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思维

2024-05-28

大学生创新思维(精选十篇)

大学生创新思维 篇1

一、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立性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感到比较机械呆板的章节。教师若在教学中适当地启发学生展开发散思维, 从各种角度、各种方向去观察、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扩充思维领域, 增加思维的机遇,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已知tanα=-5, 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分析一:所求三角函数值的角度是已知三角函数值角度的2倍, 先由同角关系求出sinα、cosα, 再由二倍角公式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解法一:∵tanα=-5﹤0, ∴α是第二象限角或是第四象限角。

分析二:先用二倍角公式求出tan2α的值, 再由同角关系求出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tana=-5﹤-1﹤0,

由图1正切函数图像知α的范围:

即2α是第三象限角, 由倍角公式得

方法二的解, 培养了学生认真解决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消除了学生由来确定2α的范围的模糊认识。

分析三:由二倍角公式、同角关系, 将所求的三角函数值都转化用tanα式子表示。

解法三:。 (万能公式)

通过多析多解, 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不仅优化了解题思路,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独创性、变异性思维,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通过一题多变解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广阔性

在教学中, 知识的传授是基础, 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因此, 教师应从“善教”与“会学”上努力, 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在乐中学会, 在不教时会学, 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很有好处。

例如教师讲析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I2, 求经过圆上一点M (x0, y0) 的切线方程?”后启发学生:如图2, M (x0, y0) 是圆 (x-a) 2+ (y-b) 2=I2上一点, 如何求过M点的切线呢?

学生分析:此题关键是确定直线PM的斜率, Kpm知道了, 切线的斜率就解决了。由点斜式便可求出切线方程。

又因为两直线的斜率积等于-1, 是两直线垂直的必要条件, 故对加以讨论。

(1) 当Kpm不存在圯切线的斜率K=0, 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是Y=Y。 (2) 当Kpm=0圯切线的斜率不存在, 切线方程为:X=X。 (3) 当Kpm存在且不等于零圯切线的斜率, 切线方程为:

学生思维转化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新的课题, 学生的口味该调一调, 为此教师又导出新的思维方式:

如图3, 已知圆 (x-a) 2+ (y-b) 2=I2的切线斜率为K1, 切线的方程如何求呢?

学生分析:所求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1x+b, 此题关键转到了b上。又由切线性质知,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即d=r, 从中求得b, 或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只有一个交点, 解方程组:

令驻=0求出b1, 切线方程便可以求出。此题也可设出切点M (x0, y0) , 求切线方程。

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篇2

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本科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本科生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本科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大学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笔者结合学习体会,从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价值取向,主体地位的确立,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术活动等角度探讨该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培养自己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

一、确立起创造财富的价值取向。



 在国家人才体系中,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人才,其任务是创造新知识,创造新财富。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热衷于在政府机关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部门工作。有人这样形容,报考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中“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据10月30日《工人日报》报道)。当下社会的公务员热,正折射着如今社会某种创富能力的衰退,因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勿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结果。

 如果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毕业后,考虑的不是在研究所、it公司等科研生产等创造财富和知识领域工作,而是削尖了脑袋往政府部门钻,可见他们读本科生的目的只是为了日后谋到一份公务员的职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理智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慵懒、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从容镇定地去追寻计算机理论发展的坚实足迹,从欧拉,费马,高斯,康托,图灵等巨匠那里寻找方法论的珠宝。





二、恢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 创新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本科生教育中,本科生到底是不是培养关系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应该给予哪种意义上的界定?比如说,教育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回答是肯定的,本科生当然是教育关系的主体。在教学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尽一致。在法律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我们把本科生当“生物”,大学生学习过程则应该是生物生长的过程,大学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生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如果是动物应该允许他长成老虎,也应该允许他长成猴子,因为老虎有老虎的威猛,猴子有猴子的机智;如果他是植物的,应

该允许他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也应该允许他长成一朵艳丽的奇葩,供人欣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允许其生长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满足。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具有这样的地位,就是恢复了他的主体地位。



三、重视大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



 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计算机学科和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为深刻与广泛。世界许多重大计算机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的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任。要达此目的,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必须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培养中打下较好的交叉学科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研究的本科生应重视从其他学科吸收营养:





1、科学哲学。

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是一门教你如何“钓鱼”的学科,在一切科学研究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古今科研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集大成者,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科学哲学最需要的是领会与总结,它的思想与启示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



2、重视数学理论的学习。

 理解康托集合论,矩阵方法,离散结构,图论方法,群论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些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启示和方法引导。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学了一门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这门理论有什么作用,那么你的理论就白学了。所以,学习任何理论之前,先问自己: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如何用?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你才会真正地学到东西。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应学会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



3、重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 经济学是社会学科中最独特、最富有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因为经济学同时跨越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种文化”,正如P.A.Samuelson所说:“它是一门把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人文方面的诗意兼济一身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活跃思维,它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现代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实践需要大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C.H.Papadimitriou认为,如果计算机科学理论的下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Internet,那么博弈理论和数量经济学将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他在互联网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和市场机制,成功解决了网络资源的分配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次,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最终要应用于社会。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经济

学理论,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社会的需求,从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成果最后也要转为产品进入市场。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应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大胆创新,并且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最终转换为生产力。





4、清晰了解计算机学科和信息类学科的关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三个二级学科。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信息类学科的知识。当前IT领域的许多创新点处在这些学科的交叉点,如3G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无线移动的技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从事电信领域的研究者纷纷涉足计算机软件,网络的研究。可见,我们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也应开阔视野,以创新的勇气,大胆踏入电信等领域的研究。





四、开展研究学术报告活动以端正大学生学术态度,激发创新精神。

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想先在学校缓冲一下,于是边搞副业边学习,真正热爱所选专业,潜心钻研业务的人不多,加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部分大学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科研精力投入很不够。这就使得本科生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本科生教育的培养对象所应有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开展本科生学术报告活动不仅有利于端正本科生正确的学术态度,也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增加对科研精力的投入,激发创新精神。



 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学术报告活动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通过学术报告活动与同学、导师切磋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避免由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个人固有的框架,萌发创新思想。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通过经常性的学术报告,每个大学生不仅可以与自己的老师保持定期的直接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班中包括老师和同学的所有同行方便地进行直接交流;能不能经常做出有水平的报告,可以直接反映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这本身便是对每个大学生的一种压力,也是无形的竞争机制。大学生的某一论文或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攻坚,讨论,难点突破,到成果正确性的确认和成果的完善,都与学术报告活动直接相关。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生长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并经常作报告,是帮助他们出高水平论文的有效机制。

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和生力军,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科研活动的性质和类型,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学校和老师应当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

赏识学生创新思维 篇3

欣赏学生一切好奇与想象

创新思维是课堂生成的核心,课堂生成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日常英语课堂通过转型学教模式、变革学教形式、营造学教氛围,在师生民主平等、学教合作互助的交集中,生发出创新思维的新境界和课堂生成的新景观。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教师课前备课设计的全部演绎,即简单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而是顺势而为的动态生成过程,其间有师生教学间知识群落的传递、消化、吸收,也有师生互动互学中对知识群落的再生长和再建构。学生所产生的有价值的“高见”和“问题”,往往成为了课堂教学可遇不可求的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勇于蹲下身子、敢于放下架子,欣赏学生的一切好奇与想象,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信息,活化运用,引导成为学生素养潜能激发和创新能力张扬的契机。事实上,一节课的精彩绽放点往往源于学生的自我超越和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所产生的生成效应。

创新思维,课堂生成的核心

人类思维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决定了人们活动的定性与变量。常规思维沿袭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非常规思维则是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违反常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以常规思维占主导,其优势为比较经济、有序,但其墨守成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则是很好的弥补,尤其是一些貌似无头绪却隐含着无限创新的问题群。例如,苏教版年津英语4B Unit 6 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如果停留于教材,学生的思维就限于食品与水果。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引导,就如点燃创新思维火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各自最喜爱的人物、学科、动物、玩具、衣服、颜色等。教学中,孩子们的对话内容内容丰富多元,完全超越教学文本材料,明显地刻着非常规思维的烙印,呈现出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生成妙境。

