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2024-06-07

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精选8篇)

篇1: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而且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目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成为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基本矛盾。教育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教育整体比较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教育为农村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还亟待加强。

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正因为这样,中央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从各位优秀教师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参加教师培训的机会是难得的,我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更大了,但我一定要把压力变成动 力,今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与全体 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中,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为新 时代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这次培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更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通过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在彼此的研究中、讨论中,提高了教学的方法的掌握,使我的业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就本次培训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结合课改,就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改师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这次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关于学生和教师的观念方面,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了,现在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1、转变教师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教师除了一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外,更多地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自身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道理。

2、转变学生观念 在现代社会里,必须教育民主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尊严、学生也有尊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不如学生,因此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3、转变教学观 教学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 只 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大胆尝试,积极实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及时把学到的观念方法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元 化,多 学科的知识都要涉及,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帮助学生确定 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 展能力,创设丰富 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 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与 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 和成功喜悦。初 中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 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积极的获取数学科学 知 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教师教学中要身先士卒,创造条件让学生作好每一个探究活 动,当好学生的组织者,俯下身子平等的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 生,让 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能只忙于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管理,不把及时恰当的评价纳入学习活动。要主动参与、实施校本研究,从而达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建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落实课堂的有效 教学。

三、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 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的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教 师 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依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 至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 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 陈旧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的 教育思想和观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个科研型 教师。

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本质是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确立培养目 标,把握学生年龄个性特点。教师必须提高育人能力、教学能力、课后反思能力和科研能 力。育人能力指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了解、乐于交流、善于沟通。能够细心培养,精心 塑造,耐心转换、爱心评价。教学能力主要指课前设计能力,要能够领会课程标准、激活 教材内容。在课堂驾驭上要娴于技能、精于启发、善于表达。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助推器。提高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在目标上关注个体潜能发挥;在模式上关注个 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策略上,关注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统一。教育由以本为本变为 以人为本,教师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型转向探究型与接受 型相结合。

五、今后的工作目标 首先我要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去。同时要努力学习同 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另外我要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谈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益处 时至今天,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以语文教学为例,现行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局限于时空、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所写之事,所绘之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本身又具有片面性,缺乏必要的知识间联系,所以此时如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司马光》一文,本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但文中所写的人和事距离学生较远,所以,如果只将文章内容呈现给学生,难免会使学生的感受停留于表面,但如果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寻一些关于司马光的资料,势必会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他们在掌握、收集存储信息的同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完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仍以语文教学为例,纵观小语各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因受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在同册教材中我们很难看到那些描写同一景观,同一事件,同一风格的,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很难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风土人情辅以有利的佐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还要强调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并更新学科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方法无论怎样改变,也难以适应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小学生。因此,在教材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式不断翻新的今天,集声音、图象、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和利用。这不仅使教师可以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而且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特性,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具体,降低学习与思考上的阻碍,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还能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认识,产生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欲望。

(一)、创设适当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科学习氛围。

情景是促进学生探索知识、激发情感和形成技能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再现和虚拟真实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俗话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例如在制作小学英语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 ”课件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妈妈带着Ben去商店购买动物面具的录像,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由于课件图、文、音并茂,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又如在制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三个儿子》一课的教学课件中,我考虑到本课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并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但由于学生没有文中的生活经历,并不能体会到文中妈妈提水的辛苦。针对这个情况,我根据课文制作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下,细细品味三位妈妈的艰辛,与文中的老爷爷引起共鸣。

(二)、制作实效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的制作应以学科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充分考虑到课件要围绕教材重点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的要求,要明确:为什么编制这个课件,怎样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制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教学课件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激情昂扬的美文,但由于文中所描述的欢庆场景对于没有身历其境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以想象的,那么,自然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读时难免显得空洞。然而,有感情地朗读该文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将网上下载的北京申奥成功后,人民上街庆祝的有关录像、照片制作成视频,配以相对应的文字、音乐呈现了出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觉需求,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再读起来,自然饱含激情。

