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分析论文 篇1:

林业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摘要:林业生态保护是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保护任务之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森林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的森林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森林生态保护,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质量。形成。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态保护水平和质量。本文分析了森林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和当前森林生态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和应用,以提高和提高森林生态保护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林业保护;林业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一、森林生态保护

林业生态保护是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保护任务之一。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土保持作用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水土保持作用更加明确,可以保证一定范围内的水资源更丰富,同时能做好水土保持,有效调节水源。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保护土壤,尤其是在应对大雨时,减少雨水对土壤的流失,同时保护地表植物。二是防风固沙功能,森林可以减少风暴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固定沙土。除了深埋,它还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三是控制气候,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必须实现光合作用和水分循环,以保证基本的生长环境。同时,树木在水循环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起到加湿器的作用,在周围环境中留下大量的水蒸气。四是净化空气,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环境污染物,林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必须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减少森林的含量。获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足够的氧气。

目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的保护模式,弥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在此过程中的不足。当前林业生态保护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探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环境资源配置也必须科学合理。新型林业的发展阻碍了新型林业在生态保护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如何真正发挥其生态保护作用,如何建设和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林业部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林业可持续生态保护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综合规划,造成区域林业存在较大差距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和资源供给不均。开发不利于森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二是开发不合理,阻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开发注重可持续性,但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建立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造成森林开发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当今,许多地区仍有大量树木被砍伐,掠夺林业资源,破坏林业生态系统。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注重眼前利益,在植树造林方面没有可持续发展规划,限制了森林的均衡发展。三是环保意识淡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过度捕捞,仍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有关。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环保,人人有责”,但仍有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砍伐甚至滥用树木。同时,由于我国森林生态保护体系不清晰,森林生态保护效果不佳,森林生态保护的制度保障不足。

二、中国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意义

2.1促进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造福子孙后代,建立林业生态长效保护机制才能达到这一发展标准,密不可分。我国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空气、森林和海洋等自然环境和资源。我国森林生态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要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理念,是我国长远发展的动力。

2.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生存利益,有力保障国家长远发展。中国的森林生态保护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对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国森林生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为我国人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的和谐指数,对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森林生态保护实际工作,构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森林生态保护能力和质量。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从当地林业生态保护工程的特殊情况出发,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下,开发本地化的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和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环境支撑。建立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满足包括网络环境、机房环境等基础环境支撑在内的基础环境。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要补充和放宽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实际要求,不断完善、优化和管理全面覆盖和GIS定位所需的网络环境。在信息系统系统中,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实现。二是支撑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建立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时,应根据森林生态保护的特殊性,提供相应的硬件环境、软件保障等技术支持。由于差异性,特别是森林面积广、范围广,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相关硬件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具有相关森林生态保护的特点。应用软件林业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环境和软件技术必须与实际的林业生态保护运行相适应。三是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在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技术、新成果,特别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网络等创新技术。通过系统建设相结合,在实际森林生态保护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技术的效率,提高森林生态保护的效率和质量。四是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稳定性。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根据森林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同时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兼容。反映工作制度和森林生态,保护制度、地点、流程、监管等工作环节全面、全面地概括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有效性。

结语

森林生态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在完善森林生态保护工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潜力,构建与生态保护实际相匹配的管理信息。该系统依托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森林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本地化,在森林生态保护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效促进森林生态保护。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既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因此,中国政府应重视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建立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长效机制,借助媒体积极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中国人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可以形成思想,保护林业生态意识,促进我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張忠法,金旻,陈兴良.建立中国特色的支持与保护林业和生态建设的要素配置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20(57):30-36.

[2]李树一.中国生态林业建设发展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谈中国生态林业建设[J].国土绿化,2020(7):18+20.

[3]基于县级尺度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践——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张春才,李叶,王祥涛,孟海涛.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01).

[4]生态保护红线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张亦楠,张征云,李怀明,闫佩,廖光龙.环境生态学.2019(08).

[5]李丽丽.浅谈地方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问题——以湖北黄冈市为例[J].方勇,黄建洲,罗成.中国土地.2020(02).

