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开放式创新

2024-06-05

走进开放式创新(精选三篇)

走进开放式创新 篇1

一、情境交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开放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建立开放的系统,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进入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的准备状态。例如:我在“意识的本质”的教学中, 一开始就投影成语“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 对于这两个成语, 学生们相当熟悉, 但他们有的含有疑问:在政治课上出示语文方面的知识, 老师怎么啦?在这种情况下, 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动物能“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吗?为什么?让他们讨论, 以此引入“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哲学命题。由于学生讨论时相当热烈, 踊跃举手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

二、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高二的哲学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一般比较抽象, 理解起来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 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例如:在讲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 我出示了一个旅游公司的广告图片, 大致内容是:你只要花费1美元就能周游世界。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相信吗?一下子课堂就沸腾了, 通过讨论, 使学生对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的哲学观点有了感性的、具体的认识。再如, 在讲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专题时, 我借用了多媒体的多功能手段, 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 运用蒙太奇手法向同学展示了我国在民族问题的处理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图片……展现我国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真正感受到了要坚定党的民族政策和制度, 深化了爱国主义情感。

三、知情意行, 德育渗透

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培育, 特别是社会主流思想的渗透,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单纯为教知识而教政治, 忽视思想教育, 就失去了政治课应有的地位。

如在讲“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一专题时, 我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书籍, 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 归纳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 并自然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课堂上播放课前收集的一系列图片, 在“好一个中国大舞台, 五千年龙腾虎跃演不衰;好一个中国大舞台, 直演得五洲瞩目齐喝彩”的歌词伴随中展现中国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成就, 此时教师和学生的内心都受到了震撼!

四、开放式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开放不等于放任自流, 而是一种和谐、融洽的自主性学习氛围。教学中, 如果我们老师课前不做充分准备, 又缺少对学生调控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讲到哪儿就是哪儿, 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 将会导致课堂上学习的无序, 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所以, 开放式教学应是一种有序教学, 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中介, 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活动的过程。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构中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的积极发挥, 教师的种种努力都不可能体现应有的效果。但在课堂上, 在很多时候, 它还只是一句口号, 小组合作只是高耗低效形式化, 探索研究缺少思维挑战, 从而造成了一种“假主体行为”。

(3) 围绕教学目标, 切忌只追求形式的花哨。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新课程, 应当遵从简约的原则, 不必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时髦”而盲目攀升档次。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情况看, 如果用投影就够了, 那就不必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不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 思想政治课进行开放式教学, 不管是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还是其他方面的开放, 都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 都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能让每个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开放式讲座走进中央机关 篇2

“子曰:君子不器。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国学经典《论语》导读讲座快结束时,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从为人之道、为政之道方面,给中央机关的公务员们讲授了《论语》中的这一段。

2006年11月5日上午,50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聚集在外交学院,聆听了国学系列的首场讲座。国学系列讲座是机关青年系列知识名家讲座的第八个系列,而这一天的讲座恰好是这个自2002年底启动的讲座的第一百讲。

这项在过去四年中默默进行的系列讲座,主要面向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公务员,由团工委、青联主办,部门机关团委和国青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

讲座一结束,许多听众就把钱逊教授团团围住,提出一串串疑问,有的还拿着书请钱教授签名。

钱逊曾经给中央政治局领导作过讲座,也曾走进监狱给犯人讲课,这次面对青年公务员一连讲了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我就是把自己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思考说出来,只要能调动起他们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就值了。”

在讲座现场,钱逊还看到了发改委、交通部、商务部等部委的机关党委负责人。

坐在听众席里,记者看到不少听众都认真地做着笔记,有的还带来《论语》边听边画,听众里不乏慕名而来的老者、陪着高中生的家长和以听讲座为约会内容的青年恋人。

工委机关最有号召力的品牌讲座

2002年,中央高层和政治局领导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在这个大氛围下,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提高青年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历史系列知识名家讲座由此启动。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献甫是系列讲座的设计者。“对成长中的青年同志来说,学习是力量之源。按照国家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中央国家机关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12讲的历史系列受到广泛好评,随后又举办了经济、管理、法律、哲学、国际问题、社会学、国学等七个系列讲座,这些讲座的选题往往从时代关注、青年关切的角度切入,听众从最初的不到100人稳定在每次的两三百人。很快,心理学系列讲座也将推出。

现在,青年系列知识名家讲座成了工委机关内部受众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品牌讲座。

四年来,臧献甫每周一都要拿到前一天讲座的录音带,在上下班的路上反复听。“听一讲有收获,听一个系列有收益。”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培训原来强调提高素质,现在还要提高能力,各方面知识广泛融合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青年干部要通过思考难题,提高工作能力。”

在2006年9月结束的社会学系列里,作为压轴一讲,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郑杭生接到了“命题作文”——介绍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国家政策制定、监督和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调整思想观念跟上前沿,这很关键。”他这样告诉记者。

