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2024-06-18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精选十篇)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1

为什么要把“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 提出来讨论?

前不久, 我受命带领一批专家去美国访问, 同各大智库对话, 获益匪浅。其中, 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原来最支持中国的工商贸易界人士, 现在开始对中国有意见了。他们的强烈反映之一是:中国是不是要在自主创新的政策下, 重新回到自我封闭的道路上去?

中国对外开放已经有30多年了, 现在对外开放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人家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 我注意到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情况和原因相当复杂。

一是在我们对“自主创新”所作的解读和宣传上, 往往把开放中国的市场没有换回外国的核心技术作为要加强自主创新的理由。这样的解读和宣传尽管有道理, 但也会让人家误以为实施“自主创新”政策就不准备继续“对外开放”了。

二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 外资企业很不满意, 调研得到的数据证明, 使用了他们的软件而不付钱的主要不是中国的老百姓, 而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 感到这里存在一种有意排斥外资技术的倾向。特别是, 他们认为中国最近对专利法的修订, 明显地偏向于国内产品。

三是在2009年11月我国发布的《关于开展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 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中国的政府采购产品名单。这个通知以及推出的技术标准制定程序, 都明显地偏向国内企业的产品, 排斥外资企业的产品。

四是中国国内日益增强的民族主义思潮, 带有明显的排外情绪。

因此, 这里提出“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问题, 是一个具有具体内容, 并与中国的对外关系相联系的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

从理论上讲,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原则在科技创新问题上的体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 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 一是指在经济工作和外交工作中要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 二是指发展经济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两层含义, 前者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时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不能做丧权辱国的事;后者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时要重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和创新, 而不能一切依赖外国、永远依赖外国。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 更不是闭关自守, 而是同对外开放完全统一的, 是为了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也是这样的关系。事实上, 我们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并没有排斥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 我们并不是现在才提出自主创新这个问题的,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 就已经提出自主创新的问题。1995年江泽民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术引进, 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恰恰在那时, 我们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 说自主创新会排除对外开放, 是没有根据的。

从实践上讲, 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也不排斥对外开放。

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文件对自主创新的论述, 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自主创新的前提是“自主”。什么叫自主?在英文中, 自主创新的“自主”有两种译文, 一是指“自我” (self-renovation) ;二是指“独立”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在我们公布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中, 关于“自主”的界定也有两个条款:一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且权益状况明确。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指, 申请单位经过其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我国依法拥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或依法通过受让取得的中国企业、事业单位或公民在我国依法拥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二是“产品具有自主品牌, 即申请单位拥有该产品注册商标的所有权。”因此, 自主创新的成果, 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上, 自主创新的“自主”, 就是各个企业根据资源条件和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技术策略, 努力形成以我国企业为主导的或独立研制的技术和产品。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自主知识产权, 是指“在我国依法拥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并没有排斥外资企业在我国依法拥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这里所说的自主品牌, 是指“申请单位拥有该产品注册商标的所有权”, 也没有排斥外资企业。事实上, 我国在《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凡在中国境内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均可申请认定。”因此,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在创新过程中的对外开放, 并不排斥外资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 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的创新。原始创新, 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集成创新, 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新产品、新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 形成新的技术、新的产品。这三种形式的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显然不排斥对外开放, 原始创新实际上也是在分析研究世界上同类技术或同类产品的基础上, 形成新的突破和创新。这里的“自主”, 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做, 而是我们自己要起主导作用。因此, 自主创新从创新的主体和成果的产权界定上具有自主性, 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仍然要研究和吸收世界上已有的研究成果, 并不排斥对外开放。

从我们的实际工作来看, 也应该承认我们确有不足。

首先, 在宣传上, 强调自主创新不应该与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对立起来。在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 要着重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说对外开放没有换回核心技术。应该肯定, 中国能够在短短30多年就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 就在于通过对外开放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包括一些核心技术。同时, 我们也不能幻想人家会把所有的核心技术都给我们, 给对外开放确定一个不现实的目标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而且, 这样来解读和宣传自主创新, 也会授人以柄, 让人家误以为实施“自主创新”政策就不准备继续“对外开放”了。

其次, 在政策上, 应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交往活动准则。尽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必然要经过一个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重视到重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但是, 我们不能在全世界留下一个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仿冒”、“盗版”、“山寨”大国的形象。今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知识产权问题不仅对于外资企业有意义, 对于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更有意义。而且, 自主创新内在地包含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登记的要求。因此, 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现在我们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 应该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的目标, 应该是在“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互动中, 实现两者的双赢或共同推进。

首先, 我们要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 对外开放是提高我们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 怎么样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推进自主创新。不能设想, 一个视野狭隘的人会有创新之举。培育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基。从方法论来讲, 要注重想象力教育, 突破固定的心智模式。这次上海世博会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科技走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同样也为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第二, 怎么样在同外资企业的合作中, 学会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紧密结合, 形成具有内在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我们已经明确, 中国的自主创新要形成三大体系, 即“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前两大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这个问题, 早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已经提出, 但落实得并不好。一个薄弱环节, 是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 或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向世界上许多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学习,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的过程中, 突出强调在企业中建立起一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研发队伍。第三, 怎么样引进更多的智力。邓小平在决策和部署对外开放时, 把引进智力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我们现在之所以有条件实施国家创新战略, 同一大批海归人才和引进来的外国智力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比如“中国芯”等重要自主创新成果, 都是这样形成的。因此, 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做好智力的引进, 对于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实际的意义。第四, 怎么样在对外开放中总结各国科学发展的经验,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助推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 我们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党中央自提出自主创新之日起, 就是为了在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也即为了在对外开放中赢得比较优势。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扩大对外开放不是相互排斥的, 而是互补互动的。现在的问题是, 第一, 怎么样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 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二, 怎么样在实施自主创新各项政策和规定的同时, 让外资企业把更多的创新技术在中国注册, 成为中国的专利。第三, 怎么样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更多的有中国专利的技术伴随着资本的输出到海外投资, 占领海外更多的资本市场和高端商品市场。

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坚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两者的互动中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而又开放的现代化强国。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原则在科技创新问题上的体现。

小学作文教学的开放与创新 篇2

摘要:创新的作文教学就是需要学生冲破命题的桎梏,创新新思维,发现培养独特的见解和新观念,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写作新氛围,开放取材的渠道,拓宽认识的新视野。鼓励学生以手写我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另外教师还需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照作,教师批改,讲评,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角,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于发挥,因此教学效率低下。存在教师难教作用,学生难写作文的现状。我觉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教学内容的枯燥,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方法的呆板,使教学脱离实际,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开发创新式的教学。创新性作文教学则是立足“人本位”思想,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入手,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潜能,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形式,实现开放型教学。

一、选材渠道的开放与创新

创新性的作文教学是开放型的教学,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型的教学观念。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

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融合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空间里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让读文教材“活起来”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的潜力因素。课文是一篇篇习作的例子,有的描写活,有的立意巧,有的想象奇,有的描写活,有的议论精,有的观念新。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写春天”,先开展“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摄影活动,要求他们找新颖、独特的题材拍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他们在广阔的天野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不满足常规的象征春天内容的拍摄,他们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根据诗情画意为题材而拍摄的早春、竹林、稻花、蒲公英、燕子、。甚至还有立意独特的反映清净的—江水被污染的春逝,反映长叶的小树遭夭折的“春殇”,这样学生既得益于课外活动,又得益于课堂教学。他们在作文课上写的春天为题材的作文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具体记述,也收到了爱护环境的良好思想效果。

