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2024-05-24

小学音乐教学建议(通用8篇)

篇1: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1.演唱教学

演唱教学要充分地利用听唱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演唱姿势,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独唱和参与齐唱。1-6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3-6年级要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片段。

2.器乐教学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要明确器乐教学的目的性,通过器乐教学来学习音乐,把器乐教学作为学习音乐的工具,是课外音乐实践的乐器。在教学中要防止重技能、轻表现,重演奏、轻创造的教学现象,不要使教学成为专门的技能训练课。

3.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处理好学生参与与教师传授的关系,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与个性学习的关系,教师教学主体与学生学习主导的关系。

4.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和熟悉,要创造性,综合性、灵活性地使用教材

5.进行多元性的音乐评价

在评价中,既重结果性评价,也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评价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6.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演唱演奏创编及综合艺术实践等积累音乐知识,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篇2: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小学教学建议

1.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标、教材,要想方设法让学科教师(尤其是新分教师)明确教学中二个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教些什么?会考查、考核些什么?

2.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

4.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6.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7.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8.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9.课堂上尤其注重知识过手和知识拓展。

10.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11.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12.提倡个别辅导。辅导切忌只是做题与讲授。注意学生的感受。13.了解班级情况,抓好C、D、E等学生的提升。14.紧盯“两头”学科(薄弱学科、优势学科)。

15.必须加强近5年参加工作的教师培训与指导。合理安排帮扶计划。

二、初中教学建议

1.狠抓教学常规,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1)行政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带头推门听课,查看作业,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学校备课组加大常态教研的力度和密度,落实“备、上、听、说、评”五课研讨,任务到人、到科、到班,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高度关注薄弱学科的课堂教学。

(3)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备课。定员、定时、定内容,发挥骨干教师优质资源引领示范作用,推行示范课和研究课。

(4)大力开展教师教学技能赛课活动,落实新教师上好合格课。2.常态培训,立足实效。

(1)加强新教师培训,实现帮扶结对“对对红”。让新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明确改进的方向。

(2)做好新教材培训工作,安排专门时间让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读,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结构体系、明白各章节重难点、常考点、易错点,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高度关注课堂,强化“双基”过手。

(1)从“导学案”编制入手,精心设计“双基”训练。

(2)注重课堂“自学检测”环节的实效。

(3)注重学情反馈,大力关注“当堂检测”,及时落实弥补措施。4.针对薄弱,大力弥补。

篇3: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进行问题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 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学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例如, 在教“圆的周长”时, 老师拿出一个呼啦圈, 然后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然后学生上来用皮尺绕呼啦圈一周, 量出周长.老师接着问:还能用什么量?有的学生下来, 先用绳子绕呼啦圈一周, 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的长度.老师接着问:有谁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吗?又有学生上来将呼啦圈在地上滚一圈, 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这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 表扬学生想像力很丰富, 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 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 叫圆周率.上例中, 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 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再例如, 老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自然而然提出问题, 老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埃及参观胡夫金字塔, 泰勒斯问司祭长:“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古代文字记载中并没有这个, 而我们今天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的判定这个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笑笑说, 但是我可以马上算出来的, 泰勒斯从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 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 仅用身高、身影长、塔影长就测得塔高.故事讲完了, 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 教师问:“有谁知道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急于想知道答案,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富有生趣的学习过程中.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吸引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不仅能培养小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 而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信息量大, 图、文、声并茂, 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比如, 目前数学教学中最流行的辅助软件“几何画板”, 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创设情境, 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使学生由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喜爱.再例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各种车轮是圆形的车辆 (有汽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 , 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其他任何形状的车轮都不能行驶, 而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能行驶呢?圆形车轮的轴为什么放在中心呢?学生置身于这样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充满趣味, 给他们留下去探索的空间.再例如, 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一段视频:一个小朋友, 放学后回家拿钥匙开门, 然后拉开椅子开始做作业, 写完作业看电视, 从冰箱里取出酸奶, 喝酸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说出了录像中许多的平移和旋转, 如人在平移、旋转;椅子在平移, 门在旋转;遥控器在平移, 冰箱门在旋转等.他们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了一种学以致用的感觉.