如在制作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课件时,考虑到梯形面积公式较难理解与掌握,并且学生容易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混淆,容易把梯形公式的除以2 漏了。为此,我特意制作了多种梯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动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并不会把除以2漏了。而三角形与梯形关系得动画,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梯形的上底为0,那这个图形将会变成三角形,从而能清楚地区分三角形与梯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运用公式到计算中去,为了凸现信息技术的无可代替性,本课件还制作了一个练习考评系统,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练习,电脑判断对错,并把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师平台上,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根据系统进行拓展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考评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校情况,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提高了完成速度,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制作广州市版信息技术第二册《嫦娥奔月­——电子小报设计》的课件时,考虑到这节课是综合练习课,学生已掌握了制作电子小报的基本技术,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及审美能力,制作出精美的电子小报。为此,我结合国家大事制作了一个网络学习型课件,让学生在情感上被课件所吸引,也让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这样学生所制作的电子小报才不会流于技术层面,而会添加一些爱国元素到电子小报里。为了突破重点,课件内还添加了一些制作精美的电子小报范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参照、学习、评选,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以生为本的学科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带来了理想的环境,同时,学生学习的方式也随着学习环境、资源的改变而转变。学生将通过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方式来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共享,可以说,网络与信息技术也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展示与交流方式。传统课堂上师生、生生的言语交流立体性不强,交流面不广,信息量不大,而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通过学习的平台上的学习展示区,可以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即时地发上去,用平台将这些学习成果管理起来,所有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进行互动,形成学习中的互补。

以我校网络班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将各种信息资料加工后存储于电脑中,(如生字的读音,笔画、字义、相关练习题、拓展阅读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或独立学习,或两人一组,或邀请老师共同学习等);自由点击列于主界面的“生字”、“练习”、“拓展”等学习内容(如学生进入识字环节,则在识字环节主界面上又会列出一二类生字,点击任何一个生字,均能进入具体识字环节。假设学生进入“我”字识字环节,界面又会显示出“读音”、“笔顺”、“结构”、“组词”、“英文”五个学习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或自学笔顺,或自学结构,或自学组词„„);自行根据计算机中的评价(如:“答错了,再试一试”“真棒,答对了”等)做出相应的学习调整„„这就为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字,自己动脑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师生间、生生间、人机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在提高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同时,完成了生字的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科教学腾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伸展空间,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篇2: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校于2012年9月17日上午第一节课召开校委会议,传达9月16日县教育局召开的校长会会议精神及《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的内容,第二节课召开全体教职工会,全会传达《决定》内容,摘要传达《实施方案》,第三节课进行讨论。讨论意见如下:

一、建议适当提高教师教龄津贴,从现在的每月3元/5年、5元/10年、7元/15年、10元/20年,分别提高到30元/5年、50元/10年、70元/15年、100元/20年。

二、建议提高退休教师的建房补助,从现有的一次性1500元提高到5万元。

三、《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其余内容没有意见。

临夏县新集中学

篇3: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 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首先, 要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精髓, 必须吃透两个关键点:一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二是纲要的关键思路是“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其次,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做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刘延东在会议上强调, 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刘延东指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多年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不断扩展, 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持续推进, 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延东强调, 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 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 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 统筹兼顾、有序推进, 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 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 多管齐下, 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 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 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 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 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 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师率先使用, 职业教育率先部署, 发达地区率先示范, 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刘延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明确责任、齐心协力,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此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川、贵州等省的先进经验也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势必将为教育带来更大更好的革新, 是提升教育水平的科学战略选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道路将沿着更加科学规范的道路继续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篇4: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刘延东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不断扩展,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持续推进,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延东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刘延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明确责任、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和企业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及所属有关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在当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篇5: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危及未来生存,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环保事业,实现环保工作跨越式发展.

作 者:孔小芳  作者单位:中共辛集市委党校 刊 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UNIVERSITY OF SHIJIAZHUANG CITY COMMITTEE OF CPC 年,卷(期):2004 “”(12) 分类号:F069.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   跨越式发展  

★ 建设和谐社会口号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 分析: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加强社保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 强化依法治理 推进依法行政 构建和谐社会/熊晓峰

★ 企业推进节约型建设的意见

★ 乡镇整村推进建设工作总结

篇6:嘉陵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托起群众健康梦

嘉陵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强机制 增动力 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嘉陵区基层医疗机构已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做到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网上集中采购、零差率销售3个100%,满足百姓基本用药需求,百姓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构建了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基层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区稳妥顺利实施。积极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编制核定,科学设定岗位类别

