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模型的建立论文

2024-05-09

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模型的建立论文(精选2篇)

篇1: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模型的建立论文

摘要:

资源型央企是以地理空间上特定的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制造人们生活所需的基础原材料,且由中央政府直接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析企业、产业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基本内涵及3者之间的层次性关系,研究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机制,构建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的一体化模型。

关键词:资源型央企;区域生态效率;产业生态效率;企业生态效率

一、生态效率理论。

生态效率是指为了符合人类需求而使用生态资源的效率。它可表示为: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指的是原材料、能源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目前,生态效率逐渐应用于区域和国家层面,产生了循环系统和区域生态效率指标〔1〕。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自然界的影响和提高产品或服务价值。把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有效整合,强调经济上的效率,同时兼顾考虑环境效益,通过对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提升,使生态效率值增大。

二、3种生态效率的层次性关系。

区域生态效率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共同产生的生态效率。产业生态效率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背景下,具有某种同一属性而组合到一起的企业集合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企业生态效率着重考虑单位生产与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较高的企业生态效率意味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从而影响从资源开发到分解处理的企业运作全过程。这样,企业便可以利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材料,制造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把废弃物与污染能降至最低。企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会直接关系到企业所属区域的区域生态效率以及其所属产业的产业生态效率。只有企业生态效率提高了,才能服务于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最终促使两者的有效提高。反映出了三者之间的层次性关系。

3种生态效率的层次关系图可看出企业生态效率、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着“一主二辅”的层次关系,即:企业生态效率是主要核心,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辅助提升企业生态效率。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保证下,企业通过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外界支持等使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得以优化,这就造成了2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会促进作为企业集合所构成的产业中的一分子的企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会促进作为区域集合所构成的区域中的一分子的企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产业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相互渗透,产业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共同作用于企业生态效率,较高的产业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能保障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企业生态效益的提升。

三、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机制。

资源型央企对自然资源使用强度比较高,主要依靠资源的消耗来实现企业增长,以资源占有优势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依据企业生态效率、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的层次关系,要提高资源型央企的生态效率,必须注重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及政府的主导作用,促使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相互渗透融合,兼顾三者的同步提升。

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机制该机制反应出资源型央企与外部资源、资源型企业、政府、竞争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联系,同时,还需要有基础设施、技术、人才和资金作为保证,在此环境中,从资源型央企内部、企业间以及企业外部 3个层面分析了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机制,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在企业内部,通过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生产、价值工程等方法有效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统计过程控制(SPC)与质量功能展开(QFD)等方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通过柔性制造与敏捷制造提升企业自身对市场需求响应的速度;通过智能化和ERP 系统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通过清洁生产(CP)与绿色制造(GM)技术,使企业的环境友好水平得以提升〔3〕。在企业间运用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虚拟企业(VE)等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管理。在企业外部,通过生态工业系统规划、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能够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发展。

四、资源型央企。

生态效率提升的一体化模型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的提升不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在其生态效率的不断提升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与资源型央企有共同目的并且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即: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的一体化,就是在实现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区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的最大化,即三方同时兼顾,并实现获益。

1、企业生态效率、在企业内部,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来使企业的发展站在生态战略高度,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态型发展目标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产业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进而保证企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生态效率要求企业从资源开采、运输、制造、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到分解处理全过程内,将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降至最低。具体地,企业生态效率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提高。

第一,减少企业资源的消耗。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的消耗最小化为目的,增强产品的可回收性和耐久性原料的封闭循环。

第二,减少对自然的影响。主要包括减少气体的排放、废水的流出、废物的处理、有毒物质的处理和培育可持续使用的再生资源。它强调生产过程中原料转化率的最大化,可将副产品直接转化成为有用的工业原料,而非把它们变成污染物。

第三,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通过提高产品功能性、灵活性、模块化来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按照消费者需求,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功能。

2、产业生态效率。

在某一产业内,单个企业的生态效率的提升会影响到产业内的其他企业的生态效率,由于产业是由具备相同属性而组合到一起的企业集合,所以必然会导致整个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首先,由政府参与干预和扶持产业发展,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行业管理,引导投资方向,指导产业中的各企业健康发展。

第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从行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展产业中各企业中的优势企业,对其进行合并、重组,达到规模化、技术创新规模化的程度,围绕一些核心企业,发展其相关产业,形成互补型产业集群。

第三,改善企业经营,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地理和企业的规模、资信、管理、技术等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大力发展新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第四,努力提高技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健全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4〕。

第五,正确处理企业竞争,企业应该在协作互补中求共赢。通过学习模仿与试错逐步寻优,借助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实现较强的联合行动效应〔5〕。产业生态效率的高低也会直接对政府以及产业中的各企业甚至是环境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影响政府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行为。

3、区域生态效率。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单个企业的生态效率的提升会影响到区域范围内其他企业的生态效率,区域中各企业的生态效率共同作用于区域生态效率,所以区域生态效率会因各企业的生态效率的提升而得到提升。

首先,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力监管。政府必须确认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并实行可交易的产权制度,产权交易包括排污权、自然资源开发权的拍卖和交易等。同时,应该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形成能反映资源价值的资源价格信息。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要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后,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6〕。

第二,区域中各企业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理分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的经济技术条件,对待不同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和区别对待。

第三,重视区域经济。一方面,可以利用创意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7〕。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需要同时兼顾企业生态效率、产业生态效率和区域生态效率,在3种生态效率的层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的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的一体化模型,能保障企业内部、企业间、企业外部的协同发展,最终促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3〕桑金琰.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与优化提升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9。

