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

2024-06-06

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共12篇)

篇1: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

振动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

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1-1000Hz,对低频率(20Hz以下)振动,人体以振摇和撞击而感受,对高频振动则以疼痛甚至烧灼感而感受。不同振动频率对机体的影响:

<1Hz:运动病,如:晕车晕船等 1-30Hz:主要引起骨和关节改变

30-300Hz:引起末梢血管改变、神经功能的损害 >300Hz:对血管的挛缩作用减弱,主要引起神经功能损 >1000Hz: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

振动频率6.3-16Hz之间有害作用与振动频率无直接关系,但在16-1500Hz频段随频率的增加作用强度下降。

2.振动强度和时间

频率一定时,振动的强度(振幅、加速度)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率越高;从接触振动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为了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我国目前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

3.环境温度和湿度

影响振动危害的重要因素,低气温、高气湿可以加速手臂振动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全身受冷是诱发VWF的重要条件。

4.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用力大小和静态紧张的程度 5.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

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比较敏感,而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比较敏感。男女性别之间末梢循环机能有所不同。常温下女性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比较敏感。年龄比较大的工人更易发生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恢复亦较困难。6.振动危害的预防控制原则 6.1 控制振动源

6.2 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6.3 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 6.4 加强健康监护

篇2: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面罩、护目镜及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等污染时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6.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三、三级防护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 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 吸痰时。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

篇3: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遥感技术逐渐应用到陆地水体的研究中,从单纯的水域识别发展到对水质参数进行遥感定量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对水质参数光谱特征及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水质遥感监测经历了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针对开阔海洋)一经验方法(80—90年代,多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一半分析方法(90年代以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的发展过程[1]。经验方法与半分析方法都是通过对遥感数据和与其(准)同步的地面实测数据进行适当的统计分析得到水质参数的估测算法,是目前水质遥感监测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质遥感可分为大洋开阔水体遥感、近岸水体遥感和内陆水体遥感[2]。内陆水体遥感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包括叶绿素α、悬浮物、黄色物质等。其中叶绿素α是反映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遥感定量反演模型提取叶绿素α浓度是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的重要途径。

内陆水体叶绿素α浓度反演常用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包括Landsat MSS/TM/ETM+、EO—1 ALI、NOAA AVHRR、SPOT HRV、IRS—1数据等[3]。综合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和数据可获得性特征,TM数据是目前叶绿素α浓度反演中使用最广泛的多光谱遥感数据,但缺乏通用的模型。内陆水体叶绿素α浓度反演常用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包括美国的AVIRIS、MODIS和Hyperion、欧空局的Envisat MER-IS、加拿大的CASI、芬兰的AISA、日本的ASTER和GLI以及中国上海光机所的OMIS成像光谱数据[3]。其中MODIS数据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适合大范围内陆水体的叶绿素α动态监测[4],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闻建光等[5]研究表明,Hyperion数据可以满足内陆水体叶绿素α提取的精度要求,但时间分辨率太低,不便于叶绿素α的实时动态监测。环境一号卫星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专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由两颗光学卫星(HJ—1A、HJ—1B)和一颗雷达卫星(HJ—1C)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能力。该卫星搭载了CCD相机和超光谱成像仪(HSI),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数据可获取性强,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数据源之一。近年来,国内开始利用这一数据开展了一些叶绿素α浓度反演模型研究[6,7]。

太湖是我国最大的存在严重蓝藻水华的浅水内陆湖泊,是国务院重点治理的富营养化水域之一,对太湖进行叶绿素α浓度反演模型研究具有重要代表性。本研究选取太湖为实验区,基于环境一号CCD多光谱数据和同步地面实测叶绿素α浓度数据,构建叶绿素α浓度反演的经验模型。并基于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结合内陆水体中叶绿素α、悬浮物、黄色物质和纯水的固有光学特性以及三波段模型理论,构建三波段模型。对两种定量反演模型对比分析,探讨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用于内陆水体叶绿素α遥感定量反演的最优模型。