和结构,制定绩效工资考核制度,建

立财政补助长效机制,使基层单位服务理念从“挣钱发工资”转变到“搞好服务谋发展”上来。

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嘉陵区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保障机制,一方面把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与医院创建“三好一满意”活动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程。截至2013年5月,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47.98万人份,建档率90.7%。全区41357名高血压患者、17204名糖尿病患者、1874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以及47661名65岁以上老人被纳■ 任锦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近年来,嘉陵区卫生局站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围绕发展这个核心,为区委、区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蓝图上当好参谋助手。全局从创新工作理念、锻造一流团队,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入手,积极探索和实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聚力卫生建设项目,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努力打造“健康嘉陵”。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全区卫生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入了统一健康管理范畴。累计为9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抢机遇 抓落实 卫生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嘉陵区幅员面积广、人口多,场镇、村落分布较散,基层卫生院业务用房狭窄拥挤、床位稀缺、墙皮四处脱落、透风漏雨,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设备老旧,发展长期滞后。群众到卫生院就诊住院,因为床位的严重不足,很多患者不得不坐在“硬条凳”上输液打针。怎样快速改变基层落后面貌?

“十一五”以来,全区围绕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目标,牢牢抓住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大卫生基础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卫生建设项目,以期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夯实农村卫生网底建设。截至2013年7月,嘉陵区大通中心卫生院、文峰卫生院、双店乡卫生院等14个乡镇卫生院和308个村

卫生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澳门特区政府援建嘉陵区第二人民医院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金凤中心卫生院、龙蟠中心卫生院、世阳卫生院业务大楼等7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封顶或竣工。嘉陵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正按计划实施中。区急救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等新建项目及曲水镇卫生院、河西乡卫生院业务大楼等改扩建项目即将开工。经过历年的硬件基础改造,基层卫生院美丽蜕变,病房宽敞明亮、整洁卫生,就医环境全面改善,城乡卫生差距逐步缩小,全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骨干体系雏形初现。

请名院 引名医 全区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嘉陵区地处南充西部山区,底子薄、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全区医疗条件、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一些病情稍重的病人都不得不到市内两所三甲医院去治疗。怎样迅速提高全区医疗水平?

2012年1月,嘉陵区人民政府与南充市中心医院签订协议,创造性地以共建共管的形式共同建设嘉陵区人民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作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部分科室和学科均已达到省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根据协议,医院由双方共同出资和管理,采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设理事会、监事会和院务会。经过精心筹划,今年7月8日,嘉陵区人民医院隆重开业,开始接收病人,这标志着嘉陵建区20年来无一所县级综合医院的状况成为历史。

医院占地79亩,一期工程已建成门诊医技楼、第一住院楼、第二住院和后勤保障楼,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开放床位135张。医院建成后,结合工作实际和患者需求,南充市中心医院陆续选派了20余名各科知名专家或技术骨干到嘉陵区人民医院轮流坐诊、指导和培训。他们中大多具有高级职称,临床经验丰富,在专家们的传、帮、带下,嘉陵区人民医院医疗实力雄厚,全区医疗水平极大提升,其全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龙头”位置日益明显。

重民生 广覆盖 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嘉陵区委、区政府对新农合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修订完善了《嘉陵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建立了基金监督审查制度,定期对各乡镇补偿资金是否及时发放到群众手中进行明察暗访。各定点机构坚持实行补偿公示制度,每月将补偿情况在机构进行公示。提高筹资标准,2008年至2013年人均年筹资标准由80元逐年提高到340元,各级政府补助资金也由70元提高到280元每人每年。调整基金分配比例,将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24%和10%分别作为门诊统筹基金和专项风险储备资金,作为一般门诊、特殊大病门诊统筹费用以及弥补因基金超支造成的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的调剂费用,而剩下的66%均全部列入住院统筹基

金。提高保障水平和范围,将乡镇卫生院门诊一般诊疗费纳入了新农合补偿,特殊慢性疾病门诊补偿的病种扩大到23种。调整住院补偿方案,扩大住院补偿范围,提高住院补偿封顶线为10万元,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截至2012年底,全区参合农民达到49.73万人,占应参合人数的98.6%。今年1—7月,全区参合农民获得住院补偿6127.7万元,人均住院补偿超过1700元,实际报销比达50.5%。

夯基础 抓人才 基层卫生队伍不断壮大

嘉陵区作为农业大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广大农村地区条件犹为艰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受制于没有或者留不住专业技术人才而长期发展缓慢,也间接上导致了群众“看病难”。近年来,为抓住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改变落后被动局面,嘉陵区卫生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大力实施“人才兴医”工程,坚持把

