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就业情况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人口就业情况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

(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 综合数据

1-1 各地区人口数

1-2 按性别分人口数

1-3 按城乡分人口数

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

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

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 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 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 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 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

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

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

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

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

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

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

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

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

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

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

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

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

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

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

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

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

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

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

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

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 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

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

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

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

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

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

第七部分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 年中人口数

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7-3 人口年龄构成

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

7-5 全部就业人数

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

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7-10 失业人数

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

7-12 消费价格指数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 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① 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

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

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 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40 消费价格指数

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二篇: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张毅)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

谢伏瞻在当日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上致辞时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

谢伏瞻说,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统计工作,把加强农业统计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1997年和2007年,中国成功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面掌握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他表示,下一阶段将加快改革农业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大力推广抽样调查,不断提高农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期3天的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统计司、国际统计学会、世界银行、欧盟统计局等国际机构发起和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

第三篇:中国人口日

6月11日为中国人口日。在中国,人口从建国初期的5亿增加到1964年的7亿,每增加1亿人平均用7年半时间;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阶段,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仅用5年时间;改革开放已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多。1981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1989年超过11亿,1995年突破12亿,2005年突破13亿。

尽管当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达到了世界人口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仍须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第四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霁霁爱心基金

物资捐赠仪式活动方案

一、捐赠仪式时间、地点及酒店安排

活动时间:2013年6月4日(捐赠仪式和游戏在1小时以内,教室参观互动在1个小时以内,整个仪式用时不超过两小时)

活动地点:洋县磨子桥镇金土村完全小学 入住酒店:6月3日入住白云宾馆

二、出席人员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葛振江 男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 爽 女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管理部项目官员 马锡森 男 霁霁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办事处经理助理 胡路溪 女 利荣电子产品厂副总经理 贺 敏 女 利荣电子产品厂品牌主管

陈 昭 男 陕西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计生协副会长 季国栋 男 陕西省计生协会副调研员 程秀齐 女 陕西省计生协会幸福工程部部长 笑 妍 女 陕西省计生协会幸福工程部干部 赵文杰 男 汉中市人口计生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荣清 男 汉中市计生协会会长 金建忠 男 汉中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 张学钧 男 汉中市计生协会办公室主任 田雅平 女 汉中市计生协会办公室干部 向 嘉 女 汉中市计生协会办公室干部 彭义成 男 洋县县委副书记 蒙燕钰 女 洋县政府副县长 何先柱 男 洋县人口计生局局长 薛亚民 男 洋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任崇军 男 洋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计生协会秘书长 王伟东 男 洋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 龚新英 男 洋县磨子桥镇党委书记 白光洁 男 洋县磨子桥镇政府镇长

古德华 男 南郑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计生协会秘书长 杨利华 男 勉 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计生协会秘书长 周 茜 女 城固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计生协会秘书长 王忠福 男 镇巴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计生协会秘书长 刘志平 男 佛坪县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计生协会秘书长

三、行程安排 6月3日(星期一)

下午5:00 各级领导抵到洋县,入住白云宾馆。 6:00 晚 餐 用餐地点:一楼餐厅(自助餐) 6月4日(星期二)

7:30 早 餐 用餐地点:一楼餐厅(自助餐) 8:00 从酒店出发前往磨子桥镇金土村完全学校 9:00 举行捐赠仪式

11:00 午 餐 用餐地点:磨子桥镇金土村完全小学食堂

四、捐赠仪式

1、主持人:李荣清

2、议程:

(1)县上领导致辞; (2)霁霁企业代表发言;

(3)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领导讲话;

(4)捐赠交接:霁霁企业代表将捐赠牌交给省、市计生协领导,市计生协领导将捐赠牌交给各县计生协领导;

(5)现场发放:基金会领导、捐赠方代表、计生协领导帮学生背上新书包,送上Snoopy公仔套装,并与学生合影; (6)学生代表发言;

(7)学生表演节目(2个节目,简单、质朴、自然,不用租借演出服装);

(8)互动游戏:嘉宾与学生现场互动,教导同学们要齐心协力,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互动游戏一:绑腿跑(请学校准备绑腿的布条)。从简入难,先是两个人一组并排站好,把中间的两只腿用布条绑在一起。几组参赛者在听到开始声后,同时向终点迈进,哪组最先到达,哪组获胜。玩过几轮后,增加难度,改成四个人绑在一起。

互动游戏二:吹气球。每组6个学生,每人一个气球(基金会提供气球),开始后,将气球吹起来(要比标准气球大),每个气球上写一个字(团结就是力量),哪组率先完成,哪组为胜利者。 (9)教室互动:

留两个桌椅破旧的教室,不要把旧桌椅换掉。领导嘉宾在捐赠仪式后,到教室里帮孩子们把旧桌椅抬出,将新桌椅搬进去,并为孩子们发放书包、玩具、文具等物资;领导嘉宾到教室里与学生互动(不用特意安排互动的教室,现场随机选择)。

五、相关准备工作

1、县计生协会做好以下工作:

(1)制作活动背板一面(淡蓝色或粉底色)。

(2)制作捐赠牌7个(1个尺寸为80*60cm,6个尺寸为60*40cm);

(3)联络媒体宣传,拍摄捐赠仪式照片,活动后及时传给基金会。

2、请县教体局协助督促磨子桥镇金土村完全学校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于6月3日前完成课桌凳的安装和更换,预留两个教室旧桌椅,于活动当天由基金会领导、企业代表和省市县计生局、计生协领导现场更换。 (2)布置活动现场,安置背板,安排音响、话筒、背景音乐等相关设备。

(3)确定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排练两个节目,安排互动现场和参加互动活动的学生,准备绑腿布条。

(4)做好6月4日中午11点午餐的准备工作。 便餐,用餐人数40人。

联系人:赵长安

电话/传真:0916-8212236

第五篇: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

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 【板书】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

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 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

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 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教师小结】

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板书】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过渡】

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请看下表:

【教师设问】

(1)计算1994年(全国人口为12亿)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数量

(2)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

(3)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学生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点:(1)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2)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板书】

四、华侨与华人 【过渡】

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华侨和华人对国家热爱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说明】

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自己的国籍。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乡村与城镇人口的差异,了解了华侨和华人的情况,这对我们学习中国的人口问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复习巩固】

了解自己的家乡(乡村或城镇)人口密度与人口的迁移情况,分析其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

(二)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待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 【板书】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教师设问】

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

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教师小结】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板书】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教师提问】

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 【板书】 3.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然后由小组代表归纳出来,再在全班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产品,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

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板书】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四、华侨与华人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3.我国的人口问题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上一篇:总规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职工夜校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