〔4〕康继红,陈爱祖.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与启示〔J〕.河北企业,2010(10)。

〔5〕张忠德.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

〔6〕蒋满元.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的缺失与对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7〕孙东升.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东论坛,2008(3)。

篇2:资源型央企生态效率提升模型的建立论文

关键词:非径向,生态效率,DEA,超效率,非期望产出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 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 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生态效率的核心思想是以较少资源投入和较低污染排放创造较高经济产出。从区域的角度, 就是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 生产最多的产品, 并且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为此, 本文综合考虑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决策者的主观偏好, 以及非径向的投影, 建立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 并对2012年我国省际生态效率进行测度。

二、模型选择

DEA模型最早是由CHARNES等人提出的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方法。DEA的基本模型包括CCR、BCC、FG和ST模型。传统DEA模型评价决策单元效率时, 可能出现多个评价单元都处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 即同时有效的情况, 而对这些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却无法进一步做出评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ANDERSEN等人建立了超效率DEA模型, 使相对有效决策单元之间也能进行效率高低的比较。

超效率DEA模型虽然能进一步区分有效的决策单元, 但效率的改进或衰减都是径向的, 比如在输入导向上, 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所有输入都要按照同一比例缩小后, 才会变得相对有效, 这样径向的投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指标的独特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模型——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 以及决策者对投入产出的主观偏好, 在这个新的模型下, 决策单元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不再是径向的, 而是非径向的, 同一决策单元的不同投入或不同产出可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效率的改进和效率的衰减。其次, 决策者可以根据主观偏好为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 综合效率由两个角度的加权效率构成, 使评价更加全面。

(一) 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

1、模型构建。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构造如下: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类型的投入, s种类型的期望产出, q种类型的非期望产出。其中,

(二) 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研究生态效率通常所选的指标体系, 本文选择投入指标为建设用地面积、用水总量、能源消耗总量;期望产出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非期望产出指标为碳排放量、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由于西藏、贵州部分数据缺失, 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不包括西藏、贵州) 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相应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及各地区的统计年鉴中可获得。对以下指标进行说明:

1.能源消耗总量:由于能源消耗种类并不单一, 因此计算能源消耗总量需要将不同的能源乘以相应的转换系数换算成万吨标准煤之后加总。

2.碳排放量:本文将煤、石油、天然气作为碳排放的来源, 确定如下估算公式:e=0.733ec+0.558eo+0.423eg, 其中e表示碳排放量, ec、eo、eg分别表示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量。前面的系数是对应能源的碳排放转换系数。

3.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由于DEA的指标不宜选取过多, 本文将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

三、实证研究

本文建立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 用Matlab软件编程, 计算我国29个省市2012年的生态效率。由于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的权重之和为1, 本文将两者的权重平均分配, 即v=1/3, w1=w2=1/3。 (见表1)

我国大陆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结合表1对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进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一) 东部地区。

包括10个省份, 生态效率均值为0.0755,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四个区域中排名第一。地区生产总值除了海南省非有效外, 其他东部省份都有效。在全国范围内, 地区生产总值有效的省份中前8名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这是因为这8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都比较大, 占到了全国生产总值的48%;在碳排放量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上除了海南省有效外, 其他东部省份均非有效。这是因为海南省的这两项指标值在所有省份中是最低的。

在全国生态效率排名前10的省份中, 就有8个是东部地区的。其中6个是沿海发达地区, 1个是首都北京, 1个是海南省。前7个省份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省份要好, 较快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较大的环境污染, 这使得它们在非期望产出效率排名上相对靠后, 但它们的地区生产总值普遍高, 故生态效率排名一跃至前。海南省, 它的地区生产总值很低, 使得它的期望产出效率排名27, 但其碳排放量仅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0.36%, 比平均值的十分之一还要低。它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仅为总量的0.53%, 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这些因素使得它的非期望产出效率排名达到第三, 综合起来, 海南省的生态效率跻身前6。

(二) 中部地区。

包括6个省份, 生态效率均值为-0.0307, 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四个区域中排名第三。河南、湖北、湖南在地区生产总值上有效;中部各省在碳排放和工业污染物排放上都是非有效的。

(三) 西部地区。

包括10个省份, 生态效率均值为-0.295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四个区域中排名最后。地区生产总值上有效的是内蒙古、四川、陕西;碳排放上有效的是青海、宁夏;工业污染物排放上有效的是重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陕西和重庆在全国的效率排名分别是3和7, 是西部地区仅有的排名进前十的省份。其中, 重庆是直辖市, 人口总量相对省级要少很多, 故其能源消耗量少, 碳排放量、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也相对少, 使其生态效率排名第7。四川、内蒙古2个省生态效率排名分别为13和19。广西、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宁夏6省在全国生态效率排序中排名都很靠后。它们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能源消耗低,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低, 使得它们的非期望产出效率高, 但由于地区生产总值太低, 最终导致生态效率低。

(四) 东北地区。

包括3个省份, 生态效率均值为-0.026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四个区域中排名第二。辽宁省在地区生产总值上有效, 吉林省在工业污染物排放上有效, 三省在碳排放上都非有效。辽宁省, 相对于其他两省, 经济更发达, 地区生产总值更高, 但资源、能源投入较多, 污染程度也较重。

四、结语

上一篇: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思路下一篇:房地产销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