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素质+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2022-12-04

课程就其实质而言, 它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于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因此, 课程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高职教育课程观不明确;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 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 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求。针对这些弊端, 笔者分四个方面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论述, 在此基础上对构建以素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确立

课程观是人们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教育学、课程论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 从而形成对于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高职的课程观, 也是进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主要需回答的问题有:高职教育课程的宗旨与目的是什么?哪些课程内容最有价值?课程开发应以什么为基础?课程实施的场合、阶段、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高层次,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各类型的教育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 除了与其它教育的共性外, 必须不同于高等科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个性, 才会有它功能的不可取代性。贯彻高职教育的课程观, 一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任务, 二要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认识。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 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 培养生产现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 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导向就业所必需的素质、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即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的设计都必然主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

由于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 因而技术能力的获得, 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定为在:培养各级各类实践型人才, 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 它既是培养人才层次类型的教育, 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 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惬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为此, 应当做到: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 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 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

3 高等职业课程内容的确立

课程内容是由素质、知识、技能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课程内容三要素的各自内涵与比例不同, 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的重心。所以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中, 不仅技能占有较大比例, 而且知识和态度的选择与安排也应为围绕技能设置。技能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中有着特殊地位。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人们所需运用的技能是一个由各种技能, 所组成的连续综合体, 但以哪类技能为主体, 导致了他工作活动的职责、任务和性质的区别。因而课程内容中技能常常主导着不同类别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强化技能训练”的改革要求是不错的, 但强化哪种技能的训练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区别对待。对于技术类人员的技能训练就不能只在再造性操作技能训练上, 更不宜花大量时间去追求技工等级证书, 而应在一定的再造性动作技能基础上, 着重发展创造性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只有如此, 课程内容才不会偏离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智力技能起着主导作用, 但并不是说技能就是高职教育的一切, 或者只要有技能就可替代一切了。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中知识和素质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技能本质上是一套操作程序控制了人的行为, 包括外显的动作技能和内在的智力技能, 也是属于程序性知识概念范畴。因此, 技能和素质的养成是在掌握知识时同时进行的。因而在强调技能主导时, 不是只要职业技能、忽视知识的获得, 然而在处理知识问题时, 也必须注意适用, 避免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影响。

4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取向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 是开发实践型人才资源的基本手段;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 是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功能, 是劳动就业、转岗的重要途径;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 是促进一大类人的个性优势发展的活动。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充分现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满足学生的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全面的职业技能, 一定的创造能力, 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 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 可根据社会对职业的新要求调整课程, 将教学课程及内容与能力一一对应, 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取向是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一般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 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 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以能力标准为参照, 评价学生多项能力, 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可不按学科内容性质划分课程, 从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来看问题, 站在要求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哪些技能, 知识结构如何?的立场上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素质+能力为主线, 设置基本能力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 由它们组成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见下图)

基本能力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基本能力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中首先是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基础学科与周边学科知识, 即与专业的知识或技能有一定的联系, 又是相对独立的学科。这些课程在于开阔学生的视梯度即: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 而专门人才首先必须具有比较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专业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和相关能力。没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存, 所谓的技能与能力只是空谈, 所以,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的最基础的知识, 要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 是一些当前不一定立即用得上, 但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的学科知识。是对学生素质的一种培养, 是为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后劲作铺垫和准备。基本能力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的效果, 却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成为新思路的触发点或出发点。

而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中可分一定求学生牢牢掌握, 如果学生不掌握, 将导致缺乏专业基本常识, 更谈不上专业能力及应用。关于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 是指那些主要必须落实在实际操作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 (群) 所具备的能力与技能, 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具备的能力为主线, 围绕这些能力应具备哪些知识、技能来设置课程, 教学最主要就靠这类课程的来支持。因此, 这类课程大多是专业主干课程, 应该要求学生熟练并能独立操作与运用, 获得比一般院校学生更多的实际训练。可以说, 这个层面的教学, 使高职教学区别于一般院校教学的特色之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去落实。此类课程一定要突出“应用”, 务求熟练, 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人才的培养真正落实到位。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 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 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 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实施“素质+能力”课程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校教育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能力本位的一种转移。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分类模式, 重视的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 可以说是学科本位观念的体现。将此模式改变为素质+能力 (基本能力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素质) 模式体系, 教学的重心则是以学生能力为支点, 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及掌握程度, 它更具有学生本位色彩。学生本位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它主要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 毕业生的基本走向是实际工作岗位, 而非继续深造, 因此, 这一理念更显重要。

摘要:本文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需的课程观、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论述。并对构建以素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素质,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育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

[2] 黄克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8.

[4] 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务实[M].科学出版社, 2007, 1.

[5] 胡隆.现阶段高职教育现状分析[J].电化教学, 2000.

上一篇:新时期传播学面临的危机与出路探索下一篇:培养自主管理激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