作者:刘岩

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分析论文 篇2: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文章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按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有关要求,对之前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进行评估,重点识别存在的矛盾冲突,明确调整规则,提出调整方案,从而确保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权威、科学、可执行,为构建麦积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安全;评估调整;国土空间规划

1概述

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1125号)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号)》相关要求,科学评估之前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情况,重点识别存在的矛盾冲突,合理进行调整优化,特开展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经过评估调整,从而为构建麦积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

2调整前生态保护红线情况

2018年环保部门划定的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96 782.60 hm2。调整前生态保护红线包含“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评估红线、一级国家公益林和“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4个分区类型[2-3]。其中,“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分布在行政区界线边缘附近。

2.1自然保护区

“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3.21 hm2,占全区生态红线总面积比例为0.02%,分布于麦积镇西部的麦积林场、李子林场范围内,在区界边缘处。

2.2科学评估红线范围

科学评估红线范围总面积为94 505.23 hm2,占全区生态红线范围总面积97.65%,麦积镇、元龙镇、三岔镇、党川镇、利桥镇、东岔镇等6个乡镇均有分布。

2.3一级国家公益林

一级国家公益林总面积为2 247.15 hm2,占全区生态红线范围总面积2.32%,分布于党川镇东部党川林场范围内,为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南半部分。

2.4森林公园

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为7.01 hm2,占全区生态红线范围总面积0.01%,分布于甘泉镇麦积林场范围内,在区界边缘处。

3评估调整

3.1评估调整规则

红线内矛盾处理方式主要包括退出、扣除、保留[4]。退出是指该地块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不再保留其开发利用属性。扣除是指该地块从生态保护红线中扣除,不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地块扣除后对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生态保护红线格局造成明显影响的暂不予扣除。保留是指该地块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保留该地块原开发利用属性。

与本次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相关的规则如下:

(1)核心保护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应退出,一般控制区内零散的永久基本农田应退出。

(2)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零星耕地、园地及已有耕地后备资源可以保留。

(3)生态保护红线内需要采伐的人工商品林可以扣除。

(4)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城市建成区调出自然保护区范围,从红线中扣除。

(5)核心保护区内零星的原住居民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前提下可以保留;一般控制区内零星的村镇建设用地可以保留;集中连片的村镇可以扣除。

(6)合法矿业权的处置结合自然保护地调整优化结果合理扣除。

(7)核心保护区内的参观旅游及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退出;一般控制区内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適度的参观旅游及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可以保留。

(8)生态保护红线内法定批复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可以依法依规用地,不划入红线,予以扣除。

3.2矛盾冲突情况

3.2.1与三调地类图斑冲突分析

与三调地类图斑进行对比分析,原生态保护红线内尚有部分耕地,大部分分布于村庄周围的沟道两侧,红线边缘附近,面积约55.83 hm2。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存在零星分布的农村宅基地、设施农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面积约124.07 hm2。

3.2.2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冲突分析

原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有5.84公顷重叠区域,是由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和三调地类图斑边界、地类等不一致造成。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储备区无交叉重叠情况。

3.2.3与人工商品林冲突分析

经与相关部门的林业数据叠加分析,麦积区存在1 678.38 hm2人工商品林划入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大,其中大部分集中连片,小部分小片零碎。

3.2.4与矿产资源冲突分析

原生态保护红线与多个金矿、铅锌矿、采石场等的探矿权、采矿权范围有重叠,重叠面积为866.56 hm2。

3.2.5与森林公园冲突分析

麦积区包含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它们的管理服务区和一般游憩区划入了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大,为4 219.80 hm2。

3.2.6与相关规划的冲突分析

原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5.38公顷重叠区域,是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图斑与三调地类图斑边界不一致造成。

3.3评估调整处理

3.3.1边界调整

边界调整主要是和三调地类图斑的边界一致性进行对比处理。对于无三调地类图斑边界的区域,参考了卫星遥感影像,保持了与山脊、山谷、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的一致性。对于三调地类图斑边界勾绘不精确区域,进行了精确勾绘修正处理。

3.3.2与耕地冲突处理

利用ArcGIS软件,对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和三调成果进行叠加分析,再进行逐图斑评估认定,将一般控制区红线边缘区域与红线内集中连片程度较好的耕地进行了扣除,面积为52.70 hm2;零星分布的耕地在红线内进行了保留,面积为3.13 hm2。