三、尝试情境教学, 激发学习情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础, 所以他们会对一些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感兴趣, 然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 抽象性的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甚为费劲, 如果教师能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竞赛、扮演角色游戏、表演小品等形式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思考问题,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 途中渴得难忍, 叫孙悟空去化斋, 取得一西瓜, 唐僧要把西瓜分给猪八戒和孙悟空.唐僧说:“分给孙悟空六分之一西瓜, 猪八戒三分之一西瓜……”话还没说完, 贪吃的猪八戒不干了, 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急忙说:“不行, 不行, 师父可不能偏心.我要六分之一西瓜.”唐僧只好说:“好吧.”猪八戒高兴得又蹦又跳.同学们, 你们猜猜猪八戒占到便宜没有?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急切的探究欲望.学生置身于这样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充满趣味, 给他们留下去探索的空间.例如, 有的老师曾经给学生出过一道应用题:10个小朋友在操场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抓了一只还剩多少只鸡?学生都回答成9只.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 笔者放学后把学生带到操场做游戏, 选一名学生扮演老鹰, 9名学生扮演小鸡, 游戏开始了, 大家玩得极其兴奋.终于母鸡被老鹰抓住了, 趁热打铁, 笔者问道:大家看看是不是剩9只小鸡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就恍然大悟, 原来大家都没有把老鹰除开, 其实原来一共有10只鸡, 也就自然而然地作出来了:10-1-1=8 (只) .通过这次简单的数学游戏教学, 学生会感到十分新鲜, 印象深刻, 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

总之,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深入教材, 探究教学方法, 钻研教育规律, 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 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 .

篇4: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视表达技巧,忽视了真情实感

写作是思想情感的自然表露,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方式。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于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到了临近考试甚至让学生背范文,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随处可见。

(二)重视作文指导,忽视了作文讲评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方法指导,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如中心明确、内容新颖、语句通顺等就发给学生,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二、新课程作文教学建议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一)教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

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因为作文是交际的需要,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因此,作文务先求“真”。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写真事,吐真情,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丰富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怕写作文,愁写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样状况下写的文章由于对实物缺少观察,往往是凭着“不经意看过几眼”的模糊记忆写出来的,有时甚至是空想的。因此,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丰富习作素材。要让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提示或引导学生做个观察生活有心人,这样就会陶冶学生心境与情操,会激发学生想写作文、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自然不愁没话可说。

(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良好阅读基础的学生,写作文时会想象丰富,思路畅通,文思泉涌。

(四)指导学生坚持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等等,还可以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自身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读课外书,读网上信息,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印象不够深。如果要求他们把其中的人物或情节概括出来,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对自己作文方面的帮助……学生就要用“脑子”去阅读了。这样,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搜集了更多的作文素材。

(五)改进作文评改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改进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讲求实效”。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变教师一人批为学生全员批;变教师一人评为学生群体评,让学生在练中改、改中评。可采取个人自述、小组互评、班级共议的方式。评改中要特别注意讲求方法和艺术,尽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尽可能保留学生的习作创意,做到多批注,少改动。批语忌笼统空泛、千篇一律。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习作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作出的评语要肯定学生的成绩,使他们树立习作自信心。要善于运用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的愉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也极其重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学生如果学会了自我评改习作,就会增强习作信心。

评改的形式灵活多样,可让学生互批改,也可以进行老师面批面改。无论怎样的评改方式,都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进步,讲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所以人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和了解这一事物或产生某种爱好,使得学习和认知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同样兴趣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教学形式单一、陈旧,缺乏新意,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因此,为了能让学生主动的接受语文阅读中的知识教师需要根据阅读内容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将书本中的不动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真是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问的良好阅读习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反复的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发现问题,领悟感情。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展示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的选择阅读文章的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情感朗读的情景和条件,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都得到培养。学生充分阅读后教师要提出相关的阅读要求或问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真正的做到自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问习惯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的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要予以学生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更加善于提问,老师要多问学生看到文章会想到什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语文阅读的乐趣。