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和对常规的突破,由于这种“非常规思维能力”基于教材,源于创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它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邻近发展区”,成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力生长点。作为课堂生成核心动力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在邻近发展区里的创新能量。

学教生成,创新思维的磁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言而喻,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的起始阶段。而生成则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交互作用以及师生互动中,超出预设方案的新情况和新境界。即学教生成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在适当的条件下,学教生成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例如,在教学“Family tree”时,某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人物图片说:“Who's the man?”一学生回答:“He's father and grandpa.”问题出现:一个“他”是he,那么两个怎么说呢?老师针对问题借助手势引导:“Is it right?”马上有同学纠正:“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课堂中不经意的错误小插曲,生成了别开洞天的大智慧。甚而有之,一个学生竟然提出回答“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也不正确,老师问的是Who's the man?而回答 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对吗?”多么有思辨的问题啊。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也向师生提出了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耀。课堂上众说纷纭,创新的智慧在碰撞,最终产生“He's father,and he's grandpa.”这种不曾学过但却意会的自然生成,课堂闪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当然,创新思维若离开课堂生成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绝非学生鹦鹉学舌的训练场,教学过程绝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之话的走秀过程。所以,创新思维磁场下的课堂生成,不仅鼓励学生质疑书本、同学、老师,更鼓励有创新烙印的超越,赏识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例如,同样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英语4B Unit 6 read and write 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时,教师可以在示范model的基础上提供对话的逻辑框架:“What's your favourite…?——I like… They're…——But I don't like… They're…”然后,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填空替换,形成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对话语料。很多学生突破了课本常规思维的定式,围绕重点句式进行了举一反三的改编,其生成精彩不言而喻。

架构创新生成通道

创新是思维的高层品质。创新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课堂生成是师生教学互动中的产物,生成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从这意义上讲,生成与创新是命脉相连、互相依存的。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内外打通,主动建构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论视角,着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决定必须转型教学模式 遵循《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习得,其最终目标是能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正确、灵活、得体的运用,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包括在一定语言情境中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多元语言素养的整体考量,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具体关照。这就需要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以激发并维护每个学生英语学习情感为本,培植成就感,扶助每个学生搭建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由此,英语教学要从“接受模式”到“互动模式”的转型,增强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便之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endprint

如教学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思路自编“M & S”游戏,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S”类词汇,如apple,orange,etc,得出其“M”是fruit。以此类推,通过复习English,Chinese,etc;bird,cat,etc;red,white,etc;skirt,jacket,etc.等各类词语,为后面创新的延伸拓展提供了预设的依据,拓宽了创新思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学语料循序渐进,从“A:What's your fvourite…?”“B:I like…,because…”到“B:I like…But I don't like…,because…”教师都是在自然的对话中示范model,而后自然提供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互动交流时空,语言操练组织形式多元展开,从个人自述到同桌对话到小组分享到最后自由式的访问调查,学生从文本中走出,真实走进生活,在贴地而行的实践中创新思维火花,精彩生成不断。

体验得滋味,变革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习得规律,他们既会是争强好胜的竞争对手,又会是互通有无的合作伙伴。这角色的转换全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终师生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通有无,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成果,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提升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综合素养。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迸发于互相间的你追我赶,需要教师的睿智引导、循循善诱,这其中教师的拿捏至关重要。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让小组成员充分分享讨论,创设民主宽松的合作氛围,提供给学生弹性空间,自主选择任务,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其间,学生的分享交流,让学习共同体成员获得了知识经验,同时,在交往竞赛中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新的生成,学习成效完全高出目标要求,课堂精彩不期而遇。

创造机会,预约精彩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境界,其核心要素即思维的创新意识、勇气、习惯和品质都是对创新历程的一种经验累积,绝非停留于对创新目标的简单追求和创新成果的直接获得。基于创新思维综合经验的累积,要求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应是民主的、尊重的,只有教师赏识的视角才能激发学生有勇气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发问、寻问空间,并及时给予肯定,引导推进思索,在寻求思维碰撞互动中最终生成精彩。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是赏识的,心是平等的,尊重和相信学生,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任何困惑,让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才能为课堂的创新生成创造机会,预约精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生成是多元的,随时需要自由呼吸弹性、灵动的思维氧分,悦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信息;课堂生成不能固于预设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需要激发与呵护每个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师生个体的生命活力,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促成三维目标的融合,真正让每节课成为创新与生成的融通旅程,使学与教呈现出别样精彩。

