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024-06-08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1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 “教师不是实验者, 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也不是天生具有创新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育, 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培养兴趣, 鼓励创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使学生对创新兴趣浓厚, 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那么, 他们会在作文中力排思维定势的干扰, 而“惟陈言之务去”, 发人之所未发。为此, 我常常用古今大手笔们的“求异”名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是《凉州词》, 写征人之怨, 为何在王之涣笔下是“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王翰笔下则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同是论宽容:为何上世纪三十年代, 鲁迅高扬起“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旗帜, 而八十年代, 王蒙新翻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论调? 学生兴趣盎然, 深刻认识到:只有创新, 才使这些作品异曲同工。我对他们作文中的创新因素大加肯定, 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比如一次题为《关怀》的作文, 一般学生只是写得到社会、学校或家庭的关怀而倍加感激, 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 写某老师对他的畸形关怀造成了他与同学间的一堵高墙, 因而他疾呼:“老师, 您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同学吧, 我不需要您的这等关怀! ”我视此为珍宝, 在作文讲评中大加赞赏,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 启迪创新

富于思考性的作文题可以启迪学生创新。因此, 命题须求活、求新、求变, 使学生感到既有“镣铐”在身, 又有较大空间“跳舞”。这样, 才能创设创新情境, 而不致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性扼杀在摇篮中。例如, “坚持就是胜利”虽是出自伟人之口的一句名言, 但我不是对它不作条件分析, 绝对肯定或否定, 简单地用它命题, 让学生立论或驳论, 而是用它命意, 给学生划出自拟题目的范围, 留下一片创新的天地。题意是:“‘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在过去一直被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今天有人提出异议, 认为它失之偏颇, 请你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明确, 有具体分析。”

题目一出, 便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从作文中看出, 他们敢闯禁区, 不仅能各抒己见, 而且俱言之成理。或立论:坚持就是胜利, 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如此, 经济建设年代的生产亦如此。或驳论:坚持未必胜利, 它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不过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倘坚持错误必然事与愿违, 不讲求战略撤退会落得个悲惨结局。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作文的主体位置上, 使他们稚嫩的笔锋迸射出创新思维的绚丽火花。

三、指导方法, 引导创新

作文教学需要指导, 但不能越俎代庖。“引而不发, 跃如也。”孔子之言极是。只有恰到火候极有分寸地“引”, 指点方法, 而又能“不发”, 不代为学生立意选材甚至列提纲, 才能将他们导入创新之路。指点哪些方法呢?

1.多维思考 , 推陈出新。 别出心裁的文章均是发散思维的结晶。指导时, 我要求学生对文题多换角度思考, 多方寻求立意的途径; 授予他们对各条思维辐线取舍的十六字策略:平中求奇, 常中求新, 正中求反, 同中求异。譬如《从孔明斩马谡谈起》一文, 学生或从批判马谡的角度讲“骄者必败”的道理, 或从赞美孔明的角度论“执法如山”的精神, 但此二者立意均流于一般化。我启发他们另从批评孔明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 , 他们讨论得出了“任人唯贤”的论点 :与其执法如山于后, 孰若任人唯贤在前? 此可谓独创之见, 令人耳目一新。

2.设疑自答, 问中探新。一篇文章所反映的问题 , 总超出不了这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是三者居其一二, 或是三者尽在其中, 不过侧重有别而已。引导学生质疑, 可教会他们“三步问法”, 开拓思维领域, 探索新的立意。例如写《我懂得了珍惜……》时, 我曾教学生设疑 : (1) 我懂得了珍惜什么? (2) 为什么我懂得了珍惜? (3) 我怎样懂得珍惜的? 此即将思维纵向发散的过程。学生多数能从中刻意探新, 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文章。