三、创新教学方式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策略,深化阅读理解,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划分学生的年龄段,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规律的不同设计阅读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理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新课标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在《麋鹿》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僻和重要的字词,从而更好的读懂这篇课文,然后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一些视频、图片对麋鹿的外形进行简单但是有特点的描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自己描述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新的、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适当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教学手段逐渐变得先进化,在改进阅读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同时,阅读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广泛,使之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课件能够展示文字、动画、视频,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能过于频繁,每节课都利用课件完成教学,不但不会得到应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课堂内容变得单调和呆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适时利用多媒体工具,合理地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科学教学。

五、给予学生积极评价

每个人在受到肯定时都会产生喜悦和自信,进而更加努力,尤其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纯真的性格,当受到老师表扬时都会信心倍增,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适当给予小学生积极的评价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大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进行鼓励与肯定,能够正面引导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评价时,不应挫伤学生自尊心与积极性,适当并及时地指出问题,多使用鼓励性语言,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进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知识。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读、自问、自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语文阅读中的知识,同时还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品质、价值观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篇6: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与教学评价

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关注个体差异。1.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并要关注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而面向全体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出现差异并不可怕,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还要尊重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全体同学,尽可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正所谓是下保底,上不封顶,差异之间也是一个资源,交流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人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的不同而必定带来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水平高低上,更重要的可能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思维品质和一些思维方式、包括习惯上的不同。比如有的孩子习惯于视觉思维,有的孩子习惯于符号思维,有的习惯逻辑思维,有的习惯形象思维。另外这种差异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述的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上,这就包括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快慢不同,速度不同,这些都是差异。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个案例:是由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赵震执教的《负数的认识》

在这节课里,一开课 教师就叙述了足球比赛、孩子转学的情况、包括账目结算等问题,让学生填写记录单。

足球比赛 上半场 下半场 个 个

转学情况 四年级 五年级

人 人

帐目结算 三月份 四月份

元 元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表示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孩子用文字写出来,有的孩子用对勾或者笑脸表示,也就是用符号表示。孩子们的呈现方式差异很大。

2.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都十分重要,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像相近的思维品质、兴趣、学习习惯、知识积累等就是学生的共性。3.怎样处理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那么如何处理好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1)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共享差异

首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对差异的看法,要关注差异,尊重差异,共享差异。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如果他们都变成一个人,这个世界也挺可怕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尊重他、信任他、欣赏他。就像我们常说的善待他、等待他、期待他。

我们还要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尊重差异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为学生策略多样化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比如上面案例中记录单的使用,就为学生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素材。关注差异还要允许学生经历一定过程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还会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要求,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分层次来达到。(2)关注共性的形成

为了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就差异论差异,一定要关注共性的形成,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中,大家要关注共性的形成。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的,一是我们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最好设计的情境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低起点。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当的提炼,找到各种不同差异之间共性的方面,包括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好的数学上的学习习惯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跟别人分享,都是非常重要的。

(3)关注整体课堂学习效率

说到关注共性和个性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从课堂整体的效率来考量。这就是说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方法,或者策略的时候,老师要有一个考量,首先判断他出现的错误是不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那肯定要大家一起来进行处理,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可能需要 花 老师的时间,课下单独和这个孩子一起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另外也能够让全体学生互补,共同面对困难,分享精彩。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二要关注“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有老师说,如果不重视预设,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不重视生成,你的课堂也不会很生动。1.什么是预设和生成

那么什么是预设和生成呢?