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4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 “教师不是实验者, 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也不是天生具有创新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育, 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培养兴趣, 鼓励创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使学生对创新兴趣浓厚, 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那么, 他们会在作文中力排思维定势的干扰, 而“惟陈言之务去”, 发人之所未发。为此, 我常常用古今大手笔们的“求异”名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是《凉州词》, 写征人之怨, 为何在王之涣笔下是“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王翰笔下则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同是论宽容:为何上世纪三十年代, 鲁迅高扬起“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旗帜, 而八十年代, 王蒙新翻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论调? 学生兴趣盎然, 深刻认识到:只有创新, 才使这些作品异曲同工。我对他们作文中的创新因素大加肯定, 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比如一次题为《关怀》的作文, 一般学生只是写得到社会、学校或家庭的关怀而倍加感激, 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 写某老师对他的畸形关怀造成了他与同学间的一堵高墙, 因而他疾呼:“老师, 您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同学吧, 我不需要您的这等关怀! ”我视此为珍宝, 在作文讲评中大加赞赏,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 启迪创新

富于思考性的作文题可以启迪学生创新。因此, 命题须求活、求新、求变, 使学生感到既有“镣铐”在身, 又有较大空间“跳舞”。这样, 才能创设创新情境, 而不致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性扼杀在摇篮中。例如, “坚持就是胜利”虽是出自伟人之口的一句名言, 但我不是对它不作条件分析, 绝对肯定或否定, 简单地用它命题, 让学生立论或驳论, 而是用它命意, 给学生划出自拟题目的范围, 留下一片创新的天地。题意是:“‘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在过去一直被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今天有人提出异议, 认为它失之偏颇, 请你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明确, 有具体分析。”

题目一出, 便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从作文中看出, 他们敢闯禁区, 不仅能各抒己见, 而且俱言之成理。或立论:坚持就是胜利, 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如此, 经济建设年代的生产亦如此。或驳论:坚持未必胜利, 它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不过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倘坚持错误必然事与愿违, 不讲求战略撤退会落得个悲惨结局。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作文的主体位置上, 使他们稚嫩的笔锋迸射出创新思维的绚丽火花。

三、指导方法, 引导创新

作文教学需要指导, 但不能越俎代庖。“引而不发, 跃如也。”孔子之言极是。只有恰到火候极有分寸地“引”, 指点方法, 而又能“不发”, 不代为学生立意选材甚至列提纲, 才能将他们导入创新之路。指点哪些方法呢?

1.多维思考 , 推陈出新。 别出心裁的文章均是发散思维的结晶。指导时, 我要求学生对文题多换角度思考, 多方寻求立意的途径; 授予他们对各条思维辐线取舍的十六字策略:平中求奇, 常中求新, 正中求反, 同中求异。譬如《从孔明斩马谡谈起》一文, 学生或从批判马谡的角度讲“骄者必败”的道理, 或从赞美孔明的角度论“执法如山”的精神, 但此二者立意均流于一般化。我启发他们另从批评孔明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 , 他们讨论得出了“任人唯贤”的论点 :与其执法如山于后, 孰若任人唯贤在前? 此可谓独创之见, 令人耳目一新。

2.设疑自答, 问中探新。一篇文章所反映的问题 , 总超出不了这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是三者居其一二, 或是三者尽在其中, 不过侧重有别而已。引导学生质疑, 可教会他们“三步问法”, 开拓思维领域, 探索新的立意。例如写《我懂得了珍惜……》时, 我曾教学生设疑 : (1) 我懂得了珍惜什么? (2) 为什么我懂得了珍惜? (3) 我怎样懂得珍惜的? 此即将思维纵向发散的过程。学生多数能从中刻意探新, 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文章。