其次,抓好看图作文。小学生是从看图写话开始,这是因为小学生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缘故。因此,教师可采用电教形式,将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使索然寡味的看图作文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调动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再次,要抓好读写例话的教学。读写例话标明阅读和作文训练的重点,担负着指导阅读和作文的双重任务,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标志,反过来

又指导学生的实践。如《涨潮》,它从段与段的联系:涨潮前—涨潮时—涨潮后的读写例话,使学生容易明白接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好多作文里面就全部标明着“写什么”和“怎么写”。

(二)要让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和认识自然事物,让学生观察并熟悉记叙、说明、描写或议论的对象,使学生“见多识广”,进而转化到“胸有成竹”。在观察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度,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

其次,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组织各种阅读活动,使课内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丰富学生的知识,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如教学《少年润土》,推荐鲁迅的《故乡》,从中获得描写人物的技巧。

再次,激发兴趣,加强训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看到的,听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涌上笔端,从而主动地写作,且文章富有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仅要训练写,也要训练说,坚持从说到写的顺序,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仅要训练怎么写,更要训练写什么,引导学生作文时从内容入手,不仅要训练表达,还要训练观察和思维,把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

二、立意求异创新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象心理学家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维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象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无益的思维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个人的创造性,一致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方面,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乏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题目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深入挖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的文章。

(一)、打破单一的思考定势,学习多种思维的方法。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多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更要教会他们运用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普遍情况看,每一个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都是我们该探寻和遵守的。但通常的规律和道理之外,也常常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珍视和深思的内容从学生作文题材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禁锢学生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路单一。在他们的笔下,仿佛妈妈就一定是善良、慈爱的,老师就一定是严肃的、认真、不苟一笑。事实上,一个故事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结尾,一个材料可以有若干个主题,即使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而且,生活中有许多真正感人至深的东西往往来自对超乎寻常,不同反响的生活内容的深思和反省。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反或不同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展开思想的翅膀去探寻真正属于自我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如作文题《雪》,一般人立意都是赞雪,从逆向思维,从贬雪角度立意,同样可以写出新颖有创见的文章。比如: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像一些贪官现象,表面冰清玉洁,但内心肮脏不堪,说明雪的虚伪;斥责雪是穷凶极恶的;也可以从雪压冰封,万木萧条的景象,揭露雪是无情的。这些都是创新的思维,从不同角度立意。作文教学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不惟权

威而大胆怀疑的挑战性,敢为人先而能自我调控的自主性,展示个人理解,立意的独特性,这才是抓住了作文创新的要害。

(二)、注意创设活跃思维环境,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教师引导的方法是否得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视野狭窄,或者写作需要运用他尘封的记忆材料,所以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者是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了。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闪光点。其次,注意营造活跃学生思维的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大胆发表不同意见,观点的氛围和环境,尤其要鼓励他们进行新的创意和设想,让他们在作文创作中大胆抒写自己的情怀和抱负。让他们在不断的选材,构思,创作中,语言表达能力和自身的个性品质,思维智慧能得到全面的协调的发展。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上,曾创设了这个情境:一个人躺在床上,正与另一个人通电话,俩人泪水涟涟,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场面写文章,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灵感迸发,设计了许多合情合理的情节。比如说:两个人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突然有一天,一位朋友得了重病,另一位朋友打电话慰问他,回忆往事,俩人情不自禁泪留满面。又或者是两兄弟由于家庭的窘迫而想到找工作的艰辛和前途的渺茫声泪俱下,其实,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大胆构思的内容,只是受到了命题的限制,他们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有了激情的驱使,他们就会自觉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社会“大超市”,去观顾那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尽情浏览用他们拓展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1、要求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习作

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明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是阅读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写作的主体。变传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他们从单纯的写作知识中超越出来,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

2、要求教师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学观

传统的作为教学是教师“一言堂”,这种教学形式是建立在权威和服从的基础上的,教师把自己的观点,思想灌输给学生。产生“一言堂”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把“作文活动”理解成“教师向学生传输作文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学习作文知识”的活动,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

创新型的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目的不仅在于掌握作文的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包括让学生掌握人们合作与交往的经验。如:在创作《夏日趣事》这一题材是,我发现很多学生选材的时候,思维都局限在于游泳,钓鱼。于是,及时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4人一组共同讨论,选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题材,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同学们通过合作,我欣喜发现,选出的题材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丰富多彩,像家庭趣味“吃西瓜比赛”、野外活动、去乡村打枣子等等。学生的生活积累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想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作文题材,涌现出一股创作的强烈冲动在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倡师生,生生合作,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努力给他们开拓创造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强烈的自主追求和创作的冲动,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目标。惟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得兴奋不已,文思泉涌。

3、树立人人都是创作人的观念

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创设”看得很神秘,认为创作只是些搞文学的人或作

家才能做的事。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我认为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只要写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观点、主张、设想,以及个性化的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都属于创作范畴。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有潜力的人,有创造的人,终究发展的人。为此,我们要积极 地引导,热情的扶植,努力创设民主,创新的氛围。面向 全体,培养学生写作的悟性,灵性,激发其创造力。鼓励学生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冲破传统观念,挖掘作文潜能,引爆思维大堤,创设新的情境写作,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状态,关注人类 的未来命运都应该成为写作的题材。一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不应该有所顾忘,有所回避。何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示探索,宣泄率真,挥洒感情,反刍历史,憧憬未来。鼓励学生以我之笔抒我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作文。以此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开放 自主 创新 篇3

一、繁而有序的准备

1.共同参与,制定计划

为了让分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早锻炼。我们根据新《纲要》的目标、内容与要求,针对场地小、人数多这一特点,年级组内共同讨论、制定幼儿早锻炼活动的目标及计划。把场地划分成了十二块,每块场地提供一种游戏。十二个游戏区可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的活动机会就增多了。

2.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活动内容和场地的选择和划分,为早锻炼分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证,老师和保育员各尽其责,为自己组织和指导的区域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老师和保育员也都按照计划认真地指导,让自己所带领的区域活动材料活起来。

二、忙而不乱的组织

1.活动的游戏性

为了让幼儿对分区活动感兴趣,使活动内容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走、跑、跳跃、投掷、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训练为基本内容,开展了许多幼儿感兴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如玩报纸、有趣的圈网、好玩的夹子等。并且抓住活动中的重难点,主动观察,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分区活动中我们还遵循全面锻炼的原则,注意难易动作、新旧动作的搭配,让幼儿身体各个部位都得到全面锻炼,避免了内容的片面。

2.活动的灵活性

每一个活动内容,老师注重在组织方式上多变化,使幼儿不感到枯燥,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时应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喜爱的活动内容。而且老师还要根据活动场地和人数的多少来灵活地改变活动形式,每个区中准备十多份的材料,幼儿在选择的时候根据材料的数量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这样在指导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照顾,更加得心应手。在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一物多玩、自由或结伴去玩,并且随机地提醒和建议幼儿尝试一些其他的活动内容,以达到幼儿活动的全面性。

三、乐而不疲的活动

1.轻松的活动氛围

在分区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儿童歌曲,用优美的音乐代替口令声,既增强了节奏感又活跃了气氛。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始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使幼儿完全没有拘束感,在活动中自然、愉快、和谐,不会因为是陌生的指导老师而感到害怕和拘谨,对锻炼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了。