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1.1 数据获取

采用的太湖地区环境一号CCD多光谱数据和HSI高光谱数据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获取。选取云量覆盖较少的遥感影像,分别为2009年10月6日的HJ—1B CCD数据和2009年8月18日HJ—1A HSI数据,数据均为经过系统几何校正的2级数据。地面同步实测数据包括37个采样点的经纬度数据和叶绿素α浓度数据[8],采样点均匀分布于湖面,见图1。

1.2 遥感数据预处理

环境一号数据预处理前,首先通过ENVI环境小卫星数据处理工具包(可免费下载)读取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几何精校正、大气校正和太湖水域的提取。几何精校正选用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下载的Landsat ETM+数据为参考图像,在ENVI 4.8支持下,均匀选取校正点,图像重采样采用最邻近方法,总误差控制在0.6个像元内,完成校正。大气校正采用ENVI 4.8软件下的FLAASH大气校正模块,输入相关参数,计算得到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图像。并在ArcGIS软件中人工数字化提取太湖水域。

2 模型构建与验证

2.1 基于环境一号CCD多光谱数据的叶绿素α浓度遥感定量模型构建与验证

叶绿素α浓度反演主要是利用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值来分析叶绿素α的含量,通过遥感数据单个波段或者多个波段的组合与(准)同步的地面实测数据进行适当的统计分析建立反演模型。

随机选取湖区30个采样点数据用于模型反演,其余7个采样点用于模型验证。利用Excel对CCD四个波段的反射率值和叶绿素α浓度值进行皮尔逊相关性(r)分析,各波段的r依次为-0.616 0,-0.696 1,-0.584 7和0.746 2。可见,仅利用单波段反演叶绿素α浓度的模型相关度不高。有研究表明,采用多波段反射比可以部分消除水表面光滑度和微波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他污染物的影响[9]。因此,采用最大正相关的近红外波段(CCD4)与其余三个负相关波段(CCD1,CCD2,CCD3)分别进行比值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与叶绿素α浓度值进行线性、对数、指数和多项式等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的提高了两者间的相关性。其中,CCD4/CCD2与叶绿素α浓度具有最大相关性,r为0.929 1。以CCD4/CCD2为自变量,叶绿素α浓度为因变量建立经验反演模型:

式中,CChla为叶绿素α浓度,单位mg/L;RCCD4,RCCD2分别为环境一号CCD数据第4和第2波段的反射率值。

将建立的叶绿素α经验模型应用于整个湖区,得到叶绿素α浓度的反演值,与7个验证值进行对比分析(如图3)。通过计算,模型估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6%,最小相对误差为3%,平均相对误差为6.2%。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4 2 mg/L,远低于叶绿素α浓度的平均值0.047 4 mg/L。金焰等[10]研究显示,基于环境一号CCD数据,采用RGB:343波段假彩色合成能够对太湖蓝藻水华进行监测,且目视效果较好。因此,采用此方法提取蓝藻水华,并与叶绿素α浓度反演结果对比,两者吻合度较好(如图4)。可见,基于环境一号CCD多光谱数据的经验模型可以应用于太湖叶绿素α浓度的估算。

2.2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HSI高光谱数据的叶绿素α定量反演模型构建与验证

内陆水体大都属于二类水体,其光学特性复杂,主要由叶绿素α、悬浮物、黄色物质和纯水四种因子共同决定,对于浅水水体,还要考虑水体底质的影响,并且各因子间相互干扰。因此,对于内陆水体叶绿素α的遥感定量反演,选择受其他物质干扰小而与叶绿素α显著相关的波段组合算法是关键。Gitelson等[11]曾基于植被、土壤等物质的光学性质提出了三波段模型来估算叶绿素含量。Zmiba[12]、Dall’Olmo[13]等研究了适用于富营养化浑浊内陆水体叶绿素α反演的三波段模型。随着高光谱技术的发展,三波段模型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叶绿素α的定量反演,模型综合考虑了内陆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有效的降低了其他物质的干扰,是叶绿素α反演效果较好的一类模型。

基于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选取太湖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南部沿岸湖区和东太湖为研究区,结合内陆水体中叶绿素α、悬浮物、黄色物质和纯水的固有光学特性以及三波段模型理论,选取反演叶绿素α浓度的三个最优波段,构建三波段模型。研究区内共有13个采样点,随机选取9个采样点用于模型反演,其余4个采样点用于模型验证(如图5)。