卫生人才发展作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不断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夯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以适应群众越来越高的医疗卫生需求。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区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配置结构得到优化,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截止2012年底,该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由原来的0.68人增长到0.93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由原来的0.34人增长到0.59人,拥有副高职称以上卫生技术人员23人。同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岗位技能竞赛、培养全区学科带头人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在职医护人员的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重视抓好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乡镇卫生院院长、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以及全科医生培训计划,提高了服务水平。培医风 树形象 医院内涵建设人民满意

嘉陵区卫生局在全系统开展了“学先进、转理念、强服务、树新风”等主题活动,努力树立“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廉洁行医”的新风尚。组织开展了“医疗质量示范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平安医院”三项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切实加强临床用药管理,严格落实病历质量管理,突出抓好医疗安全管理,实行了全员全岗全覆盖管理,初步建立起卫生管理新秩序,推动全面管理上水平。与此同时,该局认真搞好医疗机构行业作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医患和谐、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中,将个人发展的“我的梦”、人民群众的“健康梦”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了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坚持把“三好一满意”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立足服务岗位打造服务品牌,着眼服务要求提高服务质量,自我加压,营造起了人人为群众满意服好务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了一批让群众满意的好医院、好医生、好护士。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相结合,完善了预防监督制约机制,严厉查处了以权谋私、接受回扣等商业贿赂案件,坚决抵制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做到一起部署、一起监督检查、一起考核落实,促进全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清正廉洁。

添措施 严执法 卫生监督管理再上台阶

抓住我市“创卫”和嘉陵区“四城同创”的契机,嘉陵区卫生局创新思路,增添措施,以打击非法行医和规范“五小行业”为重点,严格执法,硕果累累。按照“问题能发现、事态能控制、突发事件能解决”的工作要

求,在辖区内全面建立了“网格化、全覆盖”卫生监督网络,落实了卫生监督员片区负责制,健全了执法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划分监督网格,做到责任到人。加强卫生监督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执法水平。突出宣传意识,开展了“3·15维权周”、“职业病防治宣传周”、“健康下乡”等活动,累计散发各类宣传单、册5万余份,布置宣传展板10块,接待咨询群众数千人,提高了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和健康常识的了解水平。强力推进非法行医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无证行医、药店坐堂医、巫医游医及医疗废物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执业范围的监督,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有效遏制非法行医行为,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全面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制度,制定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不定期对辖区内“五小行业”经营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超90%,对量化评分低于60分、存在问题的经营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全区40余户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源、制水工艺、供水能力、卫生管理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基础档案,整改隐患,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把握战略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健康愿景

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见证了嘉陵经济社会的壮大腾飞,嘉陵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又促进了卫生事业的飞速进步。“十二五”期间,嘉陵着眼于“四城两园一山”战略建设,着力构建产城互动宜居宜业新嘉陵,这其中就包括打造医疗资源配置更趋平衡、医疗服务水平更趋优质、卫生人才结构更趋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更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更趋均等的全民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健康嘉陵之梦。嘉陵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年的发展使该区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之上,继续主动作为,围绕把握“一个动力”、做好“两个推进”、实施“五个工程”做文章,做大做强嘉陵卫生

事业。

一个动力: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促进我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一主线,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方向,加大政府投入,规范医院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市场向民营与公立医疗机构平等开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鼓励兴办康复、中医、护理等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促进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较强的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助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使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

高,力争全区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前列。

两个推进: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 ——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随着“四城两园一山”战略的实施,全区要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做好嘉陵区人民医院二期相关建设工作。作为嘉陵区人民政府与南充市中心医院共建共管项目,医院二期将投入1.5亿元建设综合大楼等,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开设病床200张,力争不晚于2015年建成并投用。二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嘉陵发展由“单城时代”向“四城时代”的过渡和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在文峰街道、都尉街道及凤垭街道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谋划完成相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到2015年,全区设立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三是积极发展村卫生站。按照“一村一站一医”模式,结合国家相关项目,科学统筹乡村卫生站点规划设置,着重村站建设全面覆盖,服务辖区群众。

——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倾斜力度,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管理向农村流动和延伸,充分发挥区级公立医院“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谋划区乡村三级卫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均衡化,逐步实现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五个工程:即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工程、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卫生人才建设工程