2.充足的活动材料

陶行知先生说:“自古以来的大科学家都是自造工具。”因此活动中所需的材料大多是幼儿收集的废旧物品,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幼儿游戏的材料。我们根据幼儿好奇心强、喜动等特点,为幼儿准备了丰富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激起他们活动的欲望。如有趣的草垫子、七彩轮胎、小鱼网等都是幼儿的最爱。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幼儿的新鲜感会逐渐减弱,于是我们再根据材料使用时间的长短,将废旧的材料整理起来,重新制作新的材料替换上去,让幼儿感到每天都有新的活动材料出现。因此充足的材料提供,使得幼儿能够很快地作出选择,而且在交换重新选择活动内容时也能更加明确、快速地进行。使分区活动的目的更快的达到了。

3.适中的活动强度

幼儿的特性是爱玩,有些幼儿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这是由于幼儿期大脑兴趣占优势。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时刻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运动量,及时让幼儿调整活动强度。而且每个幼儿的活动量、强度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时刻提醒不同层次的幼儿活动。

体育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领域。体育活动又是幼儿的本能,直接受心理發育的规律所支配。因此,我们将根据新纲要要求,努力探索,让我园丰富多彩的早锻炼分区活动伴随我们每一位幼儿健康成长。我相信,这也会成为我们幼儿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4

开放创新是国际经济发展史上典型的能够加快区域实现创新发展的方式。美国和瑞典是一直具有高度开放创新的国家,长期维持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瑞士、英国、荷兰等历史上具有很多跨国企业的国家,一直具有较高的开放创新活动,尤其是在1950年之后经历了大幅增长;而具有较少跨国企业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经历了逐步增长[2]。在亚洲,多个国家通过开放创新实现了经济崛起。新加坡在创新中的自身定位,即利用其它地区互补性创新资产和市场,来克服本国资源的不足[3],日本和韩国二战后的快速崛起,就是采取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创新资源的模式[4]。1980年代日本产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快速和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创新的能力使其创新时间缩短了25%,创新成本降低了50%,而这正是日本电子设备制造业向美国产业领先水平挑战的关键因素[5]。

开放创新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4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推动跨区域创新资源的协同发展[6],同时,我国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开始自发 探索跨区 域创新合 作的模式 和路径[7]。虽然陈劲等和陈钰芬等研究利用企业数据从吸收能力和开放度等方面探讨了开放创新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8,9],吴延兵和米增渝也利用企业调研数据,对利用内部创新资源的自主创新和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协同创新绩效高于自主创新[10],但是却少有从区域层面上,对“本地研发为主”观念和“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同样重要”观念进行量化实证分析。

本研究拟区分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内部投入(简称自主创新)、利用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投入(简称协同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投入,考察开放创新下多种创新投入对我国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方式,为区域创新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1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

1.1模型设定

假设地区 创新活动 生产函数 可近似地 表示为Cobb-Douglas函数,其中投入资源包括:科技活动人员L,R&D或知识资本R。根据Hu等的研究[11],本文将创新的全要素产出率定义为Aeλt+vit+εit,同时考虑地区创新投入和地区科技活动人数之间可能会存在相关性,以创新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则地区创新活动生产函数可表示如下:

其中,N为创新成果,代表产品种类的扩展,R为地区内自主创新投入,L为科技活动人员投入,A为地区技术水平,RC表示跨地区协同创新投入,RF为国外技术引进投入。λt表示非嵌入的技术进步率,在计量模型中表示时间变量及其参数。ui表示未观测到的个体效应,表示每个地区不随时间变动的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εit为随机误差项。

两边取对数后可得基本模型:

β、γ1、γ2分别表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对创新成果的产出弹性。

除了基本模型的考察,实际上,协同创新形成的新技术或科技知识往往并不发生在企业或地区内部,因此与技术引进一样,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或技能劳动力才能消化吸收新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内部或本地的创新能力。本文借鉴易先忠等研究的处理方法将通过技能劳动力投入 (L)与协同创新投入(RitC的交互作用、技能劳动力投入 (L)与国外技术引进(RitF)的交互作用来考察科技知识的吸收能力[12]。这样,生产函数变化为:

θ1、θ2分别表示技能劳动力对地区间协同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的吸收能力。如果θ1、θ2在统计上不显著,则表明本地没有充足的技能要素禀赋有效吸收国内外流入本地的技术知识,从而对创新绩效没有促进作用。如果θ1、θ2在统计上显著且为正,则表明本地技能要素资源与国内外流入本地的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吸收消化能力,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反之,如果显著为负,则表明技能要素不足以吸收流入本地的技术知识,阻碍创新绩效的提升。

两边取对数后,可得扩展模型:

1.2计量方法

基本模型的计量可能存在解释变量与未观测变量ui(地区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不充分考虑ui的影响,则可能会造成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影响计量结果的有偏。经过Hausman检验后,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

2数据说明与测算

2.1变量选取

因变量选取。创新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最常用的指标为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不仅代表现有知识存量,而且可以代表未来可转换为产品的可能性,本文采用专利授权量指标与科技活动人员比作为因变量。

自变量选取。自主创新投入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根据中国统计部门的相关统计说明,R&D经费内部支出是报告期内某单位为开展R&D活动实际用于本单位的全部支出,既不反映企业与研发机构等合作单位的信息,也不反映企业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或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投资。因此,一个地区的R&D经费内部支出可以表示该地区自有创新资源的创新活动投入。

协同创新投入采用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中国分地区R&D外部支出的统计自2011年开始,目前仅有两年数据,难以满足研究需要。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是监测科技成果技术流向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采用该指标表示地区间协同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

国外创新资源利用投入采用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衡量。

2.2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模型采用的数据及变量构建过程中运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价格统计年鉴2013》。各省市区的专利授权量、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经费内部支出、协同创新投入和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均来自《中国科技统 计年鉴》。《中国 科技统计 年鉴》自2001年起对各省市区的国外技术引进经费(合同金额)进行统计,为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研究选取2001-2012年共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了消除变量因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使用各省相应年份的相关价格指数数据,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这些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价格统计年鉴2013》。

在中国31个省市区中,西藏缺失大部分年份的国外技术引进经费统计数据,从样本中剔除。

2.3数据测算

本文参考朱平芳、徐伟民相关研究的方法,首先根据指数平减的方法获得创新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实际值(2001年不变价),再采用永续盘存法测算创新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存量[13]。所不同的是,本文采用的前期创新投入增长率为10%。这是因为,快速发展的赶超型国家具有较高的创新支出增长率(爱尔兰最高为10.76%)[14],中国1992-2000年的各省市区技术市场流向地合同金额实际值增长率为12.67%,使用10%增长率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先依靠技术引进提升技术水平,再逐步增加本地R&D内部支出进行创新发展的事实。

R&D双重计算问题的校正。吴延 兵研究发现R&D投入中包含了 科技活动 人员的劳 务费,从而存在着R&D的双重计 算问题[15]。为了消除 重复计算的影响,本文在R&D经费内部 支出中扣 除劳务费,并调整相应价格指数,重新估算校正R&D存量(按10%增长率测算)。这样,R&D投入和劳 动投入均被计算了一次,避免了重复计算对计量结果的影响。