根据三波段模型的原理,模型的概念模式可表示为:

式中Rrs(λ1),Rrs(λ2),Rrs(λ3)分别表示波段λ1、λ2、λ3的反射率。建模过程中,确定出最优的λ1、λ2、λ3是模型反演的重点和难点。其中λ1要突出叶绿素α的吸收作用,同时满足黄色物质、悬浮物的吸收系数和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贡献相对较小,此时叶绿素α的吸收作用对水体的反射率影响最大。叶绿素α存在两个吸收峰,分别为440 nm和670 nm左右,由于黄色物质、悬浮物的吸收系数和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在652 nm以后这三个值都较小[14]。因此,确定λ1的波段范围为650~680 nm;λ2波段将黄质和悬浮物的吸收最小化,但同时要保证叶绿素α的吸收系数相对较小,即λ2应该位于700 nm附近叶绿素α的荧光峰处[15]。故确定λ2的波段范围为680~710 nm;λ3波段要去除后向散射的影响,且叶绿素α、黄色物质、悬浮物的吸收作用对总吸收系数影响甚微,即遥感反射率主要受纯水的吸收特性影响。由于纯水在750—760nm处吸收作用最大[14]。因此,确定λ3的波段范围为710~760 nm。对应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λ1、λ2、λ3的波段范围分别为HSI66~HSI73、HSI74~HSI79、HSI80~HSI88。

为了确定λ1、λ2、λ3的准确波段,采用逐波段迭代的方法。首先从λ1开始,将λ2、λ3分别固定在HSI77、HSI83,在λ1范围内进行迭代,将迭代结果中R2最大的波段作为λ1的输出波段。将此输出波段加入到λ2的迭代中(仍固定λ3为HSI83),完成λ2的迭代。再将λ1、λ2的迭代结果加入λ3的迭代中,完成λ3的迭代,直到出现相同的迭代结果便停止(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三波段模型的最优三个波段为HSI73、HSI74、HSI87。根据建模原理,以(1/HSI73-1/HSI74)×HSI87为自变量,叶绿素α浓度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

式中,HSI73、HSI74、HSI87分别为HSI高光谱数据73、74、87波段的遥感反射率,CChla为叶绿素α的浓度值,单位mg/L。

将反演模型应用于研究区的HSI高光谱数据,得到整个研究区内的叶绿素α浓度分布,与4个验证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估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3%,最小相对误差为2%,平均相对误差为7%。RMSE为0.002 9 mg/L,远低于叶绿素α浓度的平均值0.050 3 mg/L。可见,基于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的三波段模型可用于太湖叶绿素α的遥感定量反演。

3 模型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以上两类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以图5显示的灰色区域为研究区,将区域内13个实测值与两类模型的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如图7)。通过计算,环境一号CCD数据叶绿素α反演经验模型模拟的RMSE为0.003 5 mg/L,环境一号HSI数据叶绿素α反演三波段模型模拟的RMSE为0.002 9 mg/L。由此可见,基于HSI高光谱数据的叶绿素α遥感定量反演模型模拟精度更高。

4 结论

选取典型的内陆水体——太湖为实验区,分别基于环境一号CCD多光谱数据和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建立叶绿素α浓度的遥感定量反演模型。通过验证,两类模型均可用于太湖水体的叶绿素α浓度反演,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865 3和0.9366。并通过两类模型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SI高光谱数据的三波段模型模拟估测的RMSE更小,精度更高。可见,由于三波段模型综合考虑了水体各组分的光谱特征,模拟精度能够大幅度提高,是内陆水体叶绿素α反演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内陆水体叶绿素α浓度定量反演提供了研究基础。

摘要:叶绿素α是反映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遥感定量反演模型提取叶绿素α浓度是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的重要途径。以典型的内陆水体——太湖为实验区,基于环境一号CCD多光谱数据和同步地面实测叶绿素α浓度数据,建立了以CCD4/CCD2为自变量的叶绿素α浓度反演经验模型。基于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结合内陆水体中叶绿素α、悬浮物、黄色物质和纯水的固有光学特性以及三波段模型理论,选取了反演叶绿素α浓度的三个最优波段:HSI73、HSI74、HSI87,并建立三波段模型。最后通过两种定量反演模型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SI高光谱数据的三波段模型反演精度更高,可以有效的用于内陆水体的叶绿素α浓度反演。研究为内陆水体叶绿素α浓度定量反演提供了研究基础。

