAS是王才康翻译而成[1],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在我国进行考试焦虑的测试,该量表既可以对个体进行测验,也可以对团体进行测查。(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BMU),该问卷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共11个分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该问卷1993年由岳东梅等翻译修订成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

1.2.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

2结果

2.1考试焦虑的检出情况及特点:按照TAS的使用要求,总分大于或等于15分就认为明确地感受到了面对考试而产生的不适感,即可认为存在考试焦虑,总分低于15即认为无考试焦虑[3]。结果显示521人考试焦虑人数304人,考试焦虑检出率58.3%。经2检验,考试焦虑的检出率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对中考的信心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女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对中考没有信心的学生高于对中考有信心的学生。见表1。

表1考试焦虑的检出及对比分析

2.2有无考试焦虑父母教养方式的t检验:以被调查者有无考试焦虑分组,对EMBU各因子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 2.3各因素与考试焦虑的多元线形回归分析:依次引入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学校、班级、是否独生、居住地、中考信心、性格类型)、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将选定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考试焦虑分值作为因变量,经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法)分析。最后进入方程的变量为中考信心、母亲拒绝否认、性别、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分析结果见表3。

表2有无考试焦虑父母教养方式的t检验

3讨论

3.1考试焦虑的检出情况及特点:此次调查发现,女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方面可能与男女两性的生理及心理差异有关,心理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敏感、细腻,因此在应对压力情境时易产生焦虑情绪。另外学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的男女差别,使女生对前途与未来的担忧更甚于男生,因此会更重视考试的结果。城市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高于农村,可能因为城市学生的家长大多对他们寄予的期望更高,管教更严,使得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心理压力也就更大,因此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对中考没有信心的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高于有信心的学生,原因在于有自信心的学生,有着积极的自我评价且一般学习成绩较好,因此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较为理性的评估压力大小及自己的应对能力,进而可以将焦虑调整到适当的水平。而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一方面有着消极的自我评价且通常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另一方面对压力也会通过放大镜来认知,因而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3.2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生性别、中考的信心与考试焦虑成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考试焦虑成正相关。这与国内研究有相似之处[4][5]。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更主要,可能与中国家庭教育的重担在大多家庭中由母亲承担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学生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存在着显著的考试焦虑,且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加重学生的考试焦虑,因此需要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对面临毕业的初三学生学校应适当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考试前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女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父母方面则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正确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不良教育理念,从而更好的教育子女,使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参考文献

[1]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5(2):96-97.

[2]岳冬梅,李鸣皋.父母养育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3]Newman E.No More Test Anxiety[J]. Los Angels:Learning Shills Publications,,1:14.

[4]侯东辉.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2):174-176.

篇11: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摘要】目的:探讨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BMU)对渭南市6所中学的536名初三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对象中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58.3%。有无考试焦虑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干涉、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考试焦虑与学生的性别、中考信心、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成正相关。结论: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篇12: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以92名3-5岁幼儿为被试,着重探讨了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中的重要维度-社会抑制性影响幼儿的利他行为.爱社交的幼儿利他行为多于害羞的幼儿.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幼儿利他行为比溺爱型的多.社会抑制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利他行为产生交互作用.

作 者:刘文 杨丽珠 作者单位:刘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

篇13: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教育界常有人说:“5+2≤0”, 意思就是学校教育5 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周末两天学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如何帮助家长改善对待问题学生的教养方式,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人生观”, 笔者对我校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一) 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是我校40 个班级高一至高三的问题学生及学生的家长, 学生共计209 人, 男生101 人, 女生108 人。编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内容”的问卷, 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 从被调查的209 名学生中, 随机抽取了10 名同学, 以谈心的方式, 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

(二)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从家庭基本状况, 家庭学习氛围, 家庭教育态度, 家庭教育成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

(1) 家庭基本状况

从照顾人与子女关系, 家长文化程度, 家长职业, 家长兴趣爱好和家长年龄五个层面了解被调查学生家庭基本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年龄较轻, 受访家长中, 82.2%介于35—45 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家长, 精力旺盛, 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基础, 有能力养育好孩子。

2.家长受教育层次很低, 初中学历高达78.9%, 受到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为0。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改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 必须立足这个现实, 从实际出发。

3.调查中, 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 竟然有20.8%的问题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 与父母接触很少, 隔代抚养造成的问题, 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2) 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

从家庭学习环境营造, 对待子女学习问题, 家长与学校联系, 父母是否有看书、读报习惯四个方面了解受调查学生家庭学习氛围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 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具体如下:

1.虽然大部分家长注意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但是对孩子的学业却不关心, 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 不犯事就好的家长, 占了受访人数的66.9%, 这跟他们当初送孩子到职业学校来的出发点是完全吻合的。