3实证结果及分析

3.1不考虑吸收能力影响的计量结果

表1中(1)、(3)和(5)列是运用未校正双重计算的数据的计量结果,(2)、(4)和(6)列是运用校正数据的计量结果。计量结果显示,数据中劳动力双重计算问题是否校正对计量结果几乎没有影响,运用不同数据计量的结果很接近。

注:1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标准误差。“***”、“**”、“*”分别表示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以下各表同。2青海省的2001-2003年国外技术引进支出值缺失,因此观测数比总样本少3个。

计量结果显示,在不控制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率影响条件下,自主创新投入对地区创新绩效具有正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且东部地区产出弹性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这印证了文献研究对自主创新提高本地创新绩效的发现。国外技术引进投入对三个地区的创新产出均具不同程度的负影响,尤其是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种影响统计上显著为负,这与Hu的研究发现并不一致,他的研究表明中国技术引进投入对产出绩效具有正向影响[11]。协同创新投入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为积极影响,而对中部地区则表现为消极影响,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影响程度均并不显著。

表1计量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封闭创新”比“开放创新”更加有利于地方创新发展。本地R&D内部投入的创新产出弹性处于0.6~1.4之间,且远高于地区企业利用国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的协同创新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约0.2)。这意味着若不考虑本地技术吸收能力,地区实施尽量控制本地企业研发资金的外流、着重引导企业进行本地内部研发投入的政策将促进本地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协同创新表现为负作用的中部地区更是如此。

3.2考虑吸收能力影响的计量结果

开放创新不仅是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利用,还包含了对内外部创新知识的引进、吸收、消化、整合能力,因此,需要考虑技术吸收能力对开放创新及创新绩效的影响。表2汇报了在考虑地区技术吸收能力条件下,开放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计量结果。

协同创新的投入产出系数从表1的0.2(甚至负值)突变到表2的1.9以上,且影响均显著为正,表明通过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外部创新资源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并与企业已有知识积累结合,提高了创新绩效。这与吴延兵和米增渝使用企业数据估计的结果一致[10]。

东部地区协同创新与本地自主创新之间表现为较强的互补关系,西部地区协同创新与本地自主创新之间表现为较强的替代关系,以本地技能要素为核心的吸收能力差异是导致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控制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后,东部地区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弹性依然保持在1.3左右;中部地区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弹性则从0.8下降到0.1,远低于协同创新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从创新投入的存量结构来看,中部地区2010年地区内R&D投入存量占全部创新投入比重约56.5%,2012年该比重 迅速上升 为63.4%,同时国内 协同创新 比重自31.7% 下降为26.4%,表明中部地区内部R&D投入产出进入了快速边际递减的通道,而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投入具有明显边际上升的优势,中部地区每增加利用国内外部创新资源1%,则创新产出增加7%;西部地区本地内部R&D投入的创新产出弹性不仅大幅下降,且影响效应从正向转为负向,转移利用本地内部R&D投入到利用国内其他地区创新资源增加1%,则综合可提高创新产出2.3%,意味着两种投入方式在投入决策中存在明显替代关系。这说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本地技术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积累相对薄弱,现阶段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及动力来自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和技术知识,主要形式为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引进和技术服务购买,本地技术吸收能力弱,外部技术知识转化为本地的创新能力积累不足。

创新投入与技能要素投入的交叉项表示本地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对国外引进技术吸收能力为正,对利用国内外部资源创新的技术成果吸收能力不足,系数显著为负。东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技能劳动力较为集聚,技术吸收能力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不仅表现在对国外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0.18)显著高于西部地区(0.13),而且表现在对利用国内外部资源创新成果吸收能力(-0.15)强于中部地区(-0.61)和西部地区(-0.25)。说明在开放创新情境下,提高技术吸收能力的竞争是地区创新竞争的关键因素。

注:1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系数的标准误差。“***”、“**”、“*”分别代表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2青海省的2001-2003年国外技术引进支出值缺失,因此观测数比总样本少3个。

综上,表2计量结果意味着政策含义的反转:“开放创新”比“封闭创新”对地区创新产出具有更加积极的政策意义,利用国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投入与本地内部R&D投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东部地区应尽量减少企业依赖于国外技术引进的“赶超型”策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本地内部R&D投入和利用国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投入上的“开放创新型”策略。中西部地区则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发展的原始路径———依靠国外技术引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而是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加强与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4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 际科技面 板数据,探讨了区域开放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创新条件下,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创新的产出弹性大于利用本地创新资源的产出弹性,意味着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在创新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强调“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同样重要”的开放创新观念和策略比强调“应该全面本地研发”的封闭自主创新观念和策略,更能够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开放创新中区域内部的创新基础和吸收能力对于区域开放创新战略至关重要,外部创新资源只是作为内部创新资源的补充而不会替代[16]。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篇5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作者:李永锋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1期

摘要:分析封闭式创新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困境,阐述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革命性,从三个方面论述开放式创新兴起的缘由;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剖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运用该理论,依次分析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杠杆效应、成本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全面透视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结果说明开放式创新具有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特性。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竞争优势;来源;效应

哈佛商学院技术管理中心Henry chesbrough教授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发现,一些堪称国际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却未能从创新中获益,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多采用封闭的模式进行创新,过分地强调内部创新,导致企业很多发明创造因自身的能力限制而被束之高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性人才流动不断加强和资本越来越活跃,当今的研发创新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支持创新活动的风险资金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投资者对于企业研发效率与研发投资报酬的要求更是不断增高。开放式创新以全新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1、开放式创新的兴起

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是许多行业禁止竞争对手进入的最重要门槛。企业内部研发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企业实现了自然垄断或规模经济,具有新特性和市场应用的新产品也随之而来,又创造了新的商机或规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是封闭式、高度集权的内部研发模式,曾经对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20世纪晚期,企业封闭式创新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很多行业领导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却明显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熟练工人,在离开原来企业后会把技术带到新的企业里,同时会把创新向更广的第三方进行传播。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学甚至更高的教育,这类人的急剧增加使得各种知识、技术开始从企业的中心实验室向许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外溢。第三,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完善。在封闭式创新的环境中,风险投资资源十分匮乏,而且是很多都投到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机构,新建立的企业想获得更多的有能力的专家很难。但现在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风险机制和回报机制,对于资

本与人力都具有极大的诱惑。诸如此类,改变了企业封闭式创新的模式。因为技术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蓄水池”,广泛传播着新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开始涌现并逐步取代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以提高研发效率,获得超额利润与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强大的创新网络,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因此,企业应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与研发成果,不再将研发视为纯粹的内部流程活动。向全球搜索技术创新来源的关键是企业与外部建立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将全球该领域的创新主体涵盖到自身的创新体系中来,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并不断向外部开拓新市场。

2、竞争优势的来源

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清楚地给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将企业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活动,而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包括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价值链列示了企业活动的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被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它们为企业创造的总价值体现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值,这个价格总值与企业完成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之差构成企业的利润。企业要获得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执行这些活动并为消费者所认可,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导致差异化,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在价值活动的层面上,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降低价值活动的成本,或者使价值活动为企业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以前企业通过内部研究开发寻求较低的企业活动成本或者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现在,重要的创新正逐渐变成由一些小型或中型的企业来完成,甚至个人都急于出售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大学和政府实验室也开始对建立行业合作关系表现出了兴趣。过去创新的关键是在严格控制下的企业内部实验室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到处遍布的可用知识使得控制变得不可能,现在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其他人的研究和发明。当更多的商业伙伴从IBM的技术和服务中受益,实现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更有力地说明了,依靠内部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已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如今企业竞争优势通常来源于企业开放式创新。这是因为:第一,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的所有创意,发动员工、客户等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随需应变”的创新产品。第二,开放式创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新匹配了不同的资金、管理和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市场化的效率。第三,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降低企业自行研发的费用和失败的概率。第四,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的技术成为价值链创新活动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吸引其他企业投入它们的资源,提高平台的价值而不需要平台建立者进行额外的投入。