篇4:影响触电者触电时危险程度的因素

一、通过人体的电压

较高的电压对人体的危害十分严重,轻的引起灼伤,重的足以使人致死。较低的电压,人体抵抗得住,可以避免伤亡。从人体触碰的电压来看,除36V以下的安全电压外,高于这个电压人触碰后都将是危险的。

二、通过人体的电流

由欧姆定律可知,通过人体的电流决定于触电者接触到的电压的高低和人体电阻的大小,人体接触到的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一般来说,当人体通过0.0006A的电流,会引起人体麻刺的感觉;通过0.02A的电流,就会引起剧痛和呼吸困难;通过0.05A的电流就有生命危险;通过0.1A及以上的电流,就能引起心脏麻痹、心房停止跳动,直至死亡。

三、电流作用的时间长短

電流通过人体时间的长短,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人体处于电流的作用时间越短,获救的可能性越大。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越长,电流对人体机能的破坏越大,获救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

电流通过人体时,可使表皮灼伤,并能刺激神经,破坏心脏及呼吸器官的机能。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以从手到脚,中间经过重要器官(心脏)的情况最为危险;如果是从脚到脚,则危险性最小。

五、触电者的体质状况和皮肤的干湿程度

人体是导电的,当触电后电压加到人体上时,就有电流通过。这个电流与触电者的体质状况和当时皮肤的干湿程度有关。当皮肤潮湿时电阻小,皮肤擦破时电阻更小,则通过的电流就更大,触电时的危险程度也就更大。同时与触电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如触电者有心脏病、神经病等,危险性就较健康人大得多。

六、人体的电阻

篇5:我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我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我国幅员辽阔,除沙漠、戈壁和极端干旱区及高寒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如果沿着400mm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钱,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平原地区是防洪重点地区。……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生态经济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LOGICAL ECONOMY 年,卷(期):2003 “”(7) 分类号:X43 关键词: 

篇6: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办法

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办法

1目的

为有效地控制作业场所和生产过程中物和环境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确保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度假区国投置业公司危险作业场所的管理。

3相关文件和术语 3.1相关文件

3.1.1(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点辩识标准。3.2术语

3.2.1危险源点的定义

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部位和管理部位。3.2.2危险源(点)辩识依据: 3.2.2.1有发生爆炸危险的场所。3.2.2.2提升系统有危险的场所。3.2.2.3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3.2.2.4有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3.2.2.5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投置业有限公司

3.2.2.6有烧伤、烫伤危险的场所。

3.2.2.7有烧伤、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3.2.2.8有落物、飞溅、滑坡、坍塌、压埋、淹溺等危险的场所。3.2.2.9有被碾、绞、挂、夹、刺和撞击等危险的场所。3.2.2.10其它容易致人伤害的场所。4职责

4.1营销部负责公司A、B级危险源(点)的建档、建帐,并向公司上报A级危险源点,由公司建立台帐,统一管理。

4.2各管理办公室负责A、B、C、D级危险源(点)建帐、管理,并报营销部备案。5管理内容和要求

5.1管理内容

5.1.1B级以上危险源(点)由安全主管人员组织工艺、设备、安全等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安全处。

5.1.2C级以上危险源(点)由办公室主任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评价,并向营销部汇报。管理办公室建立检查台帐。

5.1.3D级以上危险源(点)由各管理办公室工程部负责定期检查和评价,向办公室主任及营销部汇报。班组建立检查台帐。

5.1.4营销部绘制A、B级危险源(点)示意图(按小区平面工艺布置标出)。对各危险源(点)应积极采取可靠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逐步消除危险源或使其危险等级下降。5.2要求

5.2.1危险源(点)实行逐级检查考核制度,检查结果与奖惩挂钩,并纳入安全竞赛评比内容。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投置业有限公司