3.3.3与建设用地冲突处理

对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边缘附近的建设用地进行了扣除处理,面积为82.65 hm2。保留了零星分布的农村宅基地1.18 hm2,分布于生态保护红线中间的公路用地7.34 hm2和农村道路32.90 hm2(如扣除则会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造成影响,故做保留处理)。

3.3.4与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冲突处理

对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有5.84 hm2的重叠区域,进行退出处理,并在全区内其他耕地充足区域进行补划。

3.3.5与人工商品林冲突处理

原生态保护红线中存在1 678.38 hm2的人工商品林,对集中连片的人工商品林进行了扣除处理,面积为1 568.88 hm2;对小片零碎的,扣除后会造成小天窗的,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完整性和连通性的进行了保留处理,面积为109.50 hm2。

3.3.6与矿产资源冲突处理

在重叠面积为866.56公顷的探矿权、采矿权范围中,最大一块为两当县龙王沟地区大店沟金矿,重叠面积为756.10公顷,本次全部进行了扣除处理。

3.3.7与森林公园冲突处理

考虑到麦积区的旅游发展,故将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中的管理服务区和一般游憩区作扣除处理,面积为4 219.80 hm2。

3.3.8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处理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38公顷重叠区域,由于面积较小且属于图形问题,故作了保留处理。

3.3.9红线内小天窗处理

本次优化调整严格遵循生态红线保护格局完整性原则。对原生态保护红线内存在的几处图形拓扑错误造成的小天窗进行了填补,修改了数据存在的问题。在党川镇的观音林场内有一处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进行了开天窗处理。在东岔镇的东岔林场内有一处公用设施用地,原红线中即为小天窗,对此进行了保留。剩余天窗为扣除人工商品林时造成。

3.3.10补划

依据麦积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5](双评价)数据和应划尽划原则,本次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集中补划了3个片区,全部来自生态保护重要区,其中一部分为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一部分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补划总面积为8 266.78 hm2。主要分布在麦积区东南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并且为集中连片的乔木林地,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4调整前后对比分析

調整前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有4个分区类型,分别为“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评估红线、一级国家公益林和“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调整后有2个分区类型,分别为科学评估红线和一级国家公益林。调整原因为“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太阳山省级森林公园”只在区界边缘有很少量分布,故作为破碎且无保护意义图斑进行了调出。调整后分区类型更加科学合理。

调整前生态保护红线内主要有人工商品林,探矿权、采矿权,森林公园的管理服务区、游憩区三大类矛盾冲突问题,其中人工商品林有1 678.38 hm2,对集中连片的人工商品林进行了扣除处理,面积为1 568.88 hm2;对小片零碎的,造成小天窗后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完整性和连通性的进行了保留处理,面积为109.50 hm2。森林公园的管理服务区、游憩区面积很大,为4 219.80 hm2,并且比较集中,存在于太碌景区,东岔景区,立远景区,放马滩景区和植物园景区之中,进行了调出处理。调整前探矿权范围中有一块为两当县龙王沟地区大店沟金矿,与原生态保护红线重叠面积为756.10 hm2,对此部分进行了调出处理。

调整后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96782.78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7.78%。调整前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96 782.60 hm2,本次评估调整多划定了0.18 hm2。

4结束语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要求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7]。本次麦积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优化了麦积区生态安全格局,完善了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为麦积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实施,后续还应进一步完善红线管控措施,利用已有的管控制度与法规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分级管控,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行刚性保护,以此满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Z],2017.

[2]张春才,李叶,王祥涛,等.基于县级尺度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践——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1):70-74.

[3]林勇,樊景凤,温泉,等.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J].生态学报,2016,36(5):1244-1252.

[4]甘肃省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技术方案(试行稿)[Z],2020.

[5]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EB/OL].[2020-1-19].http://gi. mnr.gov.cn/202001/P020200121501685759831.pdf.

[6]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初稿)[Z],2018.

[7]祁帆,谢海霞,王冠珠.国土空间规划中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J].国土空间,2018(1):27-29.