——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工程。继

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方式,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建立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行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机制。深化城乡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定编定岗、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落实人员绩效工资制度,妥善做好不符合执业资格人员的转岗、分流和编外人员的用工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工程。继续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调整和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和完善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整机制,加大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力度,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整合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怀计划,促进和提升儿童、妇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农村贫困孕产妇分娩补助标准,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加强艾滋病防控社会宣传和高危人群主动干预,落实艾滋病人“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快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多渠道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机制,逐步扩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和保障公共卫生整体安全。

——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嘉陵区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区域居民健康档案平台建设,谋划区域医院临床诊疗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建设,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率先实现共享和交换。加强卫生信息综合监管,推动卫生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满足广大居民、医务人员、卫生管理者等各领域人员对卫生信息的不同需求。建立区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构建覆盖全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突发事件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突发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嘉陵卫生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播报卫生工作动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增加卫生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嘉陵区中医院投资建设步伐,完成一半以上基层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充实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师占比,提供至少5种以上中医药服务,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骨干网络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医保和新农合中的报销比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深入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真正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享受中医药。

——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卫生人才的支撑。将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及特殊优秀人才遴选等方式,加大引进优秀卫生人才的力度,建立和壮大全区卫生人才储备库。完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尊重卫生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健全卫生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完善在岗人员培训,加强复合型公卫人才、医技人员、乡村医生等卫生人才的岗位培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采取“上挂下派”的方式,在系统内相互交流优秀卫生人才,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技术精、思路新、敢作为的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施“名科名医”战略,展开医院核心竞争力建设。

展望嘉陵卫生事业发展的美好

篇7: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来凤县交通运输局‚文明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在州、县文明委的指导帮助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构建大通道、打通大循环、完善大网络、发挥大效益、打造武陵山地区交通枢纽‛为总体目标,以文明创建活动为着力点,突出建设、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主题,做到全局动员,全局参与,创设载体,强化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县交通运输局共获得‚‘十一五’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先进集体‛、全州交通发展目标综合考核第一名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目标考评特别贡献奖等省、州、县37个奖项。成功打造出‚建设大交通,创先争优我先行‛的创先争优活动品牌,成功实现了三年两大步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县交通运输工作在各条战线上捷报频传,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半年考核我县位列全州第一名;‚三万‛活动分别被州、县表彰为先进工作组;县地方海事处在恩施州水上交通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全县‚光彩杯‛建党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交通运输局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局机关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县交通运输系统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进展和新突破。现将我局文明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构筑文明创建之基

(一)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做到了经费有保障,活动有载体,创建有机制,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目标任务机制。按照‚巩固县级,力争州级,争创省级‛的总体要求,制订《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创建工作要点》,具体下达创建计划和任务,明确了创建的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了相应的责任人,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共创文明的良好格局。

(三)制度约束机制。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同时,聘请了全县政风行风监督员,加强对交通执法、文明服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监督。

二、精选载体,注重效果,激活文明创建之源

(一)围绕队伍建设抓创建。一是与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相结合,狠抓‚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我们坚持把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摆在突出位置,逐步规范和完善了各个学习制度。二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通过全系统开展‚五亮、五比、五创、五评‛活动,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亮身份、亮素质、亮承诺、比干劲、比奉献、比作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树立一流交通人形象、打造一流的交通运输服务。同时,抓住‚学习科学发展观‛、‚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和‚廉洁交通三做起‛活动,加强对系统内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

(二)围绕主题活动抓创建。围绕全县创先争优、政风行风评议、‚三万‛等活动,结合创建内容,做到互推互进。一是创先争优成效显著。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通过党员公开亮承诺、选树先进抓典型、围绕工作抓特色等,在全县打响了 ‚建设大交通、创先争优我先行‛的创建目标.二是‚三万‛活动惠民生.自来凤县开展‚三万‛活动以来,我局‚三万‛活动领导小组深入育红桥社区和桂花树村, 通过长时间的进村入户走访,总结出的《十问民情》得到了州、县‚三万‛活动领导小组高度认可。同时,我局与一村一社区开展了帮扶共建活动,机关干部职工对29名困难群众‚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慰问金额每人达250元。三是以文娱活动带动文明创建。我们相继开展了‚交通婆婆‛颂交通,参与全县组织的‚文明杯‛体育竞赛、红歌会、摆手节等大型活动,不仅取得突出成绩,更是营造了奋力拼搏、抢前争先、团结一心的和谐交通氛围。