5.2.2班组辖区的危险源(点),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时检查,记录清楚,并作为班组安全达标与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之一。

5.2.3安全主管人员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点)每月检查一次;管理办公室组织对本区域内的各级危险源(点)每周检查一次;班组及岗位人员对本区域及本岗位的各级危险源(点)每班至少查一次。

5.2.4各管理办公室要本着“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或限期整改。对确属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

5.2.5危险源(点)潜在危险性增加或减少时,应按照“危险源(点)等级划分和确认”程序办理升降级,同时更换相应等级标志牌。

5.2.6由于工艺改变,新增作业设备的岗位或设备腐蚀、磨损、环境变迁而产生的新的危险源(点)或消除时,均应按照“危险源(点)的辩识和等级划分与确认”程序办理增加或减少,并同时增加或摘除标志牌。6产生的记录

篇7: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之规定,为

有效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二、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二级防护:称作加强防护,二级防护的着装程序是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完成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分区分级的防护程序进行,在二级防护完成后才能进入污染区。

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四、三级防护:称作严密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医院感染管理科

篇8: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白行动的意义大于语言。当然,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和班集体建设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也应该用教师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心服口服。 比如,学生经常有浪费的行为和欠缺集体意识的行为。这时,我们仅仅用语言说是不会让学生信服的。在学生随地扔纸时,我们应该自己去捡起来并且扔到垃圾桶。然后再用语言去教导学生。 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会深刻,之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想到老师是怎么做的。

二、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会缺少有能力的班干部,所以培养优秀的班干部也是建设一个成功的班集体的必要条件。班主任老师是管理整个班级事务的,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并不能时时刻刻在学生的身边,这时就需要班干部协助。班干部是直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的, 也是和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桥梁。班集体的风貌往往可以从班干部的能力中看出来。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必定是班干部能力强,在学生中威信较高,可以帮助班主任处理日常的事情,反之则是相反的表现。所以,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要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品性和能力,择优而选。可以从他们的自我介绍、学习能力中来选取适当的职位。学习好的可以作为学生的学委。组织能力强的人可以作为班集体中的班长来组织班级的各项事宜。或者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接触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推选,给他们之间分好自己的任务, 和班主任一起管理班级,进而让班集体中的每项工作进入正常的轨道。这样,学生可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会自然而然上升。

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虽然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但是传统的左右端不平是不允许存在的。作为班主任必须对所有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班集体中才不会出现相互之间的争执和摩擦。首先做到的就是尊重。在发生事情的时候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学习好的、学习差的要一视同仁。班主任老师虽然是班级的管理者, 但是如果以主人身份自居,不顾学生的自尊,班集体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相反的是对班主任老师的反感。所以,不论学生学习的好坏、长相的美丑、语言方面或者先天的不足都不应该另眼相看,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同样的热情和温暖,让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大家不自觉的团结在一起。

语言往往不能赶超行为,最实际的还是行动,可以让学生从小事情中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那份热情和关心。在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者身体上的疾病的时候,最应该现身的就是班主任老师。 在生病的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可以暖到心田,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水会让学生记住这是亲人不是单纯的班主任老师。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一天上午的时候,一个班级的一位男同学不小心受伤, 班主任老师立即骑车将这位同学送到医院,挂号、打针、拿药、叫大夫,一直陪着打完点滴。这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是学生是不会忘记的,他们会感激、会感恩、会感动。虽然我们觉得这些小事似乎是班主任教师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但是有多少老师会真情付出,又有多少老师会真的这样做。只有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有了真正的感情, 学生才会真情相报。相互之间关心爱护,才能成班集体凝聚力。

四、用集体活动提高凝聚力

集体活动是促进班集体产生凝聚力的最好方法。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亲相爱,学生和老师之间多点幸福和家人的交流。学生会感觉他们所置身的这个班集体是温暖的、团结的、可靠的,还是拥有亲情的。团结的力量上来了,成绩当然会不自觉地随着上升,形成互帮互助的大家庭。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家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也有利于改进自己的缺点,做到两全其美的效果。这样的环境不仅是班主任老师希望看到的,也是学生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的集体能够带给他们自信和动力,带给他们好心情、自豪感和团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