因此,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是低还是高,以及这些创新活动能否比其他企业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能否比其他企业更显著的降低创新活动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非货币性质的成本。

3、开放式创新的三大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

3.1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是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那些它并不擅长的创新活动。很少有企业拥有所有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开放式创新战略使得企业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企业那些不擅长的创新活动;企业得以较其他企业低的成本完成这些创新活动,一旦企业找到合适的外部资源,企业就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创新活动,企业便可以在这些活动上大力投入,开发出对手无法模仿也难以找到替代品的资源,合理利用并不断发展这种资源的能力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飞利浦公司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创新领导者,就采用了开放式创新战略。当初飞利浦率先在荷兰开创电视机产业时,不但要解决产品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面临着荷兰没有电视台的现实。为此,飞利浦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设立了荷兰第一家电视台。因为并非传媒专家,所以一有可能,飞利浦就把电视台的业务转移给经营传媒的专业公司。在飞利浦的荷兰研究中心,每天有8000人来到这里上班,但这些人并非都是飞利浦员工。其中一些人来自大学、研究组织、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他们为了某个创新目的,加入到飞利浦的某个团队中进行创新活动。

3.2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是指企业用较少的自有资源(如创意、知识、市场、技术等)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开放式创新的中心思想是,与单纯依靠自有资源相比,如果企业能够将目光扩大到自身范围以外,就能更好地获得创意、知识和技术。开放式创新模式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一个超越组织外更大的网络中寻找解决方法,而非仅仅局限在组织内部人员中。因而可用的资源范围扩大了,形成资源的“杠杆效应”。例如,几年前,宝洁公司有人提出用食用色素在品客炸土豆片上印刷图画。这是一个让品牌显得更具活力的好主意,可是宝洁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宝洁并没有安排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去研究这个问题,而是使用自己的创新网络去搜寻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人已经知道怎么做。几个月后,公司发现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有个面包师是全球最擅长用食用色素来装饰蛋糕、糕饼等面包食品的。于是,宝洁购买了他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它给品客印章薯片(PriglesPrints)带来了数以十亿美元的利润。

3.3、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是指企业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和科研成果,其价格低于企业内部研发的成本。企业内部研发需要耗费企业很多资源,技术商品化时间长,失败的风险也很高。通常研发的投资报酬很难衡量,研发创新的机会成本很高。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就无需像对待企业员工那样管理外部研发人员,不用给他们发工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发成果是现成的,拿来即用,它不仅无需承担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而且缩短了从发现市场机会到获得收益之间的时间。因此开放式创新模式降低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由于采用内部研发战略,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朗讯公司遇到了资金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思科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新创企业,并投资于这些新创企业,或者直接收购这些公司。此外,思科公司还与创新能力非常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思科公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速度和数量颇丰的研发成果。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这种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4、结语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6

[关键词] 高等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3-112-02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人们对素质教育愈加重视。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是教师从事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领域,它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拓宽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方面起重要作用[1-2]。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水平与日俱增,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改变传统培养方式和理念,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使得新形势下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1 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规模直接反映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3],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怎么样,发展的好不好,通过参观其实验室可以一目了然,小小的实验室有一叶知秋的功能。

1.1 何谓开放式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只有在实验课的时候实验室开放,业余时间包括节假日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很少或没有,导致大量仪器设备闲置,利用率偏低,积极性无从发挥。在自作类型实验课时,由于实验以组为单位,用品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动手机会,只能观看或辅助实验,没有创新类实验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很多高校近些年开始推广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培养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开放式管理依托的条件

如何让开放实验室在最大程度上被广泛利用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下列因素如:严格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丰富多彩但简便易行且富于挑战性的实验项目,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及先进的设备仪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4-6]。

1.2.1 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庞大而繁琐的工作。只有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做起,建立健全每一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开放式实验室除建立普通实验室的制度,如:出入库制度、仪器设备使用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以外,还应该建立完善其他制度,如:开放实验室学生出入登记制度、实验防火安全制度、仪器设备运行制度、实验用品消耗记录等。明确学生使用开放式实验室的责任与义务,做到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保证开放式实验室安全运行。

1.2.2 开放式实验室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放式实验室高效、安全运转的保证。目前,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实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实验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等因素,使开放性实验室不能够达到有效的运转。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地位和待遇,防止实验教师流失,从而保证开放式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行。

1.3 开放式管理意义

1.3.1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1世纪的人才模式更强调的是能力发挥的综合性和全方位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仅仅是感官上的,其正确与否需待实验实践中的检验与验证,通过手脑运行,使得来源于实验的理论得以充实稳定,对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挥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7]。开放式实验室可以弥补高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以外,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已学知识基础上开展实验,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达到加深理论知识并活学活用的效果。

1.3.2 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 开放式的实验让大多数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对科研水平是一种提高和升华。理论上的内容再精彩,不经过实验加深也会模糊和淡忘。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会学习,能够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和源泉[8]。

2 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2.1 多渠道开放式管理

产学研合作、访问学者交流、学术研讨会、交流培训、互换生等多渠道开放实验室。多方位的开放式模式是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实验室活力的重要前提[3]。

2.2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才能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水平。将责任划分到人,做到各负其责,避免责任不明确和相互推诿。建立规范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制定实验室使用管理条例及学生实验准则,相关人员进出实验室进行登记,避免无关人员进出实验室引发安全事故,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9]。

2.3 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集实验、科研、技术研发等一体之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场所[10]。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以至于实验室发展迟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院校必须摈弃传统观念,注重实验教学,重视实验室建设管理。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高等院校在建设理论课同时也要对实验室改造和建设加大力度。公开招聘高学历人才进入实验室工作,但由于多年来实验教师地位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其整体素质水平,很难满足综合性学科实验的要求。因此实验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提高函待解决。首先对新引进的实验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成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验技能的实验师;其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派优秀中青年实验人员到国内外学习研修,培养实验室队伍的中坚骨干力量;再次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稳定实验人员队伍[2,11,12]。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应对未来工作的重要素质,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未来各行各业的挑战和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良好的动手能力,清晰的思辨方法,敏捷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意识是未来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具备上述潜质就意味成功了一大半,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和水平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孟昭霞.高校实验室创新性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202-205.

[2] 杨雪霞.对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7(2):62-63.

[3] 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36-239.

[4] 易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23-225.

[5] 刁爱梅.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69-70.

[6] 张威,张晓伟,黄泳,等.多层次开放实验室 渐进式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98-300.

[7] 张科,马立香,雷维礼,等.接入网技术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227-229.

[8] 雷维礼,马立香.接入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1-126.

[9] 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89-191.

[10] 賴燕玲.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高学科建设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27-30.

[11] 汤军,王贵勤,陈勤,等.谈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26-227.