3.启动联想, 触发求新。世间的事物都是联系着的。“诗人感物, 联类无穷”。正是凭借联想的纽带, 他们把那些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立意不同凡响。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触发”工夫。作文欲求新, 必须使学生炼就慧眼, 识别事物间质同、意反、神似、相关、形象等诸种联系, 并能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 展开联想, 触类旁通。例如操场旁一株槐树, 秋风掠过, 哗哗作响, 我要求学生触景联想作文, 于是槐树在他们笔下, 或为睥睨一切的战斗者, 或为不甘寂寞的奋斗者, 或为高唱大风的胜利者, 或为哗众取宠的狂妄者, 或为浮躁多疑的庸俗者……都能立意新颖, 不拘旧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尝试 篇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尝试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创造

性思维能力?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

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

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

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

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二)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

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

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

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

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

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

重要意义。

我教“空气与燃烧”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铁丝、带火星的木炭、

带火星的火柴棒等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

说,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地更剧烈。顿时,

课堂火热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

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物体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为了加深学生对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

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

火了,怎么办?”、“炉灶旁边的柴小面积起火,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

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

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在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积

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只动手,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

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

[1] [2]

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篇3

一、努力创设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教学气氛

积极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善于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变为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

课堂上的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个性差异,都是一名拥有丰富创新、潜能、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成员。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参与者,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他们才会感想、敢说、敢做,干于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创设平等、自信的课堂气氛,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體察学生的心理、心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尊重信任学生,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而要善于发掘其闪光点,引导他们努力向上,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沟通感情,加强交流,教学相长,而且能使教师与学生增强彼此信任,切实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才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开拓学生思维。

(一)突破从众心理,培养创新精神

从众心理指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一个学生长期受这种心理的影响,那么他永远不会有独创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个人潜力,使学生敢于冒尖,敢于争先,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对学生新奇的、片面的独特见解,不能冷嘲热讽,也不能置之不理,而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创造性。首先要肯定其独创精神,然后因势利导,让其明白错误所在,树立正确观点。

(二)鼓励学生多问、勤问

质疑是创新的萌芽。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应善于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世界。要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案例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应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自主解答,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答案。

(三)创设学生说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说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说出自己的疑惑,说出感受心得,这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领悟教材的能力。要适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正确的观点要予以肯定,错误的观点要引导分辨,并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四)积极引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分析问题,学会发散思维,如对“嫦娥奔月”神话在今天实现的原因,可引导学生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有科技和人才保障、民族精神力量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拓宽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能力,光凭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尤其思想品德课教学更要善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创新。一般地说,学生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解决问题。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阔视野、长知识,从而在立体式教学过程中,再多中感官并用条件下,提高思维效果,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靠课堂教学完成的,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必须积极拓宽课堂教学,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整个环境和事件”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外实践活动,并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活动体会。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及时收看“新闻联播”和阅读市政报刊,开展“热点评论”让学生在对新闻热点的捕捉中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责任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收获的喜悦中深化和巩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4

一、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立性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感到比较机械呆板的章节。教师若在教学中适当地启发学生展开发散思维, 从各种角度、各种方向去观察、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扩充思维领域, 增加思维的机遇,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已知tanα=-5, 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分析一:所求三角函数值的角度是已知三角函数值角度的2倍, 先由同角关系求出sinα、cosα, 再由二倍角公式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解法一:∵tanα=-5﹤0, ∴α是第二象限角或是第四象限角。

分析二:先用二倍角公式求出tan2α的值, 再由同角关系求出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tana=-5﹤-1﹤0,

由图1正切函数图像知α的范围:

即2α是第三象限角, 由倍角公式得

方法二的解, 培养了学生认真解决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消除了学生由来确定2α的范围的模糊认识。

分析三:由二倍角公式、同角关系, 将所求的三角函数值都转化用tanα式子表示。

解法三:。 (万能公式)

通过多析多解, 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不仅优化了解题思路,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独创性、变异性思维,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通过一题多变解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广阔性

在教学中, 知识的传授是基础, 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因此, 教师应从“善教”与“会学”上努力, 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在乐中学会, 在不教时会学, 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很有好处。

例如教师讲析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I2, 求经过圆上一点M (x0, y0) 的切线方程?”后启发学生:如图2, M (x0, y0) 是圆 (x-a) 2+ (y-b) 2=I2上一点, 如何求过M点的切线呢?