篇9: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

关键词:危险源(点)辨识;风险分级管控;LEC法;冶金企业

中图分类号:X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03-02

对于冶金企业来说,生产、检修、工程技改等方面涉及熔融金属爆炸、煤气中毒、起重伤害、火灾、触电、窒息等较大危险因素,点多面广且专业性强,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出现群死群伤的恶性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事故就变得尤为重要。危险源(点)的管控,即控制事故发生的“根源”,而并非待其已转化为事故隐患再采取控制措施。结合具体情况,通过对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和风险分级管控,将设备、工艺、人员等有机地与安全管理结合在一起,提高安全管理和控制能力。使生产、检修、工程技改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达到可控管理,大幅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降低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职工的作业过程安全。

1 确定危险源(点)

1.1 危险源(点)及风险的定义

危险源(点)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可能”意味着“潜在”,是指危险源(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原因,由于危险源(点)的存在才可能发生事故,与事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风险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是对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描述,可预见的危险情况是通过危险源(点)辨识而得

到的。

1.2 危险源(点)的确定

识别和确定危险源(点),要组织有实践经验、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等情况的专业人员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操作人员,从物质、能量、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入手,对工艺流程、设备、动力、运输及存储设施、物质、容量、温度、压力等,对照岗位及操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 运用LEC法辨识危险源(点)

根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以及事故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种作业点的危险指数,并以此判断出危害等级,危险指数:D=L·E·C。其中: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C——事故的可能后果。

3 危险源(点)的分级管理控制体系

以辨识的A、B、C、D级危险源(点)为依据,根据生产、检修、工程技改项目进行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的风险等级划分。通过对风险作业控制确认级别来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级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来划分。

3.1 正常生产岗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指定A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岗位,B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岗位,C级、D级危险源(点)为低度风险岗位。

高度风险岗位由厂级进行管控。各厂级领导和专业科室负责分管专业内涉及高度风险工作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厂级安委会和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例会,分别由主管厂领导布置对较大安全风险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季节和现阶段状况提出阶段性的安全工作重点,并定期组织各种安全专业检查。

中度风险岗位由专业科室及车间进行管控。各车间负责对中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每周组织本单位领导和车间组长召开车间安全会议,按照厂安全要求及车间现阶段安全工作提出具体安全管理措施。每日由车间领导和安全员组成检查组对车间区域内的安全设备设施、人员执规等进行检查。

低度风险岗位由班组进行管控。各班组负责对低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班组长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好本班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活动和每班的班前班后会议。做好岗前确认和现场工器具自查及职工执规等检查,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3.2 检修部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将危险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高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以及危险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中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低度风险。

高度风险要求专业分管厂级领导亲自组织、协调、指挥相关专业科室、车间确定高危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方案,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高度风险要求在分管厂级领导的指挥下,由专业科室、车间领导负责检修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检修过程中的督促落实工作,并指定本车间、科室主要负责领导对检修全程进行监护。

中度风险要求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审核、确定检修部位的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负责车间确认后方可实施。要求责任车间领导组织检修安全措施的落实、确认工作。相关专业科室指定专人对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领导审核、确定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现场项目负责人落实检修各项安全措施,并对检修全程进行安全监护。

3.3 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

A、B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C、D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

工程技改项目在实施之前必须由分管厂领导组织相关专业科室、安全科、负责车间对工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工艺、设备等情况所产生新的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确定施工方案。工程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办理相关安全资质审核并进行安全交底,施工单位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参加施工人员熟知现场施工安全风险及熟练掌握安全防范措施。

高度风险安全管理由主管厂领导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生产、工艺、设备进行协调管理;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科室、负责车间、施工单位对高风险作业进行现场安全措施的确认及监护;负责确定高风险作业的施工方案,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中度风险安全管理应由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和施工单位审核、确定施工方案。审核、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经负责车间和施工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4 安装警示标识牌

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制作三种危险源(点)的标识牌并在现场安装,使现场作业人员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他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危险、易发生哪些事故、应注意哪些方面、有什么控制措施。

5 安全教育培训

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危险源(点)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作者简介:李宝成,男,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钢轧厂科员,助理工程师。