讲座后,不少听众打电话给郑杭生,“有的人把非政府组织当做反政府组织,有些人观念不清楚,对我们国家的某些负面现象反应还很激烈,在互动交流中,我才知道他们的具体问题在哪儿,看来介绍如何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的讲座还是很切中实际的。”他说。

承办社会学系列讲座的是民政部直属机关团委,团委书记吕晓莉说:“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干部队伍,队伍建设和国家建设是什么关系,这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术无禁区

“我们的固定听众队伍有300来人,国际问题讲座时有一次后面坐了六七位部长。”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刘涛说,讲座不一定是最好的形式,但是最容易进入的方式,“我们就是要引导大家回归原典,通过读书读文章丰富思想,对各种说法有自己的判断。我看很多文章还没有一个文件长呢。”

系列讲座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每年举办两个系列,一个侧重理论,一个侧重现实。一个系列推出后,每周日上午讲一次。

中央机关工委处长郭建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确定系列讲座主题时,先通过问卷、现场咨询等方式征求听众的意见,然后再到高校、研究机构、培训机构中咨询,确定每一讲的题目和讲课老师。

“国家机关是权力部门,青年公务员处在政策制定和调研的前沿,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情和态度,会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大多数专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他们,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国青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训部主任张鹏说。

“年轻人不光在知识层面上有追求,在精神层次上也有追求,哲学讲座就证明了这一点。”国土资源部团委书记胡善顺感触颇深,承办哲学系列讲座时,国土资源部可容纳400人的礼堂场场爆满,组织者不得不增办了4讲,这种情况是他们原本没想到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教授讲《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时,听众提出的现实问题都相当尖锐,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研究员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观》,大家都说特别带劲儿。”

在过去的100讲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社科院、中科院的100位专家学者登上讲台,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从最开始的历史讲座起,我们就避开讲常识、讲党史,我们的题目都是针对青年的口味,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对制度执行有所帮助。”郭建军强调。

在系列讲座的主讲者名单中,记者还看到了李银河等研究者的名字。“他们在性别社会学和世界法系领域是一流的学者,我们这个讲座是开放式的,和而不同,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公务员知识层次较高,他们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学术无禁区,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讲座给他们一些刺激,引起大家的思考。”郭建军说。

讲座内容将成书

曾在系列讲座中登台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应松年都认为,知识讲座以学科设系列,对青年公务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很有效果,“我们就是要讲他们最关心、能想到但又不知道的问题,他们都听得很认真。”

民政部不少人都会提前向吕晓莉索要课程表和听课票证,一些没能赶上讲座的人也会向她借录音录像资料。“在整个中央国家机关的范围内做系列讲座,等于是开辟了一块新的根据地,我们部长都会亲自来听,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以文件的形式把社会学专家系列讲座列为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的内容。”吕晓莉说。

“以前虽然学习工作经常提,但也有推不动的时候,现在自己部委主办讲座,其他部门很多年轻人风雨无阻地来学习,对本部门的青年干部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告诉记者。

走进开放课堂体验学习快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式,体验,教师角色

如今,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 开放性的课堂正日益走进校园, 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突破。但调查显示, 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严重的走形式现象。老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 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 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特色少。那么, 如何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开放式教学的首要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首先要改变原先一贯严肃的作风, 露出真实、亲切的微笑, 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这样, 很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 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一个障碍, 这就是对权威的崇拜。不少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家长那里得到了这样的观念:要听老师的话, 教师就是“圣人”。因为有了对教师权威的崇拜, 学生在学校中便是服从、模仿、被动接受, 在其内心便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一旦打破这种崇拜, 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贯以“知识权威”自居, 向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去解答, 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不到发展, 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也就无法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而开放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教师随时都要以“应战者”角色来应对, 和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这样, 学生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条件下, 自主地学习, 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随时以学生的眼光观察、思考,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教师不仅是良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

二、实施互动教学, 是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学生一味地埋头记笔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长篇大论而处于不思考、不争论的状态中。互动式教学法就是要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灌输, 而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

(1) 教师在课前就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 学会针对性思考问题。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也会有所发现, 有所疑问, 这就促使了教师在备课中会更仔细、更深入,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 学生会带着自己的发现去积极地探索学习, 促使他们充满兴趣, 精力集中, 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互动。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用文本、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刺激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同时活动,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引导他们去听、去看、去嗅、去思……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善于运用自主表演法。把表演引入课堂, 是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如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 为了方便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站起来读或者在教室里手捧着书本走动诵读, 甚至边读边演等。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意识, 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环节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息息相通, 俗话说“实践出真理”。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变成自己的财富。因此, 语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实践,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并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 进行调查、参观……倘若老是把教学过程局限在教室里, 或禁锢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 是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 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 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篇章是关于自然界或动植物描写, 像古诗《咏柳》《春日》, 课文《荷花》《翠鸟》等, 教师完全可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 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垂柳, 去看荷花, 去看小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上一篇:口腔功能下一篇:介入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