学生分析:此题关键是确定直线PM的斜率, Kpm知道了, 切线的斜率就解决了。由点斜式便可求出切线方程。

又因为两直线的斜率积等于-1, 是两直线垂直的必要条件, 故对加以讨论。

(1) 当Kpm不存在圯切线的斜率K=0, 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是Y=Y。 (2) 当Kpm=0圯切线的斜率不存在, 切线方程为:X=X。 (3) 当Kpm存在且不等于零圯切线的斜率, 切线方程为:

学生思维转化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新的课题, 学生的口味该调一调, 为此教师又导出新的思维方式:

如图3, 已知圆 (x-a) 2+ (y-b) 2=I2的切线斜率为K1, 切线的方程如何求呢?

学生分析:所求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1x+b, 此题关键转到了b上。又由切线性质知,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即d=r, 从中求得b, 或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只有一个交点, 解方程组:

令驻=0求出b1, 切线方程便可以求出。此题也可设出切点M (x0, y0) , 求切线方程。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篇5

摘要: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创造思维 派生学习独创性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在实际交往中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重视挖掘学生智慧能力拓展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学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那么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重视讨论、诱导,互相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思熟虑、构思新颖、巧妙设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反映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挂图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感觉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A Professional AthleteUnitFour,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著名运动员的获奖画面,运动员们很风光,很自豪。以及一些运动员比赛失利时的图片,他们看上去很沮丧。紧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当一名职业运动员有哪些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在此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不受约束和限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来学习词汇

如speak,tell,say, tall,它们都有“说”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别比较,正确运用。让学生们开动脑筋,造句:Can you speak English? The teacher often tells us stories。I can say it in Chinese。Please talk about your family。

Cost,pay,spend,take等都有“花销、花费”的意思,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这几个词在句型中的替换,

1。It costs akes us half an hour to have sports every day。

2。I spend half an hour in having sportson sports every day。 3。She pays much money for her clothes。 4。She spends much money in buyingon her clothes。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单词的用法。这样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多途径多思路的训练有助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常进行类似的一句多解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找出问题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灵活处理问题,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6

一、自编应用题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先易后难,先模仿,经过半独立的过程,最后发展为独立编题。例如:设计练习时,要求学生首先编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3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不拘形式,把这道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编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的编题过程,学生能积极思考,调动原有知识储备运用于实际,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搞清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理解题意、明确问题,最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编出习题,既内化了知识技能,又训练了思维发散能力。

自编应用题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根据实物演示编题、根据图意编题、根据调查访问编题,改编课本、习题册应用题。实践证明,这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一题多解或多解一题的练习,也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设计一题多解或多解一题的练习,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新性。比如:8+8+8+5+8+8=?这道题有的学生采用机械相加的笨办法解决,有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利用乘法的意义,采用8×5+5的简便做法。这就非常值得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做?有的学生想出了8×6-3。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价值的想法,这个学生在题目中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8”。这是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是一种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也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指导练习时,教师要勇于跳出教材,采集学生智慧的火花,正视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

再比如:一口井深3米,一只青蛙每次能跳1尺高。问青蛙几次可以跳出来?这样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乐意思考和讨论,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体验成功的愉悦中,发展了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变式转换练习

也就是换一种说法。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正确、迅速的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变条件、变图形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收效是很大的。学生在通过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小鸡的只数比小鸭少5只”就可以转述为“小鸭的只数比小鸡多5只”。102×43可以变换为(100+2)×43。(24+24+8)×8×5这个算式也可以变换为24×8×5+(24+8)×8×5。分析应用题时,鼓励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其间可以改变条件和问题的次序。如此等等的练习,都能使学生融合旧知识和新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独立地运用于实际,产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成果。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7