篇10:危险程度分级防护规定

(2020年1月)

医务人员防护分级、医务人员穿戴或脱摘防护用品有关程序及注意事项,并给大家传授了几首有关歌诀:

穿戴防护服口诀:穿里层衣带口罩,扣住面罩拉绳套,调紧鼻夹整理好。帽子戴至眉际上;穿防护服下至上,提上拉链整帽边,系好领带穿脚套,穿胶鞋后戴眼镜。深深呼气查密闭。内层外层戴手套,两层均把袖口罩。

脱摘防护服口诀:脱衣均在半限区,双层污袋准备好;一次用物袋中装,其它用物要浸泡;外层手套脱下前,过氧乙酸三分泡;取下眼镜氯液浸,脱下雨鞋和鞋套;脱防护服从帽起,顺序外卷至脚底;帽沿外翻摘内帽,扶住面罩取口罩;里层手套外脱翻,碘呋擦手六步走;电酸化水口消毒,洗浴更衣清鼻口。

一、医务人员防护分级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严格执行手卫生;

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1)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

(2)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复配消毒剂等)揉搓1~3分钟。

(3)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建议戴手套。

3、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适用于进入发热门诊、留观室、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四小时更换一次口罩或感潮湿时更换),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4、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二、医务人员穿戴或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是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的流程: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二是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的流程: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2、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是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二是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三是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三、穿戴或脱摘防护用品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篇11:河北省重大危险源分级评定办法

1、范围

《河北省重大危险源分级评定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规定了河北省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分类辨识范围、分级评定标准。

本办法适用于河北省内各类企业或组织内构成的重大危险源及其安全评估。

本办法不适用于军事设施、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核设施、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民用爆炸物品、放射性物质、核能物质等。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455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16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劳动部令第4号)

《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令)《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8号)《河北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13号)

《河北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9〕第12号)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管协调字〔2005〕125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2号)

GB 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 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AQ 2006-2005《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 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TS G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 G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HG 20660-200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GB 50161-2009《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GB 2059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

3、定义 3.1重大危险源

指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的数量及其他存在的危险能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设施和场所。

3.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3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3.4单元

3.4.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单元

篇12: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

颁布日期】1994年1月26日

【文号】劳部发[1994]50号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有毒作业危害的监察工作,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发生,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除矿山开采业以外的有生产性毒物危害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有毒作业危害分级工作实行企业、事业单位自检和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国家标准,每年进行一次生产性有毒作业分级检测建档,并将分级结果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汇总后逐级上报。

无分级自检能力的企业、事业单位,应请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检测机构或劳动行政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分级检测。

第五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建立劳动条件分级统计报告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察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企业、事业单位改善劳动条件。

第六条为便于企业、事业单位自检,有毒作业分级的毒物检测,可分别采用气体检测管快速测定、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方法。气体检测管装置必须由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机构毒物检测技术指导站检测认可;检测仪器由识劳动行政部门审核认可。未经认可的仪器、检测管装置,不得用于分级检测。

第七条劳动行政部门每年对企业、事业单位报送的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结果,应按20-25%的比例进行抽检、复核。

第八条从事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实行资格认可制度。企业、事业单位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须经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考核发证;省、地、市三级劳动行政部门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须经识劳动行政部门审批、考核发证。未经审批、考核发证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不得进行有毒作业分级检测工作。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的资格证书每二年复核一次,此两项资格证书由劳动部统一印制。

第九条有生产性毒物危害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毒物危害的具体治理措施和实施计划,有效地控制有毒作业危害。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劳动行政部门应将重度和极度毒物危害列为有毒作业治理和监察重点。对重点危害岗位,必须制定计划限期消除毒物危害因素。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工程项目,在试生产阶段必须进行有毒作业分级检测,并按分级结果补充完善项目的职业安全卫生措施。主要生产岗位达不到安全作业标准的,不允许正式投产。

第十二条对违反本规定造成职业中毒和发生毒物泄漏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可酌情给予经济处罚,并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人员的责任。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第十四条本规定由劳动部解释。

上一篇:学会感恩要从小做起作文下一篇:文化美食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