[12] 郭志刚.对民办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4(9):134,182.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7

一、对外开放促进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从而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现代国际经贸理论已多有论述,总结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理论:

1、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该理论来源于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的内生技术增长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任何国家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进行科技创新,因此国际技术扩散就成为各国技术进步的捷径。FDI的技术扩散是外商直接投资行为中的副产品,无论技术的拥有者是否愿意,这种经济行为都会输出技术,即技术的“外溢”。正是由于这种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促进了东道国当地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通常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发本土化,如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等。二是直接或间接推动东道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企业机制改革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本地创新搭建宏观和微观上的制度平台。三是为东道国培养了大量国际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通过人员流动吸引了大批创业创新人才。四是通过广泛的前向、后向联系和竞争示范效应,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与刺激作用,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拓展了创业创新空间。

2、国际贸易中的“干中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等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干中学”效应。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活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并且在商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该项先进技术,从而带动本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需求资源关系理论。

这是一项较新的理论,由日本学者斋藤提出。该理论认为,一国发展经济不但受其国民需求和其国内资源关系制约,也受经济、技术交往国家资源的制约。如果能整合足够的资源来满足需求,资源需求关系就不成其为问题,否则经济发展会受挫折。为了满足需求,或采用其它资源,或改变使用资源的比例,而这一切,又是由所使用的技术决定的,所以资源需求关系的不相适应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技术与需求的不相适应。进行技术引进,既可改善引进国的资源需求关系,又可促进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促进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必须能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利用好全球研发平台。

4、技术创新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历史现象和理论描述,一般把后发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使用技术阶段、改进技术阶段和创造技术阶段。技术引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根据有关指标,我国基本上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的后期或改进技术阶段的前期,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引进技术仍然是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主要方式,但是也具备了一些改进技术的能力,这主要是在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当前我国以对外开放促进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识有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很多国内企业的兴奋点至今仍然集中在引进了多少技术、设备和生产线上,而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则关注较少,只抓引资引技的结果在客观上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步伐。有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两项费用之比为1:0.06,就全国工业企业而言也只有1:0.07,而韩国、日本企业这一比例则分别达到1:5和1:8,差距相当大。由于国内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上的严重不足,加剧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引进技术的水平,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在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环境上有较大差距。

影响FDI的最关键因素主要有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政策环境是否公开透明以及专业研发人才是否充足等。尽管近年来我国在以上几方面有较大进步,但距离跨国公司的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影响到他们的投资决策。对如何营造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的更为优惠政策环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为追求政绩而争相让渡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行为,造成低技术水平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量涌入,从而制约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3、在整合全球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有较大差距。

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需要有效利用全球研发平台,积极参加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研发体系中去(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技术发明的90%,占有全球技术转让的80%,跨国公司研发支出约占全球研发支出的50%)。但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步伐还不快,合作项目较少,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引进国外高端创新人才、高端智力的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吸引外商投资研发机构的能力需加快提高。引进外资研发机构和国际研发合作项目,不仅需要招商人员对本地的投资导向、投资政策、投资环境有全面的了解,更需要他们对重点产业专门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跨国公司战略布局和市场竞争趋势有更深的理解,有更强的沟通能力。

三、以对外开放促进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1、确立FDI与推动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引资目标,提高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是结合自主创新目标加强对引进项目的选择,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工作。以政策杠杆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工作。二是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前、后道产业链,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了解跨国公司最新的技术动态,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鼓励其设立外资研发机构,提高技术外溢效应。三是进一步放大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效应,国内技术开发和管理人才被吸收到跨国公司后,参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和管理,使跨国公司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其设立的外资企业内部扩散,并通过人才流动向国内其他企业扩散。四是加快跨国公司营销本土化进程,让更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体系中去,通过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外溢,提升内资企业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服务。

2、加快民营企业国际化步伐,在更高起点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一是鼓励民营经济外向发展。全面落实“六放”要求,对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视同仁,所有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加快进入。在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领域打破限制,实行“同等条件、同样要求”。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提高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能力。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积极支持龙头型民营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其参与国际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二是支持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融合。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在国际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壮大。加强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配套协作,全面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和国际经济大循环。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政策咨询、金融服务、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在制订和实施各项开放型经济鼓励和扶持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进行优先和重点扶持。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在建立出口品牌、出口信用保险、出口商品研发、参加境内外展览会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3、充分利用国际研发平台,努力提升整合全球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国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要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整合全球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应积极培养和吸引具有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要与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的跨国公司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科研成果和研发资源,这样才能产生面向国际市场的一流的技术创新成果,加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应重点支持引进海外科研创业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掌握本行业全球最新的技术动态和研发信息;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国际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研发交流和外资企业研发设计,提高我方在国际性技术研发活动中的参与度;加快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4、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加快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

一是营造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政府应成为自主创新的“推手”。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及时调整我国现有创新政策,制定并完善我国的创新政策体系;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对企业创新意愿进行引导,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对企业创新活动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权行为,提高侵权者成本;努力创造消除垄断、扩大产业准入、推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营造加快自主创新的载休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园区的载休优势,着力打造先进的科技资源集聚区;完善以孵化器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创业投资向创新前端环节延伸的机制,培育高新产业群的创新网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创业板上市、创投企业海外上市,以及海外创业投资基金募集工作,探索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和退出方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三是营造加快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大力培育亲善亲和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和谐融洽的文明环境,以此吸引各类优秀海外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发展。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参考文献

[1]吴林海, 吴松毅.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12) .

[2]课题组.FDI技术扩散效应与自主创新战略, 江汉论坛.2006, (10) .

[3]桑百川.利用外商投资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国际经济合作.2006, (10) .

[4]王子先.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几个问题.[J/OL].

[5]朱春霞.适应开放形势, 加强自主创新.群众.2006, (12) .

[6]马国川/辑.自主创新的观点论争.中国改革 (综合版) .2006, (11) .

[7]张国华, 张二震.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增强昆山自主创新能力.新华报业网, 2007-2-13.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8

1 开放、自主、创新的校企合作背景

1.1 校企合作的环境更加开放

校企合作最初是以国家对企业、对教育发展实施的各种鼓励政策为基础, 实现的学校和企业合作。传统的校企合作大多表现为学校为学生寻找实习和实训基地, 而企业则利用学生的实习和实训节约一部分人力资源成本, 并从中发现值得储备的人才的过程。传统的校企合作受国家政策影响和限制, 但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发展, 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条件有所放宽, 鼓励政策更多, 这意味着校企合作的环境更加开放, 为学校和企业对外寻求发展动力提供条件;另外,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提高,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 单纯靠自身的力量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或者办学质量都是比较困难的, 将企业经营和办学开放, 是实现发展的不二途径。

1.2 校企合作中的自主性更强

灵活和开放的教育发展政策使学校与企业联合发展不再以市场和政府为中介,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自身需要进行自主结合, 这些结合有着跨地域、跨行业的特征;此外, 国家投给学校的科研资金有限, 学校要想实现更多的科研项目, 就必须自主筹备更多的资金, 而企业恰好能够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除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校企结合模式之外, 很多学校也允许教师或有能力的学生社团自由、自主地寻找合作项目和合作单位, 不同规模的学校成员和企业的结合, 都成为校企合作的模式。这意味着, 企业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来自学校的自主行为, 就可能获得更多发展动力。