2.每天坚持或是经常坚持读书、看报的家长, 在受访家长中, 一个都没有。家长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关心外部世界。

(3) 家长家庭教育状况

从孩子成绩不太好, 父母态度如何, 父母如何关心孩子, 父母在家中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 孩子不听话, 父母怎么办和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进步五个方面了解了被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数据表明, 家长重成绩轻德育现象明显, 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4) 家庭教育满意度

从“你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满意吗?”和“对孩子的教育, 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两个层面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 问题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不认同的, 而父母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指导, 规范的引导。

三、几点建议

(一) 直面问题, 接纳孩子

家长对待问题学生, 方法单一, 缺乏理性。打骂是家常便饭, 在得不到成效的情况下, 父母急于求成, 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父母急于去批判、去给孩子“定罪”的行为, 除了把孩子的自尊伤害得体无完肤, 与父母越来越对立, 可能还极可能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父母应该认识到, 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这是与生俱来的, 没有人愿意总被人批评。

(二) 发现长处, 引导孩子

成绩差, 这个孩子便一无是处的观念根深蒂固存在于许许多多的父母脑海里。带着这样的观念, 他们事事处处挑剔孩子, 责问孩子, 不给孩子辩解的余地。孩子在他们面前, 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 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三) 营造时间, 陪伴孩子

工作忙, 走不开成了很多家长推卸子女教育的首要借口。家长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理由, 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渐渐地就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 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 并且说明道理, 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 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系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 必需取得家长的支持, 否则, 问题学生的状况很难得到扭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相互协调, 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 才能取得最终的教育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编制调查问卷, 对我校40个班级共计209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这一类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问题, 过度溺爱, 不闻不问, 极少陪伴, 很少交流, 态度粗暴等。文章根据调查结果, 列出了问题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几种常见现象, 提出了家长应自律自重, 多陪伴孩子, 冷静面对孩子错误, 理性发现孩子优点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养方式,调查

参考文献

[1]侯志谨.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3)

篇14: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摘 要】本文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我校40个班级共计209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一类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过度溺爱,不闻不问,极少陪伴,很少交流,态度粗暴等。文章根据调查结果,列出了问题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几种常见现象,提出了家长应自律自重,多陪伴孩子,冷静面对孩子错误,理性发现孩子优点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养方式;调查

一、问题提出

教育界常有人说:“5+2≤0”,意思就是学校教育5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周末两天学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如何帮助家长改善对待问题学生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笔者对我校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是我校40个班级高一至高三的问题学生及学生的家长,学生共计209人,男生101人,女生108人。编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内容”的问卷,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从被调查的209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以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从家庭基本状况,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教育态度,家庭教育成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基本状况

从照顾人与子女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长兴趣爱好和家长年龄五个层面了解被调查学生家庭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年龄较轻,受访家长中,82.2%介于35—4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家长,精力旺盛,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基础,有能力养育好孩子。

2.家长受教育层次很低,初中学历高达78.9%,受到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为0。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改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必须立足这个现实,从实际出发。

3.调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竟然有20.8%的问题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与父母接触很少,隔代抚养造成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2)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

从家庭学习环境营造,对待子女学习问题,家长与学校联系,父母是否有看书、读报习惯四个方面了解受调查学生家庭学习氛围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如下:

1.虽然大部分家长注意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对孩子的学业却不关心,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不犯事就好的家长,占了受访人数的66.9%,这跟他们当初送孩子到职业学校来的出发点是完全吻合的。

2.每天坚持或是经常坚持读书、看报的家长,在受访家长中,一个都没有。家长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关心外部世界。

(3)家长家庭教育状况

从孩子成绩不太好,父母态度如何,父母如何关心孩子,父母在家中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和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进步五个方面了解了被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数据表明,家长重成绩轻德育现象明显,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4)家庭教育满意度

从“你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满意吗?”和“对孩子的教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两个层面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问题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不认同的,而父母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指导,规范的引导。

三、几点建议

(一)直面问题,接纳孩子

家长对待问题学生,方法单一,缺乏理性。打骂是家常便饭,在得不到成效的情况下,父母急于求成,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父母急于去批判、去给孩子“定罪”的行为,除了把孩子的自尊伤害得体无完肤,与父母越来越对立,可能还极可能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愿意总被人批评。

(二)发现长处,引导孩子

成绩差,这个孩子便一无是处的观念根深蒂固存在于许许多多的父母脑海里。带着这样的观念,他们事事处处挑剔孩子,责问孩子,不给孩子辩解的余地。孩子在他们面前,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三)营造时间,陪伴孩子

工作忙,走不开成了很多家长推卸子女教育的首要借口。家长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理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渐渐地就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说明道理,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系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必需取得家长的支持,否则,问题学生的状况很难得到扭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志谨.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上一篇:工程尾款支付申请下一篇:五四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