(三)围绕窗口延伸抓创建。以创建‚文明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为载体,亮出身份做表率。积极把文明创建向公路、运管、物流、客运站等窗口延伸,有效推动了整个系统的 3

文明建设。我局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始终坚持优质服务的理念,通过创建‚文明示范窗口‛活动,充分发挥了文明窗口的职能作用,做到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事项加快办、特殊情况优先办,全年政策咨询答复率达100%,服务承诺兑现率达100%,实现了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承诺。县运管所牢固树立‚队伍铁、作风铁、素质铁、服务铁、机制铁、状态铁‛的执法理念,16名运政执法人员在县武警中队的帮助下,苦练内功,封闭式训练。在全州‚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中,获得‚队列风彩展示‛第二名。县公路局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要求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有效推动了整个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服务创新,和谐惠民,巩固文明创建之本

(一)抓项目建设,着力实现‚构建大通道、打通大循环、完善大网络、发挥大效益、打造武陵山地区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两年来,重点抓好了恩来高速公路、绕城线、鹤来一级公路、客货运站、大循环线、通达通乡公路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里程达1339公里,贯通全县五乡三镇185个行政村,县域公路网格雏形已经显现。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在全州实现县城至8乡镇均有一条等级黑色化公路相连,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8乡镇的一小时交通圈;率先在全州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185个行政村均有公路与乡镇政府所在地连接;县域公

路网格已基本成型,现有8 条对外出口路,连接湖南、重庆和本省邻近的宣恩、咸丰、鹤峰。

(二)抓运输管理,着力构建了‚运行规范、优质有序‛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严格按照统一进站经营,统一站内售票,统一排班,统一外观标志管理;严禁垄断经营擅自提高票价,严禁不按时发班,严禁塌班、甩客和倒客,树立了运输行业的良好形象。继续深入推进文明车、站、线等建设,建立了质量信誉考核和客运站信誉等级评定机制,促进汽车客运站改进服务、规范运营;推进诚信维修企业、文明驾校、文明出租车创建活动,提高企业活力和服务水平。

(三)抓行业改革,着力构建了‚六自一无‛、‚四位一体‛、‚八制管理‛的新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利用‚六自一无‛解决农村公路筹资难等问题;利用‚四位一体‛ 集聚政府、乡镇、部门、群众力量,将农村公路建设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利用‚八制管理‛成功实现了‚超标准、高质量、低成本‛的建设成果。同时,‚五注重‛、‚五到位‛的农村公路规范化管理养护机制全面推行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公益性岗位人员(‚路保姆‛)到经费保障等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定。

(四)抓机关建设,着力构建了部门同心、上下同步的和谐交通。两年来,来凤交通人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上 5

下一心。创造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捷报、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据。成为交通运输系统创建精神文明的中坚力量。

四、大胆创新,狠抓亮点,挖掘文明创建活动之力

(一)‚十星‛创建立标杆,交通处处树新风。根据交通运输工作实际,我局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目的,广泛开展‚十星职工‛、‚十星家庭‛及‚十星交通小明星‛的创建活动。通过发现先进、推荐先进、学习先进,造就‚职工‛、‚家庭‛、‚交通小明星‛的模范人物群体,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活力,全面开创交通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形成重品行、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交通环境。

(二)交通婆婆颂交通,政务公开到基层。为强化对行风政风的组织领导,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我局组织交通婆婆演唱队到全县八个乡镇放声高歌交通建设。交通婆婆演唱队由28名离退休老职工组成,平均年龄70岁,他们将交通建设成果、交通法规、推介低碳生活、政务信息等编成快板、三棒鼓、表演唱、小品及舞蹈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教育广大村民爱路、护路、遵守交通法规。同时,以展板形式公开我局政务信息,收集基层老百姓对交通运输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向社会公开了8项承诺。

(三)十问民情关注民生,‚三万‛以实见效。在三万活动中,县交通运输局工作队通过长时间的进村入户走访,总结出了《十问民情》的与群众交心谈心的工作方式。县委副书记田景福

亲自批示:交通运输局的‚十问民情‛问得好,问出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我局‚三万‛活动组‚实‛字当头创先进,被州‚三万‛活动检查督办组生动点评为‚真抓实干、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富有成效‛。