3.启动联想, 触发求新。世间的事物都是联系着的。“诗人感物, 联类无穷”。正是凭借联想的纽带, 他们把那些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立意不同凡响。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触发”工夫。作文欲求新, 必须使学生炼就慧眼, 识别事物间质同、意反、神似、相关、形象等诸种联系, 并能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 展开联想, 触类旁通。例如操场旁一株槐树, 秋风掠过, 哗哗作响, 我要求学生触景联想作文, 于是槐树在他们笔下, 或为睥睨一切的战斗者, 或为不甘寂寞的奋斗者, 或为高唱大风的胜利者, 或为哗众取宠的狂妄者, 或为浮躁多疑的庸俗者……都能立意新颖, 不拘旧说。

创新思维与当代大学生论文 篇5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当今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在创新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往往由于受到各种创新思维障碍的影响,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思维

影响因素

培养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二、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按备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高校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在许多方面比传统教材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更新速度仍落后于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中,尤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且教学内容好多脱离实际,没有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和要求来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实验一直是理工科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方式安排、科研条件等原因,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实验是重复教材或讲义上的步骤,没有新意,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学生做的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制约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创新能力。

考试制度的僵化

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考试的方法。现行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上就是逻辑思维强于形象思维。学生只注重学业考试和学分的过关,而忽视了独立探索新知识能力的培养,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授课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有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见,培养教师的创新作风是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另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 2 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2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思想—经典教程 3 百度文库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能力;活动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面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它肩负着学科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任务。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活动课,它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怎样真正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使“活动课”上得生动而有意义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我觉得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等等。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所以,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炼、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涉及“生命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协调、服务意识。指导学生作好充分准备,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全面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认真评价,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注重培养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课特别是活动课也应成为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阵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思想品德教师的神圣职责,让我们积极实践,深刻思考,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而共同奋斗。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能够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就可以使创新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思想品德活动课把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引向了双向或多项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挥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第二中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7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是直觉的判断、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创新性思维对于一切常人来说都是可能产生和可以培养的, 它对数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数学创新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

1. 辩证思维

纵观中学数学内容, 可以聚合为数与形两条主线.数与形是一对对立的统一体.正数与负数.常量和变量、相等与不等、有限和无限、直线和曲线、运动与静止等无不体现着辩证的两个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世界上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和相互转化.因此, 教学时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辨证规律来统帅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例如,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教学时可归纳二次根式的运算归根结底是数的运算.因此, 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均适合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这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于矛盾的特殊性中, 教学时就应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生学习.

2.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多向思维.它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察同一问题的思维, 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或一个方面, 从而获得多种解答或多种基本形式.多向思维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为“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命题角度的集中———集中目标是证题或解题, 解法角度的发散———发散对象是解题方法.而“一题多变”则是命题角度和解法角度两个方面同时发散.因此, “一题多变”的发散性更强,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适时加以运用, 更容易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 以观察和实验、联想与类比以及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数形结合是形象思维的形式之一.

例1一笼中有鸡、兔共60只, 地上共有160只脚, 问兔子和鸡各有多少只?

分析:本例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 但假如学生未学过方程的解法, 他联想到若所有的鸡都单腿独立而所有的兔子双脚站立, 则总腿数为原来一半即80只, 但因总腿数不变且这些鸡的头数等于腿数, 于是80-60=20, 得到兔子单腿站立数即为兔子头数, 剩下的鸡就是40只, 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思路想的新颖独特、别出心裁, 这就是创新性思维.

4. 联想思维

“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 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 就是要进行转化.而联想, 是促进转化的有力杠杆.实践告诉我们,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 如果能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能促进问题的转化, 得到满意的解答.

例2 (1) 三角形三个外角中, 最多有几个锐角? (2) 凸n边形中, 最多有几个锐角?

在解答本例时, 我们分析本例可采用对比联想,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所研究对象的反面, 则易于切中要害. (1) 中研究对象是外角, 转而思考内角, 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 则其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 (2) 中转化为思考外角, 由于n边形外角和360°, 则外角中至多有三个钝角, 因此, 凸n边形的内角中至多有三个锐角.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途径

1. 充分利用探索性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中出现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在给定条件下探索结论, 二是在题设条件下相应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 通过探索和联想,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启迪学生探索的灵感.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利用探索性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或动态型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精神.