想象是创造性的翅膀, 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你的创造性就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 神话中的奔月、插上翅膀飞翔等等, 几乎都成为现实。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 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 多数量全面发展的立体辐射状的思维方式。纵观科技发展史, 无论是发明家还是科学家, 他们在科学上的贡献和成就都是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和灵活的求异思维能力分不开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善于怀疑, 敢于质疑, 挑战是探索知识的起点, 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是发明创造的前奏。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不断否定、不断前进的艰难曲折史。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 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 得出了惯性定律。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重视批判精神的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8

农村中学教学现状堪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分数的高低, 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 学习被动, 因此也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1. 农村条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都有改观, 但还远远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物质条件落后、教学设备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应试教育

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很多年, 但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这与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只有考高分进大学, 才能成就大事业;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依据升学率。在这种现实压力下, 学校就拼命抓升学率, 因为升学率不高就意味着该校教学质量差, 招生就困难。对于学生而言, 就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的现象。因此,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难以实施。

3. 教学方式

当前农村学校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思想和方式陈旧。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等,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1.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这种潜能是可以加以开发和培养的。创新并不神秘, 应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生物教学为例, 可向学生讲述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史实和最新研究成果, 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建立新理论的。比如, 在学习了“密码子”后, 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是UUU (苯丙氨酸) ,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UUU代表的是苯丙氨酸。一开始学生可能不知所措, 这时教师应该介绍“尼伦伯格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 (……UUUUUU……) , 以此为模板合成一段仅由苯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 产生“我也能, 我也行”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想法可能不具有可行性, 但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 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借形象活跃学生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动的形象去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 仔细观察挂图、插图、标本、模型、实验等, 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掌握所学的内容, 诱发直觉思维。在学习“自然选择”时, 让学生观察长颈鹿进化示意图:颈短的得不到高处的树叶, 活下去的可能性变小, 繁殖的后代少, 最后被淘汰了;颈长的能吃到高处的树叶, 生存了下来, 顺利地繁衍后代, 生动地说明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是一种从单一的信息出发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活跃学生的思维, 克服思维的呆板性, 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 注重逆向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给出结论, 再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 让学生自己选择支撑这一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如, 某色盲男孩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 除祖父是色盲外, 其余的人都正常。请判断:这个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谁。由于色盲有伴性遗传的特点, 父亲的色盲基因传女不传男。故可逆推:色盲男孩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又因其外祖父的表现型正常, 基因型就为XBY, 所以又可逆推出母亲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外祖母。所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外祖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的规律、原理大多是从观察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观察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观察能力既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 也可在课外活动中培养。例如, 在课本列举的实验中, 染色体静态与动态的相互变化, 各分裂期细胞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情况, 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情况,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转化情况等。学生做这些实验时, 教师就要认真指导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做好观察记录, 分析观察结果, 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某种程度上,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它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活动本质是相同的, 要想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必须具备一定的想象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掌握知识, 而且也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 大胆运用想象, 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比如, 在学习“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时, 就可发挥想象, 把细胞膜想象成河流, 把载体想象成船, 把被转运的分子想象成人, 把浓度差想象成顺水或逆水。这样一来, 看不见的膜、载体、被转运的分子就形象地展现在脑海里, 抽象的理论就容易理解记忆了。

总之,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 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 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 在此基础上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创设探究场景, 激发学生的个体创新潜能