(四)读书---让知识成为交通运输的力量。为迎接建党90周年的到来,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交通运输文化氛围,我局积极谋划交通运输系统第一届读书节活动,活动以‚读书---让知识成为交通运输的力量‛为主题,突出展现交通运输干部职工的个性风采和交通精神面貌,引导交通运输干部职工博览群书,培养交通运输干部职工‚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让交通运输干部职工阅读中理想、感悟历史、体验人生、了解科学、拓展思维、憧憬未来。

(五)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服务质量。今年,我局在全县交通系统范围内全面开展‚行政服务质量管理年‛活动。

我局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确定‚改进作风、优质服务‛为主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提升行政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来凤县交通运输局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用 语 说 明

四位一体(政府主导、乡镇主体、部门支持、群众参与):县政府主导、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主体、县直各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各界群众参与。

八制管理:对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施工队伍准入制、项目片区管理制、质量目标考核制、领导联系片区负责制的八制管理。

篇8: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通过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加速、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喜人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专任教师合格率和教育经费投入等5项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中,我省绝大多数指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可以说这五年,是甘肃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工作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我省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加速发展,为全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甘肃教育的中长期发展和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如期完成“两基”攻坚任务。2010年,我们以顽强的决心,百倍的干劲,通过各方紧密协作和艰苦奋斗,胜利完成了我省民族地区最后四个贫困县——玛曲县、碌曲县、东乡县、积石山县的“两基”攻坚任务,标志着我省“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提升了我省义务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使我省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国民素质、全面开发我省人力资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甘肃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寄宿制初中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了全省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入学率大幅攀升。2009年,我省小学净入学率99.45%,比2005年增长0.58%,年均增长0.24个百分点,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8个百分点发展到高出0.05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6.58%,比2005年增长5.11%、年均增长1.6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11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历史新高。

真正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从实行“两免一补”开始,2006年我省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协调落实资金,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08年,免除了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人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使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真正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

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100%全覆盖,使我省所有农村学校都能够享受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累计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1.12万人;从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累计选拔1.5万普通高校毕业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09年全省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79%、98.57%,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31%、1.86%。其中,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资源的扩展和均衡分配,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问题,满足了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

2.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毛人学率70%,比2005年增长27.23%,年均增长5.5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0.93个百分点,大幅度拓宽了义务教育出口,提升了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可喜进展,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7.16%,比2005年增长19.99%、年均增长5.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6.29个百分点缩小到6.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9.84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学校354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招生18.8万人,占教育部下达任务的104.4%,在校生近43万人,职普比达到4.5:5.5。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五年间累计投入3.1亿元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中职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集团化办学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先后有13所中职学校归口省教育厅管理,组建了甘肃省“两后生”、机电、卫生职教集团,促进了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截止2009年,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5个,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8个,百万元以上的实训基地51个。职业教育惠民政策逐步实施,继2009年新招中职学生每人减学费500元之后,又实施了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对引导社会接受中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中职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专门技能人才和新型劳动者。2010年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省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是我省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最多和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

3.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达到历史新水平,内涵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35所(本科院校14所,高职高专21所),在校生达到53.4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2.8万人,2010年高考录取率61.5%,实现历史最好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22%,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5~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6个百分点缩小到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期间,西北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合作民族师专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改制、组建了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在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初步形成了农林、医学、师范、综合、理工、财经等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体系。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迅速发展,2009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44.24%,比2007年增长6.24%、年均增长3.12个百分点,超过了西部平均水平,2008~2009年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呈现赶超势头。积极适应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五年共有39个专业点控制招生,改造传统专业点82个,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五年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级特色专业5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遴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90个;新增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学士学位授权专业13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6个。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校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5个;标志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增加,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甘肃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阳光体育”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省十二届运动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甘肃教育事业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持续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9号文件,全面服务于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再创一流业绩,描绘更加壮阔的世纪发展蓝图。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总体发展程度达到西部平均水平,部分发展指标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贡献。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创新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资源在农村兴办一批幼儿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稳步提高,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明显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坚持“四个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模式,深化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普遍改善和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到“十二五”末,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消除中小学危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逐步消除大班额,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性、开放式实训基地,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优化学校布局与学位点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稳步扩大规模,着力提高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到“十二五”末,高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努力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内地优质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到“十二五”末,义务教育“普九”水平巩固提高,以民族特色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明显提高,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民族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到新层次,区域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教师补充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以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十二五”期间,教师教育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城乡教师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执教能力建设和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全面推进。

上一篇:关于春节英语的手抄报下一篇: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