作者:刘宝

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分析论文 篇3:

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思考和意见探究

摘要:目前,西藏地区应紧密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林业,发挥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效益,全力提高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工作要求,从森林、资源、草原、生物开始,真正推进西藏生态保护能力得以提高,并在以科技作为支撑时,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此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本文主要探究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思考和意见,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此不断促进边西藏地区生态保护工程效用,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西藏;生态保护;草原保护

引言:目前,在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地区应加强对其生态保护机制健全,应确保西藏自治区真正走向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并以特色绿色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森林草原细目与农牧民之间的关系,真正打造出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确保了万水千山锦绣、生灵草木繁盛,人民群众尽享生态红利。

1、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在我国20世纪中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奴隶制管理中,其发展水平低下自然资源的管理也只是单向索取的状态,不仅无法发挥生态效益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次,在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一般是根据建设发展理念随着西藏现代化制度进行改善。在目前西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体系。针对此,为确保西藏地区可以长期处于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并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工作,主要目的是调研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成立、发展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并明确认识到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使命艰巨[1]。其西藏生态保护事业是离不开发展与成就的,也是离不开西藏各族人群的积极参与大力建设。以此,应真正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社会力,一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因地制宜、推动建设符合本地特色的行业协会。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当好协会筹备的“参谋长”,协会要抢抓机遇,找准定位,趁势而上,提早规划协会章程和制度建设,把工作做实,将协会未来的发展融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在这样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下,可切实发挥好带头与纽带作用,真正细化生态保护机制,切实发挥行业自律工作,通过广泛进行宣传加大培养力度,不断增加群众环保意识与诚信守法意识,切实推动西藏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效果。

2、提升西藏生态保护能力的有效对策分析

2.1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建设工作

首先,在切实提高西藏地区生态保护能力时,应遵循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践行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建设思路,并积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进程中,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绿化山川,科学管理,提质增效,造福一方群众。其次,在西藏地区加强森林资源、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机制时,应切实发挥基层领导带头作用,与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协同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好森林资源、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并采用飞播造林、种苗、乡土树种培育等。为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草地环境不受破坏,对坡度在25度以下的采用人工实施撒种、施肥、除杂草、围栏封育。同时,应让管护人员对森林草原进行长期监管,为从源头上治理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滥建行为。最后,在确保森林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时,当地应开启保护生态工程、森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多个森林草原生态工程。据了解,西藏于2009至2010年开展试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激发了农牧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去年,西藏完成支出草原补奖和绩效考评共逾32亿元,为后续生态环保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2.2加强生物保护建设工作

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是当前全球人类面临的三大突出环境问题,各个城市是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需携手并进、共商未来。针对此,在西藏地区中应加强生物保护建设工作。首先,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上,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应确保发挥好生物保护建设工作,并切实发挥党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保护工作,进而确保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成效。其次,当地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时应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应切实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发展[3]。例如,应做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工作,并针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工作,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最后,西藏地区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对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并严格落实好环保审批权[4]。

2.3以科技支撑,确保生态工程成果转化效果

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应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相关成果转化,应利用智能设备、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发挥创新平台的作用,以此支撑科技创新发展要素,对技术研发、技术宣传、技术推广等提供一定的服务支持。例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乡土树种优良种质资源、保存、选育及扩繁示范项目。林木种质资源承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树种得以不断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和战略资源。它对实现森林的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多种功能,乃至应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森林资源多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造林方式和造林树种单一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林木种质资源丧失和流失非常严重,许多树种的野生资源面临灭绝或濒危,人工林树种遗传多样性剧减,并逐步丧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全球森林面积锐减、物种濒危加速、森林健康受到威胁、森林功能严重衰退的情况之下,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林木品种,将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5]。

结束语:综上所述,目前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切实发挥好保护与建设的粒度,并真正构建出主体屏障区确保草原、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得到安全保障体系,进而使西藏地区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进而充分发挥对我国周边地区环境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滕,阴赵丹. 新时代背景下西藏生态文明法律保护机制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20(27):150-151.

[2]耿千翔.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西藏湿地法律保护研究 ——以拉鲁湿地为例[J]. 法制博览,2019(18):170,173.

[3]包賽很那,苗彦军,郭云雷,等. 西藏林芝地区高等级公路生态袋边坡修复技术应用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17(3):140-147.

[4]丹曲. 正确处理西藏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关系的路径[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6):10-16.

[5]德央,格桑等. 西藏拉萨市乡土树种培育项目报告[J].2017,12(3):1-4.

作者:西嘎姆

上一篇: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自动化发展的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