小学的学生正处于了解世界的阶段, 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设出具体的探究场景,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探究的过程, 自主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改版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内容广泛,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多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应该注意以探究场景激发学生的个体创新潜能, 解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春雨的颜色》时, 授课时间正值春季,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 使学生自己观察春天里一场春雨之后校园发生的变化, 学生会自己发现操场上的草地绿了, 路旁的柳树发芽了等自然现象。结合学生自主发现的自然界的变化, 课文的学习过程将更加顺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能以自主的思考发现事情的真相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在具体的探究场景之下,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对已有现象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只有敢于质疑的人才能积极发现问题, 并且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和探究任务, 倒不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因此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 并对学生思考过程给予正确的指导, 以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面, 从心理过程上经历困惑、提出疑问、思考问题并且最终解决的过程。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节时, 在引入新课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要得到葫芦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在板书课题时, 将“葫芦”二字用彩笔描绘, 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 不少学生提出了“要的葫芦是什么样的?”“怎么得到葫芦?”之类的问题, 在学生思考之后,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时学生给出了之前问题的答案, 如“要大葫芦, 好看的葫芦”以及“种葫芦, 买葫芦”等答案, 在问和思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活跃, 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十分浓厚。

三.通过比较教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中,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这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课程,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分析。要想使学生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同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 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过程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比较教学法是其中比较有效的, 比较的方法是用近义词或者同义词替代原文中的词语, 以此分析原文的表达效果。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时, 在让学生分析诗歌中字词的表达效果时, 学生能用“留”替代“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存”字, 用“敲”字替代“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扣”字, 从而分析出“存”和“扣”字对全诗意境构建的重要作用。

四.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死板而缺乏新意,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师应该注意多元沟通方式的运用, 如使用开放性的习题答案, 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语文时, 学生会有“这个地方对不对?”、“我觉得这个词用不太好”这样的问题,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怀疑以及思考的过程, 实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篇10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

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一个人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究、掌握和完善都可以视为一种创新活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因此,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秀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以及他们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开拓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要在强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中学化学的知识结构中,比如: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制取气体的原理与选择制取装置的关系以及实验的基本步骤等这一些都是学生必须严格掌握的知识脉络。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载体。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直接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

三、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勤于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一般思维上升为创新思维。对于课堂上学会的知识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重视多样化回答和创新的解题形式和内容。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例如,在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做磷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时,让学生思考:天平指针会如何变化?做镁条燃烧时,为什么得到氧化镁的质量竟然比镁条的质量还少?如何改进实验才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理论值?

四、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进行合理训练

一方面,交替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新的核心。

在创新的活动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有创造性的人在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不是感到焦虑和不安,也不急于作出简单的解析和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所处的条件、背景,迅速地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几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每一种方案进行论证和试验。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发散思维,后半部分则主要是集中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一步一步地启发,要学生“想想看”,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取得创造性成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钻研的兴趣。例如,中学化学中“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对以后关于氧化物、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归类起到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意识到明显的思维过程而突然作出新判断、产生新观念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近乎猜想、假设,一时还得不到证明的思维,有时这种猜想是错误的,有时则接近于灵感的产生。直觉的升华便是“顿悟”“灵感”的到来。直觉思维在创新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德国大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描述自己创造过程的直觉思维时,说:“在对问题各方面的研究之后,巧妙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犹如灵感。”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多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表现这种思维,如让学生猜测题意、作应急性的问答、提出各种怪问题等,这会大大地活跃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伟大的发明创造很可能就蕴藏在这些活动里。

至于分析思维,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更是常用,它是一般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分析问题上,我们要和直觉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循循善诱,使学生的思维从潜在状态化为活跃状态,形成跃跃欲试的最佳情境。例如,在测量空气成分实验的教学中,完成实验后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会小于1/5体积呢?而在什么情况下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会大于1/5体积呢?让学生通过思考并用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理解这两个问题后又让学生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

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开放性化学实验课堂,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比如各种各样的科技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等,使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如,让学生到乡村宣传有关化肥的贮存和使用的知识;指导乡亲如何把煤气炉改造成沼气炉等。再者,让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各类时事、新闻、信息,使化学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比如,让学生了解瓦斯爆炸的基本原因;让学生了解塑化剂的危害;等等。让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该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学间、教师间相互补充、否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上一篇:煤化工艺下一篇:商品标准化