1.3 校企合作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性

校企合作的目的有所创新, 除了输送人才之外, 合作的视线逐渐转向技术研发, 这是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的主要趋势;另外, 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对学校进行投资, 实际上是以企业利润向社会进行回报的过程, 相对于公益事业和参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学校投资形式进行的社会回报更长效;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能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设备、环境资源, 能够提高办学力量, 而企业也因为教育力量的参与, 在企业形象建设方面获得更多的文化支持。由此可见, 只要有合适的校企合作策略, 学校和企业都能够在合作的道路上充分发展起来。

2 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策略

2.1 从利益满足的角度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为了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开放式的发展,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 都必须深刻理解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方利益, 从利益满足的角度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首先学校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促合作”的观念, 立足于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岗位需要进行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 如医药学院的应该按照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 设置与生物医药相关的专业, 并且以医药公司岗位需求为基础, 进行操作性更强课程设置。

以企业发展规划以及岗位需要设置的专业和课程, 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利益, 也使学生具备更多适合于未来职业需要的能力, 实际上是实现了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的满足;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和实训教育, 应该以地区行业发展特点以及相关专业科技产品的发展特征为基础进行调整, 实训带领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个人教育水平也应该随之改进。

其次, 企业要树立“以支持促合作, 以合作求利益”的观念, 以医药企业为例, 可以将废旧设备送给学校, 并且派遣优秀的员工进入医药学校讲课, 带领学生熟悉医药设备使用技术, 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日常工作环节。这些深度合作的策略不仅能够使企业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还能够有效提高潜在员工的职业能力, 能够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利益的完美实现。

2.2 健全校企合作交流制度

(1) 要健全企业调研交流制度, 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 及时了解用人部门的意见, 以便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提高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 (2) 要健全师资互聘制度。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 教师的知识更新、技能水平、对企业的了解深度、对人才技术和素质的准确把握等均要求教师与企业有深度的良好沟通。 (3) 健全顶岗实习制度。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普遍遵循实践成才、师带徒传承隐性经验、岗位实践掌握默会知识等渐进成才规律。学生的技能形成源自于训练, 尤其是顶岗实习, 没有企业的支持, 学生就失去了技术技能真实训练的基础, 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无异于一句空话。 (4) 要健全利益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保护机制是对双方合法利益的保护, 当一方利益受损时, 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得到补偿, 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是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校企双方必须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利益诉求平台, 让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通过规范化的、公开的渠道, 传达至对方的决策机构。

2.3 以文化建设为基础进行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模式存在很大的共性, 即以学校社团活动开展为主线, 以辅导员为主力, 以学校任课教师为助力, 建立起一个成系统的文化建设结构;而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则因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别, 而且大多数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办学能力提升并满足企业形象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以文化建设为基础进行校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无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职责, 即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提供职位均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二者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目标, 都应该是以服务社会为前提的。其次, 学校和企业应该重视在文化建设方法上进行融合, 学校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激励机制引入进来, 在学校设定与“职业”相关的奖学金机制, 如给已经毕业而在合作企业有建树的学生额外颁发奖学金, 使在读学生领悟到学校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延伸;企业也可以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社团组织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2.4 以“办学”为产业进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新环境给了企业开发新的产业模式的机遇和空间, 无论从国外的“开放自主创新”角度进行校企合作背景入手, 还是从符合中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开放、自主、创新背景为基础进行企业发展的规划探讨, 都不难发现, 学校具备的强大科研资源能够提供给企业的创新力量以及发展可能性, 远超过企业自身在行业内通过加强员工职业能力、引进高新技术所获得的创新能力。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 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进行开放式的、集约型的经营模式, 即除了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外, 很多集团型企业所涉足的领域还包括金融、房地产等多个行业, 这意味着企业的流动资金是十分紧张的, 如果企业想要利用较少的资金, 获得较大的创新力量支持, 那么, 将“办学”作为产业的一种形式进行投资是十分明智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从已经开展起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寻找那些值得投资的学校资源, 不仅包括对人力资源储备的投资, 还包括对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新的投资, 如投资学校的金融专业, 以企业金融发展目标为师生学习或者进行研究的项目内容, 将学校研究的结果进行小范围实验, 如果效果较好, 就聘任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企业的“投资顾问”;第二, 以企业发展规划中的某一项为内容, 寻找相关的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等进行合作, 如传媒企业或者经纪公司寻找影视类学校或其他高校的音乐、话剧社团合作, 通过较低的成本达到企业经营目的, 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自我培训的场所。

3 校企合作策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自主、创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策略的实施, 固然会为学校和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但是, 校企合作所得到的“产品”归属权问题始终是需要注意的, 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一项研究结果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会超过企业和学校的预期, 为了避免在所有权和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 启用合同制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合作产出归属问题之外, 责任分配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 无论是进行科研还是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都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 尽量使责权平衡, 共同承担风险, 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开放、自主、创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将会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使企业发展的动力更充足, 而学校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合作, 为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成才寻获更多资源。相信通过一系列符合新背景的校企合作策略的实施, 校企合作最终能够成就企业和学校互利、共生、双赢的发展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对开放、自主、创新的校企合作背景进行了阐述, 说明校企合作的发展特点, 提出探讨校企合作策略的必要性;接着以新型的校企合作背景为基础, 进行了校企合作策略的探讨;最后对校企合作策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本文能够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背景,校企合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吕璞.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C].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2.

[2]邓琼.浅析开放式自主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模型[J].时代教育, 2015 (01) .

[3]林莉.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与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2 (10) .

[4]李业丰.小企鹅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僧策略[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9

传统的实验模式内容简单、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特别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难以达到学员独立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状况,为学员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与空间,发挥创新积极性和培养独立实践能力,进而成长为适应新军事变革、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1 改革措施

1.1 采用开放式运行方式

开放实验模式打破了以往的统一班级、统一时间的上课模式,采用预约开放的形式,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网上公布开放时间和指导教员;

(2)学员网上预约;

(3)学员按约定时间到实验室签到,进行实验;

(4)教员指导实验过程;

(5)学员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6)教员考核成绩。

实验教员提前在网上公布实验开放时间、开放内容、指导教员;学员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实验项目、指导教员;学员按约定时间到实验室签到,开始实验;教员对实验稍作提示,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后,学员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教员检查实验数据,学员整理好仪器和做完卫生离开教室;学员课后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将实验报告交至教员;教员评定实验报告和操作的综合成绩。

1.2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1)学员自主设计试验项目。学员真正融入到开放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并独立掌控实验过程,是开放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自主设计型实验,实验教员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学员提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和方法、所需实验仪器与设备、实验内容和步骤),拟订实验结果记录表(实验报告),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组合成能完成试验项目的实验系统。指导教员只对实验设计作审查、对过程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作评定。

(2)学员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开放实验教学中,提倡学员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只需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所有规定的实验项目。利用学员网上预约实验系统,通过网上提前预约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学员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和自身的时间安排,随时进行网上预约,对于学员自主确立的实验方案或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员提出申请,再确定预约时间。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实验,增加了学员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员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3)学员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学员自主实验能力是学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去探索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要求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既掌握理论知识,又亲身参加实验操作,既做实验又写实验报告,既有想法又有实践,手脑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发挥学员的自主作用,做好实验安排,放手让学员自主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员自主创新能力。