预设就是事先设计。就是在备课、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景,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哪些因素的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预设并不排斥生成。往往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会生成的更多,这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

“预设”就是指教师要备好课,要吃透“两头”:一头是以《标准》为依据,领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把握好尺度;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另一头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状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生成”是指教师要上好课。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启发式的教授,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所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和表现,耐心听取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的意见,特别是迅速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思维亮点,及时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鼓励,有效互动,以平等的姿态交换意见,因势利导,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共同探讨,直至问题的解决。

其实在生成一些资源的时候,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一方面,我们要观察学生的生成,搜集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把这些信息拿过来后我们怎么利用它?可以让一个学生接着一个学生地说,这是一种处理方式;还有一种就是把资源摆在这里,全班每个人都去思考,你觉得谁是对的,为什么?你认为不对的话,你从你的角度来说服别人,这样一个生成的资源的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价值。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二者出现的时间虽然不同,但这两者并不矛盾,预设充分课堂上才能够流淌出生成,就是预约出精彩。而课堂中的生成,我们把握住了以后,或者是当时没有把握住,但我们课后进行反思,这样就能为我们下一次的预设提供一个充分的依据,就利于下一次我们进行充分的预设。

3.怎样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要想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就要尽量把自己的预设做得更加充分,让这个生成成为预设中的生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整体把握教材、潜心研究学生、反思以往的设计等。而且在教学时我们还要尽量尊重预设外的生成,预设外的生成就是指老师期待之外的,没有想到的这些生成。教学中当老师有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设计时,往往会产生预设外的生成,如何将预设外的生成处理的更好,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很宽松的学习氛围,这要靠平时老师对孩子的培养。

生成有预设内的生成和预设外的生成。下面我们举例来说说这两种生成,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有些学生会出现类似于 6.17+0.2=6.19 这样的错误。错就错在学生按照末位对齐来计算了。这是我们在课前可以预料到的,是预设内的生成。

预设外的生成处理起来需要教师更好的基本功。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 北京市北京小学大兴分校 孙贵合 老师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对于一个问题,已知三角形一边为 12,另外两边之和为 14,判断另外两边整数的话可以是几和几。教师预设内的生成是,学生在指出 1 和 13 这一组不行的时候,不会被说行的同学带走。而课堂上却出现了预设外的生成,说法正确的学生被认为 1 和 13 可以的学生带走了,这 时候 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处理。

就是说,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的时候,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要充分的预设,但不能预设完了就用你的预设领着学生。我们也期待生成,如果课堂上有意外的生成,老师可以运用一些策略去处理,如欲擒故纵法、顺水推舟法、问题放大法、将错就错法、延迟判断法等。

三、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第三要关注的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推理在我们小学也有,但它显得不像中学那么明显,小学合情推理更多一些。

合情推理是什么呢?就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出某些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进行合情推理,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就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演绎推理又是什么呢?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要求,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格式,注重思考的有条理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 “ 言必有据 ” 的良好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多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而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如果说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么通过合情推理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下面我们来看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孙贵合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几点做法促进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1)创设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为推理培育土壤。

本节课研究的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师给学生一条标着刻度的 16 厘米长的胶片,让学生将它剪成三段后围三角形。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在动手剪和围三角形的过程中浸润着思考。

(2)话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在经历过实验和思考后,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数据说话,学生知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鼓不起来,也就成不了三角形。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推断结果,这正是经历了合情推理的过程。(3)丰富的练习,运用推理的结果。

本节课中教师还设计了很好的练习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着推理的结果,并对结果的认识益发深入。

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我们要关注的第四个关系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1.在教学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恰当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信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媒介时,可以通过媒介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能呈现出动态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信息技术使用方便,能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2.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例如板书和学具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很多时候是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均恰当地整合到教学过程之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 焦卫军 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体现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信息技术教室中,教师将学生三至四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桌上有一台电脑。在课件中,有多个“植树问题”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研究。比如研究锯木头的问题时,课件动画呈现将 16 米长的木头锯成 4 米一根,需要锯几刀。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按照课件学生会觉得问题很容易,学生能看到要锯的那个点。而且这节课到最后,孩子能形象充分的认识到一个点对着一个间隔。学生能有这样的感受,就和他们的操作过程直接相关。这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学习,课堂上如果孩子觉得我没有必要画,那么思考也可以,信息技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另外课件保存在学校的网站里,网站里还有很多丰富的关于植树问题的资源,学生也可以浏览,可以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在网站上发贴,交流等。