2.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从而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只有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来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提问时, 往往会有学生感到紧张、害羞;而有的学生对回答、讨论问题似乎既无兴趣又无责任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努力提高学生的品质.

3. 创设教学情境, 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青少年对事物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 这也是创新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开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提出新问题, 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 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准备课堂教学时, 应从学生角度来分析问题, 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准备, 给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和自己争论, 给他们积极创造自由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切忌让教师固有的结论而有意或无意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1) 教育理念落后。大学创新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的问题, 必须真正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应当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鼓励学生对已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提出异议, 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综合, 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 学生只是满足于接受书本上的知识, 而不去提出怀疑。

(2) 缺乏创新教育环境, 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由于目前持续扩招, 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 致使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 老师上课没有新意, 教学方式落后, 不能与学生参与互动, 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 不能激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兴趣, 致使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 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

(3) 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削弱, 理论脱离实际。教学中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而减少。特别是随着学生数量剧增, 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 不仅许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实践, 有的根本上不了实验课, 学校将实验、学习时间一压再压, 内容一减再减, 要求一再降低, 致使实践性环节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1]。

(4) 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目前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一定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历, 也没有多少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大学任教, 致使许多工科院校教师, 从学校到讲台, 从学生到教师, 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项目的训练, 缺乏工程及生产的实践经历, 加之强调重视学历提高、学术水平提高, 轻视生产实践活动, 致使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学历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导致在讲授专业课时不能引用工程实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 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 只能纸上谈兵。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在工程实践训练中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而且对提高教育质量很不利[2]。

因此, 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使大学教育成为创新人才的基地, 培养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大学生,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思维是主体的行为, 是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 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 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 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 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科学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 科学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严密的逻辑, 保证了思维前后的一致性、连贯性, 从而无矛盾、无谬误。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历史功勋就在于提出了作为正确思维基础的形式逻辑, 而这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正是形式逻辑的最早范例, 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即仿此而写, 许多科学家都是仿此建立自己的科学学科的体系。没有科学思维, 轻则走弯路, 重则入误区, 临深渊, 遭毁灭。科学方法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按照科学思维而付诸实施的行为;显然, 这就有可能保证行为是正确的, 实施是成功的。方法是重要的。“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办事, 总得有方法, 方法体现着知识, 体现着思维, 离开知识与思维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事业的成败最终体现在方法实施的过程中。思维培养是培养创新大学生的关键, 是科技创新的基础[3]。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

(2)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视创造思维的训练及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掌握,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智力科学知识向科学思维的转化, 促进不同维形式和方法的渗透结合,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学习创造力。在课堂中培养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系统的知识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等。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 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态度, 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4) 多向思维的培养。多向思维的培养许多问题, 我们不应该仅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或是满足于学生答案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使学生有兴趣去寻求答案。

(5) 活跃学生的顿悟力。顿悟力是人的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 直接领悟的思维方式。它仿佛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蓦然”猜度到了问题的精要处, 没有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具有直接性、迅速性和猜测性, 但其实是一定程度上逻辑思维的凝练与约略化, 是高度集中地“语言化”“内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

(6) 想象力培养。想象力是当一个人的思维不受某种特定的时空限制时所产生的一种飞跃, 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 或者像托起想象力翅膀的风。

(7) 联想猜测与逻辑构建。人类几千年的探索活动, 汇集成今天这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 不仅创造了各门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体系, 而且形成了科学方法体系, 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进一步探索科学奥秘的税利武器。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 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校所能学到的知识很有限, 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要迅速地弄懂这些新知识、新发现, 掌握这些新技术, 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是很难达到的。联想猜测与逻辑构建思维的培养, 是培养创新大学生重中之重, 也是一个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 是解决实际情景题的必由之路和良好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重科学素质教育, 不要填鸭式地硬塞结论, 要诱导学生重视事物发展与变化的建立过程,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自己作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习惯、方法与能力, 遇到未曾谋面的实际情境题, 才能灵活运用联想猜测与逻辑构建相结合的创新思维方法加以解决, 从混沌的实际情境出发, 经过观察、抽象、概括、提纯而成清晰的物理情景, 再经过逻辑论证或假设猜测, 以及有目的的实验探索, 归纳构建成确定的方法与对策。

摘要:一个国家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基于大学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使大学教育成为创新人才的基地, 本文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黄现青, 高晓平.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 (5) :52-55.