1.3 创新实验考核办法

全面、正确、合理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作风和科研态度。基础实验开放式教学建立了多重实验考核体系,将学员的考评体系定位在综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上,使考评分数更能反映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体现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体系包括预习实验考核、实验过程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交流考核等,其中实验预习包括预习报告和口头提问;实验过程考核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学员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验证理论知识,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实施,锻炼创新思维,实验结束后,学员可选择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是针对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内容或实验结果,通过交流讨论,学员能够及时了解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增强学员进行探索的欲望。同时增加学员平时自主创新实验在考核中的比重,学员在开放实验室所做的实验或参加研究项目,须向实验教员提供实验报告或论文,作为他们开放实验考核依据。

2 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于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整个军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基础实验开放教学过程中,应合理配置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创新开放实验考核办法,挖掘实验室自身潜力,实践证明,基础实验开放式教学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显著的成绩,学员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和提高,使创新人才得到激励和发现,从而更加有利于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基础实验教学对于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整个军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创新开放实验考核办法等做法,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从而更加有利于军校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朝建.论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10

所谓创新政策,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了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增加创新数量而采取的公共政策的总和, 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创新提高该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这两者本身就足以为政府为了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保持并实现适当的创新水平而进行干预提供了正当的理由。但是对于创新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许多国际性机构和组织的研究表明, 政府创新政策的干预既是必要的又是危险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干预往往会与市场的自由配置发生冲突。

阿罗 (arrow) [1]认为, 导致资源在研究开发之间不良配置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 由于溢出效应 (spillover effect) 使研究开发的社会收益超过私人收益, 这样会造成私人部门在研究开发活动方面的投资低于社会期望的水平;Edquist[2]指出, 创新政策的依据应该是政府和公共机构必须在能力去解决和缓解在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目标的前提下, 才去利用创新政策来干预市场, 即用市场力量不能自动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的存在, 是政府进行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并且, 在现有的大多文献[3,4,5,6]中, 基本上都是考虑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战略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影响。

从表1和表2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 国内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仅占GDP的0.6%, 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2.3%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1%;同时, 大量的R&D经费投入实验发展阶段, 忽略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由于各种溢出效应 (包括知识、人力资本等等) 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影响将减少企业在R&D方面的投资, 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战略方面宁可采用模仿创新战略而不是自主创新战略。R&D活动按研究类型可以分为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和实验发展研究阶段, 基础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如果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依靠私人部门进行投资, 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不足;同时, 实验发展阶段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吸引大量的私人部门进行投资, 如果政府大量投资实验发展, 会降低实验发展阶段的投资回报率, 挤出部分私人部门的投资, 甚至会打击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更倾向于将R&D经费投入到实验发展研究阶段而很少投入到具有较强溢出效应的基础研究阶段。

本文则是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和政府同企业家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 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家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的演化规律及创新政策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和“挤出”效应。提出政府的创新政策应该侧重于激励企业更多的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同时调整投资结构, 更多得将R&D经费投入到溢出效应较强的基础研究阶段。

2 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

古典博弈论[7]在理性基础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完全理性”的假设, 不仅要求参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还要求他们在博弈环境中遇有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这不仅要求他们自身有完美的理性, 还要求人们相互信任双方的理性, 这种完全理性假设与现实世界不符;而演化博弈理论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 用群体来代替个体作为局中人, 用群体中选择不同纯策略的个体比率来代替局中人的混合策略, 比古典博弈理论更贴近现实, 更具说服力。

假设市场上有M个相互竞争的企业家面临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创新投资机会, 市场中没有其他企业进入退出, 将这些企业家看作一个种群, 每个企业家都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假设在t时期, 市场中自主创新的企业家比例为p, 模仿创新的企业家比例为1-p, 则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个数m=M*p, 假设企业家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为y (m) , 可以获得的收益为R1, 失败的企业损失的成本为C (C>0) , 而模仿创新的企业可以得到稳定的收益为R2 (R1>R2) 。

可以得到, 在投资自主创新中成功的企业家获得的总收益R=R1* (M*P) *Y (m) , 由于知识、技术等具有溢出效应, 随着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个体的增多, 能够成功的企业家个体的数量是增多的, 总收益R是逐渐增加的, 但是如果对同一个项目连续追加投资, 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而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undefined, 可以假设R=R1*m*y (m) =R1* (-am2+bm) (0

从整个企业家群体来看, 具有有限理性的企业家个体进行创新决策的选择可以视为一个概率事件, 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 企业家个体不仅会考虑企业自身的特性, 还会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决策。企业家个体之间通过相互观察, 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创新战略, 最后演化为一个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

企业家进行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1=R1*y-E (C) * (1-y) =R1*y-C1+C1*y

企业家进行模仿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2=R2

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E0=p*E1+ (1-p) *E2=p* (R1*y-C1+C1*y) + (1-p) *R2

根据复制者复制动态方程, 可得:

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p=0, 或undefined或p=1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增,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减,

所以, undefined是演化稳定策略。

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政府若要想鼓励自主创新, 也就是提高自主创新企业家的比例p, 可以通过:

①提高R1, 政府可以通过奖励自主创新成功的企业来提高成功企业的收益, 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②降低R2,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督机制, 保护知识产权, 使模仿创新的利润降低;

③降低C, 政府可以通过成立创业风险基金或补贴自主创新的企业, 使企业失败时的损失降低;并且可以通过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和法律制度, 来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的能力。

3 政府同企业家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

同基础研究阶段相比, 实验发展阶段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政府大量投资实验发展阶段的创新研究, 会降低实验发展阶段的投资回报率, 挤出部分私人部门的投资, 从而并没有达到提高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上个模型假设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在市场中插入政府对实验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投资, 假设政府投资的研发能力相当于N个企业家个体的投资, 从而将企业家和政府分别看作两个不同种群, 将政府投资实力看作N个企业家个体。在这里, 选择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的数量n=M*p+N m′=M*p+N, 则参加自主创新的企业家成功的概率y′ (m′) =-am′+b (见表4) 。

从整个企业家群体来看, 企业家个体进行创新决策选择时, 不仅会考虑企业自身的特性, 还要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决策。企业家个体之间相互不断的观察和学习, 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创新战略, 最后演化为一个稳定均衡状态。

企业家进行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1=R1*y′-E (C) * (1-y′) =R1*y′-C1+C1*y′

企业家进行模仿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2=R2

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E′0=p*E′1+ (1-p) *E′2=p* (R1*y′-C1+C1*y′) + (1-p) *R2

根据复制者复制动态方程, 可得:

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或p=1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增,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减,

所以, undefined是演化稳定策略。

同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中得到的p值相比较, 可以发现, 由于政府对实验发展阶段的自主创新进行投资, 企业家对自主创新投资的比例p值从undefined减少到undefined, 减少的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好等于政府投资的研发能力, 政府的投资将企业的投资部分挤出, 从而并没有提高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4 结束语

政府的创新政策不仅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来激励企业家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提高创新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增加创新数量, 最终实现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 政府应该调整R&D的投资结构, 更多的将R&D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阶段, 减少对企业投资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ARROW K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155-173.

[2]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1002-1037.

[3]陈功玉, 闵晓平.研究开发投入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5) :107-110.

[4]SEGERSTROM P S.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1991, 99:807-827.

[5]MUNIAGURRIA M E, SINGH N.Foreign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R&D polic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7, 38:405-430.

[6]CHENG L K, TAO ZHIGANG.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ies on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The role of R&D technology in growth model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9, 40:187-207.

上一篇:珍贵用材树种下一篇:可编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