篇7: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 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 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 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 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 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 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事实上,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 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人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 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第14条 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 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 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 要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第18条 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设计的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

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1条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1条 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 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 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 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 对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订适合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四、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27条 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 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与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 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 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8: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1.听音练习要形象、直观

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听音乐, 用心感悟音乐。 学生不懂用耳, 更没有用耳的习惯, 也不具备听音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音兴趣和有意注意习惯。 如在一、二年级的听音训练中, 可组织“打电话”的游戏。 教师在琴上弹一个二度或三度音程, 然后问:“喂, 你是谁? ”学生回答:“我是domi。 ” (domi用模唱) , 让学生在听音游戏中愉快地完成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 在三、四年级的听音训练中, 可用“游戏乐园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听音乐练习, 在各个“游乐场”按音高规律由高到低写上 “do si la sol fa mi re do”, 由教师当 “导游”, 先由“导游”发令, 也就是教师在琴上弹出或用竖琴吹出标准音“la”, 再弹奏 (吹出) 一个音或几个音, 让“游客”在游乐园中找出游玩的路线, 并同时跟唱 (吹) 出音符。 当“游客”找到目的地时, 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

2.引导学生学跳简单的舞蹈

小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动, 单纯的唱歌教学, 他们很快会觉得乏味, 那么舞蹈教学采用愉快互动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伸臂展腿、扭头摆臀, 营造愉快、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如教学《多么快乐, 多么幸福》这一课, 先让学生了解藏族舞蹈中踢踏步的来源, 然后示范藏族舞的几个基本动作并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做, 从而不仅拓宽学生的音乐与文化视野, 而且让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

3.故事引导, 打造精美课堂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引入故事情节, 更有益于学生对乐曲的把握和领会。 将故事引入音乐欣赏课堂, 需要教师智慧地导引。 每一首乐曲都有其创编的背景, 将这些背景展现给学生, 音乐家的情感也会一起渗透到学生的心目当中, 那么音乐所表露的情感就会被学生深刻地领悟。 如引导学生欣赏《多瑙河之波》时, 我一边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 一边深情地讲述:“多瑙河, 全长2850千米, 蔚蓝的色彩, 就像一带柔软华丽的丝绸贯穿于陆地之间。 她以母亲的情怀养育着两岸人民生生不息……”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走进了乐章, 音乐就像这条蓝色的河流, 流入了他们的心田。

4.挖掘旋律之美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前应细读教材内容, 仔细品味作品, 深入分析, 充分挖掘, 再进行加工处理。 只有老师对所教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才能悟出音乐作品中更丰富、更深层次的细微变化, 才能把它传递给学生,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冬夜静悄悄》 (人音版第八册) 前奏部分音乐在钢琴的演奏下显得特别飘扬,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联想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 师生两人行走在独木桥上的情景。 于是,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从这句旋律中切入, 课的一开始, 我就在钢琴上演奏这一乐句, 问:美妙的音乐藏着感人的一个故事, 听听故事发生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 天气如何? 缥渺的琴声飘扬在空中, 如同雪花飘飘扬扬纷纷落下, 音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 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被带入一个大雪纷飞的情境, 深刻体会歌曲中浓厚的师生情谊。

5.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 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 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

6.设计丰富课堂语言, 自然衔接教学环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 巧妙地使用语言, 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设计生动的“衔接性语言”会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设计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明其意、想其果, 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

7.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行针对性互动教学

音乐教学在开始之初, 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教师的很多教学目标才能一一实现。 随后, 通过良好的互动关系, 学生可以利用与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互动, 一定要在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中进行,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较快的年纪, 好奇探索欲望较强, 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 耐心性较差。 所以,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互动。 一般来说, 常用、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主要有音乐表现和音角互换这两种方法, 前者是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感情渲染和肢体语言及表情等将所需要教学的音乐充分表达出来, 以此让学生更直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魅力, 后者则是完全摈弃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 主要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思考、讨论, 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

8.谜语导入

上一篇:安全节作文下一篇:明年工作思路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