[2]聂伟安, 龙立平, 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作用[J].化工高等教, 2007, (5) :86-88.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 知本求源, 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创新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果表明: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 有一个重要因素, 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 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 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 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可改变其思维结构, 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 新发现。

(一) 利用逆向思维训练, 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模式, 于是形成了定性思维, 对于逆用公式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 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拓展。

(二) 重视公式逆用的教学。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 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体现。因此, 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 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 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 开阔其思维空间。

(三) 加强逆定理的教学。

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 但不一定成立, 经过证明后才可判断其真假。利用逆向思维来寻找逆定理,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逆向变式,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解题过程中, 常用逆向变式设计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能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和研究事物的创新能力, 又能树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意识, 帮助学生全面认清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 从而更新了理念。

二、在数学教学中, 开拓思路, 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 向不同方向, 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 变通, 独特等特征。正如伽利略所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 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通过发散, 养成寻求、探索、变通的创新思维习惯, 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拨开云雾见彩虹”的感觉。当然这种也离不开平时的实践积累, 没有实践积累是不可能一下子能突发奇想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可以通过纵横发散, 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抓住形象, 形成思维突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主要用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形象思维是一种立足观察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 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 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把观念抽象化。形象思维是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连动直觉顿悟, 善于和敢于猜测、设想, 充分重视和加强形象思维的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类比推理, 树立逻辑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无矛盾的、有根有据的思维, 是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知识的内部规律性进行思维。它正确地反映现实, 掌握科学真理。而类比是将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思维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埋下了伏笔。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0

一、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 才会努力去把他做得更好。学生只有对某个学科或某个教师感兴趣, 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努力学好它。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会自然涌现, 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创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已不能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的变革, 新世纪的师者不再是“我讲你听, 我说你做”, 而是指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教与学变成师生互动学习的探究过程。如:除法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 由妈妈分桃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设计兔子妈妈种一棵大萝卜, 准备分给小兔子们吃, 其中一只小灰兔嚷嚷“妈妈我要多吃些”。兔妈妈说“我把整个萝卜平均分成2份, 给你1份吧”, “不行, 不行, 太少了”。“那我把它平均分成4份, 给你2份吧”。“不行不行, 还是太少了”, “那我把它, 平均分成32份, 给你16份吧”, “好, 好, 够了”。听到这, 有部分同学笑起来了。教师因势利导, 问这些同学为什么要笑。学生就会开动脑筋, 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们自己通过画图、折纸等活动, 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 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要经过从分散思维 (求异与创新) 到集中思维 (求同) , 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分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思维是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里,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替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 教学时, 合理地有效地设计好教学过程, 积极有效地思维训练, 概括思维探索答案地方向, 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 而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以形成概念, 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这样, 既使学生掌握了各科知识, 还能学到思维的规则和方法, 逐步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分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成分,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还应当允许学生大胆地去猜想, 有不同的想法, 凭借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完成问题, 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这样, 学生就能在不同的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 我们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 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还要引导学生会学, 主动地学, 创新地学,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学充满探索精神, 教探索, 教猜想, 着力激发学生思维, 自主探索。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它是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 猜想、设想, 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 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 猛然诞生的硕果, 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老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去发展直觉思维。如在学习“约分”时, 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就让学生自己大胆推测, 把变成和它相等, 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然后对学生的推测加以引导, 得出约分的概念, 对于猜错了和猜想不完全的给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的直觉思维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自信心和勇气高涨, 学习兴趣也就更浓。

四、运用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 结论不确定, 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 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 积极参与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感, 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 先猜结论, 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 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 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 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 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 或给出结论, 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 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2、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3、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

摘要:创新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发展直觉思维, 运用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上一篇:改良根治术治疗下一篇:中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